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第三章集合与关系-习题课
离散数学-3-5 关系及其表示
MR=
其关系图是:
10
二、关系矩阵和关系图
例 设A=1,2,3,4,R是A的二元关系,定义为: R=<1,1>,<1,2>,<2,1>,<3,2>,<3,1>,<4,3>,<4,2>,<4,1> 写出A上二元关系R的关系矩阵。 1 0 0 1 解:R的关系矩阵为: MR=
1 1 1 0 1 1 0 0 1 0 0 0
7
二、关系矩阵和关系图
设给定的两个有限集合X={x1,x2,…,xm},Y={y1,y2,…,yn},R为从X到 Y的一个二元关系。则对应于关系R有一个关系矩阵 R=[rij]mn,其中 关系矩阵M 关系矩阵
1 rij = 0
< xi , y j >∈ R < xi , y j >∉ R
(i=1,2,…,m;j=1,2,…,n) 设给定的两个有限集合X={x1,x2,…,xm},Y={y1,y2,…,yn},R为从X到 Y的一个二元关系。在平面上作m个结点分别记作x1,x2,…,xm,然后另 作n个结点分别记作y1,y2,…,yn。如果xi Ryi,则可自结点xi至结点yj处 作一有向弧,其箭头指向yj ,如果xi Ryi ,则xi至yj处没有线段联结。 例:设A={a1,a2},B={b1,b2,b3},R={〈a1,b1〉,〈a2,b1〉,〈a1,b3〉, 〈a2,b2〉},则其关系矩阵为:
ranR = { y | (∃x )(< x, y >∈ R )}
R的前域和值域一起称作R的域 的域,记作FLD R即 的域 FLD R=domR∪ranR 例题1 例题 P106
最新离散数学课件第三章集合与关系-2精品文档
B也可划分成 {F, L},其中F表示史前First生 物,L表示史后Last生物。
它们的交叉划分为 : D = {A∩F, A∩L, P∩F, P∩L},
其中A∩F是史前动物, A∩L是史后动物, P∩F是史前植物, P∩L是史后植物。
定义3-9.2 若S1={A1…Am},S2={B1…Bn}是A的二个划
分,则
S={Ai∩Bj|AiS1∧BjS2}
称为A的交叉划分。
定理3-9.1 设 {A1,A2,…,Am}与{B1,B2,…,Bn}为同 一集合A的两个划分。则其交叉划分Ai∩Bj亦是原 集合的一种划分。
交叉划分举例
例:设B是所有生物的集合, 可划分成{A, P}, 其
② 因为 R s(R),故 st( R ) st(s( R )) 而st(s( R ))= sts(R) = s(ts( R )) = ts( R )
st( R ) ts( R ).
注: st(R)ts(R)未必成立。 反例:设R={ <a,b>,<c,b> }
则s(R)={ <a,b>,<b,a>,<c,b>,<b,c> } t(s(R))={ <a,b>,<b,a>,<c,b>,<b,c>,
离散数学课件第三章集合与关 系-2
复合关系举例
例:A={1,2,3,4},B={3,5,7},C={1,2,3} R={<2,7>,<3,5>,<4,3>},S={<3,3>,<7,2>} 则 R◦S={<2,2>,<4,3>} 如图所示:
离散数学第3版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第3版习题答案离散数学是一门重要的数学学科,它研究的是离散对象和离散结构的数学理论。
离散数学的应用广泛,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通信工程等领域。
在学习离散数学的过程中,习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解答习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离散数学第3版》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第一章:命题逻辑1.1 习题答案:1. (a) 真值表如下:p | q | p ∧ qT | T | TT | F | FF | T | FF | F | F(b) 命题“p ∧ q”的真值表如下:p | q | p ∧ qT | T | TT | F | FF | T | FF | F | F(c) 命题“p ∨ q”的真值表如下:p | q | p ∨ qT | T | TT | F | TF | T | TF | F | F(d) 命题“p → q”的真值表如下:p | q | p → qT | T | TT | F | FF | T | TF | F | T1.2 习题答案:1. (a) 命题“¬(p ∧ q)”等价于“¬p ∨ ¬q”。
(b) 命题“¬(p ∨ q)”等价于“¬p ∧ ¬q”。
(c) 命题“¬(p → q)”等价于“p ∧ ¬q”。
(d) 命题“¬(p ↔ q)”等价于“(p ∧ ¬q) ∨ (¬p ∧ q)”。
