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柏拉图哲学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史(北大版)

西方哲学史(北大版)

(四)赫拉克利特
1、火是世界的本原。
从外在形态看,火是万物的本原, 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从内在本性看,万物与火一样,有 着同样永恒的原则。

2、逻各斯学说
逻各斯的含义: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
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 性。 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 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 才能发现它。
(二)灵魂回忆说:
认为学习就是回忆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
一. 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
1. 2. 3.
理论科学:形而上学、数学、物理学、逻辑 学 实践科学:伦理学、政治学 艺术
二.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主要内容
(一)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1. 物理学的含义:物理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 的科学,即自然科学。 “自然”指运动的事物的本原和原因。

(二)“德性就是知识”
1.命题的含义:认得德性是过好生活或做善事 的技艺,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 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 德性就是知识。 2.命题的意义:无人有意作恶,如果一个知道 什么是善,他就会去实践它。具有知行合一、 真善一体的教育意义。
(三)苏格拉底方法
1. 认为做的只是要有正当的方法。 2. 苏格拉底方法的前提是“知道自己
三、爱利亚派
(一)克赛诺芬尼
1. 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 2. “神”是唯一的、绝对的、普遍的和不
变的 3. “神”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
(二)巴门尼德
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 2.对“是者”的认识,重要的是: “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 是”。 “能够被说的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 3.论证了“是者”有如下性质: 不生不灭 连续性 完满性 4.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 力。

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

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

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一、柏拉图生平•出生贵族,大约20岁,开始追随苏格拉底•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柏拉图逃离雅典避难•前387,回到雅典,创办学园•前367,再度出游,到达叙拉古,欲将自己的理念赋予实施,未能成功,被叛卖为奴隶,后由学生赎回•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雅典学园波普尔的评价•柏拉图著作的影响(无论好坏)是不可估量的。

可以说,西方思想不是柏拉图哲学就是反柏拉图哲学的,但很少是非柏拉图哲学。

怀特海的评价•关于全部西方哲学传统的普通特征,可以稳妥地概括为: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

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1、理念说•2、回忆说•3、对理念论的反思和修正1、理念论•理念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理念的多重含义•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

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是理念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模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a. 理念如何派生事物•一是“分有”。

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

“如果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因为它分有了美自身。

每类事物都是如此。

”•二是二是模仿。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模仿。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模仿理念而存在。

•“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

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哲学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柏拉图哲学柏拉图出身雅典贵族,早年师从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权以破坏宗教和毒害青 年的罪状处死后,柏拉图曾游历埃及等地。回雅典后,他创办学园,授徒讲学,并撰写哲学对话录,直到死时为 止。柏拉图的对话录总共有四十多篇,内容涉及政治、伦理、文艺、教育以及当时争辩激烈的一些哲学问题。最 著名的有体现他的政治纲领的《理想国》,讨论修辞学和辩证法的《斐德若》,讨论审美教育的《会饮》,和谈 到理想国的社会组织的《法律》等篇。这些对话中主要发言人都是苏格拉底,论敌则大半是诡辩派哲学家。柏拉 图自己在对话中始终没有出场,苏格拉底可能就是他的代言人。柏拉图生活在雅典贵族失势、民主派当权的时代, 他提倡贵族政治,反对民主制度。在哲学上,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 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 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而且是不真实的。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还谈到关于爱情的 理论。他反对把爱情当成利害关系和情欲的满足,认为爱情是从人世间美的形体窥见美的本体以后所引起的爱慕, 人经过这种爱情而达到永恒的美(理式)。这种思想虽然具有反对庸俗爱情的意义,但本质上是精神贵族的观点, 是他唯心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后世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就是导源于他的爱情学说。
苏格拉底所揭开的哲学篇章,在柏拉图那里得到了纵深发展,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概念论的基地上,构筑了理 念的哲学大厦。柏拉图的理念论完成了对智者哲学的批判,重新确立了思想在发挥哲学功能上的权威,正如黑格 尔所说:“柏拉图的学说之伟大,就在于认为内容只能为思想所填满,因为思想是有普遍性的,普遍的东西(即 共相)只能为思想所产生,或为思想所把握,它只有通过思维的活动才能得到存在。柏拉图把这种有普遍性内容 规定为理念。”(《哲学汉讲演录》第二卷,第195页)为了把握理念、结构理念,柏拉图制定了他的“辩证 法”,柏拉图的辩证法当然“不是把观念型混乱的那种智者派的辩证法,而是在纯概念中运动的辩证法,是逻辑 理念的运动。”(《同上》,第199页)甚至柏拉图的“灵魂不死”也是旨在确认思维的内在本性,高扬理性的 权威:他认为理性是灵魂中的最高部份,逻辑力量是灵魂的最高属性。人的认识只不过是人的肉体降生尘世后灵 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感性经验虽然能够刺激引起这种回忆,但感性经验又是人的认识的严重障阻,只有清除了 感觉的杂念人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柏拉图哲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理性主义的本体论而且也系统地阐述了理性 主义认识论,在柏拉图哲学体系中真、善、美与理性天然合璧成为光照上千年的西方哲学的理性之源。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柏拉图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很多哲学思想到现在依然适用。

