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6bcb32a0c22590103029da0.png)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叶某某教育名篇》读后感在这个漫长的假期中,我阅读了这本《叶某某教育名篇》,一方面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另一方面也是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内涵,读了这本书对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老师的推荐,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
叶某某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教育,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查阅过相关资料,了解到《叶某某教育名篇》这本书收录了叶老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了叶某某先生的教育思想,“叶某某教育思想”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某某在20世纪我国社会变迁和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它具有普遍意义、当代价值和民族风格。
“叶某某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包括教育改革思想、以人为本思想、教为不教思想、养成习惯思想和创新教育思想等。
在正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汲取借鉴叶某某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丰富教育素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行为,升华教育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大师的作品,能够使我们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也能够在人格魅力上得以熏陶。
虽然没有一口气读完,但是其中有很多篇使我感触颇深,在《教育与人生》一篇中这样说道“教育与人生的关系: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
”在《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中说道:“通常说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为贵。
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
” 诸如此类的一句句至理名言,如珍珠般散落在一篇篇文章和一次次演讲里。
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大师用浅显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道理,用易懂的论述揭示了教育的真相。
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某某:“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在教育中多一份宽容--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在教育中多一份宽容--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24b95e6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65.png)
在教育中多一份宽容--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叶圣陶教育名篇》再现了叶圣陶先生教育教学的理念,而且以创新的眼光论及了教育的规律。
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教育教学的问题进行把脉与诊断,给我的教学工作当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有效建议与措施。
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
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毕生的真实写照。
它勉励我在工作上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心胸开阔,不计较个人得失;要做事大度,勤勤恳恳地服务于教育事业。
如今读完《叶圣陶教育名篇》更是让我领悟到在教育中应该多一份宽容。
一、宽容是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因为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就要不伤害学生的人格。
要知道,每个人都想当个好人。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他的价值和品质,这不仅包括他的优点和长处,也包括他的缺点和短处。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
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的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与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
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赢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
对朋友的忠诚本该如此,不然,我就够不上作他们的朋友,我只好辞职。
”教师不可能喜欢学生的一切。
教师的宽容心很大方面上就是要去宽容学生的不足,古语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总会犯错,总会有不足,就看你看待不足的态度了。
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一无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趾高气昂的成为上帝。
我们要互相尊重,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
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宽容打折,学生本是孩子,请允许他们犯错,将心比心,我们也曾是学生,在犯错时我们需要的是关心和爱护,而教师的爱心和善举便是种子,在学生们这块沃土播种下,他们将会一代传承一代,将爱心和善举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
读书心得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读书心得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1d15b411b9f3f90f76c61bdc.png)
读书心得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
叶圣陶先生教给我们的不是功利的东西,而是要在我们教育教学中传承给学生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
为此,我们要把教会学生怎样学,教会学生怎。
样做作为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思想之所以高于实践,是因为实践本身成就了思想。
教会学生怎样学,这是理论上的,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一种积累与探寻。
而教会学生怎么做,这是实践上的,这才是学生将老师所教内化为自己“血肉”的基础。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采取”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先“扶”着学生走,让学生明确方法的同时完成自己的基础知识学习;后“放”手学生去做,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中、在对自然对生活的探索中去实践课内所学。
通过这样一招一式的教学,学生看似学到的只是一些零散的方法,但只要它们经过了学生自身实践的检验与认可,我们就可以在合适的机会中将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整合,从而让学生的成长产生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将外在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 对于前辈的思想,我们只能仰望;但作为今天的老师,我们必须秉承前辈的精华,让教育的圣火在自己的手中熠熠生辉,并完美传承.。
《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84b74835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5.png)
《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一」假期,我认真阅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受益匪浅。
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本书《论写作教学》一文的阐述更是精辟,谈到写作,叶老这样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叶老正是想告诉我们,丰富的生活积蓄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便逐渐萌动和强化,最后不可抑止,不吐不快。
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是一种宣泄的快乐和轻松。
目前的作文现状是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苦思冥想,写不出一句话来,或文章空洞无物、或每每以“作文大全”或“作文大宝”类书籍中去套作“无话可写”。
难教、怕教,难写、怕写,是教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普遍心态。
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有效地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以使其“不吐不快”呢?联系平日教学实际,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1、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的生活。
倾吐,首先得有东西。
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
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
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
” 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所以我们要创造各种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中多是些平淡零碎的小事,稍纵即逝。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方可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精选21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精选21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a7ed3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3.png)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精选21篇)《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篇1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但他的著作我还是第一次读,实在是惭愧。
