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部编版最苦与最乐教案部编版第1 篇一、教学目标1.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 学习本文讲道理进行论证的方法。
3. 品味、学习本文凝练轻灵流畅亲切富含哲理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方法活动式教学法,运用“实话实说”的活动形式组织课堂学习。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导入学习激趣解题1.老师提问:你觉得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最痛苦的事是什么?2.有关作者梁启超的知识,你了解多少?(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默读课文两遍,查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并在文中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2.师生交流讨论。
(三)、研读课文品析交流1.老师事先把学生分成六个组,教师设计好关于课文1—3段的6个问题,并把它们分别写在纸条上,各组派一个人抽签选定问题。
2.学生品读1—3段,思考讨论问题的答案。
3.设计的问题是:①第一段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你能仿照这种句式仿写一两句吗?②文中第三段说“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为什么?③文中第三段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举个自己感受过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吗?④在这几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找出来,简单赏析一下。
⑤课文写最苦的内容写了两段,为什么写最乐的内容只写了一段?⑥读了这三段内容,你有什么疑问?提出两三个来。
4.各组选派一个人做“实话实说”活动的嘉宾,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观众。
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活动操作要领:教师(主持人)依题号顺序提问,抽到本题的嘉宾先答。
如果答案不完整或有不同意见,其他嘉宾和观众可以发言补充或争鸣讨论。
教师做相机点拨,掌握控制好讨论交流的话题走向。
做到既避免冷场又不可任由对话偏离话题。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老师提问,全班学生思考: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②前三段写的什么内容?2.集体讨论问题①②(二)、研读课文品析交流1.教师组织分组、抽签、定问题。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最苦与最乐”的主题,认识到人生的苦与乐是相对的,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态度。
2. 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探讨课文中的苦与乐的例子,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文中的观点。
3. 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和课文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讨论作者的论证方法和解说方式。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苦与乐的例子,思考其中的经验和启示。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他们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阅读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以及他们的观点阐述和逻辑思维。
六、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他们的优点并指出不足之处,引导他们进行改进。
2. 课后反馈: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和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在课文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后续章节待补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可以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承担责任和逃避责任的不同情境,让学生体验责任感对心情的影响。
-文学素养提升:通过分析文章的情感色彩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论证思路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论证思路,如何从“最苦”过渡到“最乐”,并形成清晰的观点。
-责任意识的培养: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责任的重要性,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词汇的深层含义理解:学生可能会对一些词汇如“责任”、“担当”等有字面理解,难以领悟其深层含义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词汇的深层含义理解上,教师可通过语境分析,解释“责任”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包含了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与承诺。
-在文本情感的理解上,教师可介绍梁启超的生平背景和时代环境,让学生了解作者为何强调责任的重要性,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如完成一项艰巨任务时的成就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责任与快乐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使学生深入理解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中阐述的“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即背负未了责任的最苦和尽了责任的最乐。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一、课题释疑理内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巴?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难点: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
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
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预习展示[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1、(1)积累字词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凡属()纵然()〔答案〕、huì、shì、qì、lǎn、mǐn、xiè、dū、fán、zòng2、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三、初读文章,感知内容[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是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九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九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作者背景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3. 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懂部分,解答学生疑问。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2.2 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讲解与解答: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课文《最苦与最乐》文本。
2. 作者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PPT或黑板。
4. 参考书籍或文章。
3.2 教学材料1. 学生笔记本和笔。
2. 课文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3. 分组讨论问题和相关资料。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学生讨论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教学反馈1. 课堂及时反馈: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其学习方法和思路。
2. 阅读理解题目答案反馈:教师应及时批改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其纠正错误和提高。
3. 学生讨论表现反馈: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其积极参与和表达。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文章或书籍,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主题。
2. 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如辩论赛或写作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最苦与最乐》是一篇叙述文,作者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家庭中离开世界的爷爷和疯颠般活泼的侄孙之间的友情故事。
通过本文的阅读和讨论,有助于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祖孙之间的友谊以及生老病死带来的不同感受。
一、教材分析本篇文章是北师大九年级选修教材中的一篇叙述文,以家庭为背景,描绘了爷爷和侄孙之间的温馨互动。
文章语言简洁、清新自然,人物形象鲜明、传神逼真,读起来十分舒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叙述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本文的阅读技巧,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获得文章所传递的主题。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3)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自我表达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和尊重老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勤奋、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2)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所传递的主题。