柏拉图提出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柏拉图的主要思想,希望对你有用!柏拉图的主要思想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

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

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

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

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

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

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

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

选修4 柏拉图

选修4 柏拉图

2、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形成
①出身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关注政治 ②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影响 ③苏格拉底死后周游各地,考察、交流

苏格拉底(前469 --前399)是西方 哲学的开创者。
(1)全部兴趣集中于道德哲学 (2)“认识你自己”(哲学意义上的“自 我”) (3)倡导“美德即知识” (4)教学方法:“助产术”

这两本著作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两部作品,它们(尤其是 《理想国》)浓缩了最完整的柏拉图思想,论述所及不 仅包括关于国家及人的思想,也包括其著名的关于形式 的学说,关于知识的理论,以及关于音乐、诗歌在社会 中作用的见解。它们对于西方人有关正义、统治、服从 以及恪守道德的等观念问题具有强烈的影响。
三、创立阿卡德米学园:
1、学园概况:
①特点:综合性„„ ③教学内容„„ ②学生来源及特点„„ ④教学方法„„
2、教育目标:
全面发展,培养“哲学王” “阿卡德米”
3、学园的地位与作用:
①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②欧洲的教育、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 ③培养了许多著名学者,如亚里斯多德
◆雅典学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阿卡德米(Academy),在这个风光明媚的学 园里,柏拉图用诗意的教育感化着未来哲学王的 心灵,用遥远的生命之光照亮着追索者的眼睛。 在这个门上曾刻有“不谙几何者不得入内”的学 园里,柏拉图用音乐和体育充实下一代的心灵, 用数学、天文学、几何学、哲学训练未来的哲学 王。在这里,公平与正义成为人类大厦永恒的支 柱,恒久地照耀着人类历史的过去、现在还有未 来!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师徒关系


柏拉图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他家世显赫,但其 青少年时期却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与战争间频繁更迭的 政体中度过的。 柏拉图成年后,雅典城邦的生活开始趋于稳定,重新出 现了歌舞升平的局面,人们开始出席各种社交活动,柏 拉图与苏格拉底就是在一次赛诗会上相识的。当时,柏 拉图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去参加比赛,在举行比赛的剧场 前,正好遇到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柏拉图也挤进了 聆听对话的人群,听完苏格拉底的话,柏拉图如醍醐灌 顶,茅塞顿开,很多一直苦苦思索却找不到答案的问题, 一瞬间豁然开朗,他当即拜苏格拉底为师,是年,苏格 拉底61岁,柏拉图20岁。

第四章 柏拉图的道德哲学和政治

第四章 柏拉图的道德哲学和政治

价值理论


柏拉图的道德哲学也是一种价值学说。他 设想了一种价值序列或秩序,最高的价值 是至善,其下依次是智慧、勇敢和节制。 正如理念是客观的,价值也是客观的。因 此柏拉图的价值秩序是客观自在的价值秩 序。
二、柏拉图的政治哲学
三种人与三种角色



根据灵魂的三重结构说,国家由三个阶层组成。 最高阶层是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特征是智慧— —理智服从于理性(金人)。 其次是士兵阶级,士兵阶级的特征是勇敢——激 情服从于理性(银人)。 再次是工匠阶级,工匠阶级的特征是欲望——欲 望服从于理性(铜人)。 国家的功能是建设并维护一个井然有序的、正义 的社会。正义首先是不同品质和才能的人各就其 位、各得其所。
理想国的原型



由于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完 全失望。他的理想国是以斯巴达为原型的。 斯巴达是一个专制的、但组织严密的奴隶制国家。 一个尚武好斗的民族靠暴力统治比它的人数多出 十倍以上的奴隶阶级。 斯巴达符合柏拉图理想国的某些特征,比如没有 家庭、没有私有财产、男女有分工的不同但无政 治地位的差异等。 理想国在财产上是共产主义的,在分配上是平均 主义的。现代自由主义者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是 极权主义的根源。但它实际上是一个乌托邦。
柏拉图式的爱

,也渴望能创 造美。前者如追求美的形体(包括美的事物、美的 理念或知识),后者如生育爱的结晶(也包括艺术 创造)。 灵魂因为有爱的能力而得以升华。因为爱就是把事 物联系在一起的力量。因为爱,我们才看到了事物 之间的联系,看到了存在的本质,看到了完满和完 美(至善的理念)。所以,爱不仅是获得存在的知 识,爱通过对美和善的发展、拥有,而灵魂提升。 使人的潜能充分展现出来,也就是自我实现。 所以,爱绝不仅仅是爱美的形体、美的人,爱的最 高境界是创造美,爱的最终成就是灵魂不朽。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于西方的政治学甚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无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篇一哲学与政治: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探析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于西方的政治学甚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无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只有启蒙所形成的“开放洞穴”使政治成为可能,也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必要,进而使得哲学与政治,睿智的认识与实际的行动形成合力。

