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说教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动三,通过学习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这节课的学习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二、说学情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 ,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学情分析本课是一篇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因此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比较,理解什么是溶解,我先鼓励学生大胆猜一猜,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混合物,经历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实验操作,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掌握过滤实验的操作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溶解的概念。
解释过滤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沙、面粉、装水的烧杯、搅拌棒、滤纸、漏斗、铁架台。
教师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溶解与不溶解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水溶解物质的视频,如冲泡咖啡、调制糖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水为什么能够将这些物质溶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二)新课讲授1、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1)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将食盐放入水中,并用搅拌棒搅拌,让学生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
(2)提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描述食盐逐渐消失在水中,形成均匀、透明的溶液。
(3)讲解食盐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强调溶解后的食盐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
2、观察沙在水中的现象(1)学生分组实验,将沙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并用搅拌棒搅拌,观察沙在水中的情况。
(2)小组讨论并汇报观察结果,如沙沉入水底,搅拌后仍然可以看到沙粒,水变得浑浊。
(3)教师总结沙在水中不能溶解,只是与水混合在一起。
3、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现象(1)学生再次分组进行实验,将面粉放入水中搅拌,仔细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2)各小组交流观察所得,有的小组可能认为面粉溶解了,因为水变得浑浊;有的小组可能认为面粉没有溶解,因为静置后面粉会沉淀。
方雪云《水能溶解一些物质》(附教学反思)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分别放入水中时发生的现象。
2.能使用简单的过滤器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 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在观察比较活动中, 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3.让学生意识到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正确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放入水中后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 3个盛有水的烧杯, 食盐、沙(沙在使用前淘干净)、面粉各一小袋, 3根搅拌棒, 1套简易的过滤装置, 3个烧杯, 2个勺子, 记录单等教师准备:红糖(勺子), 热水, 1个玻璃杯【演示用】;食盐、沙(沙在使用前淘干净)、面粉各一小袋【展示用】;记录单、红笔【讲解用】;滤纸、漏斗、放有滴管的烧杯, 铁架台, 空烧杯【过滤实验讲解用】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出示玻璃杯和红糖)师: 小朋友们, 平时有喝过红糖水么?今天老师带来了红糖。
请大家注意观察, 我取一勺红糖放入杯中, 倒入热水。
出现了什么现象?生1: 整杯水都变成红色的了。
生2: 红糖融化在水中了。
师:在科学上, 这种现象我们不叫“融化”, 而是称为“溶解”。
那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看看到底什么是溶解。
板书课题: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活动一: 食盐+水、沙子+水、面粉+水师: 今天老师给每组提供了食盐、沙子和面粉, 你们能边观察边告诉我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吗?(预设: 食盐: 白色, 一颗一颗的;沙子: 黄色, 一颗一颗的;面粉: 白色;粉末状)(更准确的描述称之为: 颗粒状!)那将颗粒状的食盐和沙子, 粉末状的面粉放入水中, 能溶解吗?学生预测, 简单交流师: 到底是不是像大家说的这样呢, 口说无凭, 我们一定要通过实验, 寻找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小学科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通过实验,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溶解”的含义。
学生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大脑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同时,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交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时期的开始。如果经过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安然度过这个不安的时期,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小学科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姓名
