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成人血流量与血流速度
椎动脉狭窄血流速度标准
椎动脉狭窄血流速度标准椎动脉是人体一条重要的供应大脑血液的动脉,它负责大脑后部和头颈部的血液供应。
椎动脉狭窄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血管疾病,它会导致局部血流量减少,进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
因此,人们通常需要了解椎动脉狭窄的血流速度标准,以便及时发现和诊断该疾病。
椎动脉狭窄通常会造成血流速度的改变,因此该标准的主要指标之一是血流速度。
椎动脉血流速度是通过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检测的。
多普勒超声仪可以通过血液回波的频率变化来显示血流速度,而血流速度则可以反映椎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
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的椎动脉血流速度范围是30-110cm/s。
当椎动脉血流速度小于30cm/s时,就说明血流减缓了,这可能是由于椎动脉狭窄所造成的。
狭窄程度越重,血流速度减缓得就越明显。
当血流速度降低到20cm/s以下时,就意味着血液流动非常缓慢,这时需要引起警惕了。
当椎动脉血流速度大于110cm/s时,可能意味着血管破裂或其他血管病变。
此时,医生需要尽早使用其他检测方法,如MRI扫描等,以确诊疾病的具体类型。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血流速度是椎动脉狭窄诊断的主要指标之一,但是单独使用血流速度来诊断椎动脉狭窄是不够准确的。
医生通常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MRI扫描等,来综合判断椎动脉狭窄的程度和性质。
综上所述,正常人的椎动脉血流速度范围是30-110cm/s。
当血流速度小于30cm/s时,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椎动脉狭窄,狭窄越重,血流速度减缓越明显;当血流速度大于110cm/s时,可能表明椎动脉破裂或其他血管病变。
然而,血流速度不能单独用来诊断椎动脉狭窄,医生还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来进行综合判断。
人体机能(生理学):血液循环
1.心肌细胞兴奋性周期变化 最大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即相当于心肌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的早期。 意义:使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有节律的舒、缩交替活动,有利于心室完成射血功能。
【掌握】心肌的四大生理特性
(1)有效不应期: ✓ 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 ✓ 兴奋性为零 (2)相对不应期: ✓ 兴奋性低于正常 (3)超常期: ✓ 兴奋性高于正常
✓心率↑↑(>180次/分)→心动周期缩短,尤其是心舒期缩短
✓→前负荷↓↓→心排出量↓。
✓心率↓↓(<40次/分)→心动周期延长,尤其是心舒期延长 ✓→前负荷↑↑→心排出量↓。
〔了解〕心力贮备
【概念】心排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增强而增多的能力。
健康人在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3.6-4.8L/min 健康人在剧烈体力活动时的心输出量可高达25 ~ 35L/min,为安
〖熟悉〗心输出量概念
心指数: 概念: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 意义:临床上评价不同个体心功能好坏的常用的指标。
现实中人有矮小和高大的,其新陈代谢总量并不相等,用心输出量 的绝对值作为指标进行不同个体间心功能的比较是不全面的。研 究发现心输出量与体重不成正比,而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熟悉〗心输出量概念
期前收缩(早搏): 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工或来 自异位起搏点的激动而产生的收缩。 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后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五)理化因素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1.温度:主要影响自律性,使其增高。 2.酸碱度:当PH值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 3.电解质离子: ❖高血钾:重度高血钾时,心肌的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均减弱, 甚至心脏停止跳动于舒张状态(钾抑制)。故临床补钾时,禁止静脉推注。 ❖高血钙:血Ca2+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甚至停跳于收缩状态(钙僵直)。
颈总动脉主干血流速标准
颈总动脉主干血流速标准颈总动脉主干血流速标准是评估颈部血管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了解颈总动脉主干血流速的标准值及其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颈总动脉主干血流速标准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其测量方法、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
一、颈总动脉主干血流速标准概述正常情况下,颈总动脉主干血流速应在30-60cm/s范围内。
年龄、性别、血压、心率等因素会影响血流速度。
年龄增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情况下,血流速度可相应增快。
