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必修整体教案
高中地理 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鲁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理解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通过举例说明或运用示意图分析,加深学生对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观。
增强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2、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三、教学过程[导入]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上述因果关系中,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承转] 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那些?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点拨] 地理环境是由地形、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读图3-2-2,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先举例土壤对其他环境要素影响的事例,然后提示、指导学生举例说明并补充、评价。
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窗“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和学生一起分析。
进一步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小结] 地理环境是有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板书]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活动参与] 阅读厄尔尼诺现象(含两幅示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对当地以及全球其它地区地理环境有何影响?[问题探究]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三个方面的表现秘鲁渔场的形成?(正常年份,由于东南信风吹拂,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水向西流动,秘鲁沿岸海区上升流强烈,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形成著名的秘鲁渔场)[归纳] 秘鲁渔场的形成反映出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生物、水文、气候)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它们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鲁教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学重点】: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1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综合指标人文要素《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2、功能区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重点解释: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不一定。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篇一: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1 鲁教版必修1】第一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昼夜交替和地转偏向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理解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晨昏线及判。
掌握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及物体的偏转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过程:[情境创设]中国是受台风侵袭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从卫星影像可以看出,途径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呈逆时针方向;北半球江河中的旋涡也呈逆时针方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请同学们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说明)教师在观察学生演示时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学生演示后,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
一般而言,学生容易犯错误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swf[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学生归纳]侧视:自西向东俯视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板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承转过渡]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学生活动]演示、思考、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
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分组讨论]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
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教师指导]从全球角度观察,让地球自转一周,地表各点的线速度即可算;引导学生回忆纬线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上题答案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最新鲁教版必修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doc
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举例说明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以致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通过举例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析图、展示交流等学习方法和手段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读图析图、图文转换、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大型工程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学习过程:【课堂导入】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资料展示】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学生讨论】通过对经典诗词的诵读,总结出诗词中反映出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哪些?(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课堂活动】请看下列描述,判断它们体现了哪些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存在关系。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气候---生物)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地貌---气候)世界“寒极南极洲”冰川广布(气候---水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水文---地貌)【教师小结】自然环境各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统一的整体。
(展示图片)过渡: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课堂活动】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一、第一人称叙述:如果我是海洋中的一滴水……(物质迁移)二、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有无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能量交换)结论: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并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类似的还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生物循环。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一节课: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相关术语。
•教学内容:–地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地理学的学科分类–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二节课: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并能够理解地球上的动态变化。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成–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演化•教学重点: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实物展示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表地质实物模型–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三节课:地球的界面和层序•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界面和层序,掌握地球界面的特征和层序的划分方法。
•教学内容:–地球的大气层和水圈–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地球的外核和内核•教学重点:地球的大气层和水圈•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小组练习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球的界面和层序–平面示意图:地球的层序–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四节课:地球的大运动•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运动,并能够解释地球上季节的变化原因。
