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7章 教师与学生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马工程)精选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马工程)精选全文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1.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2.课程就是学校中获得的学习经验3.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4.课程就是教学计划5.课程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1. 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1)基本观点:即课程是指具体的学习科目的总和。(科学、数学、语言、音乐、体育等)(2)评价:只关注“教什么”,而不关注“为什么教”和“怎样教”;只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而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以及儿童已有的经验、学习的方式和特点,进而导致教师把传递知识看作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3.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起这些教育经验?组织学习经验的准则:(多选)(1)连续性( continuity) (2)顺序性(sequence)(3)整合性(integration)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朱熹(宋)
读书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照功课的进程来完成任务。
功课及其进程
2.西方: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的词根源自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奔走,跑步”,其名词意为“跑步的道路,奔走的过程或进程”,隐喻“一段教育过程”。斯宾塞(英)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中首次使用“课程”一词,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二)课程标准(P227)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某一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课程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是教材编制的依据;教师掌握一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工具。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论
课程构成 课程目标
人文主义课程论
社会重建主义课 程论
社会本位,培养 学生改造社会现 实的技能 广泛的社会问题 综合课程、活动 课程 社会生活是课程 的中心 按专题形式编排 教材
知识本位,向学 儿童本位,教育要 生传授系统的知 促进儿童发展 识技能 实践与经验,适合 真理与知识,学 学生的生活、要求 科的基本结构 和兴趣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活动课 程
对社会的作用。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承认学生本人要为他人的存在负责,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代表人物: Kneler
把教材看作是用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学生是
其主宰。反对固定的课程。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理论评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指导下的课程 缺乏系统性,且没有有效的衡量指标。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分为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执行性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各 计划。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是 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师生双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的基本要素。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一)拉尔夫·泰勒: 现代课程理论家、评价专家、 教育学家
பைடு நூலகம்
2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观点
(一)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
(二)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 (三)主张教学反思、附带学习和连续性
首先,杜威认为教学需要反思这一理性因素的介入。
其次,杜威认为在具体内容学习的同时,附带学习也是很重要的。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世纪的社会需要。
其次,劳动中由于需要相互协作与交流,于是促使了语言的产生,这师德教育有了更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再次,劳动使人获得了物质生活资料,生活的改善,营养丰富,人的体质得到发展,也是人的思维器官大脑得到发展,这也是人类接受教育的条件。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脱离。
(4)、学校教育形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三、近代工业社会的教育
主要特征:(1)、工业社会教育的一般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工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2.教育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3.教育形式的多样化。4.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5.通用性、全面性的教育目标。
“认识发展理论”:当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著名的“认识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时期(0-2)2.前运算时期(2-7)3.具体运算时期(7-12)4.形式运算时期(12-15)最后一个阶段儿童思维达到成人思维水平的准备阶段。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表现在:1.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既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5.整体互补性。整体互补性反映个体的身心发展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整体。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1.遗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影响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逆性2.批判“遗传决定论”

7《教育学原理》课堂教学....

7《教育学原理》课堂教学....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引起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往往与兴趣、求 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种有利于调动 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教学活动 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阶段,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师在向学生传 授准确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结合科学文化知识教学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的 教育,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贯彻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要求如下:
二、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二)当前我国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引导性。(3)认识 的简捷性。 (4)认识的交往性。 (5)认识的教育性。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间接经验是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的认识 成果,主要表现为书本知识或记录在其他媒体上的知 识。
二、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导,帮助 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运用知识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二、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三)教学中知、情、意相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 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 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 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

