发热教案

合集下载

体温发热的护理试讲教案及反思

体温发热的护理试讲教案及反思

体温发热的护理试讲教案及反思一、试讲教案课程名称:体温发热的护理授课对象:护理学专业三年级学生授课时间:60分钟授课地点:医学院教室授课目标:1.了解体温发热的概念和常见原因。

2.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种类的体温发热。

3.知晓体温发热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体温发热的概念和分类。

2.常见体温发热的原因。

3.体温发热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约10分钟)1.利用幻灯片展示一张发热患者的照片,并提问: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患者?如何判断患者是否发热?2.为学生讲解体温发热的概念和分类,并提供体温发热分类表格供学生填写。

步骤二:理论讲解(约20分钟)1.为学生介绍常见的体温发热原因,包括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药物诱发发热等,以及各类发热的症状表现。

2.为学生讲解体温发热的护理措施,包括监测体温、保持患者舒适、饮食调理、药物治疗等。

3.介绍体温发热患者的注意事项,包括隔离措施、个人防护、室内环境卫生等。

步骤三:案例分析(约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例体温发热的患者案例,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护理计划制定。

2.每组派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他们所完成的分析和护理计划。

步骤四:总结与展望(约10分钟)1.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展望下节课将介绍的其他相关知识。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体温发热为主题,旨在使学生了解体温发热的概念、分类、原因以及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导入、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总结与展望的教学步骤。

通过教学,学生们对体温发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案例。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的环节。

学生学习护理学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如模拟训练或实地观察。

其次,在案例分析环节,由于时间有限,每个小组只能汇报他们的分析和护理计划,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幼儿园发热教案

幼儿园发热教案

幼儿园发热教案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发热是常见的状况。

如何应对幼儿园发热的问题,同时保障幼儿园师生安全,是每个幼儿园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篇教案将介绍幼儿园发热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步骤。

发热的基本知识发热是机体某些病理状态时常见的一种生理反应。

在幼儿园中,常见的病因包括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麻疹、水痘等。

通常,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5℃~37.5℃之间,若体温超过37.5℃,则可称之为发热。

发热分为低热、中度发热和高热三种类型。

体温在37.5℃38℃之间为低热,建议休息,多喝水,39℃之间为中度发热,需及时服用退热药或温水擦浴,卧床注重饮食,观察24小时。

体温在38℃休息,严格观察病情变化。

体温在39℃以上为高热,需紧急就医。

幼儿园发热操作步骤第一步:发现发热幼儿在幼儿园A,幼儿发热的监测是很重要的。

一旦发现一个幼儿体温超过37.5℃,老师应该立即观察是否还有其他症状,例如流鼻涕、咳嗽、呕吐等。

第二步:隔离病人发热的幼儿应该在一个安静、隔离的房间里休息,并避免与其他健康的幼儿接触和接触公共区域。

第三步:测量体温测量体温是确认幼儿是否发热的一种重要方式。

对于幼儿,可以通过耳温表或额温计进行测量。

在使用之前,应该清洁和消毒体温计。

第四步:给予适当的治疗如果幼儿体温超过了37.5℃,应该鼓励幼儿多喝水,休息、消毒、多休息等措施,以帮助幼儿恢复健康。

如果幼儿体温超过了38℃,可以使用退热药或者其他安全的药物治疗。

这些药物应该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进行使用。

第五步:日常预防为了避免疫情蔓延到其他健康的幼儿,老师应该注意日常预防,例如勤洗手、教育咳嗽掩口、保持幼儿活动区域的清洁和消毒等。

结论幼儿园发热是常见的状况,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应该了解基本知识,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使用适当的治疗方法,保障幼儿园师生的健康和安全。

