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韩愈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师说》ppt课件35张
![《师说》ppt课件35张](https://img.taocdn.com/s3/m/d57e0f52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1b.png)
解题
《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
“说”即陈述和解说,“解说……的道理”之意。 “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读准字音
①句读.( ) ④老聃.( ) ⑦苌.弘( ) ⑩嗟.乎( ) 答案:①dòu
②经传.( ⑤谀.( ⑧欤.( ⑪乐.师( ②zhuàn
) ③或不.焉( )
)
学习小结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 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本文是针砭时弊之作,韩愈带着很强烈的感情来反抗流俗的嘲笑, 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目的是为了告诉士大夫 之族要行从师之道、复从师之道、传从师之道。
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
准: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
(5)韩愈在《师说》中用“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三句阐
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师而问焉
练习巩固
★ 积累文言知识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高考链接
(1)(2019·全国卷Ⅲ)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
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2019·北京高考)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
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韩愈课件
![《师说》韩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3ea7b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2.png)
《师说》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01
重视基础教育
韩愈强调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个
人能力。这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是,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学科教育,为学
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02
培养综合素质
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这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是,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品德、
《师说》韩愈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韩愈简介 • 《师说》的创作背景 • 《师说》的内容与主题 • 《师说》的影响与评价 • 《师说》的解读与启示
01
韩愈简介
韩愈的生平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 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曾上书反对 宦官专权,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教育。
03
倡导实践应用
韩愈提倡学以致用,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这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是,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师说》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韩愈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这对个人成长的启 示是,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注重自我提升和成长。
THANKS
感谢观看
02
探讨《师说》的论证方 法,如何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来展开论述。
03
评价《师说》的艺术表 现力,如层次分明、逻 辑严密等。
04
分析《师说》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和影响,如何 被后世传颂和引用。
04
《师说》的影响与评价
《师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师说》ppt课件
![《师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2556e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c2.png)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三起三落1. 803年《论天旱人饥状》 一贬连州阳山令 2. 806年 奉召回长安 知国子博士 二贬河南令3. 814年 平定淮西乱 军功晋授刑部侍郎4. 819年 宪宗凤翔迎佛骨,信佛狂潮席卷京城,以文人的勇力和胆魄写《论佛骨表》 三贬 潮州刑史5. 820年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 终年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就会哗然讥笑他,认为他是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存在的地方
介词,在
介词,比
承接连词
以之为师
发语词
哪里知道
取独
因此,所以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阐述道理
2、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梁衡
先秦及秦汉散文
普遍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三起三落1. 803年《论天旱人饥状》 一贬连州阳山令 2. 806年 奉召回长安 知国子博士 二贬河南令3. 814年 平定淮西乱 军功晋授刑部侍郎4. 819年 宪宗凤翔迎佛骨,信佛狂潮席卷京城,以文人的勇力和胆魄写《论佛骨表》 三贬 潮州刑史5. 820年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 终年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就会哗然讥笑他,认为他是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存在的地方
介词,在
介词,比
承接连词
以之为师
发语词
哪里知道
取独
因此,所以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阐述道理
2、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梁衡
先秦及秦汉散文
普遍
10-2《师说》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f9a215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2.png)
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词类活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形容词作名词,疑惑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则耻师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 (古)1、用来…的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解惑也:
2、…的原因/凭借。
(今)表因果关系。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今))无没论有,。不论。
这类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
不一定
介词,比 懂得道理
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专门研究 代词,此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
第 三
观点?(本段分论点)
段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先秦及秦汉散文
普遍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到。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 并且。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非吾所谓传其道 (古)所说的。 解其惑者也: (今)含不承认的意思
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师说(韩愈)》教学课件(共63张)
![《师说(韩愈)》教学课件(共63张)](https://img.taocdn.com/s3/m/14ab2c1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79.png)
实践应用
引导学生关注当前教育热点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如支教、教育调查等,将 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韩愈的教育思想,培养良好 的学习习惯和品格。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重点解析
