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6集诸子百家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完整版)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16集诸子百家

(完整版)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16集诸子百家

第16集:诸子百家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个时期至关重要,公元前500年左右,东方西方,群星璀璨,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均在这个时期诞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其所产生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生活。

这个时代,是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称其为轴心时代。

中国的哲学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

在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即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到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

这里是山东省邹城市的孟庙,庙宇里正在进行的是成年加冠礼,在集体叩首之后,老者主持加冠仪式,少年加冠之后便正式成年,千百年来,殿堂里的亚圣孟子注目着无数后辈少年加冠成年,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推崇备至,孟子遗憾自己不能亲自倾听孔子的教诲,只能成为私淑弟子,但孟子却坚定地视自己为孔子的直接继承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头的这句话,就是孟子思想的基础。

孟祥居老人是孟子的74代孙,也是中华孟氏宗亲会的名誉会长。

孟祥居: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来讲都是善良的,他认为就是说老百姓就能享受到帝王的仁义和慈爱,他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你,才能爱戴你,你的江山才能够坐的稳,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里是位于河南开封的游梁祠,2014年夏季,河南孟氏宗亲会在这里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祭祀仪式,仪式里有一项告祖的内容,孟氏后人准备重修游梁祠。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享有丰厚的待遇。

当年,孟子生平出游第一事就是游梁说惠王,在魏国国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2018年4月14日第01集《中华道路》上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雄伟壮观的锦绣山河,孕育着无限的生机,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

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悠久辉煌的古老文明,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塑造出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

在这片神奇而广袤的土地上,一场场历史大剧不断上演,无数的曲折与坎坷,考验着这块土地上的民族与众生,自强不息,厚物载德,勇于探索,敬守家园,爱好和平,深入中国人的血液,无论风雨飘摇,困难重重,中国人都能迎难而上,顽强奋斗,渡过难关,寻求到解决问题的真理,无论烟雾弥漫,障碍重重,中国人都能够坚韧不拔,沉着冷静,选择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缔造中国与人类的幸福,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丰富而多彩,曲折面灿烂,绵延而不断,在这片土地上生根绽放,演绎出无数的传奇往事。

这些古老的历史,是我们宝贵的遗产,历久而弥新,她像一座灯塔,照亮着我们的复兴之路,她像一位母亲守护着我们梦的摇篮。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人类星球的北纬30度上下,东方、西方群星璀璨,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孟子、庄子、黑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或联袂登场,或接踵而出,在西方,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东方称之为百家争鸣。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个时代都被称为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这里是位于滕州市的墨子纪念馆,和别的思想家不同墨子的塑像极具特立独行之状,他身着布衣,肩背行囊,俨然是一位风尘仆仆的行者,黑子的一生相伴着各种各样鬼斧神工般的发明,而这些发明被巧妙地运用到黑子的思想实践当中,在纷乱的战火间,黑子和他的弟子更像一个苦行僧团体,有着最坚定的意志,人人皆可赴汤蹈火,死不旋踵,他们不遗余力地宣传兼爱、非攻主张。

兼爱,没有任何亲疏贵的爱,非攻,就是反对战争。

与墨子激进的救世思想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政治思想,在那个时代,还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家和学派,诞生了主张将世界万物变化归结于阴阳五行的阴阳家,以法治世的法学,游说各国的纵横家,他们从不同角度来探寻自然,人与社会如何相处的真谛,可谓众说纷纭,然而,所有的这些思想都与一个学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学派就是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正是被后人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的观后感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的观后感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的观后感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第十六集的故事,从诸葛亮治蜀到隋炀帝亡国。

正史尤其是通史,大多为官方记录,很多时候史实被埋没,成为事件的罗列,毫无情趣可言。

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第十六集的故事,从治蜀到隋炀帝亡国。

这段介于汉、唐两朝“大治”之间的“大乱”,堪称中国中古史上最丰富也最波折的一段,头绪多、典故多、传奇多。

看了试播的前7集,完全改变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需求。

正史,可以很有趣;正史,可以很动情;正史,让我们感悟现实。

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对于大众来说,其真正价值不在故事本身,而在铺陈线索。

《中国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的彼此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这就为专家访谈、民风采集、史料呈现、3D动画造景之间的穿越提供了强大的逻辑支撑。

过膝高跟最明显的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进而回溯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转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

而后,由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秦汉以来的籍田活动等。

有了横纵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穿越”终于不再只是无厘头恶搞,而成为一种精彩的叙事手法。

逻辑线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供给观众更多自修的可能性。

看完《魏晋风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完《魏晋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远和尚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这些史料,除非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主动想起去研读。

人们过于偏爱野史,热衷颠覆,所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嵇康的忠贞、僧侣们的执着,便因过于“正经”而显得“味道”不足。

但其实,这才是真正可能抽离出的东西品格正能量。

历史并不能避免重蹈覆辙,却能在个人迷茫困惑的时候,告诉你一切皆有前例,怎样的选项可能预期怎样的结果。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 观后感 明朝的政治改革与行政体制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 观后感 明朝的政治改革与行政体制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观后感明朝的政治改革与行政体制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观后感:明朝的政治改革与行政体制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改革和行政体制上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观看了中国通史第十六集,我对明朝的政治改革和行政体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明朝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无疑是其政治改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

科举制度确立了以文化能力为基础的官员选拔制度,打破了世袭的贵族统治,实现了社会上升的机会均等。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改革的政策能够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并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明朝还加大了对官员的考核力度,重视政绩评估和晋升机制的建立,进一步确保官员的能力和廉洁度。