教育学原理 第七章 课程 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第七章 课程 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
课程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连贯 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设计的模式
目标模式
环境模式
以目标为导向,强调课程设计的计划 性和系统性。该模式关注预期的学习 结果,通过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来评价 课程的有效性。
关注课程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该模式 认为课程设计应考虑学校、家庭和社 会等环境因素,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 求和背景。
活性和适应性。
双向作用模式
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 式,强调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 学生、学校和外部专家之间的互
动和合作。
课程实施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课程实施应遵循系统性原 则,确保课程计划在实践 中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灵活性原则
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 际情况灵活调整,以适应 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变化。
实效性原则
05
CATALOGUE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概念
课程改革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 ,对各级各类课程的整体规划、设计 和实施,以构建符合特定价值理念的 课程体系的过程。
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政府、学校、教 师、学生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合 作。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旨 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 客观性原则
课程评价应基于客观事实和数据,避免主 观臆断和偏见,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
3. 有效性原则
课程评价应关注课程的有效性,即课程是 否能够达成预期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全面性原则
课程评价应涵盖课程的各个方面,包括课 程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结果等,避免 片面和局部的评价。
推进课程实施方式的多样 化
课程实施方式需要多样化,注 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时间:2011-04-30 18:21:52 来源:勤思教育网点击数:2128参考书目历年真题考研大纲免费资料2015辅导班教师与学生一、教师(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1、古代原始部落的长者是最早的教师2、专职教师实在学校产生后出现的3、近代学制产生,教师成为一个专门职业(三)、教师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综合。

具体包括自我形象的正确认识、积极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职业动机、对职业状况的满意、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具有个体的教育哲学和教学模式。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六)、教师的权利和义务1、教师的权利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二是作为教师所享有的权利,这部分权利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联系,是教师职业特定的权利。

这两部分权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师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有一部分体现在教师的职业中,然而,也有一部分是教师职业所独具的,与其它公民的权利不同。

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权利包括以下6项:(1)、教育教学权《教师法》第7条第1款规定:教师有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改革和实验。

”(2)、科研学术活动权《教师法》第7条第2款规定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3)、管理学生权《教师法》第7条第3款规定教师有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

这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教师有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并在学生的特长、就业,升学方面给予指导。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四)改革的内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八个方面:
①在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 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发展。 ③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 ④在课程编制上,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⑤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 间的联系。 ⑥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⑦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 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⑧在课程评价体制上,强调走向弹性多元的评价模式。
(三)改革的目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 养良好道德; 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 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七章 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 提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二)对泰勒原理的反思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二)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 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 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四个特点: (1)主体性;(2)乡土性; (3)综合性;(4)经验性。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也叫“科目课程”,“是根据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 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 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二)综合课程:是“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 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教育原理 第七章 学生

教育原理 第七章 学生


尊重的教育,首先是尊重人,尊重生命,尊重人 的需要,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差异。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不成熟,但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需要获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
正因为,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人,所以, 使学生有了可教育性。 我们的学校要做的是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成 为他们自己。


创造性也称创造能力,是指人具有制造创造性的 社会价值的产品,萌发新设想、提出新观念或对 问题做出独特解答的能力。 当代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容易受老师 和父母的左右。他们已开始不再满足于的答案,这是学习化社会中非常可贵的一种心理 品质。
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


网络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不再是单一 的从老师和课堂上获得了。 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已经动摇、书本也不是知识 的惟一来源。媒体的发达,使学生可以从电视、 广播、光碟、报刊、图书中获得知识和信息,互 联网更是使学生坐在家中就可以知道天下事了。
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大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二、学生的时代特征
(一)主体意识增强 (二)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 (三)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大 (四)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大

主体意识增强



主体性主要指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 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学生自主性的表现: 首先,他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 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学习文化知识,把课本知识变成自 己的知识。 其次,学生有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 力,可以重复发挥自己的潜力去主动学习。 学生的自主性是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七章 课程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七章   课程

