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名词解释部分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三分为一中国古建筑存在很多“三分为一”的现象,就是一个整体分为三部分。
建筑立面分为“大屋顶、墙体、基座”三部分;柱子分为“柱顶、柱身、柱础”三部分;不仅立面,平面也有“三分为一”正房一般为三开间;标准(三进)四合院分“前院、内庭、后院”;故宫中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中国古建中的三分为一不只是在立面,还有平面的院落组合方式、柱子的三分为一、台基部分的三分为一等等,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
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如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屋架之间的空间成为间,房屋居室、杂屋)才能使用;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吧相邻两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达面阔通面阔;各间面阔的总和为通建筑物纵向相邻两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称为面阔当心间,次间,再外的称其左、右侧的称宋代称建筑正中一间称明间,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步: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单槽根据《营造法式》的记录,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
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3.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4.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5.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挂落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6.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正定隆兴寺7.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处理;8.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9.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10.收山:是指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11.偷心造与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称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跳头上置横栱的称为计心造,金、元以后常用;12移柱法、减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的处理,以获取较大的室内空间;13.草袱:是在天花板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或处理比较粗糙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14.明袱指天花以下的梁,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15.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等;一.名词解释1工官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中,把建筑管理工作集中在国家手里,由封建统治集中掌握的制度;2僭越:西周时期,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的高度、道路的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照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3无梁殿:明朝时期,随着砖的发展,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即无梁殿,多用作为防火建筑;4坞壁:汉代的一种创新的住宅形式,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屋内建城楼,略如城制;5一颗印:是云南昆明一带的传统住宅样式,墙厚瓦重,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6抱夏: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7舍宅为寺:北魏时期,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就是所谓的“舍宅为寺”;8倒座:四合院跟正房相对的房屋9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10抄手游廊:在北京四合院中,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连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多见于北京四合院中; 11后罩房:北京四合院中,位于建筑的最北部,布置厨房、贮存、仆役住房等的房间;12外八庙:康熙、乾隆两朝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东侧和北面山坡上建造了12座喇叭庙,作为蒙、藏等少数民族贵族朝觐之用,现存八座,俗称“外八庙”;13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外层环包内层;14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多见于多层木建筑中;15缠柱造: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在结构、构造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在角部需要增加斜梁,另外每面还要各增加一组斗拱;16彻上明造:彻上明造是指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使人在室内抬头即能清楚地看见屋顶的梁架结构,称为“彻上明造”17草栿: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因此叫草栿18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一下的梁;宋代明栿常做月梁式,以增加美感;19黄肠题凑:西汉时期,帝王贵族级别的墓室的建筑方法,即建筑四周用柏木段一层层叠起的柜形结构;20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着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21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而来的,形体与装饰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即塔、幢的基座等22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 2~12 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渐升高;23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定脊槫 ,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叉手;24推山: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25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26足材:宋代时,对各种拱的长度、卷杀等有了详细规定,而且规定了拱、昂等构件的用材制度,并将“材”的高度划分为十五分°,宽度为十分°,作为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再将上下拱间距离称为“契”,高六分°,宽四分°,单材上加“契”谓之“足材”,高二十一分°,如华拱,耍头等构件用之;2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28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是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神佛像座之上29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30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31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32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平棊:大的方木格网上置板并遍施彩画的天花;平闇:平棊天花中格小而不施彩画者;和玺彩画:清代彩画的最高等级,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等部位;闾里:中国古代居民聚居地单位,春秋战国已形成,两汉至唐是它的鼎盛时期,唐代称里坊;陵邑:汉代为了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在长安城的东南与北面设置了七座城市,称为陵邑,供从各地强制迁移来此的富豪之家居住;间:古代木构建筑由两榀屋架所围合的范围;方上:汉代对陵体之地上部分,即坟冢的称谓;金厢斗底槽:宋式建筑平面,内外两圈柱子;副阶周匝:建筑主体外部另加一圈回廊;槫:宋式构件,位于梁架顶端平行于屋脊的构件,承托着屋面;偷心造:宋式斗拱,挑出华拱的挑头上没有与之垂直的斗拱与枋为偷心造;扶脊木:清式构件,六角形截面,位于脊桁上且与脊桁平行;举架:清式屋架折举的方式;普拍枋:宋式建筑位于柱顶和额枋上的水平构件,上置斗拱;侧脚:为使建筑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外檐柱在前后向内倾柱高10/1000,两山向内倾8/1000,角柱双向倾,此做法称之为侧脚;台明:房屋的最下部分台基的高度庑殿顶:即五脊顶或四坡顶,正脊两端各有两条直抵屋角的戗脊;升起:宋辽建筑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逐步升高,使檐口呈现一缓和曲线;硬山顶:双坡屋顶中两端屋面不伸出山墙外斗口:①斗或升上放构件的槽口②清代模数单位;材:宋式建筑的基本尺度单位,材分八等,根据不同建筑等级采用不同等级的材;推山:庑殿屋顶的一种处理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使四条垂脊呈柔和曲线;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样式雷:清代负责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建筑世家;平座:楼阁及楼阁式塔等楼层之间以短柱、铺作、草栿、地面板、枋等组成的结构层,以承上荷载,通常外檐挑出平台,供人凭栏远眺;抱厦:中国古代建筑中主要殿宇在外突出的一间小屋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须弥座:多层叠涩组成的台基,源自佛像基座;雀替: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的承托梁枋的构件;营造法原:一部记述我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做法的清代专着,姚承祖原着,张至刚增编整理而成;计成:明代的造园家,着有园冶一书,我国造园学的重要着作;罩:用于需要有一定分隔,又不完全隔死的室内空间的木装修隔断;博风板:悬山和歇山顶为保护挑出山墙的桁头而沿屋面坡度钉在桁头上的板件;昂:斗栱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礼制建筑;耍头:顶层华栱或昂上与令栱垂直相交的构件;插柱造:楼阁式建筑,上层檐柱底部开十字口,插在平作斗栱内的做法嫩戗发戗:屋檐在屋角处显着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嫩戗斜插在老戗背上,并形成50-60度夹角;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用材较大,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空间相对灵活,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耗材较多;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穿斗式构架: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井干式构架: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大木作:木构建筑骨干结构部分的加工制作,由竖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横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 .