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说课材料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案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概念教学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描述来区分不同的几何图形。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认识几何图形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内容:
1. 圆的特点和形状。

2.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和区别。

3. 三角形的特点和种类。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学数学》教科书相关知识点。

2. 图形模型或图片资料。

3. 尺子、圆规等教具。

4. 练习册或活动册。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几何图形,并引导他们观察和描述各个图
形的特点。

2. 学习:逐个介绍圆、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特点,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不同图
形之间的异同。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几何图形,并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和辨别。

4. 拓展:通过游戏或活动,让学生继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几何图形辨别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几何图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启
发性和趣味性。

2.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再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再认识》说课稿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0 的再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 0-9 这十个数字,对数字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数字 10,为后续学习 20 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更大数的认识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认识数字 10,了解 10 的组成。
说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好玩。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通过直观的方式学习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知识基础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 0-9 这十个数字,掌握了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等知识。但是,对于数字 10 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
2.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和责任,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同时,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适当延长教学时间,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对于简单的内容,可以加快教学进度,节省教学时间。
3. 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教学效果。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了个别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概念课年级:XX年级教材:《XX版小学数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学概念,能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学概念。

2. 能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2. 学会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相关习题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核心数学概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XX概念吗?它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核心数学概念,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概念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念的关键特征和属性。

三、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拓展延伸1. 教师提供与核心数学概念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核心数学概念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进?4. 学生在掌握核心数学概念方面存在哪些困难?如何解决?注意事项: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10的认识说课》.ppt-课件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10的认识说课》.ppt-课件
(四)学习迁移,掌握10的分与合
1、猜一猜
2、摆一摆
3、汇报分法
10
1
9
10
2
8
10
3
7
10
5
5
10
4
6
10
9
1
10
8
2
10
7
3
10
6
4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10” (二)观察、操作,认识“10” (三)演示、思考,学习10以内数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比较
(四)学习迁移,掌握10的分与合
1、出示计数器
2、出示尺子
3、创设情境
4、出示点子图
9
10


10
9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10” (二)观察、操作,认识“10” (三)演示、思考,学习10以内数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比较
(四)学习迁移,掌握10的分与合
1、猜一猜
2、摆一摆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10” (二)观察、操作,认识“10” (三)演示、思考,学习10以内数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比较
4
3
2
1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10” (二)观察、操作,认识“10” (三)演示、思考,学习10以内数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比较
(四)学习迁移,掌握10的分与合
(五)知识应用
(六)学写10
(七)儿歌巩固新知
一九一九好朋友, 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亲密, 四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
3、汇报分法
4、同桌交流
5、游戏巩固
四、教学程序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讲稿)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讲稿)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一、什么是数学概念二、小学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

其次,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

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1.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2.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3.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五、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①引入概念,使学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②通过分析、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理解和明确概念;③通过例题、习题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概念。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地围绕课题,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

引出新概念的过程,是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而各个数学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又不尽相同,有的是现实模型的直接反映;有的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经过一次或多次抽象后得到的;有的是从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有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有的是将思维对象理想化,经过推理而得;有的则是从理论上的存在性或从数学对象的结构中构造产生的。

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

一般来说,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概念》说课稿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概念》说课稿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概念》说课稿一、教材简介本说课稿是针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概念》一课进行的。

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数字0、1、2和加法的基本概念,旨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数字和加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字0、1、2的基本概念和写法;2. 培养学生对加法的初步认识,能够运用加法完成简单的计算;3.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计数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数字0、1、2的认识和写法;- 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2.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过程;-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计数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用于呈现数字的图形和加法的过程;2. 数字卡片: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数字展示;3. 小组活动材料:用于加法运算的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数字0、1、2,并与实物相对应。

教师可以举例子,如1个苹果、2个鞋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含义。

2. 引入加法通过展示图形或实物,以加法的方式介绍数字的相加运算。

例如,通过展示2个苹果和1个梨,让学生说出总共有几个水果。

3. 讲解加法运算在课件上展示加法的运算过程,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参与其中。