拉尔夫·泰勒(Ralph W. Tyler)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 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 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原理》,提出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 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泰勒原理)
✿校本课程的特点。
(1)以学校为开发场所; (2)以教师为开发主体; (3)旨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4)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
(1)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六)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
1.预设课程 预设课程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课程实施之前经过 精心设计的课程。 2.生成课程※(重点内容、辨析题、单选题) 生成课程是指课程内容未经预先设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 产生的非预期结果。与预成性课程相比,生成性课程具有 一定的偶发性。
首先探讨课程目标具体化、标准化的是博比特,他使用“活动分析法”对人 的经验与职业做出系统分析,并具体列举了 10个领域中的800多个目标,为行为 目标在课程领域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博比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完美的 成人生活做准备,所以,课程开发得先弄懂完美的成人生活包含有哪些经验领域 (活动领域)是必须要掌握的,于是,博比特通过对整个人类经验领域进行了审 视与分析,得出儿童在成人之前必须得学会的十大经验领域:语言活动、健康活 动、公民活动、业性的实际活动、个人的职业活动。博比特把课程开发的 这个阶段称为“人类经验的分析”。
品,特别是那些学生已经学到,并未公开体现为有意识的学习状 态的经验或体验。 ◆隐性课程是指“未预期的”学习结果,不管这个结果是“有意的 或无意的”。 ◆隐性课程是指隐藏在正式课程内外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体系)中, 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观念、规范或态度。

教育学原理重点(七)——课程

教育学原理重点(七)——课程

第七章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 课程的定义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教学经验;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⑤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领悟的、贸行的和经验的五类课程;2.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①大教学小课程论,其代表是苏联和我国教育者;②大课程小教学论,在北美比较普遍;事实上两者大同小异,课程和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看作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 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又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为代表,主张学校教育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代表理论是要素主义(巴格莱)和永恒主义(赫钦斯);(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可以称作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认为应该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其核心观点在于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其特点一是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二是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二)课程类型1.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来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安排教学顺序和课时数,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其特点在于:①分科设置;②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安排内容进度;③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其优点在于:①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②知识的完整性;③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在于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压抑了儿童的主动性;(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就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其基本特点: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②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③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的养成:其缺点在于:学生的知识获得不系统,基本技能训练比较缺乏;(3)两者的对比①在目的方面:前者重视的是传授人类长期实践积累下的知识经验的精华,而后者重视的是通过学习者的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教育性经验;②在编制方面:前者重视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后者重视的是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③在教学方式方面:前者以教师讲授为主,后者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④在评价方面:前者重视终结性评价,后者重视过程性评价;2.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①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②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融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坚持知识统一的观点,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把某一学科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就可以互相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得到加强,学生更能充分地理解和把握各门学科的要领、原理和方法之间的异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会人类知识的综合性,并在学习种形成正迁移,促进其他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综合课程比较容易切近生活;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定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三)课程编制1. 泰勒原理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即:①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③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可以将泰勒的课程编制过程简化为: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对教育目标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科的逻辑、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三方面;2.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①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依和主要依据:包括教学科目设置、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③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3. 课程目标(1)概念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学生在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德智体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它是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2)课程目标的来源有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学科的逻辑、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的需要四方面;(3)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是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精选课件PPT

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精选课件PPT
❖教师职业需要创造性。
2021/3/2
9
第一节 教 师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
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标准化 教师教育专业化 教师管理制度化 教师专业团体形成
专业理想的建立 专业知识的拓展 专业能力的发展 专业自我的形成
2021/3/2
10
2021/3/2
15
第一节 教 师
2. 教师专业发展一般阶段(基于胜任的视角)
❖适应阶段:“立住脚” ❖练就教学基本功阶段:“站稳脚” ❖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站好脚” ❖“徘徊阶段”:“上下求索” ❖教师“成名”阶段:“游刃有余” ❖教师“成家”阶段:“大放异彩”
2021/3/2
16
第一节 教 师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的重心图
2021/3/2
11
第一节 教 师
(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社会职业人的专业成
长过程。它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 供全程支持,是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 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提升和创新的过程。
2021/3/2
12
❖写教后记:记成功之处、失败之处、教学机智、学生 问题、学生见解、学习心得
2021/3/2
19
第一节 教 师
做学习型教师
❖从文献资料学习 ❖从网络上的丰富资源学习 ❖向身边的同行学习 ❖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向自己学习(注意从历史经验中学习)
教师在三个世界学习:
❖经验世界:在做中学习 ❖语言文字世界:向书本学习 ❖虚拟现实世界:进行数字化学习
(教师与同行的对话)
(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教育学原理,章节测试 第七章