椽等构件组成;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小木作:清代称装修,木构建筑次要结构的加工制作;由门窗、室内隔断、神龛、天花以及家具、匾联等组成,一般为可移动折装的器件;6.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7.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8. 金厢斗底槽:宋营造法式称内外槽,由一圈内柱和一圈外柱组成的柱网;是唐代宫殿佛寺的主殿惯用于庄重的活动场所;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9.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部分,其进深为三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双槽;10.分心槽:宋营造法式称分心斗底槽,在门房建筑中以一系列中柱将平面等分;其进深为两间;它与前后槽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内槽置于平面正中,一个则偏重于一边;实例如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11.副阶:宋代也称副阶周匝,清代称廊子,主体建筑周围环绕一圈回廊;一般应用于较隆的建筑,如殿、阁、塔等个体建筑上,如应县佛宫寺木塔的副阶;副阶约在早商时便出现后一直盛行;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14.步架: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15.举势:屋面坡度;16.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17.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18.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19.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20.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21.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檩间斜置的木件,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平梁:抬梁式构架中最上一层的梁22.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斗拱的作用:①增加承托的作用;②增加挤压面原始作用;③支撑跳檐檩,以上两点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④防雨,早期用夯土墙,怕雨水,但挑檐长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檩,以增其长;⑤抗震,纯靠榫音损sun卯结构,在外力不大时是刚性的,外力大时是可活动的,抵消了地震所产生的能量;⑥装饰作用;⑦等级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⑧模数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大体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两类.从具体部位分为柱头斗拱,柱间斗拱,转角斗拱;24.铺作:斗拱的出跳,1跳=4铺作;25.计心造:在一跳上置横拱的做法;26偷心造:在一跳上不置横拱的做法;27.平身科:柱与柱之间的斗拱,清代称平身科,既为宋代的补间铺作.没有梁架在其上,没有受力.28.角科: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称角科,宋代称转角铺作.29.柱头科: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称柱头科.宋称柱头铺作.承托梁,受力斗拱.30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一般前后各出一跳;出一跳---四铺作;出两跳---五铺作;出三跳---六铺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据宋营造法式31.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由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32.下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华拱以下,向外斜下方伸出者,出栌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33.双杪双下昂:双杪即出两个华拱,双下昂即设两个下昂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昂,至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又转化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丧失殆尽;34.栌斗: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35.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即清代模数制;36.华拱:宋式的一种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37.耍头:最上一层拱或昂之上,与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者;38.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39.抄:清式称翘,即向外出挑的拱,斗拱中每挑出一层称为一抄,故挑出一层的拱称为单翘,两层的称双抄清式称双翘三层的称三抄但较少见清式建筑基本上不见;40.朵:宋式对由斗拱.昂.枋等主要部分组成的一组斗拱的整体单位的称谓,清式称“攒”;如柱间有五组斗拱,便称“补间铺作五朵”清式则称“平身科五攒”;41.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42.叠梁式:又称抬梁式或梁柱式,是中国古木构架基本形式之一;43.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44.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45.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4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4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48.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49.金桁:又称檩子,宋式称平椽,是在脊桁与正心桁间各桁的统称;金桁由于在构架中的位置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称谓;位置靠上的称上金桁宋式称上平椽靠中间的称为中金桁宋式称中平椽位置靠下的称上金桁宋式称下平椽;50.四椽栿:相当于明清的五架梁,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架四架椽;51.明栿: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52.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53.装修:宋代称小木作指装修,装修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两类;①外檐装修指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分隔物,门,窗栏杆等;②内檐装修指内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隔断,如罩,博古架,天花板等;③装修多元功能: a.流通与防护的双向功能b.组织室内空间的基本手段c.性格的渲染要素.装修的特点是作承重构件,有很强的装饰性.但不同于装饰;54.砌上明造:即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枋,檩,椽都暴露于室内,这样就把屋顶层的内部空间并入内里空间,使室内大为高敞,清称露明;55.平闇: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56.平棊:是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叫后代应用较广;57.山节藻棁:出自论语据张从文注四库全书为“山形斗拱.雕花草粱柱”,亦即“房子上雕有山形的斗拱和画着花草的墚柱”;又据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称“节是斗拱,棁是爪柱”由此证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抬梁式木构建筑;58.藻井: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59.清式彩画:<定型为三种> 合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级由高到低,前两者梁思成总结为殿式彩画;60.罩:用于室内,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图案,在室内起隔断作用和装饰作用;61.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62.屋顶曲线1檐口曲线升起,唐宋有明显的檐口曲线,北宋元明清末间至屋角起翘;2屋面曲线,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反宇为阳”举架举折的运用;佛光寺大殿;3屋脊曲线:脊檩端置垫木;佛光寺大殿;63.抱厦:亦称龟头屋,是由两个九脊殿歇山顶作丁字相交的形式,其凸出部分便称抱厦;如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四出抱厦”;64.明堂:古代礼制建筑之一;据文献载是黄帝始创,主要作祭天时以祖先配享的隆重祭祀之用,亦有“教化”功能;其平面为方形,以夯土台为中心,四周以台建屋,顶部又置室;中央夯土台,宋以前各代均立明堂;规模最大者为唐武则天于东都洛阳新建号称“万象神宫”其高约86m,明清乃无此项建筑;65.辟雍:西周为天子所设置的大学;礼制.王制:“天子命之教,天子曰辟雍,因其四周绕水,“圜如壁”故名;它包含在名堂之中,现发现最早的辟雍遗址是西汉末年长安西郊的礼制建筑遗址;东汉以后,历代皆设辟雍,66.黄肠题凑: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题,头也;凑,以头向内,所以为固67.四出羡道:商、周帝王陵墓的形制,由东西南北四方,以斜坡道及踏步由地面通向墓室;68.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6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70.