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 笔记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康芒斯的交易观)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康芒斯的交易观)](https://img.taocdn.com/s3/m/171ea223bcd126fff7050b97.png)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康芒斯的交易观及其评价美国著名经济思想史学家亨利·威廉·斯皮格尔认为,“康芒斯的制度经济学被认为是法律、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广泛综合。
”作为现代法经济学伟大先驱,康芒斯把法律制度融合到经济学中,将经济与法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而使法律、经济学、伦理学发生相互关联,使之可以进行广泛综合的基本单位就是“交易”。
在《制度经济学》一书中,康芒斯首先对当时的正统派经济学家的思想进行了回顾,发现他们主张的“财富”概念具有两重矛盾的意义,即“既说财富是一种物质的东西,又说它是那种东西的所有权。
可是,所有权,至少就无形财产的现代意义来说,意味着限制数量以便维持价格的权力;另一方面,物质的东西却产生于利用生产甚至生产过剩的效率来增加东西的数量。
”然后,康芒斯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传统经济学一直以商品为基本的经济范畴,这是一种物资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中的“交易”指的是简单的物品或劳务的双边转移;而在康芒斯看来,“交易”涵盖的范围远不仅仅局限于此。
康芒斯将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然界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活动,即生产活动;另一类是人类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定义为交易活动,通常说的“交易”。
“交易”作为康芒斯首先提出的一个独特的概念,在《制度经济学》书中,他这样解释:“我一直在设法解决可能用什么作为研究的单位,这种单位要包括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成分。
经过许多年,我得到结论,认为它们只有在一种‘交易’的公式里结合在一起,与商品、劳动、欲望、个人和交换那些旧的概念不同。
所以,我用‘交易’作为经济研究的基本单位。
”事实上,康芒斯提出,“交易”就是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形态。
显然,康芒斯把“交易”概念一般化了,它是一种广义上的“交易”,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关系都可以在这个一般化了的概念下进行讨论。
过去人们所认为的性质十分不同的经济活动如买卖活动、经理对工人的管理以及国家对个人的征税等等,都可以通过“交易”联系和归纳在一起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比较,这就“为日后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和交易费用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广阔的潜在空间。
新制度经济学优秀读书笔记选登1
![新制度经济学优秀读书笔记选登1](https://img.taocdn.com/s3/m/17b0ce0f844769eae009ed62.png)
读书笔记一:环境学院曾海宏学号:00115123对《中国农业的反证》的解释10张五常先生在《经济解释——制度的选择》第一章的第一节中提到庇古关于农业的推断,指出“地主若不自耕,对社会总有不良的影响”,自耕地的生产效率要比租耕地的高。
但在附录《中国农业的反证》中,又有卜凯教授对中国农业的实例调查,证明至少在中国,租耕地的效率并不比自耕地的低。
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实证分析当然具有相对较高的可信度,但庇古的推论分析过程又有何疏漏之处呢?实例背后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庇古对租耕地与自耕地生产率差别的推断出自于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分离导致的市场效率低下。
传统上认为,由于租用土地的租期不够长,租户将无法收回对土地的全部长期投资成本,他们的一部分投入将会被地主或下一个租户所占有;如果是地主对土地进行投资,监督租户合理节约使用生产资料的监督成本也相当可观,从而降低了地主改善耕作条件的积极性。
所有这些都使土地无法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而这些问题在自耕地上将不会存在。
庇古的分析的主要漏洞在于忽视了市场的作用,生产工具及土地投资等的利益分配都可以通过合同得到有效地解决。
若地主作投资,租金则上调,由于生产资料的使用不是无偿的,对使用土地进行监督的责任转嫁到了使用者自己的头上,这样便不存在高昂的监督成本的问题;若租户承担投资,租金也会相应减少,使其在租期之内能够收回全部的投资,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并不会发生分离。
事实也表明,生产效率与土地使用方式(自耕何租耕)无关,也与租期的长短无关。
卜凯在中国的调查还表明,租耕地的产量大约比自耕地的高百分之二。
我试图用规模经济来解释这个现象。
一般认为,租耕地的规模总要大于自耕地的规模(地主只有在自己无法耕种全部土地的时候,才会将土地分租出去)。
地主可以在其拥有的大面积耕地上统一安排各种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其他能够改善土地耕作条件的长期投资,这样做的成本往往要比在小规模的自耕地上各自为政要低得多。
新制度经济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b830b0e581b6bd97f19ea74.png)
新制度经济学课程笔记第一讲、新制度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人的行为假定一、研究对象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制度。
经济理论的四大柱石:天赋要素、技术、偏好和制度。
二、为什么叫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正统经济理论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去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代表人物:科斯、诺斯。
近代制度经济学:强调非市场力量,重视价值判断,而不重视实证分析,主张政府干预。
代表人物:康芒斯、加尔布雷思。
旧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凡勃伦《有闲阶级论》,提出“凡勃伦效应”。
凡勃伦效应:商品价格定的越高越能畅销的一种现象,反映了人们的挥霍性、炫耀性消费心理。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特征和核心范畴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特征:①用古典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②将制度作为经济变量,在传统经济学三大基石(天赋要素、技术、偏好)基础上引入制度③遵循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传统,强调竞争条件下的自利会引到利他,竞争制度优于其他,在竞争社会里,个人可通过自由的个人活动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④新制度经济学用的是比较方法,运用的基本概念是交易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交易费用。
