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学案与答案

合集下载

生物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新学案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docx

生物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新学案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docx

第4章基因的表达本章包括《基因指导蛋口质的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和《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三节内容。

棊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來实现的,生物的性状主要是由基因控制的,同时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本章与询3章关系密切,木章基于对基因木质的认识,进一步阐明基因在生物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也是学习笫5章和笫6章的基础。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学习导航1.学习目标(1)区分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密码子)、反密码子。

遗传信息是指DNA (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首酸的排列顺序。

遗传密码又叫密码了,是指信使RNA中能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核莒酸排列顺序。

反密码子是指转运RNA中能识别信使RNA上相应遗传密码的核昔酸排列顺序。

三者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存在的位置不同,遗传信息存在于DNA (基因)中,遗传密码存在于信使RNA上,反密码子存在于转运RNA上;二是作用不同,遗传信息的作用是控制生物性状,遗传密码的作用是决定蛋白质屮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反密码子的作用是识别遗传密码。

遗传信息通过决定遗传密码和反密码子中核昔酸排列顺序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比较DNA与R\A在组成、结构、功能等方而的界同。

(3)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

(4)从场所、模板、条件、原料、产物等方面比较转录和翻译异同。

(5)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2 .学习建议第4章基因的表达新教材新学案生物②必修(A版)⑴学习木节知识首先通过比较DNA 与RNA的异同,了解RNA的分子结构;再比较tRNA、mRNA. rRNA,明确它们的作用。

(2)要结合教材有关转录图解或模型动画演示,弄明口通过转录,即碱基互补配对(A-T、G-C、T-A、A-U)实现了遗传信息由DNA到mRNA的传递;再通过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中实现了遗传信息由mRNA (密码子)到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传递。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含答案解析)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含答案解析)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判断题1.“F1的短毛雌兔与长毛雄兔交配,后代中既有短毛兔又有长毛兔”体现出了性状分离现象()2.“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高茎和矮茎两种性状,且高茎和矮茎的数量比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内容()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黄色圆粒中,只有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是杂合子,其他的都是纯合子()5.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6.测交和自交都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 7.一个杂合子自交,若其后代中隐性个体没有繁殖能力,但能够正常生长。

则F1自交后代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占5/6;F1自由交配后代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占8/9.() 8.不断提高小麦抗病(显性)品种纯度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鉴定一只白羊(显性)是否纯种的一般方法是测交。

()9.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普遍适用于乳酸菌、酵母菌、蓝藻等各种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10.减Ⅰ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随着精卵细胞的自由结合而自由组合。

()1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可反映待测个体所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孟德尔杂交实验F2的3:1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12.狗毛褐色由b基因控制,黑色由B基因控制,I和i是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I是抑制基因,当I存在时,B、b均不表现深颜色而表现为白色。

现有褐色狗(bbii)和白色狗(BBII)杂交,产生的F1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中黑色∶白色为4∶1。

()13.“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14.在减数分裂Ⅰ中,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遗传与进化课后习题答案

遗传与进化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本练习答案与提示化州一中陈朝培生物教学2008-02-12 23:14:41 阅读1344 评论3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探讨1.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基础题1.B。

2.B。

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2019-2020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学案:第七章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学案:第七章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学案:第七章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含答案)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观点2.意义(1)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2)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的基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生物进化学说的是拉马克(√)(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3)达尔文认为,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4)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2.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A.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祖先进化来的B.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化的C.生物适应性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D.生物新类型的形成是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结果解析:选D“生物新类型的形成是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结果”是达尔文的观点。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是()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新的物种类型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解析:选D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