•教学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倾斜运动和季节变化•教学重点:地球的倾斜运动和季节变化•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实验演示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球的大运动–倾斜模型和灯具–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五节课: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并能够简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
•教学内容:–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方法•教学重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理信息技术–电脑实验室预约–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六节课:地理图谱与地图制作•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图谱和地图制作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制作简单的地图。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第一章中国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内部运动;2.了解中国境内重要地貌类型和地理环境特点;3.了解中国大气、水、土的环境特点和影响。
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内部运动2.中国的地形地貌及地理环境特点3.中国的大气、水、土和环境问题备课提纲知识讲解地球基本构造和内部运动1.讲解地球的三层结构和特点;2.讲解地球的内部运动:地幔对流、板块漂移;3.指导学生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图和板块运动图。
中国的地形地貌及地理环境特点1.讲解中国的地形地貌特点:高原、盆地、山地、平原等;2.讲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和周期;3.指导学生认识中国大地构造的形态和地理位置。
中国的大气、水、土和环境问题1.讲解中国大气环境特点和污染现状;2.讲解中国水资源的特点和问题;3.讲解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问题。
组织课堂活动1:讨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运动1.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内部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活动2:制作地貌模型1.学生自行整理材料,制作所学地貌的模型;2.学生使用PPT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地理位置。
活动3:课外实地考察1.学生自行课外调研一个本地区的环境问题;2.学生汇报结果并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
课堂作业1.阅读教科书第一章内容,完成课后习题;2.搜集本地区的空气、水质、土地污染情况及处理措施。
总结反思1.在地表与地下的结构与运动方面,学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学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地貌类型和地理环境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3.学生了解了中国大气、水、土的环境特点和问题,对未来环保方向也有了一定的预期。
鲁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试要求: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基础知识: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由、、、、 5大要素组成。
地理环境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相互,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2、整体性的主要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举例:秘鲁渔场的成因。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举例: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对秘鲁太平洋沿岸的影响有:①②(3)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到其他区域。
举例: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出现。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海洋为大气输送,大气为海洋提供。
2、大气圈与水圈还存在着势能的交换,当气压升高时,海平面会,当气压下降时,海平面会。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1、植物的呼吸作用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改变地理环境的根本作用)四、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案例——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地区。
五、对人类活动的意义通过人类活动破坏某一环境要素导致环境变迁的案例分析,增强因地制宜、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课堂练习(一)选择题读图6,完成1—2题。
1、该河段水位季节变化最大的年份是()A.1970年 B.1980年 C.1990年 D.2000年2、2000年较1990年水位变化减少,其原因最有可能是流域内()A.年降水量增大 B.上游围湖造田 C.植被覆盖增加 D.水土流失严重图7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5题。
3、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③沙尘暴频发④洪涝灾害增多A.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4、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上升B.植被遭毁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5、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6、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与我国西北地区景观相符的是()A.气候干旱,降水少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D.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7、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指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降温的现象B.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沿海上升流减弱,南赤道暖流加强C.厄尔尼诺发生时,海水温度降低,营养物质减少,鱼类死亡D.厄尔尼诺造成沿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洪水泛滥8、“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俗语反映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明显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环境各要素按其自身的规律而发展D.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都十分重要(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绝对的,差异性是相对的。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教学要求】1.知识与能力( 1 )理解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2)理解四季变化的天文含义、四季变化的纬度差异以及四季的划分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体会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的升落时间;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重点难点】昼夜长短的纬度和季节变化点击关键词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自学评价】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
2.上全年昼夜等长,全球日、日昼夜等长。
3.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且纬度越高,昼,北极附近出现现象,夏至日时出现极夜的范围是4.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原因是。
【精典范例】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a、c、d 三地的地理纬度:。
(2)昼夜长短因季节而变化,但(3)从a 到d 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4)判断a、c 两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值:,跟踪训练:1.在下列各纬度处,一年之中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2.下列节日中,我国各地白昼最短的是( )a .元旦b .劳动节c .教师节d .国庆节3 .关于四季的说法正确的是()a .温带一些国家常将3、4、5 三月划为春季b .西欧中高纬度国家以立夏为春、夏季的分界点c .中高纬度四季更替最为明显d .一般认为夏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季节【拓展与提高】读“6 月22 日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1 )在图中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黑夜。
(2)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位置是、。
(3)此日上海最有可能的日出时间是()a.5 时b.6 时c.7时d.8时(4)此日a 点夜长小时, b 点昼长小时, c 点正午太阳高度为 a 点正午太阳高度为(5)此日a、b、c 三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参考答案跟踪训练:1.c 2.b 3.dc a b【篇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圈的物质组成与垂直分层;2、认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原因;4、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分布;5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
