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
红壤形成原因
红壤形成缘由
在亚热带气候和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土壤。
在我国分布广泛。
由于该地区降水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颜色呈红色,一般酸性较强,土性较粘。
在亚热带气候和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土壤。
在我国分布广泛。
由于该地区降水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颜色呈红色,一般酸性较强,土性较粘。
1、红壤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的条件下,会发生脱硅富铝与生物富集的作用,颜色变红,呈酸性,从而变成了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而红壤、黄壤以及砖红壤都可被称为铁铝土(铁铝性土壤)。
2、红壤是我国铁铝土纲中,位置最靠北且分布面积最广的土类,其养分含量不高,有效磷极少,耕性较差。
3、红壤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大洋洲及南美洲、北美洲的低纬度地区,一般以南北纬30°为限,在热带雨林地区很常见。
4、依据红壤成土条件、属性及利用特点可以划分为红壤、黄红壤、棕红壤、山原红壤、红壤性土等5个亚类,其中棕红壤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北部,气候暖和潮湿,干湿交替,四季清楚,是红壤向黄
棕壤过度的一个红壤亚类。
红壤的国际写法
红壤的国际写法
“红壤”的英文是:“Red soil”或者“Latosol”。
“Red soil”是直接的翻译,而“Latosol”是土壤学中对于红壤的科学分类名称,它来源于拉丁语,意为“红色的土壤”。
这种土壤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盆地和河谷地带,具有黏性强、酸性强、有机质含量低等特点。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红壤可能会有不同的名称和分类,因此在国际交流中,建议使用科学分类名称“Latosol”来确保准确理解。
除了“Latosol”,红壤在土壤学中还可以被称为“Oxisol”或“Ferralsol”。
这些术语在土壤分类系统中被广泛使用,用于描述具有特定属性和特征的土壤类型。
“Oxisol”是指氧化土,通常指的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育的、富含铁铝氧化物的土壤。
而“Ferralsol”则是指铁铝土,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点是富含铁和铝的氧化物。
在国际上,这些术语的使用通常基于土壤发生学、形态学、化学和物理特性等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当涉及到红壤的国际交流或科学研究时,使用这些专业术语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和分类土壤,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术语使用可能因不同的学科领域、地区或国家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语,以确保准确和有效的沟通。
红壤亚类划分
红壤是指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发育的一类常见土壤,以具有明显的红色或红黄色为特征。
红壤根据其形成过程、土壤成分和性质的差异,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亚类。
以下是红壤的一些常见亚类划分:
1. 红黄壤(Red-Yellow Soils):红黄壤是红壤的一种亚类,土壤颜色在红色和红黄色之间变化,常见于中国南方的亚热带和季风气候地区。
红黄壤富含铁氧化物,肥力较高,适宜农业生产。
2. 红纯壤(Red Pedalfer):红纯壤是具有明显红色的红壤亚类,主要由铝和铁氧化物组成。
红纯壤通常发育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暖湿气候条件下,具有中等以上肥力,适合种植茶叶、橡胶等作物。
3. 红黄纱石壤(Red-Yellow Podzolic Soils):红黄纱石壤是一种红壤亚类,土壤中富含纱石矿物,颜色呈现出红黄或红褐色。
红黄纱石壤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肥沃,适合种植水稻等作物。
4. 红山地壤(Red Mountain Soils):红山地壤是山地地区发育的一种红壤亚类,常见于中国南方的山区。
红山地壤具
有较大的坡度和水分条件,土壤肥力相对较低,适宜发展果树、茶叶等经济作物。
需要注意的是,红壤的亚类划分可以根据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土壤特点而有所差异。
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红壤亚类划分。
因此,具体的红壤亚类划分还需结合具体地理环境和土壤特性进行详细研究与划分。
红壤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
红壤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红壤的成因1. 母岩条件红壤的形成与母岩有着密切的关系。
常见的母岩有花岗岩、片岩、砾岩、砂岩等。
这些母岩中的矿物质在长时间的风化和分解作用下,形成了红壤。
2. 气候条件红壤的形成也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通常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比较广泛。