该学说正确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该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4.以下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其中正确的是()A.能合理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B.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已深入到基因水平C.可以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D.可以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解析:选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在个体水平上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不能够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对物种大爆发做不出合理的解释。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全册课时练习题 精选配套习题,含解析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全册课时练习题 精选配套习题,含解析
6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由表可知,不考虑单倍体育种及基因突变的情况下,雌株的基因型为DD+或Dd,不可能有DD这种基因型,所以该植物中控制性别类型的基因型共有5种,A错误;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B正确;基因型为Dd的雌株与基因型为D+d的两性株杂交可获得基因型为dd的雄株,C正确;基因型为D+d的两性株自交,理论上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2︰1,其中D+D+与D+d表现为两性株,占3/4,D正确。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说明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但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B错误;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说明F1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1:1,所以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C正确;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只能验证,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故选C。
7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菜豆为一年生植物,三年后,相当于杂合有色花菜豆连续自交3代,则Cc菜豆所占比例为(1/2)3=1/8,CC与cc所占比例相同,均为7/16,故纯合有色花菜豆植株和白色花菜豆植株的比例是1︰1。
8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后代表现型只有一种无法证明,A错误;
请思考:
(1)根据本杂交实验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性状?为什么?
(2)为了确定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要求只写出杂交组合)。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材答案和提示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材答案和提示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材答案和提示一、答案第一章遗传和变异知识层面的答案1.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遗传物质在遗传中的传递规律和变异规律。

2.什么是遗传?–遗传是指生物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的性状和基因的过程。

3.什么是变异?–变异是指生物个体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包括显性变异和隐性变异两种。

能力层面的答案1.实验:观察子代果蝇的翅膀型态–实验步骤:1.分别取一只具有长翅膀和短翅膀的果蝇作为父本。

2.让它们交配,并使交配后的果蝇产卵。

3.等待果蝇幼虫孵化成成虫,观察它们的翅膀型态。

–实验结论:•如果交配的果蝇基因中都含有长翅膀的基因,那么子代果蝇的翅膀也会是长翅膀。

•如果交配的果蝇基因中有长翅膀基因和短翅膀基因,那么子代果蝇的翅膀可能是长翅膀或短翅膀,具体取决于基因的显性/隐性关系。

2.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差异?–可能的原因:1.父母的基因组合不同,因此子代的基因组合也不同。

2.受到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兄弟姐妹在生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环境条件可能不同,导致基因表达差异。

二、提示•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学习和应用生物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教材时,可以先浏览整个章节的标题和重点,然后逐节深入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做好笔记,重点记录和归纳整理,方便复习和回顾。

•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和案例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和观察,加深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

以上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材的答案和提示,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记得注重自主学习和思考,多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讨论,共同进步!。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四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教学案含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四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教学案含解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专题一遗传的分子基础【最新考纲】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Ⅱ)。

3.基因的概念(Ⅱ)。

4.DNA分子的复制(Ⅱ)。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

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Ⅱ)。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3.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营专性寄生生活,所以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4.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DNA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有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

6.基因的本质描述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7.DNA复制的场所并非只在细胞核,真核生物中,除细胞核外还有线粒体、叶绿体;而原核生物中,DNA分子复制的场所有拟核、细胞质。

8.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思考答案思考一:不是,差速离心需在同一过程中多次改变转速,以分离多种不同物质(或细胞器)。

思考二:不是,HIV。

思考三:不携带,遗传信息是指能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或RNA酶的碱基序列)的信息,tRNA 只是搬运氨基酸的工具。

思考四:细胞生物和DNA病毒考点1 探索遗传物质历程的经典实验一|线|考|情【样题1】(2019·江苏高考)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 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解析蛋白质和DNA都含有N,所以不能用15N代替32P标记DNA,A项错误;噬菌体外壳蛋白是由噬菌体体内控制噬菌体外壳蛋白合成的相关基因编码的,B项错误;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会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DNA,C 项正确;该实验证明了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项错误。

生物必修2学案全套答案

生物必修2学案全套答案

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重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基因频率的概念,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3、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难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教学过程: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1)概念:。

(2)特点: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

个体之间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所以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

3、基因频率:。

例1、江思纯同学计算这样一个例子:从某种生物的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其基因型分别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20、60和20个,问(1)其中A基因频率为多少?(2)a 基因频率为多少?A基因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基因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计算:22化?。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1、回忆变异类型生物的变异2、在自然情况下,突变的频率很低,且多数有害,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吗?例如:每个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

若有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请同学们计算出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多少? 基因突变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说明种群中每代产生的基因突变的数量是很大的,并通过繁殖得到积累,成为基因频率改变的基础。

