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2、教育改革的急功近利:在中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人过于追求短期效果, 忽视了杜威教育思想中的长期目标。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 例如教学方法简单粗暴、课程内容难度过高、忽视学生兴趣等。
3、教育公平问题:尽管杜威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和 国际化,但其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公平问题。一些研究表明,杜威的教 育思想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校中得到更广泛的实施和推广,而在农村和欠发 达地区的学校中则应用较少。这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2、促进了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杜威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对中国教育心理学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强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提倡从学生的角度出 发,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了中国教育心理学 的发展,使得中国教育更加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需求。
3、提高了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杜威教育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教育带来了国际 化视野。他的教育思想与国际上其他先进的教育理念相互融合,促进了中国教 育的国际化发展。这种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使得中国教育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教 育体系,提高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然而,尽管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日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 题。例如,日本的教育体系仍然受到传统的“应试”观念的影响,对知识和分 数的过度重视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虽然学校试图引入更多的创 新教育方法,但实际的实施效果可能因学校和教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总的来说,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日本教育的进步。 然而,如何在保持传统的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创新化,将是日本未来教 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杜威教育思想对教育者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对教育者有以下启示:
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是不争 的事实 。 因此杜 威关 于课程 的社会 性对 我们 制 展献 言 、 献策 的机会 。 听学生 的声音 。 倾 定课程 有所启发 。依 据杜威 的观点 。 我们 的课程 应该 但 是根据 马克 思唯物辩 证法 , 对于任 何 事物 我们
考虑社会 的需 求 . 具体 应指 教育培 养的人 才要 在各 方 要一 分为 二的看待 。 虽然杜 威 的儿童教 育给 我们 的基 面适 应 社 会 的发 展 , 创 新 能 力 、 作 能 力 、 作 能 础教 育改革给 予 了很 多启 示 , 是他 的理 论 也并是 完 如 合 工 可 力、 心理 素质和个 人修养 等 。 美 的 , 有 不正确 的地方 , 也 实际 的操 作 中还 要根 据 我
等 , 有这 些教室 的布 置都 是符合杜 威所 说 的“ 听 ” 所 静 的。而 这种 “ 听 ” 静 的方式 , 学生 只是知识 被动 的接 受
者, 不利于 学生学 习积极性 的提 高和创 造性 思维 的提 高, 另外 教学 任 务大 部分 是在 教 室 中完 成 的 , 学生 缺
季 开瑞 / 卅l 范 大 学 教 育科 学 学 院 贵 l J 币
的心理 特 点应作为 考虑 的要素之一 , 儿童 已有 的经验 导 者或指 引者 。教学 中教师平 等地对 待每 一位 学生 ,
和心理 是儿童 接受 教育 的基 础 。 注意 间接经 验与 直接 使 每位 学生 平 等地 具 有发 言 的机 会 ,不 放弃 每位 学 经验 的联 系 , 使学 生在直接 经验 的基础 上掌握 间接 经 生 , 发现 学生的长 处 , 引导他们体 会成 功的 乐趣 。 在学
造 的潜 能 、 术的潜 能 确 实存 在 儿童 身 上 , 艺 也许 它 并 “ 书呆子 ” 。那 么 。 育中 我们 应如 何活 用“ 中学 ” 教 做 的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1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9世纪以来由于当时的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美国社会局势的变动,赫尔巴特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教育受到冲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死板单一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由此“催生”,这一思想针对关注民主和教育、生活与教育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五四”运动以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广泛流传。
由于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民国时期的实业发展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这一时期贴近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培养适应民族工业发展的人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教育界的留学生,如陶行知、胡适等人,他们促进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在此之前中国对于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已经大肆宣传,杜威的到来掀起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播的热潮。
尽管在此之后由于中国社会局势的变化,杜威的影响力在中国不如从前,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未消失在大众眼前,仍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
我们学习、借鉴国外的教育思想时,要注重结合本国的国情和教育背景,国内教育学家不断将思想演变修正,使其更加科学地指导我国的教育事业。
2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2.1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什么?首先,“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对教育是什么的首要的回答。
在杜威的观点中教育要具有生活意义,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形式;第二,教育是一种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其次,“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是指教育的目的是不断生长,教育作为一种方法来促进个体生长和发展,教育为人的生长提供指引方向。
生活与生长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杜威的解释是这样的:生活是发展,而不断发展即生长就是生活,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
“教育即生长”这一观点是从心理学来对教育进行他的阐述。
最后,“教育即经验改造”。
上述两个观点表明在杜威的观点中,教育是生长生活的过程,那在这一观点之中,它实际上也是对经验不断改造的过程,这对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权威资料]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杜威教育理论“儿童中心论”、“教育即生活”、“做中学”等基本观点的分析,联系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总结出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分析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有利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出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一些启示,力求改善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使我国的基础教育逐渐成为儿童茁壮成长的摇篮。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幼儿教育启示一、杜威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有杜威( J.D ewey)和克伯屈( W .H .K ilpatrick)等。
