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一类方总结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一、方剂学的概述
1. 方剂学的定义和作用
2. 方剂学的历史发展
3. 方剂分类和命名原则
二、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
1. 方药组成及其作用
2. 配伍原则及其分类
3. 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注意事项
三、方剂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
1. 方剂质量控制标准及方法
2. 药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四、中药方剂常用于各类疾病治疗的总结归纳
1. 补虚类方剂:六味地黄丸、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
2. 清热类方剂:白虎汤、清热解毒汤等。
3. 祛风湿类方剂:桂枝加附子汤、桑枝汤等。
4. 消肿化瘀类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逍遥散等。
5. 止咳平喘类方剂:桔梗汤、麻杏止咳汤等。
6. 安神助眠类方剂: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
五、方剂学的应用
1. 方剂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2. 方剂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
六、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1. 方剂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2. 未来方剂学的发展方向及意义
总结: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等。
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方剂进行治疗。
常见的方剂有补虚类、清热类、祛风湿类、消肿化瘀类、止咳平喘类和安神助眠类等。
在中医临床和制药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方剂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方剂一类方
中医方剂一类方
以下基本是方剂书中的一类方,都要求掌握的,希望对于学方剂的同志有所帮助!
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败毒散大承气汤
温脾汤济川煎黄龙汤十枣汤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半夏泻心汤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黄连泻心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
清瘟败毒饮导赤散龙胆泻心汤泻白散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
六一散新加香薷饮清暑益气汤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葛根芩连汤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
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八珍汤炙甘草汤泰山磐石散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大补阴丸一贯煎肾气丸右归丸地黄饮子牡蛎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桑螵蛸散
缩泉丸完带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越鞠丸
柴胡舒肝散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
温经汤生化汤小蓟饮子黄土汤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川芎茶调散牵正散大定风珠
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增夜汤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三仁汤茵陈蒿汤八正散五苓散猪苓汤苓桂术甘汤真
武汤实脾散
独活寄生汤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贝母瓜篓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健脾丸桂枝茯苓丸乌梅丸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阳和汤大黄牡丹汤
对于方剂的学习,首先是要求掌握一类方,也就是对方药组成、主治功效都要求记住,而且对于方剂书中标明是出自《伤寒论》的方剂,最好也用心记记,一来这些大多是一类方,二来对学《伤寒论》也会有所帮助。
中医方剂学总结及速记歌诀
xxxx清胆汤:
xxxx凉,皮肤只半黄。
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
xx:
情朗甘知后果。
调和肝脾
xx(热)xx厥逆,肝脾气xx:
四逆散:
只烧干柴。
肝郁血虚,脾弱气郁:
逍遥散:
xx河草,要归xx。
脾虚肝旺之痛泻(xx):
痛泻要方:
xx租药房。
调和肠胃:
寒热错杂之痞证:
半夏泻心汤:
xx二黄炒半升枣。
五、温里剂
热入血分:
犀角地xx:
xx要母。
清热解毒
三焦火盛:
xx解毒汤:
三皇子
xx二焦邪热:
凉膈散:
xx只瞧干荷叶
大头瘟:
普济消毒饮:
马和牛愿吃草根皮,秦莲姐巧玩麻将。阳证痈毒初起:
仙方活命饮:
xx造房,没花金银,只要草皮xx。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防风xx:
防穷,三皇子借书连根归,将要和滑石硝甘草。
温病,气血两燔:
xx祛寒
脾胃虚寒、xx失血、胸痹:
理中丸:
干厚猪皮。
xxxx、肝脾不和:
xx中汤:
大芍糖炒xx。
肝肾虚寒、浊阴上逆:
吴茱萸汤:
将无人找。
xx虚弱、阴寒xx之脘腹剧痛:
大建中汤:
xx糖人。
xx救逆
心肾阳衰寒厥:
四逆汤:
父子炒xx
xx直xx,xx衰微:
xx救逆汤
温经散寒
血虚寒厥:
当归四逆汤:
捅大桂柑,当要细心(倍大枣)
xxxx:
温热痢疾:
芍药汤:
xxxx当官,大吵要郎。
热毒痢疾:
xxxx:
xx擒二黄。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付方歌)(合集)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付方歌)(合集)第一篇: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付方歌)第一章解表剂麻花汤(麻桂杏甘)功用:发汗解表,选宣肺平喘主治:风寒表实证病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辨证要点:外感风寒表实证基础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桂枝汤功用:解肌发表调,调和营卫主治:风寒表虚证病机:“太阳中风”外感风寒,营卫不和配伍特点:1、发中有补,散中有收,祛邪而不至过汗,和营使发汗有源2、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阴阳并补,调和营卫。
辨证要点: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九味羌活汤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配伍特点:1、辛温升散药和寒凉清热药和用,外散风寒,内清里热,使汗而不峻,清而不滞2、体现了“分经论治” 辨证要点: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恶汗发热,头痛恶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小青龙汤(心肝将喂小青龙,妈要跪下)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
配伍特点:1、解表散寒和温化水饮并行2、辛散温燥与酸收润敛相合辨证要点:恶汗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功用:辛寒清热,宣肺平喘主治:外感六淫,邪热雍肺证病机:风热入里或风寒化热入里,邪热壅肺,肺失宣降配伍特点:麻黄配石膏,解表与清肺并用,麻黄配杏仁,宣肺与降气结合,全方寒热并用,但石膏倍于麻黄辨证要点:邪热壅肺之咳喘的常用方。
发热,咳喘,苔薄黄,脉数第二章泻下剂大承气汤(大笑之后)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实热证病机:伤寒邪传阳明肠腑,入里化热,并与肠中燥屎结滞,腑气不通。
配伍特点:1、攻下药陪理气药,理气攻下法2、药力迅猛,涤荡阳明腑实,釜底抽薪法3、峻下热结,以救阴液,急下存阴法。
辨证要点:治疗阳明腑实代表方。
痞满燥实及苔黄厚,脉实大黄牡丹汤(人削黄瓜皮)功用:泄热迫瘀,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病机: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结于肠中,肠络不通。
配伍特点:集泻下,清利,破瘀于一体,以通为用,泄热破瘀法辨证要点:湿热瘀滞肠痈初起的有效方剂。