四、人的行为假定(1)人类动机是双重的。
(2)有限理性。
(3)机会主义倾向。
人具有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双重性,既有个人财富最大化的追求,又有精神层面的追求。
有限理性:指人类大脑中处理信息以及系统地阐述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上的局限性。
原因有:现实生活是复杂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掌握信息是不完全的;人的头脑是稀缺资源,人的行为能力有限;从事活动搜集信息需要成本。
诺思的认识: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面临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因此所获得的信息也就不完全。
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威廉姆森把理性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强理性,即预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是中等理性,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制度经济学笔记
![制度经济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bd36cf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8.png)
制度经济学第一讲导论一、什么是制度经济学、1、名称: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NIE)。
2、定义: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制度的学科。
(1)研究对象:制度。
分为三个层次。
①、微观:企业、公司治理,劳资关系。
(企业文化)②、中观:市场制度。
(股市)③、宏观:国家一级的宏观制度供给。
(标的物产权)(2)视角:经济学视角一一效率.(帕累托:集体总效用的增进)(3)方法:两种方法①、主流制度经济学方法一一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一一方法论和个人主义。
堡垒:理性经济学,理性经纪人假设。
缺陷:假设理性、稳定的,建立模型,使用数学方法,但易出现教条主义,当现象与事实不符时,应改进理论而非现实.②、马克思一一历史方法。
第二讲交易成本一、科斯对交易成本理念的发明。
1、亚当斯密《国富论》:推崇分工和市场协作。
分工的好处:①、学习曲线(微观):熟练便能多快好省地生产,从而促进效率.②、集中处理工序,产生规模效应。
协作:协调的方法:①、市场交易:通过市场,A-B-C.②、行政指令:大公司多为科层制,档次分明。
任务分配A-B-C.亚当斯密:拆分分工,支持市场交易.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更有效率--市场经济.2、科斯的质疑:既然分工越细越好,那么英美应充满许多小公司。
①、原因:交易成本的存在.(购买:寻找合适的购买对象--鉴定:交易标的物一-签约--违约成本:法律援助--违约的损失)②、解决方法:(上下游)兼并/纵向一体化。
以节约交易成本,这就是大企业存在的原因。
3、对科斯的质疑:为什么全世界不和成一个大公司?①、原因:公司内部交易成本,管理费用.②、解决方法:比较市场(外部)与公司(内部)的成本,寻找均衡。
二、交易成本的成因--四个维度。
1、完美市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机会主义人。
(1)完全理性:要求计算系统科学完备,计算能力无穷大。
现实会出现系统偏差、计算错误。
今天的前提:有限理性。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bf9834b0242a8956aece482.png)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一、作者简介本书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代表性着作之一。
道格拉斯·诺斯于1920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42、1952年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局董事会董事、东方经济协会会长、西方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
1984年,诺思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创建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并在其后的6年中一直担任该中心主任。
自1996起,诺思荣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艺术和科学Spencer T. Olin讲座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诺思曾兼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87—1988年)和美国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Bartllett Burnap 高级研究员(1997—现在)。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
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前些年在中国经济学界大行其道,尤其是在诺思与罗伯特·福格尔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诺思的一些理论发现比较快地在国内经济学界得到传播,因而诺思也已经成为在中国经济学界引用率最高的当代经济学家之一。
二、内容简介《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是诺思最主要的理论着作之一,亦已成为当代制度经济学理论中的一部经典文献。
本书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探讨了制度研究的方法基础,并随之解释了制度的基本概念;第二篇阐述了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第三篇则着重分析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笔记
![制度经济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1ec31c56137ee06eff918e3.png)
3500美元的门槛:南锥体困局与中国的处境一、南锥体困境:南美国家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的门槛后,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大幅度的降低;2009年,中国人均GDP已跨越3500美元的门槛二、人均GDP跨越3500美元的门槛,经济增长快速增长的经济制度的理想框架1、人们收入差距开始收缩(威廉姆森拐点):(我国现状各种利益集团形成的,阻碍人均收入差距缩小,掌握资源的人不愿意放弃,造成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经济由外需支撑转向内需支撑(我国现状高度依赖外需)产生内需的条件:收入要增加(必要条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3、金融资产的多样化(金融的发展,需要能够在风险与收益之间选择适合自己风险适应资产带来收益,中国目前依然处于高风险资产股票与无风险银行存款两极状态,在这二者之间缺少缓冲,金融资产的结构跟西方的差距很大,)4、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在中国刚刚起步)保障体系基本形式:(1)家庭内保障:目前低收入阶层,经济落后地区仍采取此种方式