这些政治改革使得明朝的政治系统更加科学和有效,给后来的政治制度改革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行政体制方面,明朝建立了明代三省制,即南京、北京、山东的按照地理方位设立的科属行政单位。

这一行政体制的建立,使得明朝的行政管理更加分工明确,进一步提升了行政效率。

同时,明朝还实行了严格的监察制度,设立了总督、巡抚等地方行政长官,并实行了巡按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管理。

这些行政体制的改革措施使得明朝的行政管理更加规范和有序,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

明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改革,使得土地的流转更加自由,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明朝实行了以田亩为单位的土地统计和固定赋税制度,规范了土地的所有权和税收征收。

这一系列的土地政策改革使得土地成为明朝的重要经济资源,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明朝在政治改革和行政体制上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封建社会的壁垒,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平等的机会。

行政体制的规范使得政府的管理更加高效和有序。

土地政策的改革促进了农业和经济的发展。

明朝的政治改革和行政体制为后来的政治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观看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让我对明朝的政治改革和行政体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 观后感 经济发展与海外贸易的探索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 观后感 经济发展与海外贸易的探索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观后感经济发展与海外贸易的探索中国通史第十六集所探讨的经济发展与海外贸易的主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经济的起伏与中国人民对海外贸易的不断追求和探索。

通过观看这一集,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是内部因素的推动,也与对外贸易的开展息息相关。

在这一集中,我对中国历史上经济的繁荣和衰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多次经历了经济的黄金时期和衰退期。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近代的开放政策,中国人民一直在努力探索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与世界贸易联系最早的见证。

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国向西方输出了丝绸、陶瓷等商品,同时也引进了许多外来的商品和文化。

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也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文化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始终保持着对外贸易的开放态度。

在现代史上,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逐渐被殖民势力侵占,经济陷入停滞。

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停止对海外贸易的探索。

在近代的改革开放政策下,中国稳步推进经济改革,以引进外来资本和技术,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之一。

通过观看中国通史第十六集,我对中国经济发展与海外贸易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而海外贸易则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资源。

中国的崛起得益于对外开放的政策,同时也需要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贸易体系。

从中国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与海外贸易的探索需要坚定的意志和持续的努力。

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探求经济发展的信念,不断开拓和发展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

这种不断追求经济发展和扩大海外贸易的态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而言之,中国通史第十六集以经济发展与海外贸易为主题,深刻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的探索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 观后感 明朝的建立与政治改革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 观后感 明朝的建立与政治改革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观后感明朝的建立与政治改革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观后感:明朝的建立与政治改革中国历史上的明朝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朝代,其建立和政治改革对中国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观看中国通史第十六集,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以下是我对明朝建立和政治改革的一些观点和思考。

明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它的建立打破了元朝统治,结束了蒙古人对中原的统治,使中国重新回到汉族统治下。

明太祖朱棣的领导才能、军事才华和政治手腕,使他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成功夺取了政权,开创了明朝的历史。

明太祖有远见卓识,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为明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方面,明朝的建立带来了政治体制的创新和改革。

明朝创立了科举制度,实现了百姓和士人之间的社会流动,使人才能够得到合理的用武之地。

这种制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明朝政治稳定和治理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同时,明朝建立了明宪宗朱见深颁布的《大明律》,进一步完善了法律制度,加强了对社会秩序的管理和维护,确保了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另一方面,明朝的建立还带来了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明朝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带矫式”,推行了海禁政策,刺激了内陆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和富裕的国家之一。

明朝还重视对文化教育的培养和发展,推行了教育改革,加强了对文化艺术的扶持和传承,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明朝建立和政治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尽管科举制度的确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但也存在着贿赂和腐败现象。

有些官员不符合德才标准,却能通过贿赂的方式上升到高位,这显然与科举制度初衷相悖。

其次,明朝尽管推行了许多有益改革,但也未能完全解决社会问题和政治矛盾。

社会底层的民众仍然贫困和艰难,政府对社会问题的处理并不完善。

此外,明朝在对外政策上也存在一些失误和挑战,如与大明律相悖的海禁政策导致了与西方列强的错失,错失了与外商交流的机会,使得明朝在长期以来的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

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1-5

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1-5

央视巨献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1-5你不多见的电影:《中国通史》是一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共同监制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

该片再现了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它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为主线,描摹了中国境内从远古人类起源到清朝灭亡的宏大历史场景。

历史不仅关乎历史观、知识面、谈吐气质,更关乎人生观、眼界和格局。

唐太宗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读史必读中国通史。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共同监制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通史》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

