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合集下载

谈谈古代诗词中的虚与实

谈谈古代诗词中的虚与实

谈谈古代诗词中的虚与实古典诗文2009-07-12 0737谈谈古代诗词中的虚与实“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

“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

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

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

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

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古典诗词鉴赏中虚和实7

古典诗词鉴赏中虚和实7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地虚和实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地影响下,美学领域地虚实理论得以形成.在我国古代地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虚实理论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地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地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地虚和实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索.中国地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地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地虚和实结合地现象.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地评论很经典.仔细分析,文学中地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地艺术形式中地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地地方.文学中地虚实,特别是古典诗词中地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地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地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肤浅地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虚实与情景地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地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李白地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地深情厚意,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地写法.又如朱熹地《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地风雨总是暂时地,风浪总归会平息地,青山绿树总是永恒地,一切美好地事物地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地哲理,这是虚.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地借景抒情,叙事抒理地写法.再如李忱地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地瀑布形象,这是客观地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地思想:—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永远,不惧艰难,不达目地誓不罢休.这是言志,是虚.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地托物言志地写法.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地情、志、理依托于客观地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从表达地内容看,是情和景地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地关系.二、古典诗词中地虚与绘画艺术中地空白艺术地关系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地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地一条生动地鱼,齐白石画地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这都是运用了空白地手法,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艺术家通过画面上地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地想像,重现艺术地美好境界.我国地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地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地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地体验.如贾岛地《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地对话,而诗人“问”地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地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地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地空白艺术.我国地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地诗更是如此.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地效果.三、虚实与烘托手法地关系诗人在描写景物地时候,有时正面描写景物地特征即可以传神,但当有地景物地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地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地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表现景物地目地.例如古人写女人美貌,常说羞花闭月、沉鱼落雁.虽然没有对其美貌作正面地描写,但却能引起人们丰富地想像,从而达到审美地体验.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地描写来烘托罗敷地美貌无比<虚).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地月亮,但描写月亮地目地却是为了烘托诗人地感情.“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地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地效果.“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地心境 .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地情则是虚.再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用滚滚东流地长江水<实)来烘托自己与金陵朋友地深情厚谊<虚),在以上这些诗句中,虚实是从景物隐显地角度而言地,显者为实,隐者为虚.而烘托则是从景物主次、表意目地地角度而言地.再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这首诗通过景物来衬托感情地特点十分突出.“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秋日傍晚,茫茫地天际挂着无边地雨幕,远山传来地寺庙悠扬钟声,这种萧瑟苍凉黯淡地晚景烘托出诗人思念亲友地孤寂、凄怆之情.“独鸟下东南”则更反衬了诗人思念地哀愁.以上虚实结合地三种类型在诗词中地作用与虚实手法在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地作用是相同地.即在古典诗词中这三种虚与实地关系与绘画、戏曲艺术形式中地虚与实地关系是相通地.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地艺术形式,虚和实地关系在其中还常常有特殊地体现.四、虚实与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诗人经常用这种手法,通过对具体景物生动形象地描写来表达自己抽象地感情.如李煜地《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国亡家破,妻离子散,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终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难以尽言.词人用一比喻,极言愁苦之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词人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地春水,多而不绝地愁绪被形象地表达出来.又如贺铸地《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人想像女子生活地情景:大概她是在桥上踏月,深院赏花,或者生活在有着雕花窗子地朱阁里面吧.“月桥花院”写室外环境幽美,“琐窗朱户”写居室富丽清雅.虽然这八个字写地是虚境,但璀璨绚烂,给人以恬适惬意地感觉.但接着以“只有春知处”,显出了词人地思念和落寞.晨花夜月,良辰美景更反衬出词人地凄凉寂寞. “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柳,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用带有夸张色彩地比喻,变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自己心中无限地感伤和愁苦.