杜威强调教育的生活本质,提出教育的儿童中心说。
他说“ 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移到太阳上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而组织起来。
”①他认为,儿童天然具有社交、制造、探究和表现等活动本能,这些活动本能即是学校教育的重心所在,教育的一切措施都需要围绕儿童转动。
除了“儿童中心论”外,杜威还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
在杜威看来,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该将学生现有的生活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
他指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
而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无非是“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它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
②这也体现出了杜威的道德教育论,体现了教育的对于人的塑造和社会价值引导的责任。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而杜威指出,教学不应直接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全身心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以迂回的方式无意识地获取经验和知识。
杜威借用生物学上的“生长”概念来解释教育问题,强调“做中学”,为了让儿童获得经验,就应让儿童多多活动,以满足他的好动倾向,并根据儿童的活动来组织教材,进行教学。
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素质教育的启示————教育以本能为出发点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现代教育思想即他所倡导的具体教育思想,在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方面,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和“教育无目的论”的观点;在教育理论方面,提出了“思维与教学”和“从做中学”的观点;最后明确提出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
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从而成为合格公民为目的,教育不过是由此出发点而达到此目的的桥梁或渡船。
他说:“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
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但是在当今中国,虽然一直在提倡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但是多年遗爱所造成的局面却无法一下子改变。
下面的一些问题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都知道现在的小孩子压力很大,甚至是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可能舞蹈可能绘画,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欢,从他们步入学习的开端便强迫他们接受各种各样的知识。
甚至还有的地方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便要学习很耗心力的奥数等根本不适合小孩子学习的内容,淹没孩子的天性而以学科为中心,却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其次,经历过高考的我们大多数大学生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有些高考生的“命运”甚至是不是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的,他们的家长早在他们之前便为他们打算好了他们要学什么样的专业,该报什么样的学校,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用飞信思考自己改怎么做,自己要怎么安排自己的将来,父母早就在很早之前就给孩子列好了计划,他们只要考到哪个差不多的分数,沿着父母安排的路走就可以了,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当然,这是因为父母太爱孩子,想把一切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爱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做法却是无法恭维的。
还有,我们初中、高中学习的各类课程都是规定好的,课业压力不可谓不重,这样一来,紧凑的学习几乎占据了学生所有的时间,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
他的教育思想体系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杜威的教育观,并批判地继承其教育思想,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杜威认为哲学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哲学’并非把现成的观念从外面应用于起源和目的根本不同的实践体系:教育哲学不过是就当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困难,明确的表述培养正确的理智的习惯和道德的习惯的问题。
所以,我们能给哲学下的最深刻的定义就是,哲学就是教育最一般方面的理论。
”“哲学乃是作为审慎进行的实践的教育理论[1]。
”这一定义最大的可取之处便是强调哲学对教育的指导意义,认为哲学是教育的基本理论,倡导用哲学的观点把握教育实践,建构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哲学的必要性,这对于各国教育尤其是中国基础教育是很有启发意义的[2]。
学习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首先应当了解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核心命题,它们分别是“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论”以及“从做中学”。
这几个命题紧密相联,从不同角度揭示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
杜威对教育的理解与其认识论密切相关,他对教育中一系列问题的判断都与其哲学视野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说杜威的教育思想源于杜威的哲学思想。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杜威的教育理念对于深化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一、加快教材与课程改革,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价值观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的教材内容与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现行教科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偏离学生兴趣;学生不是从经验中学习,而是接受现成的固有的经验;课程设置重知识而轻能力;学科划分过细等。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从做中学”等著名的观点使教材改革更加注重现实性和实用性。
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各科新式教材,都大幅度地增加了应用性的内容。
根据杜威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
根据杜威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引言本文旨在探讨杜威教育思想在当今教学改革中的启示。
杜威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理论思想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智慧,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当今教学改革中,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并培养积极的研究态度。
杜威主张通过实践和体验来促进学生的研究,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研究。
杜威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1. 以学生为中心:杜威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在当今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2. 实践与体验:杜威主张通过实践和体验来促进学生的研究。
在当今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经历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3. 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研究:杜威认为学生应该是研究过程的主人。
在当今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研究,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合作研究等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4. 教育与社会联系:杜威认为教育应该与社会联系紧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