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政治哲学中最核心的学说之一。

在《理想国》中,他从“正义”出发构建了哲学王统治的城邦国家,通过洞喻故事把正义城邦何以可能的问题转化为囚徒解放问题。

囚徒解放既涉及囚徒个人的解放,更重要的是囚徒群体的解放。

前者的核心是困境中的某个囚徒走出洞外成为自由人,即哲学家的造就问题;后者是这个哲学家重返洞内去解救同伴,从而使自己转变为哲学王的问题。

如何造就哲学王以及哲学王如何建构正义城邦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主题。

不过,柏拉图在论证这一主题时,其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转变,并逐渐把教化与强制、统治与民主、正义与法治联系了起来,以构建他的正义城邦,作为对现实腐败的城邦政治的批判。

一、“哲学王”思想的渊源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的他是民主政治的拥护者。

不过,公元前431-404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长达28年的战争,使得雅典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口锐减,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社会矛盾纷呈的状况下,民主政体的弊端日益暴露:民众们虽然参与城邦政治,但却不知怎样参与,多数是凭借个人的好恶来做决定,这就容易被极少数政治家利用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定,再加之个中原因,雅典战败,民主文明的繁荣时代也宣告终结。

第四讲 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

第四讲 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
,2007 《斐多: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杨绛译,辽宁人民出
版社,2000 《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译,华夏出版社,
2003
《巴曼尼得斯篇》,陈康译注,商务书馆,1982
《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
❖ 导读类
《柏拉图与〈理想国〉》,(美)N.帕帕斯 著;朱清 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柏拉图逃离雅典避难,后到各地游历。
❖ 前387年,回到雅典,创办学园 (Academy)。
❖ 前390、367、361年,出游大希腊。 第一次到达叙拉古,欲将自己的理念 付诸实施,最终未能成功,反被卖做 奴隶,后由朋友赎回
❖ 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 学、写作
柏拉图 (约公元 前427- 前347年)
❖ 他的个人天赋,他在那个伟大的文明时期广泛体验的各种 机会,他的那些尚未由过分的系统化所僵化的理智传统的 遗产,使得他的著作成为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
❖ ——怀特海
❖ 柏拉图的对话传统上分为三组,分别对应于假定 的写作顺序:
早期对话包括(按字母顺序排列): 《申辩》、《克力托》、《欧绪弗洛》
《卡尔德米》、《拉凯斯》、《吕西斯》、《小希 庇亚》
可知世界
影像 意见(经验事物) 科学知识对象 本原
想象 相信
推理
理智直观
2、洞穴之喻
❖ 洞穴之喻说明我们对可感世界的知识和对理念洞 见之间的关系。在洞穴中,囚徒手脚被绑,背对 洞口,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在他们身后有把火, 在火与囚徒之间,各种物体被从这边运送到那边, 从而在囚徒面朝的洞壁上投射移动的影子。囚徒 认为这些移动的影子就是实在。
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 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

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哲学——论谎言柏拉图在讨论“正义”和“理想国”时,专门离题去讨论“谎言”,并认为有三种谎言,即真正的谎言、言辞中的谎言和高贵的谎言。

高贵的谎言旨在利人利己,但因其微妙而利害参半,故需特别小心。

在柏拉图看来,“高贵的谎言”之所以是正当的,就在于城邦与哲人之间存在着永恒的冲突:哲人与城邦趣味相异,而且哲人的彻底性或“神圣的疯狂”对城邦也有潜在的危害,如何充分利用哲学的教化功能,而又不至于为哲学的疯狂所伤害,就是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的主要课题。

一、高贵的谎言《理想国》(注:柏拉图作品的希腊文本采用牛津版Ioannes Burnet编本,参考了Allan Bloom 的英译本(The Republic of Plato,New Y ork:Basic Books,1968),另参考了郭斌和、张竹明的译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

)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即,正义、城邦、哲人王。

在第一个部分和第二个部分之间,有一个“过门”,是理解第二和第三个部分的“津梁”,也是理解这个《理想国》的钥匙。

这个“过门”是苏格拉底——柏拉图有意识为那些细心的读者准备的“藏宝图”,顺着这张地图,就可以到达苏格拉底——柏拉图思想的殿堂。

这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对谎言的讨论,或者说“高贵的谎言”乃是柏拉图思想的“方法论”,柏拉图对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自觉。