强调了韩愈在文中的教育思想,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着重分析了《师说》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其表达 效果。
本课程总结
• 针对文中的难点和易错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和辨析。
本课程总结
01
课堂互动
02
03
04
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安排了随堂练习和小测验,以 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韩愈尊师重 道、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 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
《师说》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容
01
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思想,探讨《师说》的创作动机和主题思想
。
《师说》的艺术特色
02
分析《师说》的文笔特点、修辞手法和结构布局,提高学生的
文学鉴赏能力。
课堂互动与讨论
0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师说》的主题意义和现实价值
抒情手法
韩愈在《师说》中运用抒情手法,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表达对社会 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06
《师说》的实践应用
在教育中的应用
培养尊师重道精神
通过学习《师说》,引导学生理解教师的价值和重要性,培养尊 师重道的品质。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习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说(韩愈)》教学课件
引导学生关注当前教育热点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如支教、教育调查等,将 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韩愈的教育思想,培养良好 的学习习惯和品格。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重点解析
强调了韩愈在文中的教育思想,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着重分析了《师说》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其表达 效果。
本课程总结
• 针对文中的难点和易错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和辨析。
本课程总结
01
课堂互动
02
03
04
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安排了随堂练习和小测验,以 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韩愈尊师重 道、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 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
《师说》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容
01
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思想,探讨《师说》的创作动机和主题思想
。
《师说》的艺术特色
02
分析《师说》的文笔特点、修辞手法和结构布局,提高学生的
文学鉴赏能力。
课堂互动与讨论
0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师说》的主题意义和现实价值
抒情手法
韩愈在《师说》中运用抒情手法,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表达对社会 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06
《师说》的实践应用
在教育中的应用
培养尊师重道精神
通过学习《师说》,引导学生理解教师的价值和重要性,培养尊 师重道的品质。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习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说(韩愈)》教学课件
《师说》ppt课件35张
![《师说》ppt课件35张](https://img.taocdn.com/s3/m/48a8860a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4.png)
研读文本: 第2 段: 批判不重视师德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
师的不良风气。
论证方法:
研读文本: 第2 段:批判不重视师德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
师的不良风气。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对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社会风气?运 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论证思路:
第一段使用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然后,概述教师的职能; 其次,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最后,提出择师的标准。
文章内容探究
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
作者围绕“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中心论点, 先阐述教师的职责,然后运用道理论证的 方法,阐明从师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择师 的标准。
研读文本:
第4 段: 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 写作缘起。
一、提出中心论点(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对比论证: 对其子 于其身
师
二、论证: (2、3)
(批判不重视师 德的错误态度和 耻于从师的不良
百工之人 士大夫
风气)
正面论证: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说
三、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 作缘起。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 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故 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 “韩文公”。
古文运动
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作为领袖发起的以提倡 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以“文以载道”为理论核心,以儒学复古为号 召,以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为楷模,用刚健质朴的散文 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革新文风和 文体的目的。
《师说》ppt课件39张
![《师说》ppt课件39张](https://img.taocdn.com/s3/m/648394a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3.png)
【明确】在这一段中,作者的情感是渐次强烈起来的。首先在将“古 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行为进行比较后,作者说“其皆出于此 乎”,这里的“其”是语气词,表示推测的语气。而在分析“童子之 师”与作者所说的“师”的区别的时候,用了“吾未见其明也”的陈 述语气,情绪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加强。而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部分的结束,则用了“其可怪也欤”这样的反问语气,使得情绪更加 激烈。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众多的人。
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一般指研究文学、训诂、音韵的 学问。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⑦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重点文言知识梳理
4.词类活用
1.一词多义
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 惑而不从师——名词活用为动词,有疑难问题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方名活用为动词,低于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名词活用为动词,并列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明智
【问题】
4、为什么要专门提“圣人无常师”呢?谁能说出韩愈心 里的小算盘?体会“如是而已”中的情感。
【明确】这里将圣人无常师的现象单独提出,有两点考量。一方面是可以再次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的道理。另一方面,对于韩愈来说,还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做了别人的老师,却又在强调从师学 习的意义与价值,难免有“托 大”的嫌疑。要消除这样的责难,就必须强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样一个择师的标准,以“如 是而已”强调其寻常性,认为这样的事情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样就照应了最后一段中的“学于余”, 不落口实,针脚绵密。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众多的人。