二、颈总动脉主干血流速测量的方法1.超声心动图:通过超声波探头对颈部血管进行实时监测,可准确测量颈总动脉主干血流速度。
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技术,无创性地显示颈部血管结构,从而测量血流速度。
3.计算机断层扫描(CTA):通过X射线对身体进行扫描,显示颈部血管图像,计算血流速度。
三、颈总动脉主干血流速异常的临床意义1.血流速度增快:可能提示高血压、甲亢等疾病。
2.血流速度减慢:可能与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等病变有关。
3.血流速度不规律:可能与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相关。
四、影响颈总动脉主干血流速的因素1.性别:男性颈总动脉血流速度通常较女性快。
2.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血流速度可逐渐增快。
3.血压:高血压患者血流速度可增快。
4.心率:心率增快时,血流速度也会相应增快。
五、总结与建议了解颈总动脉主干血流速标准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控制血压、心率等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血液动力学指标
血液动力学指标
血液动力学指标是用来描述和衡量血液在血管系统中流动特性的重要参数。
以下是主要的血液动力学指标:
1.血流速度
血流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距离。
它取决于心脏的泵血能力和血管的阻力。
在血管系统中,血流速度通常会因为血管的大小、形状和血液黏度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2.血流量
血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的血液体积。
血流量与血流速度和血管的横截面积有关。
在一定时间内,血流量随着血流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3.血压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
血压分为收缩压和舒张压。
收缩压是指在心脏收缩时测得的血压,而舒张压则是在心脏舒张时测得的血压。
血压反映了心脏的泵血能力和血管的阻力。
4.血液黏度
血液黏度是指血液的黏稠度,即血液流动时的内摩擦力。
血液黏度取决于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血液黏度会影响血流速度和血流量。
5.血流形态
血流形态是指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方式,包括层流、湍流和漩涡等。
层流是指血液沿着血管壁平稳流动,湍流是指血液流动时出现紊乱和漩涡的情况,而漩涡则是指血液流动时出现的旋转运动。
血流形态会影响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血压。
这些血液动力学指标对于理解和管理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脏的功能、血管的健康状况以及药物的疗效。
血液循环 第3节 血管生理
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上输液时,如果CVP升高, 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CVP降低,提示输 液不足。
2.外周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28
3.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直立时:由于血液本身
35
3.动-静脉短路: 主要存在于手掌、足底、耳廓等处。
路径:微A →动-静脉吻合支→微V 特点:管壁厚,流速快,一般不开放,完全无 交换作用。 作用:控制皮肤散热量,调节体温。
36
(三)微循环血流的调节
1. 代谢产物的作用:
局部代谢产物↑ →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
↓
微循环血流↓
真毛血管开放
的动力取决于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中淋巴液之间 的压力差。 (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清除组织中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真毛细血管关闭
微循环血流↑
↑
↓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 局部代谢产物↓
2. 微A、后微A、微V还受交感神经支配
37
(四)血液和组织血液之间物质交换 1.扩散(溶质分子); 2.吞饮(大分子的物质,如蛋白质); 3.滤过和重吸收(组织液的生成)
38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的滤过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
指微静脉。舒缩活动影响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 比值,改变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 7.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锁骨下动脉流速标准
锁骨下动脉流速标准
一、血流速度范围
锁骨下动脉的血流速度范围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通常来说,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的血流速度为20-80cm/s。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流速度可能会逐渐减慢。
二、峰值流速
锁骨下动脉的峰值流速是指血流在某一瞬间的最大流速。
正常成人的峰值流速通常在50-100cm/s之间。
