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新建玉林至铁山港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细则(DK0+000- DK131+434.12)施工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二○一○年十一月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总则根据玉铁施工图纸要求,需进行路基沉降观测及边桩位移观测。
现结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玉铁施工图纸,及沉降观测经验现制定以下细则。
二、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基准点:基准点为全线BM点,以及按四等水准进行加密的导线点。
(2)工作基点:要求沿线路方向每200-500米一个,若路基段太短至少埋设三个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尽量选在线路两侧,且地质坚硬不易沉降的地方。
(3)观测点:观测点由沉降板、监测桩、位移边桩及多点位移计等组成。
2、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个别点位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要求基准点及BM点12个月复测一次,工作基点每6个月复测一次。
3、观测点的布设(1)地表沉降观测:松软土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40米左右设置一个沉降板观测断面,且每个工点不小于2个观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在距桥台或涵洞边缘两侧3m 的位置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地面埋设地面沉降板或单点沉降计。
(2)路基面沉降观测: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基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桩,纵向间距不大于100米,并保证每个工点至少有一个观测断面。
三、元器件的埋设沉降板的埋设,在路基填到0.6米后挖出1×1米的坑,在坑的底层垫一层0.1米的中粗砂进行找平,再将沉降板水平安放在坑中,最后用人工将土回填。
在施工过程中其沉降板一米范围内不能用压路机等大型机械碾压,必须用人工夯实。
沉降监测桩在路肩填筑完成后,再进行挖坑埋设,坑大小同桩径,埋设时将监测桩露出路肩面2-3厘米。
用混凝土进行浇注完成。
铁路线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3.5.8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3.5.2所使用的电子水准仪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验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应根据仪器的提示进行重测。
3.5.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m,前后视距累积差≤6.0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1.2编制依据
⑴《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⑵《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⑶《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⑷《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范》(JGJ/TB-2007)
⑸《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3.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铁路线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4.各工点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沉降变形等级二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3.3.4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2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咨询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3.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3.4.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验,并且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作为校核。
2、工作基点。要求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网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2.3.4负责观测数据库的数据的质量检核和录入工作;
2.3.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三、沉降变形观测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铁路沉降观测是指对铁路线路及其周围环境进行沉降变形的监测和分析,以保证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营。
本实施方案旨在规范铁路沉降观测的实施流程、技术要求和数据处理,确保观测结果准确可靠,为铁路安全运营提供技术支持。
一、观测方案确定。
1. 观测目的,根据铁路线路的特点和使用情况,确定观测的具体目的,包括但不限于监测铁路路基和桥梁的沉降情况,评估铁路线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观测范围,确定观测的具体范围,包括铁路线路及其周围环境,重点关注可能出现沉降问题的区域。
3. 观测周期,根据铁路线路的使用情况和环境变化,确定观测的周期,一般为每年或每季度进行一次定期观测,同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临时观测。
二、观测方案实施。
1. 观测点布设,根据观测范围确定观测点的布设位置,合理选择观测点,保证观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2. 观测方法选择,根据观测点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GPS测量、水准测量、测斜仪监测等,同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观测方法。
3. 观测数据采集,按照规定的观测周期和方法,进行观测数据的采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观测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变形的情况和趋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观测结果应用。
1. 结果评估分析,根据观测结果对铁路线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估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结果报告汇总,将观测结果进行汇总整理,编制观测报告,包括观测方法、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结果分析及建议等内容。
3. 结果应用指导,根据观测报告的结果和建议,指导铁路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维护和修复工作,保障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营。
四、观测方案管理。
1. 观测方案修订,根据实际情况和技术发展,及时修订观测方案,确保观测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观测方案培训,对观测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观测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确保观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细则