2.难点(1)理解文章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感;(2)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四、教具准备教学PPT、电子白板、视频。
五、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短视频,让学生从外部感官接触到家庭、祖孙等概念,启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展示几组家庭照片,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人之间的感情;或者播放一段状态迥异的祖父和孙子的日常生活片段,引发学生忆家情怀。
2.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通过理解试答题,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可以使用班内三人小组方式让学生进行读后讨论,让每个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3.讲解通过PPT等方式,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意义。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探讨“最苦与最乐”的含义。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学生们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是什么?2. 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
3. 引导学生探讨的含义,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论点。
2. 解读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论述。
教学活动:1. 分组阅读文章,讨论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论点。
2. 小组分享,总结文章的重要段落和论述。
3. 教师讲解和解读文章内容,回答学生的问题。
第三章:深入探讨主题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文章中的例子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意义。
2. 分析文章中的论证和逻辑关系。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文章中的例子和案例,思考其中的意义。
2. 小组分析文章的论证和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分析,组织小组分享和讨论。
第四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
2. 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活动:1. 小组分享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3.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意义。
第五章:拓展思考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拓展思考“最苦与最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最苦与最乐”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和情境。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最苦与最乐”的原则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认识到生活中既有苦难也有乐趣。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学会在苦乐中成长。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所阐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分享彼此的体验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内容,领悟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学会在苦乐中成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分享彼此的体验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苦难。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3. 内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观点,阐述人生观和价值观。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苦难。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分享彼此的体验和感悟。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在苦乐中成长。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检查进行评估。
2.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关注他们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3. 评价学生对生活中苦与乐的感悟,通过作业和课后访谈了解他们的内心体验。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最苦与最乐》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的背景介绍和案例分析。
2.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生活中的苦与乐。
3. 准备教学评价的工具,包括课堂提问和作业检查的标准。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文或书籍,扩展他们的视野。
2.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或社区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中的苦与乐。
3. 邀请专家或社会人士来校讲座,分享他们在生活中的苦与乐的经历和感悟。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1.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二、教学重点:2.1 理解“最苦与最乐”的概念。
2.2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最苦与最乐”的深层含义。
3.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最苦与最乐”的理念。
四、教学方法:4.1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4.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最苦与最乐”。
五、教学准备:5.1 准备相关的案例和讨论话题。
5.2 准备教学PPT,包括“最苦与最乐”的定义、案例分析等。
教案内容: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最苦与最乐”?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认为哪些是最苦的,哪些是最二、讲解“最苦与最乐”的定义:1. 解释“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即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何看待和处理,以达到成长和进步的目的。
2. 强调“最苦与最乐”是一种态度,是对待生活的一种方式。
三、案例分析:1. 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最苦与最乐”的理念。
2. 引导学生思考,从案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四、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用“最苦与最乐”的态度去面对。
2. 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总结:1. 总结“最苦与最乐”的理念,强调在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敢面对挑战。
3. 提醒学生,生活中最苦与最乐的时刻,都是成长的契机,要珍惜并从中学习。
六、教学内容:6.1 分析不同的人生阶段,探讨在不同场景下如何面对“最苦与最乐”。
6.2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勇敢承七、教学过程:7.1 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在不同阶段遇到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刻。
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1.阅读理解:提升学生提取信息、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文章内容反思自己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2.语言表达:通过学习课文,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词语和论证方法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3.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要求如下:1.以“一、教学内容”为标题,简述第16课《最苦与最乐》的主要教学内容;2. “二、核心素养目标”为标题,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出发,简述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
一、教学内容
第16课《最苦与最乐》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文章主旨、论证方法、重点词语和句子。文章通过对比论证,阐述了“最苦”与“最乐”的内涵,教育学生在承担责任中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点词语如“最苦”、“最乐”、“责任”等,通过学习这些词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句子分析主要围绕文章中的典型句子,如“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责任的基本概念。责任是指在某种情况下,个人或集体承担的义务和担当。它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系到个人的成长 Nhomakorabea社会的和谐。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责任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最苦”与“最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3.句子分析:分析文章中典型句子,如“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生最乐的事,莫乐于把一种责任卸下”等,理解作者的观点。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认识到生活中既有苦涩也有欢乐。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苦难的态度,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快乐。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
