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课文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课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d71ca7355270722192ef7dc.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课文知识点第12课《唐诗五首》1.文学常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诗魔”。
2.文章思想内容《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
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
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文化积累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文化积累](https://img.taocdn.com/s3/m/0557e4be680203d8ce2f24e2.png)
《唐诗五首》文化积累1.作家作品①王绩(约589—644)唐初著名诗人。
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河津)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喜欢朝廷做官,借口有病辞官。
不久又任扬州六合丞。
这时天下大乱,弃官回故乡。
唐武德中,朝廷下令凡是前朝官员,都到朝廷门下省等待诏令。
贞观初,因病辞官,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性情简朴孤傲,喜欢饮酒,能饮五斗酒,自作《五斗先生传》,撰写《酒经》、《酒谱》,为《老子》、《庄子》作注释。
他的诗平易然而不浅薄,质朴而不庸俗,真率自然,不受拘束,心胸博春,情致高雅,追慕魏晋风格。
律诗开始于六朝,成型于隋唐,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王绩爱好广泛,诗歌是其最突出的成就。
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
王绩轶事:王绩喜欢饮酒,常常饮酒到五斗不醉。
有人以酒相邀,无论地位高低,总是前往。
杜之松是王绩的老朋友,他担任刺史,请王绩去讲授礼法,王绩回答说:“我不能到本郡刺史的官府去应酬,谈论糟粕,抛弃美酒啊。
”②崔颢(hào)(704—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③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在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
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76b26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9d.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一、野望1、主题: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2、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展现的画面。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
3、野望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得好?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远景和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思,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5、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二、黄鹤楼1、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2、“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
“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
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3、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4、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之《野望》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之《野望》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66578c4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5f.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之《野望》知识点总结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野望一、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
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
工诗赋,尤擅五言诗。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故事背景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足疾罢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小牛。
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
译文: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四、问题归纳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
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 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5acba3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b6.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黄鹤楼》是一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首联“昔人已乘___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点明了诗人所在的地点和他所思念的人物。
颔联“___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描绘了___离去的情景和诗人的感慨。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则描绘了故乡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则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心情和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2/2黄鹤楼》这首诗的写景描写细腻入微,如“___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句话,不仅描绘了___离去的情景,还表达了诗人的感慨。
另外,诗中还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句话,描绘了故乡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生海角的美景。
这联诗表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
月亮像一面飞天镜,映照在江水上,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___像是结成了一座座海角的楼阁,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神秘和美丽。