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一、主治病证选方剂二陈汤—湿痰咳嗽香薷散—阴暑贝母瓜蒌散—燥痰咳嗽六一散—暑湿保和丸一食积大黄牡丹汤—肠痈初起乌梅丸—蛔厥麻子仁丸(脾约丸)—脾约证鳖甲煎丸—疟母禹功散—阳水仙方活命饮—痈疡肿毒初起(阳证)普济消毒饮—大头瘟阳和汤—阴疽苇茎汤—肺痈四妙勇安汤—脱疽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痈疡:肺痈—苇茎汤阳和汤—阴疽肠痈—大黄牡丹汤痛泻要方—痛泻小蓟饮子—下焦瘀热白头翁汤—热毒痢疾八正散—湿热下注——血淋、尿血小柴胡汤—少阳证消风散—风疹、湿疹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玉真散—破伤风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外燥凉燥—杏苏散四逆汤—少阴(阳需阴寒)温燥-轻—桑杏汤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温燥-重—清燥救肺汤十枣汤—悬饮葛根黄芩黄连汤—协热下利黄土汤—阳虚便血养阴清肺汤—白喉甘麦大枣汤—脏燥茵陈蒿汤—湿热黄疸四神丸—五更泄泻(肾泄)半夏厚朴汤—梅核气芍药汤—湿热痢疾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三仁汤(邪在气分橘核丸—痫湿热并重—甘露消毒丹桃核承气汤—下焦蓄血清气化痰丸—痰热互结五苓散—蓄水证防己黄芪汤—风水或风湿槐花散—肠风脏毒下血五皮散—皮水桃花汤—虚寒痢金铃子散—肝郁化火诸痛的代表方天台乌药散—小肠疝气加味乌药汤—痛经麦门冬汤—肺痿玉液汤—消渴琼玉汤—肺痨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地黄饮子(喑痱)2、主治病证不只一个吴茱萸汤—虚寒呕吐,厥阴头痛,少阴吐利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悸(虚劳肺痿)牡蛎散—自汗,盗汗玉屏风散—自汗小柴胡汤—少阳证,妇人热入血室黄龙汤—热结旁流,气血两虚3、由病机来选方外寒内饮—小青龙汤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九味羌活汤类中风—镇肝熄风汤(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郁热)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增液承气汤阴血亏虚,感受外邪—葱白七味饮气虚发热,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血虚发热—当归补血汤阴虚发热—小建中汤(脾阳/中阳不足)气阴两虚—生脉饮胸痹—胸阳不足—瓜蒌薤白白酒汤脾阳虚—人参汤4、有病机、有症状肝郁血虚,两胁作痛—逍遥散肝肾阴虚—一贯煎肺热咳喘—麻杏石甘汤、泻白散疼痛—心胸脘腹刺痛—失笑散郁血停滞—血瘀气滞,心胃诸痛—丹参饮气滞寒凝,胃脘疼痛—良附丸肝郁化火,心胸疼痛—金铃子散5、有症状、无病机肠鸣腹痛,大便腹痛—痛泻要方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半夏厚朴汤二、功效选方回阳救逆—四逆汤阳虚解表—葱白七味饮透邪阳郁,疏肝理气—四逆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八正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参苓白术散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温胆汤清热开窍,熄风止痉—紫血丹祛风湿,止痹痛,益肾肝,补气血—独活寄生汤(功效最多)益气升阳,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三、特定中医俗语辛凉重剂—麻杏石甘汤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麻杏石甘汤—清、宣、降三法具备防风通圣散—汗、下、清、利同用,上、中、下焦并治益气解表—败毒散助阳解表—再造散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柴葛解肌汤—病证在肌表,为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寓通于补—济川煎“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外科“消法”的代表方—仙方活命饮辛甘化阳,又具酸甘化阴—小建中汤“为仲景群方之冠”—桂枝汤骤补真阴以制相火—大补阴丸“育阴以涵阳,不是壮水以制火”—左归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六味地黄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肾气丸气血阴阳并补之剂—炙甘草汤湿温时疫之主方—甘露消毒丹“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大承气汤“增水行舟”—增液承气汤“火郁而发之”—普济消毒饮:升麻、柴胡凉膈散:薄荷、竹叶清胃散:升麻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通因通用—大承气汤、芍药汤、枳实导滞丸“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入血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四、方解内容理解1 方中君药A单味药做君药补阳还五汤—黄芪理中丸—干姜保和丸—山楂半夏厚朴汤—半夏镇肝熄风汤—怀牛膝(引火下行,补益肝肾)凉膈散—连翘(既重用,又君药)B两味药做君药败毒散—羌活、独活复元活血汤—大黄、柴胡二陈汤—半夏C个别方中有三味药做君药甘露消毒丹—茵陈、滑石、黄芩D非君药,但在方中重用吴茱萸汤—生姜(重)炙甘草汤—生地黄(重/君)芍药汤—芍药(重/君)银翘散—金银花、连翘(重/君)2 特殊剂量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六一散—滑石:甘草=6:1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5:1小建中汤—芍药:桂枝=2:1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7:1麻杏石甘汤—麻黄:石膏=1:2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1:1温脾汤—大黄:附子=2:1炙甘草汤—地黄:甘草=4:1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20:1(1:1—气血双补)小蓟饮子—生地:小蓟=8:13 特殊煎服法十枣汤:大枣煎服送服;小剂量开始,清晨空腹服用;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大承气汤:枳实、厚朴先下,大黄后下,芒硝溶服银翘散: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过煮则味厚入中焦也(芳香清新之品不宜久煎)炙甘草汤:酒水各半煎,清水七升,酒八升(加酒取药性,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4 反佐左金丸—吴茱萸芍药汤—肉桂黄土汤—黄芩[多选]一、一个主治病证,多个方剂治疗治中焦虚寒腹痛—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人参汤中医治痰饮—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苓桂五味降心汤、五苓散、肾气丸呕吐—吴茱萸汤、理中丸、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四逆汤二、一个方剂,多个主治病证黄连解毒汤—大热烦躁,错语不眠,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利,湿热黄疸,痈疡疔毒理中丸—中焦虚寒,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吐泻,胸痹五苓散—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水逆证磁朱丸—心肾不交,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癫痫三、组成中共有的药银翘散、桑菊饮—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归脾丸、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当归、甘草理中丸、四君子汤—人参、白术、甘草四、配伍特点六味地黄丸—三补配三泻,熟地-泽泻、山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同补,以补肾阴为主肾气丸—阴中求阳、少火生气、补中寓泻左归丸—阳中求阴补而无泻右归丸—阴中求阳纯补无泻血府逐瘀汤—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黄土汤—标本兼顾,刚柔相济,寒热并用地黄饮子—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乌梅丸—寒热并用、邪正兼顾、辛酸苦味具备,共奏温中清热,安蛔补虚之功、上下并治银翘散—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芳香辟秽之品相配,构成清疏兼顾逍遥散—气血兼顾肝脾同调补肝方面,补肝体而助肝用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芍药汤—寒热同用,是以清热燥湿为本气血并治通因通用,补泻兼施,肝脾同调归脾汤—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气血并补,但重用补气,意在生血小建中汤—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五、方解1龙胆泻肝汤—养阴补血:生地、当归肝为藏血之脏,肝经实火,易伤阳血,所用诸药又属苦燥渗利伤阴之品,故用生地养血,当归补血2当归补血汤—黄芪作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六、比较1 