2. 学会在生活中面对苦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苦与乐。
2. 如何培养学生面对苦难时的勇气和担当。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案例、故事等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如“夸父追日”等,引发学生对“最苦与最乐”的思考。
2. 新课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最苦”与“最乐”的内涵,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既有苦涩也有欢乐。
3. 案例分析:教师分享一些名人在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时如何保持积极心态,并寻找快乐的故事,如司马迁、霍金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苦难和如何克服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快乐。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7.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扩展:1.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在面对苦难时的经历,如体育、艺术、科学等,让学生了解到在各个领域中,成功人士都曾经历过苦难,但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最终取得了成就。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普通人,他们也许没有取得显赫的成就,但在平凡的生活中,他们积极面对苦难,传递正能量,这样的人同样值得尊敬和学习。
七、实践环节: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如户外拓展、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
八、课堂互动:1. 教师设立“感悟分享”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苦难时的经历,以及如何克服苦难、保持积极心态的方法。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篇1一、总体构思《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二、过程设计1、教法学法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2、教学流程(1)导入课题: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作者简介: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最苦与最乐》是一篇描写生活中苦难与快乐并存的优秀课文,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读者深刻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课程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手法。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思考,学会分析人生中的苦难与快乐。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珍惜眼前的快乐。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简要介绍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作者、背景及课文主题。
2.2 课文内容解析2.2.1 分析课文中的苦难与快乐描写,理解苦难与快乐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2.2.2 探讨作者对待苦难与快乐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人生的影响。
第三章:课堂讨论与思考3.1 问题设置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悟。
3.3 总结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从讨论中总结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章:实践活动4.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编写关于自己生活中苦难与快乐的作文,或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面对苦难与快乐的情景。
4.2 活动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内心感受。
4.3 活动总结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第五章:课程评价5.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5.2 评价内容5.2.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2.2 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和树立。
5.2.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第六章:课后作业设计6.1 作业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堂讨论,布置相关的思考性问题,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6.2 作业要求1. 阐述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刻,以及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6.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拓展阅读中主动探索,丰富知识体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旨,把握作者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对苦难与快乐的深刻认识。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惨绿”、“颠沛”等,并学会正确运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排比这两个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家国情怀。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苦难、快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主旨。《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所写的散文,表达了他对苦难与快乐的深刻理解。这篇文章帮助我们认识到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对苦难与快乐的独特见解。
-对于深层次意义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突破理解难点。
-在帮助学生形成观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指导他们如何从文章中找到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实际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流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2023最新-最苦与最乐 教案优秀9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优秀9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本文是美丽的编辑给家人们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案优秀9篇,欢迎参考阅读。
研读课文。
篇一(一)讨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
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
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二)讨论第二部分:(1)什么事最快乐呢?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阅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阅读与理解。
1.2.2 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支持论据。
1.2.3 讨论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2.1.2 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支持论据的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2.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3.1.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3.1.3 思考与反思: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课件:使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关键词汇和句型。
3.2.2 视频:播放相关视频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引入话题:谈论人生的苦与乐。
4.1.2 课文《最苦与最乐》。
4.2 自主学习4.2.1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2.2 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针对课文的问题,检查理解程度。
4.3 课堂讨论4.3.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
4.3.2 分享观点: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思考与反思4.4.1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4.2 分享感悟:学生分享对人生的苦与乐的思考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
七年级最苦与最乐教案(合集8篇)