这些地区降水充沛,温度较高,风化作用比较强烈,有利于红壤的形成。
3. 地形条件地形条件对红壤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水流较为集中,侵蚀作用较强,有利于红壤的形成。
4. 植被条件植被条件对红壤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植被的覆盖情况和植被的类型都会影响红壤的形成。
二、红壤的特点1. 颜色红壤的颜色通常为红色或棕红色,这是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铁。
这种颜色通常是土壤中铁氧化物的颜色所致。
2. 结构红壤的结构比较松散,呈酥粒结构。
这种结构有利于土壤的通透性和透气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 质地红壤的质地较为细腻,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通常比较肥沃。
4. 肥力红壤的肥力较高,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对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 红壤的缺点红壤虽然肥力较高,但在长期的农业耕作中会出现一些问题。
其主要问题包括容易造成土壤流失、水土流失等现象。
同时,红壤的含铁量较高,如果铁含量过高会对某些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红壤的改良对于红壤,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改良,以提高其肥力和减少其缺点。
1. 深翻和耕作通过深翻和耕作可以改善红土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提高土壤的肥力。
2. 施加有机肥施加有机肥可以提高红土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性。
3. 覆盖植被在红土地上进行覆盖植被,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流失,保护土壤。
四、红壤的利用1. 农业生产红壤适宜用于稻谷、甘蔗、茶叶、橡胶等作物的种植。
通过合理的种植和施肥管理,可以提高红壤的产量和品质。
2. 生态修复红壤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有一定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和土壤改良,可以改善红土地的生态环境。
红壤
分布在古浅海沉积物阶地、 玄武岩台地和砂页岩、花岗 岩形成的缓坡丘陵。
地形 原生植被为热带雨林 或季雨林,树种繁多, 树冠茂密,林内攀缘 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 而且有板状根和老茎 开花现象。 砖红壤分布地区一般地处热 带,年平均气温为23~26℃, >10℃的积温在7500~ 950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 为1500~2000毫米。冬季少 雨多雾,夏季多雨,具有高 温多雨干季、湿季节变化较 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
亚类划分
根据红壤的成土条件、附加成土条属性及利用特点 可划分为五个亚类。 1、典型红壤 2、棕红壤:红壤和黄棕壤之间的过渡土壤;主要 分布在中亚热带北缘(因此水热条件不及典型红壤, 但高于黄棕壤) 3、黄红壤:红壤向黄壤过渡的一种土壤;主要分 布在红壤区山地垂直带,水分条件比红壤湿润。 4、山原红壤: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1800~2000m 的高原面上;主要是古代红的风化壳在现代水热条 件下形成的土壤。 5、红壤性土:分布于红壤地区低山丘陵
剖面形态特征
剖面构型为:O—Ah—ABs—Bs—C型。 O层:枯枝落叶层,厚10~20cm左右,受 到不同程度的分解。 Ah层:富铝化的腐殖质层,暗灰棕色至暗 橄榄色。厚10 ~ 30cm具屑粒状或团块状 结构,动物活动活跃。有时,在Ah层之下 有过渡性亚层Abs。 Bs层:呈鲜艳黄色或蜡黄色的铁铝聚积层, 厚15 ~ 60cm,较粘重,块状结构,结构 面上有带光泽的胶膜,为黄壤独特土层。 C层:多保留母岩色泽的母质层,色泽混 杂不一。
• 土壤酸碱度: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h4.5~5.5
亚类
一、黄壤:典型黄壤,面积最大(90.16%) 二、表潜黄壤:面积很小很小,表层出现滞水潜育现象,土体中铁 锰还原物质多。在黄壤A层形成表潜层。 三、漂洗黄壤:面积也小的(0.44%)。因漂洗作用使土体中的盐 基贫乏,pH4.8~5.5 四、黄壤性土:土层薄,B层发育弱,心土多含半分化的岩石碎片 ,硅铝率较高。
初一地理红壤特征与环境解析
初一地理红壤特征与环境解析红壤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重要的土壤类型,其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形成环境。
本文将对初一地理红壤的特征和环境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红壤土壤。
一、红壤的特征1. 颜色鲜艳鲜艳的红壤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通常呈红色或棕红色。
这种颜色是由于土壤中含有富含铁氧化物的黏土矿物,如赤铁矿和赭石。
这种红色的土壤比较容易辨认,因为它们与周围的土壤有明显的色差。
2. 质地疏松红壤通常具有较疏松的质地,有时还带有石块。
这种质地使得土壤透水性较好,能够迅速排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
