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案例教学的“形”与“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佛案例教学的“形”与“神”
摘要: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的精髓在于对教学质量的追求,以及“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其特色在于取消了课堂讲授,代之以案例讨论。其目的在于解决管理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问题。教学理念通过案例教学来体现,而案例教学更需要制度建设和文化保证。对哈佛案例教学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国管理教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MBA;案例教学
在我国教育部的支持下,哈佛商学院于2005年8月举办了以中国大陆重点管理学院为对象的“案例研讨班”(Program on Case Method)。笔者参加了该期研讨班。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催人深刻反思。因为哈佛大学的课堂里已经没有教授的讲课,课堂时间全部用于案例讨论。教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即决定讲课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而成为开放、互动的讨论“引擎”。他们通过提问、倾听和反馈来培育学员对决策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学员为中心”(Participants Centered Learning)的教学理念得以诠释。实际上,国内对哈佛的案例教学早有学习和借鉴。但我们认为这种学习和借鉴不仅要有其“形”,更重要的是得其“神”。
1908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成立,并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两年制的MBA项目。但是,美国早期的工商管理教育以学士层次为主。而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工商管理教育更是摇摆于学术和实务之间,缺乏明确的定位。60年代,美国的工商管理教育经历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变革始于两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报告:一份是“高等工商管理教育”(Higher Education for Business)另一份是“美国企业家的教育”(The Education 0f AmericaBusinessmen)。两份报告均发表于1959年。前者由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资助,亦称为“福特基金会报告”。后者为卡内基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资助,也叫做“卡内基基金会报告”。两份报告一致主张:管理学院应以培养企业界所需的领袖和经理人才为主要目标。报告认为管理学院同医学院和法学院相似,其教育同属职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因此,它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广泛而扎实的人文教育基础。最重要的是具有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在基金会和不同的决策问题。它为今后的管理实践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指导。有研究表明:人们对理论和概念的最长记忆时间为6个月。而生动的案例则会伴人终生。
第三,案例教学以学员的能力培养为核心。学员的能力不仅是教科书的阅读和课堂讲授的理解,它还包括表达自己、说服他人:倾听意见、修正自己。这些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学员与教授、学员与学员的互动中实现。学员的成绩不再取决于考试,而是依据案例讨论之表现。
第四,案例教学以更高的教学要求为内容。课堂讲授以知识传授为主;教授
上演“独角戏”。而案例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教授导演“集体秀”。后者的难度明显高于前者,因为教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领导才能和高超的沟通技巧。
案例教学的三个要件是:提问、倾听和反馈。三者的实际运用决定着课堂的基调、气氛、进度和文化。提问就是“提出恰当的问题”,而它的艺术性存在两个限定,即“在恰当的时点”和“对恰当的学员”。倾听不仅是关注学员之言,而且还要把握言中之言和言外之意。而反馈则是对学员的观点和判断给予建设性的反应。所谓“建设性”不仅针对发表意见的个人,而且针对全体学员以及讨论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授和学员应该学会对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包容与欣赏,包括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价值判断以及不同的理解水平。
问题是知识之母。提问的目的在于探索知识和激发学习。但是,它的艺术在于区分学员的不同需要和兴趣,以及把握课堂的共同需要和兴趣。它们之间的有效平衡决定着学员的参与程度,以及讨论的成败。就技术而言,教授的提问有不同的类型。第一,开放式问题。如“什么是问题的关键?”“你将作何决策?”第二,诊断性问题。如“你怎样进行分析?”“你的结论是什么?”第三,信息寻求问题。如“企业的销售额是多少?”第四,挑战(检验)性问题。如“你何以作这样判断?”“你结论的依据是什么?”第五,实施性问题。如“你认为企业需要做什么?”第六,轻重缓急问题。如“第一步应该做什么,然后做什么?”第七,预测性问题。如“根据你的分析,竞争对手会作何反应?”第八,假设性问题。如“倘若没有合并,公司的业绩如何?”第九,延伸性问题。如“你的建议对整个行业的含义是什么?”第十,普遍化问题。如“什么是电信行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只有提出恰当的问题才会给学员以启发、才能把讨论引向纵深(Christensen,1991)。
恰当的问题要在恰当的时点提出。首先,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所谓“恰当时点”就是要符合思维的规律和讨论的逻辑。比如,“信息寻求问题”常常是课堂讨论的始点,并贯穿于讨论的全过程。在什么时点寻求何种信息就是提问艺术性的一种体现。判断的标准就是启发学员和推进讨论。其次,课堂时间十分宝贵,作为师生之间的一种契约,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准时上课、按时下课。因此,临近下课时不应提“开放式的问题”,因为对它的回答需要较长的时间。提出没有时间讨论的问题有违“恰当时点”之要求。恰当的时点为恰当的问题“画龙点睛”。
恰当的问题还要向恰当的学员提出。学员参与是案例教学成败的一个试金石。成功的案例教学必须有学员的深度参与和积极贡献。哈佛商学院MBA每班90名学员。教授在开课前要认真阅读每一位学员的资料,包括他们的国别、宗教信仰、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个性特征等。学员的发言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两者都有一个选择的问题。例如,面对10位举手的学员,教授应该让谁发言?这一决策不仅要考虑他们以往的发言频率,而且要判断他们对讨论的可能贡献。假如是通用电器公司案例,具有该公司(或该行业)背景的学员可能会有价值更大的发言。学员对讨论的贡献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授可以让性格内向的学员作开场的描述性发言,而不要做观点对立时的辩论性发言。教授还要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适时地提醒尚未发过言的学员。总之,“对恰当的学员”提问旨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