目录一总则 (1)二技术依据 (2)三组织管理 (2)四职责 (2)1.职责 (2)2.测量阶段 (3)五沉降变形测量 (4)1.基本原则 (4)2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3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4)4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5)5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7)6 测量过程具体要求 (8)六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1)2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7)七附表 (17)路基工程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总则新建昆明铁路枢纽东南环线工程路基的沉降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有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是评估工作的基础。
因此,观测工作尤其重要,必须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为适应昆枢东南环线工程对路基(含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的统一,为路基工程提供完整详实、准确可靠的评估依据,特制订本细则。
二技术依据《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 2009-12-01实施《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交桩资料表》中铁第二勘察设计院提供《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285号)《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 J447-2005)新建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工程设计文件铁道部有关规定;三组织管理中铁七局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工程指挥部测量组负责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测量管理工作。
沉降变形观测配备专职人员2~3名组长沉降变形观测组。
各测量组配备专职测量工程师和专职测量员。
四职责1.职责1. 中铁七局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工程指挥部测量组职责:负责本标段测量工作的统筹和协调;代表本标段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目录目录1.编制依据 (1)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 (1)2.1.1任务范围: (1)2.1.2工作内容: (1)3.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1)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2)4.1.1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2)4.1.1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遵循以下要求: (2)4.1.2沉降变形监测观测(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3)5.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4)5.1.1(一)一般规定 (5)5.1.2(三)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5)5.1.4.观测方法.精度及要求 (7)5.1.5.(五)沉降观测频度 (9)5.1.6.(六)沉降评估 (10)6.2.(二)过渡段的沉降评估 (13)6.2.1沉降评估所需资料 (13)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1.编制依据根据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指挥部2008年5月《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结合本工班管段路基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2.1任务范围:我工班管段路基起止里程为DKXXX~DKXXX,全长XXX公里,共分为5段(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2.1工作内容: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3.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路基工程设计图纸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根据《XXX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规定,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铁路线路的沉降观测是指通过对于铁路路基、桥梁、隧道等结构变形进行定量观测,以及分析、评估结构变形导致的安全隐患和对列车运行的影响。
这对于保证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营、提高铁路线路运输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十分必要。
二、观测目的1.确定铁路线路沉降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解决安全隐患;2.分析铁路沉降对列车运行的影响,为运输计划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3.评估铁路线路的安全状况,确保安全运营。
三、观测内容1.铁路线路各关键区段的路基、桥梁、隧道等结构的水平和垂直位移观测;2.铁路线路沉降监测点的选择和布设;3.按照观测点布设,进行观测设备的安装调试;4.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5.观测数据的分析、评估和报告编制。
四、观测方法1.设计观测点:依据铁路线路的特点和重要区段,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观测点应覆盖不同类型的结构,如路基、桥梁、隧道等。
观测点的数量要充分体现观测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2.观测设备的选择和布设:根据观测内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
观测设备应具有高精度、稳定性好等特点。
观测设备的布设应考虑到易于安装、调试和维护。
3.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按照观测周期进行定期的观测数据采集。
观测数据采集的频率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通常可以选择每月或每季度进行观测。
观测数据采集后,应及时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关键指标,如沉降速率、变化趋势等。
4.观测数据的分析、评估和报告编制: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结果,编制相应的报告。
报告应包括观测结果的说明、结论和建议等内容,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五、观测质量控制1.观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观测设备在安装前需要进行校准,保证其测量精度和准确性。
观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要定期进行,确保其正常工作。
2.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控制:观测数据采集应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观测数据的处理要科学合理,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新建玉林至铁山港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细则(DK0+000- DK131+434.12)施工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二○一○年十一月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总则根据玉铁施工图纸要求,需进行路基沉降观测及边桩位移观测。
现结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玉铁施工图纸,及沉降观测经验现制定以下细则。