教育学原理,章节测试 第七章

第七章教育过程与方法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过程四阶段说”的是()A.分析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B.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C.综合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D.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综合【解析】B 教育过程阶段理论。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四步: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2.下列属于布鲁纳教学过程三阶段说的是()A.情境一活动一反馈B.假设一验证一总结C.预备一互动一应用D.动机一探研一结论【解析】B 教育过程的阶段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发现”或探索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学生提出有关假设;(2)对获得的概念进行验证;(3)要求学生对获得概念的策略进行分析总结。

3.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A.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B.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C.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之间的矛盾D.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解析】B 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4.孔子、老子等人倡导并践行的“无言之教”属于典型的()A.反诘法B.谈话法C.陶冶法D.实践法【解析】C 陶冶的方法自古有之。

孔子、老子等人都曾倡导并践行过所谓的“无言之教”。

5.曾以讲演法为中心建立其教育学体系的古罗马教育家是()A.昆体良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毕达哥拉斯【解析】A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曾以讲演法为中心建立其教育学体系。

6.提出情境、疑问、假设、推断、验证“思维五阶段说”的教育家是()A.谢夫特B.杜威C.布鲁纳D.罗杰斯【解析】B 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可分为情境、疑问、假设、推断、验证五阶段。

7.孔子“扣其两端”的方法是指()A.谈话法B.讲授法C.陶冶法D.实践法【解析】A 谈话法是一种古老的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扣其两端”的方法,让学生注意事物的正反两面,从事物的矛盾中求得正确答案。

8.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洛扎洛夫创立的著名教学法是()A.奖励教学法B.谈话教学法C.实践教学法D.暗示教学法【解析】D 在现代教育史上,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洛扎洛夫创立的“暗示教学法”以及最近我国学者在语文教学中探讨的“情境教学法”也都基本上属于“陶治”的教育方法。

教育学第七章

教育学第七章

第七章课程第二节课程的基本范畴◆课程的目标:考察课程目标可以从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着手。

(一)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将课程目标分为以下三层次。

1.第一层次:即教育目的,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要求,同社会根本价值观一致,有较强哲学和政治倾向,如培养合格实惠公民等。

在这个层次上,因教育目的要凭借课程来实现,故教育目的必与课程目标一致,不存在独立于教育目的之外的课程目标。

2.第二层次:这个层次的目标适用于一阶段的具体课程,比总体目标更具体(是总体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

国内对各级各类课程目标的阐述即处于这个层次上。

3.第三层次:这是更具体,与课程关系最直接密切的目标。

第一,二层次的目标能否真正体现和落实到课程中,主要取决于能否科学和恰当的分解这个层次的目标。

(二)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在课程目标的某个层次上,根据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将课程分为并列的不同类别,公认的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部分。

◆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所有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

如课程设计,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

◆关于课程内容的不同主张,最集中地取决于对课程本质的认识,即知识本位,经验本位,活动本位的课程观。

◆根据知识本位的课程观,课程的内容就是知识。

而经验本位和活动本位的课程观,则将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体验纳入课程内容中,并且作为课程内容的必要条件。

◆关于课程论的不同主张,也取决于人们在课程内部一些基本关系的问题上的倾向性。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表现在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和要素主义的不同主张。

2.儿童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关于语文教程,一方选名篇经典,一方选贴近学生生活题材。

3.科学与人文基本关系表现在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程和罗杰斯的自我表现教程的差异上。