该片再现了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视频非常精彩,值得收藏起来慢慢观看。

友情提醒:1、每期电影帖底部都有三千多部可看电影的链接2、嫌画面小可以手机横着全屏最大化哈导演:赵良总目录第01集:中华道路第02集:中华先祖第03集:农业起源第04集:文明起源第05集:邦国时代第06集:夏王朝觅踪第07集:殷商兴亡第08集:商代文明第09集:武王克商第10集:周公摄政第11集:周王室的衰落第12集:春秋争霸第13集:孔子第14集:列国变法第15集:战国七雄第16集:诸子百家第17集:秦国崛起第18集:秦始皇统一中国第19集:楚汉战争第20集:郡国并行第21集:文景之治第22集:汉武帝第23集:两汉经学第24集:昭宣政治第25集:王莽改制第26集:光武中兴第27集:丝绸之路第28集:清议与党锢第29集:中国通史黄巾起义第30集:三国鼎立第31集:诸葛亮治蜀第32集:西晋统一第33集:魏晋风度第34集:门阀政治第35集:梁武帝治国第36集: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7集:北周武帝第38集:陈朝兴亡第39集:魏晋佛教第40集:再造统一第41集:炀帝功过第42集:贞观之治第43集:武则天第44集:开元盛世第45集:安史之乱第46集:中晚唐第47集:世界都会长安第48集:吐蕃兴衰第49集:敦煌第50集:唐朝第51集:唐代第52集:五代十国第53集:宋太祖第54集:澶渊之盟第55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第56集:王安石变法第57集:靖康之难第58集:宋金和战第59集:偏安东南第60集:东京梦华第61集:宋代新儒学第62集:宋代文化第63集:契丹兴起第64集:西辽建国第65集:完颜阿骨打第66集:金朝兴亡第67集:辽金文化第68集:西夏兴亡第69集:蒙古兴起第70集:忽必烈大帝第71集:两都巡幸第72集:大元帝师八思巴第73集:海上丝绸之路第74集:马可波罗与中国第75集:元顺帝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第77集:永乐迁都第78集:郑和下西洋第79集:内阁制度第80集:土木堡之变第81集:王阳明心学第82集:海疆互市第83集:张居正改革第84集:耶稣会士来华第85集:江南市镇第86集:江南以后第87集:崇祯帝明末第88集:入主中原第89集:王朝的稳固第90集:收复台湾第91集:统一大业第92集:军机处第93集:摊丁入亩第94集:文治与文字狱第95集:被动的自强第96集:鸦片战争第97集:太平天国第98集:甲午战争第99集:维新与革命第100集:帝制的终结01上下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人类星球的北纬30度上下,东方、西方群星璀璨,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孟子、庄子、黑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或联袂登场,或接踵而出,在西方,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东方称之为百家争鸣。

《中国通史》随记1一30集

《中国通史》随记1一30集

《中国通史》随记1一30集【第一集:中华道路】1.在一个国家里,应该有一个主体文化,否则就是一盘散沙。

所以一定要有一个主流的思想来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核心。

(文化的力量,但一定要有一个主流的思想吗?)2.一个国家的治理不能仅仅依靠严苛的法律制度(eg.秦),如何才能合理地治国安民呢?3.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是皇权,一旦出现了昏庸的统治者,再好的制度也很难让一个国家坚持下去。

(“人治”与“法治”?人的力量有限,制度的力量无穷)4.历代王朝都有腐败的顽疾,但是贪腐和反贪腐是博弈的过程。

5.中华民族不是好战的民族,也不是保守的民族。

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强烈的开拓精神和对外交流的愿望。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6.盛唐时期的长安城,人口达到一百万,异域风情随处可见。

外来人口造就着长安城的魅力,也展示着中国人宽广的胸怀。

(令人心驰神往的朝代!文化自信的体现)7.这是一片具有强大向心力的土地,统一的意识深深根植。

这个民族从遥远的古代走来,带着精深的思想,带着包容和平的心态,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风骨,带着永远探索、不断向前的精神追求,带着深厚宽广的文化底蕴,带着风和雨,带着沧桑变化、世事沉浮,迈着或沉重或轻松的步履,向我们走来。

正因为有如此坎坷的历史进程,我们更懂得珍惜;正因为有如此浩瀚的历史智慧,我们正充满底气。

海纳百川,奔向美好的前程【第二集:中华先祖】1.迄今发现的我们远古祖先最北端的活动地点:河北省张家口阳原县泥河湾。

2.迄今知道与人类最为接近的动物:云南省禄丰县金山镇石灰坝庙山坡禄丰古猿化石(国际古人类学界定名为,腊玛古猿禄丰种)。

3.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古猿告别树上的生活来到地面,走向能够直立行走的人类呢?德国著名古植物专家汉斯的解释:数百万年前,随着气候的变化,食物逐渐短缺,古猿开始从树上来到地面,它们不得不经常搬动石块寻找食物,或者用棍棒挖掘野生植物的块根充饥。

在这些劳动中,古猿的四肢逐渐产生分化,前肢从支撑身体的作用中解脱出来分化成手,后肢则单独承担起支撑身躯的作用分化成脚。

中国通史163到169总结观后感

中国通史163到169总结观后感

中国通史163到169总结观后感最近一直在看《中国通史》纪录片,片长也和片名也十分匹配,还好不属于又臭又长的类型。

我先看了自己感兴趣的春秋战国和三国两部分,感觉挺不错,这两部分算是其中的精华,强烈推荐。

然后每天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刷个几集。

和以前一样,这篇文章不追求独到和精确,更多的是我过程中的思考,当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是一篇观后感,文章第一部分先谈谈整体的观感,然后是对特定历史的理解和感悟,最后是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小细节。

本片定位于一部“通史”,当然也就没有拘泥于细枝末节的历史,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从整体出发,让人更容易理解历史进程的脉络。

典型如片中对赤壁之战的评语:这场战争的结果对刘备和孙权来说是逗号,对曹操来说是句号,对整个中华文明来说是问号。

如果没有一个宏大的视角,当然也就不能得到这样的观点了。

看完本片最大的感受是让人对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有了一种通透感,很多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偶然中的必然,往前追溯总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以古视今,能让人对今天的中国多一分思考。

本片也让我把一些琐碎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回答了我的很多疑惑,尤其两个统一王朝之间的分裂历史,像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等。

