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收继婚产生的原因
《2024年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范文
《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篇一一、引言收继婚,作为一种独特的婚姻制度,在北方民族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北方民族施行的收继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实施的若干因素。
这些因素涉及历史背景、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收继婚的起源、发展及演变。
二、收继婚的历史背景北方民族施行的收继婚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们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为了保障家族的延续和壮大,收继婚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婚姻形式。
此外,战争、灾荒等因素也使得人口流动频繁,收继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社会结构对收继婚的影响社会结构是影响收继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北方民族社会中,家族观念十分强烈,家族的荣誉和利益高于一切。
因此,收继婚在维护家族利益、保持家族血脉纯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北方民族社会中的阶级关系、权力结构等也对收继婚的实施产生了影响。
四、经济基础对收继婚的影响经济基础是决定收继婚是否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古代,北方民族的经济主要以农牧业为主,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为了保障家族的生计和财富传承,收继婚成为了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
通过收继婚,可以巩固家族的财产继承权,确保家族的财富得以传承。
五、文化传统对收继婚的影响文化传统是影响收继婚的又一重要因素。
北方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尊重长辈、崇尚家族荣誉等观念深入人心。
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收继婚被视为一种合理的婚姻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此外,北方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还存在着一些与收继婚相关的习俗和仪式,如婚礼仪式、家族祭祀等,这些习俗和仪式进一步巩固了收继婚的地位。
六、收继婚的现代意义虽然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摒弃了收继婚这种婚姻形式,但是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首先,收继婚的实施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念和价值观。
其次,通过对收继婚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北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制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制一、简介: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比较复杂,古代的婚姻制度一般为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妾制,收继婚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婚姻制度之一。
收继婚这种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周边许多民族都存在过这种风俗,据说汉族的聚居地中原也存在过这种风俗。
首先,收继婚是我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重要内容,它是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群婚制逐渐向偶婚制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婚姻形态,是伴随对偶制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婚姻形态,其本身也是一种继承制。
在很多少数民族中都广泛存在并流行过,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些少数民族中还流行收继婚。
据史籍记载,秦汉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地区的匈奴、乌桓、鲜卑、西羌等族都实行过收继婚。
比如有史籍中对匈奴的收继婚制有过这样的描述“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
(1)有史籍对乌桓族有过这样的记载,“父兄死,妻后母执嫂;若无执嫂者,则己子以亲之次妻伯叔焉,死则归其故夫。
”(2)鲜卑族在婚俗方面与匈奴族有相同点。
(3)北齐有:“柔然盛行收继婚和报嫂婚,子娶非生母及弟纳寡嫂(或兄娶寡弟媳)之事时有发生。
如高欢死后,子高澄“从蠕蠕国法烝公主”,纳高欢所娶蠕蠕公主为妻。
(4)唐宋时期。
突厥和回纥在婚姻制度方面都存有兄死弟娶寡嫂的习俗。
在突厥汗国的历史上,成化公主是一位著名的被收继人。
她先后为启民可汗、启民子始毕可汗、始毕弟处罗可汗之妻。
女真人亦存在“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的妻母报嫂的收继婚。
早期的党项、室韦人也流行过收继婚制。
(5)元明清时期。
蒙古族也有收继婚俗:“兄死弟妻其嫂,父死子妻其后母。
”(6)明代的俺答汗死后,他的宠妾三娘子就曾先后下嫁给他的长子及长孙。
在平民阶层,更多的是未婚的纳弟“娶寡嫂”,这样既省彩礼又合人情。
满族嫁娶则不择族类,父死而子妻后母;弟妻寡嫂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如孝庄太后下嫁小叔多尔衮,即是一个典型例证。
《2024年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范文