在当今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结论杜威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并将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
通过借鉴和应用杜威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有全面发展能力的学生。
杜威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1.杜威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学制改革上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五届年会在学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上达成了共识即“教育之真义”要“以儿童为本位”“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
这基本上成了新学制的具体指导思想。
这个指导思想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搬用了杜威的相关教育理论。
所谓“以儿童为本位”就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即反对以任何外在的目的把儿童塑造成某一定型的人格,主张一切从儿童出发,充分发挥儿童的个性。
所谓“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也就是对杜威“智能个性论”和“共同活动的观念和习惯学说”的概括。
并于1922年1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新学制”。
这个“新学制”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壬戌学制”。
从这个对从20世纪中国的教育整体发展趋势看,可以说“壬戌学制”奠定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格局,为中国结束旧式教育提供了制度保证,从而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迈向了现代化的轨道。
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新学制的标准和内容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采用了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
学制所依据的标准、学制内容都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新学制所依据的标准是:①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②发挥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地方伸缩余地。
可以说,这几条标准充分反映了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
这七条中,第①、④、⑤条体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社会和儿童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③条则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以儿童为中心”主张的反映。
②、⑥则体现出实用主义教育民主性思想。
3.杜威的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界的教材也产生了影响中国旧式教育的教材受“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的教育方针所限,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几乎以“千年不变”的方式让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在充满学究气的陈旧教材中接受着“千年不变”的教育。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并分析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启示。
杜威的教学理论强调实践、经验与实际操作的重要性,提倡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一理论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不谋而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文章首先将对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背景、核心思想和实践方法。
接着,文章将分析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如过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操作、学生缺乏主动性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如何将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应用于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文章将总结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包括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
这些启示将有助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杜威,作为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在全球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强调,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是通过实践来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在杜威看来,真正的教育应该发生在学生的日常活动和实践操作中,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讲。
“从做中学”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践,从实际操作中学习和理解知识。
杜威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坚信,只有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他们才会真正地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法,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杜威进一步指出,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复述,而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
他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潜力。
因此,他提倡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的影响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一、引言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杜威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享有权威,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完美的,有其合理的一面和谬误的一面。
但是,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他们国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际方面受到了杜威的影响。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
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从而成为合格公民为目的,教育不过是由此出发点而达到此目的的桥梁或渡船。
他说:“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
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知识本来源自实践,而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锻炼。
对于缺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的儿童来说,纯粹的理论知识是神秘而抽象的。
如果只采取课堂灌输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很难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创新知识。
他指出,这种教学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与教法与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
他批评这种教学是“三中心”教学,即仅仅以学习前人知识、课堂系统讲授和教师主导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唯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他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力。
杜威的中国之行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中国之行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实用主义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的教育家。