1.3 习题答案:1. (a) 命题“p → q”的否定是“p ∧ ¬q”。
(b) 命题“p ∧ q”的否定是“¬p ∨ ¬q”。
(c) 命题“p ↔ q”的否定是“(p ∧ ¬q) ∨ (¬p ∧ q)”。
(d) 命题“p ∨ q”的否定是“¬p ∧ ¬q”。
1.4 习题答案:1. (a) 命题“p → q”与命题“¬p ∨ q”等价。
(完整版)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
a t a t i m e an dA l lt h i ng si nt h ei r be i ng ar eg oo df o r so me t hi n 3-5.1 列出所有从X={a,b,c}到Y={s}的关系。
解:Z 1={<a,s>}Z 2={<b,s>} Z 3={<c,s>}Z 4={<a,s>,<b,s>} Z 5={<a,s>,<c,s>} Z 6={<b,s>,<c,s>}Z 7={<a,s>,<b,s>,<c,s>}3-5.2 在一个有n 个元素的集合上,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关系。
解 因为在X 中的任何二元关系都是X ×X 的子集,而X ×X=X 2中共有n 2个元素,取0个到n 2个元素,共可组成22n 个子集,即22|)(|n X X =⨯℘。
3-5.3 设A ={6:00,6:30,7:30,…, 9:30,10:30}表示在晚上每隔半小时的九个时刻的集合,设B={3,12,15,17}表示本地四个电视频道的集合,设R 1和R 2是从A 到B 的两个二元关系,对于二无关系R 1,R 2,R 1∪R 2,R 1∩R 2,R 1⊕R 2和R 1-R 2可分别得出怎样的解释。
解:A ×B 表示在晚上九个时刻和四个电视频道所组成的电视节目表。
R 1和R 2分别是A ×B 的两个子集,例如R 1表示音乐节目播出的时间表,R 2是戏曲节日的播出时间表,则R 1∪R 2表示音乐或戏曲节目的播出时间表,R 1∩R 2表示音乐和戏曲一起播出的时间表,R 1⊕R 2表示音乐节目表以及戏曲节目表,但不是音乐和戏曲一起的节日表,R 1-R 2表示不是戏曲时间的音乐节目时间麦。
3-5.4 设L 表示关系“小于或等于”,D 表示‘整除”关系,L 和D 刀均定义于解:L={<1,2>,<1,3>,<1,6>,<2,3>,<2,6>, <3,6>,<1,1>,<2,2>,<3,3>,<6,6>}D={<1,2>,<1,3>,<1,6>,<2,6>,<3,6>,<1,1>,<2,2>,<3,3>,<6,6>} L ∩D={<1,2>,<1,3>,<1,6>,<2,6>,<3,6>,<1,1>,<2,2>,<3,3>,<6,6>}3-5.5对下列每一式,给出A 上的二元关系,试给出关系图:a){<x,y>|0≤x ∧y ≤3},这里A={1,2,3,4};b){<x,y>|2≤x,y ≤7且x 除尽y ,这里A ={n|n ∈N ∧n ≤10}c) {<x,y>|0≤x-y<3},这里A={0,1,2,3,4};d){<x,y>|x,y 是互质的},这里A={2,3,4,5,6}解:a) R={<0,0>,<0,1>,<0,2>,<0,3>, <1,0>,<1,1>,<1,2>,<1,3>, <2,0>,<2,1>,<2,2>,<2,3>, <3,0>,<3,1>,<3,2>,<3,3>,} 其关系图b) R={<2,0>,<2,2>,<2,4>,<2,6>,<3,0>,<3,3>,<3,6>, <4,0>,<4,4>, <5,0>,<5,5>,i m e an dA l lt h in gs in th ei r be i ng ar eg oo df o rsa)若R1和R2是自反的,则R1○R2也是自反的;b)若R1和R2是反自反的,则R1○R2也是反自反的;c)若R1和R2是对称的,则R1○R2也是对称的;d)若R1和R2是传递的,则R1○R2也是传递的。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doc)
a) 用矩阵运算和作图方法求出 R 的自反、对称、传递闭包; b) 用 Warshall 算法,求出 R 的传递闭包。
解 a) 0 1 00
MR= 1 0 1 0 0 0 01
0 0 00
R 的关系图如图所示。
a
b
d
c
MR+MIA=
0 1 00 1 0 10
反之,若 S∩ScIX,设<x,y>∈S 且 <y,x>∈S,则 <x,y>∈S∧<x,y>∈Sc <x,y>∈S∩Sc <x,y>∈IX 故 x=y,即 S 是反对称的。
3-7.3 设 S 为 X 上的关系,证明若 S 是自反和传递的,则 S○S=S,其逆为真 吗?
证明 若 S 是 X 上传递关系,由习题 3-7.2a)可知(S○S)S, 令<x,y>∈S,根据自反性,必有< x,x> ∈S, 因此有< x,y >∈S○S, 即 SS○S。得到 S=S○S.