3. 酸性较强红壤通常呈酸性或中酸性,其PH值一般在4.5-6.5之间。
这种酸性土壤对某些作物比较有利,如茶叶、橡胶和松树等。
4. 富含有机质红壤土壤中富含有机质,这是由于红壤形成过程中植物的残体和有机物的积累。
有机质的存在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并有利于土壤结构的稳定性。
5. 适宜农作物生长红壤通常具有较好的通气性和透水性,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在红壤地区,一些主要的农作物包括水稻、玉米、甘薯和豆类等。
二、红壤的形成环境红壤的形成与气候、地质和生物因素密切相关。
以下是红壤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1. 气候红壤地区通常气候温暖湿润,降雨充沛。
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化学风化的进行,加速岩石中的矿物质溶解和土壤颗粒的风化分解。
2. 地质岩性红壤的形成需要有足够的原岩供应。
一般来说,红壤的母质是酸性火山岩、花岗岩等。
这些岩石富含铁、镁等元素,有利于红壤的形成。
3. 生物因素植被的存在对红壤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的根系可以促进土壤中的风化和分解反应,有助于释放有机质和养分。
红壤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的风化、淋溶、运移和沉积等过程。
通过长期的风化和堆积作用,红壤逐渐形成了如今的特征。
总结:红壤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重要的土壤类型,具有颜色鲜艳、质地疏松、酸性较强、富含有机质等特征。
红壤的形成与气候、地质和生物因素密切相关。
了解红壤的特征和形成环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管理红壤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红壤
红壤改善措施
红壤改善措施红壤是指存在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酸性红黄壤,其酸性和低肥力是限制农作物生产和土壤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
为了改善红壤的肥力和酸性,采取一系列的改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着重介绍红壤改善措施的几种常用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石灰的使用、水肥一体化、翻耕、中耕、旋耕、深耕和种植适应性作物等。
1. 有机肥料的施用有机肥料能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性、提供植物营养元素等。
在红壤改善中,适量施用有机肥料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减轻酸性问题。
常用的有机肥料有农家肥、畜禽粪便等。
在施用有机肥料时,一般需考虑有机肥料的种类、施用量和施用时机。
通常在农作物栽培前施用,也可分批施用。
2. 石灰的使用石灰是一种常见的土壤改良材料,能够中和土壤酸性,改善土壤结构,提供钙、镁等元素,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在红壤改善中,适量施用石灰非常重要。
一般可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农作物需求确定施用量。
石灰的施用时机一般在农作物栽培前进行,通常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效果更好。
3. 水肥一体化水肥一体化是指在节水灌溉的同时,将肥料与灌水一起施入土壤中,以达到节约水资源和减少营养素流失的目的。
在红壤改善中,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使肥料更有效地吸收利用,减少肥料流失,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调整灌水量和频率、确定肥料种类和浓度、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等。
4. 翻耕、中耕、旋耕和深耕翻耕、中耕、旋耕和深耕是常用的土壤改良措施,能够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肥力和通气性。
在红壤改善中,翻耕可将下层土壤与上层土壤混合,改善土壤结构;中耕可使土壤更加细腻,增加土壤肥力;旋耕除了有中耕的效果外,还能够将残留植物秸秆、根系等混合在土壤中,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深耕能够松弛土壤,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生长。
5. 种植适应性作物选择适应红壤的农作物种植也是红壤改善的一种重要措施。
适应性较强的农作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红壤的酸性和低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
红壤相关知识点总结归纳
红壤相关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红壤的性质红壤是一种肥力较强的土壤类型,常见于中国南方的地区。
红壤的颜色呈现为红色或红黄色,主要原因是其含有高氧化铁含量。
另外,红壤在结构上常呈现为疏松、细腻的状态,对于保水保肥能力较强。
红壤一般呈弱酸性或中性,对于植物的生长具有良好的影响。