他继承了皮尔斯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将他们的思想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并将实用主义哲学推广到教育、宗教、政治、道德等多个领域,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各国兴起的教育革新运动(“新教育”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于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以杜威来、访华讲学为契机,该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高潮,在众多西方教育思想思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五四”之后在中国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教育思潮。
一、杜威访华行程及主要讲演1919年4月30日,杜威偕夫人艾丽丝(Alice) 、女儿露茜(Lucy)一起来到中国,在此后两年零两个月的时光里,杜威在中国各地巡回讲学,曾到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北京、上海等13个省市,一共作了200多次的讲演,内容基本上均涉及教育,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所作讲演场场座无虚席,这些演讲经过中文口译、记录、整理并校正后,随即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有的则汇编出版。
1921年8月2日,杜威离开中国返美,而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整个二十世纪20年代乃至三四十年代都影响着中国的教育。
浙江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王剑依据北京《晨报》、上海《申报》、上海《民国日报》、长沙《大公报》等近代报刊,以及蔡元培、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相关历史人物的年谱、传记等的记载,并加以细致的辨析考证,整理出杜威的中国行程以及主要讲演概况表。
①杜威的中国行程以及主要讲演概况表①王剑.“杜威中国之行”若干史实考释[J].教育史研究,2002,9(3):34-36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1915年后中国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和继之而起的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急需理论的武装和思想的指导,因此在这个时期,西方各种思潮繁荣兴起。
杜威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意义
杜威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意义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其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对于今天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本文主要从杜威的基础理论内涵出发、探讨其所具有的时代教育启示意义。
杜威的教育本质观: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一)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
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
”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因此,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而不问他们年龄的大小。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
(二)“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命题亦是针对教育时弊而提出的,杜威认为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外在的动机强迫儿童记诵文字符号,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让现时的儿童为遥不可测的未来做准备,全然不顾儿童自身的感受和期待。
“教育即生长”则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然而这种尊重绝非放任自流,任由儿童率性发展。
杜威所理解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尤其是,杜威要求尊重儿童但不同意放纵之,这是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实践一个重要区别。
(三)教育即经验改造在杜威那儿,经验不再是通过感官被动获得的一些散乱的感觉印象,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造。
在杜威看来,理性不是凌驾于经验之上,而是寓于经验之中,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实验的过程运用智慧的过程,理性的过程。
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摘要:文章通过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20-30年代的教育影响的一些原因分析,进而得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第一,对1922年“壬戌学制”的制订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对教育理论的影响,第三,对课程、教材、教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与杜威(John Dewey)同时代的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对杜威的工具主义真理观并不予以足够的认同,但却对他予以极高的评价:“约翰·杜威生于1859年,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
对此评价,我完全赞同。
他不仅在哲学家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深深影响了教育、美学与政治领域里的学者。
”我国西方哲学史研究权威对杜威的地位也以高度肯定:“他关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不少论著被西方各该领域的专家视为经典之作。
”在中国有传播其思想学说的弟子,“五四”时期,他来中国讲学长达两年多,教育界泰斗蔡元培尊称他为“孔子第二”。
他的教育理论无疑促进“民主”与“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教育改革运动。
一、杜威对中国20世纪20、30年代教育影响的一些原因分析首先,来看杜威的实用主义学说。
就其经验论来说,他把经验看做人的遭遇和行动的过程,在认识和行动的关系上,以行动为中心,同时强调人是行动的主体,突出经验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种重视行动和人的创造性的哲学,显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真理观尽管在其本质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他从强调概念学说的工具作用出发,把实践放在实现真理和检验真理的重要位置上,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颇有相近之处。
且其以效用为中心的哲学,对于反对形式主义及重名轻实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大有裨益。
而其思维五步法的方法论,强调了科学的怀疑精神,强调了假设在人的认识过程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作用。
其教育学说,则是针砭传统教育而建立的现代教育理论新体系,强调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包含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诸多内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杜威对教学论实践的启示(3篇)
第1篇摘要: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杜威的教育思想出发,分析其对教学论实践的启示,旨在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引言杜威的教育思想强调儿童本位、生活本位和经验本位,主张教育应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教学论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1. 儿童本位:杜威认为,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差异,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
2. 生活本位:杜威强调教育应与生活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使教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3. 经验本位:杜威认为,教育应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活动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4. 教学过程:杜威主张教学过程应是一个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三、杜威教育思想对教学论实践的启示1.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杜威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杜威认为,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注重实践与体验杜威主张教学应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活动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感悟。