东西堂制:这是汉至南北朝宫殿布置形式;根据古代都城的“前朝后寝”或“外朝内廷”型制,在高大的前殿内部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堂屋即东西耳房或厢称作东西堂制;71.舍宅为寺:南北朝盛行的社会风尚;致仕之士舍出住宅作佛寺,以前厅为殿,后堂为讲堂;72.前朝后寝:这是古代宫殿自身的平面布局的形制;又称前殿后宫,外朝内廷,源于古代住宅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形式;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前朝”为帝王商朝政治、举行大典之处;“后寝”即帝王与后妃生活起居;73.样房:清代专门从事建筑设计的部门;样房由雷姓世袭,称“样式雷”或“样子雷”;当时建筑设计着重于总体及装饰效果,至于大木作;瓦作;石作;彩画作等具体做法,只需按官方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办理,不需再做图样;近代的建筑设计部门,也称样房,或称打样间;样式雷是清代二百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74.烫样:清官式建筑模样建筑模型的称谓;其比例尺度也不同,可以总体烫样,包括山石;水地;花木;道路;房屋等;也可做单体建筑,能将基阶;斗栱;门窗;油饰彩画;屋脊吻兽等表达出来;清代烫样制作专案是雷氏家族世袭;其烫样在清华大学,北京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均有收藏;75.都料:为古代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专业技术非常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的施工指挥,并以次为生的工匠,唐时称“都料匠”;。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1. 建筑史:指的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建筑物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轨迹。
建筑史研究不仅包括建筑物的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的变化,还涉及到建筑与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关系。
2. 古代建筑:指的是在古代时期所兴建的建筑物,其形式和风格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建筑分为宫殿、庙宇、陵墓、城墙等多种类型,展示了古代人类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技艺。
3. 仿古建筑:指的是后世人在古代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复制和恢复的建筑物。
仿古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和艺术。
4. 木构建筑:指的是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的建筑物。
木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是结构灵活、造型多样、工艺精湛。
5. 砖木结构:指的是在建筑中同时使用砖和木材作为结构材料的建筑系统。
砖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能够满足建筑物不同部分的需求,并且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
6. 笔架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建筑物的出檐部分向四周伸出,形状如同笔架。
笔架式建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建筑以拱券式为主的形式,丰富了建筑风格。
7. 曲尺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建筑的平面呈曲线形状。
曲尺式建筑有助于形成独特的空间感和景观效果,常用于庭院、园林等场所。
8. 园林建筑:指的是以园林为主题的建筑群体。
中国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精巧的构造和丰富的意象,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9. 角楼:指的是城墙或城门的两侧建造的突出物,其形状通常为四角形或多角形。
角楼不仅起到城防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象征意义。
10. 抱厦: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建筑物的上层伸出并支撑在下层之上,形成了一种抱着的效果,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和造型艺术价值。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中国建筑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其中涌现了许多独特的名词。
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建筑史的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
1. 四合院(Siheyuan):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形式,指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中空建筑群。
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正房、厢房、配房和院落,并以院落为核心。
四合院追求内敛、简约的设计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风貌。
2. 木结构(Mujiegou):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和丝绳索系等传统技艺,兼具牢固性和美观性。
木结构建筑主要体现在宫殿、寺庙、桥梁等重要建筑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技艺。
3. 垂花门(Chuihua Gate):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常见的门型,多用于连接各个院落或建筑物之间。
其特点是门顶呈弧形,上挑下垂,内外檐都悬挂有彩画或雕刻的花鸟图案。
垂花门的设计充满了艺术感和装饰性,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4. 斗拱(Dou Gong):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常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屋檐和屋顶。
其特点是由相互咬合的木构件组成,形成稳定的支撑框架。
斗拱的设计考究了力学原理和美学效果,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5. 黛瓦(Daiwa):黛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特殊瓦片,以其青绿色的颜色而得名。
黛瓦富有光泽,耐久性强,并能有效防水防火。
黛瓦常用于屋顶覆盖和檐口装饰,赋予建筑以独特的色彩和特殊的气质。
6. 仿木结构(Fangmu Jiegou):仿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施工技法,用砖代替木材来构建木结构的效果。
仿木结构能够弥补木结构可能出现的腐朽和虫蛀等问题,同时保持了木结构的美观和传统风格。
7. 衔接(Xianjie):衔接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重要的技法,用于连接不同构件或部分。
衔接承担着增加稳定性、传递力量和美化外观等功能。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古代建筑:指中国古代时期所建立的建筑物,包括宫殿、神庙、城墙、寺庙、园林等。
2. 木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木材构造,如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
木结构建筑物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具有轻巧、灵活、透气性好的特点。
3. 石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石材构造,如中国的城墙、古代寺庙等。
石结构建筑物通常具有耐久、坚固的特点。
4. 青砖黄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其中青砖指用黏土烧制而成的砖瓦,颜色呈青灰色;黄瓦指用黄土制成的瓦片,颜色呈黄色。
5. 斗拱:指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拱形结构,由一组石块或木片构成,形状呈斗或V形。
斗拱常用于建筑物的门户、门洞等处,具有美观、坚固的特点。
6. 筒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瓦片,形状呈筒状,通常用于建筑物的屋面覆盖。
筒瓦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具有防水、隔热、密封等功能。
7. 石槽木构: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就是利用尺寸吻合的槽和凸榫连接木构件,而木构件与石构件的接触面上滴有树脂。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
8. 斗拱砖券: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装饰性砖石构件,呈斗形或拱形,常用于门窗的上方或屋檐下。
斗拱砖券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的立面装饰,具有美观、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9. 园林: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融入人工建筑物、植物、水景等元素的园艺景观。
园林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精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10. 南方水乡建筑:指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以水乡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水泥墙体,屋顶多用瓦片覆盖。
南方水乡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和生活方式而闻名,如苏州园林、杭州湾的民居等。
11. 北方民居:指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农村民居建筑。
北方民居常采用砖木结构,建筑形式严谨,屋顶多采用筒瓦覆盖,具有抗寒、保暖的特点。
12. 角楼:指中国古代城墙或寺庙建筑物的一种特殊形式,位于建筑物的角落,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部分
