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的戏剧语言

合集下载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本文仅就《四世同堂》这部20世纪40年代完成于美国的长篇巨著,浅析老舍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京味”语言的运用及其文化内涵。

标签:《四世同堂》老舍“京味”语言文化内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伟大的作家都是语言的巨匠。

老舍先生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巨人,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

凭着深厚的生活积累、坚实的语言功底和不懈的艺术追求,老舍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把中国的文学语言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使其成为继曹雪芹之后最有成就的“完全凭借纯北京语创造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独一无二的作家”。

作为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作品的语言一直是研究者瞩目的焦点之一,研究成果也颇丰。

本文仅就《四世同堂》,浅析老舍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京味”语言的运用及其文化内涵。

一、通俗易懂的京味口语的运用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用通俗的、地道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北京口语来写北京人和北京事,这些经过他提炼加工的北京口语在《四世同堂》中担负起了叙述、描写和对话的任务,使作品具有了朴素的音乐美和绘画美。

(一)北京口语词汇的使用《四世同堂》中的北京口语词汇相当丰富。

除了形容词兼用口语及书面语的词汇以外,动词(包括助动词)、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副词和连词等都尽量用口语词汇。

此外,作品中还大量使用了极富北京特色的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这些都使《四世同堂》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京味”。

1.北京口语中的词汇特殊用法A.口语动词。

从常用词的范围看,北京口语中动词的词汇总量要比书面语多,用法也相对灵活。

口语里动词词义的区分更为细致、具体。

例如:(1)顺儿,不准和爷爷讪脸!“讪脸”,指小孩子在大人面前嬉皮笑脸。

(2)再说,赶明儿一调查户口,我们有人在外边抗战,还不是磨菇?“磨菇”,指磨蹭,浪费时间。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戏剧》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戏剧》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戏剧》知识点总结1. 戏剧的结构和分类戏剧结构外部分为幕、场、景等。

内部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戏剧分类表现形式话剧、歌剧、舞剧等。

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等。

题材历史剧、神话剧等。

2. 戏剧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特征尖锐激烈:由于矛盾的双方都有足够的冲击力,因此最后爆发的冲突是格外激烈的。

《雷雨》中所有的人物都卷入了戏剧冲突,人物之间的交锋是惊心动魄的,矛盾层层叠加,最终爆发。

高度集中: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矛盾,冲突鲜明而集中。

《雷雨》中三十年来两代人的矛盾纠葛,在不到二十四小时内展开,剧中场景集中在周家客厅和鲁家。

矛盾冲突的表现形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人之间意志和性格的冲突,属于外部冲突。

意志冲突,是指人物间对立的目的和动机出现,从而交织成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

《雷雨》中资本家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的不同动机,封建家长周朴园和渴望爱情与自由的蘩漪的不同动机,构成阶级、家庭之间的冲突。

矛盾冲突的表现形态人物内心的冲突:存在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属于内部冲突,此类冲突往往不易摆脱。

在《雷雨》中,四凤和周萍的关系使鲁侍萍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她的内心深处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需要戏剧化的表现形式。

《茶馆》展示了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矛盾冲突的不同类型单一型:这类戏剧冲突的对立面自始至终基本不变,在一次次的交锋中,冲突越来越激烈,最后爆发。

《雷雨》中蘩漪与周萍的冲突一直存在,最终爆发。

主次型:全剧有一个主要冲突,但这一冲突并非每场都出现,有时出现的是次要冲突。

《西厢记》中主要冲突是崔莺莺、张生、红娘三人与老夫人的冲突,但这一冲突并非每场都出现,有时出现的是次要冲突,即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

多样型:一些剧作没有完整而集中的戏剧情节,各场多由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组成。

这些剧作多在众多人物的活动中展示一个个分散的冲突,而这些冲突统一于一个共同的主题之下。

论英若诚《茶馆》英译中对老舍戏剧语言的继承

论英若诚《茶馆》英译中对老舍戏剧语言的继承

论英若诚《茶馆》英译中对老舍戏剧语言的继承作者:徐子昂来源:《电影评介》2015年第01期英若诚是中国当代重要的戏剧活动家,除了演员、导演和戏剧学者等身份外,他还作为翻译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下。

早在1953年,他就译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演计划》。

在其后的几十年里,他先后翻译了英国的莎士比亚、费尔汀,挪威的比昂逊、爱尔兰的奥凯西,印度的泰戈尔以及瑞典的斯特林堡等人的戏剧作品。

改革开放以后,英若诚积极投身于中外戏剧交流,其戏剧翻译活动也随之达到了一个新高潮。

1979年他为《茶馆》的旅欧演出翻译了剧本。

此后,他又与托比·罗伯森、亚瑟·米勒等戏剧家合作,翻译了《请君入瓮》(1980年)、《推销员之死》(1983年)等外国优秀戏剧。

至1999年,这些作品以“英若诚名剧译丛”结集出版,成为其戏剧翻译的代表作。

此外,他还在该译丛的《序言》以及《译后记》等文章中对自己的戏剧翻译思想进行了总结。

上世纪50年代,英若诚考入北京人艺,其后成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重要组成人员。

