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
关于提名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关于提名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https://img.taocdn.com/s3/m/00e65ccf59eef8c75ebfb35c.png)
关于提名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完成的“超深水平井随钻储层探测与轨迹控制技术”项目拟由北京市提名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该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期2017年12月21日至2017年12月27日。
任何单位、个人如对公示项目有异议,可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科技管理部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
异议应当签署真实姓名或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方式。
逾期或匿名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人:邓大伟联系电话:0电子邮件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超深水平井随钻储层探测与轨迹控制技术二、提名单位意见我国超深层油气资源占油气资源总量的1/3以上,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
超深层具有高温、高压、非均质强等特点,采用直井开发综合成本高、效率低,迫切需要利用超深水平井增大有效泄油面积,大幅提高单井产量,实现高效开发。
该项目创建了以提高储层钻遇率的近钻头地层成像探测技术、确保精准中靶的井眼轨迹随钻测量及控制技术、降低钻柱摩阻的高温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技术的超深水平井随钻储层探测与轨迹控制技术,解决了超深水平井钻井面临优质储层钻遇率低、轨迹控制难、水平段摩阻大等世界级难题,实现了水平井钻井更聪明、更精准、更高效,使我国超深水平井钻井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项目技术原创性显著,获授权发明专利36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80余篇。
项目成果在四川元坝和新疆塔河、顺北等油气田进行了工业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强力支撑了超深层油气资源高效开发;创造了多项超深水平井世界工程纪录,显著提高了我国石油工程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专家鉴定,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于2015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申报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四川省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四川省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9f25c21e376baf1ffd4fad0a.png)
四川省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自然科学奖序号 1项目名称:生物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功能调控及其机理研究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在国家科研计划的资助下,针对我国急需的高端植入性医疗器械在应用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完全降解吸收,易加工变形且能用体温、外加磁场或电场刺激控制形状记忆功能的生物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体系;揭示了高分子复合材料产生形状记忆的氢键作用机理,阐明了在生理环境下功能纳米粒子的释放对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机制;建立了生物医学评价方法,为研发高端医疗器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可解决传统植入性医疗器械不能降解吸收、外科手术繁琐和需二次手术而带来痛苦等若干重大难题。
该项目执行期间在Biomaterials等国际高影响的SCI收录期刊发表的8篇代表论文被他人引用总次数1272次,其中SCI他引次数907次;已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
研究成果多次被国际著名专家在顶尖评论期刊Chem. Rev.、Chem. Soc. Rev.、Prog. Polym. Sci.作为代表性成果被引用或详述。
部分成果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和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成果创新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1、发展出一类基于功能化纳米填料的新型可降解吸收高分子复合材料,阐明了纳米填料对材料基体的形状记忆功能的调控机制,开辟了用可吸收高分子材料代替传统金属材料制备植入性管状支架器械的新途径。
该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恢复温度精确调控到接近人体体温37℃,形变固定率和形状记忆恢复率都超过95%。
研究结果在生物材料领域高影响期刊发表文章4篇(Biomaterials, 2003,24,3563;2006,27,4288;2010, 31, 5182; 2011,32,2821.)。
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书
![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书](https://img.taocdn.com/s3/m/88435fe852ea551811a68746.png)
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书( 2018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序号:编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水污染防治工程的科学技术领域。
城镇污水处理厂属于多输入、多输出、长时滞的动态开放系统,涉及复杂的生化反应、物化反应及物质/能量的转化和传递,且工艺参数众多,因而污水厂普遍存在能耗高、出水波动大、稳定性差等问题。
因此,本项目在深入研究污水生物处理厂微生物呼吸动力学、微生物产物特性及形成规律等的基础上,围绕城镇污水厂的运行状态监测、模拟优化及相关技术与设备开展攻关,发展了污水处理系统动态模拟和运行状态判定的系列新技术,发明了微生物代谢状态的在线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研发了在线监控、动态模拟与优化控制三位一体的污水厂运行平台,突破了污水厂常规中控系统只面向设备控制的局限性,提升了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和稳定性,解决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智能监控和优化运行的技术难题。
主要发明成果如下:发明点1、发明了污水厂运行状态判定和动态模拟关键技术。
通过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呼吸动力学的深入解析,发展了定量判定污水厂运行状态的多维呼吸图谱核心技术,解决了水质水量波动导致无法定量判定污水厂状态的难题;通过对现有污水厂数据的全面分析,建立了描述污水处理过程的数学模型,结合模式识别和优化算法,发展了符合我国污水厂水质特点的仿真模拟技术,提升了污水厂仿真模拟的预测精度和可靠性,从而解决了污水厂动态模拟、微生物呼吸动力学解析、系统运行状态判定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发明点2、发明了污水厂中微生物代谢状态的在线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
基于对污水厂进出水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紫外、荧光和红外光谱信息的化学计量学解析,获得了污水厂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特征信号,建立了污水处理微生物代谢产物光谱指纹谱库,克服了传统方法无法直接表征污水厂中微生物活性的障碍;通过呼吸图谱与光谱指纹谱库的联用,解决了动态运行条件下活性污泥特性测试过程复杂和应用门槛高的难题,从而实现了污水处理好氧、厌氧、缺氧全过程的智能监测,显著提升了污水处理厂的监控与预警能力。
一、提名意见
![一、提名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0f2d6c93c8d376eeaeaa3183.png)
项目名称: 新型亚稳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块体非晶合金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高性能亚稳金属材料,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赋予了它比传统金属材料具有更为优异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在汽车、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石油化工、生物医学、精密机械、消费电子和信息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针对制约其工程应用的瓶颈难题,本项目发明了具有抑菌杀菌功能、低成本、可制造能力强和性能优异的Zr基非晶合金,解决了制约其应用过程中材料成本高、无法多次循环利用的难题;首次发现非晶合金具有高效降解偶氮染料—快速除去染料颜色和抑制原油中石蜡等矿物质析出凝聚特性,发明了用于污水处理和石油开采输运过程中防结蜡用新型高性能亚稳金属材料和装置;发明了非晶合金构件制备成形加工设备和技术,解决了非晶材料构件制备工艺连续性、短流程以及复杂薄壁构件控形—控构—控性一体化制备的难题。