自反的; b)若 R1 和 R2 是反自反的,则 R1○R2 也
是反自反的; c)若 R1 和 R2 是对称的,则 R1○R2 也是
对称的; d)若 R1 和 R2 是传递的,则 R1○R2 也是
传递的。
证明 a)对任意 a∈A,设 R1 和 R2 是自 反的,则<a,a>∈R1,<a,a>∈R2 所以,<a,a>∈R1○R2,即 R1○R2 也是 自反的。
解:L= {<1,2>,<1,3>,<1,6>,<2,3>,<2,6>, <3,6>,<1,1>,<2,2>,<3,3>,<6,6>} D={<1,2>,<1,3>,<1,6>, <2,6>,<3,6>,<1, 1>,<2,2>,<3,3>,<6,6>} L∩D= {<1,2>,<1,3>,<1,6>,<2,6>,<3,6>,<1,1>, <2,2>,<3,3>,<6,6>}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
R1={<a,b>,<b,a>,<b,c>,<c,b>,<a,c>,<c,a>,<a,a>,<b,b>,<c,c>}
R2={<a,a>,<b,b>,<c,c>,<b,c>,<c,b>}
R1-R2={<a,b>,<b,a>,<a,c>,<c,a>}
所以R1和R2是A上等价关系,但R1-R2不是A上等价关系。
r(R1-R2)=(R1-R2)∪IA
={<a,b>,<b,a>,<a,c>,<c,a>,<a,a>,<b,b>,<c,c>}
不是A上的等价关系。
3-10.8设C*是实数部分非零的全体复数组成的集合,C*上的关系R定义为:(a+bi)R(c+di)ac>0,证明R是等价关系,并给出关系R的等价类的几何说明。
c)若R1是A上等价关系,则
<a,a>∈R1<a,a>∈R1○R1
所以R12是A上自反的。
若<a,b>∈R12则存在c,使得<a, c>∈R1∧<c,b>∈R1。因R1对称,故有
<b, c>∈R1∧<c,a>∈R1<b, a>∈R12
即R12是对称的。
若<a,b>∈R12∧<b, c>∈R12,则有
a)(A×A)-R1;
b)R1-R2;
c)R12;
d) r(R1-R2)(即R1-R2的自反闭包)。
解a)(A×A)-R1不是A上等价关系。例如:
A={a,b},R1={<a,a>,<b,b>}
A×A={<a,a>,<a,b>,<b,a>,<b,b>}
(A×A)-R1={<a,b>,<b,a>}
所以(A×A)-R1不是A上等价关系。
即R是对称的。
3设任意<x,y>∈A,<u,v>∈A,<w,s>∈A,对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答案(第3章)
( A B C) ( A B) ((A B) ( A B)) (C ( A B))
= (C ( A B)) C ( A B). 易 见 , C (A B) C, 但 不 一 定 有 C (A B) C.如 令 A B C {1}.时,等式(4)不为真。类假地,等式(5)的左 边经化简后得 (A C) B ,而 (A C) B 不一定恒等于 A-C。 3.17 (1)不为真。(2),(3)和(4)都为真。对于题 (1)举反例如下:令 A {1}, A {1}, B {1,4},C {2}, D {2,3}, 则 A B 且 C B ,但 A C B D ,
这是 S T 的充公必要条件,从而结论为真. 对 于 假 命 题 都 可 以 找 到 反 例 , 如 题 (2) 中 令 S {1,2},T z{1}, M {2}即可;而对于题(5),只要 S 即可. 3.9 (2),(3)和(4)为真,其余为假. 3.10 (1) A {0,1,2}. (2) A {1,2,3,4,5} (3) A {1} (4) A { 0,0 , 0,1 1,0 , 0,2 , 1,1 , 2,0 , 0,3 ,
A B .
(4)易见,当 A=B 成立时,必有 A-B=B-A。反之,由 A-B=B-A 得
( A B) B (B A) B
化简后得 B A ,即 B A,同理,可证出 A B ,从而 得到 A=B。
3.18 由| P(B) | 64 可知|B|=6。又由| P(A B) | 256 知| A B | 8 , 代入包含排斥原理得
{,{1},{2},{1,2}}}.
(4) P( A) {,{{1}},{{1,2}},{{1}},{{1,2}} (5) P( A) {,{1},{1},{2},{1,1},{1,2}{1,2}{1,1,2}. 分析 在做集合运算前先要化简集合,然后再根据题目 要求进行计算.这里的化简指的是元素,谓词表示和集合公 式三种化简. 元素的化简——相同的元素只保留一个,去掉所有冗余 的元素。 谓词表示的化简——去掉冗余的谓词,这在前边的题解 中已经用到。 集合公工的化简——利用简单的集合公式代替相等的 复杂公式。这种化简常涉及到集合间包含或相等关系的判别。 例如,题(4)中的 A {{1,1},{2,1},{1,2,1}}化简后得 A {{1},{1,2}}, 而题(5)中的 A {x | x R x3 2x2 x 2 0} 化 简为 A {1,1,2}。 3.15
离散数学第3章_(1-6)(新教材)(1)
注: J恰好是全体n位二进制数,也就是集合 {0,1,2,…, 2 n 1} 的二进制表示.
