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No7

“柳”“月”意象意蕴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意象的蕴意就是中国古典诗词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时,需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接受美、追求美,进而创造美。

6 吟读背诵,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分为两类,一是古体诗,二是近体诗。我们教材中绝大部分都是近体诗。它们形式固定,格律严格,节奏感强,便于诵读,利于记忆,是很好的吟读背诵材料。实施教学时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吟读背诵,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吟读背诵体会出诗歌的语言美,领悟到意境美,如教学苏轼的名篇《题西林壁》这首七律,其教学几乎就是在学生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通过快节奏的反复吟诵,不仅体会到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而且也把握了词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借景说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美,在语文和各种教材中,并不缺少,缺少的只是发现。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借助媒体,适时地引导学生品味美、享受美、感受美展示美,学生就会逐步形成爱美的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为将来创造美打下良好的基础。审美教育能使语文古诗词教学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清新优美,鸢飞鱼跃般的生动活泼,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促使语文古诗词教学全面实现语言教育和人文培养的双重目的。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理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有利于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能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物理课的效果和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课程整合 教育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理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Internet网与校园网的开通为中小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当前,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进行整合,把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物理教学中,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者布鲁姆指出:“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力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的兴趣广泛而强烈。大部分普通学校的物理教学设施、仪器相对匮乏,还不可能完全对学生开放。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采集信息、加工信息、消化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讲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人造卫星》这一节内容时,由于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了解很肤浅,但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又很有吸引力。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知识。如:宇宙的起源、行星卫星的运行轨道、各种人造卫星的功能及运行特点等内容,分配给各个小组去收集,在课堂上让各小组汇报各自的成果。小组之间进行探讨、互相补充,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如:讲到超导体时,课前分配各组学生上网了解当今超导体研究的进程以及应用前景。课上进行交流汇报,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教学所难以达到的。运用信息技术就实现了从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学”的转变。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发现、合作探究的过程。

2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正处于逐步提高的过程,好的情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彭吉勇

(重庆市合川区隆兴中学)

境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1 利用信息技术,能使静止的物体画面动起来,让学生观察到生动的自然现象,并在动画之中提出问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机械运动》引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再现飞行员在空中抓子弹的动画,并闪现“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的字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很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不弄清原委不罢休的状态,有意注意就会长期指向和集中于学习内容上。

2.2 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物理过程,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如:在讲浮力时,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我先让学生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侧面、前后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于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和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我采用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同时超级链接浮力大小的推导公式。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很轻易就攻破了这一难点,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理论基础,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

3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许多知识的传播必须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传统的物理演示仅限于实验演示和模型,并且有时间、空间限制,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则可使物理课堂演示得到补充、深化、扩展,提高演示效果,优化课堂教学。如讲授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把两个马德堡半球

合在一起,抽掉里面的空气后叫两个学生拉一下,拉不开,就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但是,究竟大气压强有多大?学生没有感受,印象不深。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课堂里模拟300多年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分拉两个半球的马匹从2匹增加到4匹、8匹,直到16匹,再配以紧张而有节奏的“马赛进行曲”伴奏,直到“啪”的一声,把两个半球拉开。声像并茂,把学生带入了现场实验情境,所有学生都十分投入。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马德堡半球进行剖析讲解,强化了学生对大气从四面八方施压给半球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再如做测量大气压强值的托里拆利演示实验时,由于无法改变教室里的大气压强,只能凭嘴讲:随着大气压强的变化,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而运用信息技术后,就能模拟这一过程,这样就化难为易,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一目了然地掌握抽水机的工作原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4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实验心理学家苏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得见,又能看得见,还能用手操作,通过这样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效果显著。另一个是关于知识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让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5 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物理情景学生难以见到。如果单凭现有的教材和老师的口授,学生仍然觉得枯燥抽象,学习兴趣不高。但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生动直观的物理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同时课堂效率也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5.1 利用视频展示身边的物理情境

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条件制约,许多身边生动的物理现象,实验无法在课堂内完成,可以借助视频录像事先进行剪辑,效果就非常好。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时,在介绍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后,我们也可以播一段老师自己事先从某一高楼扔下两个轻重不同的保龄球的录像。学生看后就很有亲切感,真实感。再利用录像的慢放和定格功能,可以清晰展示两球下落的全过程。学习的效果就好多了。或者直接到网上去下载这样的视频资料,也能取得好效果。5.2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复杂物理过程

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物理过程,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景,可以把复杂的物理过程(多种因素均在变化)暴露无遗,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物理过程,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如:在教学《回旋加速器》这一节时,教材中仅仅以文字和插图形式来描述它的工作原理,因为是静态的,很抽象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但如果把它制成flash课件进行情境的创设,在这情境中,学生可以观察到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与粒子运动之间的时间对应关系。教师只要提出为什么要有这种对应关系,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可以真正建立起粒子旋转与交变电场“同步”的概念。5.3 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教学

物理课堂中有很多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不如人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如《电磁振荡》这一节。要很好地理解“电磁振荡”这个物理现象及其规律,仅仅做好实验或利用挂图是不够的。学生对LC电路中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方向的变化规律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本人在做好电磁振荡演示实验的前提下,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模拟显示电容器中电场线、电压,线圈中磁场线、自感电动势及电路中电流的同步协调的动态变化情况,再辅以电流、电压、自感电动势周期性变化的图像,清楚地反映了电磁振荡中电流、自感电动势、电压三者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了的LC电磁振荡规律,同时也揭示了该物理过程中各物理量的辨证关系。这些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动静结合的物理过程,同学们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形象、连贯、动态的LC电磁振荡的物理图景,有效地建立概念、掌握规律,并培养了科学思想,了解了学科研究的方法。

6 运用信息技术快速处理实验数据

物理实验中,经常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在处理数据时,需要进行繁琐的数学运算,花了大量的时间,不便于在课堂上进行。而EXCEL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图表功能,能进行复杂公式运算,能把数据快速准确地用图表的方式形象直观地描述出来,为分析物理实验提供便捷的途径。如新教材中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中用图像法求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中探究外力一定时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都能用EXCEL软件快速处理实验数据。节省大量的时间。

7 运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可以节省大量板书时间,把更多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重点知识、关键词等内容,同时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我们的教学过程,推动新课程改革。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最终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通过整合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也能鞭策物理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李必银

[2]《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李克东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北京报刊发行社

2012.No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