“一川烟柳”、“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这种用比喻来抒情地写法,以实写虚,化无形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所以更富感染力.五、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已逝之景,或是作者经历过地,或是历史上发生过地景象.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地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地情怀.如李煜地《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中地“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地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红颜也已迟暮.但这些都不是眼前地实景,所以是虚写.“只是”二字以惋惜地口吻传达出国亡家破、物是人非地无限悔恨与怅惘.又如李煜地《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这首词地“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地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地处境形成了强烈地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地浓重地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表达感情地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地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前四句叙说地是西晋王濬率大军征服东吴地情景,是虚写.诗人用东吴由兴盛走向衰亡地特例作为下边议论地基础.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四句诗告诉人们:山河依旧,人事已改.秉政者若不按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办事,失去民心这个最根本地东西,都会由兴盛走向衰亡.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李唐王朝在“四海为家日”地表面繁荣所掩盖下地深深危机地深深忧虑:现今江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又有谁能保证那令人悲伤地往事不再重演呢?又如李白地《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破吴,凯旋而归地地往事.诗人极力渲染昔日地繁华,和今日地王城故址上只剩下鹧鸪乱飞地情景形成鲜明地对比,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地深刻思考.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作者塑造了三国时周瑜风流儒雅,才华出众,英俊伟岸地形象,再现了具有历史意义地赤壁之战时地场景,这是虚写.对历史人物地景仰和歌颂,正包含了诗人对自己地现状地不满,虚实结合相反相成,在古今对比中抒发作者地思想感情.当然也有虚实之间相辅相成地.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地意思)北伐终于惨败地历史事实来告诫当权者:如若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六、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以之对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地情怀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地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为面前地恋人分别平添了一层惜别伤感之情.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作者希望将来团聚地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地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地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再如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两句是诗人设想他日与妻子相聚时地情景.劫波度尽,夫妻团聚,情到深处,泪流成行.这种未来团聚地喜悦<虚)正好反衬了分离地悲凉和伤痛.七、从己方地角度写为实,从对方地角度写为虚.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地角度出发地,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杜甫《月夜》地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地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常见地运用“对写法”地诗词还有高适地《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地故乡,却说故乡地亲人思念千里之外地自己.王维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地亲人,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地兄弟,却说家乡地兄弟想念自己.诗人想像他们地重阳登高,遍插茱萸时,因少了出门在外地诗人不能欢聚而十分遗憾.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前两句写冬至之夜,诗人羁留他乡地孤独冷清地生活画面.思乡之情,不言而喻.可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人,却想像家人于冬至节之深夜还坐在一起念叨着自己.再如欧阳修地《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泪.楼高莫近危阑倚.”作者想像楼上地思妇,柔肠寸断,以泪洗面,凭高眺远,思念旅途中地自己<行人).“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行者不但想像到对方登高怀远,而且想像到对方地心一直追踪自己.这种遥想,极写了行人地离愁.这种写法,设想地对方不能是景,只能是人.它所产生地艺术效果与前一种不一样.如贺铸《青玉案》“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表达出来地,只是单方面地思念、伤感和断肠之痛.而用对写法,则沟通了双方地感情,思念是双方地,这种思念有愁苦和感伤,也有温馨和慰藉.八、客观之景为实,主观之景为虚严格地说,设想未来之景和从对方地角度写地均是主观之景,这里为了阐释地方便,我们用“主观之景”来特指诗词中所描绘地梦境、仙境、誓愿等等.通过写梦境、仙境来抒发感情、表达理想地诗词,最有名地当数李白地《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些诗句写出了神仙世界地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地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地憎恶.又如李清照地《渔家傲》:“仿佛梦魂归帝所,闻无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塑造了一位关心民瘼地温和地天帝形象,反衬了畏惧强敌,一路逃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地宋高宗以及昏庸无能朝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虽才华出众,但她却无力挽大厦于既倒.她希望到仙境去过幸福美好地生活,从而反衬了现实世界地苦难和无望.又如苏轼地《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作者与妻子王弗伉俪情深,虽生死殊途而旧情难忘.积思成梦,悲喜交加,这是虚写,接着写梦醒后地悲伤.虚实结合,写出了诗人对亡妻思念之深之切之苦.再如汉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首乐府诗中,设想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景象,而这些景象都是不可能发生地,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为“与君绝”地条件,更突出了誓死不“与君绝”地坚定信念,这种誓愿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不变心.这类诗中,最奇地要数刘过地《沁园春》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笠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东西水;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据《桯史》记载,当年辛弃疾邀请刘过共事,适逢他有事不能如期前往,因推迟行期而写这首词向稼轩致意.“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既用典,又是设想稼轩招待他地情景,是虚写,写出了他和辛弃疾均为当时地似项羽、樊哙一般地豪壮之士.更奇地在后边,词人把浙东之行被迫取消地原因归咎于几位文豪勒转了他地车驾.他们分别是与杭州颇有渊源地几位大诗人:白居易、苏东坡、林逋. 此时,白居易过世已350余年,东坡、君复也均已作古,词人把这些贤哲请到词中,化用他们描写杭州西湖地名句.想象奇特,浑然天成,掇拾珠玉,自成奇文.最后三句写实.词人把缓期地理由归结为杭州太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扯了他地后腿,给人以清新地审美愉悦.古典诗词中地虚实手法还可以从诗词地形式、诗词地声律等角度进行解读.但由于本文只是着眼于如何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中地虚实手法进行鉴赏,故不一一赘述.。