必修1全套教案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
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航天器发射路径◆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氢分子结构图[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 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 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 ◆ 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二.新知学习 1、宇宙客观、准确的说宇宙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直想知道,也一直在探索。
鲁科版高一地理教案新课标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全部教案
鲁科版高一地理教案新课标鲁教版高一地
理必修全部教案
概述
本文档提供了鲁科版高一地理新课标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全部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和课堂教学。
目标
- 提供高一地理教学准备和教案
- 和新课标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课程对接
内容
本文档包含了高一地理必修课程的所有教案,以满足教师教学需求。
每个教案都按照教学顺序组织,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等。
使用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教案,根据教案提供的教学指导进行课堂教学。
教案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和提高研究效果。
注意事项
- 本文档提供的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修改。
- 在使用教案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课堂调整,确保教学效果。
- 教师应遵循学校和教育局的教学要求,确保教学质量。
总结
本文档为鲁科版高一地理教师提供了新课标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全部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和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教案,并根据教案提供的教学指导进行教学。
同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确保教学质量。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一:鲁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教学案全套必修一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摘要1.天体和天体系统2.天体类型及特征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知识结构天体:概念和类型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光球层:太阳黑子太阳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色球层:耀斑和日饵日冕层:太阳风地球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对地球的影响磁暴和极光宇宙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环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境普通性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地球有生命存在生命存在的条件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最近国际天文学界投票决定不再把太阳系中的哪颗星列为行星?( )A.天王星 B.冥王星 C.海王星 D.土星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A.恒星、卫星 B.恒星、星云 C.行星、彗星 D.流星、恒星3.下列天体系统等级由低级向高级排列正确的是(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B.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C.地月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D.地月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4.太阳系除地球之外的七大行星中,与地球相邻的是( )A.金星、水星B.火星、木星 C.金星、火星 D.土星、水星5.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是( )A.太阳黑子 B.太阳耀斑 C.太阳中心核裂变 D.太阳中心的核聚变6.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星属于远日行星B.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C.太阳系和银河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D.太阳系的主体是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7.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A.氢和氧 B.氢和氦 C.氧和氮 D.氢和氮8.小行星带位于( )A.木星和土星轨道之间 B.水星和金星轨道之间C.金星和地球轨道之间 D.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9.1986年,当时一个14岁的中学曾观测到哈雷彗星的回归,如果它再次观测到这颗彗星时年龄应该是( )A.20岁 B.25岁 C.30岁 D.90岁10.2001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其影响是( )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迅受到强烈干扰B.使到达地球的可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D.对人造卫星运动没有影响二、综合题11.按照因果关系把下列数字填在适当的方格中。
【新教材】2022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全册分课时教学案(共24课时)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宇宙1.天体的类型:(1)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2)天体的类型:主要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天体系统:(1)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
二、太阳1.太阳系示意图:(1)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
(2)图中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3)小行星带位置:d火星和e木星之间。
2.太阳辐射:(1)能量来源:太阳核心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2)对地球的影响:①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②煤炭和石油常规能源的能量也是来自太阳能。
③太阳能本身也是一种丰富、廉价、清洁的新能源。
3.太阳活动:(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日冕层,B色球层,C光球层。
(2)太阳活动的类型。
类型位置形态周期黑子光球层暗黑斑点约为11年局部区域突然增耀斑色球层亮(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导致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对地球上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2)八颗行星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公转轨道面具有共面性,公转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2.地球的特殊性:(1)地球的特殊性体现在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地球适宜高级智慧生命存在的条件:①地球外部条件有安全的宇宙环境;②内部条件是有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命存在的大气。
1.结合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填图。
(1)填出天体系统名称。
提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银河系、河外星系、恒星、地月系。
(2)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写出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
提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2.结合太阳系结构示意画图。
(1)填出八大行星名称。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球的奥秘——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构造、运动等,并掌握地球的经纬度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
2. 地球的经纬度概念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的概念理解。
2. 经纬度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 教学工具:地球仪、经纬仪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地球的影片,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Step 2:呈现与探究(15分钟)1. 通过地球仪和经纬仪等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各个部分,引导学生发现地球的球形、地壳、地幔、地核等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方式,通过讨论和互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Step 3: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球的经纬度概念及其作用。
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并解释其作用,如确定地理位置、计算时区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在地球仪上找到自己所在的经纬度位置,并解释其含义。
Step 4: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构造和运动的理解,并提出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如为什么地球上的时间不是全球统一的等。