《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篇一一、引言收继婚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婚姻制度,它涉及到同一族群或社群内成员之间的婚姻关系,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文化背景下,如北方民族地区。
收继婚制度的存在不仅关乎个体婚姻关系,更是文化、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产物。
本文将就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若干因素进行探析,以期为理解这一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收继婚制的定义与背景收继婚制,顾名思义,是指家族或族群内部成员之间通过继承、收养等方式形成的婚姻关系。
在北方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收继婚制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婚姻形式。
这一制度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三、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因素1. 历史因素:历史上,北方地区战争频发,生活环境恶劣。
在长期的迁徙和流离失所过程中,收继婚制度得以延续和流传。
同时,历史上存在的血缘和亲情观念使得人们在面对家族成员的婚姻问题时,更倾向于选择收继婚制。
2. 文化因素:北方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中,家族观念和亲情观念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收继婚制成为维护家族团结和亲情的手段之一。
此外,一些民族还认为收继婚制能够强化家族内部的联系和稳定性。
3. 社会因素:在北方民族地区,由于人口流动性较大,部分地区存在人口稀少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收继婚制成为解决婚姻问题的一种方式。
同时,社会习俗和道德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收继婚的施行。
4. 法律与政策因素:尽管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摒弃了收继婚制度,但在某些地区和特定群体中,这一制度仍然存在。
法律和政策对于收继婚的认可程度也是影响其施行的重要因素。
在一些地区,法律对收继婚有所规定或默许,为该制度的存在提供了依据。
四、结论综上所述,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诸多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历史、文化、社会和法律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收继婚制度在北方民族地区得以长期存在并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人们对婚姻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2024年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范文
《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篇一一、引言收继婚作为一种传统的婚姻制度,在中国北方的多个民族中都有其独特的表现。
这一制度是指在社会关系或亲属关系中的个体之间,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再婚来建立新的婚姻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若干因素,包括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等多个方面,以期为理解这一制度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二、文化因素在北方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收继婚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婚姻形式。
这种婚姻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家族、社会和文化的忠诚。
在北方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收继婚不仅是一种婚姻制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方式。
通过收继婚,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得以巩固,同时也体现了对长者、先祖的尊重和敬仰。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家族和部落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成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收继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关系,特别是在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的情况下。
通过收继婚,家庭成员可以巩固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降低因婚姻关系变动而带来的社会风险。
四、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家庭是经济生产的基本单位,婚姻关系的稳定对于家庭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收继婚可以有效地利用家庭资源,提高家庭的经济效益。
同时,通过收继婚,可以加强家族间的经济联系,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经济稳定性。
五、宗教因素宗教因素也是影响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些北方民族的宗教信仰中,收继婚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婚姻形式,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
在宗教信仰的引导下,人们更加重视收继婚的仪式和程序,将其视为一种神圣的义务和责任。