三、平均流速
平均流速是指一段时间内的血流速度平均值。
正常成人的锁骨下动脉平均流速约为30-60cm/s。
四、流速波形
锁骨下动脉的流速波形可反映血管的功能状态。
正常的流速波形呈稳定的连续流动状态,无明显的波动或中断。
五、血管阻力
血管阻力是指血流在血管内受到的阻力大小。
锁骨下动脉的血管阻力主要受血管口径、血管壁的弹性和血液粘稠度等因素影响。
正常的血管阻力值可通过测量血压和计算脉搏波传导速度等方法获得。
一般情况下,锁骨下动脉的血管阻力在健康成人中处于较低水平,以保证良好的血液循环。
综上所述,锁骨下动脉流速标准是一个综合指标,包括血流速度范围、峰值流速、平均流速、流速波形和血管阻力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了解个体锁骨下动脉的功能状态,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成人血流量与血流速度
正常成人血流量与血流速度血液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身体各组织和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帮助排除废物和二氧化碳。
了解正常成人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对于我们对人体健康的认识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讨论正常成人血流量和血流速度的相关内容。
一、正常成人血流量正常成人的血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全身血液的流动量,通常用升/分钟(L/min)来表示。
成人的正常血流量与身体的大小和代谢需求有关,并且根据不同的生理状态和活动水平而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静息状态下正常成人的血流量约为4-6 L/min。
成人的血流量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心脏泵血能力、血管阻力、血液黏度等。
心脏泵血能力取决于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而血管阻力则与血管的直径、长度和弹性有关。
此外,血液黏度指的是血液的浓稠程度,受到红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影响。
二、正常成人血流速度正常成人的血流速度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速度,通常用cm/s表示。
血流速度的测量对于评估血流状态和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
人体的血流速度与血液的流体动力学性质密切相关。
在主动脉和大血管中,血流速度较高,因为这些血管需要迅速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而在毛细血管和静脉中,血流速度较低,目的是为了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以及废物的排泄。
血流速度的测量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括超声多普勒技术、磁共振成像和激光多普勒流量计等。
这些技术可以非侵入性地测量血流速度,并提供详细的血流动态信息。
三、血流量与血流速度的意义正常成人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对于诊断和监测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血流量的异常可以提示心脏泵血功能的改变,如心脏收缩力的减弱或心率的变化。
血流速度的异常可能与血管狭窄、堵塞或血液黏稠度增高等问题有关。
此外,了解正常成人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还可以帮助评估器官功能和疾病风险。
例如,肾脏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反映了肾脏滤过功能是否正常,而大脑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则与认知功能和中风风险密切相关。
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
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是评估下肢血液循环状态的重要参数,包括血流速度、血管阻力、血压、血流量、血管弹性、血液黏稠度等方面。
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下肢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于预防和治疗下肢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血流速度血流速度是指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速度,通常以厘米/秒或米/秒为单位。
正常情况下,下肢血流速度较慢,因为下肢血管较粗,血流阻力较小。
如果下肢血流速度过快或过慢,都可能表明存在血管疾病。
二、血管阻力血管阻力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受到的阻力,通常以帕斯卡(Pa)或千帕斯卡(kPa)为单位。
正常情况下,下肢血管阻力较低,因为下肢血管较为粗大。
如果下肢血管阻力增加,可能表明血管狭窄或硬化等病变。
三、血压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或千帕斯卡(kPa)为单位。
下肢血压的测量可以帮助评估下肢血液循环的状态。
正常情况下,下肢血压应与上肢血压相近。
如果下肢血压明显低于上肢血压,可能表明存在下肢血管疾病。
四、血流量血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血管段的血液量,通常以毫升/分钟或升/小时为单位。
正常情况下,下肢血流量较大,因为下肢承担着人体大部分的重量和运动负荷。