桑菊饮——银翘散相同点:组成—共用连翘、芦根、薄荷、甘草、桔梗功效—疏风、清热主治—外感风热表证不同点:组成—桑:大多为辛凉之品,且具疏散风热,清宣肺热的桑叶、菊花为主要药物,并配伍肃降肺气的杏仁,故其宣肺止咳之力大银:银花配荆芥穗、豆豉、牛蒡子、竹叶,其解表清热利咽之力强于桑功效—桑:宜用于温病初起,表证较轻,邪热不甚,肺失清肃的咳嗽,是辛凉轻剂银:宜用于温病初起,邪热较甚,偏重卫表之发热甚,微恶风寒,口渴咽干者,为辛凉平剂2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相同点:组成—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且清热,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大枣功效—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病不同点:组成—大:大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补脾和中小: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芍药缓急止腹痛,因有阳明热结,故不用参草之甘壅留邪,而用大枣调和诸药功效—大:主治少阳、阳明合病,证见寒热往来,心下痞鞭或心下满痛等证小:主治少阳病,证见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另也可治妇人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3 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相同点:组成—参、芪、术、草以益气健脾,当归养血和血功效主治—益气健脾,治脾气不足证不同点:组成—归:龙眼、茯神、酸枣仁、远志等药,宁心安神,意在补益心脾,佐以木香理气醒脾,以姜、枣调和脾胃补: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之药,意在补气升提,佐以陈皮理气和胃功效主治—归:兼有补血阳心之功,心脾同治,气血并补,主治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脉细弱的心脾、气血两虚证,及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的脾不统血证补:兼有升阳举陷之功,主治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的气虚下陷证,及身热,自汗,渴喜冷饮,气短乏力的气虚发热证。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第一章解表剂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君药麻黄,臣药桂枝,佐药杏仁,使药甘草(兼佐药)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 桂枝甘草杏仁(各6g) 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9g)细辛、干姜、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君药麻黄桂枝臣药干姜细辛佐药五味子芍药半夏佐使炙甘草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咽干,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君药桂枝臣药芍药佐药姜枣佐使炙甘草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6g)生姜(9g)甘草(6g)大枣(3g)葛根(12g)【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厚朴杏仁(6g)【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属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除主要用于解除表证外,还可用于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表证者。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外邪入侵①皮毛而入:伤寒(主要)伤阳气②口鼻入:温邪,流行性感冒,伤津耗气,神昏第一节辛温解表适用于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
第二节辛凉解表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黄,第三节扶正解表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第二章泻下药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第一节寒下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或疼痛拒按,甚或潮热谵语,苔黄脉实等。
第二节温下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紧等。
(寒邪非温不去,积滞非下不除)第三节润下适用于肠燥便秘证。
因热邪伤津,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所致的肠燥便秘,症见大便第四节逐水第五节攻补兼施第三章和解药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统称和解剂。
属八法中“和”法。
第一节和解少阳适用于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呕吐,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第二节调和肝脾主治肝脾不和证,症见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等。
第三节调和肠胃主治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相兼,表现为心下痞满,脘腹胀满,第四章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清热剂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且里热最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第一节清气分热第二节清营凉血第三节清热解毒具有清热泄火解毒作用,适用于三焦火毒热盛;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胸膈热盛;或风第四节气血两清第五节清脏腑热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作用,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候。
方剂学笔记总结
注:本文根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方剂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本科教材(方剂学)及本人课堂笔记综合整理而成,有助于中药类(士、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中药类研究生考试等多门学科复习使用。
方剂学笔记总结第一章解表剂1、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2、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
3、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里饮证。
4、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川芎治少阳厥阴头痛,细辛少阴,白芷阳明。
分经论治。
5、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荆芥穗、淡豆豉去幸存用。
6、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石膏倍于麻黄。
8、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憎寒壮热。
生痰之源-茯苓,贮痰之器-前胡,气顺痰消-桔梗+枳壳。
人参亦属佐药,一助正气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逆流挽舟。
9、再造散:助阳益气,散寒解表。
阳气虚弱,外感风寒。
黄芪、人参为君药。
煨生姜温胃,大枣滋脾,合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和营卫而助汗出,是佐使之品。
10、加减葳蕤汤: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用以疏散风热,清利咽喉,和葳蕤共为君药。
11、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
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
不仅四时感冒者可服,妇女经期感冒风寒者亦可服。
12、正柴胡饮:(柴胡、陈皮、防风、白芍、甘草、生姜)解表散寒。
外感风寒轻证。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初起及妇女经期、妊娠、产后感冒等外感风寒而气血不虚者。
13、升麻葛根汤:(升麻、赤芍、炙甘草、葛根)解肌透疹。
麻疹初起。
赤芍清热凉血之中兼能活血,解血络热毒。
14、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方剂一二三类方汇总