例如,开展实验、参观、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强调教学过程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应是一个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教育领域,杜威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情境性。
本文将从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出发,结合我国教育现状,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概述1. 道德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有爱心的人。
他强调道德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培养其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2. 道德教育的目的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他主张道德教育应该关注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培养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3. 道德教育的方法杜威强调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实践性的,主张通过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使个体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实践道德。
三、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1. 重视道德教育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应重视道德教育,将其纳入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
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2. 注重个体发展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应注重个体发展。
关注个体在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方面的需求,使个体在道德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
3. 强化实践性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使个体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实践道德。
这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应强化实践性,让个体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感悟道德。
4. 关注道德情感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培养其道德情感。
这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需求,激发其道德情感,使其在道德教育中产生共鸣。
四、结语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深入挖掘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内涵,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推动道德教育改革,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
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大家,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
”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
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
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
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
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
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
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
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
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
杜威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摘要: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
杜威在其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许多独到的建树,尤其是在学校德育方面有重要影响,对我国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杜威德育思想中国德育启示正文: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美国的教育界,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杜威于“五四”运动前夕来我国,在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传播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美国的教育界,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德育教育。
在题为《教育哲学》的讲演中,杜威又论及了“道德”的构成。
他指出:“须知道德有三个部分:(一)知识;(二)感情;(三)能力。
先有了知识,知道因果利害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然后可以见诸行为。
不过单有知识,而没有感情以鼓舞之,还是不行,所以又要感情,引起他的欲望,使他爱做,不得不如此做,对于社会有一种同情和忠心。
但是单有知识感情还没有用,所以还必须有实行的能力,对于知道了要做,和爱做不得不做的事情,用实行能力去对付它。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
在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杜威转而以新的道德观和教育观为基础,建构一种宽广的、切合实际的、正常的道德教育思路。
具体而言,这种思路表现在对道德、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目的、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等问题的全新诠释。
他认为道德是个体的社会智慧、社会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合金,培养学生的社会智慧、社会能力和社会情感是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教育的道德目的应该贯穿一切教学,通过“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杜威教育思想在民 国语文教育中的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在民国语文教育中的影响在民国时期的教育领域,杜威教育思想犹如一阵春风,为当时的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气息和变革。
杜威,这位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理念的传播和影响,对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作用。
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是“教育即生活”。
这一观点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认为教育不应是孤立于生活之外的抽象知识传授,而应是与实际生活情境相融合的过程。
在民国语文教育中,这一理念促使教材编写更加注重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
不再是生硬的古代经典和刻板的道德说教,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如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场景和故事。
这样的选材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也影响了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师们不再单纯地在讲台上进行知识灌输,而是尝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运用语文。