希望通过本篇教案的介绍和学习,可以帮助老师正确认识发热问题,提高幼儿园卫生工作质量。

发热待查病例教案资料

发热待查病例教案资料
此标准需要排除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和其他风湿性疾病。 符合上述 5 项或者更多的条件(至少满足两项主要条件)方可确诊。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5年12月第4卷第12期
成人Still病诊断标准
2002年Bruno诊断标准
•4
主要标准: ① 峰热≥ 39 ℃; ②关节痛; ③一过性红斑; ④咽炎; ⑤多核白细胞比例≥ 80%; ⑥糖化铁蛋白≤ 20%。
1987年Reginato诊断标准 (ARA 标准)
•2
主要条件: ①持续或间断发热; ②易消失的橙红色皮疹或者斑丘疹; ③多或者少关节炎; ④白细胞或者中性粒细胞增加。
次要条件:①咽痛;②肝功能损伤;③淋巴结肿大;④肝脾肿大;⑤其他器 官受累。
4 项主要条件均具备即可确诊。 疑诊:需具备发热、关节炎 1 项主要条件,1 项以上次要条件。同时排除感 染性疾病肿瘤及其他风湿性疾病。
考虑一般感染(病毒+细菌)、皮疹 待诊
感染科 6.10~6.13
病情变化
• 10日凌晨皮肤瘙痒,位于前胸及四肢,给予异丙嗪,25mg肌注 • 11日患者诉瘙痒症状加重。查体见:胸前片状红色皮疹,行ECT检
查请皮肤科会诊 • 12日患者诉瘙痒症状严重、皮肤有新出皮疹:见于后背及耳后皮肤,
红色、斑片状、丘疹
感染
EB病毒DNA EB病毒抗体 结核抗体+芯片 结核 T-SPOT 肺纵隔三维CT平扫
血液&肿瘤 骨髓穿刺细胞学+外周血涂片
自免、结缔 组织病
IgG4-1 类风湿四项 抗胰蛋白酶 皮肤科会诊
其他疾病 甲状腺显像
感染科 6.11-6.13
检查结果与诊断归类
发热待诊
感染科 6.11-6.13

发热教案新版

发热教案新版

发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如何正确应对发热现象,了解发热的原因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发热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发热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材料:黑板、粉笔、教学PPT等。

2. 教学环境:教室。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例如:“大家有没有在生病的时候感觉身体比平时热?”“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热吗?”
2. 概念讲解(10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什么是发热,并解释发热的原因。

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同时,向学生普及一些常见的发热疾病,如感冒、发烧等,并介绍一些发热的常见症状。

3. 发热的应对方法(15分钟)
老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发热的应对方法。

包括以下几点:
a. 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b. 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c. 注意合理饮食,多摄取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
d. 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局部高温环境;
e. 如果体温持续升高,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幼儿园发热安全教案

幼儿园发热安全教案

幼儿园发热安全教案
前言
在幼儿园,孩子们很容易出现发热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感冒、发烧、生病等
原因导致的。

这时,幼儿园需要立即采取措施,保障孩子们的健康安全。

本文档将介绍针对幼儿园学生出现发热情况的安全教案。

案例分析
幼儿园小明同学今天早上到幼儿园,由于前一晚出现了发热的症状,小明的家
长赶紧带他去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小明家长在家休息一天。

应对措施
1. 发现发热学生
在幼儿园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身体情况,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发热的症状,要立即将学生送到保健室,并及时通知学生的家长前来接送学生。

学生如果自行发现自己出现发热的症状,也应该主动向老师报告。

2. 做好防护措施
幼儿园老师要带好口罩,手套和安全帽,多洗手。

同时,老师要对保健室,教室,和其他物品进行清洁,防止其他学生被感染。

3. 给学生处置
在保健室,医生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整体检查,确认学生是否出现发热的症状。

如果确认出现发热,需要立即进行退烧处理,可以用温水擦拭头部和脖子,同时给学生供应充足的水分、空气流通等。

4. 联系家长
如果发现学生出现发热的症状,幼儿园老师需要及时与家长联系,通知家长学
生的症状和所在地点,家长要速将孩子接回家休息,并听从医生的建议,不要轻易使用非医学用品给孩子退烧。