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一般指研究文学、训诂、音韵的 学问。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⑦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重点文言知识梳理
4.词类活用
1.一词多义
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 惑而不从师——名词活用为动词,有疑难问题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方名活用为动词,低于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名词活用为动词,并列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明智
【问题】
4、为什么要专门提“圣人无常师”呢?谁能说出韩愈心 里的小算盘?体会“如是而已”中的情感。
【明确】这里将圣人无常师的现象单独提出,有两点考量。一方面是可以再次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的道理。另一方面,对于韩愈来说,还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做了别人的老师,却又在强调从师学 习的意义与价值,难免有“托 大”的嫌疑。要消除这样的责难,就必须强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样一个择师的标准,以“如 是而已”强调其寻常性,认为这样的事情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样就照应了最后一段中的“学于余”, 不落口实,针脚绵密。
《师说》ppt课件40张
![《师说》ppt课件40张](https://img.taocdn.com/s3/m/f472382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4.png)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 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内容简析
第一段:在正面阐述中,提出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
第二段: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论点。 对比论证
第二段下半段译文
不明白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 , 有的人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 反而遗漏不学,我没看出他们的明智。巫医乐师和各种 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 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相仿,道德学 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 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哎!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 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 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为伍,现在他们的见 识反而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真是奇怪啊!
解读第一段
课文讲解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者,代词,……人 。 学者,古今异义词。古: 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惑也
……者, ……也,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加是 ①‥‥‥的原因() ②用来 ‥‥‥的人、东西、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思想理论。 业:学业 惑:疑难问题 受:通授,传授
...的原因
语副词,表揣度,大概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代词,他的
自己 意动
adj,糊涂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
(助其)学习 古时指文章的断句
师说PPT教学课件
![师说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87d97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0.png)
古今异义
1、惑: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而不从师: 惑矣:
一词多义
名词, 疑难问题的
动词,有疑惑
形容词,糊涂
2、师:师说: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古之学者必有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道之不传:出师不利:师夷长技以制夷:
动词,从师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老师
名词,专门技艺人
动词,从师求学
意动用法,以……为师
研读第一段
总结本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指明了老师的职责,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学问面前,人人平等
研读第二段
作者第一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分论点?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正反对照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古 今 1、学者 求学的人 有专门学问的人 2、句读 句子停顿的地方 看字发出声音 3、小学 小的方面学习 与大学、中学相对 4、众人 一般人 很多人 5、不必 不一定 不需要 6、从而 从、而是两个词 连词,表结果或目标 7、所以 用来……的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其子
择师而教
其身
犹耻师
小学而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
其智不能及
研读第三段:
固定以······为师不一定学习,研究
特殊句式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句
注意字词常:师:不必:攻:
思考:1、在本段里,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分论点? “古之圣人无常师”2、在本段里,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师说
韩愈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一起大力倡导古文运动,故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情势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浑。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惑: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而不从师: 惑矣:
一词多义
名词, 疑难问题的
动词,有疑惑
形容词,糊涂
2、师:师说: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古之学者必有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道之不传:出师不利:师夷长技以制夷:
动词,从师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老师
名词,专门技艺人
动词,从师求学
意动用法,以……为师
研读第一段
总结本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指明了老师的职责,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学问面前,人人平等
研读第二段
作者第一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分论点?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正反对照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古 今 1、学者 求学的人 有专门学问的人 2、句读 句子停顿的地方 看字发出声音 3、小学 小的方面学习 与大学、中学相对 4、众人 一般人 很多人 5、不必 不一定 不需要 6、从而 从、而是两个词 连词,表结果或目标 7、所以 用来……的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其子
择师而教
其身
犹耻师
小学而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
其智不能及
研读第三段:
固定以······为师不一定学习,研究
特殊句式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句
注意字词常:师:不必:攻:
思考:1、在本段里,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分论点? “古之圣人无常师”2、在本段里,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师说
韩愈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一起大力倡导古文运动,故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情势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浑。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课件(共33张ppt)
![《师说》课件(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1e9111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12.png)
天才固然是令人钦佩与羡慕的,但一个百 折不挠走向成功的人,方称得上真勇士!