北京人艺的演剧艺术将中国的话剧艺术推向了高峰,其重要的戏剧活动之一便将老舍以小说技法创作出来的剧本推向舞台,使《茶馆》、《龙须沟》等剧作成为舞台经典。

这样的经历让英若诚的戏剧翻译继承了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对老舍剧本的改造。

英若诚所翻译的多数外国戏剧作品都已有了现成的译本,但在英若诚看来,“这些现成的译本不适合演出”,不能为舞台演员提供“口语化”的演出剧本。

他认为,戏剧是“各种艺术形式中最依赖口语的直接效果的形式”。

故而,他力图在戏剧翻译中维持戏剧作为口传艺术的品格,这是其翻译思想的核心。

尽管拥有多重身份,但英若诚说:“我原来是演戏的,后来虽然也干过一些导演工作,但是我始终认为我是个专业演员,搞点儿翻译充其量只能算是我的业余爱好。

”据此,英若诚是以戏剧翻译为手段来加强演员的符号权力,帮助演员调动更多的符号资本。

为了适应舞台演员的要求,英若诚在《茶馆》的剧本翻译中对原作进行了许多改造,但这种改造不是对原作的全盘否定,而是包含了对老舍的戏剧语言的继承和发扬。

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历年真题及答案 考试频率

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历年真题及答案 考试频率

考期作者类型作品问202210我与地坛202210没压中关汉卿202210送一个人上路202210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202210麦坚利堡202210202210202210202204陈染精说空的窗简析陈染小说《空的窗》的叙事特点。

202204老舍精戏茶馆简析老舍话剧《茶馆》的主题思想。

202204台静农泛散记波外翁简析台静农散文《记波外翁》刻画波外翁性格的艺术方法。

202204西川诗歌泛诗一个人老了简析西川诗歌《一个人老了》的主题意蕴。

202204孙犁精散黄鹂病期琐事分析孙犁散文《黄鹂——病期琐事》怎样通过叙述和描绘有关黄鹏的日常生活画面以揭示美的含义。

202110海子诗歌精诗麦地简析海子诗歌《麦地》中重要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202110田汉精戏关汉卿简析田汉话剧《关汉卿》的主题意蕴。

202110张承志泛说残月简析张承志小说《残月》中杨三老汉这一艺术形象。

202110柯灵散文泛散回看血泪相和流简析柯灵散文《回看血泪相和流》的艺术特点。

202110阿城精说棋王论述阿城小说《棋王》中对“吃”和“棋”的描写内容以及由此揭示的主题意蕴。

202110 202110202104王蒙精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这个简析王蒙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题意蕴。

202104老舍精戏茶馆简析老舍戏剧《茶馆》的结构特征。

202104王小波泛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结合历史背景,简析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猪”的形象及其意义。

202104绿原泛诗重读(圣经)——“牛棚”诗抄第n篇简析绿原诗歌《重读(圣经)——“牛棚”诗抄第n篇》的表现手法。

202104茹志鹃精说百合花论述茹志鹃小说《百合花》的主题意蕴及艺术特色。

202104 202104 202104202010严歌苓精说少女小渔简析严歌苓小说《少女小渔》的艺术特色。

202010琦君散文泛散髻简析琦君散文《髻》的主题意蕴。

202010北岛诗歌泛诗回答简析北岛诗歌《回答》的语言特色。

试论老舍戏剧的语言艺术-最新范文

试论老舍戏剧的语言艺术-最新范文

试论老舍戏剧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本人通过认真阅读语言大师老舍的现代戏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学习了戏剧创作的语言特色,深有感触!老舍的戏剧打破陈规,没有统一的事件,形散神不散,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

剧本时代气氛足,生活气息浓,民族色彩浓,语言精炼。

以极其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他们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

剧本语言,具有浓厚的北京口语的地方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二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关键词: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北京口语,简洁凝练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或学习工作中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利地进行交际和工作,必须好好学习语言。

当代艺术大师曹禺①说:“老先生是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更是一位人民的幽默文学家”。

老舍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是老舍话剧语言风格的基本特色。

我们通过学习老舍的语言艺术,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锤炼我们的语言,从而更好地我们进行教学服务!一、老舍简介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他对多种文艺体裁都进行过广泛的实践。

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乏佳作,而尤以长篇小说最有影响,与茅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此外,还写过杂文、鼓词、新诗、旧剧、民歌……解放后,他考虑到“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

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

”(1)“剧本排演出来,就连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明白。

”(2)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深入群众,写了一批话剧作品,因而蜚声文坛。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本人试从老舍戏剧的代表作《茶馆》(3)揭示其特有的艺术结构及语言特色。

二、老舍的戏剧语言特色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的语言是老舍话剧语言风格的基本特色。

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

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

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摘要】在《茶馆》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老舍‎其作为一个‎语言大师的‎风范。

《茶馆》中,十几个人物‎依次登台,却个个形象‎立体,性格鲜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写‎作语言的性‎格化,时代化,应人切景;老舍以笑写‎悲,寓庄于谐,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于三个时‎代中光怪陆‎离的丑类;北京化的口‎语也是本剧‎一大特色,给穿梭于茶‎馆中的人物‎注入生命。

《茶馆》的语言特色‎丰富多样,本文集中这‎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关键词】《茶馆》语言特色应人切景幽默风趣京味儿《茶馆》是以北京一‎座茶馆为舞‎台,事实上,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和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