----最原始的保障,它论证了有血缘、亲情关系比无血缘之间的亲密,父母疼爱自己孩子的原因- (2)国家保障:中央计划体系的国家,如前苏联、朝鲜、中国70年代(3)社会保障:是二者边缘上体现,它的建立、渗透、成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5、政府投资转向民间投资(目前中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1)政府投资的弊端:政府投资的成本极高(在成本控制困难、出现投资未投入到项目;出现贪污、寻租现象),民间投资具有最优的资源配置效率,并能随时能够掌握市场信息(2)美国现实状况:政府投资局限很窄领域,大量投资留给民间投资,军事装备的采购、都是利用民间投资的,都是体现到GDP中的(3)我国现状:政府投资上升很快,出现国进民退现象,实际上是改革进程的一个倒退;军品生产都采取专门生产制度,专门军工厂负责,不计入GDP,6、不受约束的政府转向受约束的政府(中国政府的约束较弱)(1)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在增加,管政府的也在能力,同时增加了约束政府的权力;(2)中国加入WTO后,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不到20个,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运行中政府约束力太强,中国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太强。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6d78317f18583d0496459e3.png)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一、作者简介本书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道格拉斯·诺斯于1920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42、1952年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局董事会董事、东方经济协会会长、西方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
1984年,诺思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创建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并在其后的6年中一直担任该中心主任。
自1996起,诺思荣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艺术和科学Spencer T. Olin讲座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诺思曾兼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87—1988年)和美国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Bartllett Burnap 高级研究员(1997—现在)。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
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前些年在中国经济学界大行其道,尤其是在诺思与罗伯特·福格尔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诺思的一些理论发现比较快地在国内经济学界得到传播,因而诺思也已经成为在中国经济学界引用率最高的当代经济学家之一。
二、内容简介《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是诺思最主要的理论著作之一,亦已成为当代制度经济学理论中的一部经典文献。
本书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探讨了制度研究的方法基础,并随之解释了制度的基本概念;第二篇阐述了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第三篇则着重分析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读书笔记
![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750a31cfc4ffe473368ab3b.png)
新制度经济学对交易、交易组织和制度的研究综述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交易中有关经济权利和义务的界定,以及基于交易成本分析的交易组织的规模变动和边界确定,交易制度和结构的最优选择等(Coase,1937,1969williamson,1975;North,1990)。
从而围绕其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构建起整个理论体系。
对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交易、交易组织和制度的研究综述主要是在这三个方面展开。
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科斯看来,“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
”‘他强调经济学研究必须指向现实世界。
诺思将新制度经济学界定为“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做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
”诺思认为需要在制度变迁中对现实世界进行理解和研究。
柯武刚和史漫飞则具体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关心的是分析各种具有协调功能的规则和规则集,以及这些规则和规则集的实施对经济后果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还与制度如何在经济环境的变迁中演化有关。
简而言之,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生活与制度之间的双向关系。
”’这些论述都是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包括个体的经济活动和制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科斯所说,与新古典经济学脱离现实世界的、高度抽象的理论研究不同,新制度经济学的鲜明特征应该体现在,它研究来自于现实世界的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运用主流经济学方法去分析制度的产生和变动,从而揭示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对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分析,科斯(Coas。
,1960)在《社会成本问题》中阐述了对财产权利进行界定的经济意义,从而说明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
德姆塞茨、斯蒂格勒和波斯纳等人(nemsetz,1965;stigler,1965;Posner,一972)对自然垄断问题进行了产权分析,认为进行竞争性投标,可以将对市场提供服务的权利赋予最高出价者,疏解自然垄断带来社会福利损失的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派思想理论学习要点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派思想理论学习要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88ad6974028915f814dc203.png)
新制度经济学派思想理论要点总结笔记一、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思想内容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