从道理上讲,在讨论诸如“正义”和“理想”之类崇高主题的地方,突然在中间插入一段对谎言的讨论,的确与主旋律大不协调。

对于这种“莫名其妙”的安排,联系到柏拉图高超的写作技艺我们需要特别注意。

柏拉图并不是不知道民众对“谎言”的意见。

真实的谎言本是人神共愤的,因为谁都不会接受对灵魂说谎,谁也不愿意被蒙在鼓里,既不愿意对人撒谎,也不愿意被人蒙骗。

既然谎言是一种“恶”,会导致被蒙骗者灵魂上的无知,因此“对于最高贵的东西,以及对于自己灵魂中最高贵的部分(按指灵魂),谁都不会自觉自愿地撒谎”。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一)从外部条件来讲: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

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第三章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一、智者运动(一)智者和智者运动1、智者:原义:有智慧的人。

2、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的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二)智者运动的原因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

2、为适应希腊尤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

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条件。

(三)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四)智者中的有代表性的哲学观点(五)智者运动的意义二、苏格拉底“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观念和理想统治西方文明达两千年之久,而且继续影响今天的思想。

《西方哲学史》柏拉图哲学 ppt课件

《西方哲学史》柏拉图哲学  ppt课件
任何实体都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
形式才是实体本身,形式(form)动态过程,“赋形”、 赋予形式的过程。形式使质料聚集起来,区别于其它的实 体!
就一个个别事物内部而言,形式可以理解为一般、框架、 普遍性;但是对于其它事物或实体来说,形式恰好体现出 实体的个别性。
ppt课件
15
亚氏的形式和柏拉图的理念是同一个希腊字“eidos”,但 前者是一种赋形的过程,具有能动性;后者本身不具有能 动性,是努斯追求的东西,只是逻各斯,一种固定的“型 相”。亚氏的“eidos”是“成型”、“成相”的活动。
哲学思想:
《申辩篇》、《克力同篇》、 《普罗泰戈拉篇》、《曼诺篇》 等;《会饮篇》、《菲多篇》、
1.理念论 :

“至善”=“理念”

“分有”或“摹仿”
《理想国》、《费德罗篇》;

理念的阶梯体系
《泰阿泰德篇》、《巴门尼德

缺陷和修正
篇》、《智者篇》 ;《理想国》 2.回忆说
3.理想国
现实,“εντελεχετα”(隐德莱希),圆成, 结果。
目的论的运动:“运动就是潜在的东西作为潜在的东西完 全实现出来”
有机论“手”——医生;机械论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 —辩证
自在和自为——黑格尔 ppt课件
19
(三)神学目的论 理性神:努斯的能动性、超越性(理性超越感性) 特性:对思想的思想;人——通神,反思、沉思,但人受
ppt课件
22
(三)判断论 人的思维只有形成判断,才具有认识论意义 判断涉及对象,命题不一定涉及对象;祈使句、命令、诗
歌 “是”系词,联系词,系动词;“是”动词,有时态,与
时间有关,具有本体论意义。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四类判断:1、肯定、否定(质);2、全称、单称(量);

柏拉图 哲学

柏拉图 哲学
理念与事物的关系: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二是“摹仿”。造物产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二)《巴门尼德》篇中的八组假言推论
(三)《智者》篇中的通种论
在《智者》篇中,他指出,理念之间的关系有而且只有三种可能情况,即全部能结合、全部不能结合、有的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论证表明,前两种情况都不可能,所以,只剩下一种可能情况,有的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为简明起见,他没有对各种理念的关系进行讨论,只选择了存在、不存在、运动、静止、相同、相异这六个最普遍的理念作为代表来讨论。由于这些最普遍的理念外延最大,在逻辑上也被称为“种”,所以,哲学史上通常把柏拉图关于这些理念关系的研究称做“通种论”。
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显然,他的目的是要去关注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
(四)划分法
柏拉图对理念论所作出的另一修正是划分法。划分和概括是辩证法的两条途径。概括是理念由低到高的上升,划分则是由高到低的下降。柏拉图的划分法实质上是二分法,即将一个总的东西划分为二,再将其中的一个划分为二,一直这样二分下去,直到所需的定义。
(五)四类存在
柏拉图对理念论所作的第三个重要修正是把存在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无定,即没有界限或规定的东西。如冷一点和热一点,多一点和少一点等。它指的是处在变化中的东西,由于可以向两方面转变,无确定的量,因而没有终点和限界,没有确定性。第二类是有定,即有规定和定量,如相等、双倍以及任何数和数的比例。第三类是前两类的混合,即给没有限制的东西加以尺度或确定的量的限制,使变动的东西进入存在,成为和谐。如在高与低、快与慢的声音中加入一定量的比例,便产生和美的音乐。第四类是原因,亦即使混合得以产生的产生者。因为任何东西的产生必有原因 ,既然产生的混合物已归入第三类,那么不同于结果的原因就是第四类。这个原因就是“心灵”或“理智”。