总结
发现孩子出现发热症状要及时送到保健室,并且要通过防护措施来防止疾病传播,同时老师要及时与家长联系,保持沟通,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健康快乐成长。

幼儿园发热物理降温教案

幼儿园发热物理降温教案

幼儿园发热物理降温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幼儿将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发热的原因和特点; 2. 学习使用物理降温的方法; 3. 掌握物理降温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1.发热的原因和特点:–发热是身体对抗感染和病毒的一种正常反应;–发热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咳嗽、头痛、乏力等。

2.物理降温的方法:–使用冷敷法:将冷毛巾敷在额头上;–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给予适量的饮水;–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暴露在户外。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通过观察发热幼儿的症状,引起幼儿对发热问题的兴趣。

2.学习发热的原因和特点:–通过口头讲解和图片示意,让幼儿了解发热是身体对抗感染和病毒的正常反应。

3.学习物理降温的方法:–分别进行以下几种物理降温方法的示范和实践操作:•冷敷法:教师用冷毛巾示范如何敷在额头上,要求幼儿模仿操作;•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教师展示适合夏季穿着的衣物,引导幼儿理解穿着宽松、透气的重要性;•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通过开关空调或调节窗户,调整室内温度,并向幼儿解释室内温度对身体的影响;•给予适量的饮水:给幼儿提供清凉的水杯,鼓励他们多喝水;•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暴露在户外:告诉幼儿在发热期间要保持安静,避免过度运动和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

4.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向幼儿介绍物理降温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包括将冷毛巾放在额头上的方法、衣物选择的注意事项、室温调节的方法、饮水量的控制等。

四、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法:–观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是否理解发热的原因和特点、是否能够正确操作物理降温的方法等。

2.小组讨论:–分组让幼儿共同探讨发热的原因和特点,并分享自己在物理降温中的经验和感受。

3.游戏活动:–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物理降温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资源•图片示意:发热的原因和特点、物理降温的示意图;•毛巾、水杯等实物。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防止发热》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防止发热》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防止发热》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发热的原因和危害。

2.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发热。

3. 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身体素质。

教学重点:1. 了解发热的原因和危害。

2. 学习预防发热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如何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发热相关图片。

3. 预防发热的宣传资料。

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5分钟)1.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发热的了解。

2. 教师总结发热的原因和危害。

二、主题活动(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讲解发热的原因和危害。

2. 展示发热相关的图片,让幼儿更好地理解。

3. 分发预防发热的宣传资料,让幼儿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三、实践活动(5分钟)1.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学会的预防发热的方法。

2. 教师总结预防发热的方法,如:勤洗手、多喝水、注意保暖等。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邀请幼儿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

2.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强调预防发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于预防发热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中的生活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幼儿对于发热的原因和危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部分幼儿能掌握预防发热的方法。

但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方面,还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活习惯,从而降低发热的风险。

发热教案

发热教案
(难点)发热的病因、结合伴随症状进行分析诊断。
教学
方法
1.大课讲授为主,介绍各种概念和定义;
2.启发式教学,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深有体会,包括发热前的畏寒、寒战、高热后的全身无力、发热后的出汗。
3.对比教学法,通过比较各种热型的特点,了解其机制。
教具
多媒体幻灯为主要的授课工具;对本课堂中较为抽象内容,结合板书及绘画便于学生能理解。
对策:通过较为常见的发热原因,重点结合免疫学对发热的机制进行透彻的详细讲解,分析内源性发热、外源性发热的机制,了解体温调节的过程。学生掌握机制后对于各种引起发热的原因理解透彻后,容易调整诊断思路,及配合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理论课教案(范例)
授课章节
第一篇 常见症状 第一节-发热(fever)
授课对象
临床本科
授课时数
2时
授课时间
2016-03-01
授课地点
第三阶梯教室教学楼1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学
目的
与要