该学派在接受传统新古典经济学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注重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在研究经济组织制度时,基本保留了新古典主义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经济人行为的完全理性、经济人具有稳定的偏好,但是又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例如采用经济人行为的有限理性假定或采用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假定等。
在分析方法上,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沿用了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仍然使用的是“成本一收益”的分析方法,在传统的生产成本理论的基础上,从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交易成本的理论,而且将不同制度下交易成本的大小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制度的优劣。
而且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一样,注重对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个体现象和过程的研究来认识一般。
在政策主张方面,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一样,注重的是市场机制的运行,而且通过对制度的改进,市场的运行是可以实现有效率的,可以实现优化和均衡,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在政策主张方面强调市场的自由运行,反对国家干预市场。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的比较1、新制度学派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比较新制度学派是作为新古典经济学批判者的姿态出现的,它的理论基础与新古典经济学完全不同,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学派没什么直接关系。
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经济人行为的完全理性两个基本假设基础之上的。
2、新制度学派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对“制度”分析方法的比较新制度学派从文化整体的角度看待经济与制度,认为经济是一个整体范畴,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制度的方面与技术的方面。
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是沿用了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仍然使用的是“成本一收益”的分析方法,在传统的生产成本理论的基础上,从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交易成本的理论,而且将不同制度下交易成本的大小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制度的优劣。
新制度经济学期末复习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期末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62d7eeac1c708a1284a448d.png)
第一讲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是古典经济学的修正和拓展。
新制度经济学的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硬核(偏好、理性选择、均衡分析)和新古典经济的保护地带(环境约束、环境信息、相互作用方式),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2.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的关系(没记)3.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经济生活和制度的双向关系。
4.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人的行为动机的复杂;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的品质是时好时坏的。
5.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
发展于20世纪至今6.新制度经济学产生背景时代背景:社会实践所面临问题和所出现的新现象。
例如计划经济的出现,西方国家出现的企业大合并;外部性问题突出;滞涨的出现;全球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转型。
理论背景:新古典经济学忽略了制度问题。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是制度经济学最核心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分析工具;交易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最小单位。
1.交易费用的创立者:科斯拓展者:威廉姆森诺斯张五常德姆赛尔等2.交易的含义:交易是所有权的转移,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和制度经济学最小单位。
3.交易的三种类型:买卖交易,管理交易,限额交易4.交易费用的类型: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政治型交易费用5.合约(契约)一般在四种意义上使用:(1)商业事实中的协议(2)具有法律后果的协议(3)许诺的法律效力(4)包含协议的文本6.古典合约(完全合约)法律上可以执行的承诺。
7.关系性合约(不完全合约)合约双方难以知道所有可能发生的或然性事件,大多数都是不完全合约。
8.科斯的贡献:读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当所有的生产都采用相同的技术时,企业和市场之所以并存,是因为有的交易在市场进行的成本更小,有的交易在企业内进行的成本更小。
企业的边界在于这一点即企业内部。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bc57c9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8.png)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一、制度经济学概述制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制度及其对经济行为影响的学科。
它以制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产生、演变、创新和影响。
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制度的定义与分类制度是指一系列规则和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包括法律、规章等成文规则,后者包括文化、习惯、道德等非成文规则。
2. 制度的产生与演变制度的产生与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人口变化、资源条件等。
制度在演化过程中,会出现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安排,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