《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演出已有5‎00场之多‎.创造了中国‎话剧史上最‎受观众喜爱‎的许多记录‎,还曾代表中‎国的话剧艺‎术到国外演‎出,为不同人种‎、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的观众所赞‎赏,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因为其‎众多优秀作‎品而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人民艺术家‎”,而《茶馆》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原因当然也‎少不了老舍‎那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

下面,我们就从谈‎谈茶馆的语‎言艺术。

一、应人切景,形象鲜明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应人切情合‎境便是遣词‎艺术的基本‎原则。

老舍说过:“文字的感动‎力是来自在‎某个场合中‎必然的说某‎种话”;(《我的“话”》)“作者必须苦‎思熟虑:如此人物,如此地点,如此时机,应该说什么‎,应该怎么说‎。

”(《话剧的语言‎》)在他的作品‎中,到处可见应‎人切情合境‎的遣词,语言有很着‎明显的性格‎化和时代化‎。

老舍特别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寥寥‎数语就活画‎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特点。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老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其文学作品中,具有幽默的语言及人性化味道,受到广大读者的称颂。

老舍的文学作品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京味儿特色,其语言表达十分流畅,将北京话凝练成了文学语言,促进了我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发展。

对此,下面就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进行全面分析。

标签:《茶馆》;语言;京味儿特色前言《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性作品,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时至今日,学术界对老舍《茶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不仅体现在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上,同时也表现在其语言特色上,特别是充满京味儿特色语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感受老舍《茶馆》的文学内涵。

1.作品善用京味儿语言老舍的《茶馆》主要是对旧北京城中一个小茶馆发生的故事进行介绍,作者是以小茶馆为平台,将旧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映射出来,小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特征十分明显,如为了生存费尽心力的茶馆掌柜,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投机倒把的骗子,卖儿卖女的贫困人家,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是旧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

在《茶馆》中,老舍用到了大量京味儿语言,其更加形象的将旧北京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如听天由命、安分守己、机智圆滑等,更是借助京味儿语言表现的淋漓尽致。

《茶馆》中利用的语言大多是北京口语,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上具有很大的作用。

如作品的第二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迟迟不肯剪掉自己的辫子“咱就把小辫儿一留,万一皇上要是给改回来呢?”这是标准的北京白话,具有浓厚的京味儿特色,形象的刻画出了旧北京生活的人物特点。

此外,在老舍的《茶馆》中,还根据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创作出了与其身份相匹配的个性化语言特点,如王利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生存用语十分恭顺;常四爷作为旧北京城的没落旗人,其自力更生,在语言上充满了沧桑、豪爽的特色。

2.《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2.1节律性强在作品《茶馆》中,老舍的语言契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并且语调抑扬顿挫,有很强的音乐特点,在曲艺音律性的影响下,语言更加传神,让人读来朗朗上口。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总的说来,老舍的语言呈现以下几个特色:(1)幽默风趣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整体风格特色。

这种幽默风趣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中无不充满幽默风趣的色彩,尤其在小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如《离婚》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可谓不胜枚举:写张大哥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和天平,“在天平上,麻子和近视眼恰好两相抵消,上等婚姻”;写老李嫌弃自己的老婆,然而自己却是“穿上最新式的西服会在身上打转,好像里面絮着二斤滚成蛋的碎棉花”等等。

(2)俗白精致老舍的语言俗白优美、雅俗共赏,并不是通俗易懂且不加修饰,直白浅露地对大众口味完全趋附、投合,而是在俗白中体现出艺术性、审美性,具有雅的色彩。

老舍的“俗”不是“庸俗”之“俗”,而是通俗,即普通老百性的日常用语;老舍的“白”就是不做过多修饰的白话,清浅通畅。

如《月牙儿》的语言就是“俗”且“白”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修辞,但又于俗白中体现出一种精致之美。

(3)饱含温情老舍作品的语言温和而不过激,虽婉而多讽,但蕴涵心酸、饱含同情。

特别是对小人物的描写,老舍的语言是宽厚温和的善意的奚落。

老舍的温情在《济南的春天》一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作者笔下的冬天没有那么寒冷,而是温暖可爱。

(4)富含潜台词主要体现在戏剧中,如《茶馆》的第一幕中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充满了刀光剑影。

这些潜台词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5)浓郁的北京风味老舍的作品多用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充满独特的北京韵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离婚》中充满了“敢情”“瞎掰”“吃劲”以及“莲花白”酒、“杏仁茶”、“酸梅汤”等市民日常生活用语;《骆驼祥子》中关于洋车夫的描写体现了独特的北京地方风味等。

(6)“谈话风”式的语言老舍“谈话风”式的语言平易自然、简练明白、朴素随性,多用白描、极少雕琢。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作者:杨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7期摘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师。

他的文学观,他幽默风趣的语言,文学作品的人性化都为人所称颂。

老舍作品里独有的京味儿特色更是人们所欣赏研究的,他自然流畅的表达,将北京话凝练成文学语言,又合乎语法规范,大大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

本文选取老舍的《茶馆》为研究对象,从音节结构,儿化音,尊称,句调和这几个方面浅层分析一下《茶馆》的京味儿特色。

关键词:节律;儿化音;句调;小短句;尊称作者简介:杨雪(1995-),女,山东滨州人,青岛市市南区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02《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是其最优秀的戏剧说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也不为过。

戏剧的文学性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上,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这就是性格化。