对一些历史知识,如果不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理解自然也大打折扣。

如果早些时候就看过这部纪录片,或许对一些问题就有不同的见解。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周朝以前,中国大地上存在着许多的部落氏族,这些部落的经济文化和同时期世界其他地方的部落并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还落后于更早的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

然而,自从周公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规范,推行礼仪治国之后,奠定了周朝800年的兴衰,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社会。

到春秋末期,孔子面对当时诸侯争霸、礼仪崩坏的局面,提出了复兴周礼的主张,虽然他的主张都没有国君采纳,但他的思想却流传了下来。

到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正式脱颖而出,成为了正统的统治思想。

此后的历朝历代,无论是汉人的王朝,还是少数民族的王朝,比如北魏、清朝等,都积极学习儒家文化,视其为正统的中原文化。

中国通史纪录片100集标题

中国通史纪录片100集标题

中国通史纪录片100集标题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集中华道路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集中华先祖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集农业起源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集文明起源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集邦国时代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集夏王朝觅踪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集殷商兴亡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集商代文明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集武王克商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0集周公摄政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1集周王室的衰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2集春秋争霸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3集孔子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4集列国变法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5集战国七雄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6集诸子百家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7集秦国崛起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8集秦始皇统一中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9集楚汉战争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0集郡国并行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1集文景之治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2集汉武帝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3集两汉经学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4集昭宣政治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5集王莽改制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6集光武中兴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7集丝绸之路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8集清议与党锢纪录片|《中国通史》第29集黄巾起义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0集三国鼎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1集诸葛亮治蜀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2集西晋统一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3集魏晋风度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4集门阀政治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5集梁武帝治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6集孝文帝改革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7集北周武帝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8集陈朝兴亡纪录片|《中国通史》第39集魏晋佛教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0集再造统一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1集炀帝功过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2集贞观之治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3集武则天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4集开天盛世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5集安史之乱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6集中晚唐的困局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7集世界都会长安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8集吐蕃兴衰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9集敦煌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0集唐朝的对外关系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1集唐代宗教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2集五代十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3集宋太祖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4集澶渊之盟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5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6集王安石变法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7集靖康之难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8集宋金和战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9集偏安东南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0集东京梦华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1集宋代新儒学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2集宋代文化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3集契丹兴起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4集西辽建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5集完颜阿骨打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6集宋代新儒学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7集辽金文化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8集西夏兴亡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9集蒙古兴起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0集忽必烈大帝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1集两都巡幸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2集大元帝师八思巴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3集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4集马可波罗与中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5集元顺帝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7集永乐迁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8集郑和下西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9集内阁制度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0集土木堡之变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1集王阳明心学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2集海疆与互市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3集张居正改革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4集耶稣会士来华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5集江南市镇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6集白银资本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7集崇祯帝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8集入主中原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9集王朝的稳固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0集收复台湾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1集统一大业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2集军机处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3集摊丁入亩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4集文治与文字狱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5集被动的自强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6集鸦片战争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7集太平天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8集甲午战争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9集维新与革命纪录片|《中国通史》第100集帝制的终结。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36集)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36集)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36集> 一.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共6集>夫子何人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本期节目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讲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出身、为人、治学与处世态度,由此使观众认识孔子是何许人.〔百家讲坛20## 第287期〕实话孔子之学而优则仕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本期节目中,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解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学而优则仕,从中评价孔子思想的伟大价值,并分析了培养一个优秀的领导的重要意义等.〔百家讲坛2008-10-..君子固穷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向我们讲解先秦时期孔子的君子做官之道,孔子周游各国宣传自己思想的经过,以与孔子的政治思想.〔百家讲坛2008-10-18 16:23:10〕头号教书匠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本期节目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述孔子,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样一种道德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政治.实际上孔子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他不做官了,..谁是好学生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在孔子三千弟子中,孔子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在孔门之中,孔子和学生除了师生关系之外,还会给人留下什么感觉.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谁..伤心事与玩笑话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本期介绍了孔子是最守礼的一个人,他一辈子维护的就是礼,他一举一动都不越礼的雷池一步.甚至在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上,他也遵守礼的约束.但同时孔子又是一个性情中人,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他从..二.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部儒墨之争》<共6集>儒与侠类型:文化/名家大师|国学|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本期易中天教授为观众讲述墨子是批儒第一人,儒与墨之间的争辩.〔百家讲坛2008-11-01〕孔子的药方类型:文化/名家大师|国学|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儒家和墨家代表了当时最有理想、最有抱负也是最有道德的一群人,他们是社会当中的优秀分子,因此在那个天下无道的时代里,这两家势必要为当时的社会开出救治的药方,在孔子看来医治当时社会的药..墨子的药方类型:文化/名家大师|国学|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墨子针对当时礼坏乐崩的社会开出了救世药方,针对"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的社会特征作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号召人民"兼相爱〞,引导人民相爱.〔百家讲坛20## 第315期〕两位侠士类型:文化/名家大师|国学|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讲述孔孟之别: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孟墨之别:墨行侠孟仗义.孔子、墨子、孟子思想的异同与对当时社会的作用.〔百家讲坛20## 第316期〕三大分歧类型:文化/名家大师|国学|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本期由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授墨子和孟子对兼爱与仁爱的观点有不同之处.〔百家讲坛2008-11-15〕儒墨是非类型:文化/名家大师|国学|人文|2008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介绍:本期节目由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评述儒墨之争中墨子对当时社会病的主张:兼爱和尚同,剖析墨子思想和自己的看法.〔百家讲坛20## 第323期〕三.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三部儒道之争》<共6集>隐士哲学家从杨朱到老庄无为之谜道之谜老庄之别儒道是非四.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四部儒法之争》<共6集>血染的思想谋士的哲学横行霸道两面三刀人性是个问题儒法是非五.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五部前因后果》<共6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五部前因后果〔一〕事出有因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五部前因后果〔二〕以人为本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五部前因后果〔三〕新文化与新制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五部前因后果〔四〕命运呼叫转移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五部前因后果〔五〕士人的崛起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五部前因后果〔六〕魅力所在六.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六部继往开来》<共6集>灰色的船票墨子与杨朱老子与庄子再说法家爱的呼唤正义与自强。