项目成果形成了材料系列—制备设备和技术—产品全链条式综合技术,并实现了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是该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研究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申请国际PCT专利7项,发表SCI 收录论文200余篇。
形成的专利技术成功在辽宁金研液态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耐尔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
产品不仅在国内获得广泛应用,而且出口到国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本领域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的进步。
三、客观评价1. 国家有关部门评价1)获得中石油和中石化产品准入证:发明的具有抑制石蜡等矿物质析出凝聚特性的功能结构一体化的新型亚稳金属材料和防结蜡装置在国内各大油田获得广泛应用,得到中石油和中石化的高度认可,获得中石油和中石化产品准入证。
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验收评价:该项目在非晶材料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晶及其复合材料短流程制备与成形加工设备和技术,解决了制约其应用的瓶颈问题,制备的相关构件成功应用于消费电子和国防军工领域。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https://img.taocdn.com/s3/m/b0bed6d6804d2b160a4ec025.png)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综合性液体散货港口工程集成创新研究与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交通运输部提名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我国将加快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形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交通运输部《关于促进沿海港口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深入推进水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方案(2017-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沿海液体散货港口发展进入新阶段,逐步由数量型扩张向内涵式质量效益型转型、由传统的装卸运输功能向现代物流服务转型,提质增效升级。
本课题系统总结和回顾了10年来的港口建设发展历程,大连港现已成为我国沿海液体散货港口布置最集中、作业货种最多、吞吐量最大、仓储容量最大,装卸效率最高、集疏运体系最综合的大型综合性液体散货港口,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港之一。
通过多项科学技术的集成与创新,提炼形成大连港综合性液体散货港规划布局的创新理念,大型深水码头的设计和建设集成创新技术,多种集疏运体系、多货种工艺流程无缝衔接的运营理念和技术创新,大型液体散货码头和罐区的设备革新、一体化管理和控制、安全、消防、环保和节能等方面的的创新技术,促进液体散货枢纽港和物流港技术积累,推动我国液体散货港口工程技术进步,指导我国液体散货储运物流系统的科学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经审核,项目申报材料真实有效,主要完成人员和单位的贡献和排序均得到确认。
同意申报,并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一)项目主要技术内容1. 综合性、集约化液体散货港口规划布局研究:包括港口规划布局形态、海域复杂自然条件的改善、大型开敞式原油码头和LNG 码头的轴线确定、泊位长度优化、多泊位之间的安全距离分析、成品油及液体化工泊位群多船型组合靠泊,陆域仓储罐区平面布置研究等。
2. 液体散货港口综合集疏运系统研究:包括公路、铁路、水运、管道运输体系的建立,“水-水”中转、“水-铁”中转、“水-管道”中转换装和工艺流程创新等。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我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我国信息通信研究院](https://img.taocdn.com/s3/m/b5a438841a37f111f0855b00.png)
7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行政职务 工作单位
王志鹏 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性别 技术职称
男 讲师
完成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4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10 件)
知识产权 类别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方 法
国家 (地 区)
中国
授权号
ZL 2014102 87579.4
授权日 期
2016.04 .13
证书 编号
2022 111
权利人
武汉大 学
发明专
发明人
利有效
状态
施闯、楼益
栋、宋伟伟、 易文婷、辜声
沈兵,刘建, 李晶,冯涛, 有权 卢红洋
刘建,何惠
良,沈兵,李
晶,康小勇, 卢红洋,齐海
有权
勇,杨晓婧,
杨立,邵宁
5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行政职务 工作单位
施闯 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性别 技术职称
男 教授
完成单位
武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排 名1 国 籍 中国
总体负责项目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及项目实施协调,参与应用推广工 作,负责中国高精度位置网核心软件系统研制。设计了中国高精度位置网的总体架构,提出 基于北斗的精确坐标框架的建立方法,发展和完善了北斗厘米级实时定轨方法、非差非组合 单点定位方法等,提出了未模型化的北斗系统误差识别与精确修正模型、顾及广域大气延迟 改正约束模型等。对创新点 1、2、3、4 有贡献。
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我国公路、海事、铁路、航空、岛礁建设、大众出行等方面取得成 功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消耗,保障了国家位置信息安全,实现了北斗在 交通运输行业从“无”到“有”的体系化、规模化应用。形成了基于北斗的装备制造及导航、 监控、管理服务等全产业链条,直接经济效益超过 60 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对推动北斗 系统在我国关键行业和公众位置服务的规模化应用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https://img.taocdn.com/s3/m/5ad0bb4e5fbfc77da269b1c2.png)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一、项目名称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二、提名意见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是实现农林剩余物资源高效利用、缓解木材资源短缺、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途径。
该项目针对人造板易燃烧、防潮性能差、释放甲醛以及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等技术难题,系统开展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该项目研发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绿色胶黏剂及高效制备、锌锡掺杂液固双相环保阻燃抑烟、多元体系坯料分级节能快构、高效节能成形技术及装备,构建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技术体系,突破了农林剩余物人造板绿色环保、阻燃抑烟、防水防潮等关键技术,为我国人造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重大的技术支撑,对保障木材安全、生态安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该项目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鉴(认)定成果4项,主持或参与制(修)定国家、行业标准2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3件,发表学术论文133篇。
该项目整体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成果先后在大亚人造板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丰林木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保丽森实业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近三年主要应用企业新增销售额39.09亿元、新增利润4.03亿元,产生了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经审查,该项目成果材料属实,符合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要求。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我国人造板年产量超过3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