第三节 集合的运算
1. 集合的并
定义3.1 A和B是集合, 所有属于A或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S, 称为A和B的并集, 记作 AB, 即, S=AB={x |(xA)(xB)}
A AB AB B
A
例如, 设全集E为整数集合Z, O为奇数集合, 则 为偶数集合, A
定理3.3(补与差的性质) (1)A-B=A B , (2)A-B=A-(AB) (3) A =E, A = A A
(4)
A
=A,
,
(5) E , E
(6)
A E A
定义1.1(集合相等的定义): 两个集合A和B是相等的, 当且仅当A和B有相同的元素, 记作A=B; 集合A与 集合B不相等,记作AB;
例如上面例1中的(1)和(2)中的两个集合S和T, 不难 看出它们实际上是两个相同的集合,也即有S=T. 再看上面例1中的(3),根据数论中著名的 Lagrange四平方定理(该定理的结论是:每个自然数 都可以表示成四个整数的平方数之和)可以看出:这 个例子中的集合W与全体自然数组成的集合N也是 相等的集合。
定义2.2(幂集) 假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 将集合A的每 个子集看成一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子集为元素所作成的 新的集合称为集合A的幂集,记为(A). 例1.求空集的幂集. 解由于空集只有一个子集,也就是空集自己,从而它的 幂集为 ()={} . (注)请注意将空集与{}区别开来: 中没有任何元素,而 {}中恰好有一个元素。
.(De Morgan律)
(11)设A、B是任何集合, 若AB, 则有: [1] B ,[2] (BA)A=B. A
离散数学第3章-集合与关系
员,或A包含a,a在A之中,a属于A。即 a A a A
(2)集合中元素具有互异性和无序性。如{a,b,c,d}={a,b,b,c,d}
3-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3) 集合的元素个数可以是有限个也可以是无限个,具有有限个元素的集 合的为有限集,否则称为无限集。 (4) 集合中的元素也可以是集合,如
称为A和B的笛卡尔积,记作:A B
例:A {、、 、、
则:
3-4 序偶和笛卡尔积
5、多重直积:
A1 A2 A3是集合,A1 A2是笛卡尔集,也是集合仍可再作笛卡尔积
A A A A A A ( ) { , , | , , }
1
2
3
1
2
3
1
1
2
2
3
3
A A A { , , | , , }
E AB
S={x∣(x∈A)∧(xB)}
={x∣(x∈A)∧ (x∈B)}
3-2 集合的运算
b)集合A关于全集E的补。 E-A称为A的绝对补,记作~A。
E A
~A={x∣(x∈E)∧(x A)}
~ A有下列性质: ⑴ ~( ~A)=A
⑵ ~E=
⑶~ =E
⑷A∪~A=E
⑸A∩~A=
3-2 集合的运算
* 以后判断两集合相等就主要用这一重要定理。
定理:对任一Set A, A
3-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例:若A={a,b,c},写出其所有子集。 解:Ø 、{a}、{b}、{c}、{a,b}、{a,c}、{b,c}、{a,b,c}均是A的子 集
离散数学期末3-4章复习精品PPT课件
(AB)C={<<1,1>,1>}, A(BC)={<1,<1,1>>}.
3. 笛卡尔积分配律:(对或运算满足) (1) A(BC) = (AB)(AC) (2) A(BC) = (AB)(AC) (3) (BC)A = (BA)(CA) (4) (BC)A = (BA)(CA)
(4) 全集
[定义] 全集: 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所有集合均为某一集合的 子集,则称这个集合是全集,记作E。 E={x | P(x) P(x)},P(x)为任何谓词 全集是相对的, 视情况而定, 因此不唯一。 例如, 讨论(a,b)区间里的实数性质时, 可以选 E=(a,b), E=[a,b), E=(a,b], E=[a,b], E=(a,+), E=(-,+)等
3-4.2 三元组(ordered triple)
定义[三元组]:<a,b,c>=<<a,b>,c>. 定义[ n(2)元组]:
<a1,a2,…,an>=<<a1,a2,…,an-1>,an>.
定理: <a1,a2,…,an>= <b1,b2,…,bn> ai = bi, i =1,2,…,n.
集合恒等式证明(方法)
(1)逻辑演算法: 利用逻辑等价式和逻辑推理规则
(2)集合演算法: 利用集合恒等式和已知的集合结论
(1)逻辑演算法(格式)
题型: A B.
题型: A=B.
证明: x, xA 证明: x, xA
…(????)
…(????)
xB A B证毕.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
第六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5.确定下列命题是否为真:(1)∅⊆∅ 真 (2)∅∈∅ 假 (3)}{∅⊆∅ 真 (4)}{∅∈∅ 真 (5){a,b }⊆{a,b,c,{a,b,c }} 真 (6){a,b }∈{a,b,c,{a,b }} 真 (7){a,b }⊆{a,b,{{a,b }}} 真 (8){a,b }∈{a,b,{{a,b }}} 假6.设a,b,c 各不相同,判断下述等式中哪个等式为真: (1){{a,b },c,∅} ={{a,b },c } 假 (2){a ,b,a }={a,b } 真 (3){{a },{b}}={{a,b }} 假 (4){∅,{∅},a,b }={{∅,{∅}},a,b } 假 8.求下列集合的幂集:(1){a,b,c } P(A)={ ∅,{a},{b},{c},{a,b},{a,c},{b,c},{a,b,c}} (2){1,{2,3}} P(A)={ ∅, {1}, {{2,3}}, {1,{2,3}} } (3){∅} P(A)={ ∅, {∅} }(4){∅,{∅}} P(A)={ ∅, {1}, {{2,3}}, {1,{2,3}} } 14.化简下列集合表达式: (1)(A B ) B )-(A B ) (2)((A B C )-(B C )) A 解:(1)(A B ) B )-(A B )=(A B ) B ) ~(A B )=(A B ) ~(A B )) B=∅ B=∅(2)((A B C )-(B C )) A=((A B C ) ~(B C )) A =(A ~(B C )) ((B C ) ~(B C )) A =(A ~(B C )) ∅ A=(A ~(B C )) A=A18.某班有25个学生,其中14人会打篮球,12人会打排球,6人会打篮球和排球,5人会打篮球和网球,还有2人会打这三种球。
已知6个会打网球的人都会打篮球或排球。
离散数学集合习题课
A.1024 B.10
C.100
D.1
20
练习11 计算题
1.设集合A={a, b, c},B={b, d, e},求 (1)BA; (2)AB; (3)A-B; (4)BA. 2.设A={{a, b}, 1, 2},B={ a, b, {1}, 1},试计算 (1)(AB) (2)(A∪B) (3)(A∪B)(A∩B). 3.设集合A={{1},{2},1,2},B={1,2,{1,2}},试计算 (1)(AB); (2)(A∩B); (3)A×B.