二、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基准点:基准点为全线BM点,以及按四等水准进行加密的导线点。
(2)工作基点:要求沿线路方向每200-500米一个,若路基段太短至少埋设三个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尽量选在线路两侧,且地质坚硬不易沉降的地方。
(3)观测点:观测点由沉降板、监测桩、位移边桩及多点位移计等组成。
2、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个别点位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要求基准点及BM点12个月复测一次,工作基点每6个月复测一次。
3、观测点的布设(1)地表沉降观测:松软土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40米左右设置一个沉降板观测断面,且每个工点不小于2个观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在距桥台或涵洞边缘两侧3m的位置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地面埋设地面沉降板或单点沉降计。
(2)路基面沉降观测: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基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桩,纵向间距不大于100米,并保证每个工点至少有一个观测断面。
三、元器件的埋设沉降板的埋设,在路基填到0.6米后挖出1×1米的坑,在坑的底层垫一层0.1米的中粗砂进行找平,再将沉降板水平安放在坑中,最后用人工将土回填。
在施工过程中其沉降板一米范围内不能用压路机等大型机械碾压,必须用人工夯实。
沉降监测桩在路肩填筑完成后,再进行挖坑埋设,坑大小同桩径,埋设时将监测桩露出路肩面2-3厘米。
用混凝土进行浇注完成。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1. 引言为确保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本细则规定了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要求,旨在通过系统观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避免铁路运营风险。
2. 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全线及其附属设施的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3. 观测目的通过沉降变形观测,评估铁路路基、桥梁、隧道等结构的稳定性,为维护和加固提供数据支持。
4. 观测原则4.1 系统性原则观测工作应全面覆盖,形成系统,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2 规范性原则观测应遵循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确保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的规范性。
4.3 及时性原则观测数据应及时收集和分析,对异常情况迅速响应。
4.4 保密性原则观测数据涉及铁路运行安全,应严格保密,仅限授权人员访问。
5. 观测内容5.1 路基沉降观测对路基的沉降量、沉降速率等进行定期观测。
5.2 桥梁变形观测对桥梁结构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及倾斜进行观测。
5.3 隧道收敛观测对隧道的收敛变形进行定期观测。
5.4 环境因素观测观测可能影响沉降变形的环境因素,如地下水位、土壤变化等。
6. 观测方法6.1 传统测量法使用水准仪、全站仪等传统测量工具进行观测。
6.2 现代技术法采用GPS、遥感技术、无人机等现代技术进行辅助观测。
6.3 自动监测系统在关键区域安装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实时数据采集。
7. 观测频率7.1 初期观测铁路运营初期,观测频率应较高,建议每月至少一次。
7.2 常规观测铁路运营稳定后,可调整为每季度至少一次。
7.3 特殊时期观测在铁路维护、附近施工等特殊时期,应增加观测频率。
8. 数据处理与分析8.1 数据记录观测数据应准确记录,建立数据库。
8.2 数据分析定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结构稳定性。
8.3 报告编制根据分析结果,编制沉降变形观测报告,提出建议。
9. 安全与质量控制9.1 安全措施确保观测人员的安全,遵守操作规程。
9.2 质量控制定期对观测设备进行校准,保证数据准确性。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目录1、概述 (1)2、编制依据 (1)3、沉降观测职责 (2)4、沉降变形观测人员、仪器配置 (2)5、沉降变形观测的重要性和管理制度 (3)5.1、沉降观测的重要性 (3)5.2、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制度 (4)6、工作流程 (4)7、沉降变形测量 (5)7.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5)7.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6)7.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8)7.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9)7.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11)8、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内容及控制要求 (13)8.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13)8.2、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控制要求 (14)9、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14)9.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14)9.2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22)9.3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34)10、沉降变形观测资料的提交与数据管理 (38)10.2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40)1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计划和时间 (40)12、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 (40)12.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安全保证措施 (40)12.2、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质量保证措施 (41)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方案1、概述本标段为站前工程施工XZZQSG-2标段,位于川滇两省交界的边远山区,施工起讫里程:DK194+516.98~DK230+910,正线线路全长36.393km。
铁路建设等级为I级,正线为单线,设计时速为120公里/小时。
主要工程数量:隧道29.6986km /8座、桥梁4.15km/14座、正线路基长2.5444km,车站3座(高峰寺会让站、马家坝中间站、下坪会让站)。
重点工程:长岭隧道(DK203+077.5),长度7775m,本标段施工整个隧道;斑竹林隧道(DK228+611),长度12758m,本标段施工进口段8678m。
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 号;(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5)《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6)《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09);(7)《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0);(8)《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0);(9)《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10)《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11)《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12)《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13) 铁道部有关规定。