《西方哲学智慧》第4讲 柏拉图的理念论

《西方哲学智慧》第4讲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既奠定了西方哲学此后两千多年的基本思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例如本质与现象一与多一般与个别共相与殊相理性与感性等等当柏拉图在洞穴比喻中把哲学家塑造为殉道者的时候在他的心中一定想起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
第四讲
柏拉图的洞穴
授课教师:苗春荣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由于这个理想世界太理想化了,所以我们通常称之为“乌 托邦”,即“无何有之乡”的意思。哲学家生活在理想之中, 如果让他去负起使理想成为现实的重任,有点勉为其难了。 更何况哲学家也是人,无论如何不可能满足柏拉图为哲学王 所规定的条件。像所有的人一样,哲学家始终生活在理想与 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之中,也许他面临的冲突更加激烈,因为 他身处现实与理想这两个极端之间。 • 哲学王"的观念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可以说源远流长。如 果解决问题需要把握事情的真相,也就是获得知识,那么哲 学作为"智慧之爱",在一切知识中应该是最高的,因为它所 把握的不是小知识小聪明,而是宇宙万物的奥秘。所以,哲 学家是真正称得上有知识的人,他当然是治理国家的行家里 手,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与之比拟的。由此可见,哲学家的"野 心"最大,与他相比,帝王将相的野心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哲 学家们要统治的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是一个世界,而是整个 宇宙。因而治理区区一个小小的囯家当然不在话下。
• 柏拉图相信,只有哲学才能拯救希腊文明,于是 他在综合吸收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 德、阿那克萨戈拉等哲学家有关思想的基础上, 主要,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亦即"理念论",这是西 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当然,由于 桕拉的著述活动历经几十年之久,思想前后变化 很大,而其多数著作难以确定写作的时间,因此 尽管有些学者将他的思想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严格说来,我们不应该将他 的全部思想看做是一个统一而严密的体系。

西方哲学简史资料

西方哲学简史资料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读书5遍)早起哲学家思考的“自然”是“本性”。

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

“本原”的本意是“太初”即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事物存在和运动缘由。

“本原”的这两层意思分别被译为“基质”和“原则”。

希腊人所说的“世界”指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总和,或指这些事物的秩序。

在对本原的探讨过程中,他们与提出了一与多,静与动,变化与永恒的关系问题。

自然哲学家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思考世界的原因和秩序,这标志着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

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第一节伊奥尼亚派伊奥尼亚派:米利都学派:泰利斯(水本原说)、阿那克西曼德(无定说)、阿那克西美尼(气本原说);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著作:《论自然》1、无定说(名词解释1)(1)阿那克西曼德看到水本原说的局限性,认识到世界万物及性质的多样性不能被归结为某一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

他认为,“在火、气、水、土之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生成万物。

”生成万物的本原被称作“无定”,因为它没有任何规定性,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调和各种规定性的中性状态。

(2)阿那克西曼德把“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当做生成,把与之相反的万物归复于“无定”的过程当做消亡,生成与消亡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

他还认为,一些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于是提出“补偿原则”,根据这个原则,从“无定”中分离出事物的生成过程是对“无定”的损害,因而要使一些事物回归“无定”作为补偿。

2、火本原说(1)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一切皆相同的东西)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2)本原有两层意思:一是火的活动状态(活火),即火的燃烧和熄灭;二是世界秩序,它是永恒不变的原则,决定着火的火的分寸,并在所有事物之中保持着自身的同一。

火本原说没有简单地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变化状态,而是在一与多、永恒和变化的关系中把握本原。

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西方哲学简史

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导论古希腊—中世纪赵敦华主讲第一讲前言西方哲学史将讲授历史上的主要哲学体系,哲学思辩与论证的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与规范、用语言进行较确切的逻辑与语意。

课程内容大致分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哲学。

第二讲希腊哲学概论一、希腊哲学的特点:(将希腊哲学与中国、印度哲学比较)1,相同点:①都不是最古老的进化形态,脱胎于古宗教与神话。

②诞生年代相近,即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2,不同点:①从哲学与古代宗教、神话的关系上比较。

古印度:哲学与宗教未能彼此区分,以佛教、印度教经典为主。

古希腊:哲学与宗教有了比较明确地划分,以神为理性的化身,批判“神人同形同性论”,自觉地与宗教划清界线,有明显的非宗教性。

中国哲学:介于印度与希腊之间,对宗教敬而远之。

②从表达方式上讲:印度:以说教为主,但其中充满了思辩的论证思想,代表学说是因明学,以因明学认证教义。

古希腊:以说理为主,以论辩、讨论为主来说明哲学道路。

(理性精神)中国哲学:在说教中说明道理,介乎二者中国,名家亦有论辩成就。

二、古希腊哲学中的几个关键概念:1, Physis = nature =自然指的是运动变化的原因表达了古希腊哲学的思辩性,按亚里士多德所言,哲学起源于诧异。

希腊人由于航海原因,对天相变化十分敏感,由此引发了对运动变化及其原因的思考。

这一派哲学爱就被称为自然哲学家,这一派进而引发了后世的物理学的诞生。

早期的自然哲学家都是早期的天文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等。

代表人物为泰勒斯(Thales)。

2, Arche =beginning =本原指的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因的名称和代表古希腊人认为事物的本原决定了其发展与归宿,即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