①,L 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②,J 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③,L 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④,J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⑤,L 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6,J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7,L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8 ,J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9 ,L<<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10,J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11,L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12,J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13,L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14,J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15,L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16,J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17,L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18,J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19,L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20,J步架:檩与檩之间的距离称为步架,一般情况下一步架为22斗口.21,L檐不过步:指从挑檐檩到檐端的距离小于一步架(22斗口).22,J举折法:宋代建筑屋顶构架的做法,求得的屋面由若干折线构成.23,L举架法:清代大屋顶的构架做法,其举高通过步架求得.殿.有单檐,重檐两种,单檐又称五脊殿.25,L歇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仅次于庑殿的屋顶样式,形式上看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宋称九脊殿,有单檐,重檐,卷棚等形式.26,J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27,L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28,J缠柱造: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音胡hu).29,L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30,J墀(音池chi)头:山墙的侧面(即建筑的正立面方向)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为墀头.31,L霸王拳: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式样.清代老角梁头也作成霸王拳式样.32,J雀台:飞檐椽头钉连檐及瓦口,钉时连檐需距椽头半斗口,称为雀台.33,L槅扇:用以隔断,带槅扇门的可做建筑的外门,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大致划分为花心(槅心)和裙版两部.花心是透光通气的部分,用细木棂子,裙版雕刻图案文字等.大多用于宫殿,庙宇,高级住宅.34,J借景:借――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条件,如"因高筑山,就低造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都是借的体现,属于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中扩大空间的手法中"不尽尽之"的一种手法.(外景被看到,借鉴到园中)35,L平身科:柱与柱之间的斗拱,清代称平身科,既为宋代的补间铺作.没有梁架在其上,没有受力.36,J角科: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称角科,宋代称转角铺作.37,L柱头科: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称柱头科.宋称柱头铺作.承托梁,受力斗拱.38,J间的名称:建筑中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的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其左右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数.39,L四椽栿:相当于明清的五架梁,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架)四架椽.40,J明栿: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41,L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42,J平闇: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1.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砖构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
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
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
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
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2.唐长安城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
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
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
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
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
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
属殿堂型构架。
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
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十三天 —— 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三角尖顶 —— 两弧间形成的突起,特别指石造的哥德式窗花。
大乘佛教 —— 相对于小乘佛教,得道度化层面较宽广的佛教。
女儿墙 —— 矮墙,通常用于防御。
小乘佛教 —— 在得道度化层面较狭隘的佛教。
与大乘佛教相对。
山墙 —— 斜屋顶的倾斜平面端构成的垂直三角部分。
升 —— 小方块,多为木造,用在栱上来支撑梁。
反回文 —— 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
天花 —— 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
支柱 —— 木制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
支架 —— 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
支提 —— 佛龛或是其他圣地、圣物。
支提窟 —— 一种佛教佛龛,从会议厅演变而来。
斗 —— 通常为木造方块,于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
斗栱 —— 柱子顶端的斗与栱合称,支撑主梁。
火焰纹 —— 由两个反回文线条顶端相接所构成的形状。
半圆壁龛 —— 半圆或穹窿状空间,特别指位于庙宇一端的部分。
古典柱式结构 — — 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头上,通常由支撑的阑额、装饰的壁缘以及突出的檐口构成。
台基 —— 建筑下突出的平台。
平坐;廊台 —— 出于建筑主空间 (通常为内部 )的上层构造。
光塔 — — 清真寺中的塔楼,用于呼唤回教徒做礼拜。
列柱 —— 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
多柱式建筑 — — 由多根间隔约略均等的柱子支撑屋顶的厅堂。
寺 —— 佛教庙宇。
尖顶饰 —— 山墙或是屋顶顶端的饰物。
曲面屋顶 —— 由尾端弯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头屋顶。
考工记 ——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著述。
佛塔 (STUPA) —— 佛教纪念物,原意为坟冢。
佛塔 (PAGODA) —— 楼阁形的塔,各层大小由下而上递减,每层都有装饰精美的屋檐。
材 —— 依斗的宽度而定的测量单位。
赤陶土 —— 一种用于塑像的建筑或装饰用陶土。
里—— 长度单位,一里约 500 米。
昂 —— 斜出的梁桁。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精简)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1.旋子彩画: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应用范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
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
按金量的多少、图案内容和颜色的层次可分为:①烟琢墨石碾玉;②金琢墨石碾玉;③金线大点金;④墨线大点金;⑤金线小点金;⑥墨线小点金;⑦雅伍黑。
2.样式雷:清代两百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家族的誉称,始祖雷发达。
先后负责建造了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及帝后陵墓建筑等。
3.紫禁城:明清王朝的宫殿。
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
主要有外朝和内廷组成。
内外都环以宫墙。
外朝是主持政务举行仪式的地方:主要包括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
内廷是皇帝及其家眷成员居住的地方。
4.营造法式: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建筑书籍,北宋将作监李诫编著。
一规范各种建筑设计标准,建筑艺术形式以及施工料例为目的,用以关防公料,杜防贪污。
全书正文34卷,分五个部分: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前面还有看详和目录各一卷。
5.斗拱: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所特有的构件,主要有水平的方形斗升,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用来承担屋顶的重量,作为屋顶和柱之间的过渡部分。
它还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6.明三暗五:最典型的是故宫的午门,两端城墙的北端东西相向各开一个门洞,东观城墙下的洞口成为左掖门,西观城墙下的洞口称为右掖门,进掖门洞口折而向北转出口处,与午门正面三个门洞出口处在同一墙面上。
所以午门的门洞从正面看是三个洞口,从后面出口看是五个洞,这种建筑形式为“明三暗五”。
7.里坊制度:形成于春秋至汉,在三国至唐达到极盛。
是一种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
把全城分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被限制在一些定时开放的市中,统治者的宫殿及附属机构占据全城最有利的地形,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有高墙环绕,设里门和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
8.经幢:在八角形的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传佛法的纪念性建筑。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砖构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