但读了之后收获很多。
的缺确,文章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思想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中,叶圣陶先生曾提到“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当前,“教是为了不教”,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共同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不光要教知识,而且要教方法,教能力,教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理念。
为了不教而教不仅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不教而教是我们必须高质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务。
“不教而教”的观点其实是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叶老先生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
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叶老先生还表达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是不能灌输传递的,必须由学生领悟获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
这些观点,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我感同身受,也很受启发。
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师生的关系才能空前融洽,让我们像叶圣陶一样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对待学生“不要教训,要劝说;不要灌输,要启发;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使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了,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育氛围,让课堂成为民主、宽松的港湾,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这本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想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那就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这时我脑海中想起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5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6b3e9b6c175f0e7dd13775.png)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
下面是《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1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
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叶圣陶教育箴言读后感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箴言读后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6aa00f5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4.png)
叶圣陶教育箴言读后感读后感
叶圣陶是中国教育家,他的教育箴言是《叶氏文选》中的一篇文章。
读完这篇文章,
我深感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令人振奋。
首先,叶圣陶先生强调了育人的重要性。
他认为,培养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远比教他
知识更重要。
他提倡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人。
这种育人的理念,让我意识到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考试
成绩的机器。
其次,叶圣陶先生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灌输知识,而
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来推动他们的发展。
这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的教育方法,让我意识到教育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信
息的过程。
最后,叶圣陶先生提出了“尊重个性”的教育观念。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根据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来进行教育。
这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思想,让我深
受启发。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和潜力,应该充分发挥并予以尊重。
总的来说,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箴言读后感让我意识到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
的人,而不仅仅是培养知识。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启发他们的思考
能力,并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这些教育理念对我而言是宝贵的启示,以后我也会
尽力将其融入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7282ce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c.png)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叶圣陶的教育名篇主要包括《圣陶集》和《叶公子诗》。
这些作品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我对其中几篇的读书笔记:
1.《论教书》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教师教学的方法和态度。
叶圣陶认为,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品质和广泛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还强调了教师要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教育是一种劳动,教师必须用心去做。
2.《父母为教书》
在这篇文章中,叶圣陶谈到了父母对于子女教育的责任和重要性。
他认为,父母应该为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
他还强调了父母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
同时,他也提醒父母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要让他们从小就学会自主和独立。
3.《读《史记》》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叶圣陶对于读史的一些观点。
他认为,读历史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的重要方法。
他强调了读历史要注重思考和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和背诵上。
他还提醒学生要善于从历史中找到启示和借鉴,用历史的智慧指导自己的行为。
以上是我对叶圣陶教育名篇的一些看法和总结。
叶圣陶的教育
思想深入人心,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6c2d4d6a19e8b8f67d1cb928.png)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习惯成自然”,这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一句老话。
在朱永新教授编著的《叶圣陶教育名篇选》的第三编中就有叶圣陶先生以此为题的一篇文章。
读来让人觉得“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的确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很有意思”。
什么叫作“成自然”?叶圣陶先生以我们“走路”“说话”这样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进行了生动而有意思的解释——“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作‘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
”“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
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朴素的语言向我们道出了“习惯”的重要,看我们自身你是否把习惯落在了“做”上,不是“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不是“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该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的,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也不是“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相信人家的话有道理,只是个“知”罢了,这似乎是比“不知”好一些,但实际上又有什么区别呢?只有当我们从“知”到“做”,真正用心去观察,动手去劳动,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读起来……的时候,才能达到“习惯成自然”,才能内化为我们的种种能力。
学习,关键就是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文中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是他看透了这个道理。
”我们在教育中把学生的习惯培养放在了首位,每一个长征学子从走进长征起就看到了醒目的几行字“让锻炼成为习惯,把阅读融入生活,做最好的长征人!”怎样从“知”到“做”,从而“习惯成自然”呢?这是我们一直在实践的课题。
研究发现21天能初步养成一个好习惯,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推荐五篇]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推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a30e4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5.png)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推荐五篇]第一篇: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大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
就教育的目标来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
就教育的理解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像个空瓶子,其中一无所有,开着瓶口等待着把东西装进去,另一派认为受教育者自有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教育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和启发工作。