而且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的____ ____。

3、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有方向吗?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________、___ ____,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____ ____,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典型例题1:中心血防站调查了1788个MN血型的人,其中397人是M型(LMLM),861人是MN型(LMLN),530人是N型(LNLN),请分别计算LM和LN的基因频率。

必修2 《遗传与进化》课后作业试题及答案

必修2 《遗传与进化》课后作业试题及答案

必修2 《遗传与进化》课后作业试题及答案共95道题,每题1分,共95分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2.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3.表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4.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遗传互不干扰。

() [单选题] *A.是(正确答案)B.否5.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6.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 [单选题] *A.是(正确答案)B.否7.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

() [单选题] *A.是(正确答案)B.否8.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9.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位于X、Y上的基因,其遗传与性别有关,但不是都与性别的形成有关10.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但表现出伴性遗传的特点。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11.DNA两条单链不仅碱基数量相等,而且都有A、T、G、C四种碱基。

()[单选题] *A.是(正确答案)B.否12.在DNA的双链结构中,碱基的比例总是(A+G)/(T+C)=1。

() [单选题] *A.是(正确答案)B.否13.DNA复制与染色体复制是分别独立进行的。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14.在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每条染色体是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的,所以DNA的复制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精编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知识点带课后题答案

精编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知识点带课后题答案

高中生物学必修2知识点整理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①两性花,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②有许多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且能稳定传给后代;③花大,便于操作;④生长周期短,子代较多,容易统计分析。

2.人工异花传粉过程:①去雄→②套袋→③采集花粉→④传粉→⑤套袋①去雄:先除去母本的全部雄蕊。

(时间:花蕾期,花未成熟前)——防止自身花粉的干扰。

②套袋:套上纸袋。

——以免外来花粉干扰。

③采集花粉:待去雄花的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

④传粉:将采集到的花粉涂(撒)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

——实现杂交。

⑤套袋:再套上纸袋。

——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传粉所获)1.性状: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的总称。

2.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例如:豌豆的圆粒和皱粒(都属于粒形一个性状的两种表现型)3.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如教材中F1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性状。

4.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如教材中F1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性状。

5.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形性状的现象。

6.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7.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8.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

)9.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

)10.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11.等位基因:决定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12.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13.杂合子:由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14.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全册各章节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全册各章节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全册教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 1 -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学设计.................................................................................. - 9 - 第3章基因的本质 ............................................................................................................... - 20 - 第4章基因的表达 ............................................................................................................... - 31 -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学设计................................................................................ - 37 - 第6章生物的进化 ............................................................................................................... - 45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板书设计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①相对性状的概念②用豌豆做实验的原因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①显性性状②隐形性状③性状分离④性状显隐性的判断方法⑤共显性和不完全显性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①孟德尔的假说②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①假说—演绎法5.分离定律①分离定律的概念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板书设计第1章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三、自由组合定律四、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学设计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板书设计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1课时(一)减数分裂1.精子的形成过程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3.精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第2课时(二)受精作用1.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2.受精作用的概念3.受精作用的过程4.受精作用的意义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板书设计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2.1 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萨顿假说1、依据: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2、方法:类比推理3、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二、实验证据(摩尔根)——假说演绎1、材料:果蝇常染色体2、染色体♀: XX性染色体♂:XY3、解释:4、验证: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1.分离定律的实质2.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第3节伴性遗传板书设计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18.人类红绿色盲(1)红绿色盲的发现(2)红绿色盲遗传病的遗传特点19.抗维生素D佝偻病1. 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2. 伴Y染色体遗传的遗传特点和实例20.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板书设计第3章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第2节 DNA的结构板书设计第3章第2节 DNA的结构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二、DNA的结构1.DNA双螺旋的结构特点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第3节 DNA的复制板书设计第3章第3节 DNA的复制18.对DNA复制的推测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三、DNA复制的过程1.时间2.场所3.条件4.过程5.意义第4节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板书设计第3章第4节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基因与DNA的关系1.基因数目比DNA数目少2.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二、DNA中遗传信息的特点1.多样性(原因)2.特异性(原因)三、基因、DNA、染色体、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系(从小到大)脱氧核苷酸基因 DNA 染色体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1节基因知道蛋白质的合成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通过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根据上述要求和建议,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 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2. 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3. 理解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教学实际思路以本节的“问题探讨”中《侏罗纪公园》中恐龙复活为切入,为DNA复制创设情境。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第2节 含答案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第2节 含答案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程内容标准核心素养对接1.基于化石的直接证据,认同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2.运用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间接证据,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3.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适应的形成,说明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生命观念——结合实例理解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科学思维——比较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和达文尔的自然选择学说,深刻理解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社会责任——认同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当今的各种生物来自共同祖先。