”[1]而不应该变成剧作者的广播员,人物语言要符合说话者身份地位等条件,老舍抓住人物性格,并且熟悉北京市民的生活,用寥寥数语使人物变得生动形象并让观众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等。

戏剧语言要通俗易懂但又充满诗意,使用的老北京方言自然流畅,又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将人们日常使用的老北京方言加工凝练,成为人们读得懂又不失文学的魅力,京味儿特色堪称一绝,成为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下面就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分析老舍先生的京味儿特色的艺术手段。

1、语言的节律性强老舍语言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音节界限分明,并且语调的抑扬顿挫,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吸取曲艺中的音律性,使作品更为传神有味儿。

音节组合多为五字或七字,组合后因节律鲜明有律动感,加上声调的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使得语言朗朗上口。

“常四爷: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刘麻子: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您坐着,我办点小事!”此为节奏鲜明的音节结构,有抑扬顿挫的起承转合,有音乐美的特征,加强了作品口语化的色彩。

14 戏剧语言:《茶馆》(节选)(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14  戏剧语言:《茶馆》(节选)(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想把别人支开,自私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深谙处世之道
王利发的形象特点
“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 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 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 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 不会出大岔子!”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 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 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 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 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 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 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
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 更过瘾
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 别计较他
你不能再在这儿作你的生意, 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
那么,你就不想想主意,卖 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奴
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 反映出社会经济的萧条, 以及其自私的一面
您等等,……我感恩不尽
委曲求全处世圆滑
人 物 形 象
第二幕写了哪些 情节?
1、李三向王淑芬 发牢骚
2、王利发和王淑芬 拌嘴
6、吴祥子、宋子恩来抓 人、敲诈 7、康顺子求工 8、刘麻子和老陈、老林的交易
3、巡警和大兵的压榨与掠夺
4、唐铁嘴要租房 9、王利发与崔久峰交谈
5、常四爷、松二爷来贺喜开张
10、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
本幕前面的一段“舞台说明” 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
剧情背景
第三幕 北京被日军 阀霸占了8年,老百姓好 不容易盼来了胜利,又 来了国民党,日子照样 不好过,甚至连最善于 应付的茶馆老掌柜也上 吊了。什么都完了,只 盼着八路军来解放……

论《茶馆》戏剧结构及戏剧冲突

论《茶馆》戏剧结构及戏剧冲突

论《茶馆》戏剧结构及戏剧冲突手里捧着一本老舍的《茶馆》,我的思绪里回忆起鲁迅先生在小说《药》里,为我们展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小“茶馆”,并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茶馆”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感觉都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个时代群众的愚昧麻木,而且也感受到了革命者不被人理解的悲哀。

然而老舍先生《茶馆》,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茶馆》是老舍戏剧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经典,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的确,五六十年代的话剧作品如今绝大部分已经不能再演、不堪再读了,只有《茶馆》是个例外。

从1957年创作至今,人们对《茶馆》的热情一直有增无减,它也因此而成为经典荒芜时代遗留下来的唯一奇迹。

《茶馆》描绘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茶馆世界”,老舍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从社会上层到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茶馆登台亮相。

剧中一共写了70多个人物,出场人物就有50多个。

有的是贯穿全剧的人物,有的是过场人物,有的是映衬人物,有的是情节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人物。

剧作家描写的重点是放在五花八门的市民阶层人物上的。

《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三幕戏写了三个时代。

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军阀混战后的民国初年;第三幕: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

这三个历史时期,历时半个世纪,但全剧没有贯穿首尾的情节,没有贯穿始终的对立斗争,剧作利用人物和事件的时断时续的发展,展示各种人物形象和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

老舍说过“我向来不跟着别人跑......砌墙之砖,都平平正正,而无独立之美,我不愿摹仿别人,而失去自己的长处”。

纵观老舍的剧作,每一出都有其独到之处,而《茶馆》则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创作的富有独立之美的扛鼎之作。

综上所述,老舍为了表现“埋葬三个时代”的恢弘主题,精心构思了设戏的角度。

即不是“正面叙述那些大事”,而是“通过一个茶馆和下茶馆的一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从而“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

台词的艺术魅力_从_茶馆_第一幕每位人物的一句典型台词看老舍精湛的语言艺术

台词的艺术魅力_从_茶馆_第一幕每位人物的一句典型台词看老舍精湛的语言艺术

老舍的话剧《茶馆》第一幕,出场说话的人物有22位,这些人物的台词朴素简洁,生动传神,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十分符合其身份、地位及性格特征。

本文通过对出场说话的22位人物各自的一句典型台词进行分析研究,来欣赏老舍精湛的语言艺术,领略其在人物塑造和全剧中的特殊价值。

一、中心人物和平民百姓及部分茶客的台词(一)中心人物的台词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老板。

在第一幕里,他二十多岁,因父亲死得早,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茶馆掌柜。

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在乱世风云中竭力维持茶馆的生存。

他是该幕里说话次数最多的人,一共说了28次,其中,最能代表他性格的台词是:“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