如果下肢血流量减少,可能表明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等病变。
五、血管弹性血管弹性是指血管壁的弹性和可扩张性,是评估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下肢血管弹性较好,能够适应血液循环的变化。
如果下肢血管弹性降低,可能表明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
六、血液黏稠度血液黏稠度是指血液的黏滞性,是评估血液流变学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下肢血液黏稠度较低,因为下肢血流速度较慢。
如果下肢血液黏稠度增加,可能表明存在高血脂、高血糖等病变。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检测参数的参考值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检测参数的参考值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是评估大脑血液供应和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来获取,包括超声多普勒、磁共振血流成像和脑电图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检测参数的参考值。
1.脑血流量脑血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大脑的血液量。
正常成人的脑血流量范围为每分钟50-60毫升。
血液供应脑部的主要血管是颈动脉和椎动脉,因此检测脑血流量可以通过测量颈动脉和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来确定。
2.脑血流速度脑血流速度是指血液通过脑动脉的速度。
正常成人的脑血流速度范围为每分钟50-100厘米。
通过超声多普勒技术可以非侵入性地测量脑血流速度。
3.脑血管阻力指数脑血管阻力指数是评估脑血管阻力的指标。
它是通过测量脑动脉内外径差来计算的。
正常成人的脑血管阻力指数范围为0.6-1.2。
较高的脑血管阻力指数可能表明血管狭窄或堵塞。
4.脑血管弹性脑血管弹性是指血管在血液流动时对压力的适应能力。
正常成人的脑血管弹性指数范围为2-5。
血管弹性降低可能与动脉硬化和血管损伤有关。
5.脑血氧饱和度脑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氧气的含量。
正常成人的脑血氧饱和度范围为60-75%。
低脑血氧饱和度可能与缺氧和血管疾病有关。
6.脑电图脑电图是通过测量大脑电活动来评估脑功能的一种方法。
正常成人的脑电图应该有特定的频率和振幅范围。
异常的脑电图可能与癫痫、脑损伤和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上述的参考值是基于正常成人的范围,低于或高于这些范围可能表示不同的疾病或异常情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参考值可能因年龄、性别、体重和其他个体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检测时,最好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得更准确的参考值。
总结起来,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检测参数的参考值包括脑血流量、脑血流速度、脑血管阻力指数、脑血管弹性、脑血氧饱和度和脑电图。
这些参考值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脑血液供应和功能状态,进而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疾病或其他相关疾病。
颈动脉血流值标准
颈动脉血流值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颈动脉血流值标准是评估颈动脉血流情况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通过对颈动脉血流值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等血管疾病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颈动脉血流值标准的相关知识。
一、颈动脉血流值标准的基本概念颈动脉血流值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颈动脉的血液流量。
正常情况下,颈动脉血流值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反映出血管的通畅程度和血流速度。
通常情况下,颈动脉血流值的单位是毫升/分钟(ml/min)或者厘米/秒(cm/s)。
1. 超声多普勒检查:这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可以通过超声波来检测颈动脉血流值。
医生可以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查来评估颈动脉内血流速度和方向,从而得出颈动脉血流值。
2. CT血管造影:这是一种经过造影剂显影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出颈动脉的血流情况。
医生可以通过CT血管造影来测量颈动脉血流值,并进一步评估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的情况。
1. 评估动脉硬化程度:颈动脉血流值可以反映出动脉硬化的程度。
当颈动脉血流值过低时,说明动脉壁内可能存在斑块或者血栓,提示患者可能患有动脉硬化等血管疾病。
2. 判断血流速度:颈动脉血流值还可以反映出血流速度的快慢。
当颈动脉血流值异常升高时,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动脉狭窄或者梗塞等情况;而当颈动脉血流值过低时,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血管堵塞或者循环障碍等问题。