学生活动一 齐读韩愈作品,勾画知识点, 回顾韩愈有关常识及文体知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古: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韩愈被任命为四门博士,在后来的 《进学篇》中记录: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 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但是这些贵族学生却 夹带嘲笑说:“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 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 教人为?”
文章背景
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本文作于公元803年,当时韩愈三十五岁, 在文坛上已有声望。为了学习和宣传儒道, 开展古文运动,他广泛结交青年后学,给以 帮助和指导,因而遭到一般士大夫攻击,被 讥讽为“好为人师”。《师说》就是回答这 种责难的。
古文运动
骈体文讲究对仗和声律。 兴起于东汉,盛于南北朝,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 世称“四六文”。 到了唐朝,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 实。
古文运动
先秦两汉的散文,质朴自由,有利于反映现实生 活、表达思想。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优秀散文传统,把 当时的文体从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把散文的发展推 向新的阶段。
鲜少为人作赋的李白忍不住提笔写下流传 至今的文字:
《师说》ppt(优秀课件)
![《师说》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6afe6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5f.png)
西方教育起源
西方教育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 强调自由、理性和科学精神。苏格拉 底、柏拉图等哲学家的思想为西方教 育奠定了基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观念差异
教育目标
东方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而西 方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性 。
教学方法
东方教育倾向于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 生的被动接受;而西方教育则更倡导启发式教学法,鼓励 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础。
CHAPTER 06
互动环节:课堂活动与拓展思考
小组讨论:《师说》对现代教育启示
教育目的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
发展。
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引 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教育内容
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民 族优秀文化传统。
角色扮演:模拟师生对话,深化理解
02
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拓展自己的思路
。
反思与提升
03
通过分享交流,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和学习观,不断提升自己的
认知水平。
THANKS
[ 感谢观看 ]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 差异和多元智能,理解
学生的需求和情感。
沟通与倾听
师生间应建立有效的沟 通渠道,教师需倾听学 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
成长过程。
激励与引导
教师应通过正面激励和 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 立自信、培养自主学习
能力。
合作与共赢
师生应共同营造合作、 共赢的学习氛围,实现 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
目标。
当代师生角色转变及挑战
西方教育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 强调自由、理性和科学精神。苏格拉 底、柏拉图等哲学家的思想为西方教 育奠定了基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观念差异
教育目标
东方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而西 方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性 。
教学方法
东方教育倾向于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 生的被动接受;而西方教育则更倡导启发式教学法,鼓励 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础。
CHAPTER 06
互动环节:课堂活动与拓展思考
小组讨论:《师说》对现代教育启示
教育目的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
发展。
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引 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教育内容
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民 族优秀文化传统。
角色扮演:模拟师生对话,深化理解
02
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拓展自己的思路
。
反思与提升
03
通过分享交流,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和学习观,不断提升自己的
认知水平。
THANKS
[ 感谢观看 ]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 差异和多元智能,理解
学生的需求和情感。
沟通与倾听
师生间应建立有效的沟 通渠道,教师需倾听学 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
成长过程。
激励与引导
教师应通过正面激励和 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 立自信、培养自主学习
能力。
合作与共赢
师生应共同营造合作、 共赢的学习氛围,实现 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
目标。
当代师生角色转变及挑战
《师说》ppt课件30张
![《师说》ppt课件30张](https://img.taocdn.com/s3/m/2fb37f4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d.png)
文本探究
由以上分析,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 “师”“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
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 读者”的“彼童子之师”,而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 里的“道”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 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当堂检测
答案:D 解析:D项,连词,表转折。A项,宾语前置的标 志/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代词,这,那/表商量 或希望语气,还是。C项,介词,相当于“于”/语 气助词。
当堂检测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 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 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 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 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当堂检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 识的能力。C项,“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 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
当堂检测
3.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师”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 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 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师说》ppt课件51张
![《师说》ppt课件51张](https://img.taocdn.com/s3/m/48b1345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6.png)
韩师 愈说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韩氏 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 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768~824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 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 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 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 八大家之首,
笑),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 相 似 也 , 位 卑 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
则 足 羞,
官
盛
则
(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被认为
近 谀。”[相若:相似,差不多。]呜呼!师
道
近于谄媚了。”[谀(yú): 阿谀,奉承。」唉!(古代那种)求师问道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 意为圣人、愚人,
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
三读 析结构
文章结构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 和择师的标准;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 耻于从师的不良风 气——从师的必要;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
4.其
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6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 代词,他 2 代词,那些 3 代词,指圣人 4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 副词,大概
6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道,作《师说》以 贻之。 古人之道,写了《师说》赠送给他。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韩氏 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 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768~824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 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 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 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 八大家之首,
笑),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 相 似 也 , 位 卑 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
则 足 羞,
官
盛
则
(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被认为
近 谀。”[相若:相似,差不多。]呜呼!师
道
近于谄媚了。”[谀(yú): 阿谀,奉承。」唉!(古代那种)求师问道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 意为圣人、愚人,