Step 5:归纳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的重要性,以及经纬度的作用。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完成课后习题、制作地球模型等,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观察和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掌握地球的经纬度概念及其应用。
2024学年高中地理《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鲁教版必修1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和在线地图资源,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提升地理信息素养。
-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例如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问题。
- 观看地理环境整体性相关的纪录片和视频资源,通过视觉影像的方式,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5)改进措施: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4. 案例分析
- 案例一:XX地区的自然景观形成与演变
- 案例二:XX城市规划中的地理环境整体性考虑
5.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践与研究
- 实地考察与观测
- 研究性学习项目
设计要求:
- 目的明确:板书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点。
- 结构清晰:板书设计要有明确的结构,条理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解决措施:推广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可持续发展模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解决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
(5)解决措施: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例题四:
题目:分析某地区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答案:
(1)问题:城市规划缺乏对地形、气候、水文等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考虑。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鲁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鲁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地球的运动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2.教学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视频3.地球仪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教学课件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运动规律的了解。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2.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
3.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运动。
三、案例分析1.以我国为例,分析地球运动对气候、季节的影响。
2.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四、互动环节1.设计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地球运动的知识。
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球运动与气候变化、地球运动与生物多样性等。
2.分析地球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地球运动与农业、交通、城市规划等。
三、实践环节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实践心得。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满意度。
2.通过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024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2024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第一课走近地理学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定义、分支和应用领域。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理学的定义、分支和应用领域。
2.难点: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地理现象的图片,如地球卫星图像、自然风光、城市景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地理学知识。
2.地理学的定义讲解地理学的定义,即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举例说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如气候、地形、植被、人口、城市、交通等。
3.地理学的分支介绍地理学的两大分支: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分别讲解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如自然地理学关注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现象,人文地理学关注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人文现象。
4.地理学的应用领域讲解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灾害防治等。
举例说明地理学应用的实际案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规划等。
5.课堂互动请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地理现象,并尝试运用地理学知识进行解释。
分组讨论: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运用地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二课地球与地图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
2.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
3.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地图的基本要素。
2.难点:地图的绘制和阅读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卫星图像,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讲解地球的形状,如地球椭球体、赤道半径、极半径等。
讲解地球的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3.地球的运动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如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等。
讲解地球公转的轨道、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第1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流域开发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过程与方法:以某流域为例,联系已有的区域地理知识,培养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流域综合开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及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重点难点】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概况13【当堂达标】1.长江干流由西到东依次经过的支流是()A.金沙江、雅砻江、嘉陵江、岷江 B.嘉陵江、乌江、汉江、赣江C.乌江、汉江、湘江、赣江 D.岷江、乌江、嘉陵江、汉江2.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在()A.源头至宜宾河段 B.三峡河段 C.宜昌至宜宾河段D.川江河段长江沿岸是我国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由沿海深入内陆,综合性强的一个工业地带。
据此回答3~4题。
3.有关长江流域农业基地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长江流域有6个全国性商品粮基地,都分布在我国地势第三阶梯上②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棉花重要分布地区③长江流域蚕桑基地主要分布在太湖平原和四川盆地④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甜菜、甘蔗、长绒棉分布基地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②4.有关长江流域发展工业有利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上海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交通发达,科技力量强,消费市场广大②武汉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水陆运输方便,接近原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市场③长江上游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水电丰富,接近全国商品棉基地④攀枝花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水电基5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读长江流域水系右下图回答下列要求:(1)长江发源于____山,流经___个省级行政区,全长___千米,注入____海。
(2)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流经的地形区依次为___高原,____山脉、____盆地,___平原。
(3)填出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支流:①____,②___,③___,④___,⑤___,⑥__,⑦___。
湖泊:⑧____,⑨___。
水利枢纽:A___,B___,C ___。
城市:甲___,乙____,丙___,丁__。
(4)从水系特征上分析,正常年份长江洪水灾害较少的原因。
(5)试分析“黄金水道”形成的区位条件。