3. 指导治疗方案:根据颈动脉血流值的检测结果,医生可以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血管疾病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者改变生活方式来维护血管健康;而对于血管疾病较重的患者,则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者其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根据研究和临床实践,颈动脉血流值的参考范围一般为:血流速度在60-100 cm/s之间,血流量在200-400 ml/min之间。
当颈动脉血流值超出这个范围时,可能就需要进一步评估和治疗了。
五、注意事项1. 在进行颈动脉血流值检测前,患者应该避免饮酒、吸烟和运动等可能影响血流情况的因素。
血液循环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机械收缩的关系
3、期前收缩与代偿间隙
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额外刺激引
6
起的心肌细胞兴奋收缩。
代偿间(compensatory pause):期前收缩 (早搏)亦有其不应期,
5
4 3 2 1
70ml
2、每分输出量 (1)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CO )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70ml)×心率(75次/分) 静息状态下,心输出量为5L/min。运动时,心输出量可达 30L/min。
四、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 心脏泵血功能具体体现在心输出量
心率
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 心舒末期充盈量(前负荷) preload 心肌收缩力
3期:(复极加速期) 膜内电位迅速下降至 -90mV,持续100~150ms 机理: Ca2+通道关闭, K+通道大量开放,快速外流 4期(静息期) 虽然电位已恢复到-90mV ,但离子分布不均,形成AP过程中, K+外流, Na+ 、Ca2+内流。
动用Na+—K+泵, K+内流, Na+ 、Ca2+外流
〈 〈 〈
↑ 〈 ↑↑ 〉 ↑ 〉
不变 缩小 缩小 不变 扩大 扩大 扩大
关 关 关 关 开 开 开
关 开 开 关 关 关 关
V血→房 室→A 室→A V血→房 房→室 房→室 房→室
〈 ↓ 〈 〉↓ 〈 〉↓ 〈 〉↓ 〈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P275
(一)心脏的输出量(cardiac output) 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经颅多普勒检查报告的参考值
经颅多普勒检查报告的参考值经颅多普勒检查是一种无创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技术对颅内血管进行检测,可以评估脑血流情况,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查时,医生需要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而参考值则是医生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下面将介绍经颅多普勒检查中常见的参考值,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一检查方法。
1. 脑动脉血流速度。
在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查时,医生通常会关注脑动脉的血流速度。
正常情况下,脑动脉的血流速度范围是30-100厘米/秒,不同的脑动脉分支具有不同的血流速度。
通过对脑动脉血流速度的测量,可以评估脑血流情况,及时发现脑血管疾病的异常改变。
2. 脑动脉阻力指数。
脑动脉阻力指数是评估脑血管阻力情况的重要指标,通常通过测量脑动脉的舒张期和收缩期血流速度来计算。
正常情况下,脑动脉阻力指数范围是0.5-1.2,值越大表示脑血管阻力越大,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血管病变。
因此,脑动脉阻力指数的变化可以反映脑血管疾病的发展和变化。
3. 脑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脑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是评估脑血管病变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经颅多普勒检查中常见的参考值。
正常情况下,脑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范围是0.5-1.0毫米,超出这个范围可能表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因此,对脑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测量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脑血管病变的异常情况。
4. 脑血流量。
脑血流量是评估脑血流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经颅多普勒检查中的参考值之一。
正常情况下,脑血流量范围是600-1000毫升/分钟,不同的脑动脉分支具有不同的脑血流量。
通过对脑血流量的测量,可以全面评估脑血流情况,及时发现脑血管病变和脑血流量异常。
5. 脑血管阻力指数。
脑血管阻力指数是评估脑血管阻力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经颅多普勒检查中常见的参考值之一。
正常情况下,脑血管阻力指数范围是0.6-0.8,值越大表示脑血管阻力越大,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血管病变。
正常成人血流量与血流速度
正常成人血流量一、血流量血流量(blood flow volume)又称血流的容积速度。
指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常以每分钟毫升数或升数表示。