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
三读 析结构
文章结构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 和择师的标准;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 耻于从师的不良风 气——从师的必要;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
4.其
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6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 代词,他 2 代词,那些 3 代词,指圣人 4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 副词,大概
6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道,作《师说》以 贻之。 古人之道,写了《师说》赠送给他。
《师说》ppt课件
![《师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883ab6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6.png)
一词多义现象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 较,可译为“比”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反诘
所以传道授受业 解惑者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
用来……的,……的凭借 ……的原因
一词多义现象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择师而教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句读之不知 蚓无爪牙之利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辍耕之垄上
从反面申述从师的必要性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 固先乎吾,
在
他
本来
比
吾从 而
师之;
跟从 并且 意动用法,“以 ……为师”。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 / 亦先乎吾,吾 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 ➢夫:句首发语词。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知:了解。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
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 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 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 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 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 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 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 吧?
意动 用法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代词
表顺承
表转折 从师
其下圣人也
亦远矣
名词作动词,低于
找出古今异义的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 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 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师说》ppt课件
![《师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5a49e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a0.png)
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里
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
阅读分析第一段
正面阐述为何要从师
总结: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从 两
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
个
角
度
阐 释 择师的原则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 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 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 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 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 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师
说
韩 愈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 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 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 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
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这一段与上一段有怎样的联系?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了第一段提出的 中心论点: 学者必有师
《师说》ppt课件49张
![《师说》ppt课件49张](https://img.taocdn.com/s3/m/3d9b836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b.png)
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以……为耻
圣人 圣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的原因
揣度语气副词,大约,大概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
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 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 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今 之众人,耻学于师。此愚人之所以为愚也。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惑矣。吾未见其明也。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 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对比论证,造成强烈反差, 增强说服力,突出观点。
文化知识:体会骈文特点
余告之曰:其形也, 。远而望之,皎若太
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 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 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 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 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 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曹植《洛神赋》
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 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 说》送给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 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
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其可怪也欤!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段
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
”、“文道结合”的观点。
--
散文贡献
• 韩愈,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列“ 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苏东坡称赞他“文 起八代之衰”。
•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 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 新奇简劲,逻辑严谨,无论是议论﹑叙事或 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 到的高度。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为也,我则为之。——《 送李愿归盘谷序》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送董昭序
》
--
士穷乃见节义。——《柳子厚墓志铭》
--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 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针对六朝以 来泛滥的浮靡文风发起。韩愈和柳 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 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 物;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 、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坚决摒弃 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主张语言新颖。对那些“言之有 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 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古 文运动奠-- 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
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此段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 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 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 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
,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
--
二、解题
❖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 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 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 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以及从师学习的重要 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 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 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在当时具有移风易俗的影响。
--
无 贵 无 道贱 之, 所无 存长 ,无 师少 之, 所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 于 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 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中心论点)
一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二 圣人无常师
三 作《师说》缘由
--
1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
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古文运动的主将 柳宗元
古文:这一概念 首先由韩愈提出,是 一种与内容空洞、重 视词藻、堆砌典故、 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 的散文。它以儒家思 想为基本内容,取法 先秦两汉散文笔法.