答案:1.B 2.A 3.A 4.C5. (1)唐古拉11 6300 东海(2)青藏横断四川长江中下游(3)①雅碧江②岷江③嘉陵江④乌江⑤汉江⑥湘江⑦赣江⑧洞庭湖⑨鄱阳湖A 三峡B葛洲坝C丹江口宜宾宜昌武汉上海(4)支流多,南北分布广:正常年份,受雨带移动的影响,长江南北支流及其上游的雨季和来洪时间错开,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出现过大洪峰。
(5)自然条件:具有流量大,水位变化小,冬季不结冰的水文条件,具有江阔水深的河道特征。
社会经济条件:沿途是我国人口密集、社会经济发达地区,货流量、人流量大。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第2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流域综合开发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以长江流域为例,了解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爱国情感,并树立资源、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重点难点】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7911【当堂达标】1.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是指()A.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 B.长江、黄河、澜沧江C.长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 D.怒江、黄河、塔里木河2.下列有关长江三峡叙述,正确的有()A.“三峡”所处山地是我国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B.“三峡”穿过的山地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C.三峡位于长江干流上游地带 D.巫峡分属四川省和湖北省3.近年太湖水质明显下降,原因有()①农用化肥、农药排入湖中②工业污水排入③乡镇企业排污④生活污水⑤海水倒灌影响A.①②③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欧洲西部许多河流和运河构成内河航运网。
青藏高原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据此回答4~5题。
4.欧洲西部河流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从自然因素上考虑其原因是( )①经济发达②地形平坦③水能丰富④降水丰沛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西藏自治区内河运输不够发达,主要原因是( )A.境内无大江大河 B.河流冰期长,不利于通航C.河流落差大,不利于通航 D.政府对发展内河运输不重视6.图1与图2分别是长江流域部分示意图和三峡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三峡的成因是,三峡坝址位于三峡中的上。
(2)我国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目的是。
(3)从气候、地势、水系特征等方面分析三峡水能丰富的原因。
(4)三峡工程的建设对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有何积极作用?答案:131.B2.C3.C4.D5.C6.(1)地壳上升,江水下切西陵峡(2)防洪(3)气候:巫山以上的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有丰富的降水和冰雪融水。
地势: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水系特征:长江上游有众多支流,水系庞大。
(4)减少东部城市对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避免出现酸雨等污染,同时也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排放。
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理解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及其开发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东北地区图”,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特点。
151719【当堂达标】右图是某地区地形图,回答1~2题。
1.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相比,图示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是()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2.图示平原发展农业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右下图是“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作的地形剖面组图”,读图回答第3题。
3.①③④⑤所代表的地形单元分别为()A.太行山、山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B.大兴安岭、长白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C.贺兰山、太行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D.大兴安岭、山东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沼泽是地表在多水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综合体,三江平原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有“北大荒”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北大荒”由湿地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三江平原的正确叙述的是( )A.粮食单产高,但商品率较低B.主要粮食作物为冬小麦C.纬度高,气温低,多为一年两熟D.尚末开发的沼泽性荒原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5.沼泽遭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有( )A.沼泽化、盐碱化面积扩大 B.酸雨加重,土地荒漠化加剧C.河川径流量少,地下水位上升 D.气候恶化,生态环境破坏6.下图为沿甲(49.5°N,117.5°E)、乙(44.5°N,131°E)两地连线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形区名称:A , B,,C ,D 。
(2)C处干湿状况是,其主要粮食作物是,主要经济作物是,该地农田遭受破坏,为保护农田,应在处营造防护林。
答案:1.B 2. A 3. B 4.D 5.D6. (1)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松嫩平原长白山地(2)半湿润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F21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根据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分析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生产布局特点。
2.过程与方法:认识黑土、林区、湿地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点难点】黑土、湿地、林地在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整治。
23【当堂达标】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甜菜、亚麻等,据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东北最具特色的经济作物是()25A.大豆、小麦 B.甜菜、大豆 C.甜菜、小麦 D.玉米、高粱2.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情况是()A.北部有冬小麦、大豆 B.中部有春小麦、玉米、大豆C.中部有棉花、玉米、甜菜 D.南部有春小麦、亚麻、棉花3.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能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是()A.黑土地 B.黄土地 C.沼泽 D.土壤4.东北黑土地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化肥使用量下降 B.黑土流失 C.黑土荒漠化 D.黑土盐碱化读下图和资料,回答5~7题。
5.若甲、丙两省都种植水稻,则影响甲、丙两省水稻种植的最主要的因素分( ) A.交通和土壤 B.热量、水分和商品率C.劳动力和地形 D.政策和科技6.分析乙、丙两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分别是( )A.交通闭塞和水源短缺 B.夏季酷热和台风频繁C.干旱和低温 D.盐碱和洪涝7.图中丁地带7、8月份河川径流量占全年百分比较小,其主要原因是( )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伏旱 B.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C.处于山脉背风坡,降水少 D.此时农业用水量大,导致缺水严重答案:1.B 2.B 3.C 4.D 5.B 6.C 7.A27第三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1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利用图表等资料分析并说出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成就;识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两次产业转移的特点、原因;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及为什么说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图片、资料得出结论,通过小组合作,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环境观、发展观。
【重点难点】1.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及其影响因素2931【当堂达标】1.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是( )A.产业化 B.区域专业化 C.工业化 D.专门化2.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 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C.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 D.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上升3.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建成的基地的是()A.重工业基地 B.轻工业基地 C.商品农业基地 D.外贸出口基地4.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台地区在位置上相邻,而且与港澳地区形成了什么形式的地域分工与合作模式?()A、前厂后店B、前店后厂C、前后皆厂D、前后皆店2007年珠三角上千企业倒闭,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外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