3. 制度的效率与经济增长制度的效率是指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能力。
有效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4. 制度的竞争与国际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竞争力和差异会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不同国家的制度环境、法律体系、市场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创新能力。
三、制度经济学的应用与实践1. 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问题。
制度经济学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2. 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制度经济学为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法,通过明晰土地产权、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笔记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f141618fad6195f312ba6e2.png)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笔记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制度是经济学研究对象之一,经济学的支柱包括天赋要素,技术,偏好及制度第二节交易费用概念的一般化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一、交易费用的含义“交易”的类型:买卖的交易管理的交易限额的交易买卖的交易是指平等人之间的交换关系管理的交易是指上下之间的交换关系限额的交易是指政府对个人的交换关系交易费用是指个人交换他们对于经济资产的所有权和确立他们的排他性权利的费用。
交易费用是市场经济中的噪音。
交易费用分为两部分:事先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事先的交易费用包括:○1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所花的费用;○2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从改变条款到推出契约所花费的费用。
事后的交易费用包括:○1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2倘若为了纠正事后的偏离准则而作出了双边的努力,由此引起的争论不休的成本;○3伴随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而来的成本,管理机构也负责解决交易纠纷;○4安全保障生效的抵押成本交易费用与生产费用不同,他是履行一个合同的费用。
也可以分为可变成本与不变成本。
二、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与计量(一)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a、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b、机会主义以及资产专用性只有a、b同时出现才会有交易费用。
c、交易费用的存在与人的本性密切相关资产专用性是指耐用人力资产或实物资产在何种程度上被锁定而投入一特定贸易关系,因而也就是在何种程度上他们在可供选择的经济活动中所具有的价值。
资产专用性的高水平意味着双边垄断的存在。
人的本性直接影响了市场的效率。
市场上交易双方不但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还要随时提防对方机会主义行为。
影响交易费用提高的因素:1,政府政策 2,第三方强力干扰 3,经济发展状况4,不可预期的通胀 5,技术进步(二)交易费用的计量不能具体的、准确的计量交易费用(三)交易费用的范式在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里,制度、产权、法律、规范等可有可无。
新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860b120e2bd960590c6779f.png)
浅析科斯《社会成本问题》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一篇名为《社会成本问题》的文章,从此开辟了从社会成本的角度探讨企业的外部性问题。
文章首先批判了庇古在《福利经济学》的某些观点,他认为单纯的惩罚并不能解决好问题,科斯批判的武器就是产权理论。
(一)交易成本的存在科斯认为经济问题都具备交互性,工厂造成了对居民区的污染,但单方面让工厂迁址或者让居民继续忍受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必须跳出单方面的局限,从整体来看待究竟是对工厂损失大还是对居民损害多。
科斯又讲了一个案例,假如农夫与养牛者在相邻的土地上经营,牛多了会践踏农夫种的谷物。
在不考虑交易成本时,如果养牛者赔偿农夫损失,他就会减少牛群规模或者把地用栅栏圈起来,再或者雇佣牧人看住牛群,他必须考虑哪种方式最经济。
由于交易成本为零,因此他会不断地进行选择和调整,直到实现他的产值最大化。
但是考虑到交易成本的存在,很多假设必须重新考量,因为此时双方的总成本或者总收益就发生了变化。
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免责的一方不会有任何动作,而要负责赔偿的一方只能改变经营方式减小成本,双方的总成本就发生了变化,由此可知交易成本的重要性。
(二)产权与产值前面已经部分涉及到产值的问题。
科斯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最理想的状态是总产值的最大化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当交易成本为正时情况就不同了,科斯在文章中假设养牛者完全消除损失的成本为80 美元,农夫完全消除损失的成本为50 美元。
当养牛者不负赔偿责任时,农夫则需要设法消除损失,此时成本为50 美元。
而当养牛者负赔偿责任时,其需要花费80 美元成本。
很明显,若养牛者不负责任,将增加30 美元的产值,反之则将减少30 美元的产值。
我们可以看出产权的界定与法律息息相关,产权的界定不同,产值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科斯在后面的内容中通过对法院审理外部侵害案件情况的介绍和分析, 说明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条件下, 法律体系可以影响经济体系运转的方式, 因而法律在决定资源如何使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学习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8651e24bd64783e09122bd1.png)
新制度经济学学习笔记南方周末冯禹丁这个月,薛老师讲的新制度经济学无疑是对我冲击感最大的一门课,循着老师的推荐读了几篇学科奠基人科斯的文章,《社会成本问题》、《企业的性质》、《经济学中的灯塔》和《联邦通讯委员会》,发现另外三篇的逻辑和主旨都还能理解,但科斯年轻时候写的《企业的性质》有点费解。
查阅资料知道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二十五六岁的科斯去美国某大学旁听了几个月奈特教授的课,对其观点不同意,于是苦思了几个月写出来的。
文章提出的问题貌似很简单:企业为什么会产生?企业的本质是什么?在科斯看来,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是由行政权威“有形之手”来支配,市场交易被取消,这与企业外部的市场不同,后者是以“无形之手”价格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
人类历史上先有市场,后有企业,那么企业为什么会来替代市场,这个问题自然要从企业的起源考察起。