方剂方歌归类:解表剂一类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二类方: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三类方: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加减葳蕤汤泻下剂一类方: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二类方: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济川煎黄龙汤三类方:大陷胸汤和解剂一类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二类方:痛泻要方三类方:达原饮清热剂一类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苇茎汤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二类方: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左金丸泻白散玉女煎三类方:清骨散当归六黄汤祛暑剂一类方:香薷散二类方:清暑益气汤三类方: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散温里剂一类方: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二类方:吴茱萸汤三类汤:回阳救急汤补益剂一类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肾气丸二类方:左归丸右归丸地黄饮子三类方:八珍汤龟鹿二仙胶固涩剂一类方:牡蛎散四神丸固冲汤易黄汤二类方:真人养脏汤桑螵蛸散固经丸三类方:九仙散金锁固精丸安神剂一类方: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汤酸枣仁汤三类方:磁朱丸开窍剂一类方:安宫牛黄丸二类方:紫雪丹苏合香丸三类方:至宝丹理气剂一类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二类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橘皮竹茹汤三类方:金铃子散丁香柿蒂汤理血剂一类方: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咳血方黄土汤二类方:生化汤失笑散大黄*虫丸(那个字打不出来,不好意思)十灰散小蓟饮子槐花散三类方:丹参饮四生丸治风剂一类方: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羚角钩藤汤镇风熄风汤天麻钩藤饮二类方: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珠治燥剂一类方: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二类方:增液汤养阴清肺汤三类方:益胃汤祛湿剂一类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独活寄生汤二类方:连朴饮当归拈痛汤二妙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萆薢分清散羌活胜湿汤祛痰剂一类方: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二类方:小陷胸汤滚痰丸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三类方:定痫丸消食剂一类方:保和丸健脾丸二类方:枳实导滞丸枳实消痞丸三类方:葛花解酲汤肥儿丸驱虫丸一类方:乌梅丸三类方:化虫丸布袋丸涌吐剂三类方:瓜蒂散救急稀涎散。
方剂学精华版总结(初稿)
方名组成功用主治辨证要点麻黄汤麻黄、炙甘草、桂枝、杏仁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半夏、五味子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薄白,脉浮。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加味香苏散紫苏叶、荆芥、陈皮、香附、炙甘草、秦艽、防风、蔓荆子、川芎、生姜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银翘散双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苇根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生甘草、苇根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石膏、杏仁、炙甘草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白芍、桔梗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升麻葛根汤升麻、芍药、炙甘草、葛根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3、扶正解表方剂学精华版总结一、解表剂1、辛温解表2、辛凉解表败毒散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无汗,脉浮而按之无力。
方剂学对比总结完美打印
一、多于两个功效的方剂>(每年必考, 尤其是多选题考, 再不看谁也救不了了)1.仙方活命饮: 清热解毒, 消肿溃坚, 活血止痛2.五积散: 发表温里, 顺气化痰活血消积(13)3.地黄饮子: 滋肾阴, 补肾阳, 开窍化痰交通心肾4.紫金锭: 化痰开窍, 辟秽解毒, 消肿止痛(14)5.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 止痹痛, 益肝肾, 补气血(11)6.犀黄丸: 解毒消痈, 化痰散结, 活血祛瘀(12)7、小活络丹: 祛风除湿, 化痰通络, 活血止痛(14)8、天麻钩藤饮: 平肝熄风, 清热活血, 补益肝肾(93)9、甘麦大枣汤: 养心安神, 和中缓急;亦补脾气10、吴茱萸汤: 温中、补虚, 降逆、止呕11.炙甘草汤:滋阴养血, 益气温阳, 复脉定悸(15)12补阳还五汤: 补气、活血、通络<二、类方比较>【1组】: 泻心汤比较*半夏泻心汤: 半夏人参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大枣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功用:寒热平调, 消痞散结*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干姜2两+生姜4两主治: 水热互结功用:和胃消痞, 散结除水*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甘草1两主治: 胃气虚弱痞证功用:益气和胃, 消痞止呕【2组】: 建中汤*小建中汤: 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主治: 中焦虚寒, 肝脾失调, 阴阳不和证功用:温中补虚, 和里缓急*黄芪建中汤:主治: 阴阳气血两虚证功用:温中补气, 和里缓急*当归建中汤: 小建中汤去饴糖桂枝+桂心当归主治: 产后虚羸不足, 腹中痛不已, 呼吸少气或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 不能饮者功用:温补气血, 缓急止痛*大建中汤: 蜀椒干姜人参饴糖主治: 中阳虚弱, 阴寒內盛之脘腹剧痛证功用:温中补虚, 降逆止痛【3组】: 四逆类*四逆汤: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主治: 心肾阳衰寒厥证功用: 回阳救逆*通脉四逆汤: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主治: 少阴病, 阴盛格阳证(真寒假热证)——里寒外热, 身不恶寒, 其人面色赤功用:破阴回阳, 通达内外*四逆加人参汤: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人参主治: 少阴病, 亡阳脱液——脉微而下利, 利止而余证仍在功用:回阳救逆, 益气固脱*白通汤: 生附子干姜葱白主治: 少阴病, 阴盛戴阳证功用:破阴回阳, 宣通上下*参附汤: 炮附子人参主治: 阳气暴脱证功用: 益气回阳固脱*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细辛芍药甘草大枣通草主治: 血虚寒厥证功用:温经散寒, 养血通脉【4组】: 四君子类*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主治: 脾胃气虚证功用: 益气健脾*六君子汤: 四君子+陈皮半夏主治: 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功用:益气健脾, 燥湿化痰*香砂六君子汤: 六君子+木香砂仁(《医方集解》+香附、砂仁)主治: 脾胃气虚, 痰阻气滞证功用:益气健脾, 行气化痰【5组】: 四物类*四物汤: 熟地当归川芎白芍主治: 1)营血虚滞证2)亦可治外伤淤血作痛, 妇人诸疾功用: 补血调血*胶艾汤: 四物汤熟地变干地+阿胶、艾叶、甘草主治: 1)妇人冲任虚损, 血虚有寒证2)妊娠胞阻, 胎漏功用:养血止血, 调经安胎*圣愈汤: 四物汤+人参、黄芪主治: 气血虚弱, 气不摄血证功用:补气, 补血, 摄血【6组】逐瘀类血府逐瘀汤胸中血瘀证通窍活血汤瘀阻头面证膈下逐瘀汤瘀血阻滞膈下证少腹逐瘀汤寒凝血瘀证身痛逐瘀汤瘀血痹阻经络证<三、一方治疗多病的方剂>1.败毒散:1)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2)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2.麻黄细辛附子汤:1)素体阳虚, 外感风寒证2)暴哑3.大承气汤: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等4.十枣汤:1)悬饮2)水肿5.四逆散:1)阳郁厥逆证2)肝脾气郁证6.