这种宗教信仰对于维护收继婚制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现代社会的变迁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北方民族的收继婚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传统收继婚制度产生了冲击,人们对于婚姻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也在发生变化。
中国古代“收继婚”问题的由来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 高凯
作者机构: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出版物刊名: 中国史研究动态
页码: 19-24页
主题词: 中国古代;收继婚;中国少数民族;综述;国外学者;婚姻制度;内陆地区;中国历史
摘要:“收继婚”曾经是中国历史上北方内陆地区流行弥久的一种婚姻制度,也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为中外许多学者所深入研究过的一种婚俗问题。
从这种婚俗的流行情况看,不仅与少数民族婚姻史有关,而且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史、民族融合史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鉴于此,笔者以个人目前所了解的材料,对自上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收继婚”问题的研究和国外学者对世界其他地区内许多游牧民族中所存在的“收继婚”问题的研究做一回顾,或可推动对这一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不当之处,恭请方家指正。
古代北方民族婚姻制度
古代北方民族婚姻制度1. 古代北方民族的婚姻制度可真是特别啊!就像匈奴,他们实行的收继婚制,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庶母,这不是很奇特吗?比如王昭君,她就先后嫁给了匈奴的两代单于呢!这难道不让人好奇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制度吗?2. 嘿,古代鲜卑族的婚姻也有说道呢!他们同姓不婚,这不是和咱们现在有点像嘛!像拓跋宏,他的婚姻就遵循了这个规定呀!这不是很有意思吗?3. 古代北方民族中,有些婚姻制度可真让人意想不到呀!比如突厥,他们有互市婚,通过婚姻来加强和其他部落的联系,这不就像是现代的商业联姻嘛!像颉利可汗不就通过这种方式来巩固自己的势力嘛!你说神奇不神奇?4. 哇塞,古代契丹族的婚姻制度也值得说一说呢!他们的耶律家族和萧氏家族世代联姻,这多像一个固定的搭配呀!像辽景宗和萧绰,不就是这种婚姻的代表嘛!这是不是让你很想知道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呢?5. 哎呀呀,古代北方民族的婚姻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呢!像蒙古族早期有抢婚的习俗,这听起来多刺激呀!就像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不就是抢婚才娶到诃额伦的嘛!你能想象那种场景吗?6. 嘿,你知道吗?古代北方民族的婚姻里还有一些特别的规定呢!比如有些民族女方家要准备丰厚的嫁妆,这和现在某些地方也有点像呢!像某个部落首领的女儿出嫁,那场面肯定很壮观呀!这是不是很吸引你去了解更多?7. 古代北方民族的婚姻制度真的是五花八门呀!像女真族,他们也有一些独特的规定,比如对婚姻对象的选择有一定要求呢!像完颜阿骨打,他的婚姻也有其特点呀!你难道不想知道具体是什么吗?8. 哇哦,古代北方民族的婚姻有时候也挺浪漫的呢!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爱意,就像现在的情侣一样呀!比如某个北方民族的小伙子为了娶到心爱的姑娘,付出了很多努力呢!这是不是让你很感动呢?9. 哎呀,古代北方民族的婚姻制度里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呢!像某个民族的一对夫妻,他们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才走到一起呀!这多像一部精彩的电视剧呀!你不想去看看他们的故事吗?10. 古代北方民族的婚姻,真的是充满了神秘和新奇呀!他们的制度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文化,这是多么重要呀!就像我们现在的婚姻制度对我们一样重要呢!你说是不是该好好研究研究他们的婚姻制度呢?我的观点结论:古代北方民族的婚姻制度丰富多彩,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了解。
《2024年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范文
《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篇一一、引言收继婚,即同一族群或社会集团中,允许或强制家族成员间进行近亲或非近亲的婚姻关系。
这种婚姻形式在历史上的多个地区和民族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北方民族。
本文旨在探讨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若干因素,通过深入分析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以期为理解这一社会现象提供新的视角。
二、收继婚的背景与定义收继婚作为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在北方民族的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婚姻制度,更是一种社会习俗和传统。
收继婚的实质是家族成员间通过婚姻关系来维护家族的稳定和延续,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其定义涉及家族内部成员间的婚姻关系,包括但不限于兄妹、叔侄、母子等关系。
三、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因素1. 地理环境与生存压力北方地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严寒,生存条件相对艰苦。
在这样的环境下,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收继婚制度可以帮助家族扩大规模,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家族成员间的互助和协作,共同应对生存压力。
2. 家族观念与传承意识在北方民族的文化中,家族观念和传承意识根深蒂固。
收继婚有助于强化家族成员间的联系,保持家族血脉的纯净性。
同时,这种婚姻制度还能帮助维护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
3. 社会制度与习俗传统北方地区的社会制度以宗法制为基础,重视家族和社会的关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收继婚逐渐成为一种习俗传统,被广大族群所接受和遵循。