这样就可以寻找到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于本原的关注,反映了人类的心理需要。

这种对本原的探索又可分成两类:①对自然本原的探索:②对社会本原的探索(中国古代的神话,如中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但二者差异之大,令人惊诧。

柏拉图的科学哲学

柏拉图的科学哲学

柏拉图的科学哲学在西⽅哲学史上,苏格拉底(Socrates)是⼀个重要的分⽔岭,重要到了之前的西⽅哲学家可被统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这是因为之前的哲学家⼤都以⾃然为研究对象,苏格拉底的兴趣却以政治、伦理等为主,由此将整个哲学的注意⼒延伸到了⼈⽂领域。

罗马时代的哲学家西塞罗(Cicero)因⽽称苏格拉底为“将哲学唤落天堂的第⼀⼈”。

对科学史来说,苏格拉底的出现意味着原本不分家的哲学与科学变得可以分离了。

相应地,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分也变得可以分离了,⽐如苏格拉底本⼈就只是哲学家⽽不被称为科学家。

此外,苏格拉底擅长公开论辩,由此发展出了⼀套“有苏格拉底特⾊”的论辩式的阐述技巧,其特点是精于归纳、注重定义等,以⾄于亚⾥⼠多德将引进归纳和定义的荣誉归于了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这些特点深刻影响了他最著名的弟⼦柏拉图(Plato)。

这位可跟亚⾥⼠多德(Aristotle)并称西⽅⽂明两⼤最重要先贤的哲学家也擅长论辩式的阐述技巧——事实上,柏拉图的很多⽂字直接就是以苏格拉底论辩“实录”的形式出现的。

此外,柏拉图也像苏格拉底那样对⼈⽂领域怀有浓厚兴趣,并且通常也不被称为科学家。

虽然他曾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科学——尤其数学—功底显著⾼于苏格拉底。

不过,⽆论是否称其为科学家,柏拉图对科学的影响都是不可忽略的。

这种影响并不在于他提出了什么科学理论,⽽主要是通过其他两个⽅⾯:⼀个是他所建⽴的柏拉图学院,这是⼀个吸引了包括亚⾥⼠多德在内的⼤批顶尖哲学家,断续传承近千年的学院,在整个⼈类⽂明史上都有举⾜轻重的地位(虽然柏拉图本⼈是否在学院直接教书尚有争议);另⼀个则是他关于科学的见解。

这跟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有很⼤区别,后者提出的是科学见解,柏拉图谈论的则有相当部分是关于科学的见解。