魏金燕教案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城区中心校西街小学魏金燕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可以溶解在水中;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分别放入水中时发生的现象;2、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2、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3、意识到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正确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放入水中后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食盐、沙、面粉、滤纸、烧杯、玻璃棒、药匙、铁架台、漏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我们运城有个“盐池”,它就是生产我们家中的调味剂食盐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食盐的科学知识。
先请同学们看老师做这样一个实验: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
(注意取固体药品的要求)2、观察食盐在水中的状态;3、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再观察。
(搅拌注意事项)问:食盐去哪里了?(看不见,都化掉了)在生活中,有时我们还可能说食盐溶解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在水中消失了,不见了)像刚才老师做的实验那样,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二、沙的实验(溶解)老师这还有一种实验材料,(拿出淘洗干净的沙)我想看看啥子在水中是否和食盐一样也能够溶解,老师想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谁愿意到台前来。
问:你想怎样做就可知道沙子是否也能溶解。
(照刚才老师溶解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沙子是否溶解)实验前,老师有几点要求:1、先观察沙的特征;2、将沙放入一个烧杯中不搅拌,记录观察到的现象;3、再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记录所发生的变化;4、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溶液是否发生变化并进行记录;同学们,你们认为沙在水中溶解了吗?(没有溶解)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沙在水中没有溶解?(看见沙粒沉在杯底)三、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同学们知道了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就是溶解。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表格格式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格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溶解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操作步骤,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进行描述和表达。
但是,对于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学生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和总结水溶解物质的特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和总结水溶解物质的特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实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盐水解渴,引起学生对水溶解物质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水溶解物质的特性。
3.交流: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水溶解物质的特性。
4.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采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示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PPT课件
1.观察、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器材:烧杯、小勺、食盐、水 • 1、取一平匙盐,放在烧杯的水中观察。
2.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轻轻的搅拌几下后观察。 3、再搅拌一会儿,静置,观察。 填写观察记录
2.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物质
不搅拌
搅拌后
放置一会后
食盐 颗粒慢慢变小
颗粒慢慢消失
【第二单元 溶解】
感谢您的耐心聆听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水边浑浊, 呈乳白色
少量面粉颗粒
放置一会后
面粉颗粒沉淀 在杯子底部
观察结论是什么呢? 观察结论:面粉不能溶解在水中。
2.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比较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那么怎样来判断它们是否溶解于水中了呢? 采用过滤法 过滤需要哪些仪器呢? 滤纸、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
2.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玻璃棒 铁架台 漏斗
2.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二、看图填空
1.这种方法叫__溶__解___。用到仪器是___玻__璃__棒___和_____烧__杯_。
2.这种方法叫__过__滤___。通过它能判断 物__质___在__水__中__是__否___溶__解。
2.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三、选择题 1.如果( C ),那么说明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A 食盐沉到了杯子底部 B 杯子里的水面升高了 C 在水中看不到食盐了 2.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方法是( A )。 A 过滤 B 烧沸 C 加入其它物质
烧杯
2.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呢? 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口。液面低于滤纸边。 三靠:加液体的烧杯口靠引流的玻璃棒。
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解读
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解读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知识:通过实验,观察溶解现象,知道溶解就是在水中化开,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小颗粒,并能判断一些常见物质在水中是否容易溶解,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学会做一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实验。