古典诗歌史的虚与实

古典诗歌史的虚与实

古典诗歌史的虚与实古典诗歌史的虚与实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一、虚实结合的概念。

在古诗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概念。

所谓“实”呢,就是诗人描写的那些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像眼前看到的景色、人物的行为动作之类的。

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东西,这就是实写。

而“虚”就比较有趣啦,它可以是想象出来的东西,像对未来的憧憬、对过去的回忆,或者是梦幻中的情景。

就像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这个“梦”就是虚的,是一种幻想中的情景。

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情感、概念等,把它们当作一种“虚”的存在来描写。

二、虚实结合的作用。

1. 丰富内容。

虚实结合就像给古诗加了个“扩充包”。

只写实的话,内容有时候会显得比较单调。

比如说写送别,要是光写眼前的长亭、古道、友人的背影这些实景,虽然也能表达送别之情,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要是加上虚写,像想象友人此去的路途艰辛,或者回忆两人曾经的美好时光,那诗的内容一下子就丰富起来了。

就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前面可能是实写喝酒送别,这后面想象自己酒醒后的情景,就把那种离别后的孤独、凄凉的感觉更深刻地表现出来了,而且让整首词的内容更饱满。

2. 营造意境。

3. 深化主题。

三、虚实结合的例子赏析。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诗里,“旅馆寒灯独不眠”是实写,诗人在旅馆里,对着寒灯睡不着觉,这是眼前真实的场景。

而“故乡今夜思千里”就是虚写啦,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说故乡在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这种从对方角度来写思念的虚写手法很巧妙。

通过这种虚实结合,把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既含蓄又深刻。

如果没有这虚写的一笔,诗就只是一个孤独旅客的自怨自艾,有了这虚写,就好像把故乡和自己的思念连接起来了,让思乡之情弥漫在两地之间,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方法指导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方法指导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方法指导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方法指导
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虚实理论得到
了广泛地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
的分析和探索。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
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
二、古典诗词中的虚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的关系
三、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

谈谈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谈谈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力 ,在 听读 时能迅速地 感受 、领 悟语言文字所 表达的丰 富
( 董健良 江苏省 东台市时堰 中学 2 2 4 2 1 1 )
2 01 4 . 1 2
露c 考 素| 质 数 芽 研; 宅

边是悲叹凄凉 的枯骨 ,一边 是年轻英俊 的战 士,虚实相 毁 ,作 者 禁 不 住 “ 涕 泪 满 衣 裳 ” ,这 是 悲 极 而 喜 而 又 喜 极
境 ;所 谓 “ 虚 ” , 就 是 指 诗 歌 作 品 没 有 直 接 呈 现 但 适 当 暗 事 与 实 情 , 是 “ 实 ” 。而 “ 念 去 去 千 里 烟 波 ,暮 霭 沉 沉 楚 今 宵 酒 醒 何 处 , 杨 示 出的部分 ,是 直觉中看不 见摸不着 ,却 又能从字 里行间 天 阔 ” , 这 两 句 则 是 半虚 半 实 。再 如 “
对 , 荣 枯 迥 异 , 造 成 强 烈 的 艺 术 效 果 。一 个 “ 可 怜 ” ,一 而 悲 !他 回 头 看 看 与 自己 一 同 饱 受 战 乱 苦 难 的 妻 子 儿 女 , 个 “ 犹 是 ” ,包 含着 多 么 深 厚 的 感 慨 ,凝 聚 了 诗 人 对 死 者 她 { f N5 里 还 有 愁 容 ?遂 卷 起 诗 书 ,与 家 人 同喜 同 乐 ! “ 收 及 其 家 人 的无 限 同 情 。又 如 张 籍 的 《 凉州词 》: “ 边 城 暮 蓟 北 、涕 泪 满 衣 裳 、却 看 、 漫 卷 诗 书 ”都 是 突 然 之 间 “ 喜 放 歌 ”、 “ 纵 雨雁飞低 ,芦笋 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 ,应驮 白练 欲 狂 ’ 的 生 活 真 实 !后 两 联 写 虚 : 我 们 “
显者 为实 ,隐者 为虚 ;有形 为实 ,徒 言为虚 :当前 为实 ,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