这种见解后来成了科学与哲学间的⼀个交叉领域—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

因此,柏拉图可视为科学哲学的开创者之⼀。

与先前的哲学家相⽐,我们对柏拉图的了解有⼀个巨⼤的便利之处,那就是多数先前的哲学家要么没留下⽂字,要么所留⽂字已然失传,往往只能从混杂了其他见解的后⼈转述中管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但柏拉图又接着说,善高于理念 。(见P50.) • 善究竟是不是一个理念? 。(见P50.)
• 就善与理智的关系而言,善是一个理念, 并且是最高的理念,正如太阳是肉眼可见 的一个事物一样 ; • 但就善与整个可知领域的关系而言,善是 安排、规定这一领域的秩序的外在原则和 原因,正如太阳高悬于可感领域之上,照 耀着、培育着可感事物一样。
•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中已有潜在的真理, 需要通过对话的诱导才能把真理发掘出来, 但他并没有说明潜在真理的来源,没有解释 他的方法何以能够奏效的原因。 • 总之,苏格拉底并没有明确地规定心灵所能 认识的原则、定义和真理是什么,当然没有, 也不准备去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些原则、定义 和真理的原因。 • 在这些问题上,他确实保持着“无知”。
• 这就是说,柏拉图在个别的、可感的事物 之外设定了一个普遍的、可知的理念领域。 • 他主张理念型相与个体相分离,乃是出于 发展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使之完满化的 需要。 • 柏拉图的理念论综合了本原论和认识论、 灵魂观和伦理观以及社会政治学说,是希 腊哲学第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
• 三、分离学说 • 所谓“分离学说”,是柏拉图肯定在可感 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 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 • “分离学说”的确立,其实是柏拉图区分 调和了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矛盾。 • 赫拉克利特看到可感事物都处于流动变化 的过程中,得出它们“既是又不是一个东 西”的结论;巴门尼德则以“一个东西不 能既是又不是”的逻辑区分推翻“既是又 不是”的说法。
• 在政治事业屡遭失败的同时,柏拉图的哲 学事业却获得成功。公元前387年自西西里 返回雅典之后,他在以希腊英雄阿卡德穆 命名的运动场附近创立学园,这是西方最 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 (Academy)因此得名。 • 柏拉图在那里除讲授哲学之外,还讲授数 学、天文学和声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知 识,但以哲学为最高级课程。学园的目标 不是传授实用的技艺,而是注重思辨的理 论智慧,吸引了各地的学生到此学习。
• (2) 从认识对象方面说,太阳是可感事物 生长的源泉,使可感对象显现出来;同样, 善决定可知对象的所是,使之向心灵显示。 • 一个对象的“所是”既指它自身存在,又指 它所具有的本性。 • “显示”则指“真理”的意思。柏拉图说, ‘‘给知识对象以真理,给认知者以认知能 力的实在,就是善的理念。”
• 柏拉图同意巴门尼德的意见,任何能被认 识的对象必须为“是者”,非是者是无法 被认识的;但他并没有由此得出结论说被 认识的对象不能“既是又不是一个东西”。 • 柏拉图也同意赫拉克利特的说法:可感事 物的运动变化不是完全不可认识的;但他 补充说,这种认识并不是知识、真理,而 是等而次之的意见。 • 作为意见对象的运动变化决定了意见的相 对性和不确定性,“既是又不是”正是意 见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特征。
• 柏拉图强调,善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不 能反过来用知识和真理来规定善。 • 善不囿于某一个存在和本质,但却统摄着 所有的存在和本质。 • 理智知道善的方式也不同于它知道理念的 方式。(何谓理念?)
• 洞穴的比喻 • 有一群人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洞穴里,他 们从出生时起就被铁链锁在固定地点,犹 如囚徒,甚至连脖子也被锁住,不能回头 或环顾,只能面壁直视眼前的场景。 • 在他们的身后,有一堆火,在火与囚徒之 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 各种各样的 雕像走过,火光将这些雕像投影在囚徒面 对的洞壁上,形成多样的、变动着的影像。
• 意见好像这样一个谜语:一个不是男人的 男人,看见又看不见,用一块不是石头的 石头,打又没有打一只站在不是一根棍子 的棍子上的不是鸟的鸟 • (谜底:一个独眼太监用一块浮石打却没有 打中一只站在芦苇上的蝙蝠)。 • (意见与知识之别,即意见含糊不清、似 是而非)
• 柏拉图因而说:“这些东西具有含糊的两 重性,使人不能明确地知道它们中任何一 个是或不是什么,也不知道它们都是或都 不是什么。” • 柏拉图的结论是:“知识所知道的存在的 东西不同于意见所认识的东西。” • 这就是说,可感领域不是真正的是者,但 也不完全是非是者;真正的是者是知识的 确定对象,属于理智的领域。 • 亦即可感的对象与理智的对象,是两个分 离的领域。
• 辩证法以假设的定义为出发点,在苏格拉 底式的对话过程中,逐步剔除和修正定义 中的假设成分,从一个定义过渡到另一个 定义,最后达到最完善、最确定的定义。 • 用柏拉图的话来说,辩证法把假设“当作 梯子和跳板,暂时搭一脚”,一步一步往 上爬,到达目标之后就不再需要假设的 “梯子’’了。
• 五、太阳的比喻 • 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外在化为世 界本原,用太阳比喻善。 • 他说,可感领域中最崇高、最伟大、最美 丽的是太阳,善在可知领域占有同样的位 置。 • 按照他一贯坚持的认识能力与认识对象相 对应的原则,柏拉图从两方面进行比较。