情感、态度:通过实验,落实具体任务,渗透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学会做水的溶解性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够判别盐粒、食用油是否容易溶解在水中。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中具体的任务,学会做水的溶解性实验。
教学资源设计:盐粒、棉花、可乐、油、红墨水、砂子、红糖块、药片(泡腾片)、花生、高锰酸钾;水槽、烧杯、小塑料量杯、温水、冰格盒、滴管;实验表格、板书用字、磁铁、小木棒、瓶盖、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和水有关的问题。
老师先来做一个实验,你们要认真观察,实验结束后要能把实验过程说出来。
先来进行小组分工:1号同学负责协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2号、3号同学负责收发实验材料及操作4号同学负责记录。
现在介绍一下实验用品:水槽、烧杯、小塑料量杯、温水、塑料管、材料盒;材料盒中装有盐块、棉花、可乐、油、红墨水、砂子、红糖块、药片(泡腾片)、花生、奶粉;小木棒、大瓶盖、抹布供选用。
下面请你们认真观察实验过程:1.用塑料量杯取两杯清水,倒入烧杯。
2.提问:用眼睛观察,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液体?(无色透明)3.把一小勺高锰酸钾倒入烧杯的清水中。
4.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谁能解释水为什么会变成红色?5.板书课题“溶解”6.把实验用过的高锰酸钾倒入另一只水槽中,用清水把用过的杯子冲洗干净。
7.再用塑料量杯取两杯清水,倒入洗净的烧杯中,然后放入花生观察。
8.提问:花生溶解在水中了吗?为什么?9.我的实验做完了,谁能把刚才的实验过程说一说?10.小结归纳实验步骤。
二、探究:检验水能溶解哪些物质1)猜测:你们认为盐能溶解在水中,那么白糖、红糖能溶解在水中吗?2)出示实验表格幻灯片讲解:请同学们看实验表格,像盐块、棉花、可乐、油、红墨水、砂子、红糖块、药片、花生、奶粉等都叫做物质。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报告单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报告单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报告单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水对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探究水的溶解特性以及溶解过程中的一些现象。
实验材料:1. 水2. 盐3. 糖4. 小碗5. 搅拌棒实验步骤:1. 准备三个小碗,分别放入适量的水。
2. 在第一个小碗中加入适量的盐,搅拌均匀。
3. 在第二个小碗中加入适量的糖,搅拌均匀。
4. 观察并记录每个小碗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结果:在第一个小碗中,盐完全溶解于水中,形成了透明的盐水溶液。
在第二个小碗中,糖也完全溶解于水中,形成了透明的糖水溶液。
在第三个小碗中,只加入了纯净的水,没有溶解任何物质。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
在实验中,盐和糖都能够完全溶解于水中,形成溶液。
而纯净的水则没有溶解任何物质,保持了其原有的性质。
水能溶解物质的原因是因为水分子的特性。
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具有极性。
氧原子带有负电荷,氢原子带有正电荷,这使得水分子呈现出部分正电荷和部分负电荷的特性。
这种极性使得水分子能够与其他极性分子或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发生溶解。
在盐水溶液中,盐的分子会与水分子发生离解,形成离子。
水分子的部分正电荷与盐中的阴离子相吸引,部分负电荷与盐中的阳离子相吸引,使盐分子逐渐分散在水中,形成了盐水溶液。
而在糖水溶液中,糖分子是由多个碳、氢、氧原子组成的非离子性分子。
糖分子与水分子之间通过氢键相互作用,使糖分子逐渐分散在水中,形成了糖水溶液。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
在加入盐或糖后,搅拌溶液时会感觉到溶液变热。
这是因为溶解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即溶解时吸收了周围环境的热量。
这也是为什么在夏天喝冰镇糖水或盐水会感觉凉爽的原因。
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水对盐和糖的溶解能力。
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形成溶液。
溶解过程中会伴随着吸热现象。
这个实验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水的溶解特性,还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分类,对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水作为一种溶剂,能够溶解一些物质,从而加深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
同时,他们对物质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便于进一步学习。
但是,他们对水的溶解能力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操作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水的溶解能力,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能够理解水的溶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盐、糖、胡椒粉等。
2.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搅拌棒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物质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能否溶解盐、糖、胡椒粉等物质。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认识到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学生思考并回答。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作为一种溶剂,能够溶解一些物质。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主题。
教科版-三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现象
颗粒是否变小、 物质颗粒 变少最后看不见 是否沉到杯底
滤纸上是否 留下该物质
① 食盐
② 沙子
③ 面粉
温馨提示
1.三个漏斗分别过滤三个烧杯 中的液体,注意操作的规范性。 2.若杯底的沉淀倒不出来, 可用搅拌棒挑出一些放在滤纸上。
3.待漏斗中的液体流完后 取出三张滤纸,观察并记录。
操作
放入水中 搅拌2分钟后
食盐
沙子
面粉
搅拌棒
实验步骤: 1.分别倒入水中,搅拌2分钟,记录现象 2.搅拌完成后,放置2分钟,记录现象
实验记录单
操作 现象 放入水中 搅拌2分钟后 颗粒是否 变少、变小 最后看不见 放置后 颗粒是否 沉到杯底 是否溶解
① 食盐 ② 沙子 ③ 面粉
倒入水中搅拌2分钟
放置2分钟
实验结束
操作 现象
放置后 是 否 溶 解
过滤后
现象
颗粒是否变小、 物质颗粒 变少最后看不见 是否沉到杯底
滤纸上是否 留下该物质
① 食盐
② 沙子
③ 面粉
面粉加滤纸
总共2克
全
部 过 滤
晒干滤纸和面粉
再次称量,还是2克
再次称量,还是2克
操作
放入水中 搅拌2分钟后
放置后
过滤后
现象
颗粒是否变小、 物质颗粒 变少最后看不见 是否沉到杯底
是 否 溶 解
滤纸上是否 留下该物质
① 食盐 ② 沙子 ③ 面粉
谢 谢!