就教育的方法说,一派注重记诵,使受教育者无条件地吞下若干东西,另一派注重创新发展,不但使受教育者消化那些东西,化为自身的新血液、新骨肉。
就受教育者的方面说,受前一派的教育是“为人”,有人需要一批工具,你是应命准备去做工具,不是“为(别)人”是什么?受后一派的教育是“为己”,“古之学者为己”的“为己”,发展知能,一辈子真实受用,这种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教育”.也是《叶圣陶教育文集》贯穿始终所提倡的教育。
书中所提到的前一派教育的弊端,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在今天的教育界仍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尤其是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时,有不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态度都由分数来决定,把学生当作一架考试机器,希望在他们的大脑中尽可能多的“填”入知识。
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学生也是有感情、有知觉的生命体,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感受。
通过本书的学习,使我再一次领略了教育的真谛——是为了受教育者和谐、健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心灵的健全比接受知识的多少要重要的多。
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更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要使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的高兴,发挥自己的天份、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仅仅一时感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工作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向教育先哲学习,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教育,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尊重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对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的给予关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的心灵、人格都健康发展。
叶圣陶教育名篇《教育与人生》读后感800字_作文
![叶圣陶教育名篇《教育与人生》读后感800字_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4c434dff8762caaedc33d440.png)
叶圣陶教育名篇《教育与人生》读后感800字范文一:叶圣陶教育与人生读后感当《教育与人生》放到我的手里时,我就认定它是我长久的手边书。
书中叶圣陶先生的话就像是一股力量,能够推动我走进真正的教育中,这股力量将我以前对教育的简单想法一一击破,同时细腻地指点着。
这本书将让我受益无穷!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中,叶圣陶先生说道:“小学教育是为着小学生的,小学教师是栽培小学生的。
原来人之所以可贵,并不在他既已为人,乃在他将进而为更高尚的人。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如果能参加正人人类的进化历程,便算是个有价值的人。
”学会做人,是最根本的。
在学校中,学习知识固然是一种培养学生的途径,但无法将所学的融入到生活中,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而不是智慧和人生。
在我第一次直面41个孩子的时候,我比他们更紧张。
很多慌乱的时刻会出现在自己身上,我曾用严厉的语气责怪过他们,但第二天再见面,他们依然真诚地对着我笑,我便开始想该怎么做才是真的对他们负责。
面对这群天真的孩子,没有人会喜欢将他们埋进无边的题海里,当他们在奔跑的时候,我能被他们努力的表情所感动。
而成为一个教师后的我,对自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就是为了让孩子不会对我感到失望,更不会让他们自己在困难中失去前进的信心。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和学生的相处也开始熟悉。
孩子就像魔术师,他们每天都在变,我每天都能感受得到。
他们会帮助别人,积极地伸出手,不仅仅是借与还,还懂得了与他人的分享;有人看到地上有垃圾,拿起扫把就扫,其他的人便会迫不及待地加入进去,即使握着扫把的手还不够灵活。
见到老师会微笑着问好,放学时记得向老师告别。
其实我喜欢摸摸他们的头,或是拉拉他们的小手,可同时我也明白与学生太亲近,会有反效果,于是我常常板住脸。
回想一下,板着脸的表情一定太难看了,孩子们接受不了,都离我远远的。
“如果有一面镜子在前面,也许自己看了也会嫌得可厌。
”先生的这句话就是对我说的,现在的我正在改变,我有更多的耐心走近孩子们,仔细地帮助他们改正作业直到真的弄懂为止,心平气和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也学会和身边的人相互友爱。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书心得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0cb7701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3.png)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书心得读《叶圣陶教育名篇》让我受益匪浅。
XXX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巨子,他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源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生命力。
他的理论“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深深地影响了我。
在阅读他的文章时,我看到了他独具的慧眼、敏锐的心智、海一般的胸怀和天地般的博爱。
XXX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他提到,语文老师应该自己动笔,写一些与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其他文章,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XXX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首先自己写了一篇下水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写作。
我也意识到,只有善于读书,才能有所得,才能教好书。
因此,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各种书籍,精心准备下水文,认真听取学生对我的作文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步喜欢上了读书、写作,对自己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优秀的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研究。
他们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自我解决疑难问题,辨别是非,自我奋斗,自我探索,成为能够自我满足的人。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终身研究,学到老。
我从大师的话中明白了,教育是一种责任。
知识不能单纯地灌输,必须由学生自己领悟和获得。
学生是研究的主体,而教师则是研究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XXX课堂上没有美妙的音乐、色彩迷人的画面或精细周密的预设。
他只使用了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和两三张幻灯片。
尽管如此,学生们在他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而且学得非常兴致勃勃,效率也非常高。
这让听者从中悟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认生字、写字、读懂课文、背熟课文、学会活用词语、理解道理和情感、培养好惯。
于老师的简单教学中透露出了他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真诚关注学生的态度。
我想这就是大师所说的“上课的一种责任”。
叶圣陶经典作品读后感(共5则)
![叶圣陶经典作品读后感(共5则)](https://img.taocdn.com/s3/m/42ca912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19.png)
叶圣陶经典作品读后感(共5则)第一篇:叶圣陶经典作品读后感叶圣陶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叶圣陶经典作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叶圣陶经典作品读后感1《叶圣陶童话》这套书是以散文的形式写童话,语言非常优美,还蕴含着许多道理。
有一篇叫《一粒种子》。
讲的是一粒非常宝贵的种子,先后落到了国王、富翁和士兵那里。
他们都把种子看得很娇贵,精心呵护,想让它开出美丽的花朵,结果种子怎么也不发芽。
后来,种子被一位农夫捡到了,便把这粒种子和其它种子一起埋到地里,对这粒种子和其它种子一视同仁,一起浇水、一起施肥。
不久,这粒种子便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从这篇故事中我明白了对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它的生长规律,做事情要掌握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成功。
《叶圣陶童话》这本书,里面有好多好词好句,里面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小白船”等等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古代英雄的石像”、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古代英雄的石像”是写了以前有一个英雄,由于大家都想纪念他,就让雕刻家雕了下来,把它搬到了广场的正中央,而且很高,下面的底座就是零零散散的小石子粘在一起,把它支撑住。
每个人只要一经过广场,就会给石像鞠一个躬。
后来石像骄傲了,但是下面的小石头不高兴了,就趁晚上没人的时候把石像摔了下来,都变成了零散的石头,石像终于知道了骄傲是不好的。
但是这个世界很公平,谁都没有后悔药吃。
“最有意义的生活”是讲一颗小青石和一颗小黑石有了怎样的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还让小青石了解了一个道理:为大众服务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要为大家服务。
叶圣陶经典作品读后感2“五一”期间,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粒种子》这篇童话故事。
故事讲了国王得到了一粒神奇的种子,他把种子种在白玉盆里,浇着金缸盛着的水,每天早上亲自把盆子从暖房里搬出去,晚上又亲自搬回来。
二年过去了,种子没有发芽。
国王生气了,把种子扔了。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dde916d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19.png)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书笔记叶圣陶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教育名篇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阅读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叶圣陶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具有健康、善良、理智和情感,并且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品德的塑造和人格的养成。