这种传统既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又反过来对社会制度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4. 权力争夺与继承关系在北方民族社会中,权力和财富的继承关系较为复杂。
收继婚在某种程度上为继承关系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例如,某些特定的婚姻关系可以帮助稳定权力的传递和继承,避免因继承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和动荡。
四、收继婚的影响与评价收继婚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婚姻制度,对北方民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家族的稳定和延续,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这种婚姻制度也导致了近亲繁殖、伦理道德等问题的出现。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收继婚产生延续原因
回鹘 唐德宗第八女,咸安公主号遵从回纥(he) 婚俗,先后嫁于天亲、忠贞、奉诚、怀信四 位可汗。《唐会要》载:“天亲可汗卒,子 忠贞可汗立,忠贞可汗卒,子奉诚可汗立, 奉城可汗卒,国人立其相,为怀信可汗。皆 从胡俗,继尚公主”。
突厥 《北史*突厥史》卷99,载“父、兄、伯、叔 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后母、世叔母、嫂, 唯尊者不得下淫。” 《隋书*突厥史》卷84,载“父兄死,子弟妻 其群母及嫂。” 北周宇文氏将一位公主嫁给突厥他钵可汗, 他钵死,其子庵罗将她收继;庵罗死后,又被 庵罗的两个儿子收继。一位公主辗转嫁给三代 四人。 隋朝的义成可汗先后嫁与启民可汗、启民之 子始毕可汗;始毕之弟处罗可汗,处罗之弟颉 利可汗为妻。
同时,此婚俗还影响到近代社会,我国 一些少数民族,如哈萨克、鄂温克、独龙、 景颇、佤、赫哲、哈尼、苗、壮、布依等 在解放前还行此俗。收继婚的对社会的影 响深远,因而有必要对其产生和延续的原 因做一些分析。
产生和延续收继婚的原因
1.北方少数民族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
2.北方少数民族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
3.确保宗族延续、稳定血缘关系
二、北方少数民族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
收继婚广泛流传于游牧民族中,这与其社会经济条件密切 相关。[4]一方面在经济生活上,游牧经济是相对落后的生 产力,西北游牧民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逐水草而居、自动 迁徙、靠天放牧,其经济需求并非完全自给自足。除了依靠 本族牲畜本身的生产外,他们主要依靠掠夺手段。这既可以 当成军事上的训练,又可以掠夺生产所得,来满足生活上的 需求,包括家畜、人口、物资等。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上, 他们的社会组织代表一种战斗团体,要求全体动员,行动迅 速。强调战斗力重要性,形成贵壮贱、贱老弱的风气。当时 的婚姻特征无不和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相适应。落后的 生产力,匮乏的物质财富决定了他们的财产不是很富裕,决 定了他们不可能形成诸如汉文化中完备的婚姻制度。他们时 刻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动荡的生存状态中。处于自然灾害 的困扰中。为了防备不测和突发事件,他们在平时就要积累 和保留他们拥有的仅有的财产,将财产保留住,以免流失。 因此,可以说收继婚是适应落后的游牧经济而存在的。[5]
蒙古人的收继婚:成吉思汗还没死,两个儿子就打算娶他的一个妃子
蒙古人的收继婚:成吉思汗还没死,两个儿子就打算娶他的一个妃子成吉思汗去世,窝阔台可按习俗娶他的妃子,但唯独对1人不敢胡来在元代,汉人官吏常常上书要求要求蒙古人禁止收继婚,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话是这样的:“蒙古乃国家本族,宜教之以礼,而犹循本俗,不行三年之丧,又收继庶母、叔婶、兄嫂,恐贻笑后世,必宜改革,绳以礼法。
”意思是,不学礼又施行收继婚,这会让后人笑话的,因此改革是必须的。
这是公元1355年,蒙古大斡耳朵儒学教授郑咺对此的上书建言。
但是,这个过程对于作为北方草原民族的蒙古人来说,却不是一件易事,不是能说改就改了的。
因为,这里面除了有着人们自身意识的觉醒,还要有必要的法律保障。
在蒙古人之前,我国北方草原民族大都施行一夫多妻制和收继婚制,其目的无非有二:一防止家族财富外流;二促使人口增长。
即使作为部落的首领或者汗王,也不能例外。
在蒙元时代的文献中,一个贵族有几十个妻子的记载是屡见不鲜的。
按照当时的风俗,平民也可以娶有多妻。
这是因为成吉思汗曾为此立法:“只要其种类子孙蕃衍,不许有妒忌者”(《黑鞑事略》)意思是只要有利于人口增长,娶多少个老婆,别人都不能妒忌。
这个“妒忌”分明有着破坏、衰弱或影响的意思,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在爱情之中常有的“吃醋”的简单说法。
这和收继婚一起对大汗的老婆们来说也应该是一样的,但人们看到的情况却不完全是这样。
成吉思汗西征时,他妃子也遂进奏:“大汗您,越高山,渡大河,长途远征,只想平定诸国。
但有生之物皆无常,一旦您大树般的身体突然倾倒,您那织麻般团结起来的百姓,交给谁掌管?一旦您柱石般的身体突然倾倒,您那雀群般的百姓,交给谁掌管?您所生的杰出的四子中,您托付给谁?这事该让诸子、诸弟、众多下民、后妃们知道。
谨奏告所思及之言,请大汗降旨。
”后来,据说成吉思汗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留下了这样的遗言:“吾死后,汝等应奉窝阔台为主,不得违我遗命。
察合台不在侧,应使其勿生乱心。
古代北方几个民族民事婚姻习俗
古代北方几个民族民事婚姻习俗
收继婚作为一种婚姻习俗,它的存在与发展与礼制、法制密不可分,从它和礼制的角度来看,收继婚习俗反映出了古代北方几个民族与中原汉族地区不一样的风俗礼节;从它和法制的角度来看,收继婚习俗体现了古代北方几个民族独特的民事法律习惯。
本文是想探讨古代北方几个民族民事婚姻习俗中特有的收继婚习俗,包括收继婚习俗的内容、存在的原因、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的特点和价值等几方面的内容。
本文论述了古代北方几个民族的收继婚习俗,从秦汉时期的匈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到隋唐时期的突厥与乌孙,再到宋辽金时期的契丹,最后到元明清时期的蒙古族和满族,分别阐述了收继婚习俗的基本内容、存在的原因以及收继婚习俗的影响。
虽然收继婚习俗随着民族的不同,因时制宜有着不同的风俗,但是由于北方诸民族之间具有传承性,因此各个民族的收继婚习俗之间也存在共性,也就是所说的共同点,而这个共同点就是收继婚的种类。