掌握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及常见的热型。
熟悉发热的定义、病因、发生机理。
了解发热的伴随症状及问诊要点。
教学
重点
与难

(重点)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及及热型
《临床技能学》沈守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思考题
1、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了发热考虑那种类型的发热?
2、手术后48小时内患者发热考虑?手术后1周患者发热考虑?
3、老年人持续的低热考虑?
备注(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新进展,板书设计,课后体会等)
难点分析:引起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对于初学者往往难以掌握,根据发热的机制理解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的过程,在临床工作中容易条理分析。

护理发热患者教案模板范文

护理发热患者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发热的定义、病因、分类及常见症状;掌握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包括降温、饮食、休息、环境等方面的护理。

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进行体温测量、物理降温、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操作;能够对发热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素养,提高护理工作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2. 降温、饮食、休息、环境等方面的护理教学难点:1. 发热患者心理护理2. 不同病因发热患者的护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发热?发热的原因有哪些?2. 引导学生思考发热患者的护理要点。

二、讲授新课1. 发热的概念、病因、分类及常见症状2. 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1)降温:物理降温、药物降温(2)饮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3)休息:高热期间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4)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避免着凉(5)口腔护理:饮食前后漱口,预防口腔感染(6)皮肤护理: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保持全身皮肤的清洁(7)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患者心情愉快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制定发热患者的护理计划。

2. 教师点评,纠正错误,总结护理要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发热的概念、病因、分类及常见症状。

2. 复习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二、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发热患者的护理操作,包括体温测量、物理降温、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三、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发热患者的护理要点。

2. 教师点评,总结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发热概念、病因、分类及常见症状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发热患者护理措施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4. 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责任感和关爱患者的职业素养。

发烧教案幼儿园

发烧教案幼儿园

发烧教案幼儿园一、教学目标1.了解发烧的定义和病因;2.掌握发烧的疾病预防及常规治疗方法;3.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

二、教学内容1.发烧概述1.1 定义发烧是指体温升高到正常范围内的上限以上(娃娃腋温大于37.5℃),是机体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

1.2 病因有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多种原因会导致发烧。

2.预防及治疗方法2.1 发烧预防(1)生活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保持居家卫生等。

(2)衣着要求注意保暖,并穿戴符合季节的衣服。

(3)饮食要求适当饮食,不过度吃辛辣食品;不喝生水,要保证饮用的水卫生安全。

2.2 发烧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发热对幼儿身体存在一定危害,需要及时给予药物以降温。

(2)物理降温用冰毛巾或温水敷额,可以起到良好的物理降温的效果。

(3)疗法辅助静卧休息,不要过分活动,多喝水,维持水盐平衡。

3.安全意识及健康生活习惯3.1 安全意识教育幼儿在疾病期间要注意卫生,避免传染于他人,认识正确的采取隔离抵抗传染病的方法。

3.2 健康生活习惯在平日的生活中,建立起一定的锻炼习惯和饮食运动的规范。

同时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作息习惯,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保证充足的睡眠。

三、教学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通过游戏和艺术的形式向幼儿传递正确的健康知识,使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和体验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估1.通过听幼儿的课堂表现了解其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根据幼儿应用健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个别或班级评估。

五、教学材料有关发烧的简单图片、分组参与的游戏、体操和健康手抄报等。

六、教学时间2课时,每节课30分钟。

七、教学反思针对幼儿园幼儿的认知能力及操作能力,本教案通过游戏、动画教学等多种手段,既引导幼儿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又提升了幼儿兴趣和参与度,有助于幼儿更好地掌握对健康问题的防御能力。

发热教案

发热教案

教案第六章发热fever一、发热的有关概念(10分钟,重点掌握)1.病理性体温升高:病理性体温升高包括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和过热(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1)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fever)。