例如,让学生一起完成2+1的运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4. 小组活动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通过配对练加法运算。

每组给出一些实物,让学生自行组合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和结果。

5. 总结与展望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并展望下一节课的研究内容。

六、板书设计- 数字0、1、2的写法- 加法运算示例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实物示范和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数字和加法的基本概念。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下次课我将继续巩固学生对加法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学习数学概念小学数学概念教案

学习数学概念小学数学概念教案

学习数学概念小学数学概念教案学习数学概念——小学数学概念教案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概念的学习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学生建立数学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为了帮助小学生有效掌握数学概念,本教案将围绕数学概念的学习展开,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

二、基础知识在开始学习具体数学概念之前,我们需要确保学生已经掌握以下基础知识:1. 数字的认知:学生需要熟练地认识并书写从1到10的数字。

2. 数量概念:学生需要理解数学中的数量概念,能够通过实物、图形等方式表示不同的数量。

三、数学概念的学习1. 数字的比较- 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数字的大小进行比较,并能够正确地使用“大于”、“小于”、“等于”这些比较符号。

- 教学活动:- 活动一:比较数字大小老师拿出两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两个数字,要求学生判断哪个数字更大或更小,并进行解释。

- 活动二: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组数字,要求学生按照指定顺序进行比较,并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比较次数。

2. 数字的顺序- 目标: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数字,并能够解释数字的排列规律。

- 教学活动:- 活动一:数字排列游戏老师把数字卡片洗乱,要求学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卡片上的数字。

- 活动二:数字接龙学生自由组合数字,要求每个数字都必须比前一个数字大1,通过接龙的方式练习顺序排列。

3. 数字间的关系-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数字之间的关系,如相邻数、相反数等。

- 教学活动:- 活动一:观察数字关系老师列出一组数字,要求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并回答相关问题,例如:1和2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活动二:数字之间的运算学生进行相邻数相加、相反数相加等运算练习,以加深对数字关系的理解。

4. 数量的表示- 目标: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示数量,包括图形、实物、数字等。

- 教学活动:- 活动一:图形数量对应老师出示一些图形,要求学生在图形中找出表示指定数量的图形。

- 活动二:实物数量对应学生通过计数实物和观察图中给出的数量,学习将实物与数量对应起来。

十的认识说课稿

十的认识说课稿

十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十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它对于学生建立数学基础,形成数学思维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课文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前面数字学习的总结,又是后面复杂运算的基础。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深入学习数字“10”的意义、组成及应用,从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1)作用与地位《十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的入门课程,它的地位不言而喻。

在这一阶段,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

通过对数字“10”的深入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以及初步的数学运算能力。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数字“10”的认识:理解数字“10”的意义,能正确书写数字“10”,并了解其在数轴上的位置。

2. “10”的组成:掌握“10”可以由哪些数字组合而成,例如1+9、2+8等,以及通过拆分和组合加深对数字“10”的理解。

3. “10”的应用:学会运用数字“10”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书写数字“10”,并了解其在数轴上的位置。

2. 掌握“10”的组成,能熟练地进行拆分和组合。

3. 学会运用数字“10”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2. 运用启发式、问答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数字“10”的认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数字“10”的抽象意义,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它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方面:1. 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字“10”的意义。

2. 运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10”的组成和加减运算。

《10的认识》说课稿

《10的认识》说课稿

《10的认识》说课稿引言概述:《10的认识》是一本关于数学的教材,它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10的概念。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10的认识》这本教材的内容,包括数字10的基本概念、10的进制表示、10的倍数与因数以及10的应用。