整个颈联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赞美之情。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水初生、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等景象,生动地展现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和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憧憬。
尾联点明了春行的终点即白沙堤,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使结构严谨。
整首诗通过炼字角度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美景之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背景、赏析、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a13fb2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2.png)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背景、赏析、注释、译文野望唐代: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创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注释】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3bb3697dd36a32d737581be.png)
《唐诗五首》知识点归纳一、《野望》《野望》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首联点题,且交代了“望”的时间、地点、心情。
颔联、颈联:描绘了在暮色苍茫中于隐居之地所望见的景色。
两联在写景上的区别在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的是:远景、静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的是:近景、动景。
颔联中“树树”、“山山”两个叠词用得好,显示出了郊野山、树众多的特点。
“唯”和“皆”也用得好,它们生动、传神地描摹出了傍晚,山、树笼罩在一片秋色、余晖中的美丽景象。
尾联“长歌怀采薇”用典抒情,写出了诗人对古代像伯夷、叔齐之类的隐士的追怀,透露出自己内心的孤独、苦闷。
从表达方式而言,这首诗用到了叙事、描写、抒情。
二、《黄鹤楼》《黄鹤楼》这首诗,从体裁来说,是一首七言律诗。
从题材来说,是一首吊古怀乡诗。
首联,从黄鹤楼命名的传说起笔写由黄鹤楼而产生的联想。
颔联承接首联在“鹤去楼空”的感慨中,将描写的对象转到“白云”上,从侧面展现黄鹤楼的高耸。
颈联笔锋一转,写诗人登临黄鹤楼远眺而看到的景色。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译文是: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一带的原野上一棵棵青葱的树木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青葱的树木、茂盛的芳草本是生机勃勃的景物,但尾联中诗人将它们统一在了“日暮”的背景之下,勾起了诗人的乡愁,“烟波”更是让诗人的乡愁更加浓重了。
所谓“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也正是如此。
这首诗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三、《使至塞上》《使至塞上》从体裁来说,是一首五言律诗。
从题材来说,是一首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诗歌的意思是:奉命出使到塞外去。
首联仅用十个字叙述了此次出使边塞的情况。
其中“单车”二字,透露出诗人的这次“问边”是轻车简从。
(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表面上是“问边”,实际是被排挤出了朝廷)首联透露出诗人的孤独苦闷,抑郁不得志。
颔联承接首联,诗人用“征蓬”、“归雁”自喻,包含两层含义:表面上是说:自己像征蓬和归雁一样出了汉塞,入了胡天。
2018届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同步讲解 第12课《唐诗五首》
![2018届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同步讲解 第12课《唐诗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ba93241710661ed9ad51f3da.png)
崔颢无双诗黄鹤千古楼《黄鹤楼》是诗人登临黄鹤楼时,即景生情,一气呵成写就的吊古怀乡之佳作,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是历代推崇的珍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余一江楼。
巨大的落差,让诗人怅然若失。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在眼前回放,但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本句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铺垫,是值得反复品味的名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笔锋一转,写登黄鹤楼之所见:晴空下,隔水相望的汉阳城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故乡又在何处呢?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的文笔表现出缠绵的乡愁。
线串白堤景春连乐天情《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一首赞歌。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生动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两个地名连用,说明诗人是边走边看: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景中有人,人在景中。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至白堤,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上,堤上游人来往如织,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心旷神怡。
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带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https://img.taocdn.com/s3/m/970cd5bfce2f0066f5332273.png)
总结:怎样读懂一首诗?
一读作者:了解背景 确定诗风 二读注释:借助注释 明确内容 三读节奏:划分节奏 领略音韵 四读意象:圈出意象 感受意境 五读炼字:一字传神 体会情感
都 护 在 燕
萧 关 逢 侯
长 河 落 日
大 漠 孤 烟
归 雁 入 胡
征 蓬 出 汉
属 国 过 居
三读注释:借助注释 明确内容
1、读注释,同桌合作翻译诗句 2、思考:
A:使至塞上:使 —— 至—— B:本诗体裁:—— C:概括首联、颔联、颈联、
尾联的内容?
颈联描绘大漠雄浑
首联交代了此行
都 护 在
萧 关 逢
长 大 风光。 河漠 落孤
归 雁 入
征 蓬 出
属 国 过
目的、到达地点、
单 车 使 作诗的缘由。 欲王至
诗句 PK 散文
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全诗用这些意象组成了独特的塞外 风光图,请你任选一处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五读炼字:字斟句酌 体会情感
古人炼字:一字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思考: 1、诗人王国维你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句为“千古奇观”的诗句。请你从炼字的角度说 说哪几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
二读作者:了解背景 确定诗风
1、关于王维,你们知多少?