解 (1) A={0, 1, 2}; (2) A={1, 2, 3, 4, 5}; (3) A={-1}
17
练习8
设A,B为任意集合,试证明 A-B=B-A A=B
当 A=B 时,必有 A-B=B-A;
反之,由 A-B=B-A,得到: (A B) B (B A) B 化简后得到 B A ,即 B A; 同理,由 A-B=B-A,得到: (A B) A (B A) A 化简后得到 A B ,即 A B .
13
练习5
设A,B,C为三集合,证明:A C且B C 的充分必要条
件是 A∪BC
证明:必要性.因为 A C且B C ,所以
( A B) C ( A B) C C
= (A C) (B C)
所以, A B C
=C C C
充分性.因为 ( A B) C ,所以
A A ( A B) A C ,故 A C
A.B A,且BA
B.B A,但BA
C.B A,但BA
D.B A,且BA
5.设集合A = {1, a },则P(A) = ( ).
A.{{1}, {a}}
B.{ ,{1}, {a}}
离散数学第三章第三节
3、闭包的概念
关系可以具有自反、对称、传递等性质。然而,不是所有的关 系都具有这些性质。但通过对给定的关系添加新的元素(有序 对),所得的关系将具有这些性质。当然,在对给定的关系进行 扩充时,一方面要使扩充后的关系具有某些性质;另一方面,又 不想添加过多的元素,做到恰到好处,即添加的元素要最少。 对给定的关系用扩充元素的方法得出具有某些性质的新关系叫 闭包运算。
11
4、构造闭包(续1)
定理5(2)的证明。
定理5 设R是A上的关系,则 (2) s(R)=RRC
证:设R'= RRC,显然R RRC(=R')
任取<x,y>RRC <x,y>R<x,y>RC <y,x>RC<y,x>R <y,x>RRC 所以R'是对称的。 设R"是对称的且RR"。 任取<x,y>R'<x,y>R<x,y>RC <x,y>R"<y,x>R (因RR") <x,y>R"<y,x>R" (因RR") <x,y>R"<x,y>R" (因R"是对称的) <x,y>R" 故R'R"
16
第3-3讲 作业
P119
5 P127 1,2a
17
12
4、构造闭包(续2)
定理5(3)的证明。
定理5 设R是A上的关系,则 (3) t(R)=RR2R3… 证:先证RR2R3… t(R),只须证明对任意正整数n均有
Rnt(R)即可。用归纳法证明。 n=1时,R1=R ,R t(R)。 假设Rn t(R),则对 任意<x,y>Rn+1 <x,y> RnR t(<x,t>Rn<t,y>R) t(<x,t> t(R)<t,y> t(R)) <x,y> t(R) (因t(R)是传递的) 从而命题得证。 再证 t(R) RR2R3…。为此,只需证 RR2R3…是传递的, 因为t(R)是包含R的最小传递闭包。 任意<x,y>RR2R3… <y,z>RR2R3… s(<x,y>Rs) t(<y,z>Rt) st(<x,y>Rs<y,z>Rt) st(<x,y>RsRt) <x,y> RR2R3… 这说明RR2R3…是传递的。
离散数学第三章
第三章集合与关系
3.等价类性质 R是A上等价关系,任意a,b,c∈A
⑴同一个等价类中的元素,彼此有等价关系R。 即任意x,y∈[a]R,必有<x,y>∈R
证明:任取x,y∈[a]R,由等价类定义得,<a,x>∈R, <a,y>∈R ,由R对称得,<x,a>∈R,又由R传递得
<x,y>∈R。 ⑵ [a]R∩[b]R=Φ, 当且仅当 <a,b>R。 证明:(充分性)设<a,b>R,假设[a]R∩[b]R≠Φ,则存在
所以商集A/R是A的一个划分。
定理2: 设R1和R2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则 R1=R2当且仅当A/R1=A/R2 。
(这个定理显然成立。)
第三章集合与关系
证明:(必要性) 因为A/R1={[a]R1 |a∈A}; A/R2={[a]R2 |a∈A},由于R1=R2,对任意的 a∈A有 [a]R1={x|x ∈A,<a,x>∈R1} ={x|x ∈A,<a,x>∈R2}= [a]R2 即A/R1=A/R2 。 (充分性)对任意的<a,b>∈R1 a ∈[a]R1∧ b∈[a]R1
A/R={[a]R |a∈A} 例如A={1,2,3,4,5,6,7} , R上模3同余关系,则
A/R= {[1]R,[2]R,[3]R} ={{1,4,7},{2,5},{3,6}}
练习 X={1,2,3},X上关系R1、R2 、R3,如上图所示。
X/R1={[1]R1,[2]R1,[3]R1}={{1},{2},{3}}
3-12 序关系
第三章集合与关系
次序关系也是常遇到的重要关系,例如: 数值的≤、<、≥、>关系; 集合的、关系; 图书馆的图书按书名的字母次序排序; 词典中的字(词)的排序; 计算机中文件按文件名排序; 程序按语句次序执行;…….