一、数字10的基本概念:1.1 十进制系统:介绍十进制系统是一种基于数字10的计数系统,它由0到9这10个数字组成,任何数字都可以用这10个数字的组合来表示。

1.2 十进位:解释十进位是指数字在十进制系统中的位置,它决定了数字的权值,越靠近左边的数字权值越大。

1.3 十的幂:介绍十的幂是指10的某个整数次方,如10的0次方为1,10的1次方为10,10的2次方为100,以此类推。

二、10的进制表示:2.1 十进制数的表示:详细介绍如何用十进制数来表示各种数量,从个位、十位、百位一直到更高的位数。

2.2 十进制数的读法:解释如何正确读写十进制数,包括整数和小数,以及如何理解小数点的位置。

2.3 十进制数的比较:说明如何比较大小,通过比较各个位上的数字来确定大小关系。

三、10的倍数与因数:3.1 10的倍数:详细介绍什么是10的倍数,即可以被10整除的数,如20、30、40等。

3.2 10的因数:解释什么是10的因数,即可以整除10的数,如1、2、5等。

3.3 10的倍数与因数的关系:说明10的倍数是10的因数的特殊情况,即10的倍数一定是10的因数,但10的因数不一定是10的倍数。

四、10的应用:4.1 十进制计数的应用:介绍十进制计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货币计算、时间表示等。

4.2 十进制计算的应用:说明十进制计算在数学运算中的应用,如加减乘除、百分数计算等。

4.3 十进制测量的应用:解释十进制测量在度量衡、长度、面积等方面的应用,如厘米、米、千克等。

总结:《10的认识》这本教材通过对数字10的基本概念、10的进制表示、10的倍数与因数以及10的应用的详细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10的概念。

《10的认识》说课稿4篇

《10的认识》说课稿4篇

《10的认识》说课稿4篇《10的认识》说课稿篇2一、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做’数学”的教学理念。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意在体现“做”数学的两方面:一引导学生“玩”数学;二帮助学生“悟”数学。

因此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设计思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是浙江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是在学生能“比较数量多少”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一类应用题。

教材强调“先分后合”,通过“谁与谁比,谁多谁少,多的可以分成哪两部分”来理解算理。

因此,通常的教学模式是“着重让学生理解:母鸡与公鸡比,母鸡多,母鸡的只数分成——与公鸡只数同样多的和比公鸡多的两部分,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母鸡的只数来解此类应用题。

”但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让一年级的学生完整地叙述这一思考过程是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学生对为什么要分分了过后又为什么要合很难理解,教师上课时也说不明道不清。

针对以上的现象,本节课设计的意图是想在强调“同样多”与“多的部分”的概念的基础上,抓住“母鸡比公鸡多3只”的重点句,通过探讨“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谁多谁少”,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求母鸡的只数转化抽象成“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文字题(求比5多3是几)”来解此类应用题,使说的过程变得简洁,以便于学生接受。

而且还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寻找单位“1”的量作铺垫。

基于以上教学想法的另一个原因是教材在教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各内容之后,都出现了同类的文字题。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旨在为小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和全面的数学概念教学指导。

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基础数学概念,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在完成本节课程后,学生应该能够: 1. 了解和定义各种基础数学概念; 2. 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 提高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数字与数的认知•教师引导讲解数字与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孩子进行数字认知;•教师出示不同数字卡片,要求学生逐个辨别并说出对应数量。

2. 加法与减法概念介绍•讲解加法与减法的定义和符号表示;•使用具体实物或图片进行加法与减法操作演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完成给定题目的加减计算。

3. 形状与空间认知•引导讲解常见的二维和三维形状,并进行示例展示;•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不同形状的特点与属性;•室内或室外活动中,让学生找到并记录所见环境中的各种形状。

4. 时间与日期概念掌握•介绍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与实际时间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日历中日期的排列方式和计数方法;•组织学生参与时间与日期相关问题的讨论和解答。

5. 数据分析与统计•教师引导讲解数据收集、整理和呈现的基本方法;•学生通过抽取一定样本进行统计,理解频率、平均值等概念;•学生利用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简单图表。