知识点1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2.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3.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知识点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作化石。

(×)(2)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3)不同种真核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有差异,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

(√)(4)同源器官和痕迹器官属于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5)达尔文完全否定了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强调了自然选择的作用。

(×)(6)自然选择学说阐明了基因突变在细菌抗药性产生中的作用。

(×)教材P102“图6-3”拓展1.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与人的上肢骨骼相比,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而且排列顺序也基本一致,这说明了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它们可能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2)这四种前(上)肢内部结构模式非常一致,但功能迥异,在形态上差别也很大,这说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教材P106“思考·讨论”拓展2.为什么极地狐狸的耳朵短而圆,非洲沙狐的耳朵长而大?提示极地狐狸耳朵短而圆,有利于减少散热,非洲沙狐耳朵长而大,有利于增加散热。

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后练习答案

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后练习答案

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P8)1.B2.B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24.(1)白色;黑色。

(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

【拓展题】1.(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2.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

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统计实验结果。

3.提示: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原子核中含有中子和质子的发现过程等,都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得出结论的。

19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采用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某种理论或学说。

而假说—演绎法,是从客观现象或实验结果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物科学的研究,使遗传学由描述性研究进入理性推导和实验验证的研究阶段。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P12)1.(1)×;(2)×。

优化学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

优化学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

优化学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种群和物种的遗传变异以及在进化过程中演化的规律。

在学习遗传与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学案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效果,以下是我对学案进行优化的一些建议。

在学案中,我们可以加入生动有趣的案例和例子,通过具体的例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比如,我们可以讲述一些真实的遗传疾病的案例,如唐氏综合症、血友病等,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病例,更好地理解遗传变异对个体以及物种的影响。

我们可以增加一些实际的观察和实验内容,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学生对遗传和进化的理解。

例如,可以设置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基因型对某一性状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和遗传规律。

我们还可以引入一些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用以辅助课堂教学,提供更直观的学习材料。

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另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评估方法来检查学生对遗传与进化的掌握情况,如编写选择题、填空题等。

通过这些评估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通过以上的优化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遗传与进化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进而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内容,理解和掌握它们对于深入学习生物学以及理解生物现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不断优化学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从而为未来的学习和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3年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一轮复习教学案(全册完整版)

2023年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一轮复习教学案(全册完整版)

2023年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一轮复习教学案(全册完整版)第一单元遗传的细胞基础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第一节减数分裂一、细胞的减数分裂及配子的形成过程(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动物细胞为例)1、精子的形成过程: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结果: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列在细胞中央。

(减Ⅰ的末期)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结果:每个子细胞的DNA数目减半。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场所卵巢(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精子卵细胞部位动物: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植物:花药动物:卵巢植物:胚囊原始生殖细胞动物:精原细胞植物:小孢子母细胞动物:卵原细胞植物:大孢子母细胞细胞质分裂情况两次分裂都均等减Ⅰ的初级卵母细胞和减Ⅱ的次级卵母细胞皆不均等分裂。

只有减Ⅱ过程中第一极体是均等分裂,分裂结果1精原细胞→4精细胞(生殖细胞)1卵原细胞→1卵细胞(生殖细胞)+ 3极体(消失)是否变变形不需变形形相同点①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相同。

优化学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

优化学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

优化学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摘要:一、引言二、遗传的基本规律1.分离规律2.自由组合规律3.连锁与互换规律三、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2.基因重组四、染色体变异1.结构变异2.数目变异五、进化理论1.物种概念及分类2.生物进化3.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六、遗传病的监测与预防1.遗传病的监测2.遗传病的预防七、结论正文:一、引言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的重要领域,涉及生命现象的诸多方面。