央视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观看笔记(第一集)

央视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观看笔记(第一集)

概述:
第一集的内容是对后面九十九集内容的概括和总结,纵向从春秋时代的诸子百家开始讲起,慢慢向近代推进;横向在文化、融合、改革、交流等各个角度进行了汇总概括。

就像第一集的题目,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我们的道路来自于过去,我们的道路来自于我们的经验,我们的道路来自于我们的总结。

由于本集的所有内容均来自于后面的九十九集,本集的每一帧画面均来自于后面的九十九集,所以本集的思维导图和内容概述不作展开,所有知识点将在后面各集中做详尽的阐述。

中国通史解说词

中国通史解说词

中国通史解说词中国通史,有着悠久历史的繁复知识体系,以千载古老的传承积淀而成。

从古代的西汉和两晋至至今的大纪元,中国历史的发展就像一幅画卷,密密麻麻的历史资料堆砌而成,形成丰富多彩的时代变迁之图。

中国通史有着许多研究方法,以便深入理解历史发展过程,而《中国通史解说词》便是其中一种有力的表现形式。

从古至今,这种文体被用来记录社会现实,解读历史,为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勾画出时代景象。

《中国通史解说词》具有史学与文学的双重特色,主要以从古至今的中国历史时代特征及其变迁为研究主题,以文章来解说描述。

不同于正史,它具有浅显易懂、叙述精练的特质,以便于读者把握时代变迁,把握历史发展方向。

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知名著作与名家著作,他们的作品,被用来记录历史,把握时代变迁,他们的解说词作品,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

例如,陆羽的《古今解说》,《古今图书集成》,《古今纪事》;范仲淹的《舆地纪胜》;纪伯伦的《史记》,等等。

以上所介绍的这些《中国通史解说词》,有一个共同特点:从当时社会现状出发,以解释的文章为整体,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运用历史的思维模式,用词汇、句子、概括把握时代变迁,反映历史大势。

而且,在表达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特色,以浅近的语言,传达历史深刻的含义。

《中国通史解说词》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知识表达方式,不但有助于读者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还可以锻炼读者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使读者能够熟练运用历史知识,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改变自己把握时代发展和观察历史的视角,塑造独特的历史观点。

《中国通史解说词》的表述形式,从文学着眼,以史学之视角,把握中国历史演变变迁,赋予历史以活力,将历史之脉络,表达得更加生动。

因此,以《中国通史解说词》为文体,广受欢迎,且具有深远意义,值得传承。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 观后感 明朝的建立与政权巩固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 观后感 明朝的建立与政权巩固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观后感明朝的建立与政权巩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建立和政权巩固是中国通史中一个重要的篇章。

通过观看《中国通史第十六集》,我对明朝的建立与政权巩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明朝的建立、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和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此来总结我的观后感。

明朝的建立是一个充满战乱的过程,从红巾起义、郑和下西洋到朱棣的夺位,各种政治斗争和战争交织在一起。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详细的史实,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场景。

我深深感受到,明朝的建立是一个经历了无数艰苦斗争和牺牲的结果,是英雄人物的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在政治制度方面,明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设立六部、设立左右都御史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明朝的政权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观看《中国通史第十六集》,我对明朝政治制度的详细了解,使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除了政治制度之外,明朝的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在明朝,文人墨客们崇尚诗词和书法,艺术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和社会真实写照。

观看《中国通史第十六集》,我被明朝的文化艺术所深深吸引,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另外,明朝与外国的交往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详细记录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揭示了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性。

明朝通过外交手段巩固了自身的国力,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和经济繁荣。

这一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明朝的政权巩固不仅仅依靠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智慧的外交手腕。

通过观看《中国通史第十六集》,我对明朝的建立与政权巩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朝代,其所进行的政治、文化和外交等各个方面的改革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历史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在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注重政治制度的完善、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外交关系的处理。

总之,《中国通史第十六集》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详实的史实,为我们展现了明朝的建立与政权巩固的历史过程。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观后感明朝的文化繁荣与知识普及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观后感明朝的文化繁荣与知识普及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观后感明朝的文化繁荣与知识普及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观后感:明朝的文化繁荣与知识普及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灿烂的时期,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来看,都展现出了强大的魅力和影响力。

近日,我观看了《中国通史》的第十六集,讲述了明朝时期的文化繁荣以及知识的普及,深深地让我感受到了明朝时期那种独特的氛围和辉煌的历史成就。

文化繁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而明朝时期正是中国文化迎来了繁荣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杨时、徐霞客、唐伯虎等,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些艺术家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才能,创作出了许多传世之作,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文学成就是明朝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明代文人以文学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注重诗歌、散文、戏曲等多种文学形式的创作。

他们融入自身的感激与思考,创作出独具匠心的作品。

例如,著名的文学家杨时以其优秀的诗文才华,成为当时文坛的巨星。

他的诗歌既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表达了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悟。