木材年消耗量6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超过52%,严重制约人造板行业可持续发展。
然而,我国农林剩余物年产量超过15亿吨,其中农业秸秆约9亿吨,大部分被直接焚烧,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人造板行业正面临着生产能耗高、环境友好性差、产品功能单一、附加值低等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
海洋平台升降锁紧关键技术
![海洋平台升降锁紧关键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f1ec036ffe4733687f21aa11.png)
1、权威机构检测报告 项目产品设计经过中国船级社海工审图中心批准,制造过程经过中国船级社
CCS 检验并取得 CCS 的产品证书。另外锁紧系统产品经过美国船级社(ABS)审 图批准和检验并取得 ABS 的产品证书。升降系统产品还经过了广东省质量监督机 械检验站的检验,所检项目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2、同行专家鉴定评价
鉴于项目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产业化前景广泛,能全面提升了我国海洋 平台建造的整体水平,特此:
同意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 等奖。
三、项目简介
海洋平台是列入《中国制造 2025》和《2015 年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 域目录》等重点发展的高端装备之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 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繁荣与进步,强盛与衰弱的重大战略问题。海洋强 国战略同时将海洋装备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升降锁紧系统是海洋平台的 核心设备,长期以来,我国建造的自升式海洋平台所需的升降锁紧系统主要依赖 进口,核心装备技术被国外垄断。本项目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打破了全产业 链的国外技术垄断,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海洋平台升 降锁紧系统,实现了海洋平台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替代。项目所取得的技术突破有:
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 项目产品已经应用在中海油服的海洋石油 941、931、921、922、923、924 系
列石油钻井平台,中石油的 DSJ300 系列石油钻井平台,辽河石油装备的 CP300 系列石油钻井平台及 KOE 系列海上风电安装运维平台。经鉴定,项目的总体技术 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锁紧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突破了行业传统的检验试验方式,研发了全效能齿轮齿条升降系统、液 压插销式连续升降系统、桩腿锁紧系统等大型台架试验机,解决了升降锁紧系统 在各种工况和风暴载荷下的承载安全试验技术。
心理生理信息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
![心理生理信息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aca3f0519e8b8f67d1cb93e.png)
项目名称:心理生理信息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提名奖种: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胡斌、徐向民、郑文明、栗觅、马义德、赵庆林完成单位:兰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项目简介:当前,脑科学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迫切需要有效地量化“感”+“知"人体的心理生理信息。
通过有效感知人体心理生理信息并进行深入的量化分析,一方面可以对心理障碍(如抑郁、狂躁)实施客观量化评估,继而实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另一方面,对于丰富我国安防和反恐甄别手段、提升军事人员履职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一代人工智能中的“人机混合智能"特别强调机器的“类人”智能协同能力,而有效感知人体心理生理信息,理解人的情感、注意等认知心理状态是实现人机混合智能的前提。
然而,心理生理信息具有时序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如何在自然情境中普适地、有效地获取心理生理信息就成为心理生理信息量化感知所面临的一个首要难题;另外,心理生理信息所具有的非结构化、低价值密度等特点也使其有效量化分析变得异常困难;最大的挑战还在于认知心理状态与心理生理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异常复杂,易受个体差异、时间及所处环境的影响,如何找出具有可靠性、复现性和普遍性的关联关系就成为能否实现量化感知的关键。
鉴于此,本项目提出了“心理生理计算理论及方法”,旨在创新生物传感及普适化心理生理信息获取技术,探索特征优化、多模数据融合等智能算法,依据心理生理学建立面向认知心理状态与功能的新型计算理论与方法.本项目从普适化生理信号、语音、表情、眼动等多模态感知信号入手,发明了便携式生物传感设备及心理生理数据量化分析方法,对“心理生理计算理论及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实践,主要技术发明包括:一、提出了面向心理生理信息量化感知的便携式脑电信号采集、实时去噪、电极部署及量化分析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开发了在功耗、精度、采样率等多项技术指标上均优于国际知名商业产品的便携式脑电传感器,结合优选的极简电极部署方案以及创新的眼电伪迹去除和特征提取算法,解决了脑电信号的普适化高质量采集和有效传输等难题,实现了以脑电信号为主、前额温度为辅的心理状态有效评估,研制出了第一个便携式三导联抑郁障碍评估系统,在抑郁障碍量化评估及持续性监测等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https://img.taocdn.com/s3/m/cd94dddf910ef12d2af9e73d.png)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基于“人-车-路”综合状态的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公路学会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基于‘人-车-路’综合状态的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
该项目从我国汽车强国梦的战略目标和汽车智能化的战略部署出发,针对我国辅助驾驶技术缺乏核心技术储备的现状,开展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
创新性的提出了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和事故链阻断的理论方法,攻克了从环境感知、驾驶员状态识别、辅助预警到通信和信息安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前方碰撞预警和车道偏离预警、驾驶员失去行为能力时接管车辆的控制权、基于车路协同实现区域范围内的交通信息共享和安全防控等驾驶辅助功能,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人-车-路”协同驾驶辅助的理论和核心技术体系。
项目技术成果打破了辅助驾驶相关产品的国际垄断和核心技术封锁,有力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出行便携性和舒适性等民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智能汽车及智能交通行业的科技进步具有引领作用。
该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和软件著作权20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近百篇。
关键技术在行业相关产品中得到应用,为相关企业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审查,该项目申报材料内容真实,材料完整,附件齐全,完成人员排序合理。
在道路交通安全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有重要创新,学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成果转化程度高,对推动我国智能交通与智能汽车领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化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作用,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实践验证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鉴于以上所述,郑重提名“基于‘人-车-路’综合状态的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交通运输工程领域。
主要技术内容:发展智能汽车是解决交通安全危机和通行效率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2018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2018度国家技术发明奖](https://img.taocdn.com/s3/m/59cfbf688e9951e79b8927df.png)
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安徽省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非合作无线通信网络灵巧监控技术(二)提名意见无线通信网络安全关乎国家安全,但时常有非合作无线通信网络出现,对其监管越来越重要。