科斯写到,传统经济学理论对企业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一种是浑沦吞枣地把企业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它同市场的关系“如同凝结在一桶黄油牛奶中的一块块黄油”。
科斯的追问是:既然人们通常认为统筹协调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那么,为什么企业这样的组织是必需的呢?另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分工日益复杂的结果……经济分工程度的增长需要一定的一体化力量,没有一体化力量,分工将导致混乱”。
这也是我自己读到“企业为何产生”这一问题时想到的答案——分工越来越细化,那么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种之间要协作,于是企业产生了。
但科斯的反驳是,“分工经济中的一体化力量”已经以价格机制的形式存在了,经济科学的主要功绩或许是它已表明没有理由认为专业化必然导致混乱。
还有一种科斯认为“最有意思也可能是最广为接受的”观点,即奈特教授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给出的答案——不确定性。
奈特写到,“当存在不确定性时,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任务相对于其实施处于支配地位,生产团体的内部组织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和机械性的细节。
决策和控制功能的集中化是亟需的,一个‘头领化’的过程不可避免”。
制度经济学 读书笔记
![制度经济学 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c17d9e00975f46527d3e18a.png)
命令
返回
与陌生人交往时,人们通常需要有别于爱 和团结的动力。 当小群体的团结模式被按照社会主义信条 转用于社会时,这一点就变得明显起来。 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口号下允诺的 共同分享制度,导致了大范围的偷懒和由 此而来的低生活水平。 强制和畏惧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是人们为他 人利益进行生产的主要动力机制。-----虚伪 和偷懒盛行于一切人们能如此做而不受惩 罚的场合。
动力机制
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行动时人类行为 的一个基本前提。所以,是什么推动着个人 为他人利益而行动?
爱
命令
自我利益
爱
他们出于爱、团结或其他各种利他主义而努力 有益于他人。 这种动力机制能在诸如家庭、宗族和朋友圈子 一类小群体中有效地起作用。它应获得社会承认 并经常通过声誉来得到报偿。 这种动力机制能在小群体中有效的起作用是因 为,在小群体中,个人对他人有较好的理解,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控制也因个人彼此的深入理解而 变得温和。
两种社会秩序
人类的行为,从本质上,可以用两种方式 来规范: 1.直接凭借外部权威,它靠指示和指令来 计划和建立秩序以实现一个共同目标(组 织秩序或计划秩序) 2.间接地以自发自愿的方式进行,因各种 主体都服从共同承认的制度(自发秩序或 非计划秩序)
自发的有序化在自然界中司空 见惯。例如,当你向肥皂水里吹气 时,分子会自行排列成一个气泡, 这是一种可预见的安排。 许多人类的行为也是如此,当 人们来到海滩时,他们往往会均等 地分知识的功能。太平洋某些礁脉区 域的鱼在一年的某些时期是有毒的。但那里的岛民并不 向人们传谕这种很难解的知识,而是简单地宣布,在那 段时期内捕捞那种鱼是犯忌讳的。
在犹太教和后来的伊斯兰教中,猪肉已被长期附上 类似的禁忌,因为中东地区的猪常常沾染上旋毛虫。 这样的禁忌节省了人们了解禁令理由或理解何以某种 情况对他们有害的麻烦。其目的是获得无反应的服从。 当然,这在许多时候可能抑制共同体的适应能力,并成 为调整制度以适应新环境的一种障碍。
新制度经济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87f502950e2524de4187e50.png)
新制度经济学笔记新制度经济学笔记《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张卫东,华科大教授。
一、文章的主要内容:认为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生长点,在其框架下,产权的界定和执行变得非常重要,由此产权理论可看成是交易理论的自然延伸,随后,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合约进行交易,以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产生合约经济学(张五常,《佃农理论》《合约的结构性与非专有资源理论》、《企业的合约本质》)。
随着合约形式的不同选择,组织问题出现,由此新制度经济学的市场理论、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相应产生,最后,当交易费用用来分析法律制度的形成与作用时候,法律经济学出现。
二、何为制度?制度究竟怎样理解呢?新制度经济学家,安德鲁·斯考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社会制度,就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赞同的社会行为中带有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这一规律性具体表在各种特定的往复情境之中,并且能够自行实行或由某种外在权威实行之。
”诺斯(1990),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游戏规则。
更严格的说,制度是人为制定的限制,用以约束人类的互动行为。
”新制度经济学,核心思想是,产权结构和交易费用影响激励和经济行为。
因而制度安排对与人的行为和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变迁:科斯19____年《企业的性质》,用交易费用的思想解释了企业的存在、企业的本质、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边界,建立了现代企业理论。
1960年《社会成本》,用交易费用和产权解释了外部性问题,“科斯定理”——当交易费用为零时,权利的界定与资源配置的最终结果无关。
阿尔钦,产权经济学,《不确定性,生物进化和经济理论》。
张五常,合约经济学,《佃农理论》。
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的增长》(1971);威廉姆森,科层(Hierarchies)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合约关系的治理》(1979);波斯纳,法律经济学,《法律的经济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641d759e518964bcf847cb2.png)
新制度经济学1.什么是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2.现代经济学发展呈现出的三⼤大趋势:①数量化 ②假设前提放宽 ③研究领域的扩展3.经济理论的三⼤大传统柱⽯石: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第四⼤大柱⽯石:制度4.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①交易成本和产权②政治经济学和公共选择③数量经济史④认知,意识形态以及路径依赖的作⽤用。
5.早期的制度分析又称:近代制度主义 代表⼈人物:康芒斯、凡勃仑、加尔布雷斯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科斯、阿尔钦、威廉姆森、诺思、德姆塞茨、张五常6.新制度经济学的创新之处:①坚持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把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边际均衡分析⽅方法和制度分析⽅方法结合起来;②以资源配置为主题,改变了其他制度主义者主题过于宏⼤大和杂乱的状况;③创⽴立了“交易费⽤用”范畴,在原来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成本这⼀一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约束条件。