*字摩诘 *盛唐诗人 *水墨山水画派 *诗佛 *又称“王右丞” *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山水诗”、“边塞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2、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
边塞慰问战胜土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实际上 是被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3、纵观王维的一生,大约可以四十岁为界, 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仕途顺利,政治热情高 涨,充满济世之志。并写下了很多咏政诗,边 塞诗,风格也较为热烈豪放。后期受到排挤, 心情压抑孤寂,苦闷激愤;本诗就作于这个时 期。四十岁后,随着唐代政治逐渐走向腐败, 他的政治热情受到压抑,逐步走上一条回避政 治斗争,追求的闲适的生活道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9022fd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5.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12.《唐诗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
【背景】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
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2、黄鹤楼唐·崔颢【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5f6107f0f121dd36a32d8290.png)
唐诗五首野望【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字音】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ú)【注释】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译文】暮色里,我在东皋放眼眺望,徘徊不定,思索着何处是我的依归。
只见每棵树都呈现出秋意颇浓的黄色,座座山峦都洒满了落日的余晖。
放牧的人们驱赶着牛犊返回,猎人骑马带着打来的飞禽而归。
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个人相识,于是我高歌一曲,怀念采薇而食的隐士。
【作家、作品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山(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创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应该就是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的时候。
【主要内容】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下面四句,并为中间四句写景做铺垫。
颔联互文见义,写秋野静景,流露出彷徨无依之情。
颈联写秋野动景。
以“驱”“返”“带”“归”等动词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内心的苦闷惆怅。
此诗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对仗工整,格律和谐,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语言积累与运用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语言积累与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33d5042114791711cc7917fb.png)
《唐诗五首》语言积累与运用1.重点字词《野望》: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dú):小牛。
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卷一三O(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hú)矶上。
《太平寰宇记》:“昔费祎(yī)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乡关:故乡。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
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
塞上,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
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孤烟:指烽烟。
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长河:指黄河。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唐诗五首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唐诗五首 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420e49a8114431b90dd8a7.png)
012 唐诗五首复习要点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文学常识本诗选自《王绩诗注》。
诗人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后人集有《东皋子集》。
诗人于隋大业年间举孝悌(tì)廉洁及第。
简傲嗜酒,屡被弹劾。
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任大乐丞。
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
这首诗作于唐初,始终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
二、注释野望:眺望原野。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xǐyǐ):徘徊。
犊:小牛。
这里指牛群。
晖:指阳光,这里指夕阳。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三、翻译傍晚在东皋向远处眺望,(独自)徘徊而心里无所依托。
树木都已染上了枯黄的颜色,起伏的山峦在余晖中显得更加萧瑟。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圈,猎马带着猎物归来。
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我只好吟唱着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了。
四、中心思想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五、知识点1、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符合律诗的基本章法。
2、朴素清新,流畅自然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3、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写出了诗人眼前静景: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间唯见些许余晖,多么宁静、开阔、美丽。
4、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作者的笔锋由静转动,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牧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知识点汇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22cae471ed9ad51f01df239.png)
《野望》复习要点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 ,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9.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12《唐诗五首》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12《唐诗五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d8ce78743323968001c9234.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12《唐诗五首》知识点一、《野望》【文学常识】1.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2.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朝医生、著名诗人。
五言律诗。
3. 《野望》从内容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从形式上看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内容简析】这首诗写的是隐居之地的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问题探究】1. “徙倚”是什么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诗人(迷茫失望)的心情。
2.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举目四望,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整个画面显得静谧。
3. 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4.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2db9df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1.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野望》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这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挤而抑郁、寂寞、悲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渡荆门送别》一诗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钱塘湖春行》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
(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野望》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层层树林染上了金黄的秋色,峰峦叠嶂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显萧瑟的画面。
3、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4、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2课《唐诗五首》课时2 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2课《唐诗五首》课时2 知识点+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3f9850a910a6f524cdbf8526.png)
3.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
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上面绿草如茵,这就是鹦鹉洲了。
4.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五、课文主题《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 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使至塞上一、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
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故事背景唐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所写。
三、理解诗意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注释单车:单车独行。
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疆去察看。
属国:汉代时称那些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