发热时体温调节功能正常,但由于调定点上移,体温调节在高水平上进行。

(2)过热:又称非调节性体温升高,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使体温不能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此时调定点未发生改变,是被动性体温升高,把这类体温升高称为过热(hyperthermia)。

2.生理性体温升高:某些生理情况也能出现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由于它们属于生理性反应,称为生理性体温升高。

二、发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的产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即内生致热原,再经一些后继环节引起发热。

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和某些体内产物。

1.发热激活物(10分钟,熟悉)(1)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称为外致热原。

包括:1)细菌:①革兰氏阳性菌: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致热物质是全菌体及其代谢产物。

②革兰氏阴性菌:常见的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志贺菌等,主要致热物质是内毒素,还有全菌体和肽聚糖等,ET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

③分枝杆菌:典型菌群为结核杆菌,其全菌体及胞壁中的肽聚糖、多糖和蛋白质都有致热作用。

2)病毒:常见的有流感病毒、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主要致热物质是全病毒体及血细胞凝集素。

3)真菌:见于白色念珠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新型隐球菌感染等,致热物质是全菌体及菌体内所合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

4)螺旋体:包括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钩体的溶血素和细胞毒因子、回归热螺旋体的代谢裂解产物、梅毒螺旋体外毒素等均有致热作用。

发热护理教案模板范文

发热护理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发热的常见原因和发热机理。

- 了解发热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 熟悉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2. 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测量体温并记录。

- 能够进行物理降温操作。

- 能够观察和记录发热病人的病情变化。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

-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热的原因及发热机理2. 发热的临床表现和分类3.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体温监测- 物理降温- 生活护理- 心理护理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发热是什么吗?发热的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回顾发热的常见原因和发热机理。

2. 讲解发热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讲解发热的临床表现,如体温升高、头痛、乏力等。

- 讲解发热的分类,如低热、中等热、高热等。

3. 讲解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体温监测:- 讲解体温测量的方法,如口腔、腋下、肛门等。

- 讲解体温记录的注意事项。

- 物理降温:- 讲解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冰敷等。

- 讲解物理降温的注意事项。

- 生活护理:- 讲解发热病人的饮食护理,如给予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

- 讲解发热病人的休息护理,如保证充足的睡眠。

- 心理护理:- 讲解如何安抚发热病人的情绪,如耐心倾听、给予关爱等。

4. 案例分析- 提供一个发热病人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护理要点。

5. 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体温测量、物理降温等护理操作。

6.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强调发热病人护理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发热病人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实践操作:检查学生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五、教学反思-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六、教学资源- 教材:《护理学基础》- 教学课件:发热病人护理课件- 教学视频:发热病人护理操作视频七、教学时长- 2课时八、注意事项-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A-张大伟-发热教案

A-张大伟-发热教案

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首页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张大伟讲师新乡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18年4月19日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任课教师:张大伟讲师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发热(fever)一、课程导入每个人都有发烧的经历,当出现感冒、腹泻、扁桃体发炎,或者被烧伤以后,我们的机体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导入问题:1、为什么不同病因却会出现发热相同的症状?2、我们的机体在发烧时都发生了哪些变化?3、正常的体温如何维持?4、为什么发热的时候有时会觉得冷?有时又会大汗淋漓?二、正常体温的调节机制1、正常体温37℃2、体温调节的反射弧3、体温调定点学说:调定点理论认为体温调节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在体温调节中枢(POAH)内有一个调定点,体温调节机构围绕着这个调定点来调控体温。

用于解释机体在各种环境温度下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三、发热的概念发热(fever)是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通过图片和提问的方式导入本次课程,引出发热讲解的重点,发热的概念、发病机制以及发热的分期。