放入水中 搅拌2分钟后 颗粒是否 变少、变小 最后看不见
放置后 颗粒是否 沉到杯底
① 食盐 ② 沙子
③ 面粉
操作 现象
放入水中 搅拌2分钟后 颗粒是否 变少、变小 最后看不见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通过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后面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状态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本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活动(三)通过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的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
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本课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
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学会对固体物质在水中的状态进行描述。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在观察比较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规范利用过滤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器材:过滤装置。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每组6个装水的烧杯、1根玻璃棒、药匙、食盐、沙子、面粉、过滤装置、实验报告单。
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小毛驴驮盐过河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食盐为什么变轻了?”引导学生用到“溶解”这个词,那么溶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课题)二、比较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是否溶解?1、取一小勺食盐或沙子,观察食盐或沙子是什么样的?2、取一小勺食盐或沙子,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不搅拌,观察比较。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说教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
这一课的学习,为后面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以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本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对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进行描述,能正确规范地进行过滤实验的操作,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引导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目标: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深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那些异同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二、说学情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学情分析本课是一篇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因此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比较,理解什么是溶解,我先鼓励学生大胆猜一猜,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小学科学实验课件-- -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新课教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目标
2.探究温度能否加快食盐溶解 实验目的:检验温度能否加快溶解。 实验材料:烧杯2个、食盐、冷水、热水等。
新课教讲学解目标
实验步骤:(1)取大约30毫克热水(60℃)和冷水各一杯。
60℃
冷水
(2)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两个杯子
中,都不搅拌。
3.在对比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A
A 一个条件不同 B 两个条件不同 C 三个条件不同
巩固教提学升目标
三、简答题 1.仔细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是怎样加快溶解的,请至少举2例说明。
(1)吃冰糖,加快溶解的方法:咬碎,用舌头搅拌。 (2)冲咖啡,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热水冲泡、用勺子搅拌。 2.探究搅拌能否加快食盐溶解实验,填写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并写出实 验结论。
5.我们常用的滤纸中孔径较大的是( )。 B
A.定量滤纸 B.定性滤纸
6. 1毫米等于( A.100 B.1000 C.10
)微B米。
7.固体( )C溶解在水中。
A.全部可以 B. 全部不能 C.有的能,有的不能
8.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吗?( )
A.能
B
. 不能
C.有时能,有时不能
)
4.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搅拌有关。(
)
×
√
21世纪教育网
巩固教提学升目标
二、选择题
1.使水果糖溶解速度最快的方法是(
)
C
A 用舌头搅拌 B 含在嘴里不动 C 咬碎并用舌头搅拌
2.哪种水会使水果糖溶解得更快。(
)C
小学科学课堂教案《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小学科学课堂教案《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小学科学课堂教案《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为了让小学生们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店铺整理了小学科学课堂教案《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教学目标: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3.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4.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3个盛有水的烧杯、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教师准备:3个过滤装置,3张滤纸教学过程:《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白糖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白糖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白糖在水中溶化了。
师:恩,真棒!那除了溶化,还可以用哪些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呢?生:溶解师:真了不起,掌声送给他。
(板书:溶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在溶解边上添上余下的几个词)(若生答不到溶解,由师得出,科学研究中为了不发生混乱,我们把这种现象统一称为“溶解”)师:你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呢?【板书设计】能:盐,味精……溶解不:石头,沙子……?:面粉……融化冰,巧克力,蜡烛(若学生答到冰,师反问一句:真的溶解吗?其他生会说:是溶化。
师问:融化与溶解是同一回事情吗?生答:不同。
师问:区别在哪里?生:融化需要热量的,在火中的,溶解要在水中的。
)师:解释得真好,掌声送给他。
(若生答到面粉时,师问一句,真的溶解吗?你怎么知道的?生:我看到…有其他生会说不溶解。
师:好的,现在出现分歧了,由说面粉溶解的,有说面粉不溶解的,看来大家对溶解还只是一知半解。
你想不想把它弄明白?生:想。