◆课程类型也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

就目前而言,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课程。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意义的活动
(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 究和创造为根本
2021/6/4
11
3、新的知识观
(1)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2)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4、新的学习观
(1)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学习 (2)新的学习离不开原有的经验 (3)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 (4)学习离不开真实的情境
2021/6/4
(3)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局限性: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易忽视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能动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021/6/4
4
2活动课程
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 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系列活动组成的课 程.
特点: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1/6/4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2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 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 其可接受性
4.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基础上的课程理 论的历史传统的影响
2021/6/4
6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列入学校 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隐性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 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 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和干扰教育目 标的实现。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

(三)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教 教 学 教学


2、教学与智育
智育途径 作为教育 途径的教学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 分与整体的关系。
•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 一个基本途径。 •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社会活 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在色诺芬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欧谛德谟有关 正义的对话。
苏格拉底:让我们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 一行。首先,虚伪归于哪一行? 欧谛德谟:归入非正义一行。 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等等应归于哪一行 欧谛德谟:应归于非正义一行。 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将军必须惩罚那极大地损害其国家的敌 人,他战胜了这个敌人,而且奴役他,这对吗? 欧谛德谟:不能说不对。 苏格拉底: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 人,这种行为如何呢? 欧谛德谟: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 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 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 术教育的途径. 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 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 作用。
教学是教育目标规范下的,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 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
识、技能,同时身心和思想品德获得一定 的发展。
(二) 教学概念的理解
( 1 )强调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 即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 是辩证统一的。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学理论著作。

教育学的形成阶段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是历史上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学科提出来。

西方近代史上撰写第一部系统教育论著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的《大教育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的体系中分解出来,初具雏形,是一部系统的教学论著。

西方近代第一个在大学课堂里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进行讲授的人是康德,德国人。

西方近代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论著的作者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他的《普通教育学》,他也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成为科学的人。

教育学的成熟阶段我国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论述教育原理的是杨贤江。

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的《教育过程》中两个重要观点:1..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学科的结构,而不是大量的知识。

2.教育的方法应使用发现法。

发现教育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汤睃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赞科夫,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提出“发展教学论”。

该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提出一系列的教学原则,推动苏联20世纪60年代的教学改革。

瓦根舍因,德国教育家倡导“范例教学”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并通过对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与独立工作的能力。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起源的三种说法: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的著作《动物世界的教育》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在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表达了思想:教育从它的其原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一切人类社会皆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机智:教师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 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教师才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 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 法并加以正确的应用。
陶行知与四块糖的故事
• 一天,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 的男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命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时,王友已经等在门口挨批评了。 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 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吃惊地接过糖。 •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在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 奖给你的,因为当我要你不再砸人时,你就立即住手了,这 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吃惊了,眼睛睁得 大大的。 •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 你用泥巴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 明你合乎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王 友非常感动,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几下吧! 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 • 陶行知满意的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正 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 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正确理解: •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 的统一体。 • 在教育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地输送 或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 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 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任何知识技 能的领会与掌握都要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 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尊 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