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DOC 135页)
新建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SHPQ-2标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京福铁路客运专线安徽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二〇一六年三月目录1 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组织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单位职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准备阶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观测阶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评估阶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成果报告形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沉降变形测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沉降观测实施细则新建茂名至湛江铁路MZZQ-2标DK17+173~DK34+272.69段沉降观测施工实施细则一、编制范围新建铁路茂名至湛江MZZQ-2标DK17+173~DK34+272.69段段范围内的桥梁承台、墩台身、现浇梁、小桥涵及路基附属砼圬工工程。
二、编制依据1、《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2、《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3、《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4、《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22]152号)5、《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6、相关设计施工图及设计通用图7、《关于加强夏期混凝土施工管理的通知》(茂湛铁工程通[2022]28号)三、沉降观测断面设置1、软基或松软地段沉降观测断面要求软土及松软地基地段设置沉降和位移观测设备。
设置标准为:每个大、中、小桥台尾过渡段设置两个观测断面,一个在距桥台1m处,一个在过渡段中部;软土地段每隔10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松软土地段:工点长度在500m以内时,间距100~20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工点长度大于500m时,间距200m设一个观测断面。
每个观测断面,在线路中心设一个观测沉降板,在两侧路肩各设一个观测桩(φ40mm,钢钎长1m),在路堤坡脚两侧或一侧坡脚外1~2m及10~12m处各设一排地表水平位移观测边桩,各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个断面上。
2、桥路过渡段(1)桥涵过渡段必需设置沉降板,采用复合地基加固地段,路基中心沉降每昼夜不得大于10mm,边桩水平位移不超过5mm。
采用排水固结法加固地段,路基中心沉降每昼夜不得大于20mm,边桩水平位移不超过10mm。
四、沉降观测方法1、监测方法及要求⑴监测元件的保护要求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相互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路基施工不能影响到观测设备。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铁路公司工程部)快速铁路轨道对路基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
客运专线铁路和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及施工技术指南均规定:路基的工后沉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严禁进入轨道工程施工工序。
向莆铁路路基施工期间必须按相应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和施工技术指南要求及设计要求进行路基沉降、侧向位移的动态观测,通过现场的沉降观测、分析、评估,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及内容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4.路堤本体水平位移观测5.路堑高边坡变形观测6.过渡段沉降观测(路桥、路遂、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二、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A.路基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沉降变形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有关规定和设计要求。
B.观测点应设在同一个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也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C.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D.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E.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定期复核校正。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填土过程中,应根据观测成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路基沉降及侧向位移的趋势。
用以指导现场施工。
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细则
京沪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细则一、概况京沪高速铁路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是通过对线路路基、桥梁、涵洞工程的沉降观测和对沉降观测资料的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的结构安全的有效手段。
京沪高速铁路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应工程状况。
地质情况二、构筑物工程沉降观测技术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3、《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4、《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 J/T8-99)7、工程施工图纸和文件。
三、沉降观测网的建立及观测要求1、在施工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测量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和方法进行加密测量。
2、高程基准点一般不大于200m,以便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观测。
3、沉降观测使用DS1以上级的光学或电子水准仪和铟瓦尺。
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定、检校,并保留检查检定记录。
做好基准点的保护,发现丢桩和移动应尽快加以补齐。
对基准网进行定期复测,复测周期一般为6个月。
4、沉降观测的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对固定并应在成像清楚时段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前半小时、日落后半小时内及其他不利观测的天气下作业。
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仪器i脚进行检校,以确保观测成果的质量。
5、各种观测记录薄要记录清楚、整齐、工整不得有涂改现象出现,记录错误应全行用横杠划去,提行重记。
四、桥梁的一般规定1、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等符合设计要求。
