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
怀。
《黄鹤楼》这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挤而抑郁、寂寞、悲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渡荆门送别》一诗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钱塘湖春行》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野望》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层层树林染上了金黄的秋色,峰峦叠嶂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显萧瑟的画面。
3、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4、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6、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黄鹤楼》
1、前两联由传说写起,有什么作用?
从传说写到现实,由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寻常江楼构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情绪表露出来。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诗中首联和颔联都有一个“空”字,如何理解这两个“空”字?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岁月易逝的失落与惆怅。
4、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下,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城,绿树掩映,清晰可见;江面上,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
5、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诗人“愁”该如何理解?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使至塞上》
1、赏析诗歌首联
内容理解:交代出使任务及经过地区。写自己轻车简从,出使边塞。炼字角度:①这个“单”字有孤单之意,诗人虽奉命出使,但轻车简从、形单影只;②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郁闷之情。
2、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首联的“单”字可见其孤独寂寞,颔联两个比喻,表达诗人的激愤和抑郁,颈联描写塞外壮观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借典故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3、颔联中“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诗人虽然是奉使出塞,却有漂泊无依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京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4、品读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绘了塞外雄伟壮观的景象。诗人选取“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这些意象,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色彩鲜明。且“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虽景物不多,但层次丰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5、请从不同角度赏析被誉为“独绝千古”的颈联
内容理解:这两句对仗工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画面描述:黄沙茫茫无边无际。极目远眺,只见天空尽头,一缕狼烟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耀着粼粼波光。
炼字角度:“大”字写出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写出了狼烟的劲拔坚毅,“圆”字写出了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描绘了一幅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图。
写景作用:诗人运用“大漠”“孤烟”“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旷远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感。
诗中有画:(1)有画一样的色彩:黄沙漫漫,灰黑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等多种色彩。
(2)有画一样的构图:直冲云霄的烽烟,弯弯曲曲的黄河,浑圆的落日等多种形状如几何图像画在茫茫大漠之上。(3)有画一样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渡荆门送别》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叙事,交代行踪。作者从蜀地出来,经过荆门来到楚地。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船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片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一个“随”字生动的将山与平原的位置的变化展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表现出长江奔腾汹涌的气势。这联诗,景中蕴藏着诗人初出四川时的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4、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蕴含诗人怎样的心情?“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比喻的修辞,借助瑰丽的想象,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姿的奇丽景象。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村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烈。表达了诗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同时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的手法。“送”字直接点题(扣题),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生动而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钱塘湖春行》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初平”“低”写出了早春的什么特点?
内容:上句点明春行地点,下句描绘远景,写诗人出行看到的山光水色。炼字角度:①“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岸齐平;②“低”字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生动地勾勒出了西湖早春春水初涨时的轮廓。
画面描绘: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早春。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看出。
3、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两句)
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对西湖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之情溢于言表。
5、试从炼字角度赏析颔联。
炼字角度:①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侧面突出春光的难得和宝贵。“啄”字生动地描绘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②“几处”“谁家”,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既准确地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又表达了诗人看见早莺、新燕的惊喜之情。
6、试从炼字角度赏析颈联。
炼字角度:①“乱”“迷”突出湖边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②“渐”“才”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花草向荣的趋势,又给人以清新之感,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7、试分析尾联有什么作用。
尾联作用①内容上:点明了春行的终点即白沙堤,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②结构上:“行不足”不但是喜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使结构严谨。
8、全诗思路:先写了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接着写了春
行仰观所见;然后写春行俯察所见;最后写行至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