自考2324离散数学第三章课后答案
自考2324离散数学课后答案3.1 习题参考答案1、写出下列集合的的表示式。
a)所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组成的集合。
A={x|x是所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组成的集合}晓津答案:A={x| ax+b=0∧a∈R∧b∈R}b) x2-1 在实数域中的因式集。
B={1,(x-1),(x+1)|x∈R}c)直角坐标系中,单位圆内(不包括单位圆周)的点集。
C={x,y| x2+y2<1 }晓津答案:C={a(x,y)|a为直角坐标系中一点且 x2+y2<1 }d)极坐标中,单位圆外(不包括单位圆周)的点集。
D={r,θ| r>1,0<=θ<=360}晓津答案:D={a(r,θ)|a为极坐标系中一点且 r>1,0<=θ<=2π } e)能被5整除的整数集E={ x| x mod 5=0}2、判定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
a) {x}{x};正确b) {x}∈{x};正确晓津观点:本命题错误。
理由:{x}作为一个元素是一个集合,而右边集合中的元素并不是集合。
c) {x}∈{x,{x}};正确d) {x}{x,{x}};正确----------------------------------------------------------------3、设 A={1,2,4},B={1,3,{2}},指出下列各式是否成立。
a) {2}∈A; b) {2}∈B c) {2}Ad) {2}B; e) ∈A f) A解:jhju、晓津和wwbnb 的答案经过综合补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f成立,a,d、e不成立。
理由:a式中,{2}是一个集合,而在A中并无这样的元素。
因此不能说{2}属于A,当然如果说2∈A则是正确的。
对于e式也应作如此理解,空集是一个集合,在A中并无这个集合元素,如f 式则是正确的。
空集包含于任何集合中,但空集不一定属于任一集合。
----------------------------------------------------------------4、设A= {} , B=(A),问下列各题是否正确。
第三章 集合与关系
第11页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对称性的关系矩阵和关系图的特点
定义:R是集合A上的关系,若对任何x, y∈A,若有 <x,y>R,必有<y,x>R ,则称R为A中的对称关系。 R是A上对称的 (x)(y)((xA∧yA∧<x,y>R) <y,x>R)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例3-5.4
(1)设A={1, 2, 3, 4},B={2, 4, 6},R表示A与B的整除
关系,写出关系R的四种表示法。
解:由题意得
枚举法: R={<1,2>,<1,4>,<1,6>,<2, 2>, <2, 4>, <2, 6>,
<3, 6>, <4, 4>};
谓词公式法:R={<x, y>|x能整除y,x∈A,y∈B} 。
从关系矩阵看对称性: 以主对角线为对称的矩阵。
从关系有向图看对称性: 在两个不同的结点之间,若
?1 0 1 ?1
有边的话,则有方向相反的
两条边。 1。
01?
2。 。3
第12页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四、反对称性
定义:设R为集合A上的关系,若对任何x, y∈A,有 <x,y>R和<y,x>R,就有x=y,则称R为A中的反对称 关系 。 R是A上反对称的 (x)(y)((xA∧yA∧<x,y>R∧<y,x>R) x=y) (x)(y)((xA∧yA∧<x,y>R∧xy)<y,x>R)
离散数学_习题课三:第3-4章 集合与关系
3. 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AB = A B= (2)A(BC) = (AB)(AC) (3)AA = A (4)如果 AB = B,则 A = E. (5)A = {x}x,则 xA 且 x A.
二、练习题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为真。 (1) (2) (3){} (4){} (5){a,b}{a,b,c,{a,b,c}} (6){a,b}{a,b,c,{a,b}} (7){a,b}{a,b,{{a,b}}} (8){a,b}{a,b,{{a,b}}} 解(1)、(3)、(4)、(5)、(6)、(7)为真,其余为假.
子集.
4.证明 AB = AC AB = AC B = C
解题思路
分析命题:含有 3 个命题:
AB = AC AB = AC
①
②
B=C
③
证明要求
前提:命题①和②
结论:命题③
证明方法:
过运算得到新的等式
解
方法一:恒等变形法 B = B(BA) = B(AB) = B(AC) = (BA)(BC) = (AC)(BC) = (AB)C = (AC)C = C
5.设 A,B 为集合,试确定下列各式成立的充分必 要条件: (1)AB=B (2)AB=BA (3)AB=AB (4)AB=A
解题思路: 求解集合等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可能用到集合的算律、 不同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以及文氏图等. 具体求解过程 说明如下:
(1) 化简给定的集合等式 (2) 求解方法如下:
(2)AB=BA A=B. 求解过程如下: 充分性是显然的,下面验证必要性. 由 AB=BA 得 (AB)A=(BA)A 从而有 A=AB, 即 AB. 同理可证 BA.