通过图片和文字逐层讲解温度感受的感受器、调节中枢、效应器。

利用平时用的烤箱打比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体温调定点理论。

利用图示详细讲解体温调定点学说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值的0.5°C。

1、生理性体温升高与病理性体温升高2、过热和发热的对比四、发热的机制:发热时,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EP),后者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中枢发热介质的介导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进而机体的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最终引起体温升高。

1.发热激活物是指能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常见的发热激活物包括外源性致热原和体内产物。

外源性致热原包括细菌及其毒素、病毒、真菌、寄生虫以及其他微生物。

第二种发热激活物是体内产物,他们同样可激活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EP,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

《幼儿急性发热的识别与照护》教案

《幼儿急性发热的识别与照护》教案

《幼儿急性发热的识别与照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什么是急性发热,知道发热的原因。

2. 培养幼儿发热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正确的照护方法。

3. 提高幼儿的疾病预防能力,增强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发热症状的应对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急性发热2. 发热的原因3. 发热的症状与表现4. 发热的照护方法5. 发热的预防措施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让幼儿了解发热的症状与表现。

2. 故事讲解:通过讲解发热的故事,让幼儿了解发热的原因和照护方法。

3. 情景模拟:设置发热的情景,让幼儿学会正确的照护方法。

4. 互动游戏:设计发热相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发热的预防措施。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发热的症状与表现的图片。

2. 故事素材:发热的故事。

3. 情景道具:发热的场景布置。

4. 互动游戏道具:发热相关的游戏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展示,让幼儿了解发热的症状与表现。

2. 讲解:讲解发热的原因和照护方法,让幼儿学会正确的照护方式。

3. 情景模拟:设置发热的情景,让幼儿学会正确的照护方法。

4. 互动游戏:设计发热相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发热的预防措施。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幼儿对急性发热的认识和照护方法的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于发热照护方法的掌握程度。

2. 通过互动游戏,评估幼儿对发热预防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收集幼儿的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对发热相关知识的兴趣和理解深度。

七、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查找更多关于发热的信息,增进家长对幼儿发热症状的关注。

2. 社区活动:组织家长和幼儿参加关于发热预防的社区讲座,提高家长的疾病防范意识。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幼儿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护理发热教案模板范文

护理发热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发热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分类;(2)掌握发热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发热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2. 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观察发热病人的病情变化;(2)能够熟练进行发热病人的护理操作;(3)能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措施。

3. 情感目标:(1)培养关爱病人、耐心细致的护理精神;(2)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共同应对发热病人的护理工作。

二、教学内容1. 发热的基本概念及病因;2. 发热的发病机制及分类;3. 发热的临床表现及诊断;4. 发热的鉴别诊断;5. 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发热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2)引导学生思考发热对机体的影响及护理的重要性。

2. 讲授新课(1)发热的基本概念及病因(2)发热的发病机制及分类(3)发热的临床表现及诊断(4)发热的鉴别诊断(5)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3. 课堂互动(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护理经验;(3)教师点评,总结护理要点。

4. 护理操作演示(1)教师演示发热病人的护理操作;(2)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互相评价,总结操作要点。

5. 总结与反馈(1)教师总结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3)学生评价本次课程,教师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小组讨论、护理操作等方面的表现;2. 护理操作:学生实际操作的正确性、熟练程度;3. 知识掌握:学生对发热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4. 护理意识:学生对发热病人护理的重视程度、责任心。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3. 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具备良好护理素质的专业人才。

发热病例分析教案模板范文

发热病例分析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医学相关专业教学目标:1. 理解发热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2. 学会运用病例分析的方法,提高临床诊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发热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2. 发热的诊断方法和鉴别诊断。

3. 发热的治疗原则。

教学难点:1. 发热的鉴别诊断。

2. 发热病例的综合性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病例资料、讨论记录表。

2.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知识,如发热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等。

3. 学生分组,每组负责分析一个病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发热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2. 引导学生关注病例分析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二、病例分析1. 教师发放病例资料,学生分组进行病例分析。