7.制度分析的三个层次——微观层次、中观层次(利益集团)、宏观层次(国家理论)8.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性①从研究对象来看,新古典经济学的交换中⼼心论严重地限制了其思想的范围和⽅方法,是对经济体系的实际结构和运转的严重误解,致使许多对经济过程极其重要的东西都被这种交换观点掩盖起来了、搞乱了。
②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新古典经济学把经济过程定义为⾯面对稀少进⾏行选择,实际上其整个核⼼心都依赖于对经济的逻辑演绎分析,忽视了对在历史上同 ⽣生产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的社会制度和⾏行为的分析。
③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力也是有限的。
它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按⾃自我利益⾏行事,也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讨厌某些东西。
但它不能有效地解释问题的另⼀一⾯面,即对⾃自我利益的计较并不构成动机因素的那些⾏行为。
④新古典经济学为了其研究达到“科学”的⽔水平,进⾏行了许多抽象,并对其范围进⾏行了较严格的界定。
这固然有利于其研究⽔水平达到“科学”,即利⽤用数学及计量技术进⾏行经济学研究,但却会降低经济学的解释⼒力。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4a55c2d2af90242a895e5a9.png)
新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一)顾自安(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361005)提示:仅供交流参考,请勿转载或引用。
制度与转型: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题记:任何党派的政客都深信,制度转型是经济发展的源泉,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因为正是合理的制度安排才引起了经济的发展。
——Matthews (1986,p917)1、概述引言:制度经济学共识:制度是重要的分歧:什么是制度,及其理解。
主流经济学:既有的经济理论和发展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无涉与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首先必须用制度因素来解释。
(奥尔森1996,诺斯1998)东欧巨变和转轨10年的结果:华盛顿共识逐渐失去吸引力,经济发展中出现新的变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这些变数应该用各国的制度质量的差异来解释。
2、理论内容:2.1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新的意义在于区别与传统的制度主义(范伯仑、康芒斯)旧制度主义的缺陷:非理性和描述性,对德国李斯特历史学派的偏爱导致其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裂。
新制度经济学的两种理论思路:1。
侧重于特定制度下私人部门的治理结构不同选择。
试图解决的问题:何时市场交易成本最低?何时企业内部交易会替代市场。
(内涵了市场企业的二分法)2.制度是可变的,不同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效果,以及制度变动的内部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的问题:是继承了主流的范式,还是只是在研究主流所忽视的问题,并采用了全新的范式?前者观点的主张者:假设制度既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的理性行为,把制度作为经济学的主题。
后者的主张者:新制度经济学必须完全否定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2.2基本假设共同的假设:个人主义假设(个人主义的方法意味着所有的经济绩效最后都必须由个人行为来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可观测的社会经济继续都是个人行为的可预期结果。
法经济学认为:经济绩效的产生不仅来源于个人行为,而且来源于那些人们行为之间的相互互动所形成的共识【如果存在的话】以及被合法化的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经济学第一讲导论一、什么是制度经济学、1、名称: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NIE)。
2、定义: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制度的学科。
(1)研究对象:制度。
分为三个层次。
①、微观:企业、公司治理,劳资关系。
(企业文化)②、中观:市场制度。
(股市)③、宏观:国家一级的宏观制度供给。
(标的物产权)(2)视角:经济学视角——效率。
(帕累托:集体总效用的增进)(3)方法:两种方法①、主流制度经济学方法——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和个人主义。
堡垒:理性经济学,理性经纪人假设。
缺陷:假设理性、稳定的,建立模型,使用数学方法,但易出现教条主义,当现象与事实不符时,应改进理论而非现实。
②、马克思——历史方法。
第二讲交易成本一、科斯对交易成本理念的发明。
1、亚当斯密《国富论》:推崇分工和市场协作。
分工的好处:①、学习曲线(微观):熟练便能多快好省地生产,从而促进效率。
②、集中处理工序,产生规模效应。
协作:协调的方法:①、市场交易:通过市场,A—B—C。
②、行政指令:大公司多为科层制,档次分明。
任务分配A—B—C。
亚当斯密:拆分分工,支持市场交易。
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更有效率——市场经济。
2、科斯的质疑:既然分工越细越好,那么英美应充满许多小公司。
①、原因:交易成本的存在。
(购买:寻找合适的购买对象——鉴定:交易标的物——签约——违约成本:法律援助——违约的损失)②、解决方法:(上下游)兼并/纵向一体化。
以节约交易成本,这就是大企业存在的原因。
3、对科斯的质疑:为什么全世界不和成一个大公司?①、原因:公司内部交易成本,管理费用。
②、解决方法:比较市场(外部)与公司(内部)的成本,寻找均衡。
二、交易成本的成因——四个维度。
1、完美市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机会主义人。
(1)完全理性:要求计算系统科学完备,计算能力无穷大。
现实会出现系统偏差、计算错误。
今天的前提:有限理性。
(2)完全信息:现实——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
(3)完全竞争:现实中长出现套牢的情况,然后据以讹诈租金,承担投资失败风险。
假设:即时交易——实际:延时交易专用资本投资:时间专用化,场所专用化,设备专用化,人力资本专用化。
(4)机会主义人:(斯密的假设)卖方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赚钱,利用机会盈利。
而现在多采用经纪人假设。
以上四个条件任何一个不具备,就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存在。
第三讲产权理论一、产权的新界定。
1、产权不是人队伍的关系,而是由人对物的使用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产权的界定。
1、界定:产权归谁所有。
2、维持:①、法律:国家强制力维持,交易成本太高。
②、习俗:约定俗成的礼俗,个人势力(中国常见)。