二、红壤的形成红壤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岩石风化:红壤的形成与母岩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由于氧化铁比较丰富,所以常见于含铁量较高的花岗岩、板岩等岩石。
2.气候:南方地区常年湿润多雨,这种湿润的气候条件也是红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潮湿的气候条件使得岩石得以迅速风化,形成红壤。
3.植被:植被的覆盖和分解也是红壤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植物在不断死亡和衰败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丰富的有机质,加速了红壤的形成。
3.地形:地形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也是红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山地阶地、平原等地形上,红壤的形成更为常见。
三、红壤的肥力红壤是一种肥力较强的土壤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肥力:红壤中富含丰富的有机质和铁质,这些物质对作物的生长有着良好的影响。
此外,红壤还富含磷、锰、铜等微量元素,也对作物的生长有较好的效果。
2.土壤结构:红壤比较疏松、细腻,这对于作物根系的延伸有利,可以更好地吸收养分和水分。
3.土壤酸碱度:红壤多呈微酸性到中性,这对于大部分作物的生长都是有益的。
四、红壤的作用红壤具有以下作用:1.良好的保水保肥性能:红壤对于水分和养分都有着良好的保持能力,这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是非常有利的。
2.有机质丰富:由于红壤富含有机质,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动,增强土壤的调节能力。
3.矿物质含量丰富:红壤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红壤的种类根据形成过程和土壤成分的不同,红壤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丘陵红壤: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丘陵地带,富含粘粒胶体,腐殖质含量高,有机质丰富。
解决红壤的措施
解决红壤的措施红壤概述红壤是指富含氧化铁、铝和有机物质的土壤,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红壤具有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渗透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水分保持能力差、容易产生土壤侵蚀和酸化等。
因此,针对红壤土壤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良和管理至关重要。
解决红壤的措施1. 有机物质的添加添加有机物质是改善红壤土壤的重要措施之一。
有机物质能够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和保肥性,使红壤土壤更加适合植物生长。
常见的有机物质包括农家肥、腐熟堆肥、秸秆等。
添加有机物质时,应注意控制添加量,避免过量造成土壤的过度肥沃。
2. 耕作措施合理的耕作措施对改良红壤土壤也有一定的作用。
首先,深翻红壤土壤能够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渗透性,有利于植株的根系发展。
其次,耕作时避免过度耕作,防止土壤结构破坏,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3. 施加石灰红壤土壤通常呈酸性,而酸性土壤对大部分植物生长不利。
因此,施加适量的石灰可以中和土壤酸性,提高土壤的pH值,从而改善土壤的肥力。
在施加石灰时,应根据土壤的酸性程度和植物的需求确定石灰的添加量。
4. 合理施肥红壤土壤肥力较高,但也容易流失养分。
因此,进行合理施肥是解决红壤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施肥时应根据作物的需要和土壤的养分状况进行合理的施肥计划,避免过量施肥和养分的浪费。
5. 控制水分管理红壤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较差,容易造成干旱和水分不足的问题。
因此,科学合理的水分管理对红壤土壤的改良至关重要。
在种植作物时,要及时浇水,并采取适当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和喷灌,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6. 防止土壤侵蚀红壤土壤存在易于发生土壤侵蚀的风险,因此防止土壤侵蚀也是解决红壤问题的关键。
可以采取措施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合理布局排水渠等,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总结针对红壤土壤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良和管理,包括添加有机物质、合理的耕作措施、施加石灰、合理施肥、控制水分管理以及防止土壤侵蚀等。
这些措施能够显著改善红壤土壤的肥力、通气性和渗透性,提高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红壤相关知识点总结
红壤相关知识点总结一、红壤的形成红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母质岩石的海洋相或者湿热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风化和剥蚀作用生成的一种土壤类型。