师生关系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石。建立良
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教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师生关系并未处于一 种比较良好的状态。如何根据新时期的社会特 点和青少年发展特点,建立新的符合时代、学
生和教育要求的师生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探
讨的问题。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
• 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 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 互对待的态度等。 • 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具有多层次、多性质。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具有多 阶段特征。 • 叶澜从自我更新的角度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阶段。 – 1.“非关注”阶段:进入正式师范教育之前的阶段。 (接受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 2.“虚拟关注”阶段:师范学习阶段 – 3.“生存关注”阶段:教师刚入职阶段,常常产生 “我能行吗?”的疑问 – 4.“任务关注”阶段:进入“我怎样才能行阶段” –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表现出自信和从容
• 非职业化阶段:“长者为师”、“能者为师”、 “学在官府”、“以吏为师” • 职业化阶段:东方的儒、墨“私学”;西方希腊 的智者派 • 专业化阶段: “量” 向“质” 转化,教师经由 专门的培训培养,取得合格资格证。
•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 1994年1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 民的教育事业。
LOGO
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教 师 学 生 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是学校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也是教育系 统中的两个最基本要素。 有人说,教师是蜡烛;教师是园丁;教师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 辉的职业· · · · · · · · 那么,到底教师是谁?
教师的职业形象
• 教师的道德形象(敬业精神、乐于奉献、坚持 公正等) • 教师的文化形象(文化中介,教师形象的核心) • 教师的人格形象(个性心理品质)
请说说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
美国一位教育家在对9万名学生进调查后,归纳出好 教师的12种素质:
• 1、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 怕上学了。” • 2、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面前像猴 子般戏弄。” • 3、耐性——“她绝对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能做到为止。” • 4、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把学 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 5、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 • 6、公正——“她会给予你应得的没有丝毫偏差。” • 7、幽默感——“她每天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 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是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 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 文化授受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师生的社会关系 是规范性的,是人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 反映。
• 2、以直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
• 教师中心论”把学生看成是可以随意涂抹的一张白纸,一个 可以任意填灌的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对教师来说,处于一种 从属地位。 •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凯洛夫(学生是白纸、容器)
• “学生中心论”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儿童变成了 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 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 于辅助地位。 • 代表人物:杜威、卢梭(学生是太阳,教师是地球)
第二节 学 生
• 学生对教育工作的对象。对学生的认识构
成了我国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学生观。不同的学 生观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建构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思考:
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例:陶行知先生“公鸡啄米”的故事
• 学生的本质特点:
1.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2.是有发展需要的人 3.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教师指导;规范化学习;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4.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让我们一起思考:
知识传授者 学习者和学者
教师 角色定位
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学生学习的榜样
学生的朋友
• 教师的角色是多方面的,既有显性的又有 隐性的;既有认知方面的,还有情感方面 的。 • 这些角色统一于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 要熟练地运用积极角色技能,成功地扮演 相应角色,避免角色不清、角色紧张、角 色冲突和角色失败。
• 8、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 气,不过我从来未见过。” • 9、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别人去认识自己, 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 • 10、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 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 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 这样。” • 12、颇有方法——“忽然间,我能顺利念完我的课 本,竟然没有察觉到这是因为她的指导。”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的专业性发展
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 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 较成熟的发展过程。(专业新手—专家型教师) •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 – 专业理想的建立 – 专业态度的养成 – 专业知识的拓展 – 专业能力的发展 – 专业品质的形成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 1.了解和研究学生 •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 4.建立教师威信 • 5.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 6.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对学生充满期待
•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
• 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 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 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学生是 发展的人
学生是 独特的人
学生是 教育活动 的主体
学生观
第三节 师生关系
校园童谣
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 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 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 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找。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说,“我们应该 重新评价师生关系在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础, 特别是当师生关系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 系的时候。”学生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形成了消极 的体验,感到了一种被控制感和无力感。 • 师生关系不应该以知识的授受为中心,而是学生 完整的人格与教师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形成的一 个“教育性关系”。师生关系不是教学关系的副 产品,而是教学工作得以进行的前提。(亲其师, 信其道。)
(三)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师范教育(专业性的起点和基础) 2.入职培训 (岗前培训、师徒帮带) 3.在职学习 4.自我教育(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 优秀的老师其实主要不是学校 培养的,而是个人自我塑造的。 当然,这个自我塑造的过程往 往是非常漫长的,也需要借助 各种外在力量和个体有意识的 自我努力。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 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 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间关系。
• 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 内在联系,包括人际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个性关 系等。 –实质是师生个体之间的情感是否融洽、个性是否冲 突、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 教师职业演变的基本线索是:教师从古代的由官吏兼 任到近代的教官分离,逐渐朝教师职业的性质
•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 • 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一、教师职业的认识
(四)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 1.复杂性(劳动目的和任务、劳动对象、劳动方式) • 2.创造性(劳动对象、劳动内容、劳动方法 对学生 的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机智等) • 3.示范性 (“师者,人之模范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 4.劳动周期的长期性和成果的迟效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5.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 6.集体性和个体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