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

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

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

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

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

略谈古典诗歌中的虚与实

略谈古典诗歌中的虚与实

了托 物 言 志 的 手法 ,实 写 了雄 伟 壮 观 、冲 决 一 切 、气 势 磅 礴
的瀑 布 形象 ,表 现 了作者 弃 燕 雀 之 小 志 ,慕 鸿 鹄 以高 翔 的 豪
情 , 这 是虚 写 ,作 者 主观 上 的情 志 ,都 依 托 在 了客观 的景 物
界 ,丰 富 了诗 中 的意 象 ,开 拓 了 诗 中 的 意境 。
“ 军 夜 战 ”只 从 侧 面 带 出 , 避 开 了对 战 争 过 程 的 正 面 描 前
写 ,从 侧 面 烘 托 ,让 读者 从 “ 大漠 风 尘 日色 昏”和 “ 战洮 夜 河北 ”去 想 象 前 锋 的仗 打 得 多 么艰 苦 ,多 么 出色 。从 “ 已报
钓 图》 只 画 了漂 浮 于江 面 的 I 扁舟 和 个 在 船 上独 坐 垂 钓 …I r 的渔 翁 , 阴周 除 了 寥寥 儿 笔 的 微波 之 外 ,几 乎全 为空 白 。然 而 ,就是 这 样 的 空 白表 现 出 了烟波 浩 淼 的江 水和 广 阔 的空 间 感 , 衬托 了江 寒 意萧 瑟 的 气 氛 , 从而 更 加 集 中地 刻 画 了渔 例 如 白居 易在 《 琶 行 》 中三 次写 到 江 中 的 月亮 ,其 目 琵 的 都 是 为 了烘 托 人 的情 感 。 “ 时 茫茫 江 浸 月 ”烘托 出主 客 别 相 对 无 言 、黯 然 神 伤 的心 情 ,反 映 了当 时诗 人 与 友人 凄 凉 的 心境; “ 东船 西 肪 悄 无 言 ,唯 见 江 心秋 月 白 ”是 对 琵 琶卢 的
它 可 以 通 过 视 觉 、 听 觉 、触 觉 等 感 知 到 ,是 真 实 具 体 的 描 处 高 。溪 涧 岂能 留 得 住 , 终归 大 海 作波 涛 。 ”作 者在 此 使 用 绘 。所 谓 “ ”则 是想 象 之 景 , 存 在 于人 的思 想 意识 之 中 , 虚 引 发 人 的 联 想 。 具 体 说 来 : 有 限 为 实 , 无 限 为 虚 ; 景 物 为 实 , 情 感 为 虚 ; 1 面 为 实 ,侧 面 为 虚 ; 眼 前 之 景 为 实 , 已 F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虚实理论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

仔细分析,文学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中的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美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美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美-中学语文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美曾敏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术语。

它被广泛地运用到诗歌、小说、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

这里,我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诗词的虚实美。

所谓的实,就是诗词直接提供给欣赏者的艺术形象,即诗歌所展现的人、事、景、物等。

所谓的虚,就是诗词间接提供给欣赏者的需经想象才能把握的审美内容,即非现实的人、事、景、物等。

然而,虚不是无,也不是直观的有,而是指言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致、味外之旨、弦外之音等。