《离散数学》第3章 集合
P ( A) = {φ , A}
第二节 集合的运算 内容: 内容:集合的运算,文氏图,运算律。 重点: 重点:(1) 掌握集合的运算
A ∪ B, A ∩ B, A − B, ~ A, A ⊕ B
(2) 用文氏图表示集合间的相互 关系和运算, (3) 掌握基本运算律的内容及运用。
一、集合的运算。 集合的运算。 集合 A, B 的并集 A ∪ B, 交集 A ∩ B,相对补集
三 包含排斥定理 设A和 B是两个有限集合,则 A ∪ B = A + B − A ∩ B ,
B 其中 A, B 分别表示 A、的元数.
把包含排斥定理推广到n个集合的情况可用如下定 理表述: 设A1 , A2 ,⋯ A为有限集合,其元数分别为 A , A ,⋯, A ,则 n
1 2 n
A1 ∪ A2 ∪ ⋯ ∪ An
A= B ⇔ A⊆ B∧B⊆ A
5、特殊的集合。 空集 φ 全集 E (或 U )
φ ⊆ A ⊆ E ( A 为任一集合)
例1、选择适当的谓词表示下列集合。 、 (1) 小于5的非负整数集 (2) 奇整数集合
{x | x ∈ N ∧ x < 5} {x | x = 2n + 1 ∧ n ∈ Z }
{ } (8) {a, b} ∈ {a, b, {{a, b}}}
(7) {a, b} ⊆ a, b, {{a, b}}
例3、A, B, C 为集合,若 A ∈ B 且B ∈ C , 、 有可能 A ∈ C 吗,有可能 A ∉ C 吗? 解:两种情形都有可能。 设 A = {a}, B = {{a}} , C = {{a}, {{a}}} , 则 A ∈ B, B ∈ C ,有 A ∈ C 。 又设 A = {a}, B = {{a}} , C = {{{a}}}, 则 A ∈ B, B ∈ C ,但 A ∉ 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四.证明R的反对称性 方法1 用定义1证: 任取 x,y∈A,设<x,y>∈R, <y,x>∈R.证出 x=y。 方法2 用定义2证: 任取 x,y∈A,x≠y, 设<x,y>∈R,证出<y,x>R. 方法3 用定理证:证出 R∩Rc IA . (见教材P118) 五.证明R的传递性: 方法1 用传递定义证: 任取 x,y,z∈A,设<x,y>∈R,<y,z>∈R, 证出 <x,z>∈R. 方法2 用传递闭包证:证出 t(R)=R, 即 R∪R2∪R3∪... =R. 方法3 用定理证:证出R R R ( P119 (2) a) ) 下面证明第113页 (4)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离散数学
河南工业大学 第三章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集合与关系
1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3-2(9)在什么条件下,下面命题为真?
a) (A-B)∪(A-C)=A (A-B)∪(A-C)= (A∩~B)∪(A∩~C)=A∩(~B∪~C) = A∩~(B∩C)=A-(B∩C)=A 所以满足此式的充要条件是: A∩(B∩C)= Φ或A ~ (B∩C) b) (A-B)∪(A-C)=Φ (A-B)∪(A-C)= A∩~(B∩C)= A-(B∩C)=Φ 所以满足此式的充要条件是:A B∩C c) (A-B)∩(A-C)=Φ (A-B)∩(A-C)= (A∩~B)∩(A∩~C)=A∩(~B∩~C) = A∩~(B∪C)=A-(B∪C)=Φ 所以满足此式的充要条件是: A B∪C d) (A-B)(A-C)=Φ 因为 当且仅当A=B ,才有AB=Φ 所以满足此式的充要条件是: A-B=A-C
5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第109页⑴ X={a,b,c} Y={s} X到Y的所有关系: X×Y={<a,s>,<b,s>,<c,s>} X×Y的任何一个子集都是一个 从X到Y的关系。如 果|X|=m |Y|=n则有2mn个从X到Y的关系, 故,有23=8 个关系: R0=Φ R1={<a,s>} R2={<b,s>} R3={<c,s>} R4={<a,s>,<b,s>} R5={<a,s>,<c,s>} R6={<b,s>,<c,s>} R7={<a,s>,<b,s>,<c,s>} ⑵ 设|A|=n ,有多少个A上的关系? 因为RA×A,所以A×A有多少个子集就有多少个A上 关系,由集合的幂集就是该集合的子集构成的,所以A 上关系个数就是A×A 的幂集P(A×A)的元素个数 |P(A×A)|,而 2|A×A|=2nn= 2n 。所以有 2n 个不同的A上 关系。
19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P134(4). R是A上关系,
设 S={<a,b>|c∈A∧<a,c>∈R∧<c,b>∈R} 求证若R是等价关系,则S也是等价关系。 证明: a)证S自反:任取a∈A,∵R是自反的, ∴有<a,a>∈R,由 S定义得<a,a>∈S, (S定义中c就是a) ∴S自反。 b)证S对称: 任取a,b∈A,且有<a,b>∈S,由S定义得 c∈A∧<a,c>∈R∧<c,b>∈R, 由R对称得 c∈A∧<b,c>∈R∧<c,a>∈R,由S定义得<b,a>∈S, S对称。 c)证S传递:任取a,b,c∈A,有<a,b>∈S,<b,c>∈S, 由S定义得(d∈A∧<a,d>∈R∧<d,b>∈R)∧ (e∈A∧<b,e>∈R∧<e,c>∈R) , 由于R传递,所以有<a,b>∈R,<b,c>∈R,由S定义得 <a,c>∈S, 所以S传递. 所以S是A上等价关系。 20