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与哲理,同时也展现了明朝时期独特的文化风貌。

绘画艺术也是明朝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绘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并融入了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的描绘。

这种注重自然和社会的结合,体现出明朝时期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杨时等一些文人不仅擅长文学,同时也以其卓越的绘画才华广为流传。

他们创作的画作以细腻的线条和自然的色彩,展现了明朝时期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

此外,明朝时期的音乐、戏曲等表演艺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明代音乐注重旋律的协和与和声的运用,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同时,戏曲也成为明代最为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之一,不仅仅在皇宫中表演,也广泛传播至民间。

大量的优秀剧作如《牡丹亭》、《长生殿》等为人熟知,并在后世影响深远。

除了文化繁荣之外,明朝时期还对知识的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通史第16集诸子百家(3)

中国通史第16集诸子百家(3)

中国通史第16集诸子百家(3)中国通史第16集诸子百家(3)河南省灵宝县函谷关,为了防止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国在函谷关口贴出了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

这天,赵国的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要入关,关吏说:你可以入关,但是马不能入关。

公孙龙说:我骑的白马不是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问: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愣住了,公孙龙说:白是指颜色而言,马是指名称,名称和颜色不是一回事,所以说白马不是马,关吏被公孙龙的高谈阔论搅得晕头转向,居然放他的马过关了。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但是白马非马,确实是使公孙龙名声大噪的命题,公孙龙的理论力图把物体的慨念和物体本身区分开来,其中包含了逻辑学方面的探索。

北京密云古为燕国渔阳郡,邹衍辅佐燕昭王,他是一位主张阴阳五行,五德终始的学者,邹衍喜欢谈天事,创建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金、木、水、火、土五德相生相克的理论,后来被用为王朝更迭的理论依据,尤其令人惊奇的是,邹衍在总结了前人对地理知识认知的基础上,加以推理想象,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假说—大九州说。

他认为中国叫赤县神州,在中国之外,还有九个像赤县神州一样大的州合成一个大州,而这样的大州又有九个,周围有大瀛海环绕,这才是八极,在那里才有八个方面的终极之处,中国只是整个大九州中的八十一分之一,邹衍的大九州说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学者对世界思考。

每年的农历8月27,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基本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孔大典,而在曲阜孔庙的祭孔大典最为热烈。

自汉代开始,在祭祀孔子的时候,开始有其他的儒家人物陪祀,有战国的孟子,汉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等人,这些陪祀者数量最为庞大的时候有一百五多人,他们或者和孔子同处大成殿或者列于大成殿东西厢房之中,一起享受后人的朝圣。

然而当人们把最繁盛的香火供奉给万世师表的孔子,以及诸多儒家大贤的时候,更多的人却没有注意到,可以比肩亚圣孟子的大儒荀子,却不在其中,荀子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学宫长,是当时最知名的儒者,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然而荀子没有出现的孔庙配享的塑像中,并不是疏忽,而是他的主张,在强调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中,显得非常另类,长久没有得到认可。

湖南省雅礼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雅礼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雅礼教育集团2022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说明事项:1.本试卷共28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量:60分钟;2. 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等信息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3. 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关于这个说法,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①传说②遗址③化石④文献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④2.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某学习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A. 陕西蓝田B. 北京周口店C. 云南元谋D. 浙江河姆渡3.遗址能为已经消逝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北京人遗址为我们提供的历史见证是,北京人已经()A. 定居生活B. 学会用火C. 饲养家畜D. 种植粮食4.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三万年的远古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

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A. 元谋人B. 北京人C. 山顶洞人D. 半坡原始居民5.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和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联合开展了一项DNA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你还能从下面哪个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A. 北京人遗址B. 河姆渡遗址C. 半坡遗址D. 龙山文化遗址6.下图中,建造不同结构的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A. 自然条件B. 生活习惯C. 生产工具D. 劳动技术7.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

”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 炎帝和黄帝B. 仓颉和嫘祖C. 尧和舜D. 隶首和大禹8.传说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尧、舜、禹三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都是通过民主推举的方式当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A. 世袭制B. 禅让制C. 分封制D. 奴隶制9.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中国通史第16到19集的总结

中国通史第16到19集的总结

中国通史第16到19集的总结16诸子百家:公元前500年轴心时代,发生了春秋史上的百家争鸣。

儒家亚圣孟子是孔子孙子的再传弟子,先会梁惠王,再去齐国稷下学宫(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学术中心),抨击墨子;儒家集大成者荀子一直得不到认可,不能配享孔庙,他提出法后王、性恶论,还培养了两个法家集大成者李斯和韩非;道家创始人是老子,发扬者庄子与孟子同时代;庄子的好朋友惠施是名家代表,朴素逻辑和辩论思想的代表;阴阳家代表邹衍,大九州说思考世界。

17秦国崛起:秦孝公重用商鞅推行变法:爵制改革、土地改革(允许私有、买卖、继承)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广县制,建立起新型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的基本框架,所谓“千百年之法皆商鞅之法,皆秦法”;统一度量衡,建立各种标准化制度。