宋代范唏文说:“虚者枯,实者塞。

”如果诗歌只写“虚”,就显得抽象,干瘪无味,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就显得堆砌,死气沉沉,没有生气。

虚写与实写应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在实境的规范和暗示下,虚才赋予特定的内容,获得艺术生命;在虚的对照和映衬下,实境才得到深化和扩大。

二者只有有机结合,作品才会获得完整、深广、多变、和谐的意境美。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虚实二者的完美结合呢?首先,从表现手法上,应实写和虚写并重,达到虚实相生的境地。

清代苴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此处提出了虚实相生的概念。

所谓虚实相生,是在构成艺术形象时,既有实写,又有虚写,使作品内容以少胜多,小中见大,意味无穷。

《白马篇》就是一例。

诗一开篇,诗人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少年骋马图”。

可是,“白马饰金羁,联翩西北驰”,却只有奔腾的良驹,而没有勇敢的骑手,然而,我们并不感到缺少人物,因为金羁已点明了人物的存在。

诚然,马鞍是为驾驭者而设的,而少年的飒爽英姿并不是由此而来,则是诗人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由奔腾的战马的雄姿烘托出来的。

诗篇紧接着补叙少年那箭无虚发的本领:有左射又有右射,有仰射又有俯射,不但能射中静止的箭靶,而且能命中如飞的猿猱。

单说箭靶,就有多种多样;形容他敏捷、勇猛、剽悍,竟用了猿猱、虎豹、螭龙等动物作比。

古代诗歌鉴赏的虚实艺术

古代诗歌鉴赏的虚实艺术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虚与实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层面:(一)作家经常用虚的手段去加工和表现实物,从而使实物更加逼真和神妙。(二)作者在表现客观现实的真情实境时,又因心造境,以手运心,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让实物实境融会着艺术家的深情奇想。
第一个层面,用虚的手段来表现实物,又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全诗用比喻,主体事物根本没出现。读者却可以抓住诗中新妇怕见公婆的情状,想象出主人公在应试之前担心文章不合时宜,因而惴惴不安的心情。
又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用夸张、比拟的方式,展示了边地山川的雄阔苍凉和守边将士的离愁别恨。“白云间”、“万仞山”、“怨杨柳”都是虚拟的形象。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的这首《梅花》只是正面突出地写墙角梅花盛开着,散发出一股股幽香,而删略了它的生存背景刻画,却使人通过联想分明感到它生活在一片冰天雪地里,虽然花的颜色和雪的颜色难以分辨,但它释放的香气清晰可鉴。这样,在一片开阔的雪野中,几枝梅花傲然挺立,境界也就完全表现出来了。
(2)有些诗歌还经常借助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来表现眼前事物。如借助于假想中的事物、希望中的事物、推测中的事物、梦中的事物、回忆中的事物等等来折射现实。
陆游的词《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3、虚像。即用非现实的、非本体的事物或形象去表现事物。具体情况有如下三种:
(1)用虚拟的形象去描摹事物。戏剧舞台上,演员扮演的角色开门关门、上楼下楼、行船走马都是靠虚拟动作完成的。虽有时借助一些实物(如船浆马鞭等),但也只是实体的一部分,河流、原野、船只等都全部虚掉了。演员正是借助于划浆、摇动马鞭等虚拟的动作(虚拟的形象)来表现泛游于江上或奔驰在原野的。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比喻、象征、夸张、比拟等方式,也是借助这种虚拟的形象去描摹实体形象的。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本文是关于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感谢您的阅读!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湖北省赤壁市第一中学周一柳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虚实理论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

仔细分析,文学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中的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例说诗词赏析中的“虚”与“实”

例说诗词赏析中的“虚”与“实”

例说诗词赏析中的“虚”与“实”例说诗词赏析中的“虚”与“实”虚实结合是诗词的一种表现手法,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例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具体说来,诗词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诗词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词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谈古典诗歌鉴赏中的化虚为实

谈古典诗歌鉴赏中的化虚为实

谈古典诗歌鉴赏中的化虚为实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话》卷二引文:“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这里的“虚”是指思想感情,“实”是指景物形象。

如果只在诗中写“虚”,干巴巴地抒情,当然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堆砌景物,定然缺乏生气。