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写作生活日记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方法,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不再枯燥乏味。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念在民国语文教育中也有着显著的体现。
这一理念主张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体验来学习知识,而不是仅仅依靠书本和教师的讲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开始注重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朗诵比赛、戏剧表演、写作小组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以朗诵比赛为例,学生们在准备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好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这无疑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而戏剧表演则让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思想,进一步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写作小组的活动则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此外,杜威教育思想中的“儿童中心论”也对民国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杜威的教育思想出发,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1. 学生中心论杜威认为,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
他认为,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应该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潜能。
2. 活动课程论杜威主张以活动课程为主,强调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他认为,活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3. 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和身体发展。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4. 教师的角色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较高的教育素养。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案例1. 案例一:幼儿园教育在杜威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美国幼儿园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活动课程为主。
教师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例如,在“制作手工艺品”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手工艺品,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2. 案例二:小学教育在美国小学教育中,杜威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科学规律,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摘要: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产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灵魂。
在20世纪20年代杜威教育思想影响了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为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教学方法上的革新,引发并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运动。
但由于国家体制的不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没能长久地坚持下去,但它对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发展。
关键词:杜威;教育体制改革;教育; 知识杜威是西方著名的教育思想大师,是一位激励人们广泛地去思考教育目的、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的教育家。
中国人关注和研究杜威已有近90年的历史,这种文化现象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极为罕见。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他亲自到中国讲学,其停留时间之长,所到地域之广,宣扬自己学说之系统,产生影响之广泛,是其他任何一位外国思想家、学者都望其项背的。
一、杜威教育思想与平民教育20世纪20年代,中国曾经出现过一场声势浩大、举世瞩目的平民教育运动,而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直接导致和推动了这场运动的展开,这场运动是民主思潮的产物,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杜威所倡导的平民主义教育,突出强调了在自由平等的民主社会中,不容许少数人垄断受教育的机会,而是要通过教育使一般民众接受现代知识的武装,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培养独立人格和坚强个性。
杜威宣扬,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民主政治的国家,就必须发动一场平民运动,把教育普及到每一位平民身上,同时也应该把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平民运动在我国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功不可没,它大大提高了下层老百姓读文识字的能力,也开创了工农教育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民主建设并推动社会进步。
二、杜威教育思想与新学制的建立民国初年,教育部颁发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为当时教育的发展政治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废除小学读经;初等教育中男女可以同校;取消了专为贵族子弟开办的学堂;允许非高等师范类学校私人办学;缩短修业年限等。
但是因为它还存在很多缺陷,比如这个学制大部分是照搬日本学制,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的现状;对儿童个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只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忽略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重需要等。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学制改革日益高涨。
1915年4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湖南省教育会首先向大会提交了学制改革系统案。
1922年11月1日,北洋政府正式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所谓的“新学制”或“壬戌学制”。
这次改革经历了较长的过程,杜威思想是这次学制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对新学制内容的影响。
从新学制的内容来看,它制规定:小学分初、高两级共六年,义务教育以四年为准;中学分初、高两级共六年;大学修业年限为四至六年;普通教育设职业准备教育或职业科;从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并设师范教育;注重天才教育和特种教育。
这些规定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加强职业教育的办学力度,这些都体现了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第二,对新学制标准的影响。
新学制依据的标准是:1.适应社会进化需要。
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3.某个性之发展。
4.注意国民经济力。
5.注重生活教育。
6.使教育易于普及。
7.多留地方伸缩余地。
这些规定强调:教育是社会的,是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进步需要教育,教育离不开社会生活。
这体现了杜威倡导平民教育的精神、注重儿童个性发展、教育及生活等。
总的来说,新学制依据的标准深深打上了杜威教育思想的烙印。
第三,对新学制的间接影响。
所谓的间接影响,是指杜威教育思想通过其追随者的传播,从而对中国新学制产生的影响。
在“五四”前后教育界兴起的学制改革浪潮中,包括杜威弟子在内的一批杜氏追随者发挥了积极作用。
胡适、陶行知、廖世承、蔡元培等人都纷纷著书立作,对社会和教育界产成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并主动参与到新学制的制定中。
新学制的颁布改变了旧学制的“三不管”弊端,标志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基本确立,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三、杜威教育思想与新教学法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学方法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杜威的学生——美国教育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和进步教育家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等,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出现的各种新教学法被相继引进到中国。