师:好的,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就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师:老师还有个问题,你观察过溶解到底是怎么的一个过程吗?生:会变小变没,白糖在嘴里化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及试卷
第二单元溶解一、填空题。
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2.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变成的颗粒大小看不见,不会自行沉降(沉淀),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某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能够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溶液。
3.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如果某种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那么水也能够在这种液体中溶解,互溶现象。
4.分离方法:食盐、糖等一些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后,能用蒸发的方法使其析出结晶与水分离。
面粉、沙子等一些不能溶于水的固体物质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5.过滤实验用到的仪器有:玻璃棒,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
6.过滤实验中,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让漏斗颈的底部紧贴烧杯的内壁。
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1.为了清晰的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实验。
这种物质就是高锰酸钾。
2.高锰酸钾紫红色,呈颗粒状,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
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匙来取。
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比如高锰酸钾、食盐、酒精,糖、小苏打、肥皂、胶水、洗发水、洗手液、洗洁精、醋、酱油、味精等。
但也有许多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比如石头、面粉、油(食用油、汽油)、水银、沙子、铁钉、橡皮、塑料等。
、2.往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洗洁精等),搅拌后会发现部分食用油被溶解了。
这就是生活中,每次洗菜盘子放了洗洁精之后容易洗的原因。
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会变成乳状的液体),这说明(食用油在加入洗洁精后可以溶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目的:1.使学生了解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是学生会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使学生体验到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材料:食盐、沙子、面粉、烧杯、搅拌棒、滤纸、铁架台、漏斗等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
本课教材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方法很简单,取一小勺食盐,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将食盐换成沙,按照同样的方法做上面的实验;换成面粉,再做一次。
为了使实验现象对比明显,这里要使用淘洗干净的沙粒。
沙和食盐在水中的变化不同是明显的,面粉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问题——面粉到底是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的?教师要告诉学生两种观察方法,一是对着光线观察混合物的颗粒,可以发现水中的面粉颗粒,但不能够看到水中的食盐颗粒。
二是静止后观察。
可以发现沙和面粉都会沉降到水底,而食盐不会。
这两种观察方法指向溶液的两个特点——(1)溶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2)溶液的稳定性。
接着,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种新的观察,也就是第二个活动,通过过滤观察面粉、食盐是否溶解于水。
这里的过滤实验,学生是第一次操作,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演示,特别是折装滤纸的方法要做示范。
将滤纸对折成半圆,再对折成四等分,然后打开成一边为三层、一边为一层的圆锥形体。
把圆锥形的滤纸尖端向下,放入漏斗里,然后用手压住滤纸,用水润湿,这样就做成一个过滤器。
滤纸紧靠漏斗内壁,漏斗下端的管口尖端一侧紧靠烧杯的内壁,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2.使学生能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会做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3.使学生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天平、食盐、小苏打、汽水、注射器、胶塞等食盐和小苏打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物品,而且比较相似。
要研究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关键是要强调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
要做到两杯水必须一样多(20毫升),每次分别加入烧杯中的食盐和小苏打要一样多,要同时用搅拌棒进行搅拌。
实验的过程尽可能科学规范,比如:要等第一份加进去的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了,才能加下一份,直到食盐和小苏打都不能溶解了,再进行纪录比较。
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做下面的实验。
观察一瓶未开启的汽水,摇晃一下汽水瓶,会有许多气泡;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三分之一管汽水,再用胶塞封住管口,慢慢的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再慢慢的往回推,反复2次——3次,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气体既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
溶解的快与慢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使学生能够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3.使学生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方糖等。
这个实验同样是对比实验,前面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对比实验,对怎样控制变量已经掌握了,这个实验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了。
这个实验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一个是探究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一个是水的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实验的结果对比是十分明显的。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指导,使实验尽可能的科学、规范,甚至要注意到指导学生如何投放食盐、如何进行计时等。
在使用冷热水做实验时,如果使用的是原来的杯子,要强调把杯子里的溶液倒掉,洗干净,使用热水需强调安全,所以教材上建议用60度的热水。
下一组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是模仿着前一组实验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和研究,教材中提示了一些实验中的注意点,这里不再介绍了。