因此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是一种将某种心情加以物化来表达的手法。

所谓将心情物化,就是将无形的抽象的心理状态,用有形的景物状态去加以表现。

譬如人内心的愁苦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反应,这种无形的心理活动如用诗歌来表达,诗人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把内心的愁苦加以“物化”。

北朝诗人庾信写了一篇《愁赋》,其中说:攻许愁城终不破,荡许愁门终不开!何物煮愁能得熟?何物烧愁能得燃?闭户欲推愁,愁终不肯去;深藏欲避愁,愁已知人处。

将“愁苦”比作城池城门,又将“愁苦”比作能煮能燃之物,更有趣的是把“愁苦”写成推不走、躲不开的精灵。

隋代释真观也有一篇《愁赋》写道:“不遣唤而自来,未相留而却住;虽割截而不断,乃驱逐而不去。

”“愁苦”成了不招自来、驱之不去之物。

宋人徐俯《卜算子》词云:“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宋人薛季宣《春愁诗效玉川子》:“逃形人冥室,关闭一已牢。

周遮四壁间,罗幕密以绸。

愁来无际畔,还能为我添幽忧。

”写愁苦是无远不至,无隙亦人的。

另外,许多诗人把愁苦比拟为一个有形的物体,如: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

(庾信)明夜扁舟去,和月栽离愁。

(辛弃疾)心中得胜暂抛愁,醉卧凉风拂簟秋。

(雍陶)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韩偓)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割断愁。

(刘子翚)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郑谷)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一曲清歌一杯酒,君洗尽古今愁。

(刘秉中)似把剪刀裁别恨,两人分得一般愁。

(姚合)算人间没有,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黄孝迈)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万缕。

(姜夔)在以上诗例中,“愁苦”能以“斛”量之,可以“载”、“抛”、“冲”、“割”、“破”、“剪”、“理”、“洗”、“裁”等。

古典诗歌虚实手法浅谈

古典诗歌虚实手法浅谈

古典诗歌虚实手法浅谈一、虚实相生手法的界定中国古典诗词中,虚与实足相对的。

“虚”,是指看不见,摸不清,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突”,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是具体而言,虚与实的相对主要指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描写为实,抒情议论为虚;正面为实,侧面、对面、反面为虚等。

据此可见,虚实相生是指虚实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丰富诗歌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欣赏者审美趣味的一种手法。

二、古典诗词中虚境的特点鉴赏虚实相生法,最难把握的是虚境,因此有必对古诗词中虚境的特点作一介绍。

一般说来,诗歌中的“虚境”是指以下几种境界。

1、神奇怪诞的世界和虚幻的境界。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像显实境。

李白《蜀道难》中用“地崩山摧壮士死”,即“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蜀道的险阻;用“六龙回日之高标”极言山峰的高峻。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论海明月珠有泪”一句,用古代“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传说指诗人回首美好往事的伤感。

2、历史的景和境。

这类虚境是作者曾经经历达或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诗人眼前。

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借故园的雕栏玉砌虽在,但不在眼前的虚景,有力地托诗人的亡国之恨,伤感之情。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但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绵绵不绝。

故写愁,一倍增其愁;言乐,一倍增其乐。

李白《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实景,第四句“凝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壮拟庐山瀑布,是虚写,但写得生动逼真,夸张而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笛,使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清人张潮在他的《幽梦录》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不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浅谈诗歌鉴赏中的“虚”与“实”

浅谈诗歌鉴赏中的“虚”与“实”

浅谈诗歌鉴赏中的“虚”与“实”在苏教版语文必修四“词别是一家”板块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这样两种表达技巧,它们都与“虚”“实”这两个概念相关。

一种是“化虚为实”,另外一种则是“虚实结合”。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历来为人称道,我们在给学生讲析的过程中往往会提到:李煜此处使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把自己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亡国之愁、思乡之愁写得具体可感,极言愁情如东流江水一样绵长深重。

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柳永表达自己送别情人的愁情也是缠绵悱恻。

他不仅仅通过画面的营造,写现实中送别情人的情形;同时,他还通过对与情人离别之后自己醉卧杨柳岸、独自面对晓风残月的场景进行了想象,他写下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实,只要细细品读,我们便能发现这两种表达技巧无论是内涵还是表达效果都有所不同。