• 他不顾刺目的疼痛,逼近火光,走向洞口, 后来有人把他从陡峭的洞口拉出洞外。 • 当他第一次看到阳光下的真实事物时,再 次眼花缭乱,甚于初见火光时所受的痛苦。 • 他只能慢慢适应阳光的照耀,先看阴影, 再看水中映象,进而看事物本身,抬头看 天上的月亮和星辰,最后直接观察太阳, 知道太阳是岁月和季节的原因,主宰着世 间万物。
• 该图使我们清楚地看出一定的比例关系: 知识以及与之对应的存在领域是绝对的完 满的状态,意见以及与之对应的可感事物 处于既是又不是、半真半假、有无之间的 状态。 • 进一步如下图(p48.)A、B、C、D四线段 所示。
• 可注意的是柏拉图所谓的理性知识。 • 这是纯粹的知识,哲学就是这种知识。 • 哲学的方法是辩证法,它和数学的推理不 同,不是从假设下降到结论,而是由假设 上升到原则。
• 囚徒们的一生都犹如在看皮影戏,他们不 能相互观望,不知道自己的模样,也不能 回头看到造成影像的原因,他们都以为眼 前晃动的影像就是真实的人、动物和植物。
• 但是,有一个囚徒偶然挣脱了锁链,他移 动脚步,回过头来,生平第一次看到眩目 的光亮,火光会使他感到刺眼的痛楚,使 他看不清原先已经习以为常的影像。 •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他终于能够分清影 像和雕像,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实,影像 是火造成的投影。
• 巴门尼德 主要观点: • “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 西”。 这句话通常被缩写为“思想和存在 是同一的”。 • 换句话说:凡是同思维有矛盾的,就不可 能真实。 • 这样的观点又是针对赫拉克利特——万 物都变化 ,火可变成水,水变成土,土变 成火。也就是说事物存在又不存在。
• 一、生平 • 柏拉图(公元前427一前347年)生于雅典贵 族家庭,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早年丧父, 母亲改嫁,继父是伯里克利的朋友。青年 时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目睹雅典民主 制的衰败与无能。柏拉图受过良好的教育, 涉足哲学和文学,和当时的其他贵族子弟 一样热衷于政治。
• 洞内和洞外分别比喻两个领域:洞内的影 像和雕像分别相当于“四线段”比喻中的 形象和自然物(活物),被锁住的囚徒的观看 是幻想,自由的囚徒在洞内的观看是信念。 • 洞内的火相当于“太阳”比喻中的太阳, 洞外的太阳相当于“太阳”比喻中的善, 洞外的自由人看见的是理念 。
• 按照柏拉图的想法,哲学家的兴趣在可知 的理念,最高的目标是追求善。
(1)在认识能力方面,太阳是肉眼视觉的源 泉,善则是“心灵的眼睛’’认识的根本 动力。 • 他说,仅有视力和可视对象不足以使肉眼 看见对象,必须有一个媒介把两者联结起 来,这个媒介就是太阳发出的光;若没有 光,眼睛只有“视而不见’’的能力,光 使视力变成看见可视对象的活动。 • 同样,仅有理智和理智对象不足以使心灵 知道理智对象,善为理智提供活动的动力, 促使理智朝向、并把握与之相适应的对象。
第四章 柏拉图哲学
• 复习: • “人是万物的尺度”出自于谁?你的理解如 何? • 智者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 • 可理解为“在知识方面,人以自己为准则” (梯利《西方哲学史》);或人类中心主义; 或唯我主义等;或“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 个样子”(苏格拉底)。
• “任何事物都有两种正相反对的说法”出自 于谁?说明的是什么哲学道理?他的三个 主要命题是什么?其针对的又是什么(样 的命题)? • “ 第一,无物存在; • 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 • 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 别人。”
• 二、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 • 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影响很深 。 • 柏拉图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 的思想呢? • 苏格拉底提出在心灵中寻找规定外部世界 的内在原则,但他并没有把这些原则外在 化,并没有说这些原则对应于独立于心灵 的外部存在。 • 他只是把心灵的内在原则伦理化,致力于 探讨德性的定义,普遍定义适用的对象显 然不能与人的思想和行为相分离而单独存 在。
• 怀着这一政治抱负,他三下西西里岛,企 图通过教育独裁者的途径建立新的政体。 公元前388年,他第一次在西西里时触怒了 叙拉古国王狄奥尼索斯一世,被送往市场 当作奴隶拍卖,幸遇昔兰尼派哲学家阿尼 克里出资为其赎身。
• 公元前367年狄奥尼索斯一世去世,他应邀 再去西西里岛教育狄奥尼索斯二世,与国 王的舅父狄翁友情笃厚。 • 狄翁与国王发生内讧后被迫离开西西里, 柏拉图也返回雅典。公元前361年又应国王 邀请去西西里传授哲学,但终未能实现自 己的政治计划,次年返回雅典。狄翁于公 元前357年成为叙拉古的统治者,但不久遭 谋杀。 • 柏拉图的政治理想遂彻底破灭。
• 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一生景仰其 师的思想和人格。三十寡头执政期间,他 的舅父查米德斯和表弟克里底亚均是寡头, 但他不满于寡头们的暴力镇压手段,对他 们企图假苏格拉底之手害人的行径更感厌 恶,因此拒绝参与寡头政治。 • 民主制复辟后处死苏格拉底,使他对现存 的一切政体完全失望,决心通过哲学改变 统治者,以此改造国家。
• 四、“四线段”的比喻 • 柏拉图用“四线段”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 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分。 • 他说:“把一条直线分割成两个不相等的 部分,然后再把每一部分按同样比例分割, 部分代表可感和可知的序列,比例表示它 们相对的清晰和模糊多少呢? • 他在前面的讨论中做了一点暗示:在知识、 意见和无知三重区分中,他说意见不如知 识清晰,但不像无知那样模糊,介于二者 中间;同样,在是者、可感事物和非是者 的三重区分中,可感事物介于二者中间。 他说:“把两端归给两端,把中间归于中 间。” • 见p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