本发明围绕对非合作无线通信网络监控的迫切需求,发明了主被动结合链路探测、环境自适应信号接收、非解密业务类型识别、非解密网络关键属性发现、对关键链路和终端的灵巧控制等“非合作无线通信网络灵巧监控方法”,首次研制了非合作无线通信网络监控系统,实现了对非合作无线通信网络状态监测分析,业务和属性识别,敏感业务、非法接入和违规网络的管控,解决了常规无线电监管中仅被动监测而难主动管控、仅信分析号而难认知网络的问题。
该发明是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原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联合中国电科集团第41研究所共同完成的。
本发明的主要发明点有系列发明专利予以支撑,总体技术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本发明成果已通过相关基地检验,研制的产品在核心技术上打破了国外封锁和产品垄断,并形成了相应的系列产品,已在国家安全、通信管理、维稳行动、装备研制、执行任务、部队演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效显著。
本发明创新性和先进性显著,已经在国内推广应用形成重大影响,推进科技进步作用巨大。
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
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无线通信网络安全关乎国家安全,无线通信网络作为网络空间的重要部分对其监管越来越重要。
一些非合作无线通信网络,未能被日常有效管理,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经济秩序和生活状态,直接威胁国家和国防安全。
这使无线通信管理和网络状态监控受到严峻挑战,特别在反恐维稳处突行动和边海防电磁安全中,迫切需要对无线通信网络的监控手段,通过军民联动实现对非合作无线通信网络探测分析、属性识别和灵巧监控,达到发现可疑通信、截获非法业务、掌握网络属性、切断非法接入和管控非法网络的目的。
提名申报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公示-中国质量协会
![提名申报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公示-中国质量协会](https://img.taocdn.com/s3/m/360eed7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d.png)
附件:提名申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一、项目名称高效节能家用空调器新技术及产业化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质量协会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开创了家用空调器新的技术研究方向,在行业内首次开发出了1-6HP全系列新型磁阻高效家用变频空调,摆脱了变频空调对战略储备稀土资源的依赖。
项目攻克了新型高效节能家用空调器的多项技术难题,提出了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控制系统的高效化技术、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抗退磁及可靠性保障技术以及空调器的噪声抑制技术,已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5项,国际授权发明专利8项。
项目技术已全面推广应用,近三年应用该项目技术的空调产品销售4627.1万套,新增销售额1420.9亿元,新增利润192.4亿元,新增税收155.9亿元,项目近三年节省国家战略储备稀土资源1861.6吨。
该项目引领了我国空调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显著提高了我国空调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加速了我国变频空调的普及速度,为国家推进低碳、节能、环保的政策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提名该项目申报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目前中国家用空调年销量达到1.08亿台,空调的能耗巨大,中国空调年耗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12%,高效变频空调成为行业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高效变频空调采用稀土压缩机,而稀土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资,价格昂贵,同时稀土开采也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国家出台了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政策。
如何摆脱变频空调对稀土资源的依赖,成为了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该项目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空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明了采用铁氧体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的变频压缩机(简称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高效控制系统,开创了变频空调技术的新方向,在国际上首次开发出了不使用稀土永磁体的1-6HP全系列高效家用变频空调,核心技术创新点如下:(一)提出了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控制系统的高效化技术:发明高磁阻转矩的压缩机电机结构,提出永磁转矩和磁阻转矩最大化设计方法,构建空调最大效率控制体系,解决了铁氧体永磁材料性能低导致的空调能效下降的难题。
四川省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
![四川省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https://img.taocdn.com/s3/m/bd509c3e3b3567ec102d8a79.png)
四川省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科技进步奖序号12项目名称:高强超薄浮法铝硅酸盐屏幕保护玻璃规模化生产成套技术与应用开发提名意见高强超薄铝硅酸盐屏幕保护玻璃是电子信息显示产业所需的关键基础材料,其研发过程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高度复合集成,工艺技术复杂,生产难度极大,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
该项目成功开发高强铝硅酸盐屏幕保护玻璃化学组成及配方、复合澄清剂、双热点熔化工艺及脉冲式水蒸汽浅层鼓泡技术、类等比拉薄成形技术、锡槽内玻璃带稳定控制技术、保护气体“透析技术”和锡污染控制等核心技术,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强超薄铝硅酸盐屏幕保护玻璃工业化制备核心技术及成套装备,在我国率先建成首条高强超薄铝硅酸盐屏幕保护玻璃生产线,稳定量产厚度0.3mm~1.1mm全系列产品,填补了我国高端触控屏保护玻璃的空白。
项目的实施,成功实现国产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与市场垄断,对推动我国玻璃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产品已实现批量出口,该技术成果所生产的产品还推广应用到光热发电用高强热反射板和高速交通用高强透明玻璃材料等领域,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涉及高强超薄铝硅酸盐玻璃制备成套技术及其在高端信息显示产品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显示产业快速发展,电容式触控屏在轻薄电子显示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增大屏幕面积和信息内容,具有触控灵敏、操作便捷等优点。
电容式触控屏为屏幕保护玻璃(俗称盖板玻璃)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同时也对屏幕保护玻璃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满足轻薄化和高外观质量要求外,还应具有耐冲击、抗划伤的特性。
我国生产的超薄钠钙玻璃不能满足高端触控屏产品要求,且国外对我国实施严密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
项目组敏锐地意识到碱铝硅酸盐屏幕保护玻璃在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的发展前景。
结合我国显示产业链关键上游材料被国外长期垄断,企业利润被掠夺,严重地影响信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状,项目组在2007年11月正式启动了该项目的研发工作。
四川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成都理工大学.doc
![四川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成都理工大学.doc](https://img.taocdn.com/s3/m/343c665933d4b14e84246845.png)
四川省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技术发明奖序号一、项目名称粘度时变灌浆材料创制与复杂岩土体加固关键技术二、提名意见灌浆是增加岩土体强度、降低渗透性与提高稳定性的主要技术手段。
灌浆施工中常遇有复杂地层如:陡倾宽缝、高压涌突水、大体积溶洞、多通道架空土体及松散砂土等地层,存在“顺缝跑、灌不住、不吃浆”等质量问题。