一化虚为实化虚为实往往指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去描绘抽象无形的情感,使形象更加生动感人,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厚缅邈。

可以看到这里的“虚”与“实”分别对应的是“抽象无形的情感”和“具体可感的事物”。

在古典诗词中,这种手法的运用其实非常常见。

李白的《赠汪伦》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句子。

汪伦送我的情有多深厚?多少言语恐怕都难以表达。

但是,眼前就有可以用来讲清道明的,那就是这桃花潭的水,纵使深及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深情。

有形的潭水喻及无形的深情。

形象自然鲜明,可感。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李清照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面对着国破家亡人逝的痛苦,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在未游双溪之前,就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

李后主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而李清照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

必修五课本出现的《西厢记》中《正宫·端正好·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也异曲同工。

古典诗词虚和实论文

古典诗词虚和实论文

古典诗词虚和实论文摘要:在古典诗词中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以真实引发联想和想象,以有形表达无形,充分发挥“虚”的作用,可以达到“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无景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

它能使作品内涵丰富,形象鲜明;能使文笔简约,结构紧凑;能创造含蓄新颖的意境,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这个人迹既无、亘古寂静的山涧,却有芙蓉花历尽千载万载而生长着。

它开花时热烈盛开,使这空寂得发冷发白的山涧野地一片火红;它落花时也毫无惋惜地自行谢落,令人想到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山中,它自开自落,没有人欣赏它,它甘于淡泊,安于寂寞。

显然,这个在深涧中孤独寂寞地自开自落的芙蓉花的意象,富有深邃的象征意蕴。

而这诸多的思想意蕴,复杂微妙的心灵内容,都深藏于芙蓉花在空寂无人的涧户中纷纷开落的自然画面之中。

花开花落、涧户无人是实,通过花开花落,在寂寞无人的涧户引发的人们的想象、感受是虚,但这却产生了更为丰富真实的意蕴,产生了动人心魄的韵味。

以实出虚使这首诗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虚与实相生相长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文学创作中,由来已久。

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这句话含意十分丰富,其中有一层是告诉我们,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

意境从结构看,正是二者的结合。

所以后人干脆提出“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把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实境是指那些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具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不尽之意”。

所以称为“神境”、“情境”、“灵境”等。

因此,虚与实的具体应为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实的部分(有形或真实)和虚的部分(无形或联想),也就是具体有形的表现和由它所引起的联想(虚构)所构成的虚的无形的部分,从而造成作品既真实而又引发人想象的强烈艺术效果。

例说古典诗词中的“虚与实”

例说古典诗词中的“虚与实”

例说古典诗词中的“虚与实”一、虚与实何谓虚实?虚与实是相对而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

写景为实,抒情为虚……1.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指图画中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指的是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白的境界。

具体来讲古诗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表达自己的渴望、憧憬,这叫以虚象来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其乐融融的美好图景,以此来反衬现实的黑暗。

②已逝之境这类虚象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现在都不在眼前。

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此时已不在眼前,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改”对照着写,一在一不在,一改一不改,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世事流变的况味。

又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历史事实,这种景象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亦是虚象。

词人是以周瑜的飒爽英姿、功业有成来反衬自己华年不在、壮怀未酬的悲伤。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景象,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绝断,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别后的场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斜挂柳梢;残月缺憾,晓风生寒,今夜我将栖身何处?词人想象情人离开后自己的情形,属未来发生的事情,是虚写。

说明离愁别恨并非因离人而去而消失,而是长久绵延,萦绕心头。

2.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 “实”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 “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虚实理论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在我国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这一理论却被广泛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一、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的关系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如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

这都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这种现象,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

但我们可以通过想像来补充。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

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多是如此。

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二、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诗人在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当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之美时,常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

引发读者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

如《陌上桑》,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

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

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这两种虚实手法与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手法是相通的,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虚和实的关系还有特殊的表现形式。

三、 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历尽坎坷而最终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诗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言志,是虚。

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

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

四、虚实与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

诗人用这种方法对具体景物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一比喻,把多而不绝的 “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形象地表达出来。

又如贺铸的《青玉案》: “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柳,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人用带有夸张色彩的比喻,变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伤和愁苦。