在过程中,富含铁、铝等氧化物的成分会随着水下运移,最终沉积在土壤中,形成富含氧化铁、氧化铝的红色土壤。
红壤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自然作用,通常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一定厚度的红壤。
二、红壤的性质1. 颜色:红壤因含有丰富的氧化铁和氧化铝,土壤呈红色或棕红色。
2. 结构:红壤通常呈均匀的颗粒状结构,土壤颗粒之间有较好的结合力。
3. 养分:红壤属于中性或微酸性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具有较好的肥力。
4. 透水性:红壤松软,透水性良好,能够保持适当的土壤湿度,有利于作物生长。
5. 保水性:红壤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能够在干旱季节保持一定的土壤水分。
三、红壤的分布红壤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云南等多个省份。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一般属于亚热带或热带湿润气候,有利于红壤的形成和发展。
红壤在中国的分布范围较广,面积约占中国总面积的10%左右。
四、红壤的利用1. 农业生产:红壤具有丰富的养分和优良的肥力,适合种植稻谷、甘蔗、烤烟、茶叶、果树等作物。
在中国南方地区,红壤是重要的农业土壤类型之一。
2. 林业生产:红壤适宜用于种植桉树、杉树等木材类作物,也可用来发展林下经济作物,如茶叶、蘑菇等。
3. 矿产资源:红壤地区常常富含矿产资源,如锡矿、铜矿、铅锌矿等,可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五、红壤的保护1. 合理利用:合理施肥、轮作休耕、优化种植结构等措施,可以帮助提高红壤的肥力和保护水土资源。
2. 防治水土流失:加强植被覆盖,开展梯田、梯坡种植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红壤的肥力和土壤结构。
3. 开展生态修复:适时进行土地退耕还林还草,将部分用于种植的红壤土地转化为生态公益林、草原,有助于保护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质量。
红壤作为中国南方常见的土壤类型,具有丰富的养分和优良的肥力,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土壤地理学 红壤
土壤地理学红壤红壤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它是一种肥沃的土壤,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红壤的形成、特点、分布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红壤的形成与气候、地质、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
红壤主要形成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物质的分解和淋溶作用。
同时,这些地区的地质条件也对红壤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红壤主要发育在酸性火山岩、砂岩和砂质页岩等地层上,这些地层中富含铁、铝等元素,使得红壤具有红色或棕红色的特点。
此外,植被也是红壤形成的重要因素,植被的根系可以促进土壤的物质转化和矿物质的释放,进而影响红壤的形成。
红壤有着明显的特点。
首先,红壤的颜色呈现出红色或棕红色,这是由于土壤中铁、铝等氧化物的存在所致。
其次,红壤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渗透性,这是因为红壤中含有较多的砂粒和石英等颗粒,使得水分在土壤中较为容易地流动。
此外,红壤还富含有机质和养分,这使得红壤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保肥能力。
最后,红壤的酸碱度一般偏酸性,这是由于土壤中铁、铝等元素的存在,使得红壤具有一定的酸性。
红壤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如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等地。
在中国,红壤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省份。
红壤广泛分布于丘陵和山地地区,海拔一般在200-1000米之间。
由于红壤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适合农业生产的需求,因此红壤地区往往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红壤地区的农作物种植以水稻、甘蔗、茶叶等为主,这些作物对湿润气候和肥沃土壤有较高的要求,而红壤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恰好适合这些作物的生长。
红壤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红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红壤的透水性和保水性使得土壤中的水分能够较好地满足作物的需求,同时也减少了水分的流失。
此外,红壤还具有较好的通气性和保肥能力,有利于作物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最后,红壤对土壤的肥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
红壤的形成与利用
1
红壤、黄壤、砖红壤可统称之为铁铝性土壤(以下简称其 为铁铝土),燥红土在我国土壤分类中属半淋溶土纲。