太子驷继位后,号惠文王,商鞅被车裂。

18秦始皇统一中国:疆域统一,韩、赵、魏、楚、燕、齐不到10年陆续被灭;攻打岭南、匈奴,开疆拓土;修建秦直道和秦长城。

文化和经济统一,以小篆和秦隶统一全国文字;统一度量衡、改革币制,统一全国经济制度。

大兴土木,同时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

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中暴死于沙丘,不久之后秦帝国轰然倒塌,先后仅15年。

19楚汉战争:刘邦早期游手好闲,当了亭长后,吕公将女儿吕雉许配给他;项羽爷爷是楚国名将项燕,从小想学“万人敌”的兵法。

秦始皇死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刘邦带着萧何张良投奔项羽项梁,项梁将在民间放羊的熊心立为楚怀王;楚秦大战,楚怀王承诺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项羽巨鹿之战大破秦军,吸引秦军主力,刘邦直捣咸阳、与乡绅约法三章;刘邦与项羽隔墙水对峙,他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项伯建议刘邦登门谢罪;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将楚怀王远徙湘南,将刘邦封为汉中王;刘邦入蜀,张良建议烧掉栈道、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占领关中;楚汉战争爆发后以鸿沟为界;刘邦继续搞楚,垓下之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16集诸子百家第16集:诸子百家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个时期至关重要,公元前500年左右,东方西方,群星璀璨,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均在这个时期诞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其所产生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生活。

这个时代,是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称其为轴心时代。

中国的哲学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

在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即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到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

这里是山东省邹城市的孟庙,庙宇里正在进行的是成年加冠礼,在集体叩首之后,老者主持加冠仪式,少年加冠之后便正式成年,千百年来,殿堂里的亚圣孟子注目着无数后辈少年加冠成年,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推崇备至,孟子遗憾自己不能亲自倾听孔子的教诲,只能成为私淑弟子,但孟子却坚定地视自己为孔子的直接继承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头的这句话,就是孟子思想的基础。

孟祥居老人是孟子的74代孙,也是中华孟氏宗亲会的名誉会长。

孟祥居: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来讲都是善良的,他认为就是说老百姓就能享受到帝王的仁义和慈爱,他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你,才能爱戴你,你的江山才能够坐的稳,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里是位于河南开封的游梁祠,2014年夏季,河南孟氏宗亲会在这里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祭祀仪式,仪式里有一项告祖的内容,孟氏后人准备重修游梁祠。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享有丰厚的待遇。

当年,孟子生平出游第一事就是游梁说惠王,在魏国国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

国君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却毫不客气的回答: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有有仁义就足够了,在儒家历史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孟子第一次向一国之君阐述行仁义、兴王道,后人为此专门修建游梁祠,纪念孟子。

梁惠王虽然多次向孟子请教,但他只想通过战争使魏国扬威天下,与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爱民,不嗜杀,省刑罚,减免赋税的思想格格不入。

因而孟子的仁政主张很难被统治者真正接受,孟子最终对梁惠王绝望了,生气地说梁惠王望之不似人君,然后离开魏国。

孟氏宗亲的祭奠过后,游梁祠重归平静,世代在这里看守的后人细心地打扫着院落,实际上,游梁祠大部分已毁,所剩殿宇也被改造成了工厂厂房,祠内仅存的两方石碑,一方为康熙二十八年,阎兴邦《重修由梁祠书院碑》,另一方为嘉庆年间之碑,碑上面的字迹剥落模糊,游梁祠的魄罗情形,仿佛就是当年盛名之下的孟子,在宣讲仁义之说时的遭遇,离开魏国后,孟子转赴齐国,他对齐国抱有很大的希望,尤其想尽快到达稷下学宫。

轴心时代的东方,有一所群贤聚集,思想之火无比璀璨的学术中心,它既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也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和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

这里汇聚了当时了最著名的学者,他们收徒讲学,交流论辩,各种思想交流碰撞,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的场所。

韩伟东:这是一个稷下学宫的一个标志碑,稷下学宫的具体的位置呢,根据史书记载,应当是在齐国都城宫城西墙的南门,它南边正好有稷山,现在都湮没在这些田地之下了。

韩伟东,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文物局局长,稷下学宫的兴衰是生活在稷山下的所有人最为感慨的。

对于稷下学宫,郭沫若曾高度评价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的意义,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社会的进步,不用说也是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进步。

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

韩伟东:史学家都说,稷下学宫是中国最早社会科学院和官办的大学,不论是什么样的学派,只要是有能力,稷下学宫就容纳他,而且给他们提供非常优厚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同时呢,他又提供一个非常宽松的,一个争鸣的环境,就是在这里,稷下先生们不治而议论,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互相争鸣。

汇聚在稷下学宫的学者被后世统称为稷下学派。

事实上,稷下学宫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学派,而是包含了儒、道、法、名、兵、农、阴阳等诸家学派。

稷下学士们在稷下学宫授徒讲学,著述立说,他们相互辩论,又相互汲取,成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标志。

到达齐国后,孟子受到很高的礼遇,他继续宣传他的仁政学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题,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蒋重跃:因为这个民本,把它说全了叫以民为本,统治者要以民为本,君主是民的主人,君主以民作为自己的根本。

他站在民上面,踩在民的上面才成为君的,在利益的分配,在对待国家不同人群的态度上,你要把自己放在轻的位置上,这很了不起。

在稷下学宫中,孟子和不同学派的学者展开激烈的辩论,他抨击最厉害的当属当时广为流传的一种学说,即墨家。

孟子是邹城人,墨子是滕州人,两个人的家乡离的很近,又都是师从儒家,但两者秉承的学术思想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甚至完全对立。