综合来看古代北方几个民族的收继婚习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平辈收继婚习俗,另一类是异辈收继婚习俗。
在古代北方几个民族的收继婚当中,尤以蒙古族的收继婚最为突出。
《2024年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范文
《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篇一一、引言收继婚,作为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在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指的是家族成员中一方死亡后,由其直系或旁系亲属中适合的个体与死者的配偶结婚的一种婚配形式。
这一婚姻习俗背后蕴藏了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原因,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若干因素。
二、文化因素1. 家族观念:在北方民族的文化中,家族观念极为重要。
收继婚的施行,有助于维护家族的团结和连续性,使得家族成员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通过这种方式,家族成员能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
2. 道德观念:在部分北方民族的道德观念中,收继婚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体现着人们对忠贞和友爱的崇尚。
这种观念影响了人们对婚姻和家庭关系的理解,从而影响了收继婚的实施。
三、社会因素1. 人口流动:在北方某些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人口流动较为频繁,新的婚配关系较难建立。
而收继婚能够快速填补空缺的婚姻关系,帮助族群迅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2. 资源分配:收继婚对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再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婚姻形式,族群内部能够更有效地分配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因素1. 经济压力:在部分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人们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
收继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通过合并家庭资源来提高生活水平。
2. 继承制度:在一些北方民族的继承制度中,婚姻关系与财产继承密切相关。
收继婚能够使财产得以在家族内部顺利传承,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五、结论通过对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若干因素进行探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婚姻习俗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原因。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收继婚在北方民族中的独特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尽管收继婚在过去的岁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仍需保留这一习俗仍需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中国古代民族收继婚探讨
中国古代民族收继婚探讨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民族收继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收继婚是指在婚姻关系中包括寡妇再婚和后妻的情况。
收继婚在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民族收继婚的相关内容。
一、寡妇再婚在古代中国,寡妇再婚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由于当时的社会风俗,女性对于婚姻的地位并不高,而寡妇更是被婚姻社会所忽视的一群人。
因此,寡妇再婚成为了寡妇们重新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
寡妇再婚的对象通常是丈夫的弟兄或亲属。
这是由于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中存在着类似于兄弟代娶的习俗。
这种习俗可以保证家族的延续,并且使寡妇能够继续得到婚姻关系所带来的社会地位和财产继承权。
当然,这种再婚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女性的需求,也是对于男性亲属的责任和义务。
寡妇再婚在中国古代民族收继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寡妇们提供了重新嫁人的机会,也使得家族延续和财产继承得以顺利进行。
二、后妻古代中国的民族收继婚还存在着一种现象,即富人二婚或多婚。
这种现象通常是富人家庭中的男性有能力同时负担多个家庭的开支,因此他们可以同时收养多个后妻。
后妻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低下阶层的女性。
她们往往会因为贫困或没有归宿而愿意成为有钱人家的后妻。
后妻的地位相对较低,无法获得婚姻中的平等地位,但她们可以在物质上得到保障。
古代中国的后妻制度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剥削,而有人则认为这种制度给了低下阶层女性改变命运的机会。
无论如何,后妻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三、民族收继婚的意义古代中国的民族收继婚制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首先,这种制度保证了家族的延续,高度重视血缘和亲属关系的传统在收继婚中得到了体现。
其次,收继婚为寡妇提供了重新嫁人的机会,使她们能够继续得到婚姻关系所带来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支持。
最后,收继婚也为富人家庭中的男性提供了一种满足社会地位和家族延续的途径。
然而,民族收继婚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在寡妇再婚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缺乏自主权和决策权。