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
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
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
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2.唐长安城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
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
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
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
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
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
属殿堂型构架。
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
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
壶门:建筑中须弥座的图案及家具中的装饰。
砖细:砖做细的简称,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
雉堞:泛指城墙。
城垛、垛墙、女墙、宇墙、垛口: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用于掩护守城人的矮墙,抵御矢炮。
城垛与城垛之间形成垛口,排列如齿状。
窝铺:临时支搭以避风雨的棚子,军士值宿。
马面(敌台):城墙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利于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
战棚:临时假设木棚或用生牛皮被覆,以避炮石。
串楼:南方多雨地区在整个城墙上建有连廊。
关城:古代城市城门外造一圈城墙为主城门,称为关城。
(风水)来水口:(风水)出水口:直棂窗:乌头门:勾连搭悬山顶:垂花门屋顶由前部起脊顶与后部卷棚顶组合而成。
因为垂花门面阔小于进深,为避免正立面上屋顶比例过高。
四合院隔断墙:木框架钉板,外糊纸。
碧纱罩:槅扇轻巧,格心棂子多用灯笼框中镶裱字画,可摘下。
垂花门:位于住宅中轴线上的内宅门。
以前檐挑出两根垂莲柱为形象特征,一般多为“一殿一卷式”,形成勾连搭。
抄手游廊:骑马墙:五花山墙:封火墙:民居密集。
高高的马头墙能隔断火源。
五岳朝天:马头墙高低错落,分为2叠,3叠,5叠。
玄极宝殿:故宫御花园中钦安殿。
明代建筑。
重檐盝顶。
明时供季秋大享及祭祀玄武之神用。
千步廊:华表:金水河桥:日晷:嘉量:岱庙:坛:庙:社稷:明堂辟雍: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礼制建筑之一。
明堂:季秋大享时皇帝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
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
辟雍:明堂外环绕的圆形水沟,辟为壁,雍即水,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昭穆制度:古代太庙制度,父曰昭,子曰穆,始祖在宗庙中居中,左昭右穆,以下父居左,子居右,父子异列,祖孙同列。
鱼沼飞梁: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鱼沼即游鱼甚多的方形水池,池上架的十字形桥面,为飞梁。
出自晋祠圣母殿。
殿内装銮:。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相关部分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相关部分第一章1、史前建筑:史前时期是指人类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的漫长历史阶段,通常分为旧石器时代(约4万—1万年)和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4千年)。
史前建筑主要指新石器时代的建筑,因为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居住于天然洞穴中,即便是以树枝搭建的临时住所一般也不能称为“建筑”。
2、洞穴艺术:指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在天然洞穴深处的岩壁上绘制、雕凿或刻画的图像,以动物为主。
洞穴艺术的创造并非为审美之目的,一般认为与巫术活动、图腾崇拜或记事有关。
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洞穴艺术是法国南部绍伟洞穴中发现的绘画,距今约3万年。
其他著名的还有西班牙北部的阿尔泰米拉、法国的多尔多涅地区的拉斯科洞穴艺术。
3.巨石建筑:指新石器时代和早起青铜器时代以巨型石头垒建起来的建筑,它出现于世界各地,多为墓葬。
4、石阵:该术语来源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的巨石阵,而巨石阵的意思是“高悬之石”,指横置于石柱之上的巨石横梁。
该术语指史前广泛分布于不列颠,爱尔兰和欧洲的史前巨石阵建筑。
石阵平面通常为圆形,其形制来源于类似的木结构建筑,通常有壕沟和土堤环绕。
第二章5、塔庙:约公元前3千纪——前500年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兴建的一种宗教性建筑,平面通常为方形,立视为阶梯式金字塔,顶部平台上建神庙。
塔身是以砖与夯土筑成的实心体,有三面的阶梯可达平台。
各层平台上种植树木和花卉(hui),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即由此而来。
6、扶垛:指建筑外墙面凸起的砖石砌体,以加固墙体或者抵消由拱或屋顶产生的侧推力。
扶垛广泛运用于各种建筑之上,既有结构作用,又作为装饰。
在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中发展出飞扶垛的形式。
7、多柱式大殿:指主要由柱子支撑屋顶的建筑样式,在古代多用于神庙与宫殿建筑中,在古波斯与古埃及的建筑中最为常见。
第三章8、塔门:埃及神庙高大雄伟的入口建筑,两侧为塔楼,中央有两扇对开的木头大门,通常以金属覆面。
塔楼内部有楼梯可上达顶部,外侧常常装饰着消灭敌人题材的浮雕。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2、侧角: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
3、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拱的。
4、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的。
5、推山:是庑殿顶(宋称四阿顶)建筑的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有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布架距离都不一致。
6、收山: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7、举折(举架):举是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组成屋面横断面坡度的若干折线。
宋称举折,先按照房屋进深,将脊檩“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个脊檩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8、举架,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从下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最后脊的高度不是预定的,是由下向上连加得到的。
举架与举折——定屋架坡度的方法。
清式为举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
宋式先定脊的高度,逐步架减小坡度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
10、托脚:支撑平檩的构件。
11、平闇(暗):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12、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
13、砌上露明造:屋不用平棊、平闇,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
1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15、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者石雕刻而成。
一般是两旁各一,称为“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建一个小阙,称为“子母阙。
16、垂花门:又称二门,开在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
垂花门的外檐柱不是从地上立起的,而是悬在中柱的横木上,称为垂柱,垂柱下面有一个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因此称为垂花门。
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2、侧角: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3、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拱的.4、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的.5、推山:是庑殿顶宋称四阿顶建筑的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有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布架距离都不一致.6、收山: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7、举折举架:举是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组成屋面横断面坡度的若干折线.宋称举折,先按照房屋进深,将脊檩“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个脊檩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8、举架,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从下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最后脊的高度不是预定的,是由下向上连加得到的.举架与举折——定屋架坡度的方法.