--
三、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 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 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 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 辞,愈以是得狂名。”
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
之所存也。
(1)表明中心的句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2)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
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
(4)表明择师标准的句子: 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师
韩 愈
说
--
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 、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 实词;
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掌握有关韩愈和“说”的文学常识。
--
韩愈:(字) 退之 ,唐代河阳(今河 南省孟县西)人,自称“昌黎韩愈 ” , 世 称 韩 昌 黎 , 古文运倡动导的 者。著有《昌黎 先生文集》 他和 柳宗元 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
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 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经传(zhuàn) 从师( cóng )
读书( dú ) 不能( bù ) 传道( chuán )从容( cóng )
老聃( dān ) 蟠( pán ) 苌弘( cháng ) 近谀( yú ) 作师说以贻( yí)之
冉( rǎn ) 潘( pān) 长幼( zhǎng) 须臾( yú ) 怡( yí )
--
家唐 宋 八 大
--
韩愈名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进学解》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非吾志也。—— 《应科目时与人书》
惟陈言之务去。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 身而已。——《答李翊书》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 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
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其可怪也欤!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段
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
”、“文道结合”的观点。
--
散文贡献
• 韩愈,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列“ 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苏东坡称赞他“文 起八代之衰”。
•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 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 新奇简劲,逻辑严谨,无论是议论﹑叙事或 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 到的高度。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为也,我则为之。——《 送李愿归盘谷序》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送董昭序
》
--
士穷乃见节义。——《柳子厚墓志铭》
--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 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针对六朝以 来泛滥的浮靡文风发起。韩愈和柳 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 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 物;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 、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坚决摒弃 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主张语言新颖。对那些“言之有 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 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古 文运动奠-- 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
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此段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 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 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 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
,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
--
二、解题
❖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 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 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 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以及从师学习的重要 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 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 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在当时具有移风易俗的影响。
--
无 贵 无 道贱 之, 所无 存长 ,无 师少 之, 所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 于 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 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中心论点)
一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二 圣人无常师
三 作《师说》缘由
--
1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
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古文运动的主将 柳宗元
古文:这一概念 首先由韩愈提出,是 一种与内容空洞、重 视词藻、堆砌典故、 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 的散文。它以儒家思 想为基本内容,取法 先秦两汉散文笔法.
--
三、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 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 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 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 辞,愈以是得狂名。”
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
之所存也。
(1)表明中心的句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2)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
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
(4)表明择师标准的句子: 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师
韩 愈
说
--
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 、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 实词;
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掌握有关韩愈和“说”的文学常识。
--
韩愈:(字) 退之 ,唐代河阳(今河 南省孟县西)人,自称“昌黎韩愈 ” , 世 称 韩 昌 黎 , 古文运倡动导的 者。著有《昌黎 先生文集》 他和 柳宗元 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
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 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经传(zhuàn) 从师( cóng )
读书( dú ) 不能( bù ) 传道( chuán )从容( cóng )
老聃( dān ) 蟠( pán ) 苌弘( cháng ) 近谀( yú ) 作师说以贻( yí)之
冉( rǎn ) 潘( pān) 长幼( zhǎng) 须臾( yú ) 怡( yí )
--
家唐 宋 八 大
--
韩愈名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进学解》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非吾志也。—— 《应科目时与人书》
惟陈言之务去。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 身而已。——《答李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