这里是位于山东省滕州市的墨子纪念馆,和百家诸子的塑像不同的是,墨子的塑像极具特立独行之状,完全颠覆了学者惯常的衣冠整齐和文质彬彬。

相反,他身着布衣,肩背行囊,手执树杖,跨步向前,俨然是一位风尘仆仆的行者。

和塑像一样,墨子纪念馆也和其他纪念馆不同,这里几乎就是一座展现古代发明创造和奇思妙想的科技馆。

牛娜:墨子被誉为科圣,宋健高度评价墨子为唯物始祖科圣墨翟,在这里所看到的是抛石机,这是墨家利用了杠杆平衡原理发明的一个大型人力远射兵器,最初是用于守城,他是把石块或者是火球放入这里,它通过这样一个辘辘牵引拉下来,在通过支点的弹力把石头抛出城外,用来砸伤城外的敌人。

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就是说圆的一个中心,同长也就是半径相等,这样旋转一周就形成了一个圆,这是古代关于圆的最早的概念,相当于现在的圆规。

战国初年,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一个人风尘仆仆赶了十天路来到楚国,劝说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计划,游说楚国国君的同时,墨子和楚王请来的能工巧匠公输班进行了一场模拟攻防战,公输班组织了九次进攻,被墨子九次击破,公输班的办法用尽了,墨子的应对方法还有余,墨子也依靠自己高超的防御术成功化解了两国的一场战争。

墨子的楚国之行,是贯彻他一如既往的兼爱、非攻主张。

蒋重跃:墨子开始学儒,学儒学了爱了,学了仁了,可是发现有问题,所以就出来了,就反对儒家这个仁,你对人类这种爱,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一种远近亲疏的一种态度,他认为这不行,人都是一样的吗,既然人都是一样的,爱人就应该同样的爱,我是兼爱,都一样的爱。

传说墨子曾做出一种可以在天上飞行三天三夜的木鸟,那只传说中飞在空中的木鸟让人向往,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思想也是墨家的主要思想。

墨子对自己的学说身体力行,他生活极其简朴,和弟子们吃菜根,穿粗布短衣,为了制止兼并战争,他们奔走在各国之间。

和其他学派相比,墨子和他的弟子们可能更像一个苦行僧团体,信奉墨子学说的人称为墨者,墨者一开始就是有组织的团体,他们的最高领袖称为钜子,钜子职位由前任传给他所认可的贤者,墨子则是墨家的第一位钜子,墨者内部有严密的法规,所有的墨者都得服从钜子的命令,他们有着最坚定的意志,为了反对战争,为了使天下人都相亲相爱,可以毫不计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

他们以自苦为极,严格服从纪律,人人皆可赴汤蹈火,死不旋踵,这也是他们之所以在乱世中受到尊崇的原因。

然而,在儒者眼中,墨家完全排斥礼乐的做法无疑是极端的。

张庆军:从他制度严密或者纪律严明这方面来说,对他推行他的学说有益,但是后人包括一些道教,在汉末黄巾起义,学习了墨家一些组织形式,或者我们现在说叫地下组织,因为他好多制度和当政者和统治者理念和制度都是不一样,所以说,后人甚至有人说,墨子是黑社会老大,这个我只能说很遗憾,他们没有学到墨子兼爱的思想的核心。

孟子出生比墨子晚,没有见过墨子,但他对墨子及墨家学说非常了解,他抨击墨家兼爱思想,认为不重视礼,不分亲疏贵贱的兼爱是糊涂的。

在诸子百家当中,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无疑是最讲究中庸之道德,他们不走极端,讲究仁义礼乐,追求天下和谐的秩序,怀有救济苍生的远大理想。

然而,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战争频仍的时代,孟子和孔子一样虽然周游列国,不惮艰险以弘扬儒家,但终究不能为用,晚年时也选择了教学著书之路。

这是一幅明朝张辉路所绘的《老子骑牛图》,图中老子坐于青牛之上,手持《道德经》卷,正抬眼注视着一只飞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一书中的曾记载了孔子向老子问学的故事,孔子说老子像神龙一样深不可测。

传说老子看到周道衰微,骑着一头青牛西出函谷关,汉朝人刘向在《列仙传》中这样写道,老子西游,关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老子骑牛,紫气东来,这是后人为老子附会的,神仙一般的描述,而且,因为画里的老子的坐骑不是马,而是牛,据说也有特指。

马所代表的乾卦所生发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和孜孜不倦的入世进取的儒家特点,而牛所代表的坤卦所生发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则合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旨。

西出函谷关的老子被关尹喜拦住,非要他写点什么才放他走,结果老子留下一篇五千字的文章出关而去,这篇文章就是《老子》,又称《道德经》,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位老子,他们时代不同,国籍不同,可见司马迁已经搞不清到底哪一个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术上的疑古思潮盛行,老子的存在受到了很多人的怀疑,《老子》一书也被盖上了许多晚出的标记,引起了学者的质疑。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究竟是否真有其人,问题的解答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村的楚国墓葬中,出土了一批书写于战国中期的竹简,其中就有《老子》的片段。

郭店楚简当时是发现了800多支,实际上有字检只有730支,《道德经》当中的一些基本的内容,在甲乙丙当中都有体现,应该说这个是真实地,能够说老子这不存在,存不存在的问题,有没有的问题,应该说怎么把老子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的问题。

《毛子》历来被视为难读之书,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道,就是一个生成万物,又不能明明白白说清楚的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本质是无为而无不为。

为此,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之势,放弃争斗,回归自然,是道家学者共同的理论基础。

庄子将这种思想发扬得更加绮丽多彩,庄子与老子齐名,世称老庄,庄子是孟子同时代的人,但与孟子的积极入世相比,庄子的思想完全是出世的,他是道家思想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