犀角地黄汤: 热入血分证1)热扰心神2)热伤血络3)蓄血留瘀7、龙胆泻肝汤:1)肝胆实火上炎2)肝经湿热下注8、理中丸: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 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9、吴茱萸汤:1)阳明寒呕2)少阴吐利3)厥阴头痛10、补中益气汤:1)中气不足证2)气虚下陷证3)气虚发热证11.生脉散:1)湿热、暑热、耗气伤阴证2)久咳伤肺, 气阴两虚证12、胶艾汤:1)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2)妊娠胞阻, 胎漏13、归脾汤: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1)阴阳气血虚弱, 心脉失养证2)虚劳肺痿15.磁朱丸:1)水火不济(心肾不交证)2)癫痫16.安宫牛黄丸:1)邪热内陷心包证2)中风昏迷3)小儿惊厥17、温经汤:1)冲任虚寒, 瘀血阻滞证2)宫冷、久不受孕18、槐花散:1)肠风2)脏毒19、黄土汤:1)脾阳不足2)脾不统血证20、麦门冬汤:1)虚热肺痿2)胃阴不足证1)血虚寒厥2)瘀血阻滞证3)产后恶露不行, 小腹冷痛22、小柴胡汤: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妇人伤寒)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证见少阳证者23.四物汤:1)营血虚滞证2)外伤瘀血作痛24.五苓散:1)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2)水湿内停3)痰饮25.肾气丸: 1)肾阳不足证 2)痰饮 3)水肿 4)消渴 5)脚气 6)转胞26、当归补血汤:1)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2)疮疡溃后, 久不愈者3)失血过多, 阳气浮越, 身热烦渴者4)劳倦内伤, 肌热烦渴, 脉洪无力者<四、重点药物的配伍意义>:1.【炙甘草】★麻黄汤: 1)缓峻以防伤正 2)调和诸药桂枝汤: 1)扶正祛邪 2)调和诸药 3)和芍药酸甘缓急4)和桂枝辛甘养阳白虎汤: 1)护中 2)缓峻四逆汤: 1)温阳益气补虚 2)缓峻 3)调和诸药 4)解附子毒苓桂术甘汤: 1)合桂枝以辛甘化阳 2)和白术益气健脾 3)调和诸药炙甘草汤: 1)辛甘化阳 2)温壮心阳 3)补益心气2.【甘草】:仙方活命饮: 化毒和中当归四逆汤: 益气健脾3.【薄荷】:逍遥散: 疏肝散热防风通圣散: 疏风解表养阴清肺汤: 散邪利咽凉膈散: 清头目, 利咽喉地黄饮子:疏郁而轻清上行, 清利咽喉4.【桂枝】★:枳实薤白桂枝汤——— 1)通阳散寒 2)平冲降逆(15年)桃核承气汤配桃仁 1)通行血脉 2)助桃仁活血祛瘀3)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五苓散配泽泻 1)解表散寒 2)温阳化气苓桂术甘汤配茯苓 1)温阳化气 2)平冲降逆 3)化气利水麻黄汤配麻黄发汗解表散寒桂枝汤配白芍等量配伍, 营卫同治, 邪正兼顾;散中有收, 汗中寓补, 相反相成;汗而有源, 滋而能化, 相辅相成。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用法用量、功效及适应症等内容的学科。
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由多种药物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在方剂学中,有一些重点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对治疗各种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方剂学的重点方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方剂学知识。
一、四物汤四物汤是一味温经活血、通络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组成。
主治血虚经络不畅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具有滋补血气、调经止痛的作用,被广泛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二、桂枝汤桂枝汤是一味温经解表、扶正宣通的经典方剂,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主治表里不和、经气郁滞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体痛等症状。
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期风热感冒等疾病。
三、通草四物汤通草四物汤是一味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通草、川芍组成。
主治经络瘀阻、气血不畅所致的痛经、闭经、乳房胀痛等症状。
通草四物汤具有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痛经、不孕症等疾病。
四、逍遥散逍遥散是一味理气和胃、疏肝解郁的经典方剂,由枳壳、白芍、茯苓、甘草等组成。
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满、情绪不宁等症状。
逍遥散具有疏肝理气、和胃开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郁证导致的各种疾病。
五、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味补益脾胃、健脾和胃的经典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补益中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疾病。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到此结束,通过对上述方剂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方剂的主治疾病、药物组成以及药理作用,对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方剂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应用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应用能力,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完整版)方剂学一类方总结
方剂学组成见方解和方歌绪言1.方剂:在中医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2.方剂学的概念: 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3.方剂学的发展简史:1)先秦时期: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全书共有医方283个,涉及临床各科病证100余种。
诸方用药242种,有不少品种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收载的。
2)两汉时期:(1)方剂学的基础理论,主要集中地反映在《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之中。
此书在治则和治法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期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
书中总结的大量治法内容无一不是后世立法组方的理论基础;在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
”此书虽是专门阐述中医基本理论的经典之作,还有13首方剂(2)张仲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完成了当代最高水平的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
此书经晋•王叔和及宋•林亿等先后整理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之得以广为流传。
《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和略》载方245首,不计两书并见的重复方,计有323个方剂。
《伤寒杂病论》历来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3)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为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所撰。
4)隋唐时期:( 1)《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的力作。
《千金要方》共30卷,132门,载方5300余首。
《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200余首,用以羽翼前书。
( 2)《外台秘要》唐代又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
全书计40卷,1104门,收方6800余首。
方剂学总结
一、解表剂1.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
2.适用范围: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兼见表证者3.分类:(1)辛温解表(2)辛凉解表(3)扶正解表4.注意事项:(1)辨清病证性质,适当遣药组方(2)把握煎服方法,利于发汗驱邪(3)解表取汗标准,以遍身微汗为佳(4)权衡表里轻重,治疗主从有序(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组成:麻黄9g 桂枝6g 杏仁6g 炙甘草3g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特点:麻桂相须,开腠透营,发汗解表之功益彰;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利肺平喘之效更甚。