沉降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目录第一章总则 (1)一、适用范围 (1)二、工作依据 (1)第二章组织管理 (2)一、职责 (2)二、工作程序 (2)第三章通用要求 (3)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3)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3)三.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臵要求 (4)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5)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5)第四章专业要求 (7)一、路基工程 (7)(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7)(二)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11)(三)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 (12)(四)过渡段的沉降评估 (12)二、涵洞工程 (13)(一)一般规定 (13)(二)沉降变形控制标准 (13)(三)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13)(四)观测资料要求 (14)(五)观测频次 (14)(六)沉降评估 (15)(七)其他 (16)三、隧道工程 (16)(一)一般规定 (16)(二)沉降观测的内容 (16)(三)沉降观测点的布臵 (17)(四)观测精度 (17)(五)沉降观测频度 (17)(六)沉降评估 (17)四、测量与观测资料的整理 (18)(一) 一般要求: (18)(二)提交资料 (19)五、评估报告的汇编 (19)附件:附表 (21)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21)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22)附表3 路基沉降水准测量记录表 (23)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24)附表5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25)附表6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26)附表7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27)附表8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28)附表9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29)附表10 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30)附表11 涵洞沉降量记录表 (31)附表12 隧道沉降量记录表 (32)附表13 隧道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33)附表14 横剖面沉降测试记录表 (34)第一章总则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兰渝铁路LYS-12标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3.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二.路基沉降观测断面设置原则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根据沉降控制要求、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并结合施工工期确定,同时还需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2)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3)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三.路基沉降观测点设置原则(1)各部位观测点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2)路基沉降监测分为: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和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
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包括:在路基底部预埋一个单点数码沉降计及路基面沉降监测桩,或一个剖面沉降检测管;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只有路基面设置沉降监测桩。
①正线路堤地段,一般每100m设一个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中间50m 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
过渡地段监测断面需加密。
一般桥路过渡段,在距台尾5m处各设一个完整的沉降观测断面,1m、20m、30m等处各设一个一般的沉降观测断面。
涵洞等横向构筑物,在涵洞一侧(最好在填土较高一侧)5m处设一个完整的沉降观测断面。
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除按过渡段及距离确定外,还应选择路基较高,或加固较深的断面。
②正线路堑地段,及地质条件简单且路堤不高时,每50m 设置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铁路公司工程部)快速铁路轨道对路基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
客运专线铁路和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及施工技术指南均规定:路基的工后沉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严禁进入轨道工程施工工序。
向莆铁路路基施工期间必须按相应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和施工技术指南要求及设计要求进行路基沉降、侧向位移的动态观测,通过现场的沉降观测、分析、评估,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及内容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4.路堤本体水平位移观测5.路堑高边坡变形观测6.过渡段沉降观测(路桥、路遂、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二、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A.路基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沉降变形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有关规定和设计要求。
B.观测点应设在同一个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也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C.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D.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E.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定期复核校正。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填土过程中,应根据观测成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路基沉降及侧向位移的趋势。
用以指导现场施工。
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
对路堤本体水平位移的观测,于路堤两侧坡肢外2m,10m各设一排观测桩,软基地段断面间距为25 m,一般地段同下表。
B.路堤下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及路基填高≥3.0、地基压缩层厚<5m地C.路堤加载预压地段路堤加堆载预压地段按上述B项表布设断面及点,其中路基面沉降观测在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表面后,在基床底层表面两侧设观测桩,在路基面中间设沉降板后,加载预压进行沉降观测。
待预压卸除基床表层填筑后,在路基面两侧及线路中心设置沉降观测桩。
D.土质路堑地段土质路堑(含基岩全风化层)一般地段只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2~3个/断面,断面间距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间距100m;当地基地层为红黏土、膨胀土时,同时在换填底面埋设单点沉降计观测地基沉降或隆起情况。
E.路堑高边坡变形观测按设计图纸要求进行观测。