四、教学资源1.数字卡片或具体实物。

2.图片或实物示例。

3.钟表模型。

4.日历。

5.数据收集工具(如纸笔、电子设备)。

五、评估方法•直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并与教师讨论结果。

六、拓展活动•组织数学游戏或竞赛,深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掌握;•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概念,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基础数学概念,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数学领域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通过互动教学方式,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觉性。

2024年《小学数学说课》课件

2024年《小学数学说课》课件

2024年《小学数学说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十章《分数的初步认识》。

具体内容包括分数的定义、分数的读写方法、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定义,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分数,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3.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进行比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数的比较,以及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分数的定义、读写方法、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分数卡片、多媒体课件、黑板。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分数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一块蛋糕,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多少蛋糕呢?2. 新课讲解:(1)分数的定义: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就是一个分数。

(2)分数的读写:以蛋糕为例,讲解分数的读写方法。

(3)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发现分子、分母的关系。

(4)分数的比较: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3. 例题讲解:讲解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2. 内容:(1)分数的定义(2)分数的读写方法(3)分数的基本性质(4)分数的比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写出分数的定义,并用一个例子说明。

(4)解决实际问题:小明有3个苹果,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多少苹果?2. 答案:(1)分数的定义: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就是一个分数。

例如,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2个苹果。

(2)1/2(一半)、3/4(三分之四)、5/6(五分之六)。

(3)2/3=4/6=6/9,这三个分数相等。

(4)每个小朋友能得到3/4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分数的概念。

小学数学第十册《圆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第十册《圆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第十册《圆的认识》说课稿第1篇:小学数学第十册《圆的认识》说课稿说教材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十单元《圆》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圆的形状。

再指导学生*完成画圆的*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

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说教学方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关键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法上以演示法、尝试法为主。

采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演示与学生尝试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以多媒体图象、文字、声音,动画的综合运用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思维,从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学法上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作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尝试的让学生尝试,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面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圆是小学阶段的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以及学过了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对圆的面积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扇形统计图打下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0册说课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0册说课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第10册说课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0册说课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0册说课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第x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长方体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

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方面对此说明。

一、说教材本课是在学生掌握认识长方形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初步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等学具准备:长方体的长方体模型等二、说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教学方法基于《教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教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学理念,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基于上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说课课件10的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课件10的认识