2、桂枝汤组成: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3g(12枚)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配伍特点:一是发中有补,散中有收,祛邪而不至过汗,和营使发汗有源;二是既能辛甘化阳,又能酸甘化阴,阴阳并补(气津同补),调和营卫。
3、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9g 防风9g 苍术9g 细辛3g 川芎6g 香白芷6g 生地黄6g 黄芩6g 甘草6g用法:水煎温服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配伍特点:一是辛温升散药和寒凉清热药合用,外散风寒,内清里热,使汗而不峻,清而不滞;二是药备六经,通治四时,充分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4、香苏散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120g 炙甘草30g陈皮60g(不去白)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配伍特点:解表与理气化湿并举,宣肺与疏肝醒脾共行,祛风散寒,调气活血,药性平和5、小青龙汤组成:麻黄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炙甘草6g 桂枝9g 半夏9g 五味子6g用法:水煎,温服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一类方剂总结
麻黄汤组成:麻黄9 桂枝6 杏仁9 甘草3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方解:君:麻黄辛温平喘臣:桂枝加强发汗佐:杏仁利肺平喘使:甘草调和药性桂枝汤组成:桂枝9 芍药9 甘草6 生姜9 大枣6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方解:君:桂枝辛温通络臣:芍药益阴敛营佐:生姜大枣补脾和胃化气生津使:甘草调和药性小青龙汤组成:麻黄9 芍药9 细辛3 干姜6 甘草6 桂枝9 五味子9 半夏9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饮咳喘不得平卧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方解:君:麻黄桂枝发汗解表臣: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佐:半夏燥湿化痰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使:甘草益气和中银翘散组成:连翘30 银花30 苦桔梗18 薄荷18 竹叶12 生甘草15 芥穗12 淡豆豉15 牛蒡子18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口渴头痛舌尖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方解:银花连翘疏散风热辟秽化浊臣: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芥穗淡豆豉解表散邪佐:芦根竹叶清热生津使:生甘草利咽止痛桑菊饮组成:桑叶7.5 菊花3 杏仁6 连翘5 薄荷2.5 苦桔梗6 生甘草 2.5 苇根6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方解:君:桑叶疏散风热止咳菊花清利头目臣:杏仁肃降肺气桔梗开宣肺气佐:薄荷辛凉解表连翘透邪解毒芦根清热生津使:甘草调和药性败毒散组成:柴胡甘草桔梗川芎茯苓枳壳前胡羌活独活9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痰苔白腻脉浮方解:君:羌活独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臣:柴胡发散退热川芎行气活血佐:桔梗宣肺枳壳降气前胡化痰茯苓渗湿大承气汤组成:大黄12 厚朴24 枳实12 芒硝9功用: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潮热谵语舌苔黄燥起刺脉沉实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肚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里实热证热厥痉病发狂方解:君:大黄苦寒泄热攻积通便臣:芒硝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枳实开痞散结厚朴行大黄附子汤组成:大黄9 附子12 细辛3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发热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方解:君:附子温里助阳散寒止痛臣:大黄通导大便佐:细辛辛温宣痛温脾汤组成:当归9 干姜9 附子6 人参6 芒硝6 大黄15 甘草6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主治:阳虚冷积证便秘腹痛肚脐周绞痛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方解:君:附子温脾阳大黄苦寒沉降臣:芒硝软坚干姜温中助阳佐:人参甘草补益脾气麻子仁丸组成:麻子仁20 芍药9 枳实9 大黄12 厚朴9 杏仁10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主治:脾约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数方解:君:麻子仁润肠通便臣:大黄泻热通便杏仁肃降肺气白芍养阴和里佐:枳实厚朴行气破结使:蜂蜜调和诸药十枣汤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功用:攻逐水饮主治: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干呕短气头痛目眩苔白滑脉沉实;水肿方解:君:甘遂经隧之水湿大戟泄脏腑水邪芫花消胸胁伏饮痰和解剂小柴胡汤组成:柴胡24 黄芩9 人参9 甘草9 半夏9 生姜9 大枣功用: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薄白脉弦、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疟疾黄疸方解:君:柴胡疏泄气机臣:黄芩清泻少阳热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益气补脾使:甘草调和诸药四逆散组成: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脉弦;肝脾不和证胁肋胀痛脘腹疼痛脉弦方解:君:柴胡疏肝解郁臣:白芍养血柔肝佐:枳实理气解郁使:甘草逍遥散组成:甘草4.5 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两胁疼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寒热往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虚方解:君:柴胡疏肝解郁臣:当归养血和血白芍养血柔肝佐: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生姜降逆和中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12 黄芩9 干姜 9 人参9 黄连3 大枣甘草功用:寒热平调散结除痞主治:寒热互结心下痞呕吐肠鸣下利苔腻而微黄。
方剂总结
. 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组成】麻黄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七十个(6g)甘草(炙)一两(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除营分之涩,合而为发汗峻剂。
2.桂枝汤【组成】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3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扶营弱,合则调和营卫。
3.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一两半(各9g)、细辛五分(3g)、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一两(各6g)【方歌】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防、芷、芩、芎、苍、草、地、细、羌9味药)【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4.香苏散【组成】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苏叶发表散寒,理气和中为君。
5.小青龙汤【组成】麻黄三两(9g)、桂枝三两(9g)、细辛三两(6g)、干姜三两(6g)芍药三两(9g)、半夏半升(9g)、五味子半升(6g)、甘草(炙)三两(6g)【方歌】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佳。
(8味药)【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证候】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除外寒而宣肺气为君。
6.止嗽散【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陈皮一斤、甘草(炒)十二两【方歌】陈庚借钱百草园。
(陈、梗、芥、白前、百部、草、菀7味药)【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证候】风邪犯肺证。