道德&集体放逐。
3、分割、弱化: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割,可能是受法律或习俗的影响。
(刚开始有电视时,人们串门共同享用)三、产权界定维持与科斯定理。
1、第一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则产权界定对社会福利/效率的影响是中性的。
(产权判给谁都可以,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购买)不符合现实,交易成本不为零。
2、第二定理(第一定理的反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则产权如何界定对社会福利/效率是有影响的。
(出售放漫天要价,增加了额外成本。
)3、第三定理:产权的界定和维持也是需要耗费交易成本的。
四、产权的几种形式。
(私有产权、俱乐部产权/集体产权/公共产权、无主产权)1、私有产权:排他性产权。
应当私有化——激发所有者保护。
2、俱乐部产权(某些称集体产权):典型例子,合作社(西方)。
俱乐部制:早期社会主义思潮的一种。
发达国家政治上保护农民的一种形式。
与我国公社的不同:①、为满足公共需求,为自我服务。
②、出现剪刀差(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将产品低价卖给国家,国家制定价格,但农业原料高价。
农业利益压低,工业利润增加,实现工业化。
③、西方:自主参加,民主管理,为人民服务。
中国:政府强制参与,号称为更高的目标服务。
第五讲宏观制度供给(产权制度&政治政权)一、宏观制度的供给。
(产权—国家—意识形态,三位一体)1、产权:产权的保护和维持是否有效——长期增长的关键。
2、国家怎样供给产权:并不是100%供给。
国家是统治者、经纪人,有私人,选择对其最有,追求统治者利益最大化。
收益—成本。
收益:产权很好地保护、界定、维持,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粮食产量上升,总产值上升,国家的税收增加。
成本:界定成本、测量成本、被统治者的讨价还价、潜在的替代者(统治阶级太压榨,可能被推翻。
)3、古希腊:民主制的受益者仅限于少数贵族,产权保护在与征战,军队是关键,需要军事技术、铠甲,但但是铁很贵,只有贵族才有能力置办铠甲武器,为国家做贡献才有资格参与民主。
4、16-18世纪几个民族国家的兴衰:产权保护不通,各国发展不同。
(1)西班牙:保护新型资产阶级做得不好。
新经济兴起,王室财政三大来源:①、哥伦布在拉美地区获得的海外财源:最大来源。
②、附属国荷兰:西班牙为荷兰运输必经之地,也因此商业发达。
③、国内:农民、牧民、新型资产阶级税收。
出现问题:①、农民牧民有冲突:牧羊会吃小麦。
因为牧民缴税多,西班牙国王偏袒牧民,导致农业发展受限。
结果,没有保护农业,牧民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科斯:农业强大是很重要的基础。
总体看:提供商品;粮食产量增加。
)②、国王权利增大,新型资产阶级软弱。
③、附属国造反,贸易之路被阻断。
结果:国家还不起债,杀债主,信用下降,商人离开。
(2)法国:国王和贵族之间不和,国王打仗,从贵族身上搜集资金,赢了,国王强大。
对贵族金银保护,对城市手工业进行保护。
(3)英国:改革前:财力并不雄厚,财富多集中在贵族和行会手中,新型资产阶级表现为毛呢包买商与农户的结合,拿到订单外包给农民,但会妨碍行会利益。
行会向国王寻求保护,国家交给郡长,郡长拿不到工资便不管,农民继续壮大。
改革:羊毛出自羊,养羊需要草地,引发圈地运动,将贵族产权收回重新明细,贵族商业化,英国资产阶级化,而农民被赶走,流离失所,城市出现大批廉价打工者。
二、宏观制度的变迁。
1、起点:制度均衡。
不完美但无反对、革命。
原因:是由于各方利益主题基于自己的成本和收益算计,认为现行制度的变迁(改良/革命)是不合算的。
既定体系内部系统稳定。
2、变迁的原因:主要是外生因素,天灾、技术创新、新市场的发现、原油资源枯竭等。
3、古希腊制度的变迁(1)奴隶制——农奴制。
①、原因:军事技术的扩散,主要靠罗马军团(后被日耳曼参与并占据)。
②、过程:水运成本最低,因为取道地中海,推进了欧洲、北非、西亚的贸易。
古罗马统一大市场后,开始了为了贸易的生产,在种植园、矿山和手工作坊,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使用奴隶,但监控成本高(集中方便监控)。
战事吃紧后,财政负担加重,内附国不再纳贡,帝国分崩离析,西罗马破灭。
经过日耳曼的冲击,商业崩溃,农业幸存,此时奴隶制不再合适,改为农奴制。
农奴制VS资本主义:农奴与农奴主,是人身依附关系;工人与资本家/工厂主,是自由雇佣关系。
(2)13世纪:①、农奴制时,有劳役地租(种得的粮食上交)和徭役地租两种形式。
农奴对于贵族的人身依附性很强。
②、殖民开始后,贵族主要依靠好政策吸引其他庄园的农奴逃来自己的庄园,原本的两种地租形式逐渐废除,改为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农奴的人身自由也得到缓解。
(3)14世纪:11-15世纪,欧洲发生严重天灾,十字军东征带来黑死病,劳动力因此大大减少,经济规模收缩,但货币发行量不变,导致通货膨胀,货币不值钱,货币地租不够,后退到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的形式。
对此,东欧加强管制;西欧则自由放任,允许两种选择同时存在。
三、意识形态:文化道德、理念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理性经纪人。
权力压迫——口服心不服;权威——心悦而诚服之。
第六讲市场制度西方:认为市场首先是一个制度,需要认为构建。
首先要消除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过大,市场机制就无法展开。
柠檬市场(旧的、二手货的、有瑕疵的):①、优点:每一次旧货买卖,完成一次帕累托最优,双方都能因此获益。
②、缺陷:信息不对称。
卖主会隐瞒哪里有毛病,买方则全面压价。
地域5W不卖——买主买到只值2.5W——卖2.5W——低于2.5W才买……劣币驱逐良币,市场消失。
小企业贷款:风险&利益。
银行需要做调研,花与大企业一样的本钱,但利益较少,提高风险溢价,小统一10%,风险低于10%的退出,中高风险的企业存留。
同样,银行再次提高,更高风险的企业才承担得起。
1、品牌:人为市场构建的一种。
品牌拥有者会精心维护信用,节约交易时检验鉴定的成本。
2、索赔制度:召回、说明书——信息透明。
3、特殊契约:分成——书作者&出版商。
4、连锁店:节约寻找的成本。
5、合作社:强势群体or弱势群体、俱乐部。
6、纵向一体化:海鲜(交易成本高)——一体化公司涉及捕捞、运输、营销。
7、中间组织(NGO):行业协会。
适度竞争(以行业协会的形式进行联合垄断)对市场有益,可节省交易成本。
行业协会分类:①、工人之间:同一个工业、工种。
(英法)②、资本家之间:联合购买,卡特尔。
③、独立置业者:医生、律师、农业。
作用:提高进入门槛,维护有序竞争。
美国:医生、律师行业协会。
①、医生、律师赚钱多、工资高,因此许多人考取执照,工资长期必然降低。
协会通过延长考取执照的时间、执照数量、规定固定学校,控制执照供给的数量,从而维持整个行业的高利润。
②、若完全竞争,大家都规矩做事就得不到利润,最终都会欺骗。
③、如果无门槛:a、西方:靠宗教制约。
中世纪时期,行规靠道德约束,实行民主选举。
b、中国:商帮。
同一行业的不同商帮相互竞争,直至其中一个垮掉(倾销)。
商帮内部讲义气,有规定,一旦有人违反规矩,会遭到集体放逐。
自由放任①、18-19世纪,英、法、德、美:小政府,大社会,政府不干预市场,尽可能保障私人和自由,打破限制,与行会相悖。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衍生出大量垄断企业。
③、社会主义出现,主张反垄断,又回到自由放任政策,大量小企业。
④、20世纪初,出现问题,过度竞争(尤其当代中国),导致欺骗、假冒伪劣。
第七讲企业理论一、企业与市场的边界。
1、科斯:大型科层制企业是对市场交易成本的节约。
2、威廉姆森:套牢。
交易成本的存在,下游采购上游产品容易套牢,因为有各种形式的专有资产投资,无法转卖,只能被迫接受压价。
3、但企业内部各部门间也存在交易成本。
二、《微观经济学》中,企业内部组织是个黑箱,把人等看做生产要素,无视生产过程。
三、团队理论。
1、阿尔钦&德姆塞茨:为解决小企业劳动雇佣关系问题。
2、理论内容:①、任务不可分性。
(之前的理论都假设任务可分为n道工序)②、贡献与报酬无法一一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