本文将对遗传与进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必修2 的相关内容。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和连锁与互换规律。

1.分离规律:指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规律: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3.连锁与互换规律:连锁是指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或多个基因相互紧密连在一起,互换是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的交换。

三、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四、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1.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等改变。

2.数目变异:是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五、进化理论进化理论是解释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包括物种概念及分类、生物进化和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1.物种概念及分类: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2.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学案与答案必修二遗传和进化第壹章遗传定律壹、遗传杂交实验中的基本概念1.杂交技术: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AA×aa)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AA×AA、aa×aa、Aa×Aa)测交:和隐性个体相交,用来测定F1代基因型及其比例。

(Aa×aa)正交:♀高茎AA×♂矮茎aa(显性为母本、隐性为父本)反交:♀矮茎aa×♂高茎AA(隐性为母本、显性为父本)2.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壹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1代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I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呈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显性的相对性:(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⑶基因: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壹对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⑷个体:表现型: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指和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纯合子:由含相同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6.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⑴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壹般来说:基因型相同,表现型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壹定相同)。

⑵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对基因型表现是有壹定影响的:♦秃顶:BB无论男女均表现秃顶,bb无论男女均表现正常,Bb男性表现秃顶,女性表现正常♦藏报春:AA25℃条件下开红花,30℃条件下开白花♦曼陀罗:夏季高温时F1的茎为紫色(紫色对绿色为完全显性),温度较低、光线较弱时,F1茎为浅紫色(紫色对绿色为不完全显性)⑶显性现象在生物界是广泛存在的,但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显性性状的表现既是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是基因和内外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1.三大遗传规律的比较2.表现型和基因型及其比例的判定(壹对壹对见,壹对壹对算)⑴1——AA×aa→Aa=子代表现型100%为显性⑵3:1——Aa×Aa→AA、Aa、aa=子代表现型显性和隐性之比3:1⑶1:1——Aa×aa→Aa、aa=子代表现型显性和隐性之比1:1⑷1:2:1——Aa×Aa→AA、Aa、aa=子代基因型之比1:2:1 3.基因分离定律的特殊形式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㈠减数分裂1.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名称:体细胞、精、卵原细胞、初级精、卵母细胞、次级精、卵母细胞、精、卵细胞、极体。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名称: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四分体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染色体的出现和消失:减I前、减II末➢染色单体的出现和消失:减I前、减II后➢染色体的减半和加倍:减I末、减II后(和体细胞数目相同)➢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减I前、减I后➢四分体的形成和消失:减I前、减I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减I后➢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减II后➢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和互换:减I前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染色体和DNA含量比值为1:2的时期:减I间、前、中、后、末,减II中➢染色体和DNA含量比值为1:1的时期:减II后、末➢染色体和DNA含量和体细胞染色体数相同的时期:减II后➢染色体和DNA含量比体细胞染色体数多壹倍的时期: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和DNA含量比体细胞染色体数少壹半的时期:减II末㈡受精作用1.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类型多样性2n种,受精的配子类型多样性:1/2n♦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结合的随机性和均等性。

♦同壹双亲后代呈现出多样性2.受精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和受精阶段。

♦准备阶段:精子在雌性输卵管中获能卵子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获得了和精子受精的能力。

♦受精阶段:精子→顶体反应→透明带反应→卵黄封闭作用→形成雄原核→和雌原核融合→受精卵2.受精的场所:雌性的输卵管内完成的3.受精的标志:在卵黄膜和透明带的间隙能够观察到俩个极体时。

4.受精的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壹半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壹半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方)㈢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1.配子类型的多样性和受精作用的随机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的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2.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地,都是十分重要的。

㈣减数分裂过程中异常配子的形成:1.若壹个性原细胞中又n对同源染色体,它经过减数分裂理论上可能形成2n种不同染色体组成的配子,只能形成2 种精子,1种卵细胞,和同源染色体对数无关。