2. 学生根据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各组派代表汇报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讨论与交流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发热病例的诊断思路、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提高。

3. 教师针对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病例分析过程,总结发热病例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学生分组进行病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二、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新的病例资料,学生分组进行病例分析。

2. 学生根据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各组派代表汇报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病例分析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病例分析过程中的不足。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反思进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发热病例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病例分析过程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

3. 学生对病例分析的反思和总结能力。

发热护理教案模板范文

发热护理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发热的定义、病因及分类;(2)掌握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3)熟悉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2. 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测量体温;(2)能够进行物理降温;(3)能够进行药物降温;(4)能够观察并记录发热病人的病情变化。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病人的意识;(2)提高学生的护理职业道德素养;(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热的基本概念、病因及分类;2.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3. 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提出问题:什么是发热?发热的原因有哪些?(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讲解发热的基本概念、病因及分类。

2. 讲解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1)测量体温:讲解体温测量方法,强调正确测量体温的重要性;(2)观察病情:讲解观察发热病人病情变化的方法,如面色、呼吸、脉搏等;(3)保持舒适体位:讲解如何为发热病人保持舒适的体位,以减轻不适感。

3. 讲解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1)物理降温:讲解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冰敷等;(2)药物降温:讲解药物降温的适应症、禁忌症及用药方法;(3)饮食护理:讲解发热病人的饮食原则,如多饮水、清淡易消化食物等;(4)休息与观察:讲解发热病人的休息与观察要点,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等。

4.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体温测量、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实践操作;(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5. 总结与反馈(1)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提出改进意见;(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操作的积极性;2. 技能掌握:学生掌握测量体温、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技能的熟练程度;3. 知识掌握:学生对发热病人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4. 情感态度:学生关爱病人、团队协作的意识。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发热病人护理教学课件;2. 实践操作物品:体温计、冰袋、温水、酒精、消毒液等;3. 教学视频:发热病人护理操作视频。

发热病例分析教案模板范文

发热病例分析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医学相关专业教学目标:1. 理解并描述发热病例的背景和临床表现。

2. 分析发热病例的可能诊断和鉴别诊断。

3. 探讨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结果。

4. 讨论治疗方案及预后。

教学重点:1. 发热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治疗方案及预后。

教学难点:1. 发热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发热病例分析教案模板3.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发热的临床表现和常见病因。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病例分析1. 介绍病例背景:患者,男性,37岁,一周来发热伴恶心纳差。

2. 分析病例的临床表现:a. 发热b. 恶心纳差3. 探讨可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a. 呼吸系统疾病:胃肠型感冒、肺结核b. 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肠炎、肠伤寒、肝炎、炎症性肠病c. 内分泌系统:甲亢d. 肿瘤4. 分析病因和发病机制:a. 可能的感染因素b. 内分泌系统疾病c. 自身免疫性疾病d. 其他病因三、讨论1. 分析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对诊断的帮助。

2. 讨论治疗方案及预后。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回顾发热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 总结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例分析1. 分析病例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2. 针对病例,讨论治疗方案及预后。