”和气生财,是生意人的一个信条,也是王利发主持茶馆的为人之道、经营之道、发家之道。

他就是按照父亲所遗留的这种做人做事的办法,见人就磕头作揖,把人缘放在了非常特殊的位置,以求生意顺溜。

当茶客议论时局的时侯,王利发及时制止,不让谈国事,他是害怕国事影响茶馆生意,害怕封建政治让他丢掉饭碗。

对庞太监及流氓、特务极力奉承,委曲求全,已是王利发迎合权势的家常便饭。

为了摆脱经营困境,他四面讨好,八面玲珑,是一个非常世俗的人。

这些已经清楚地表露出了他的处世心态,对人对事、对天对地,对自己身外的一切都讨好,以求生意兴隆,赚钱发财。

他的这句台词刻画了他的典型性格,精明、干练,见风使舵,顺应潮流,又胆小怕事,委曲求全,逆来顺受。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忙了一辈子“改良”、既精明又圆滑的小商人,仍然没有逃出时代的悲剧怪圈。

在四十多年后,落得个痛失茶馆、家破人亡、一贫如洗、走投无路的悲惨结局,被时代套上了“绞索”,吊死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

常四爷是裕泰茶馆的主顾,是一个宫廷“旗人”,是吃俸禄的“铁杆庄稼”。

他说了21次话。

常四爷个性刚强耿直,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他敢当面指责流氓打手二德子。

他不善于向别人作揖、哀求,一生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欺台词的艺术魅力———从《茶馆》第一幕每位人物的一句典型台词看老舍精湛的语言艺术董克林本栏主持刘勤侮。

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茶馆》的戏剧结构1、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的确如此,《话剧》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在《茶馆》中,大大小小人物有70多人,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老舍先生巧妙地采用了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人物都说自己的话,人物在剧中商场、出场不用作者交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茶馆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命运,但是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演绎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

《茶馆》从“侧面透露”的角度进行总体构思,对传统的戏剧结构有所突破。

全剧以人民群众同时代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用以王利发的命运故事为中心的、联合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几条经线和大大小小戏剧冲突形成的几条纬线,织成了“球网状”的结构。

这种“球网状”的结构,凸现了戏剧构图的多层次、多色调、立体化的特色。

这就是说,在表现戏剧冲突时,不是以同一组对立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作为推进情节的主轴,而是令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人。

所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样,就在同一场面里“集合”了几个生活片断,形成戏剧冲突的此起彼伏,使场面异彩纷呈。

应该说,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和作者基本采用横断面写法分不开的。

三幕戏分别截取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断面(每幕戏的时间都压缩在几个小时之内),在其中作者绘制了多幅精彩的人物速写和生活即景,使之合成为一张蕴藉深远的社会风俗画。

每一幕戏的结尾都以神来之笔为画图的核心描绘了精当的落点形成一个“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时代风貌和社会心理,具有社会风情的丰富性和时代本质的透视力。

2、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善于用巧妙的衔接与穿插安排分散的人物,达到平缓展露的效果。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摘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京味”,他的语言追求平和幽默。

在他的作品中,多用北京城内外平民化的生活语言,如:多儿化词、多叠音词,并结合了多种修辞手法。

话剧《茶馆》就是通过这些来表现那浓浓的“京味”的。

关键词:儿化词叠音词修辞幽默京味老舍在《茶馆》中使用多种语言技巧来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故事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浅析《茶馆》的语言艺术。

一、带有浓重地方、民族、时代色彩的口语老舍在话剧语言中说的:戏剧语言要给听众以弦外之音,好像给舞台留出一些空隙,耐人寻味。

《茶馆》的语言堪称这个理念的典范。

(一) 赋予地方色彩的儿化词作者对《茶馆》中的儿化词做了统计,共有100余处。

诸如:事儿、哥们儿、早班儿、全村儿、狠劲儿、味儿、煤球儿、照顾主儿、烟泡儿、一会儿、人缘儿、官厅儿、两半儿、铜子儿、叫座儿、小辫儿、干活儿、白面儿、赶明儿、抓早儿、没错儿、洋玩意儿、话儿、词儿、三轮儿、调魂儿等等,俯拾即是。

儿化词是北方语言特色之一,如“赶明儿”、“抓早儿”等在南方是很少有的。

这些词听来亲切、感人,能让人身临其境于北方语言环境中,拉近了读者与人物情景的距离。

(二)大量叠音词的使用据作者统计,《茶馆》中的叠音词有近50处,如:外边蹓蹓、管教管教、遛遛、可怜可怜、算算命、帮帮忙、活动活动、说说理、照顾照顾、硬硬朗朗、表表功、跳跳舞、玩玩牌、喝喝咖啡、转转等。

这些鲜明生动的叠音词表现了深刻的内涵。

文中几次提到“溜溜”“转转”“玩玩”“蹓蹓”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这些可持续的动作动词重叠表示了该动作的短暂或是轻微,从而更进一步表现悠闲和慢慢悠悠的感觉,与当时多变紧急的政治形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这些把老北京人那种随意、悠闲、懒散、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看尽了他们的可笑与可悲。

“我给你说说看”“表表功”“活动活动”“搜查搜查”等叠音词,把小人物那种贪婪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

茶馆的剧本和话剧的文学语言

茶馆的剧本和话剧的文学语言

剧本《茶馆》和话剧《茶馆》的文学语言《茶馆》是老舍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

《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景,在这三个场景中,一方面描绘了北平风俗的变迁,另一方面三个旧时代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

作者通过在茶馆中进出的各色人物,把一幅血淋林的、令人颤栗的画面推到读和观众面前:太监竟要买大姑娘当老婆,农民无法生活不得不卖儿女,流氓暗探横行乡里,正直的人因为一句话就要坐牢。