清式为举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宋式先定脊的高度,逐步架减小坡度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10、托脚:支撑平檩的构件.11、平闇暗: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12、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13、砌上露明造:屋内不用平棊、平闇,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1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15、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者石雕刻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为“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建一个小阙,称为“子母阙.16、垂花门:又称二门,开在内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垂花门的外檐柱不是从地上立起的,而是悬在中柱的横木上,称为垂柱,垂柱下面有一个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因此称为垂花门.17、明堂:皇帝与秋季大享祭天,配祀祖先,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18、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19、三朝五门:是我国古代宫殿布局的最高形制,其具体位置和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周朝:三朝:外朝大朝——见诸侯、治朝常朝——群臣议政、燕朝日朝——日常事务处理布局:纵向布置五门: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隋唐的三朝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20、茅茨土阶:茅草的屋顶,土的台基.21、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佛光寺大殿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22、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23、雀替:至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24、坐斗:位于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宋称栌斗.24、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25、栱:至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宋称华栱.26、瓜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拱.宋称瓜子栱.27、万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拱.宋称慢栱.27、正心瓜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宋称泥道栱.28、正心万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拱.宋称泥道慢栱.29、厢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横拱.宋称令栱.30、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31、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不过九踩七铺作.双抄双下昂为出四跳.32、乌头门: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部按直棂窗,可透视们内外.横木上常按日月板,此门用于官邸之前.33、鱼沼飞梁:位于献殿以西,连接圣母殿,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性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十字形桥面.34、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35、台榭式建筑:筑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借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欲望和防卫要求.36、宋朝宫殿的创造性发展是;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型殿37、轴心舍:即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38、佛寺布局的演变:以塔为主,前塔后殿,塔殿并列,塔另置别院或山门前,塔可有可无.39、道教建筑的特点:1.以“宫”、“观”、“院”等命名,不以寺称; 2.所奉神像蓄发长髯,穿中试衣袍;3.不以塔为膜拜对象;4.常有洞天福地等园林布置.40、伊斯兰教礼拜寺建筑特点:1.不供偶像;2.设朝圣地麦加朝拜的龛;3.不用动物图像装饰,用可兰经文、植物及几何图案作装饰;4.设有邦克楼,望月楼,浴室等.41、金代最早出现了减柱法和移柱法,建设了卢沟桥.塔1.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公元1056年,俗名应县木塔.现存年代最早且是独一无二的楼阁式木塔.2.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公元523年,是一座十五层十二边形的密檐式塔,是我国地面之上真正的建筑遗存中最早的一座.3.单层塔——山东济南柳埠的神通寺四门塔.建于隋朝公元611年.平面为方形的单层石塔.4.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5.金刚宝座式塔——北京大真觉寺塔.建于明朝,公元611年.仿印度佛陀伽耶大塔建造的一座金刚宝座式塔6.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宋塔,现存最高的砖塔,高84米.7.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宋塔,俗称铁塔,第一座琉璃面砖塔.8.福建开元寺双石塔——宋塔,现存最高石塔.9.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明建,毁于太平天国.列为当时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和山西洪洞广胜寺上寺飞虹塔也是明代的琉璃建筑 .10.河北正定广车心上下结构异体字寺华塔——造型华丽,是塔的一种类型.11.西安兴教寺玄奘塔——最早的仿木楼阁式砖塔.12.河南登封寺净藏禅师塔——最早得平面八边形单层砖塔.13.砖木混合的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塔的平面形式由四边形向多边形开始转变园林中国园林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1.汉以前以帝王贵族狩猎苑囿为主体;2.魏、晋、南北朝山水园林奠基园林成为真正的艺术;3.唐代风景画全面发展;4.明清——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三山五园:清代皇家在北京西郊所建的园林.瓮山万寿山——清颐园又名清漪园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中国四大名园:苏州留园、北京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四大古典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江南名园:明无锡:寄畅园苏州: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扬州:个园个园最负盛名者,乃四季假山之说、小盘谷南京:瞻园陵墓四出羡道:商、周帝王陵墓的形制,由东西南北四方,以斜坡道及踏步由地面通向墓室.封土:帝王陵墓地表以上陵体.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的一块铜板错金银的“兆域图”战国时期.:汉代帝王陵制,用栢木断类成的墓室,栢木心为黄色,木断头皆朝内,故称.陵邑:汉陵各设陵邑,即小城市.迁各地富豪及前朝官吏来居住,名为守陵,实是强干弱枝,便于统治管理.唐代陵墓:以乾陵为例,了解其布局特点.五音姓利:阴阳堪舆术先按姓分属五音宫、商、角、徵、羽而择地不同.宋代国姓为赵,属角音,墓地要“东南地穹、西北地垂”,故宋陵由高向低而建.明十三陵:选址、布局、单体建筑均具很高水平应对其作评述.民居一、阿以旺:新疆维吾尔族的住宅形式.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为阿以旺,又称为“夏室”,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cm,有起居、会客等多种功能.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二、一颗印:云南昆明一带的传统建筑,由正房、厢房耳房、倒座组成,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故称为“一颗印”.1正房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为“三间两耳”;有左右个两间的,称为“三间四耳”.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适应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3大门居中,门内舍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抱厦,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大小厦交错连通,便于雨天穿行.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7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三、四合院:四合院是我国谷底啊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居住形式,这类建筑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布置各种用房.正房北房、倒座南房、东厢房和西厢房四面围和,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规整庭院,称为四合院.四、四水归堂:建于明代中叶,此堂是供族中80岁以上的老人娱乐和议事的场所.宅高雅古朴,二进三开间,正面为三开间柱式门厅,厅的两侧多有门房,前后进间设有天井.明代徽州民居家家如此,谓之“五岳朝天,四水归堂”.古时徽州人聚水如聚财,选设天井,不仅是通风采光的需要,还图“肥水不外流”之吉利.五、大土楼:在福建永定县,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圆楼 .客家的土楼有好几种样式,较为常见的有圆的、方的以及被称为“五凤楼”这三种.典型的客家圆楼中每间房间大约为10-13平方米大小,较大的有15平方.围屋的所有朝外的窗口都是非常的小,而朝里的窗则是尽可能的大,在底层一般都不会有朝外的窗口.问答题一、木构建筑的优缺点:1、取材容易2、适应性强,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3、抗震性能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6、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7、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缺点1木材越来越少2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虫蚀,不耐久3难以营造大而复杂的空间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2.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3.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外观分三段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常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三、抬梁式建筑的特点: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四、穿斗式木构架优缺点:优点: 1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横担千,竖担万”2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3简化了屋面用料4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5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6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缺点:1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2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荷载五、穴居的优点为什么说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构筑方式1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2适合于黄土地带干燥的气候特点3对黄河流域的寒冬能起到较好的御寒作用4易于施工,减法空间,耗费材料最省单体建筑一、南禅寺正殿——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正立面明间开门,次间直棂窗,无补间铺座,施柱头铺座,单檐歇山,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彻上露明造;殿前有月台, 两山墙与后檐墙均为墙体维护,无门窗设置;基本是原物;殿内有唐塑18尊.