2.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来自父方和自母方的染色体随机分配。

3.下图表示性原细胞中壹对性染色体,正常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类型和异常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类型:①正常减数分裂:22+X和22+Y第壹次分裂异常:22+XY和22+O第二次分裂异常:22+XX和22+O22+YY和22+O正常减数分裂:22+X第壹次分裂异常:22+XX或22+O第二次分裂异常:22+XX或22+O②异常性染色体(XXY和XYY)个体形成的原因:♦XXY型:第壹次分裂异常:X+XY——→XXY正常卵细胞异常的精子XX+Y——→XXY异常的卵细胞+正常精子第二次分裂异常:XX+Y——→XXY异常卵细胞正常的精子♦XYY:只可能是第二次分裂异常:X+YY——→XY正常卵细胞异常精子二、基因在染色体上:㈠萨顿假说⑴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⑵依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②成对存在③壹个来自父方,壹个来自母方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⑶证据:摩尔根的果蝇的杂交(伴性)遗传实验证明:壹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㈡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P301.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㈢相关概念的关系:1.DNA和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2.DNA和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3.DNA和遗传物质: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4.DNA和核酸:核酸由DNA和RNA组成5.基因和染色体: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6.基因和性状:基因控制着生物性状7.基因和遗传信息: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着遗传信息。

8.遗传信息和遗传密码:DNA上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着遗传信息,转录形成的mRNA上的核糖核苷酸排列顺序(三个相邻的碱基是壹个遗传密码子)。

三、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㈠性别决定:1.性别决定的类型:⑴XY型和ZW型⑵其他类型性别决定♦蜜蜂的性别决定:染色体数(工蜂、蜂王32条染色体,雄蜂16条染色体)♦果蝇的性别决定:X染色体数(XY-♂、XX-♀、XXY-♀)♦蝗虫的性别决定:雄蝗(2N=23XO),雌蝗(2N=24XX)⑶性别分化和环境的关系㈡伴性遗传1.性别决定⑴概念: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和性别相联系。

⑵常见类型:伴X染色体显、隐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2.伴性遗传病的特点、判断和实例3.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性状鉴定性别的杂交实验)四、人类常见的遗传病及发病率调查和计算:㈠人类常见的遗传病类型:1单基因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且指、软骨发不全、●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X显)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X隐)、红绿色盲、血友病等2多基因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3染色体遗传病:21三体综合症(21-Ⅲ)、性腺发育不良(XO)、猫叫综合症(5缺)㈡伴性遗传病和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判断㈢人类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1.壹种遗传病的发病率的计算:父、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生病孩的概率=后代病率2.俩种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患俩种病的概率:A×B✧健康概率:(1-A)×(1-B)✧患病的概率(至少得壹种病的概率):A+B-A×B✧只患壹种病的概率:A+B-2AB✧只患其中壹种病的概率:A(1-B)或B(1-A)㈣人类遗传病的调查㈤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㈥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和人体健康1.人类的基因组:22条常染色体+X和Y俩条性染色体,共计24条染色体2.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0月1日正式启动,规划在15年内至少投入30亿美元,进行对人类全基因组的分析。

♦参加研究国家:美、英、法、德、日、中♦我国1993年加入,承担了1%的测序工作(第3对染色体端粒上的碱基序列)3.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进展:♦2000年6月26日美国宣布人类基因组测序结果:人类基因组共有31.6亿个碱基对,大约有3~3.5万个基因,已发现的基因约为2.0万~2.5万个。

♦2001年2月,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公开发表: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和转录图。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壹、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比较二、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比较三、遗传相关内容的比较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壹、育种方法:二、育种方法的比较: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㈠概念区分种群、物种、品种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突变和基因突变隔离和生殖隔离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主要内容过度繁殖: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更多的,加剧了;进化的基础(内因):进化的动力:进化的结果:2.主要观点生物的变异是的,自然选择是;生物产生变异后由来决定其生存或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和生物进化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⑵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21.生物进化学说——达尔文主义和现代进化论2.达尔文学说的主要内容及观点进化的条件:过度繁殖内容进化的手段:生存斗争进化的基础(内因):遗传和变异进化的结果:适者生存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观点生物产生的变异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其生存或淘汰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现代进化论的观点继承了达尔文学说的自然选择理论,且弥补了它的不足。

概念基因频率研究基因频率的意义: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隔离的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隔离的类型: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的必要条件物种的概念物种的形成: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