4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第104页⑴b) A={0,1} B={1,2} 求A2×B。 AB={<x,y>|xA∧yB} A2 =A×A={<0,0>,<0,1>,<1,0>,<1,1> } A2×B={<<0,0>,1>,<<0,1>,1>,<<1,0>,1>,<<1,1>,1>, <<0,0>,2>,<<0,1>,2>,<<1,0>,2>,<<1,1>,2> } 注意: A2×B= (A×A)×B= A×A×B 第105页 ⑵设A={a,b},构成集合P(A) ×A P(A)={Φ,{a},{b},{a,b}} P(A) ×A={< Φ,a>, < Φ,b>, < {a},a>, <{a},b>, < {b},a>, <{b},b>, < {a,b},a>, <{a,b},b>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五.证明R的传递性: 方法1 用传递定义证:任取 x,y,z∈A, 设<x,y>∈R∩S,<y,z>∈R∩S, (证出<x,z>∈R∩S) <x,y>∈R∩S∧<y,z>∈R∩S <x,y>∈R∧<x,y>∈S∧<y,z>∈R∧<y,z>∈S (<x,y>∈R∧<y,z>∈R)∧(<x,y>∈S ∧<y,z>∈S) <x,z>∈R∧<x,z>∈S (因为R、S传递) <x,z>∈R∩S 所以R∩S传递。 方法2 用传递闭包证:证出 t(R∩S)=R∩S, 即 (R∩S)∪(R∩S)2∪(R∩S)3∪... =R∩S. 方法3用定理证:证出 (R∩S) o (R∩S) (R∩S) 用方法2、方法3证明此题的传递性有很大难度。 R(S∩T)(RS)∩(RT) 希望同学们灵活掌握证明关系性质的方法。
设R是A上关系, 一.证明R的自反性: 方法1 用自反定义证:任取 x∈A,证出<x,x>∈R. 方法2 用恒等关系IA证:证出IA R. ( P119 (2) b) ) 方法3 用自反闭包证:证出r(R)=R, 即R∪IA=R. 二.证明R的反自反性: 方法1 用反自反定义证:任取 x∈A,证出<x,x>R。 方法2 用R∩IA=Φ证 三.证明R的对称性: 方法1 用对称定义证: 任取 x,y∈A,设<x,y>∈R, 证出 <y,x>∈R. 方法2 用求逆关系证:证出 Rc=R. 方法3 用对称闭包证:证出 s(R)=R, 即R∪Rc =R.
2 2
6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P109 3-5(5)
注意:A上的关系,结点数为A中元素的个数。
7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第113页⑴ A={1,2,3},A上五个关系如下:
1 1 1 1 1
。 。 。 。 。 。 。 。 。 。 。 。 。 。 。 2 3 2 3 2 3 2 3 2 3 A×A T
3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3-2(5)b)证明 (A-B)-C=(A-C)-B x: x∈(A-B)-C x∈(A-B)∧xC (x∈A∧xB)∧xC (x∈A∧xC)∧xB x∈(A-C)∧xB x∈(A-C)-B 所以(A-B)-C=(A-C)-B
(A-B)-C =(A∩~B)∩~ C = (A∩~C)∩~ B =(A-C)-B 所以(A-B)-C=(A-C)-B
12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P113(4)R和S都A上是自反、对称、传递的,求证R∩S也
是自反、对称和传递的。
证明:一.证明R∩S的自反性 方法1 用自反定义证:任取 x∈A, (证出<x,x>∈R∩S) 因R和S都自反,所以有<x,x>∈R,<x,x>∈S, 于是有<x,x>∈R∩S,所以R∩S也自反。 方法2 用恒等关系IA证:(证出IA R∩S) 因R和S都自反,所以 IA R ,IA S, 所以 IA R∩S 所以R∩S也自反。 方法3 用自反闭包证: (证出r(R∩S)=R∩S, 即 (R∩S)∪IA= R∩S) 因R和S都自反,所以r(R)=R, r(S)=S, r(R∩S)=(R∩S)∪IA= (R∪IA)∩(S∪IA) = r(R)∩r(S)=R∩S
R S Φ R S T Φ
A×A
自反 N Y N N Y
反自反 N N N Y N
对称 N Y N Y Y
反对称 Y N Y Y N
传递 Y Y N Y Y
8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上述五个关系中, 哪些是等价关系?如果是等价关系,求其商集。 哪些是相容关系?如果是相容关系,求其完全覆盖。 哪些是偏序关系?如是偏序关系,画Hasse图,并求A的极 小(大)元、最小(大)元、上界与下界、上确界和下确界。 等价关系:S和A×A,对应的商集分别是: A/S={{1,2},{3}} A/A={{1,2,3}} 相容关系: S和A×A,对应的完全覆盖分别是: CS(A)={{1,2},{3}} CA×A(A)={{1,2,3}} 偏序关系: T 3。 A的极小元、最小元、下界、下确界都是:1 A的极大元、最大元、上界、上确界都是:3 2。 1 1。
18
河南工业大学离散数学课程组
第130页(1).X是集合,且|X|=4,X有多少个不同的划分?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