同时,该思想对当时中国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影响,又是以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为最重点。
设计教学法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独立性,强调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重视生活与教学的紧密联系,突出在做中学;主张废除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形式,打破各门学科之间的限制。
但是这种教学法在推行的过程中,其弊端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该教学法降低了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了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过程,使学生放任自流,影响了学生的智力发育。
因此,该思想于20世纪30年代起就渐渐退出中国教育的舞台。
道尔顿制是对中国教育影响比较大的另一种新教学法,它的三条原则是:自由、合作和时间预算。
道尔顿制改革了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但在中国,面对师资、设备、经费相对匮乏的状况,道尔顿制暴露出了它的不足,比如它要求比班级制更多的教师资源,更多的教学设施,以及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同时也导致学生偷懒,学习知识不系统,考试困难等问题。
虽然新教学法由于各种原因没有长期坚持下去,但对中国教育的全面现代化都起到积极作用。
四、教育与学生杜威认为,学校教育必须简化和整理所要儿童发展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儿童任其自然可能的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环境,促进儿童发展。
为了促进发展,他强调:(1)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把重心转移,“儿童变成了太阳”,一切教育组织策施,都围绕他们运行。
(2)教育过程要能唤起儿童的思维。
他认为思维就是有机体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
学校应该提供可以引起儿童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陶行知在教育与学生问题的论述上,根据中国国情有了创新。
陶行知也认为教育要促进学生发展,但这发展必须处理好三层关系:①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
陶行知认为教育不仅要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而且教育应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必须通过教育提高民族和国民的整体素质;②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
陶行知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
他反复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而且他对每一方面的发展都一一作了深刻的阐述。
但是他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又竭力主张要发现有特殊才干的幼苗,立即给他以适当肥料、水分、阳光,使他欣欣向荣,“不致枯萎”。
③近期发展和终生发展。
陶行知不仅重视儿童的近期发展,而且重视儿童的终生发展。
他强调要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激发儿童的求知欲。
这样,“个人就能终生进步发展”。
在如何促进儿童发展的措施上,陶行知又发展了杜威的思想。
(1)从儿童为中心到“六大解放”。
陶行知认为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因此,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从思维到创造。
陶行知认为在教育中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创造,解放儿童创造力,“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使人人都能创造。
五、教育与知识杜威认为知识就是经验,而经验就是人与自然所创造的环境的“交涉”。
我们从杜威的著作中不难看出杜威十分强调学生的直接知识的获得。
主要表现:(1)倡导“从做中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静听”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2)确立新的课程观。
杜威认为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上的迫切问题是在儿童当前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
课程教材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且随知识的发展而发展。
陶行知在教育与知识问题上发展了杜威的思想。
首先,他并不是照搬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思想,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教育要与生活实践结合,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把教、学、做一体化,“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充分体现了教学法与生活法的合一。
其次,陶行知对课程教材的建设上不仅强调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贴紧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且他从培养合格的民主人才出发,对构建具有中国国情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探索。
他认为课程建设要顾及全体人民接受民主教育,使他们了解贫富不均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拿出一切力量来争取胜利;富国之路是科学的教育、科学的生产、科学的劳动。
同时,课程建设要留心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能得到特别的训练和培养。
教材选编要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中心,做到从丰富中求精华,从生活中求活的教材。
六、教师与学生对教师与学生这问题。
杜威的观点有这三点:(1)必须站在儿童立场上,以儿童为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坚决克服传统学校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抑制过多的现象。
(2)教师不应该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
(3)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陶行知对这问题的论述比杜威又有新的发展。
他认为,教师是生活改造、社会改造的引导者,起着教人化人作用,他“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操着民族的人类的命运”。
因此,教师必须做到:①树立“人民第一,一切为人民”、“天下为公、文化为公”,“虚心学习、集思广益”,“平等待人、共同长进”等民主作风,真正做民主教育的教师;既要“跟民众学习”,又要“跟小孩子学习”,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促进社会进步;②学会“宽容”,“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与学生共甘苦,做民众之公仆;③教师与学生共创造,教师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教师,学生教师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师生双方共同向创造生活迈进。
四、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间接影响在中国传播杜威教育思想中贡献较大是胡适。
他充分把握了杜威教育思想的教育万能论和教育目的论,详尽论述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思想。
他注重生活即教育,亲自起草新学制草案,并明确提出“注重生活教育”的观点。
他还对高等教育、教育独立论、学生素质等问题做了充分论述。
胡适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突破了千百年来封建学者不敢触及的经学禁区,把孔圣人和其他诸子相提并论,打破了入学的桎梏,破除经学垄断学术界大一统的局面。
他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受杜威方法论影响而产生的实证“科学方法”。
虽然所得结论有待考证,但在现代学术史上仍有一定价值。
此外,陶行知、郭秉文、陈鹤琴、蒋梦麟、郑晓沧、张伯苓等人也对中国教育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们赞成教育万能论,对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希望;主张培养儿童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强调平等的教育思想,提出教育要为民主制度奠定良好民智基础的观念;十分重视教育的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