聊一聊隋唐这一时期的“收继婚俗”
聊一聊隋唐这一时期的“收继婚俗”导语“婚俗”,简单的来说就是婚姻习俗。
古时候女子在谈婚论嫁时,大多数人都逃脱不了的一个基本“规矩”,那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究其根源,这和封建王朝时期的三纲五常、礼教礼仪是有很大关系的。
在古代婚俗中,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现象了。
但除此之外,古时候还有一种比较奇异的婚俗,那就是“收继婚俗”。
收继婚是一种奇异的婚俗,因为它与封建礼教相违背,从而被视为乱伦而遭到历代王朝所禁。
但在隋唐民族融合、文化开放的大背景下,收继婚现象却普遍存在于汉文化繁荣的中原地区。
隋唐时期的收继婚现象收继婚是什么了?很简单,这是一种寡妇内嫁制的婚姻形态,又可称为“蒸报婚”、“转房婚”。
收继婚中的收取者,可以是同辈,也可以是长辈。
古时候人们把子纳庶母为妻称为“蒸”,叔伯死子纳婶母称为“报”,这种是属于长辈的收继婚;还有就是兄死,弟娶寡嫂,或弟死,兄纳弟妇,这种婚俗我们把它称之为同辈间的收继婚。
唐代修撰的《周书》记叙突厥婚俗称:“父兄伯叔死者,子弟及侄等妻其后母、世叔母及嫂”,这就是对这种婚俗的形象描述。
•隋唐以前的收继婚现象收继婚俗,作为母系氏族的遗风一直延续了下来。
春秋时期,天子诸侯乱伦的事情,这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左传》桓公十六年说:“出,卫宣公蒸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
秦汉时期,在游牧民族中就更为常见了。
匈奴、乌孙等少数民族都是有此风俗的。
收继婚在汉朝时的西北地区极为普遍,而且作为其婚姻习俗,他们并不认为收继后母、寡嫂、弟妇有何不妥。
但要指明一点的就是收继婚俗与汉文化中封建礼教相悖,认为是“无冠带之节,缺庭之礼”,是犯悖人伦的,所以遭到了历代礼制或法律的禁止。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少数民族进驻中原,将收继婚制也带了进来。
到隋唐时期,社会开放,兼容并蓄,各民族大融合,收继婚这种现象也更为普遍了。
•隋唐时期边疆地区的收继婚现象在隋唐时期的边疆地区,广泛保留了收继婚习俗。
贞观年间,怀化大将军瀚海都督吐迷度“兄子乌纥蒸吐迷度之妻”,并“领骑夜劫吐迷度杀之”。
《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范文
《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篇一一、引言收继婚作为一种传统的婚姻制度,在中国北方的多个民族中都有存在,特别是对于一些少数民族而言,收继婚是一种常见的婚姻形式。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若干因素,从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角度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收继婚的定义与背景收继婚,即丈夫去世后,其妻子被其亲属(如兄弟)继承的婚姻形式。
这种婚姻制度在北方一些少数民族中广泛存在,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们对于婚姻和家庭的认识与现代社会有所不同,收继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
三、文化因素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首要因素是文化因素。
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在这些传统观念中,婚姻和家庭是紧密相连的,而收继婚则是一种体现家庭关系和血缘关系的重要方式。
此外,一些少数民族认为收继婚有助于维护家族的团结和稳定,同时也是一种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四、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家庭和家族的依赖程度较高。
收继婚可以有效地整合家族资源,提高家族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收继婚还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减少因婚姻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
五、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的经济收入相对有限。
收继婚可以有效地利用家庭资源,减轻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此外,收继婚还可以增加家庭劳动力,提高家庭的生产力水平。
因此,从经济角度来看,收继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家庭的生存和发展。
六、其他因素除了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了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
例如,宗教信仰、民族习惯、地域差异等都会对收继婚的施行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和影响。
七、结论综上所述,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若干因素包括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范文
《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篇一一、引言收继婚,即同一族群或社会群体中,上一代亲属去世后,其配偶或直系亲属的婚姻关系转移到其他近亲或族人身上的婚姻形式。
这种婚姻制度在中国的北方民族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若干因素,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
二、北方民族收继婚的背景与文化意义首先,从文化背景来看,北方民族地区在历史上多处于游牧或半农半牧状态,经济结构较为复杂。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保持家族或部族的团结与稳定,收继婚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婚姻制度。
同时,由于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这种婚姻制度也被视为维护族群秩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三、实施收继婚的若干因素(一)历史与地理因素北方民族的历史沿革与地理环境对收继婚的实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畅,各族群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