项目依托我国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大型水电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灌浆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面上项目,及水电、交通、能源重大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历时13年,创制了粘度时变性灌浆材料与复杂岩土加固关键技术,主要发明点有:(1)以水泥—聚合物化学动力学为基础,提出了水泥基灌浆材料水化过程的溶剂化膜理论,研制了适用流动时间可控、早凝、后期强度高的粘度时变灌浆材料;(2)以渗析凝聚和吸附胶结为理论依据,创制了强渗透、快胶凝、可降解的灌浆材料,并利用其抗风蚀、防水冲、保水好的特点,结合草灌(木)生态恢复手段,构建了化学加固—植物生长—化学降解—草灌群落的生态友好模式;(3)研发了浆液扩散测试装置、粘度时变灌浆施工设备及质量控制体系,增强了复杂岩土体灌浆地层适应性,提高了灌浆工程质量。
相关技术成果已申报专利103项,获发明专利授权2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0项;发表论文220篇(SCI收录65篇、EI收录58篇)。
“注浆扩散测试装置”获2013年中国专利金奖、2014年四川省专利特等奖;“粘度时变灌浆材料扩散与固结研究”获201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中国电建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年水力发电科学技术二等奖;“天山公路地质病害评价与防治擮研究”获2012年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项目第一完成人获2016年第九届全国发明创业奖•人物奖;该项技术于2015年被国家发改委遴选为《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实施指南》(全国仅29项);成果编入国土资源部《矿山帷幕注浆规范》(DZ/T0285-2015);编写技术指南《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 50086-2015)和《水电水利工程边坡施工技术规范》(DL/T 5255-2010);粘度时变材料注册国家商标2个(SJP、双聚),已规模化生产。
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猪整合组学基因挖掘技术体系建立及其育种应用
![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猪整合组学基因挖掘技术体系建立及其育种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2102908a32d7375a4178075.png)
主要完成人:赵书红(华中农业大学),梅书棋(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李新云(华中农业大学),朱猛进(华中农业大学),乔 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刘小磊(华中农业大学)提名单位:教育部种猪质量直接影响养猪业的生产水平。
种猪品质的提升则依赖于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
但猪经济性状遗传机理复杂,常规育种周期长,分子育种则能加快进程。
然而,猪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和工具不足,整合组学基因素材挖掘技术体系不健全,基因及分子育种标记鉴定效率低下,制约了种猪的遗传改良进程。
针对上述问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赵书红及其团队通过15年的研究,突破了猪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和工具数量不足、效率不高的局限,在猪基因组学工具创新、分子育种标记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丰富了猪种质创新方法,有力地推动了猪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
赵书红主持的“猪整合组学基因挖掘技术体系建立及其育种应用”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该项目构建了首个猪整合组学数据库,涵盖基因组、转录组、表观组、表型组等多组学信息。
同时,还开发了GWAS新算法等10个猪基因组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并结合机器学习开发出基于“多组学联动评分”的整合组学基因挖掘技术体系,发掘出39个新分子育种标记。
而且,该项目还构建了基于分层混合线性模型(SMLM)的猪育种值评估模型,制定出1套适用于优质猪母本选育的综合选择指数,培育出1个优质猪母本新品系,筛选出2个三元杂优配套组合;完成恩施黑猪优质猪配套系“硒都黑”的4个世代选育,获批开展中间试验,恩施黑猪肉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书。
该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9项,发表论文86篇(SCI论文69篇),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书1项。
成果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世界养猪业和猪病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Diseases of Swine最新版(第十版)在 55 章中详细介绍了该项目免疫基因组研究的成果;该项目“系统数量遗传学”的文章,被国外植物遗传育种领域优秀教材Principles of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以及多部专著引用或收录。
提名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风电装备变转速稀疏诊断技术
![提名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风电装备变转速稀疏诊断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d5dc348af1ffc4ffe47ac8c.png)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项目完成人陈雪峰、雷亚国、訾艳阳、李兵、杨志勃属于同一单位,均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作,先后联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企业委托的监测诊断项目等,共同开展了风电装备监测与诊断研究工作。
项目完成人刘晓枫,属于北京汉能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自2009年以来与西安交通大学进行联合攻关,完成了监测诊断系统的研制。
项目组所有完成人员针对风电装备监测诊断这一难题,通力合作、协同攻关,发明了相关核心技术,并实施了产业化批量生产。
完成人合作详细关系如下:
陈雪峰与雷亚国:从2007年起一起开展风电诊断研究,合作发表论文,共同奠定了本项目的理论基础。
陈雪峰与訾艳阳:从2007年起一起开展风电诊断研究,合作申请并授权了“基于突变峰值指标风力发电机组异常状态预警方法”、“一种滚动轴承性能退化程度的定量识别方法”等发明专利。
陈雪峰与李兵:从2007年起一起合作开展风电诊断研究,一起参与清华大学牵头的风电诊断973 项目申报,合作申请并授权了“基于突变峰值指标风力发电机组异常状态预警方法”等发明专利。
陈雪峰与杨志勃:杨志勃是陈雪峰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主要开展故障机理、损伤识别方法研究,共同申请并授权了“一种鼓风机叶轮在位裂纹检测方法”等发明专利。
陈雪峰与刘晓枫:西安交通大学陈雪峰与北京汉能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刘晓枫自2009 年以来联合进行攻关,陈雪峰承担了汉能华委托的企业合作课题,联合研制了风电装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共同申请并授权了“基于振动等效幅值风力发电机组传动链定量故障检测方法”等发明专利。
雷亚国与訾艳阳:从2007年起一起开展风电诊断研究,合作发表论文,共同奠定了本项目的理论基础。
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目录及简介
![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目录及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2b38a9a767f5acfa0c7cd7f.png)
F-304-2-03
冶炼多金属废酸资源化治理关 王庆伟(中南大学),
键技术
蒋国民(中南大学),
王海鹰(中南大学),
高伟荣(赛恩斯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
黄 和(南京工业大学),
任路静(南京工业大学),
13
F-305-2-01
生物法制备二十二碳六烯酸油 纪晓俊(南京工业大学),
脂关键技术及应用
江 凌(南京工业大学),
轨道交通永磁牵引系统关键技 术研究与应用
许峻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 司),
的研制及其应用
张冠斌(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
项光新(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
王国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北京市
肖 伟(中国药科大学),
楼凤昌(中国药科大学),
7
F-302-2-02
银杏二萜内酯强效应组合物的 凌 娅(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及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 阿基业(中国药科大学),
张 勇(湖北三环锻压设备有限公司), 杨静刚(武汉泛洲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励行根(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
陆佳政(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薛禹胜(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29