血流量的大小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成正比,与血管对血流的阻力成反比。
心血管系统为一密闭的管道系统,流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各段血管的总截面的血流量相等,均等于心输出量。
但在并联血管的各分路,即各器官的血流量是不同的。
器官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器官的血流量。
进出各器官的血管呈并联关系,这些并联血管的总截面的血流量是一定的,即等于心输出量,而各分路血管的血流量是不同的,与该器官的动脉压与静脉压之差成正比,与血流阻力成反比。
当某一器官的动脉压降低或微动脉收缩(血流阻力加大)时,血流量减少,反之加多。
以该器官的静脉回流量来确定其血流量。
静脉血流量:血流的线速度与血管的总横截面积成反比。
所以,静脉血流的线速度比毛细血管的快,比相应的动脉慢(主动脉18~22厘米/秒,腔静脉7~8厘米/秒,毛细血管0.3~0.7毫米/秒,腔静脉有两根,其横断面总面积比主动脉要大一倍多,故腔静脉血流线速度平均不及主动脉的一半。
)。
而静脉系统的血流线速度由小静脉到腔静脉逐渐加快。
静脉血流的容积速度(血流量)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压力差成正比,与静脉管内外对血流的阻力成反比;外周静脉压升高或中心静脉压降低,均使压差加大,血流量加大。
静脉管径缩小或受压、阻塞、则血流阻力加大,血流量减小。
动脉血流速度:随着心缩和心舒而波动,心室收缩时血流加快,舒张时血流变慢。
这种波动幅度在小动脉管即逐渐变小,到了毛细血管,流速的波动即不明显,静脉的血流则始终表现均匀。
在接近心脏的腔静脉血流,由于受到房内压变动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波动的幅度很小。
总循环时、肺循环时:循环时血流中某一质粒经体循环和肺循环流过一周所需的时间,称为总循环时;如只经过肺循环一周,则其所需时间称为肺循环时。
在人体,总循环时约为23秒,肺循环时约为11秒。
血液循环
血压的生理变异
① 年龄↑(Sp比Dp更明显) ②男性>女性 ③右臂 、左臂相差 5~ 10mmHg ④活动>安静 ⑤日节律 ( 2~3时最低 6~10、16~20时高峰,20 时 )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理想血压
<120
和
<80
高血压前期
120~139
或
80~89
在下列各微循环结构中,主要受 局部代谢产物调节的是 A.微动脉 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C.通血毛细血管 D.真毛细血管 E.微静脉
A.后微动脉 B.通血毛细血管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D.真毛细血管 E.动-静脉吻合支 微循环中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是 微循环中使部分血液迅速回流的关键组成部 分是 微循环中与体温调节有关的关键组成部分是
(明显)
有效血量 大A弹性
(明显)
(明显) (明显)
如果外周阻力不变,每搏输出量增大, 则动脉血压的变化为 A.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B.收缩压不变,舒张压升高 C.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 D.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更明显 E.舒张压升高比收缩压升高更明显
关于动脉血压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心室开始收缩时,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 称为收缩压 B.平均动脉压是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和的平均值 C.在减慢充盈期末动脉血压达最低值 D.其他因素不变时,心率加快使脉压加大 E.其他因素不变时,搏出量增加使脉压加大
心交感神经 -正性变力作用
心房心室肌
NE+β受体→ +AC→cAMP ↑ →2期Ca2+内流↑+肌浆网释放Ca2+↑ →收缩力↑ (等长自身调节)
心交感神经 -正性变时作用
窦房结 NE 加强4期 T-Ca+2 内流+ If Na+内流→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①
②
③
血压低; 重力和体位对静脉血压的影响大; 静脉充盈程度受跨壁压的影响较大;
右心房和腔静脉压力 :4~12cmH2O 反映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关系 : (1)中心静脉压降低 ; (2)中心静脉压增高; (3)中心静脉压正常。
(二)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Q∝ΔP / R 1.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血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 2. 心脏收缩力量: 左、右心衰的不同表现 3. 体位改变: 4.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泵 5. 呼吸运动: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吻合支
2、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1) 迂回通路: 微动脉
后微动脉
功能: 营养性通路 真毛细血管网交替开放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微静脉
局部代谢产物的作用
(2) 直捷通路 微动脉 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3) 动-静脉短路 微动脉 血流量的相对恒定 少量物质交换
微循环血量调节的一个分闸门
(3)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precapillary sphincter)