其次,叶圣陶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断自我学习和发展。
这个理念让我认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叶圣陶强调了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从书本中得来的,更是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的。
他主张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应该多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第四,叶圣陶强调了师生平等的关系。
他认为,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思想,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关系,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这让我认识到,作为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关系,引导他们自由、自主地学习。
最后,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应该关注他们的个性和情感发展,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差异和特点。
总之,《叶圣陶教育名篇》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品德的塑造和人格的养成同时领悟到教育的真谛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将对我未来的教育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性和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差异和特点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9192e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0.png)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其德育思想深刻地融入了他的教育思想体系,成为其中的核心要素。
自叶圣陶研究会成立以来,众多专家对其德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
普遍认为,叶圣陶的德育思想是其教育理念的基石,他提出的“一切知识的根源就是道德”等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教育精髓可以用“都是为了达到不教”来概括。
这一理念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蕴含深刻。
叶圣陶主张,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最终达到“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的境界。
为此,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生活本源观。
二、叶圣陶教育思想特别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他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念,旨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体现人的发展的具体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方设法,使学生逐渐能够自主学习。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和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创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
三、叶圣陶教育思想强调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成长,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叶圣陶提出的“导”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教师应致力于提高自身素质,以引导学生从依赖老师到独立学习的过程。
21世纪的中国教育,将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中走出来,重视全面发展,加强德育教育,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二)研读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文集》后,深感启发。
书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为教师职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宝贵的指导,犹如夜海中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神圣职责。
每一天,我们都面对着充满活力、满怀梦想的学生,他们的信任与敬仰赋予我们无尽的动力。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67e51c24b73f242336c5fe8.png)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有感韦琴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我感悟颇多。
第一感悟最深的是老师应用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
教师要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真实成为学生的楷模,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行为。
所以,教师的教课,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一定仔细、庄重、规范、得体,切不行粗心、草率、率性、不负责任。
别的,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常常性的心灵交流,向学生畅高兴灵,既能够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获得的可贵经验,也能够向学生坦诚地公然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实感觉到你不单是良师仍是良友。
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必定的知识构造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
教师上好一堂课,最主要就是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灵魂,不一样的方法能够学习、借鉴。
这本书不论是从思想上,仍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为每一位专注修业者供给了丰盛的教课营养大餐,为我们教师的健康成长又一次指了然方向。
愿我们的教师像海洋那样敞开胸襟容纳百川,像太阳那样,不停地进行新的核聚变,存储新能量,做一支永久焚烧不尽的蜡烛,去照亮人类,照亮将来。
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不时到处都要着重自己的师德涵养和人品塑造,并增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专业技术的学习和提升,全部从实质出发,确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名教师,不可以不过讲堂技术的机械履行者,而一定是讲堂实践的自觉反省者。
必定要在讲堂教课中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深深地感觉教法要联合实质,就地取材,灵巧灵巧,要因人而异、因生而异,生源不一样,平分秋色,要针对学生,因材施教。
教课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风范。
教师一定要有开发课程和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还应当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增添、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课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这样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穷的生活中间去。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6822ffa417866fb84a8eca.png)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叶圣陶教育名篇》读书笔记范文一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本人读罢《叶圣陶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
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模版(2篇)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模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589495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8.png)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模版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读了叶圣陶的著作《叶圣陶教育文集》,我受到了深深感触。
的确,文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思想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
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叶圣陶教育文集》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
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
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
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
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
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
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叶圣陶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
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
在读到“临时抱佛脚”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们经常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从《叶圣陶教育文集》这本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想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那就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远方一棵大树,树影斑驳,一片光的海洋,我迷茫的走近。
树下,似一位老僧,慈眉善目,背影照到我脚下。
低首自问,这不就是叶圣陶大师么?