F-308-2-03
电网大范围山火灾害带电防治 关键技术
吴传平(湖南省湘电试研技术有限公司), 徐勋建(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冉茂农(北京华云星地通科技有限公司),
23
F-307-2-05
大尺寸高性能激光偏振薄膜元 所),
王
件成套制备工艺技术及应用 刘世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 罗先刚
曦,张维岩,
所),
易 葵(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https://img.taocdn.com/s3/m/9568b9244a7302768e9939cd.png)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3月2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第89号公告: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形式审查合格的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69项、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240项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763项予以受理,专用项目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形式审查不合格项目45项不予受理,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8项(通用项目7项,专用项目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34项(通用项目30项,专用项目4项)。
从2017年开始,国家科技奖试行授奖数量总额控制,将自然科学奖数量控制在45项左右,技术发明奖数量控制在65项左右,三大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这也意味着受理项目最终仅有20%左右能够获奖。
根据往年国家科技奖的评奖流程,2018年国家科技奖的初评结果将在6月底揭晓,2019年初正式公布获奖名单。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材料领域的详细名单: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受理项目-材料科学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基于纳米热力学的吸附材料表面能/吸附能调控研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武晓雷、李元元、成会明2定向碳纳米管的可控生长与宏量制备原理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钱旭红、彭孝军、岳光溪3聚合物-无机杂化胶体复合微球的设计制备及其组装与性能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杨德仁、孙晋良、解孝林4聚变堆金属材料氢致起泡机制与控制方法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段文晖、龚新高、郭林5应力腐蚀基础理论研究及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李贺军、贾金锋、温维佳6高效有机光电材料设计及界面调控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利祥、马於光、陈立东7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新颖的外场作用响应特性及机理研究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范守善、高鸿钧、包信和8纤维状光伏及能量存储器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周其凤、石高全、胡文平9面心立方及相关材料弹塑性行为与原子层次机理北京工业大学韩晓东10新型实用化超导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11多功能稀土发光材料的可控合成,性能调控及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林君12限域反应构建晶态氧化物能量转换材料及调控机制华东理工大学李春忠13石墨烯微结构调控及其表界面效应研究上海大学吴明红14秉承自然生物精细构型的遗态材料上海交通大学张荻15组分间强耦合作用的构建及其在石墨烯基能源杂化材料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汪信16平面三角构型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结构设计与生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叶宁17微孔有机聚合物构建新策略及其应用华中科技大学谭必恩18基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调控与器件设计中山大学童叶翔19生物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功能调控及其机理西南交通大学周绍兵20金属材料非平衡相变的热-动力学协同效应与调控西北工业大学刘峰21功能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多级构筑与性能定制研究北京科技大学王戈22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张跃23生物医用功能材料武汉大学张先正24稳定纳米结构金属及其优异性能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柯25功能纳米颗粒与微/纳结构阵列的制备及其器件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蔡伟平26带共轭侧链的聚合物给体和茚双加成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27原位电镜纳米表征方法及其材料科学应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白雪冬28低维材料和器件的加工与新奇物理特性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顾长志29石墨烯结构及物性调控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广宇30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31低导热陶瓷的材料设计与热物理性能清华大学潘伟32新型结构碳基复合材料形成机理及电化学行为的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太原理工大学许并社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受理项目目录-材料与冶金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大尺寸高性能激光偏振薄膜元件成套制备工艺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曦、张维岩、罗先刚2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材料、结构及其制备技术苏州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李述汤、邱勇、黄乃正3聚合物搪塑成型成套技术及装备研发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蹇锡高,张希,谢在库4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关键技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屠海令,徐红星,刘云圻5微波与光通信旋磁集成材料与元器件技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6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北京科技大学张深根7高精度宽带钢冷轧机板形智能测控系统燕山大学刘宏民8空间碎片与高能粒子探测和防护关键材料及应用燕山大学刘日平9新型亚稳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海峰10新型抗高温氧化耐热疲劳热作模具钢及强韧化关键技术吉林大学姜启川11新型高强、高韧稀土镁合金研发及关键工程技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孟健12金属熔体中夹杂物和气泡高效电磁净化技术与装备上海大学任忠鸣13高性能铝合金架空导线材料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孙宝德14浮法在线高效制备氧化物功能薄膜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浙江大学韩高荣15锂矿石提锂制备系列高纯锂盐新工艺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李良彬16超宽密度分布、复杂变化梯度材料的模块化制备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武汉理工大学沈强17大型复杂薄壁轻合金结构件真空增压精铸技术西北工业大学介万奇18磁共振成像仪用超导线材制备技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张平祥19基于湿法凹凸棒石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爱勤20压水堆核电高温高压水环境材料损伤关键测试技术及成套装备与应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韩恩厚21基于M3组织调控的钢铁材料基础理论研究与高性能钢技术钢铁研究总院董瀚22特种工程塑料PA10T聚合新技术-固相悬浮聚合技术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险波23环保用多孔炭微结构调控及其织物立式炭化活化一体化生产技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