对代谢物敏感,是微循环的又一分闸门
(4) 真毛细血管(capillary)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5) 微静脉(venule) 微循环的后阻力血管 (6) 通血毛细血管(thoroughfare channel) 连接后微动脉和微静脉的较粗的毛细血管 (7) 动-静脉吻合支(arteriovenous shunt):
四、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微循环的生理意义: 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调节循环血量 ;
1.微循环的组成
(一)微循环的组成与通路
(1)微动脉(arteriole): 控制微循环血流的总闸门 (2) 后微动脉(metarteriole):
生理学第七版血液循环( 精品)
小动脉和微动脉口 径小,受神经系统 调节可产生收缩, 起外周阻力作用。
(3)主动脉和大动脉 的弹性贮器作用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健康青年人):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心室收缩期的中期主动脉压的最高值, 为100~120mmHg(13.3 ~ 16.0kPa)。
(二)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欧姆定律: Q=△P/R 泊肃叶定律 Q=π△Pr4/8η L
R=8 η L/r4
血流阻力与血管口径4次方成反比, 与血液粘滞度(η)成正比。
决定血液粘滞度的因素: (1)红细胞比容:成正比,最重要因素。 (2)血 流切率(shear rate):
相邻两层血液流速差和液层厚度的比值。
左心衰竭→肺循环淤血:肺淤血水肿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泵、静脉泵): 肌肉运动→挤压静脉 →静脉回心血量↑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心舒期大A血液向外周流出↓, 心舒末期动脉余血量↑→舒张压↑, 收缩压变化不大,脉压↓
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 弹性↓,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若考虑外周阻力,则舒张压↑。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比例↓,血压↓。 比例适应才能维持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牛顿液:η不随切率改变的 匀质液体,如血浆。
非牛顿液:η随切率减小而 增大的液体,如血液。
轴流(axial flow):血液在血管内以层流方式流动时, 红cell向中轴部分移动的趋势。 切率↑→轴流明显↑→η ↓
(3)血管口径:d<0.2~0.3mm的微A内,血液η下降。 (Fahraeus-Lindqvist效应)
二、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K 为常数、P1-P2 管道两端的压力差
r4管道的半径、L管道的长度 ➢ Wiedmann 推导K这一常数
K=/8 因此 Poiseuille law可写成 Q= (P1-P2)r4/ 8L ➢ 血流阻力方程: R= 8L/ (r4)
血液的粘滞度及影响因素
[血流量]
➢ 在整个体循环和肺循环中
Q= PA / R Q = cardiac output 在器官Q表示器官血流量
∆P = PA − Pright atrium R = resistance of blood 正常人安静状态下血流量约为5000ml
[血流速度]
➢ 血流速度(blood flow velocity) 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流动的线速度
二、血液动力学
➢ 血液动力学(hemodynamics) 主要研究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血流量]
➢ 血流量(blood flow) 定义: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每一横截面积的血 量,又称容积速度,单位为ml/min或 L/min 公式: Q力
➢ 1.定义: 血液流动时,血细胞及血浆内分子颗粒之间相 互碰撞、摩擦产生的阻力
➢ 2.影响因素: (1)血细胞比容 (2)血流的切率(shear rate) (3)血管的口径---0.2~0.3mm
(4)温度(temperature)
(5)血脂含量
[血压(blood pressure]
➢ 定义: 血管内的血流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血流阻力(blood flow resistence)]
➢ 定义: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 来源: 血液成份之间的内摩擦力 血液与血管壁的摩擦力 正常时血流阻力的分配:主动脉和大动脉 9%、小动脉及分支16%、微动脉41%、毛 细 血管27%、静脉系统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成人血流量
一、血流量
血流量(blood flow volume)又称血流的容积速度。
指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常以每分钟毫升数或升数表示。
血流量的大小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成正比,与血管对血流的阻力成反比。
心血管系统为一密闭的管道系统,流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各段血管的总截面的血流量相等,均等于心输出量。
但在并联血管的各分路,即各器官的血流量是不同的。
器官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器官的血流量。
进出各器官的血管呈并联关系,这些并联血管的总截面的血流量是一定的,即等于心输出量,而各分路血管的血流量是不同的,与该器官的动脉压与静脉压之差成正比,与血流阻力成反比。
当某一器官的动脉压降低或微动脉收缩(血流阻力加大)时,血流量减少,反之加多。