它们广泛分于我国的亚热带与热带,北起长江,南至南海 诸岛,东起东南沿海和台湾诸岛,西到横断山脉南缘,包 括粤、桂、闽、赣、湘、鄂、皖、江、浙、川、黔、滇、 台湾、海南及西藏的东南部,总面积113.3万km2,占全国 总面积的13.39%,是我国热带与亚热带的稻、棉及经济 作物、水果等重要产区。由于这些土壤的特殊气候条件, 这些铁铝性土壤具有一系列其自身的共同形成与特征。
16
17
2.生物富集过程
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作用下,红壤中物质的生物循环过程 十分激烈,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交换极其快速。 表现特点是在土壤中形成了大量的凋落物和加速了养分循环的 周转。在中亚热带高温多雨条件下,常绿阔叶林每年有大量有 机质归还土壤。每年每公顷常绿阔叶林约40t,温带阔叶林8~ 10t。 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也以极快的速度对调落物矿化分解,使 各种元素进入土壤,从而大大加速了生物和土壤的养分循环并 维持较高水平而表现强烈的生物富集作用。
这都是以强烈富铁铝化成土作用作为其特征 的。此外,还有分布于比较干旱地区的燥红土, 它是属于半淋溶土纲,富铝化不明显。
7
一、分布与形成
红壤是我国铁铝土纲中位居最北、分布面积最广的土 类,总面积5690万hm2,多在北纬25°~31°之间的中亚 热带广大低山丘陵地区。 年平均气温16~20℃,>10 ℃积温5000~6500℃,年 降水量800~2000mm,干燥度<1.0,无霜期225~350天, 是湿热的海洋季风性典型亚热带气候区。 其代表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樟科、 茶科、冬青、山矾科、木兰科等构成,此外尚有竹类、 藤本、蕨类植物。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红壤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红壤
红壤是南方温带区普遍存在的一类土壤,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主要是地
势平坦的区域。
它们常常富含有机质、粘土及矿物生成的成分,特别是氢氧根据和重金属离子吸收。
红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是用以检测土壤中潜在有害成分的必要物质。
多年来,红壤分析标准物质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不断研究其组成特征。
结
果表明,每100克红壤平均含有37.36克有机质和3.45克水;细质粘土以其组成
约占50%;各类矿物质以三角石英为主,其次是高岭石、伊利石及角闪石。
红壤中
重金属含量也值得关注,其中砷、铅、镉等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铅、铬、钒、镉及硝酸盐的含量,其中砷的标准浓度大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安全值,因此在红壤分析中不断提升标准的重要性。
此外,红壤的理化性质也受到一定的决定,如PH和比表面积,它们将决定养
分吸收效率、有机物含量和水溶性物质结晶易否,及土壤能不能利用水及养分。
此外,研究表明,红壤中有机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和水热变性性质以及粒子大小对红壤PEI有很大影响,而粒径越低,PEI越小。
有了红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特征,食物安全问题也受到管控,可有效防止含量
超过最小安全限度的土壤被流入水系。
同时,红壤的生态修复也得到国际的重视:如土壤有污染就要先通过植物和土壤逆向微生物环介导环境修复,再通过植物根系来参与污染物质去除,降低红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以达到较好的生态效果。
综上所述,红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表明,红壤具有多样的理化性质,是至关重
要的土壤性质,因此,为了有效防止食物安全问题,必须严格控制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并研究发展有效的土壤修复技术,以提升红壤的可利用性。
红壤的化学性质
红壤的化学性质
红壤是一种土壤含水量较高、有机质、酸碱度适中、可溶性金属营养元素含量
较高,构成土壤有机物、水溶性物质等水分子及其他离子,以及土壤交换性离子形式的、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混合物,可以视为一种综合性的植物营养土壤。
红壤主要由交换性阳离子和不溶性物质构成,受红砂属成分、钙、硫酸盐组成、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影响,红壤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粒子形态:红壤由多种不同形态粒子、凝胶以及细小层状物聚合而成,细粒
比例V变化悬架分布,把挂饰精细到微粒主要介质。
(2)交换性性质:红壤是由多种阴离子和阳离子组成,受溶液组成影响,具有很
强的交换性。
例如典型的火山口红壤对钙、铝、氧化铁等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因此对大量元素的吸附和营养循环拥有重要的意义。
(3)活性性质:红壤受有机无机物的并存,在自然土壤体系中具有活性性质,可
以改变物质流动过程,控制原子电荷的平衡,使土环境受到营养分子的明显影响。
(4)吸水性能:红壤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可将水分分散成微小的液滴,再经由
膜结构,维持植物根系组织水分吸收,使环境中水分平衡,同时综合考虑水分在红壤结构中的移动情况。
总之,红壤是一种综合性的土壤资源,有高营养性、交换性、活性性和吸水性