为了维护家族或部族的利益,收继婚成为了一种有效的社会整合手段。
此外,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等地理因素也影响了收继婚的施行。
(二)社会与经济因素在北方民族社会中,家庭和家族是重要的社会单位。
收继婚有助于加强家族内部的联系和团结,提高家族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同时,经济因素也是影响收继婚实施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社会中,家族的经济实力往往决定着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收继婚可以增强家族的经济实力,从而提高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三)宗教与信仰因素在北方民族的宗教信仰中,收继婚往往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
宗教信仰对族群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收继婚成为了一种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婚姻制度。
此外,宗教信仰也规定了收继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如亲属关系的远近、婚姻关系的转移等。
四、收继婚的影响与意义首先,从家庭层面来看,收继婚有助于加强家族内部的联系和团结,提高家庭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收继婚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促进各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满族收继婚习俗浅析
2 1 年 2期 01
一
、
收 继婚 的定 义 及 其 先 人 的婚 姻 习俗
收 继婚 是指 夫死 之后 ,寡 妇 由族 中子侄 或 兄弟 收继 为 妻 的习俗 ,亦 即所 谓 “ 妻母 报 嫂 ” 。古 汉语
中又将 其 分 为两 类 ,儿 子 收继 母 或 父妾 为 己妻 为 “ ” 悉 ,收 娶兄 弟 之妻 为 “ ” 报 ,也 称 为 “ 转房 ” 或 者 “ 妇 内嫁制 ” 寡 。
言 ?贵 族 则安 有此 风 乎 ?此 特奴 辈 之事 儿 !” 算 童 巨古说 的对 ,也 就是 说 ,建 州 部 的寡 妇再 嫁 与 l 3 就 丈夫 的 兄弟 的现 象仅 局 限于 “ 辈 ” 奴 。但 据 明人 写 的 《 峨 山人 译语 》 中记 载 : “ 岷 胡俗 妇 丧其 夫 ,其 家男 子 即 收妻 为妾 ,父子 兄 弟不 论也 。他适 ,则 人 笑其 不 能胆 其 妇 。 ” 来 ,如 果 不这 样 ,还 将 被 l 4 看
会 编 》第 三载 : 父死 则妻其 后母 ,兄死 则妻其 嫂 ,叔 伯死则 侄亦 如之 ” “ 。这些 收继婚 习俗 ,反 映 了原
始 群 婚制 的残余 ,同 时也 反 映 了把 娶来 的女人 当做家 族 私有 财产 的意识 。家 族 中的 私有 财 产 时不 容 许外 流 的 ,他 要 由家族 中的人 按 血 缘关 系 的 亲属 为序 依 次继 承 。这 种 收继 婚 的 习俗 ,尽 管 金代 时 由 于 受到 儒学 的影 响有 所更 易 ,但其 遗 风一 直没 有 消失 。到 了 明正 统 四年 ( 公元 1 3 4 9年 )时 ,忽刺 温 亏 知 哈兀 者 卫 女真 人 有 “ 死娶 其 妾 ,兄 亡 娶其 妻 ” 的习俗 。明成 化 十九 年 ( 元 1 8 父 公 4 3年 ) ,朝 鲜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收继婚产生延续原因PPT文档21页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收继婚产生 延续原因
11、战争满足了,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收继婚产生的原因本文以匈奴族为例,阐述了收继婚的内容和它在匈奴社会中的具体表现。
探析了其产生的原因:认为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传统文化和经济条件是收继婚产生和存续的主要原因,有其历史的合理性,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适应其生存环境的,有利于其整个社会的发展。
标签:收继婚;匈奴;原因
一、匈奴民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即公元前三世纪,东汉初年开始衰落。
在两汉政府联合其他民族的打击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匈奴在东汉初年分裂为南北匈奴,此后南匈奴逐步向南迁徙进入塞内,而北匈奴则离开蒙古草原,一路向西。
公元460年,最后一个匈奴政权北凉被柔然消灭,之后匈奴再没有作为整体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出现。
匈奴兴起时物质文化已开始进入铁器文化时代。
其经济以畜牧业为主,铁器的使用与冶铁技术的进步促使其手工业迅速发展。
匈奴很早就形成了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
公元前209年冒顿杀死其父头曼单于自立为单于后,其奴隶制社会形成。
匈奴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文字,属阿尔泰语系。
信仰原始宗教,天地、鬼神观念在日常生活及军事、政治生活中地位重要。
其婚俗是:父死妻其后母(不是生母);兄弟死则妻其嫂。
[1]历史文献对其婚俗的表现有详细记载。
如公元前68年,壶衍朐鞮单于死,其弟虚闾权渠单于继位,黜废前单于之妻颛渠阏氏,娶右大将女儿为大阏氏。
他遗弃寡嫂的行为,违反了妻兄弟之妻的婚俗,颛渠阏氏的父亲左大且渠对此行为产生怨恨。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病逝,王昭君请求归汉,汉哀帝要求她“从胡俗”,她按照匈奴的婚俗,又嫁给继位的单于复株累单于。
即使在后来匈奴作为整体民族即将在文献中消失之前,其婚习俗依然存在。
如屠各匈奴首领刘渊和其子在建立汉—前赵政权之后,刘聪娶了他同父异母兄弟刘乂的母亲单太后。
二、收继婚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
”妻其后母不仅是婚姻习俗,也是婚姻制度,学术界称为“收继婚”。
指的是妇女在丈夫死后,改嫁给丈夫亲属的一种婚姻形态。
在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乌桓、突厥等,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流行过收继婚。