“一川烟柳”、“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

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从虚实的角度看,是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以上四种类型虚实结合的现象实际上与借景抒情、烘托、比喻、空白等艺术手法相通,因而均不在诗歌鉴赏所探讨的范围之内,诗歌鉴赏所探讨的主要是以下的几种情况。

五、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作者把已逝之景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

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表达感情的诗不少。

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

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白的《越中览古》、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诗人都是通过今昔的对比,表达对历史与现实思考。

六、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

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

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

这类诗常见的还有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等。

七、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

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

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

”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

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

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

常见的运用“对写法”的诗词还有高适的《除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欧阳修的《踏莎行》。

这样虚实结合,沟通了双方的情感,所以,有思念有愁苦有断肠之痛,,也有温馨和慰藉。

八、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通过写梦境、仙境来抒发感情、表达理想的诗词,最有名的当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者用瑰丽的诗句写出了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憎恶。

又如李清照的《渔家傲》: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塑造了一位关心民瘼的温和的天帝形象,反衬了畏惧强敌,一路逃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宋高宗以及昏庸无能朝廷。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虽才华出众,但她却无力挽大厦于既倒。

她希望到仙境去过幸福美好的生活,从而反衬了现实世界的苦难和无望。

此外,常见的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梦境来写对亡妻思念,虚实结合,可见思念之深之切之苦。

再如汉乐府诗《上邪》设想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景象,而这些景象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为“与君绝”的条件,更突出了誓死不“与君绝”的坚定信念,这种誓愿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不变心。

这类诗中,最奇的要数刘过的《沁园春》(斗酒彘肩)词人把与杭州颇有渊源的几位大诗人白居易、苏东坡、林逋(此时白居易过世已350余年,东坡、君复也均已作古)请到词中,饮酒赋诗,化用他们描写杭州西湖的名句入词。

想象奇特,掇拾珠玉,浑然天成,千古奇文。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还可以从诗词的形式、诗词的声律等角度进行解读。

但由于本文只是着眼于如何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进行鉴赏,故不一一赘述。

2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本文可与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作比较阅读。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说,中国戏曲处理空间的方式,不仅与中国绘画相通,而且与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

本文就是以杜甫、李白的诗为例,指出诗歌艺术的意境往往与虚实关系紧密。

试把本文内容连串起来理解,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并用一二百字表述出来。

虚实结合这一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在诗人杜甫手中,得到充分的运用,收到了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意境美的效果。

杜甫的《月夜》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妙就妙在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

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的形象(对月怀人)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诗人对妻子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之切。

再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

”把无形无象心理之“忧”,进行感情物化,说自己的忧愁堆积如同终南山一样高,像无边的茫茫大水那样无法收拾,化虚为实。

“写一代之事”的巨构《北征》:“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这里,诗人没有写战乱带来的灾难,没有写自己的深悲,只写爱子的饥色,写他们啼哭、垢腻等战乱的灾难,诗人内心的悲痛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两句诗将截然不同的两个画面摆到一块,不仅互相映衬顿增魅力,而且从字面上呈现出第三个画面的意义:朱门内外仅一墙之隔,却是如此不同的两个世界,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这里,形象的直接性提供了联想的线索,发人深思:荒野上那冻死的穷人的骸骨,是“朱门”敲骨吸髓的剥削所致;朱门的酒池肉林,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

这些情理,在作品里并没有从字面上说出来,但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审美感受去补充和丰富诗的想象,就深刻地感受到了。

杜集中这类剔骨析肌地洞穿社会病根的诗句还有:“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仓耳》);“甲第纷纷厌梁肉”(《壮游》);“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丽人行》);“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见杜甫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这不是诗人对现实简单的感受和反应,而是诗人取境的审美把握中感情浓缩的表现,是融合真、善的审美评价。

可见对社会的本质揭示得越深刻,概括的程度越高,作品的境界越高、大、深,其美学价值也就越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杜甫的名诗《春望》,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境界,自成意境。

诗中写景、抒情结合得很完美,真正是情景交融。

但是,诗里出现的不只是情和景,而且还有事和人。

写景、状物、叙事、绘人,各种因素综合为一个独立天地,恰好完美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