吴明铂24大尺寸、高均匀、近净成型红外玻璃工程化制备成套技术与典型应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祖成奎25环境友好无钒稀土基脱硝催化剂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南京工业大学祝社民26生态环保微生物矿化胶凝材料和功能性混凝土及其应用东南大学钱春香27基于硫磷混酸协同浸出的钨冶炼新技术中南大学赵中伟28氧化铝微扰动平推流晶种分解新技术及其应用贵州理工学院苏向东29X70HD大应变管线钢管及应用关键技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吉玲康30低成本多晶硅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严大洲31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韩敏芳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非金属材料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大型乙烯及煤制烯烃装置成套工艺关键助剂技术与应用北京斯伯乐科学技术研究院刘宽胜2聚丙烯高性能化技术及其在汽车轻量化上的应用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桂生3高效光学功能薄膜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戴宁4高性能聚乙烯醇产业化关键技术及产品功能化应用安徽皖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吴福胜5高纯单晶硅生长炉用热场部件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中南大学廖寄乔6高强超薄浮法铝硅酸盐屏幕保护玻璃规模化生产成套技术与应用开发东旭集团有限公司任书明7基于单芯片技术的全光谱白光照明材料和器件的研发以及产业化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肖志国8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用高安全功能隔膜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厦门大学赵金保9外墙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断热节能复合板块墙体成套技术西北民族大学曹万智10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同济大学肖建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金属材料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国产非晶带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发及工程化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少雄2高热强性热轧无缝钢管精细组织控制技术与应用天津大学刘永长3绿色高服役安全桥梁钢创新型制造体系及技术引领型应用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王义栋4核反应堆安全壳、核岛及常规岛系列用钢的研制与开发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王勇5天然气开采用耐蚀合金管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张忠铧超高强度钢丝微结构调控机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南京林业大学蒋建清7稀土永磁材料防腐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王向东8碳酸稀土结晶新方法及抛光材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南昌大学李永绣9超低硫冶炼关键技术及在特殊品种钢中的应用武汉科技大学陈奎生10大型高效环保捣固焦炉机械成套设备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文峰11高世代声表面波材料与滤波器产业化技术清华大学潘峰12炼铁全流程铁矿石评价体系构建及难处理矿高效利用重庆大学白晨光13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戴成武14超纯净高稳定性轴承钢关键技术创新与智能平台建设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钱刚15超大型水电站用金属结构关键材料成套技术开发应用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周德光16金属表面缺陷在线检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北京科技大学徐科17清洁兰炭-金属镁规模化联产技术与应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兰新哲18锌清洁冶炼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蒋开喜19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槽节能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史志荣20600kA级超大容量铝电解槽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吕定雄21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中南大学郭学益22大容量矿热炉生产低硼磷工业硅关键技术及应用昆明理工大学马文会23多形态钴资源高效绿色制造锂电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示范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陈雪华24高效节能强化平行流电解技术及产业化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周松林25三代7000系航空铝合金预拉伸厚板/超厚板工业化制造技术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熊柏青26具有桩钉效应铁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广东省材料与加工研究所郑开宏27高性能稀土汽车催化剂/器制备及应用天津大学沈美庆28高性能特种金属线材制品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刘礼华各高校材料领域受理情况清华大学8北京科技大学5上海大学3西北工业大学3上海交通大学3天津大学3中南大学3大连理工大学2华东理工大学2浙江大学2华中科技大学2武汉大学2燕山大学2吉林大学2复旦大学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香港科技大学1北京大学1北京工业大学1南京理工大学1中山大学1西南交通大学1太原理工大学1苏州大学1香港中文大学1武汉理工大学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南京工业大学1东南大学1贵州理工学院1厦门大学1西北民族大学1同济大学1南京林业大学1南昌大学1武汉科技大学1重庆大学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昆明理工大学1从受理名单来看,材料领域总共受理101项,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作为第一或共同参与项目达到了20项,而清华大学作为高校之首,仅材料一个方向就受理了8项之多,紧随其后的北京科技大学也以5项的受理项目遥遥领先,另外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也都受理了三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热点区域高容量无线网络的协同自组织技术及应用二、提名单位意见:无线网络是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的重点发展方向,而热点区域高容量的密集无线网络则是实施“智慧城市”和“提速降费”的重要支撑。
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973等项目资助下,为解决“蜂窝组网机理难以适配密集高容量无线组网”科学问题,该项目提出了异构协同自组织机理,形成了高容量无线网络协同自组织技术发明,解决了热点区域基站密集导致组网容量低、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等难题。
主要创新点包括:①发明了基于异构自主控制环的一体化协同自组织网络结构,实现了绿色、低成本、便捷快速组网;②发明了异构干扰分层协同控制方法,解决了密集基站布置下干扰突发和严重难题;③发明了异构无线网络自组织方法,提升了异构无线网络的健壮性和智能组网能力。
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60项、美国授权发明专利6,软件著作权9项,颁布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1项。
项目成果已在全国除西藏外30个省市及欧美等80多个国家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大规模部署,取得了十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该项目于2016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申报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无线网络是网络强国的重要组成,也是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的重点发展方向。
热点区域的高容量无线网络是实施“宽带中国”和“提速降费”的重要支撑。
高层楼宇、大型商场、体育场馆等热点区域数据业务占比逾70%,受建筑结构和业务分布等影响,热点区域的基站能力差异大且非规则蜂窝布置,无法采用传统规则蜂窝机理,引发“蜂窝组网机理难以适配密集高容量无线组网”科学问题,导致容量低、耗时长、成本高等挑战。