的特征,对土壤的调节及植物营养的活性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红壤不仅是维持生态环境的重要资源,还是植物生长发育及营养补给的重要来源之一。
红壤有机质低的原因
红壤有机质低的原因
红壤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它的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
这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
红壤的形成与地质背景有关。
红壤主要形成于古老的地壳运动和长时间的风化作用下,其母质主要是酸性岩石和火山灰。
这些岩石和火山灰中的有机质含量本身就比较低,因此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也相对较低。
红壤的水分状况也是造成有机质含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壤属于半干旱气候下的土壤类型,水分少、蒸发强,导致有机质在土壤中难以积累和保持。
而有机质的积累需要湿润的环境、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氧气,而红壤恰恰缺乏这些条件。
农业生产方式也会对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产生影响。
红壤地区多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农作物的连作、轻耕和过度施肥等现象比较普遍,这些农业生产方式会导致土壤有机质的流失和破坏,进而降低红壤的有机质含量。
人类活动对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有一定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红壤地区的土地被大面积开发和利用,这些活动导致土地的覆盖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有机质也随之流失。
红壤有机质低的原因主要包括地质背景、水分状况、农业生产方式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
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保
护红壤资源,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土壤类型中红壤的特点
土壤类型中红壤的特点
一、引言
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
意义。
而红壤则是我国南方地区最为普遍的土壤类型之一,其特点也
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二、红壤的形成
红壤是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由花岗岩、片麻岩等酸性岩石风化
而成的。
其形成过程主要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等。
三、红壤的分布
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如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
其中以福建省红壤面积最大,占全国红壤面积总量的30%以上。
四、红壤的特点
1.颜色鲜艳:红色是红壤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是由于铁氧化物含量较高所致。
2.肥力较高:由于生长在红壤中植物所需养分丰富,因此其肥力也相对较高。
3.透水性差:由于其粘性较强,因此透水性不如其他土壤类型。
4.容重较大:红壤的容重较大,这是由于其颗粒间有较强的黏着力所致。
5.酸性较强:红壤酸性较强,因此在种植作物时需要进行中和处理。
五、红壤的利用与保护
红壤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业土壤之一,因此其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利用方面,可以通过改良土地、施肥、调整作物结构等措施提高其生产力。
而在保护方面,则需要加强水土保持、防止水源污染等工作。
六、结语
红壤是我国南方地区最为普遍的土壤类型之一,其特点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通过对红壤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一宝贵资源。
红壤成土条件
红壤成土条件简介红壤是指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土壤类型,其呈红色或红褐色。
红壤具有肥力高、透气性好、保水性强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和园林建设。
红壤成土条件是指红壤形成和发育的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地质、植被等因素。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壤成土条件的各个方面。
气候条件红壤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其形成和发育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红壤区的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年均气温在15℃以上,降水丰富,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矿物质的溶解,促进红壤的形成。