谢谢!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 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 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 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 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 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 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 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 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10
10 9
10 8
10 7
10 6
1
2
3
4
5
5
10 9
10
10
10
1
8
2
7
3
6
4
凑十歌
一九一九好朋友,
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亲密, 四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
归纳总结 本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在熟悉 的生活环境建立概念,在游戏中深化 概念。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 思考、操作、探究等活动中,亲历 “做数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 程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 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 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 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 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 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核心素养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 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 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 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10与 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操作分类策略 例如,学习梯形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四边
形进行分类,集合图是分类时的种方法。
三、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变式训练策略 2、精加工策略 3、概念结构化策略 案例:“整除部分”的概念系统图。 4、强化应用策略
(3) 新旧概念联系。使新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 关观念建立联系,把新概念纳入到相应的概念体 系中,同化新概念。
(4) 实例辨认。辨认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确认新 概念的本质属性,使新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 关概念精确分化。
(5) 具体运用。通过各种形式运用概念,加深对 新概念的理解,使有关概念融会贯通成整体结构。
如“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含 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等等。这样定义的概念, 条件和结论十分明显,便于学生一下子抓住数学概
念的本质。
(2)描述式
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 叫做描述式。
如:“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 的1、2、3、4、5……叫自然数”;“象1.25、 0.726、0.005等都是小数”等。
第二节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组织策略
一、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 1、生活化策略 2、操作性策略 3、情境激疑策略 4、知识迁移策略
二、概念构建的基本策略
1、多例比较策略(对比、类比、运用反例与变式)
例1:学习“垂直”概念,教师除了用常见的图形(图 (1)展示外,还应采用变式或反例图形图形(图(2)、(3)、
在小学低年级通常采用描述式的方式来表示,而 到了高年级则采用定义式来表示。
二、儿童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 数学概念的学习一般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形成,二
是概念同化。 (一)数学概念形成 所谓数学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
例证中独立地发现并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 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感知具体对象阶段(观察实例) 观察数学概念的各种不同的肯定例证,可以是日常生活中
形、正方形、菱形。
3、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关系: 概念内涵是概念的质的反映,概念外延是概念的量的反
映。
(三)小学数学概念的分类 1、概念的分类 分类的三要素:种概念、属概念、分类标准。 分类时往往把一个大类分成若干小类,大类称为种概
念,小类称为属概念。 例如,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
3、概括关键要素策略 4、表述交流策略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一定的表象后,要引导学生将
自己的认识用简洁的语言将概念表述出来,使学 生的认识逐步逼近对象的本质属性,从而帮助学 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如,在学习“垂直”概念
5、多次归纳策略
如,学习梯形时,学生在概括时可能会出 现下面的几种情形:“有一组对边平行的 四边形是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 图形是梯形”。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 再次进行归纳,采用举反例的方式是引导 学生认真观察,进而进行全面归纳的一种 好方法。
第十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二)数学概念的构成
数学概念由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构成。
1、概念的内涵:概念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 总和。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内涵就是平行四边形所代表的所有对 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概念所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全体。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外延包括了一般的平行四边形,长方
三角形,三角形就是这种分类中种概念;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就是这种分类中的属概念。
2、概念分类的原则 (1)分类必须是相称的 分类所得的各个属概念的外延的并集应等于种概
念的外延。
例如,把整数划分为质数与合数,就违反了本规 则,因为遗漏了“1”。
(2)分类所得各个属概念应互相排斥。 例如,对学生进行分类时,有学生将其分为纯
小数、带小数、循环小数。这样的分类是不正确 的,因为,纯小数可以是循环小数,带小数也可 以是循环小数。
(3)每次分类应按同一标准进行。 例如,把三角形划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钝角
三角形,这个划分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个划分中用了边、角 大小的两个不同的根据。这就犯“标准不同一”的逻辑错 误。
获得概念。 5、概念的运用阶段 通过举出概念的实例,在一类事物中辩认出概念,或运用
概念解答数学问题,使新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 念建立起牢固的实质性的联系,把所学的概念纳入到相应 的概念体系中。
2. 数学概念同化 所谓数学概念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
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 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使学生获得新概念。这种获得数 学概念的方式叫做数学概念同化。 数学概念同化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揭示本质属性。给出概念的定义、名称和符号,揭示 概念的本质属性。 (2) 讨论特例。对概念进行特殊分类,讨论各种特例,突
的经验或事物,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典型事例。 2、尝试建立表象阶段(分析共同属性) 分析所观察实例的属性,通过比较得出各实例的共同属性。
3、抽象本质属性。 从上面得出的共同属性中提出本质属性的假设。并通过比
较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检验假设,确认本质属性。 4、符号表征阶段 尝试地用语言或符号对对象进行特征的概括与表征,从而
(4)分类不能越级进行。 分类应当按照被划分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具有的内在层次逐
一地进行。
例如,“把实数划分为整数、分数、无理数”就犯了“越 级划分”的逻辑错误。因为整数和分数与实数不是最邻近 的各类关系。
3、小学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 (1)定义式 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
或外延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用原有的概念说明要 定义的新概念。
。 ((41))、(5)去(2)强化这一(概3) 念
(4)
(5)
图1
例2:讲授“等腰三角形”概念,教师除了用常见 的图形(图 (1))展示外,还应采用变式图形(图21(2)、(3)、(4))去强化这一概念,因为利用等腰三 角形的性质去解题时,所遇见的图形往往是后面几 种情形。
图2
表象是儿童从直观对象到抽象概念之间的一个桥 梁,表象的建立是以获得鲜明的、丰富的感性材 料为基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