元朝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蒙古文化的统治地位还将收继婚合法化,使得收继婚在汉族中开始普遍化。
收继婚不仅在古代社会存在,在近代许多少数民族中也存在,如满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门巴族、羌族、哈尼族等民族中,实行收继婚是规定的一种婚姻形式。
在形式上收继婚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同辈间的收继,包括兄弟纳其嫂、哥哥纳弟妻和平辈间均可互相收继;另一种是异辈间的收继,这种收继在父子、叔侄间都可进行,主要是儿子娶父妾,侄子娶婶母,也有很少丈夫死后嫁给公公或叔叔的情况。
三、收继婚产生的原因
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收继婚许多学者做过研究,探析了它产生的原因、具体的内容和变迁过程。
武沐认为,目前学术界对收继婚的产生有这样几种观点:一是为了保留劳动力实行收继婚;二是收继婚是上古群婚制残余;三是收继婚是繁殖人口的重要途径;四是实行收继婚是因为生活水平低和不使家庭财产分散;五是包括收继婚在内的一夫多妻制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六是实行收继婚是将妇女视为活财产。
[2]基于前人的研究和作者的理解,以下以匈奴为例简单论述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收继婚产生的原因。
1、环境影响,包括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匈奴生活在大漠南北,受生态环境影响,其生产方式以游牧为主。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游牧民族的妇女在生产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古代,放牧和狩猎是男子的事情,妇女则挤奶、剪羊毛、制衣服等。
打仗时青壮年妇女还要随军出征,管理行李、搭建帐篷、运送军粮等。
因此出现不成文的习惯法将已经在这个氏族中的女性留下来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恶劣的生态环境之下人类的繁衍也需要更多的女性。
生活环境也是收继婚产生的原因之一。
匈奴很长时间内都是与周边民族战争或者是与中央王朝兵戎相见。
这种情况下一个家庭很容易失去男性,而游牧生活又使各部族间相距较远,女性不容易在短期内找到伴侣,此时失去丈夫的女性嫁给同一部族的男性,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事实上对于古代游牧民族的男性来说,找一个合适的女性组建家庭也是不容易的,尤其对于生活在下层的群体。
2、受文化的影响
匈奴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正是人类社会由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阶段,此时人类的婚姻家庭制度是对偶婚家族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家族的中间形态。
正如林干先生所言,因为去古未远,所以对偶婚家族时期所实行的氏族外婚制习俗和观念仍在匈奴中遗留。
他认为在匈奴人观念中,女子嫁到夫家,不仅是整个家庭的成员也是属于夫家的氏族,所以女子丈夫死后改嫁,离开的不仅是夫家也是整个氏族,为了把她们束缚在本氏族,收继婚成为一种婚俗。
同时,在匈奴驰骋草原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汉王朝也还没有完全脱离“百家争鸣”时所形成的各种思想的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还在树立和巩固过程中。
这一时期匈奴虽与汉朝有接触,但并没有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收继婚也没
有任何人质疑。
后来儒家思想成为汉文化的主流时,匈奴南北分裂,逐渐走向衰亡。
南匈奴不断南下,其文化也开始与汉文化融合。
汉—前赵政权建立后,刘聪收继其父屠各匈奴首领刘渊遗孀单太后时遭到了钦慕汉文化的臣僚的反对。
其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义也常常“谏劝”,单太后因儿子的不满惭愧而死。
在没有和汉文化深入接触之前匈奴社会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然而在匈奴自身文化与汉文化融合之后,儒家文化的“三纲五常”等观念渗入到匈奴人的观念之中,因此发生了单太后惭愧而死的事件,并且影响了汉—前赵政权的政局动荡。
由此反例我们知道,匈奴文化自身对婚俗的认识和观念也是收继婚可以在匈奴社会发生并延续的原因。
3、经济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匈奴收继婚产生的一个外在因素。
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两性的结合都需要经过很多仪式,即使因时因地其过程各不相同,但很多仪式需要经济支持,这一点毋庸置疑。
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也不列外,婚礼需要花费一个家庭大量的积蓄。
收继婚不但可以为没有娶妻的同族人解决结婚问题,而且其仪式相对简单,可以节省开支。
所以这一婚俗为整个匈奴社会所认可。
学者们在研究收继婚产生原因、具体内容的同时对这种婚姻习俗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种婚俗是合理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另一种则认为收继婚是陋俗,持贬斥态度。
对此我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生产力条件下产生的,有其存在的价值,它是一个群体对自己所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适应。
匈奴的收继婚和中国古代许多少数民族的收继婚一样,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是适应其生存环境的,有利于其整个社会的发展。
因此我们不能用现在自己所持的价值观念去评价古代少数民族的收继婚俗,而应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理解它,正确认识这一婚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注释】
[1] 林干.匈奴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7.
[2] 武沐.对匈奴收继婚制度的再探讨—匈奴婚姻制度的在探讨之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1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