紫菀、百部止咳化痰为君。
外感内伤及新久咳嗽俱可使用,尤以外感咳嗽较久而表证不著者为宜,阴虚劳嗽非宜。
二、辛凉解表1.银翘散【组成】连翘一两(30g)银花一两(30g)薄荷六钱(18g)牛蒡子六钱(18g)芥穗四钱(12g)淡豆豉五钱(15g)竹叶四钱(12g)桔梗六钱(18g)生甘草五钱(15g)+芦根【方歌】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执业医师考试必备!方剂学总结
金沸草散 《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 1.2 辛凉解表 7.银翘散 银翘散★ 银翘散 《温病条辨》
风邪犯肺 证
发散风寒, 伤风咳嗽, 恶寒发 降气化痰 热, 咳嗽痰多, 鼻 塞流涕,舌苔白 腻,脉浮
温病初起
辛凉透表, 发热,微恶风寒, 金银花、连翘 银花、连翘、苦桔梗、薄 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 清热解毒 咽痛, 口渴, 脉浮 荷、 竹叶、 生甘草、 荆芥穗、 根。 数 淡豆豉、牛蒡子 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 银翘河牛, 根。 疏风清热, 咳嗽,发热不甚, 桑叶、菊花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 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 宣肺止咳 微渴,脉浮数 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都除掉)。 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 (都除掉 。 都除掉)。 都除掉 辛凉宣肺, 发热, 喘急, 苔薄 清热平喘 黄,脉数 发汗利水 麻黄、石膏 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越婢(有)三石麻? 越婢(有 三十吗 三十吗? 越婢 有)三十吗 三:生姜、大枣、甘草。 柴葛、 石芩三桔芍羌芷。 柴哥、 石琴三姐烧枪支。 柴哥、 石琴三姐烧枪支。 注: 三指生姜、大枣、 甘草。
(加减)葳蕤草荷葱,(滋 阴)白薇豆梗红。 (加减 葳蕤草和葱,(滋 加减)葳蕤草和葱, 加减 葳蕤草和葱 滋 白薇豆更红。 阴)白薇豆更红。 白薇豆更红 姜豉葛地水, 麦葱白(七 味)。 将吃各地水, 买葱白(七 将吃各地水, 买葱白 七 味)。 。
葱白七味饮 《外台秘要》
病后阴血 亏虚,
养血解表
方类/方名 方类 方名 1.解表剂 解表剂 1.1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汤 《伤寒论》 麻黄加术汤 《伤寒论》 麻杏苡甘汤 《伤寒论》 大清龙汤 《伤寒论》 三拗汤 《太平惠民和 剂局》 华盖散 《太平惠民和 剂局》 2.桂枝汤 桂枝汤★ 桂枝汤 《伤寒论》 桂枝加桂汤 «伤寒论» 桂枝加芍药汤 «伤寒论»
方剂学三类方分类整理
方剂学三类方分类方剂学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方剂:要求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证分析及临床应用。
二级方剂:要求熟悉其组成、功用、中医证及方证分析。
三级方剂:要求了解其功用及中医证。
对一级方剂及部分二级方剂要求背诵方歌。
第一章解表剂一类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石甘汤、败毒散二类方: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三类方:参苏饮、加减葳蕤汤第二章泻下剂一类方: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十枣汤二类方:温脾汤、黄龙汤三类方:大陷胸汤、济川煎第三章和解剂一类方: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二类方:蒿芩清胆汤、痛泻要方三类方:达原饮第四章清热剂一类方: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二类方:竹叶石膏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玉女煎、当归六黄汤三类方:左金丸、清骨散第五章祛暑剂一类方:香薷散、清暑益气汤二类方:六一散三类方:桂苓甘露散第六章温里剂一类方: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二类方:回阳救急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三类方:暖肝煎第七章表里双解剂一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二类方:大柴胡汤第八章补益剂一类方: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肾气丸、右归丸二类方:参苓白术散、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左归丸、益胃汤、地黄饮子、七宝美髯丹三类方:龟鹿二仙胶第九章固涩剂一类方:牡蛎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固冲汤、固经丸二类方:九仙散、金锁固精丸、易黄汤三类方:桑螵蛸散、缩泉丸第十章安神剂一类方: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二类方:天王补心丹第十一章开窍剂一类方: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三类方:紫雪、至宝丹第十二章理气剂一类方:越鞠丸、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歌同瓜蒌薤白白酒汤)、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复代赭汤二类方:柴胡疏肝散、枳实消痞丸、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散、橘皮竹茹汤三类方:金铃子散第十三章理血剂一类方: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十灰散、小蓟饮子、黄土汤二类方:复元活血汤、生化汤、咳血方三类方:桂枝茯苓丸、失笑散、鳖甲煎丸、槐花散第十四章治风剂一类方: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二类方:大秦艽汤、消风散、天麻钩藤饮三类方:小活络丹、牵正散、玉真散第十五章治燥剂一类方:杏苏散、桑杏汤、麦门冬汤、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二类方:清燥救肺汤、增液汤三类方:玉液汤第十六章祛湿剂一类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完带汤、独活寄生汤二类方:甘露消毒丹、连朴饮、五皮散、实脾散、羌活胜湿汤三类方:当归拈痛汤、二妙散、萆薢分清散第十七章祛痰剂一类方: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二类方:茯苓丸、小陷胸汤、三子养亲汤三类方:滚痰丸、定痫丸第十八章消导化积一类方:保和丸、健脾丸二类方:枳实导滞丸三类方:葛花解酲汤第十九章驱虫剂一类方:乌梅丸第二十章涌吐剂三类方:瓜蒂散第二十一章治痈疡剂一类方:仙方活命饮、阳和汤、大黄牡丹汤二类方:苇茎汤、透脓散三类方:五味消毒饮、内补黄芪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组成见方解和方歌绪言1.方剂:在中医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2.方剂学的概念: 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3.方剂学的发展简史:1)先秦时期: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全书共有医方283个,涉及临床各科病证100余种。
诸方用药242种,有不少品种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收载的。
2)两汉时期:(1)方剂学的基础理论,主要集中地反映在《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之中。
此书在治则和治法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期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
书中总结的大量治法内容无一不是后世立法组方的理论基础;在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
”此书虽是专门阐述中医基本理论的经典之作,还有13首方剂(2)张仲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完成了当代最高水平的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
此书经晋•王叔和及宋•林亿等先后整理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之得以广为流传。
《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和略》载方245首,不计两书并见的重复方,计有323个方剂。
《伤寒杂病论》历来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3)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为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所撰。
4)隋唐时期:( 1)《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的力作。