以该器官的静脉回流量来确定其血流量。
静脉血流量:血流的线速度与血管的总横截面积成反比。
所以,静脉血流的线速度比毛细血管的快,比相应的动脉慢(主动脉18~22厘米/秒,腔静脉7~8厘米/秒,毛细血管0.3~0.7毫米/秒,腔静脉有两根,其横断面总面积比主动脉要大一倍多,故腔静脉血流线速度平均不及主动脉的一半。
)。
而静脉系统的血流线速度由小静脉到腔静脉逐渐加快。
静脉血流的容积速度(血流量)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压力差成正比,与静脉管内外对血流的阻力成反比;外周静脉压升高或中心静脉压降低,均使压差加大,血流量加大。
静脉管径缩小或受压、阻塞、则血流阻力加大,血流量减小。
动脉血流速度:随着心缩和心舒而波动,心室收缩时血流加快,舒张时血流变慢。
这种波动幅度在小动脉管即逐渐变小,到了毛细血管,流速的波动即不明显,静脉的血流则始终表现均匀。
在接近心脏的腔静脉血流,由于受到房内压变动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波动的幅度很小。
总循环时、肺循环时:循环时血流中某一质粒经体循环和肺循环流过一周所需的时间,称为总循环时;如只经过肺循环一周,则其所需时间称为肺循环时。
在人体,总循环时约为23秒,肺循环时约为11秒。
循环时可因血流速度加快而缩短,如肌肉运动时或注射肾上腺素后,循环时可明显缩短。
病理情况下,循环时也有大的改变,如患甲状腺机能亢进或贫血者,以及心肌衰竭时,循环时将延长。
二、血流速度
大动脉的血流速度为每秒50厘米
毛细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为每秒0.5毫米
血液由心脏通过动脉送出,再经由静脉回到心脏。
与心脏直接连接的大动脉,会逐渐分支变细,成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
而动脉与静脉之间,就靠着毛细血管来连结。
血液由毛细血管往小静脉、大静脉流动,最后回到心脏。
血管总重量为体重的3%,将全身的血管连接起来,长达9万~10万千米(顺道一提,绕地球1周约为4万千米)。
血液在血管中的流速有多快呢?由于血液是由心脏强力搏动后送出的,因此靠近心脏的大动脉血流速度最快,最高达到每秒50厘米。
而血液流速越往毛细血管越慢,小动脉每秒30厘米,毛细血管每秒为0.5~1毫米。
而静脉的流动较为和缓,小静脉每秒7~8厘米,大静脉则约为40厘米。
三、体循环、肺循环血流量
体循环、肺循环血流量:在整体内,体循环各器官血流量之和等于左心室的输出量;而肺循环的血流量则等于右心室的输出量。
血流量的变动是同血压和血流阻力的变动密切联系着的。
体循环的平均血流量(Q):
首先决定于主动脉血压与腔静脉回心处血压之差(PA-PV),如果血流阻力保持恒定,则动静脉两端的血压差越大,则血管系统的平均血流量越多。
其所以需要加“平均”一词,乃是因为即使在1分钟之内,无论血压或血流量都是经常有所变动,人们实际测得的只是平均的数值。
在一般安静情况下,腔静脉入心处的血压基本上接近于零。
因此,Q ∝(PA-PV)可以简化为Q ∝PA或P。
P 即指平均主动脉血压值。
其次,血流量还决定于血流前进的阻力。
阻力主要来自小动脉和微动脉,特别是后者。
当血流通过这些微小动脉时,由于需要克服很大阻力,以致动脉血压显著下降。
此外,血流阻力还来自血液本身的粘滞性,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蛋白的浓度。
再者,血流阻力还同血管长度有关,血管越长阻力越大。
物理学上的泊肃叶氏定律综合上述诸因素,而提出阻力(R)形成的公式为:
R=8ηl/πr
式中l为管长,η为血液粘滞系数,r为血管半径。
在生理情况下,管长和粘滞性比较恒定,因此,上式可简化。
即血流阻力同微小动脉管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说明血管口径只要稍有缩小,其阻力就大大增加。
在机体内,血管的口径经常在神经和体液因素作用下而有所变动,或缩小或舒张,因此,在同样的动静脉压差之下,微小血管口径的改变便成为决定血流量的主要条件。
综合上述血压和阻力两个条件,血流量的变动规律便可以下式来表示:
这里阻力也称外周阻力。
生理学常用动脉压的mmHg数(毫米汞柱数)与血流量的ml/s (毫升/秒)数的比值来表示。
如平均动脉压为90mmHg,平均血流量为90ml/s,则其外周阻力为90mmHg/90ml/s=1个阻力“单位”。
正常人体总的外周阻力约变动于0.45~1.05阻力单位之间。
四、器官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器官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器官血流量同血压一样,受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此外,某些器官血流量还受其内在机制的调节,这在肾脏表现得特别明显。
当动脉压处于80~180mmHg之间时,肾血流量保持恒定,当低于80mmHg时血流量减少,高于180mmHg时则血流量增加。
这时肾血流量的恒定,并非来自外来神经或全身性体液因素的调节,而是由于该器官内部机制的作用。
这自身调节主要是来自肾皮质小动脉管平滑肌的紧张性收缩,即当动脉压升高时,血管壁受到较大的牵张刺激,于是平滑肌紧张性收缩加强,从而使管径缩小,血流阻力增加,血流量相应减少;反之,动脉压下降时,小动脉管平滑肌松弛,阻力减少,血流量增加。
这称为血流量自身调节的肌源学说。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局部的舒血管物质和血管外的组织间液压力等,也参预起着一定的作用。
附表
附表为一个正常人(以体重70千克计)在静息时和各种不同强度运动时(已持续运动10分钟)体循环各主要器官的血流量。
运动强度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的氧耗量来表示。
在机体静息时,肝、肾的血流量较多,肌肉的血流量较少;随着运动的加强,前者明显减少,后者则急剧增加;脑循环的血流量保持恒定,冠状循环有明显增加;皮肤血流量也相应增加,但在最强运动时反而减少。
心输出量是各器官血流量的总和,随着运动加强而相应增加。
由此可见,体循环各器官血流量在不同强度运动时,有增有减,这些变化是由于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作用造成的(见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