居延:古县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飘泊的旅人。
泛指远行的人。
归雁:向北飞的大雁。
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
孤烟:远处独起的炊烟。
长河:黄河。
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第课《唐诗首》黄鹤楼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赏析诗中优美词句。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徙倚()驱犊()白沙堤()萋萋()燕然()2.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
(1)薄暮望()(2)徙倚欲何依()(3)来从楚国游()(4)仍怜故乡水()(5)晴川历历()(6)芳草萋萋()【课堂探究】1.结合《野望》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20180907164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20180907164](https://img.taocdn.com/s3/m/03305c6c02768e9951e73859.png)
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
《使至塞上》一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边塞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到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诗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路边飘飞的蓬草,风一吹即过了汉地的边塞;天空中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天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茫茫无际的沙漠里,挺立着一柱狼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的落日正圆。
这是诗人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孤烟”写出烽火台的狼烟格外醒目;“直”突出了狼烟的劲拔之美;一个“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诗句描写了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象之中。
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好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这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挤而抑郁、寂寞、悲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渡荆门送别》一诗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钱塘湖春行》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
(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野望》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层层树林染上了金黄的秋色,峰峦叠嶂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显萧瑟的画面。
3、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4、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6、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黄鹤楼》1、前两联由传说写起,有什么作用?从传说写到现实,由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寻常江楼构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情绪表露出来。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
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诗中首联和颔联都有一个“空”字,如何理解这两个“空”字?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
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岁月易逝的失落与惆怅。
4、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下,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城,绿树掩映,清晰可见;江面上,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
5、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诗人“愁”该如何理解?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使至塞上》1、赏析诗歌首联内容理解:交代出使任务及经过地区。
写自己轻车简从,出使边塞。
炼字角度:①这个“单”字有孤单之意,诗人虽奉命出使,但轻车简从、形单影只;②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郁闷之情。
2、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首联的“单”字可见其孤独寂寞,颔联两个比喻,表达诗人的激愤和抑郁,颈联描写塞外壮观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借典故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3、颔联中“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飞的大雁。
诗人虽然是奉使出塞,却有漂泊无依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京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4、品读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绘了塞外雄伟壮观的景象。
诗人选取“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这些意象,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色彩鲜明。
且“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虽景物不多,但层次丰富。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5、请从不同角度赏析被誉为“独绝千古”的颈联内容理解:这两句对仗工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画面描述:黄沙茫茫无边无际。
极目远眺,只见天空尽头,一缕狼烟升腾。
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耀着粼粼波光。
炼字角度:“大”字写出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写出了狼烟的劲拔坚毅,“圆”字写出了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描绘了一幅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图。
写景作用:诗人运用“大漠”“孤烟”“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旷远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感。
诗中有画:(1)有画一样的色彩:黄沙漫漫,灰黑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等多种色彩。
(2)有画一样的构图:直冲云霄的烽烟,弯弯曲曲的黄河,浑圆的落日等多种形状如几何图像画在茫茫大漠之上。
(3)有画一样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渡荆门送别》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首联叙事,交代行踪。
作者从蜀地出来,经过荆门来到楚地。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绘了船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片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一个“随”字生动的将山与平原的位置的变化展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表现出长江奔腾汹涌的气势。
这联诗,景中蕴藏着诗人初出四川时的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4、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蕴含诗人怎样的心情?“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比喻的修辞,借助瑰丽的想象,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姿的奇丽景象。
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村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烈。
表达了诗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同时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拟人的手法。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生动而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钱塘湖春行》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初平”“低”写出了早春的什么特点?内容:上句点明春行地点,下句描绘远景,写诗人出行看到的山光水色。
炼字角度:①“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岸齐平;②“低”字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生动地勾勒出了西湖早春春水初涨时的轮廓。
画面描绘: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早春。
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看出。
3、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两句)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
诗人对西湖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之情溢于言表。
5、试从炼字角度赏析颔联。
炼字角度:①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侧面突出春光的难得和宝贵。
“啄”字生动地描绘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②“几处”“谁家”,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既准确地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又表达了诗人看见早莺、新燕的惊喜之情。
6、试从炼字角度赏析颈联。
炼字角度:①“乱”“迷”突出湖边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
②“渐”“才”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花草向荣的趋势,又给人以清新之感,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7、试分析尾联有什么作用。
尾联作用①内容上:点明了春行的终点即白沙堤,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②结构上:“行不足”不但是喜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使结构严谨。
8、全诗思路:先写了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接着写了春行仰观所见;然后写春行俯察所见;最后写行至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