最后的吃糖块比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同样强调了活动的规范性。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
2.使学生能够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
3.使学生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研究溶解问题的兴趣;严格规范进行实验操作,实事求是地观察纪录。
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药匙、天平、食盐等“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很难使学生着手进行研究,必须把它转化成可操作、可研究的问题。
所以这个实验应该重点解决:(1)一杯水是多少水?(2)何加放食盐?(3)如何进行称量和纪录?引导学生制定出研究计划。
首先这一杯水最好全班统一定为100毫升;每份盐也要一定,称量每份5克或10克。
或者是用一样的药匙进行投放食盐,但要控制每勺放入的要一样多;溶解时一定要溶解完第一勺,再放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了为止,,数好一共放了几勺,最后不能溶解的那勺不能算。
然后称称这些勺的食盐共多少克。
如果学生都是按规范操作的,各组的结果应该非常接近,学生就有可能注意到溶液的“饱和”状态,甚至可能形成“溶解度”的前概念。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3.使学生体验到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实验材料:浓盐水、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等这个实验是指导学生做加热蒸发皿中的浓盐水实验。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自己使用酒精灯,教材中对酒精灯的火焰分层、点燃酒精灯的方法作了详细说明,强调使用过程的安全,还提示了酒精在灯外燃烧时的应急处理方法。
了解了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后就可以组装这个实验了,把酒精灯放在三角架下面,把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面,石棉网上放装有约10毫升的浓盐水的蒸发皿。
然后点燃酒精灯,要求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是为了防止把蒸发皿中的食盐烧焦,影响后续的观察活动,同时也是为了避免食盐晶体飞溅出来,造成烫伤。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
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使学生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
3.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实验材料:钢尺或塑料尺、厚硬皮书这个实验学生将探索可以改变振动长度的物体——尺子的声音。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观察到伸出桌外的长度不同,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同,会使它发出声音的高低发生变化,这就涉及到了音高的本质的探索。
实验的方法很简单,将钢尺或塑料尺放在桌子上,将一端伸出桌面,另一端用一本厚的硬皮书压住,然后用力拨动尺子,观察尺子发出声音的音高。
不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进行观察。
尺子可以发出完全不同的声音,一种是由尺子在桌子外的部分振动发出的,另一种是由尺子拍打桌子发出的。
但是我们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伸出桌面的那部分尺子的振动上去,所以在实验中要强调尺子的一端要压紧,避免尺子与桌子撞击。
虽然尺子发出声音在前两课学生做过多次了,但这一细节仍然是本课实验活动的关键,所以教师必须强调,如果强调不够,学生的研究就会走向偏差。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实验目的:1.使学生理解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使学生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3.使学生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实验材料:土电话、一米长的铝箔纸、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音叉等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声波碰到物体时,它们会使物体振动。
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学生通过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的经验会让他们逐渐理解这一现象。
土电话是学生们喜欢玩的,制作也很简单,用两个纸杯作为话筒和听筒,一根约5米长的棉线或尼龙绳作为电话线。
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一端对着话筒小声说话,另外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另一端用听筒接听。
然后再彼此交换听和说。
在指导学生玩土电话的方法时,需特别强调,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应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
学生在玩土电话过程中要思考“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他们能感受到声音在棉线中传播的过程,初步形成对声波的认识。
下一个活动是以铝箔米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等作为声音的传播媒介,让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它们传到耳朵中,来感受不同的物质可以传播声音,并比较不同物质传播声音能力的不同。
方法:一个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物体音叉的柄,使音叉与物体接触或把物体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靠紧耳朵,并使物体绷紧。
拿音叉的同学尽量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须仔细听。
在实验时要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穿过所有的材料你们都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吗?2.你们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另外实验材料不一定拘泥于教材中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定,但要使用不同质地的材料。
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我们耳朵里的鼓膜和气球皮一样,当外界的声音传到鼓膜时,它就会产生振动。
2.学生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3.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实验材料:塑料杯、薄橡胶或气球皮、橡皮筋、音叉、少量的盐或细沙、纸屑这个活动学生将探索耳朵的重要部位——鼓膜的作用,这个活动是利用模型对科学问题做出解释的典型实例。
我们首先可以利用一些材料制作一个“鼓膜模型”。
来研究鼓膜的作用。
方法:在一个杯子口上覆盖一块绷紧的气球皮,并用皮筋绑紧,制成一个“鼓膜模型”。
为了便于观察气球皮的振动,可以在气球皮上撒上少量的盐、细沙或纸屑。
在气球皮的前方敲击音叉或其他发声物体时,要仔细观察气球皮以及上面的物体有什么变化。
让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保持不变,用不同的力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有什么不同;在距离鼓膜模型远近不同的地方用相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观察到物体发声产生的振动传播到气球皮时,会使气球皮产生振动,当声音的大小远近不同时,气球皮的振动也不相同。
从而推测出人耳鼓膜的作用:外界各不的声音通过外耳传到鼓膜,鼓膜会产生不同的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