这说明清末社会不仅反动、黑暗而且腐朽不堪。

老舍先生通过茶馆这样一个人流复杂的地方不仅描述了当时的社会而且还成功的塑造了众多人物,通过他们在茶馆中的一言一行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思想的腐朽性。

话剧《茶馆》拥有了除以上电影化表演的特征外,我觉着还有对故事,事件,人物性格的充分再现,夸张其人物的性格较强,比原故事中的人物表现要夸张的多,主要反映在人物的动作幅度较大,声音叫大,也较有戏剧化表情等多变的特点,较丰富,较生动。

能带人们再现生活和富有时代感以外,更能在一个较有限的舞台上表现出全部的人物形象和动作表现,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论是吸引人的演员还是不引人注意的演员,在话剧表演的舞台上都会形态各异,不同的性格特色,各种动作姿势,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表现在舞台上,观众可以选择性的观看主要或者次要的角色。

老舍的《茶馆》话剧作为一个舞台来反映一个社会的风貌和冲突的,其他一些小话剧也有类似的构思。

而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又跨越了五十年的时光,它所反映的已经不仅仅是社会的点和面,而是加入了纵深的时间轴,那是一个立体的时代的变迁。

从第一幕的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到第二幕二十年后的民国,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后的抗战胜利之后,茶馆里的人随着时间老去,茶馆里发生的事情虽然有着各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却又与前后丝丝相扣;情节无论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故事无论是让人会心一笑还是扼腕叹息,都恰到好处的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中国话剧的历史性的一点见证。

浅析《茶馆》语言特色

浅析《茶馆》语言特色

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摘要:老舍是语言艺术大师。

《茶馆》的语言就直接体现了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风范。

《茶馆》里10几个人物,之所以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得力于语言的性格化,时代化。

出于“葬送3个时代”的需要,老舍以特有的幽默语言尖锐地讽刺与嘲笑了那些光怪陆离的丑类;同时他运用经过提炼的北京话,赋予人物以生命。

《茶馆》的语言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就这3个方面加以说明。

关键词:性格化时代化幽默京味儿《茶馆》中还有许多语言幽默的地方。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的风格。

这种幽默寓庄于谐,能给读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如常四爷“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其正直、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爱国心从中表现出来。

康顺子“我饿死不要紧,可不能饿死这个无倚无靠的好孩子!”“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作家常饭,都会!我是乡下人,我能吃苦,只要不再作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有三顿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够大力上学的,就行!”四个感叹句,写出她的勤劳质朴、吃苦耐劳和心地善良。

其余如松二爷的胆小怕事、懒散无能,崔九峰的老气横秋、深深绝望等,也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现出来的。

王利发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精明干练,一心要使祖传的大茶馆发达兴旺起来。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一、本文概述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茶馆》的语言艺术,分析老舍如何通过精湛的语言运用,将这部作品塑造成一个生动的社会缩影和历史见证。

我们需要认识到《茶馆》的语言艺术不仅仅是对话的流畅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更是老舍先生对于北京方言的巧妙运用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

老舍先生通过对于北京话的精准把握和巧妙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也让整个戏剧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老舍在《茶馆》中展现了其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他通过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王利发的世故圆滑,还是常四爷的正直不阿,或是秦二爷的豪放不羁,每一种语言风格都与其社会地位和个性特征紧密相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社会揭示。

老舍在《茶馆》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俗语、谚语和歌谣,这些语言元素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这些地道的语言表达,老舍成功地再现了清末民初北京城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使得《茶馆》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茶馆》的语言艺术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对白的生动传神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上,更体现在老舍对于北京方言的深入挖掘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上。

通过对《茶馆》的语言艺术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及《茶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老舍的语言风格与特点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在《茶馆》中,老舍运用了地道的北京话,使得人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地方特色。

这种语言的使用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人物的塑造增添了真实感。

老舍的语言风格中,幽默与讽刺是两个显著的特点。

在《茶馆》中,他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巧妙地运用幽默和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评。

《茶馆》语言特色

《茶馆》语言特色

《茶馆》语言特色《茶馆》作为老舍先生剧作品的典范,其体现了老舍先生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

也因此,众多学者对《茶馆》语言风格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聚焦在形象化的语言,具有京味特色的通俗朴实的语言风格以及其幽默讽刺的手法。

本文在整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从不空泛、浅白与机趣中针砭时弊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不空泛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功力非凡。

尽管《茶馆》只有短短的三幕,但他却能用用高度凝练、准确传神的语言,刻画并传达出了独特的内容与丰富的思想感情。

李渔认为,戏剧语言可要符合人物的形象,什么样的人物就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也就是要将语言与人物对应,否则就会让观众感觉不真实。

“均是常谈俗语,有当用于此者,有当用于彼者。

”[1]显然,老舍先生遵循了《闲情偶记》中的的“戒浮泛”理论,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将各种人物形象勾勒出来。

语言的形象化是所有关于《茶馆》语言特色的研究都会提及的重点。

梁嘉欣认为在没有复杂的结构与跌宕的情节的情况下,老舍对人物语言运用的能力是《茶馆》的魅力所在。

[2]《茶馆》中出场角色的有几十个,老舍就有这样的能力,让他们在三言两语之间就暴露自己的性格,达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3]”的效果。

《茶馆》中的老板王利发就是出现次数最多(出场229次),并且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人物。