殿前有月台平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两山墙与后檐墙均为墙体维护,无门窗设置.基本是原物剖面:柱头铺座双抄,单檐歇山,屋顶平缓,彻上露明造二、佛光寺大殿的正立面、平面、剖面特点及空间艺术特点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被称为佛光寺大殿四绝立面:座东朝西,立于13M高的台地上,大殿台基低矮,七开间,中部五间开板门,每间板门成方形, 两尽间设直棂窗;柱有生起及侧脚,柱上有卷杀; 斗栱与柱高比:1:2 ,补间铺作每间一朵,柱头铺座出四跳七铺座,双抄双下昂,一、三挑偷心造,批竹昂尾直抵草乳伏下.出檐近4m,单檐四阿顶,坡度平缓为1:2.正脊长三间,鸱尾落在左、右第二逢梁架上;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透视中看不到屋面,更感到斗栱高大,是唐代建筑的稳健雄丽风格;尽间减窄.平面:总面积 677M2, 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的“金厢斗府槽”,分内、外二槽,内槽五间佛龛正对正面五门,外槽供人活动,三面围墙,山墙后侧开直棂窗.剖面:内、外槽四排柱子的斗栱上安设着平闇天花,天花以上是草架,天花以下是露明架;草架可用粗木, 无需斤斧细琢,承受屋面重量,再传力于柱;露明架只承受天花的重力,做工精细.〖空间艺术〗:在简单的矩形平面上,创造出了丰富多变的空间,这就是佛光寺大殿的空间特点.用列柱与柱上阑额,构成内外两圈柱列,再用柱上的斗栱、明乳袱、明袱,将这两圈柱列连起来,支撑内外槽天花,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空间;外槽进深只一间,高为深的倍,形成狭而高的空间;三、太和殿识图论述建筑特征明时面阔九间,清改十一间,进深五间加前檐廊,前后老檐柱以内三间,十二步架;明间宽阔,高宽比近1:1;尽间廊子窄,高宽比约为1:; 殿阔:,深:,高:;面积是:,三层汉白玉台基高达,呈土字形平面的三重须弥座白石台基上.正吻落在左右第三间缝上,高;正脊长五间.斗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尺度变小,装饰性增强;平身科明间八盏、尽间三盏、其余各间五盏;与柱头科、转角科同落在平板枋上;上檐九踩斗栱,单翘三昂七铺作,下檐七踩斗栱,单翘重昂六铺作;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形,重檐庑殿顶.殿前有月台;与太和门、弘义阁、体仁阁合围成30230M2的大大院.:四、独乐寺山门建筑特征辩图及立面特征山门:阔三间深四椽,单檐四阿顶,举高约1/4,中有一列柱,平面呈“分心槽”式,柱收分小,侧脚明显.柱头铺作,五铺作双抄偷心造,补间一朵,在直斗蜀柱上,外出华栱二跳,承托撩檐槫,实际上第二跳华栱是耍头.阑额出头后直断,无普拍枋,用叉手,托脚,为早期作法.斗栱雄大,出檐深远,台基小庄严稳定,比例和造型与要佛光寺大殿风格相同,很成功独乐寺山门正立面独乐寺山门剖面独乐寺山门平面五、晋祠圣母殿:平立剖、特征及建筑成就:圣母殿特征: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着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殿内无柱,殿前廊和殿内十分的宽敞.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适当,外貌轻盈富丽,与隋唐的凝重雄健风格相比避免了用料的浪费,在建筑式样上也更富于艺术性.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主像圣母塑像设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圣母殿建筑成就:圣母殿是宋代所留殿宇中最大的一座,殿身5间,立面成为面阔7间的重檐.角柱生起特别高,檐口及正脊弯曲明显, 斗栱已较唐代繁密,外貌显得轻盈富丽,和唐、辽的凝重雄健风格不同.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桥梁,可起殿前平台的作用,构思别致.六、献殿识图献殿原为祭祀圣母、供献礼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单檐歇山,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斗栱简洁,五铺作双下昂,出檐深远,屋顶平缓,单檐九脊.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外观酷似凉亭,但整体结构轻巧稳固. 汉、唐、明各代建筑特点汉代建筑特点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层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基础.1.木构架建筑日趋成熟.出现了抬梁式北方及四川等地和穿斗式南方两种主要木结构类型.关于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多层重楼兴起和盛行,标志着木构架整体性取得重大进展,原来盛行于春秋的高台建筑被独立的、大型多层木构楼阁取代利用中线布置建筑群的技术已经明确,对称布局的人居环境大量出现.木构完成了大体量的建筑.2.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汉代建筑组群多为廊院试布局,常以门、回廊衬托最后主体建筑的庄严重要,或以低小的次要房屋,纵横参差的屋顶,以及门窗上的雨塔,衬托中央主要部份,使整个组群呈现有主有从,富于变化的轮廓.3.制砖和拱券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石阙独具特色砖应用广泛,且形式多样.拱券结构发展,出现砖砌筒拱顶和砖砌穹窿顶石建筑的迅速发展陵墓,阙地下石建筑→石墓包括岩墓崖墓、石材砌筑梁板式墓或拱券式墓主体;地面石建筑→主要是贵族、官僚的墓阙、墓祠、墓表以及石兽、石碑等.唐代建筑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长安城面积.2建筑群处理成熟:宇文恺设计明堂,用1/100的图及模型送宫廷审查;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以及利用地形建造乾陵等3木构建筑群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问题,并已定型化.如大明宫麟德殿5000m2,面宽11间深17间;含元殿柱距达10m.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出现了专门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5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砖石枋木,砖石加工精细了.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明朝建筑特点第一: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砖墙的普及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佛寺建筑上出现一种拱券式的砖结构殿堂,通称为“无梁殿”;第二: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色彩丰富且应用面更加广泛;第三: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第四: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第五: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尤其江南一带为盛;第六: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其它:明代的家具闻名于世,风水术达到极盛期唐、宋建筑特点之比较唐宋1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城市城市结构革命性变革集中设市临街设店取代里坊制2 建筑组群日趋成熟加强纵轴线的导引性3 定型化、大体量模数化、标准化营造法式木构架技术成熟4 砖石技术的发展同唐砖石仿木技术以及琉璃砖术的发展5 皇家苑囿园林兴盛皇家与私家园林的发展群体建筑故宫建设成功之点:1 中轴对称:主体对称,实则灵活;次轴线与主轴线平行;2 院落空间: 大清门到乾清宫,形成八个院落,三个高潮;3 建筑尺度: 大典用处,高大宽阔;起居场所,尺度宜人;4 房屋等级: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钻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钻尖,悬山、硬山、卷棚等;5 装修色彩:尊者金、黄,次则赤、绿、青、兰、黑、灰;6 技术设施:金水河,防卫,排水,防火用,八十口井,火道地面,自天安门始地面铺砖5—7层;紫铜下水管;屋面的锡箔苫背等.天坛环境艺术设计特点1为衬托天坛祈年殿高耸近天之势,殿周全组建筑建于4m高的大平台上,台四周遍植4m高的常青松柏等;2 天坛庭院及丹陛桥,皆高出地面4m,行如步云;3 附屋建筑,皆掩没于林海之下;4 皇乾殿隐于祈年殿之后;5 祈年殿两侧配殿,皆半途而止,不入视野,以全祈年殿之孤傲突兀之势;6 环丘四周以矮墙环护,反衬丘坛近天之势;7 附属建筑全隐蔽于树林之下.明长陵总平面图布局特征,并辨识序列关系。
建筑史名词解释
三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中国传统民居轮廓清晰、体态端庄、风格质朴、造型多样、内涵深邃,不仅轮廓外形质朴大方、乡土历史气息厚重浓郁,而且其建筑理念和风格、建筑手法和技巧在当代仍然具有传承、借鉴的价值。传统民居建筑适应环境、选择材料、节能抗震、外型装饰功能实际、合理,设计灵活,材料构造经济,外观形式朴实,民居的实践富有人民性、经济性和现实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
二试从单体建筑,组群建筑,建筑装饰,建筑思想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1.守成:“祖宗之法不可变”,是中国古人行为的准则。尊重祖宗,恪守祖制的思想,要求对先前的建筑形式,结构技术不要多去改动。在建筑立面形象上,从秦到清代的两千余年中,台基,柱子加斗拱,大屋顶这三段式的基本造型依然如故;在平面组合上也往往不分使用要求,都以单体和院落沿地面向外扩展,形成层相套的院落。 当古埃及,古希腊的重要建筑都逐渐以石材代替木材时,这种替代却没有在中国古建筑中发生。因为中国之所以习用木材是缘与阴阳五行的传统观念,所以到了明清时期,长期的采伐使中原地区的森林消耗殆尽,连修缮宫廷也缺乏可作柱,栋的大料,这时宁可将小料用铁箍拼合,也不屑以石代木。 2.协调: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要与自然保持和谐。房屋的设计也尽量体现与自然相同的思想。 我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
4阙;是中国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一种高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两阙中间没有建筑物相连,之间空缺,故称“阙”。大体是由最初的显示威严、供守望用的建筑,逐渐演变为显示门第、区别尊卑、崇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
-5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用来标明地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外建史复习提纲名词解释部分1.金字塔Pyramid金字塔是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是古埃及王权和神权的一种稳固的象征。
金字塔底座是方形,越上越窄,聚上塔顶而形成方锥形,其四面都形似汉字的“金”字,因此中文称为金字塔。
古埃及文称为“庇里穆斯”,是“高”的意思。
2. 美加仑Megaron这是个希腊字,它原本是指有内部四根柱子,中间还有一个炉位的房间。