三、总结1. 强调发热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描述发热病例的临床表现。

2. 学生能够分析发热病例的可能诊断和鉴别诊断。

3. 学生能够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

4. 学生能够讨论治疗方案及预后。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病例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发热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病例,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通过迷走神经
8.中枢介质的分类、证实依据。
分类:正调节介质和负调节介质
正调节介质有前列腺素E(PGE)、cAMP、Na+/Ca2+比值、NO、CRH等。
负调节介质有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刺激素、脂皮质蛋白-1。9.体温调节的方式
EP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
10.总体讲解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
2.发热的原因和机制。45分钟
发热的基本病理过程。
发热激活物
内生致热原。
中枢介质
三个时相。
3.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的改变10分钟
(1)物质代谢的改变。
(2)生理功能的改变。
(3)防御功能的改变。
4.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5分钟
5.总结授课内容 5分钟
依托病例
咳嗽,头痛伴发热3天
患者3天前出现咳嗽无咳痰,头痛,自测体温38℃,服用退热药物后未见明显好转,无恶心、呕吐,无腹泻。
否认甲型H1N1密切接触史。
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
PE:T 38.2℃,咽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略低,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分,律齐,腹部无压痛、反跳痛。
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
R: 1.血常规
2. NS 250ml / X5
病毒唑0.3 /
洁霉素1.2 / ivdrip qd
3.安痛定2ml im st
定义:能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细胞。
种类:有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内皮细胞,还有其它细胞
4.内生致热原
定义: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的物质。
种类:IL-1、TNF、IFN、IL-6、IL-2等。
特点:1.多种细胞产生2.EP多为小分子蛋白类。3.因为是单纯的蛋白结构,所以容易被分解破坏,表现为不耐热4.一般小剂量引起单相热,大剂量引起双相热。
熟悉内容
熟悉发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了解内容
了解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教学重点
1.发热的概念
2.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教学难点
1.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结合案例,以启发式与互动式教学方法相结合讲授。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学内容与组织安排
1.发热的概念。15分钟
住院医师规范化师资培训教学教案模板
教案首页
授课章节:发热
师资培训方向:内科
使用教材:《病理生理学》(6版),金惠铭,王建枝主编,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医学类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4年01月出版
编写时间:2004-1
学时:2
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
1.掌握发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等概念。
2.掌握发热的病因、发病机制。
5.EP的产生和释放
6.正负调节中枢组成。
正调节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简称为POAH,其作用是使体温升高。
负调节中枢:位于中杏仁核、腹中膈,简称为MAN、VSA,作用是使体温降低。
7.EP作用途径
1)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这是较直接的信号传递方式。
2)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4.苦甘冲剂8g冲服tid
扑热息痛0.5口服prn
5.多饮水,注意休息,自行隔离一周,不适复诊。
教案续页
〔正文〕(一般按教材内容顺序编写,不能照抄教材,要通过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对内容的理解精炼编写.)
第六章发热
第一节1.发热的概念
一.发热的概念。
1.发热的片面认识。
2.简单介绍调定点学说。
3.发热的定义和特点。
2.生理功能的改变
3.防御功能的改变。
四.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治疗原发病
2.一般处理
3.必须及时解热的病历
4.解热措施
〔小结〕(用关键词语和句子,高度概括所讲的核心内容。决不是首页教学要求的重复!)
发热是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而体温升高>0.5℃。它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调定点的升高。
定义:发热是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而体温升高>0.5℃。
特点:必须有致热源作用;必须有体温调定点上移而非损伤(如CNS损失、脑溢血等);有调定点上移后的调节现象。
4.过热的定义。
定义: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产热器官功能异常引起,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而引起的被动性的体温声高。
〔复习题〕(只用简答题或论述题形式列题,主要是掌握内容的相关题,和一定量的熟悉内容的题。)
1.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2.EP的作用途径有哪些?
中枢介质的种类有哪些?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5.发热与过热区别
6.生理性体温升高。
二.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1.发热的基本病理过程。
2.发热激活物的概念、种类、特点。
概念:能激活机体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释放内生致热原(EP)的物质。
种类:外致热原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及疟原虫等;体内物质包括抗原抗体复合物及类固醇产物等。
3.产内生致热原细胞的定义、
11.发热时的时相及其区别。
1)体温上升期
代谢特点:散热↑、产热↓,产热﹥散热。
临床特点:畏寒、皮肤苍白、寒战、鸡皮疙瘩等。
2 )高热持续期
皮肤干燥发红、自觉酷热感
3)退热期
代谢特点:散热>产热,调定点下移。
临床特点:大汗、皮肤潮湿。
三.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的改变。
1.物质代谢的改变
糖分解、糖酵解增强;负氮平衡;脂肪动员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