七年级最苦与最乐教案(合集8篇)七年级最苦与最乐教案(1)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什么叫苦?什么叫快乐?说说你对苦与乐的认识吧! 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
二、展示自我1、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等。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如释(shì)重负契(qì)约悲天悯(mǐn)人3、理解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释,放下。
三、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1、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人生当___________ ,而不能____________。
3、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4、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点拨: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研读课文(一)谈苦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有何作用?4、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二)论乐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最苦与最乐教案9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9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清__的结构,感受__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__的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__思路,从论述中理解__的中心论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责任的含义。
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学习__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责任”这一话题。
二、检查字音(课件出示)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1.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__的脉络.2.理解__所运用的论证方法.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四、学习课文,整体把握(一)我是课堂小主人学习方式: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的情况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对字、词、句的理解方面。
2、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考虑。
3、从__内容与结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解决课文的重、难点思考:1.用自己的话说说__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2.作者是如何来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作者为证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语、俗语?4.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学生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分组竞赛回答)五、总结课文,梳理结构(课件出示)六、巩固练习(课件出示)__的题目叫《最苦与最乐》,齐读最后一段,看哪些句子分别照应了“最苦”和“最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最乐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最苦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乐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最苦七、思维拓展:(一)我说你说明责任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理解并体会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大抵()契()悲天mǐn()人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孔子任重而道远孟子如释重负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1、学生自我我的收获我的不足2、师生共同七、当堂训练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八年级(上)教学观摩课教案课题:《最苦与最乐》
执教时间:2005年11月17日下午第二节
执教班级:安庆市外国语学校初二(4)班
执教老师:江浪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论证严密得特点,培养学生思维得严密性。
2、体会作者流畅灵活得语言,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她人、对社会、对自己得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观点,理清作者思路
2、体会本文流畅灵活得语言风格。
三、教学辅助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说说苦与乐得话题。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人要高高兴兴地活着”。
高兴就就是快乐。
那么,在我们眼中什么就是最快乐得呢?(学生发言)不同人眼中人生快乐就是不相同得,下面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得《最苦与最乐》,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位著名学者得苦乐观、人生观。
2、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幼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得宣传家。
戊戌变法前(1895年),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与上
海得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得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著有《饮冰室全集》)。
《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
3、整体感知:
⑴课题就是《最苦与最乐》,浏览全文后回答:
a、梁启超先生认为人生什么就是最苦,什么就是最乐?用原文回答。
学生回答;最苦“我说人生最苦得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得责任”;最乐“自然责任完了,算就是人生第一乐事”(论点)。
b、文章观点鲜明,哪个部分写“最苦”,哪个部分写“最乐”?再读课文。
学生回答;1~2自然节写“最苦”,第3自然节写“最乐”。
⑵男女生分读两部分,提问:作者怎样论述“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乃人生最大快乐”得?分组讨论。
a、作者就是如何论述“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为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其她学生补充:对比论证: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论述“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
为什么就是最苦得事?因为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举例论证:明确了责任得范畴及责任未尽得痛苦程度。
作者从对个人得责任谈到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得责任,这就是层层推进得写法。
b、第一自然节与第二自然节就是什么关系?
提示:本段就是对第一段论述得补充。
c、作者怎样论述“尽责任乃人生最大快乐”得?
学生代表回答,其她学生补充:道理论证;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得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就是文章“分析问题”部分。
⑸作者还写了什么内容?齐读4~5自然节。
学生回答:告诉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属于文章“解决问题”部分。
教师归结: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4、局部探究
⑴下面,我们读几个课文中得句子,评述本文得语言特色。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就是。
失意吗?不就是。
老吗?死吗?都不就是。
②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得钱没有还,受了人家得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③凡属我受过她好处得人,我对于她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得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到得,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得一件事,便就是现在得自己与将来得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就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善用排比修辞手法;语言流畅,句式灵活。
⑵梁启超先生就是位很有才气得学者,我截取了她得名作《少年中国说》一段,一起读一读,再次感受她得语言风格。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5、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作者得苦乐观,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语言流畅灵活;下面,同学们瞧瞧还有什么地方有疑问得可以提出,也可以谈谈自己喜欢文中得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就是语言本身,还就是因为它引起您得某些感悟?
附:板书
最苦与最乐
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 (1~2)尽责任乃人生最大快乐 (3)
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
得关系(道理论证)
人生要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4 ~5)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小结: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