邱梅认为他是个性最鲜明、形象最丰满的人物。

[4]《茶馆》一剧的三幕都以他为主角而串联的。

《茶馆》中的第一句台词“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是茶馆店主王利发不仅是说给唐铁嘴听的,也是说给茶馆内的客人们听的。

唐铁嘴在《茶馆》中是一个吸食鸦片、整日混饭的二流子,他经常来喝茶,却总是赊欠茶钱,王利发对唐铁嘴自然是十分厌恶的。

但对于这种人,王利发并没有直接破口大骂,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意,打发唐铁嘴离开茶馆时还称呼其为“唐先生”,甚至给唐铁嘴送了一壶茶。

王利发的这一举动一是防止唐铁嘴撒泼,让茶馆卷入是非之中。

二是能够引来其它食客的好感。

从《茶馆》的用词来品读老舍的语言特色

从《茶馆》的用词来品读老舍的语言特色

从《茶馆》的用词来品读老舍的语言特色摘要:《茶馆》是我国话剧史上的丰碑,也是当代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我们从《茶馆》的语言运用中来分析老舍的语言特色,渐成学界研究的一大方向。

现就《茶馆》的叠音词、儿化词、方言词汇、旧词汇等进行探析,来展现老舍在京韵语言创作中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茶馆》老舍语言特色关于老舍语言特色的研究,在学界,王晓琴提出老舍的白话语言富有音乐美,饱含哲理趣味;范亦毫提出《茶馆》中的儿化音词汇讲究节奏起伏,令读者朗朗上口;靳新来提出老舍白话的万能观;邱仕华提出老舍语言的生活观等等。

相比于他人对老舍语言的评述,孙钧政提出老舍语言的“控制论”观点,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老舍语言的影响最为关键。

本文立足《茶馆》文学本体,从语言学视角来探析其词汇的使用特色,简述如下。

[1]一、《茶馆》中老舍对叠音词的使用特色叠音词,顾名思义,其结构讲究字的重叠,而叠音本身,在我国汉语使用中也是一大特色。

比如常用的“白茫茫”、“红彤彤”等,这些叠音词在阅读上朗朗上口,在听觉上拥有美感韵致。

在《茶馆》中,叠音词汇的使用,也是老舍语言的重要特色之一。

比如有“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在该语句中,连续用了“文绉绉”、“雄纠纠”两个叠音词汇,来对人物的形象进行生动描绘。

这一叠词结构可以简化为“ABB”句式。

在该结构中,对于重叠词汇只能作为单独语素来用,单独一个“绉”或“赳”无法成词,以用来修饰前面的形容词,在语言表现上具有灵活的使用范围。

同样,还有“AABB”式结构的叠词,比如“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其中的“乱乱哄哄”与“文绉绉”等相比更为复杂,“哄哄”二字还要修饰前面的“乱乱”,而对于“乱乱”、“哄哄”都不能单独成句。

[2]在语法变体研究中,一些词汇的使用往往可以从变化中来了解其特点。

《茶馆》在语法使用上,也多善于运用重叠形式,来表达不同的语言效果。

比如“捧捧唐铁嘴吧”、“我到后头坐坐去”、“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等句子中的叠词使用,其形式可以简化为“AA”式,但我们从这些词汇来看,多为单音词,且都是动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舍的戏剧语言
摘要:老舍的戏剧中,语言艺术的独特发挥,是老舍戏剧的突出成就与精粹。

其戏剧创作中对台词的巧妙运用,通过舞台表演,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突出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变化,最突出的是京味风格,充满生活气息,又透露着幽默,具有哲理意味,是一种中和了的话剧语言,为中国的话剧发张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民族戏剧口语化的典范。

关键词:戏剧语言人物性格京味儿幽默
老舍是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他以其图特的戏剧语言“创造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帮助,让我们去反思过去和现在。

早在四十年代,在纪念老舍创作20周年时,郭沫若就尊称他为’寸楷含幽默,片言振聩聋”的“文章一代宗”。

曹禺也评价老舍的话剧“道理扼要,深入浅出,笔下生风”,其语言“闪烁着智慧和哲理的警句”,“没有一句话里的词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不可言传的”。

老舍从自己的剧作实践出发,针对当时戏剧舞台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对戏剧语言的一系列精辟见解。

有了老舍的戏剧语言艺术和戏剧语言理论的独创,我国的戏剧语言有了新的突破,是我国文化的宝贵财富。

人物语言的性格化
“写戏主要是写人”,戏剧语言—台词,是表现喜剧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

一出成功的戏剧离不开有戏剧人物性格的完美表现,而这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必然要有性格化的语言。

托尔斯泰说过戏剧化语言的
重要:“让登场人物说的话,不论如何娓娓动听和含义深刻,只要他们是赘余的,不合乎环境和性格的,那就会破坏了戏剧作品的主要条件—幻想,而读者或观众正是由于这种幻想才会全神贯注于剧中人物的感情的”。

这说明作为一部好的戏剧,要有合乎环境和性格的语言,才能激起观众的兴趣,使观众有种幻想,甚至产生强烈的共鸣,能和戏剧中的人物同悲喜,才是观众所要看到的。

老舍的戏剧创作就能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在他的戏剧中,小说式人物“开口就响”的语言手段,使人物的对话能随人而发,而且符合人物的身份。