“大师,您好!您能帮我解惑吗?能帮我治病吗?”
“你有何惑欲解?有何病欲治?”
“是这样的,大师,现在教育理论书籍那么多,各种成功的例子太多,但又不能直接拿来唯我所用,无论那一种到我这里似乎都取不到好的效果,我感到很茫然,很困惑。
也可能是我消化不良,需要良药治病,请大师指点迷津!”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
“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
‘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些你能明白吗?”
“大师,我还是不能消化,不能明白,我具体怎样去做
呢?”
“哈哈哈……”
突然,白光一闪,进入眼睛的却是我的房间,原来是南柯一梦。
今年暑期,拿到了一本大师背影书系悦读版《叶圣陶教育名篇》,虽不是一口气读完,但其中很多篇让我感触颇深,却又有很多地方不能读懂,满脑子想的全是叶圣陶大师的教育理念,如何能在我的体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如何能在教育我的孩子方面取得益处,于是,便有了以上一梦,醒来后,虽有点好笑,但还是把自己的感悟说出来一些!
阅读大师,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
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
”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必须树立一种形象,这种形象越高大越完美,教师的威信也就越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显著。
心底善良,舍已为人,关爱学生,淳朴谦逊,平易近人,才华横溢,治学严谨,施教有方,这种德才双馨的教师能征服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受这些老师的教育,学生心悦诚服,自豪不已。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学记》上也说:"亲其师,信其道。
"教育心理
学认为,具有威信的教师之所以对学生学习产生很大影响,是因为学生把教师看作榜样,教师的示范可以起更大的教育作用。
当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时,学生就会产生处处向教师模仿的意向。
《假如我当老师》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为“小朋友”。
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
”道出了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认识到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离开了严格要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与放纵,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责任。
我这才领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
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
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言教的另一个意义就是教会学生读生活这本无字大书。
没有写作经验和感受的教师,在认知、发掘、捕捉材料时比较迟钝,缺乏生活的灵性和悟性。
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气中的水珠一样,似乎看不见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显出美丽的彩虹。
生活中可入文的材料比比皆是,只要做有心人,处处留意,时时注目,就可捕捉到丰富的材料,吸取有益的营养。
这种能力既靠学生自身敏感性,更要靠教师对学生写作悟性的开启,像气功大师为弟子疏通气路一样,当时机成熟时,手指一点,气路便畅通了。
有人说,一个教育者缺什么都可以在实践中慢慢弥补,唯有爱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心中无“爱心”的人,必是一个“目中无人”的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认,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了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
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
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
”叶老的话给了我们启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反观现在的某些公开课,教师“声光电”齐上阵,“说演唱”同登场,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晕头转向,但只见“老师费尽心机地教”,却很
少见“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尝试学”,不是显得可叹可笑吗?
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
"教师的写作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们自然就有了仿效与追求的样板。
学生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他们读教师的文章不能不产生动笔之情,他们聆听教师谈写作经验体会不能不产生写作冲动,教师写作的勤奋刻苦精神不能不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
古道热肠,春风化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朝夕相伴,言传身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学生心目中点燃起兴趣之火,这种火会越燃越旺,成为他们学好的强大动力。
阅读大师,仰望大师的背影,虽然大师已经远去许多年,但思想仍然熠熠生辉,对现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愿追寻着大师的足迹,在教育教学上尽我绵薄之力。
光智中学刘爱玲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