(对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来说,炉火是房屋的重要空间,炉火的燃烧也象征了家庭运势的兴旺)广而推之,也同样可以用来称呼任何长方形,而在短的一侧开有出入口,里面有一串房间的建筑物,而其中位居最内部的房间设有立柱和炉位,有的还有半圆形的屋顶。
像这样的建筑物皆可称之。
3. 古典柱式古希腊、罗马建筑中对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是建筑形象最直观的表现。
公元前6世纪对其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形成了稳定、成套的做法,罗马人称之为“柱式”。
有希腊三式和罗马五式。
4.古典建筑古典建筑即古希腊与罗马之建筑,古典主义崇尚古代的希腊罗马建筑,以古典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记功柱作为效法的榜样,主张建筑是理性,井井有条,和谐均匀协调,广泛使用古典柱式和装饰纹样。
古典主义在英国比比皆是,代表作有琼斯设计的柏林威治女王行宫,雷思设计的圣保罗大教堂,以及大英博物馆和英格兰银行等。
5. 巴西利卡Basilica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
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6. 罗马风建筑Romanesque在古罗马的废墟上,利用古罗马废墟的建筑材料,摹仿古罗马建筑的风格进行建造起来,但是工艺比较粗糙,也称罗曼式或者罗马式。
建筑特点: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
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
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
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
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Romanesque 被译作“罗马风”,它是用来指定建筑风格的术语,该风格建筑源于早期木质建筑,11~12 世纪流行于欧洲。
人们之所以称其为罗马风建筑,是由于它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厚重的墙体和巴西利卡式长方形平面等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类型主要是修道院、教堂等宗教建筑。
早期的罗马风建筑敦厚朴实、凝重神秘。
后期出现的城市教堂建筑,装饰精致、统一和谐。
罗马风建筑中出现的扶壁、肋拱与壁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
7. 都铎式建筑都铎王朝式建筑风格的,典型特征是外露的横梁。
这一风格因流行于都铎王朝而得名。
这个时期的大型的宗教建筑活动停止了,新贵族们开始建造舒适的府邸,在这种情况下,混合着传统的哥特式和文艺复兴风格的都铎式就应运而生。
它是一种过渡时期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府邸宅居上。
8. 巴洛克建筑Baroque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9. 洛可可建筑Rococo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在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建筑装饰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具有繁琐、妖媚、柔糜的贵族气味和浓厚的脂粉气,多用卷草与贝壳装饰,色彩淡雅。
这种建筑潮流主要可描述为新奇的、动态的。
10. “银匠式”风格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西班牙文艺复兴建筑的显著特点是把文艺复兴的建筑细部用在哥特式建筑上,同时还带有中世纪统治西班牙的摩尔人的艺术印记,建筑造型变化很多,装饰丰富细腻,几乎可同银饰比美,因而称为“银匠式”风格,代表作:贝壳大厦。
11.超级巴洛克Super Baroque繁琐堆砌,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的巴洛克风格12. 帝国风格拿破仑帝国的纪念性建筑物上形成的风格,如马德兰教堂(军功庙)、雄师凯旋门(法国古典复兴建筑的代表,古罗马风格)。
他们体量大,外形简单,喜用巨柱,尺度超常,外墙少线脚及细部装饰,生出肃杀之气。
13. 古典复兴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模仿古典的建筑形式。
这种思潮形式曾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
法国以罗马样式为主,如巴黎的万神庙、雄师凯旋门、巴黎歌剧院(折中主义)。
美国以罗马样式为主,如美国国会大厦、弗吉尼亚洲议会大厦。
德国以希腊样式为主,如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英国以希腊样式为主,如不列颠博物馆、爱丁堡中学、英国国会大厦(浪漫主义最著名的作品)。
14. 浪漫主义建筑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
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
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工业化大生产的情绪,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抗衡。
15. 折衷主义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16. 工艺美术运动Art & Crafts Movement19世纪50年代,英国出现的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的社会与文艺思想在建筑与日用品设计上的反映。
从传统中借取手工艺精神,热衷于手工艺的效果与自然材料的美,反对机器,因为机器粗制滥造。
17. 新艺术运动Arts Nouveau19世纪80年代开始于布鲁塞尔,主张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反对历史式样,目的在于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
其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一般简洁。
这种改革没能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与新技术的结合问题,只是在形式上反对传统形式。
创始人凡·德·费尔德。
代表作品有魏玛艺术学校(凡·德·费尔德),巴塞罗那米拉公寓。
18. 维也纳分离派主张造型简洁与集中装饰,装饰主题用直线和大片光墙面以及简单的立方体,使建筑走向简洁的道路。
代表人物:奥尔布里希,霍夫曼。
19. 德意志制造联盟Werkbund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制品的质量以求达到国际水平。
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
贝伦斯将钢——玻璃结构,作为“工业建筑”力图寻求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作“透平机车间”——建筑史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览会办公楼(格罗皮乌斯)”——表现了钢和玻璃的有机结合。
20. 风格派 De Stijl在建筑体型构成中强调规整而冷静的方块形,垂直和水平线的线条形成十分整洁的外观。
由荷兰的青年艺术家组成,又称“新造型派”和“要素派”。
21.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产生于俄国,将建筑物的物质性与意识形态上的政治问题结合起来,强调体积构成的简洁与宏大,以体现无产阶级的审美要求,在技巧上与风格派有共同之处。
把抽象的几何形体组合成的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刻内容,像工程结构物。
代表作: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碑(充分利用了钢材的抗拉性能)思想:用构成来表现,用造型自身的规律将建筑分解成一些要素来进行构成。
22. 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1)提出探索一种新的建筑类型,高层建筑从功能出发,在有限的地区里建造。
(2)以沙里文为代表提出了“形式随从功能”。
(3)总结了高层办公建筑原则、思路和方法。
(4)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运用,建筑艺术反映了新技术特点。
(5)培养了赖特等一批人才,密斯是传人之一,发展了高层建筑。
(Chicago School)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
芝加哥学派突出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提出形式从功能的观点,力求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强调建筑艺术应反应新技术的特点,主张简洁的立面以符合时代工业化的精神。
23. 草原住宅(Prairie Houses)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9~1959)在美国西部地方建筑自由布局的基础上,融合了浪漫主义精神而创造的富有田园诗意的“草原式住宅”。
草原式住宅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特点是在造型上力求新颖、摆脱折衷主义的常套,在布局上与大自然结合,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个整体。
“草原”就是表示住宅设计与美国西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结合之意。
平面作十字形,以壁炉为中心,层高一般较低,出檐大。
24. 有机建筑赖特提出一种建筑理论,认为建筑就如树木一样,扎根于当地而且能够生长。
(流水别墅)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
认为每一座建筑都应当是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目的、特定的自然和物质条件以及特定的文化的产物。
25. 新建筑五点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底层架空,屋顶花园,条形长窗。
26. CIAM (Congres Internationaux d’Architecture Moderne)现代建筑国际会议(1928-1956),创始人和组织者是勒·柯布西耶、密斯和格罗皮乌斯(w.gropius)等人。
1928年在瑞士创办。
它的第一个宣言提出抛弃学院派陈腐公式,给予新建筑予经济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等重要主张。
他们对城市也同样理解,因为城市是建筑的自然延伸。
它最重要的会议于1933年在雅典召开,其中提出城市规划的重要原理《雅典宪章》。
(1956年被后现代主义的T eam X所摧毁)交流与研究:1.建筑工业化,2.低收入家庭住宅,3.有效使用土地与生活区的规划4.城市建设的问题5.27. 现代主义Modernism产生于20世纪,注重功能和效率,发挥材料和结构的特性,注重经济性,突破旧的建筑物形式而提倡新的形式,认为建筑的主角是空间,废除表面外加装饰的建筑思潮28. 粗野主义Brutalism在五十年代下半期到六十年代中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
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它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极其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
代表人物:柯布西耶、史密森夫妇、丹下健三(国际粗野主义)29. 典雅主义(Fornalism)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主要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