《千金要方》共30卷,132门,载方5300余首。
《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200余首,用以羽翼前书。
( 2)《外台秘要》唐代又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
全书计40卷,1104门,收方6800余首。
本书的特点是整理并保存了一大批唐代及唐以前的医方5)北宋政府官办药局“太平惠民和剂局”的建立,使大量成方制剂的生产规范化,标志着我国制剂和成药销售、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
其所藏医方经校订编纂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堪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6)《普济方》明•朱肃编载方61739首,现存古籍最大的一部方7)近现代:《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学院,载方 96500余首4.方剂与治法:1)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体现在“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中医学历来所强调的“以法统方”的全部内容。
3)八法: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现将常用的八法内容,简要介绍如下:(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
常有辛温、辛凉汗法(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
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使用于形症俱实之证。
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和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分类也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6)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里热病证。
(7)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为主。
在这些治法中,已包括了分补五脏之法。
5.方剂的分类:1)病证分类: 《五十二病方》《伤寒论》《金匮要略》《太平圣惠方》《普济方》2)脏腑分类: 《千金要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病因分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4)组成分类:最早见于《内经》,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重)确切以组成分类的明代施沛《祖剂》5)“十剂”:北齐徐之才《药对》。
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分类药物。
6)笔画分类:《中医方剂大辞典》6.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方剂的配伍目的:.增强药力、产生协同作用、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2)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1)君药: 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2)臣药:有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有三种意义。
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4)使药:有两种意义。
①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 组成变化: 药味的增减、药量增减、剂型变化7方剂的服法:1)服药时间:1.一般药物,饭前一小时。
2.滋补药物,空腹服用。
3.安神方剂睡前服用。
4.急重病证,不拘时间。
5.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6.治疟方宜在发作前两小时服2)服药方法:每日一剂一煎、二煎兑合、分2-3次服解表剂1.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汗法——解表剂2.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辛温解表1麻黄汤《伤寒论》:功用: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麻黄—君—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桂枝—臣—发汗解表,调和营卫杏仁—佐—利肺平喘甘草—佐使—调和药性,延缓药力缓麻、桂峻烈之性。
@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炙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即可调和麻黄杏仁的宣降特性,又能缓和麻黄桂枝合用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及正气。
@麻黄与桂枝配伍:一发卫气之闭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增强发汗解表之功@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汉张仲景《伤寒论》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使邪从表而出)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鉴别症状,又如小便自利。
这里主要用于与外感风热证相比较。
),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桂枝—君药—解肌发表,温通经络芍药—臣—滋养营阴,敛阴止汗生姜—佐—辛散表邪,和胃止呕大枣—佐—益气和中炙甘草—使—调和药性、配桂枝--辛甘助阳、配芍药--酸甘化阴@桂枝的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其微汗@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芍药---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①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②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③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3九味羌活汤: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方解:本方用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所致的病证君药:羌活---祛表部及上焦的风寒湿邪(入太阳经)臣药: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苍术---发汗祛湿(入太阴经)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药佐药:细辛--祛风散寒止头痛(入少阴经)白芷---祛风止头痛(入阳明经)川芎---祛风止头痛(入厥阴经)生地、黄芩---清泄里热使药:甘草---调和诸药,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配伍特点: 解表为主,兼清里热。
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方歌: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小青龙汤《伤寒论》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此为必备症状,胸痞喘咳,痰涎清稀而多;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痛重,头面四肢浮肿(后三者为内饮的症候),舌苔白滑,脉浮者。
方解:病机:素有寒饮,复感风寒君药:麻黄—发汗宣肺,解表平喘桂枝---发汗解表,温阳化饮臣药:干姜—辛热,温肺化饮细辛---温肺散饮,又助解表佐药:五味子—收敛肺气芍药---益阴敛汗,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佐使:炙甘草---①益气和中,②调药@方歌: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辛凉解表1银翘散《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方解:君药: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表臣药: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助解表佐药:芦根—清热生津止渴竹叶---清上焦热,除烦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佐使:甘草---既可调和药性,又合桔梗清利咽喉@配伍特点:“辛凉平剂”①是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荆芥穗、淡豆豉),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