为此,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该项目提出了异构协同自组织理论,发明了高容量无线网络的协同自组织技术,实现了热点区域的高容量、便捷、低成本无线组网,为实施“智慧城市”和“提速降费”实施提供支撑。
核心发明点有:1.针对传统无线网络无法适应业务的潮汐变化及容量剧增难题,发明了分层的一体化无线组网方法,实现了多种无线网络设备的共用和小型化;在传统控制环中增加了评估步骤以进行异构传输性能预测,提出了异构自主控制环,发明了异构协同自组织结构,提升了异构无线网络的可扩展性;2.针对异构无线网络干扰突发且严重,传统时频空资源处理增益有限难题,发明了接入层面分级动态干扰协调自优化方法,突破了自适应分组业务迁移和窄频带传输,提出了统一控制的共虚拟小区组网机制;3.针对异构无线网络基站密集化和即插即用导致的网络拓扑动态变化等挑战,发明了物理小区自配置、邻区关系自优化、容量覆盖自协同、小区中断自治愈方法,提升了网络的健壮性和智能组网水平。
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60项、美国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9项,牵头制订并颁发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1项。
研发的异构基站获科技部“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证书,热点自组网系列产品已在全国除西藏外30个省市及欧美等80多个国家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大规模部署,取得了十多亿元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并带动了我国在热点区域无线智能组网的自主创新和国际竞争力。
项目部分成果分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四、客观评价:1.专家验收意见2009年11月,国家863计划项目“异构无线接入网的协同机理研究”在北京进行了验收,验收意见主要包括:该课题给出的异构协同通信理论性能界以及影响理论性能的关键因素是对现有协同通信理论的重要补充。
课题组从理论分析、协议标准、算法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异构协同中继技术在未来的标准化工作以及产业应用提供了基础。
圆满完成了合同要求的目标与主要指标。
(附件*)2013年12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IMT-Advanced自组网(SON)关键技术研发”在北京进行了验收,验收意见主要包括:1.提出了IMT-Advanced系统自组织网所需的自配置、自优化和自治愈的技术解决方案和相关流程;搭建了一个基于TD-LTE的SON动态系统级仿真平台和硬件演示验证环境;课题通过了第三方测试。
2.提出了一种增强的自主控制环,实现了基站设备的自启动;提出了类IP的PCI自配置方法,给出了基于用户测量的邻区关系自优化方法,实现了PCI自配置和ANR自优化;采用多参数联合优化算法,实现了系统自优化;采用动态仿射传播聚类算法,实现了网络自治愈。
3.申请了55项国内发明专利,2项国际PCT发明专利,获得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提交国内标准提案41项,3GPP提案36项,发表学术论文107篇。
验收得分89.67分,同意通过验收。
(附件*)2.同行评价异构分层协同自组织理论被本领域56名IEEE Fellow等著名学者正面引用和评价,获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杰出青年科学家奖,3次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
异构协同自组织理论成果被印度技术学院电子系主任R.K. Mallik在其IEEE TCOM论文中评价为“在一个多用户多中继场景中给出了AF和DF的SEP的渐进表达式”。
加拿大无线通信研究会主席R.Schobe和两院院士/IEEE通信协会主席V. K. Bhargava在其IEEE TWC论文中评价“证明了在通用N用户M无线中继场景,AF和DF中继的协同分集度为MN+N”。
(附件*)协同网络架构成果被加拿大两院院士X. Shen引用并评价为“提出的基于现有网络的互补性进行网络融合,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也被专刊客座编委评价为“提出了一种分层协同中继异构网络来支撑单播组播业务,实现了高经济效率的覆盖扩展”。
(附件*)干扰协同控制成果被美国两院院士H.V. Poor和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L. Hanzo正面引用并评价为“让更多用户和中继一起协作,以提升整个网络性能,这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
(附件*)网络自组织成果被列为2013年IEEE Com. Mag.两期异构网络专刊的头篇文章,被异构网络专刊编委评价为“全面总结了后4G异构网络自组织技术,通过演示平台证明了自组织带来的性能增益”(附件:XXX);IEEE Com. Mag.编委Y. Kouch。
在其JSAC论文评价为“是未来5G异构组网最有吸引力的先进技术”。
(附件*)3.标准制定及评价牵头起草并颁发了无线智能组网相关国家标准3项,主导参与了异构基站相关的全部21项行业标准。
此外,研究成果还向ITU-R、3GPP和国内标准化组织提交标准提案75篇,写入3GPP标准5项,提出异构分层无线网络自组织技术,CCSA接收证明23篇,其中该项目组18篇。
(附件*)4.第三方测试评价“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办公室委托上海无线通信中心在北邮和中国移动怀柔试验外场完成了“IMT-Advanced 自组网(SON)关键技术研发(编号2011ZX03003-002-01)”第三方测试,针对4个测试对象共完成3个仿真指标项、11个测试指标项的33个测试例,所有测试例的结果都为通过,且也全部满足中国移动TD-LTE扩大规模试验测试与攻关项目-SON测试规范要求。
而在中国移动TD-LTE扩大规模试验中对该发明部分自配置和自优化用例在江苏南京江宁区进行了测试,结论是所有测试项全部通过。
(附件*)国家无线电检测中心对京信ENB-10型GSM基站和ENB-33型TD-SCDMA 基站进行了型号核准检测,抽检样品全部合格。
工业和信息化部泰尔实验室对京信公司的TD-LTE异构基站设备进行了检验,检验结论是该设备完全符合3GPP R9版本的标准规范;另外,京信公司的TD-LTE异构基站也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测试认定,获得第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
(附件*)5.用户评价中国移动集团多家省公司测试和使用了本项目研发的异构基站,测试结论是通过所有功能测试,设备稳定性高,且提供了多种场景下可行的异构组网解决方案等;而台湾地区和巴西、美国等国家的多家电信运营商测试和商用了本项目研发的iCell无线智能组网解决方案,并提交了感谢信等。
(附件*)五、推广应用情况:研发了热点区域的异构基站及自组网系列产品iCell,已经应用于国内除西藏外所有的30个省及直辖市,以及世界上80多个国家地区,特别是在国家体育馆、上海世贸大厦、广州天河体育馆等国内热点区域,以及巴西世界杯主体育场、俄罗斯索契冬奥场馆等国外热点区域均有大规模应用,获得了广泛关注与好评。
主要应用单位情况(不超过15个)六、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不超过10项,前3项为核心知识产权)七、主要完成人情况(不超过6人):八、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第一完成人和第二完成人联合申请和获得授权技术发明专利40余项,联合主持完成国家863项目1项,联合发表国际SCI学术期刊论文23篇;联合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3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年)。
第一完成人、第二完成人、第三完成人联合完成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下一代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研制和网络应用”,并且成立了北邮-京信联合实验室。
第一完成人把授权发明专利26项转让给第三完成人所在的公司,并在相应的产品研发中进行了应用。
第一完成人、第三完成人联合获得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16年)。
第一完成人参加完成过第四完成人所在单位负责的多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TD-LTE-Advanced无线中继(Relay)试验设备开发”、“TD-SCDMA HSPA+系统设备研发”)和多个校企联合合作项目。
第四完成人也牵头组织参加了第一完成人负责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IMT-Advanced自组网(SON)关键技术研发”。
第一完成人、第二完成人、第五完成人联合撰写了授权发明专利“一种TD-SCDMA增强演进系统的下行传输方法”,并联合发表IEEE学术期刊论文2篇。
第一完成人、第二完成人、第六完成人联合参加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攻关计划)项目“TD-SCDMA HSPA+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化”。
第一完成人、第二完成人、第三完成人、第四完成人、第五完成人、第六完成人联合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年)。
上述项目关系介绍准确无误,证明材料真实可靠,并得到各参与单位和个人的共同确认。
第一完成人:特此声明。
第一完成人:附件2: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情况说明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按照2018年度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要求,我单位牵头完成的提名项目“热点区域高容量无线网络的协同自组织技术及应用”相关内容于2017 年12 月15 日至2017年12 月22 日进行了公示,且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所在单位均已进行了公示,公示期内未收到对提名项目的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