他说“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话,”即“甲说甲的话,乙说乙的话,不能混同或互换”。

老舍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把表现的“话到,人物到,情节到”这样就能起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仅突出了剧情,而且也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如《茶馆》中开幕后王利发和唐铁嘴的两句对话:
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溜溜吧!
唐铁嘴(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你相相面吧!首相奉送不取分文!(不容分说,拉过王利发的手来)今早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您贵庚是…
这一段话非常自然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和典型环境,与此同时,通过王利发的几句话,我们看到他的世故圆滑,善于应酬的生意人面貌以及唐铁嘴江湖骗子的形象,确实做到了人物一开口,其性格就一目了然。

而且老舍语言好,人物也活,几笔就勾出来了,画龙点睛式的手法。

抓得准确,人物一上场,三言两语就出来了。

如马五
爷,二德子那么凶,他只说“二德子,你威风呵!”连站都不站起来,二德子就赶紧过来请安。

用二德子来衬托马五爷,太好了。

前边是无声的控诉,到第三幕,老人上来,就是有声的控诉了。

用了七个“好”字和一个“传”字,用最精炼的语言,最简练的动作。

我国清代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李渔也明确提出戏剧语言要“语求肖似”,也就是某个人说就要像某个人,不能使人物性格混同。

演员在演这个角色的时候,要把要演的这个人物的方方面面了解清楚,尤其是人物的性格,能在舞台上把它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给观众带来好的戏剧,才能演出精彩的戏剧。

京味儿风格
老舍的戏剧和他的小说一样,最大的特征就是京味儿风格。

所谓京味儿就是北京人说话的一种语调。

老舍通过对北京语言特别是北京市民语言的提炼,通过民间戏曲的吸收和借鉴,把一中有地方特点的语言融合到戏剧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语言风格,这是老舍戏剧语言的巨大成就。

他笔下的民情习俗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满族生活习性的特点。

从《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到压卷之作的《正红旗下》,老舍笔下展开的老北京特有的民俗风情的长幅画卷,囊括了清末北京社会的各个阶层,可以说从王公贵族到下层市民,以至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色人等,都活现在他的笔端。

在他描绘的世态民俗的大背景下,既留下了下层市民苦难、挣扎、奋斗的声影,也留下了末代王朝送葬的钟声。

从脍炙人口的名剧《茶馆》演出的情景里,我们看到:满台奔跑
着端茶倒水、送烂肉面的跑堂儿,坐着喝茶的主儿,旗人装束的打扮:长袍马褂,服饰鲜艳,腰间挂满了零碎儿——玉石坠儿、鼻烟壶、小梳子,头上高悬鸟笼子,其间混杂着衣裳褴褛的乞讨者……;我们听到:茶客们的高谈阔论,茶房的高声吆喝,后台厨房传来的炒勺敲打声,时而又穿插着老北京特有的叫卖声……,洋洋大观的场面,让人接应不暇,“幕一拉开,观众就眼花缭乱,颇有顾此失彼的担心”。

尽管是那些并未亲眼目睹过茶馆生活的当代北京人,观看了这浓郁、别具的地方风情展示,也会脱口说出这是老北京的茶馆文化。

因为这种种形象、打扮、作派、礼仪、恐怕在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任何时代都找不到。

只有北京独一“味儿”
老舍的戏剧中,他熟练的掌握地方方言,熟悉一切事物,熟悉各阶层人物的语言,并应用的得心应手,非常精当。

如《龙须沟》中赵老头和李四嫂商量怎样帮助丁田:
四婶我们听您的话,要是您善劝,我臭骂,也许更有劲儿!
赵老那可不对,你跟他动软的拿感情拢住他,我在那面子局他,这么办就行了啦!
他们之间的对话,就有明显的北京人说事的语气,四嫂称她的同院邻居赵老头为您,这是对人的尊称,赵老头称赵四嫂为你,这是北京人长辈对后辈的称呼。

除了称呼,在用语上,如“善劝”,“臭骂”,“那面子局他“等,这都是北京人特有的方言土语。

这些语言通过表演就能很好的突出任务的性格,四嫂直爽,就知道臭骂,不讲究方法;赵老头沉着稳重,讲究助人的方法,而其中有透露着幽默,真的做到了
有的语言“想得深出的俏”。

老舍的很多戏剧作品都带有这种京味儿的戏剧化语言,很多作品都被搬上了舞台,充分显示了长久的艺术魅力。

在如老舍的《东房西屋》作为大剧场话剧《北街南院》的姐妹篇,这部京味儿小剧场话剧透过北京一个“东房西屋”的小院儿,描写了老北京“土著”房东和他几个北漂房客的故事,反映出新时代的北京特色。

任何戏剧的都离不开舞台表演,而戏剧语言,自然不能脱离舞台而存在。

老舍的话剧,就善于运用这种活泼生动的口语来创作人物,这种戏剧化的语言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能在舞台上表现的恰到好处,这就不仅需要演员的表演才能,重要的还是作家的戏剧创作。

老舍的戏剧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尤其是他的戏剧语言的充分运用,让我们能深刻的体味到戏剧的博大精深。

参考书目:
《老舍剧作研究》李振潼冉忆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戏剧经典作品欣赏》郭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老舍戏剧语言》老舍中国戏剧出版社
《老舍言语与风格》老舍上海文艺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