3.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A.观测元件的选取观测元件的选取应满足工后沉降的评估需要以及精度要求。
路基面采用观测桩观测,地基面采用沉降板、剖面沉降管和电测元件相结合进行观测。
对于剖面沉降管、单点沉降计等电测元件及检测仪器的选配,应选用高灵敏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稳定性好的仪器;仪器企业厂家应具备有相应的生产许可证、计量器具许可证和质量等证明文件。
B.观测元件的埋设观测元件除沉降观测桩外,均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堤填筑施工前埋设。
①沉降观测桩(点):在一般路基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顶面后,埋设沉降观测桩(点),路基面两侧观测桩一般设在距左右线路中心3.2m处。
埋设规格见下图。
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5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
路基面沉降观测点设置参考图(单位:mm)②沉降板:由钢底板、金属测杆(φ40㎜厚壁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φ75㎜、壁厚不小于4㎜的硬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50㎝,厚1㎝,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观测精度不低于±1mm。
沉降板应埋入褥垫层顶部嵌入10㎝,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采用水准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③单点沉降计:单点沉降计是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型位移传感器,由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管和塑料波纹管等组成。
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φ108或φ127,钻孔垂直,孔深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好为基岩),孔口应平整密实。
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降或隆起变形埋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基本体变形按设计断面图埋设。
④剖面沉降管: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管端接口密合。
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槽内,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起始端管口标高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再通过数据处理计算求出不同位置处地基的沉降量。
剖面沉降管在褥垫层顶面开槽埋设,槽底中粗砂找平,表面回填5cm中粗砂并与褥垫层相平,两端部应进行有效保护。
C.每个工点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数量,埋设观测元件的种类、数量,根据设计要求和第二点之第1、2小点中的原则由设计、施工、监理方在现场核查确定,并填写《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
4.沉降变形的水准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管的测量精度为8mm/30m;单点沉降计观测精度为测量值的1%,灵敏度为0.01mm。
5.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规定。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三、过渡段沉降观测1.过渡段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沉降观测期与路基相同,不少于6个月。
2.分别在路桥、路涵、路隧过渡段的结构物起点、距结构物起点5~10m处、15~25m处、5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
3.路堤和路堑过渡段在分界处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
4.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1mm。
5.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上表的规定。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四、沉降变形测量1.一般要求A.沉降变形观测网按三等变形测量等级技术要求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点的水准测量采用二等变形观测测量技术要求。
B.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布设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
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并与施工高程控制网联测。
全线二等水准测量贯通后,将沉降变形观测网与二等水准点联测,统一规划为二等水准基点上。
C.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D.各种原始测量记录应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计算成果和图表清晰、签署齐全,并妥善保存。
E.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
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精度要求,按照两水准基点之间沿线路方向按间距不大于200m、距路基中心距离小于100m布设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采用设计院提供的Ⅱ等网及在其基础上加密水准点。
观测网中,对工作基点定期与水准基点进行校核。
当对沉降观测成果发生怀疑时,随时进行复测校核。
3.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A.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B.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4.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A.一般要求①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及细则要求。
②人工测试数据,必须在观测当天及时输入计算机,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备份;自动采集测试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
沉降观测资料及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时时监控。
观测中有沉降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及时处理。
③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整理、汇总、分析,按有关规定整编成册。
B.资料整理①沉降观测资料表(绘制路基面沉降时间—沉降曲线沉降观测)②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布置图及控制点与观测量。
③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④仪器检测及校正资料⑤观测记录本(簿)⑥平差计算、测量成果质量评定资料C.提交资料在路基面观测第三个月末、六个月末及轨道铺设前以书面和电子文件形式将每个断面(点)的路基面、地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沉降观测结果分析结果及评估结果报向莆公司指挥部和工程部。
在路基填筑过程中,对路基地基变形观测,每7天进行一次分析评估;路基填筑完毕,路基面观测桩开始监测后每半个月进行一次分析评估,以便进行工程中的沉降发展情况分析,并提出建议。
如果发现测定的沉降明显大于计算沉降,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向莆公司,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沉降观测记录水准测量(沉降观测)记录表施工单位及标段: 里程范围:编号:见证: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