此外,红壤区的季节性气候变化也对红壤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夏季温暖潮湿,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有机物的分解,冬季干燥凉爽,有利于矿物质的沉积和固定。
这种季节性气候变化使红壤形成了明显的层次结构,表现为上层土壤富含有机质,下层土壤富含铁铝氧化物。
地质条件红壤的形成和发育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红壤主要发育在酸性火山岩、花岗岩和片麻岩等酸性岩石上。
这些岩石富含铝、铁等元素,在气候和植被的作用下,容易发生风化和分解,形成红壤。
此外,红壤区的地势条件也对红壤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红壤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区,这些地区地势较高,雨水容易排除,有利于红壤的形成和发育。
而平原地区由于水分容易积聚,不利于红壤的形成。
植被条件植被是红壤形成和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红壤区的植被类型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这些植被在气候和地质的作用下,能够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矿物质的溶解,为红壤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此外,植被根系的作用也对红壤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植物的根系能够渗透岩石裂隙,释放有机酸和根系分泌物,加速岩石的风化和分解。
同时,根系的生长也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促进红壤的形成和发育。
形成过程红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需要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时间。
其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岩石风化:地质条件下,岩石经过风化和分解,形成含有丰富矿物质的母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壤中文名称:红壤英文名称:red earth;red soil定义1:中亚热带高温高湿条件下,由中度富铁铝风化作用形成的酸性至强酸性、含一定铁铝氧化物的红色土壤。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土壤地理学(二级学科)定义2:中亚热带高温高湿条件下,由中度富铁铝风化作用形成的酸性至强酸性、含一定铁铝氧化物的红色土壤。
所属学科:土壤学(一级学科);土壤发生、分类和制图(二级学科)简介红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
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
红壤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发育成红色,铁铝聚集,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
红壤、黄壤、砖红壤可统称之为铁铝性土壤。
红壤特征一般红壤中四配位和六配位的金属化合物很多,其中包括了铁化合物及铝化合物。
红壤铁化合物常包括褐铁矿与赤铁矿等,红壤含赤铁矿特别多。
当雨水淋洗时,许多化合物都被洗去,然而氧化铁(铝)最不易溶解(溶解度十的负三十次方),反而会在结晶生成过程中一层层包覆于粘粒外,并形成一个个的粒团,之后亦不易因雨水冲刷而破坏,因此红壤在雨水的淋洗下反而发育构造良好。
红壤是我国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红壤,属中度脱硅富铝化的铁铝土。
红壤通常具深厚红色土层,网纹层发育明显,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酸性,盐基饱和度低。
红壤土类划分5个亚类,本区分布有3个亚类。
红壤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分布面积最大;黄红壤亚类为向黄壤过渡类型,在本区均分布于山地垂直带,下接红壤亚类,上接黄壤土类;红壤性土亚类是剖面发育较差的红壤类型,主要分布于红壤侵蚀强烈的丘陵山区,江西兴国一带和福建东南部有较多分布。
1.红壤典型土体构型为:Ah-Bs-Csq型(q次生硅积聚层)或Ah-Bs-Bsv-Csv。
2.红壤有机质通常在20gkg-1以下,腐殖质H/F为0.3~0.4,胡敏酸分子结构简单,分散性强,不易絮凝,故红壤结构水稳性差,因富含铁铝氢氧化物胶体,临时性微团聚体较好。
3.红壤富铝化作用显著,风化程度深,质地较粘重,尤其在第四纪红色粘土上发育的红壤,粘粒可达40%以上,4.红壤呈酸性一强酸性反应,表土与心土PH5.0~5.5,底土PH4.0;红壤交换性铝可达2~6cmol(+)kg-1,约占潜性酸的80%~95%以上;盐基饱和度在40%左右。
5.粘粒SiO2/AI2O3为2.0~2.4,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一般可占粘粒总量的80%~85%,赤铁矿5%~10%,少见三水铝石;阳离子交换量不高(15~25cmol(+)kg-1),与氢氧化铁结合的SO42-或PO43-可达100~150cmol(+)kg-1,表现对磷的固定较强。
红壤分布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大洋洲及南美洲、北美洲的低纬度地区﹐大致以南北纬30°为限,常见于热带雨林区。
欧洲特别是在地中海东岸和巴尔干半岛地区也有类似于红壤的土壤存在。
东亚地区北起长江沿岸﹐南抵南海诸岛、南洋群岛﹐东迄台湾﹐西至云贵高原及横断山脉的范围为红壤的重要分布地带。
红壤地区雨量大,降雨集中,有时一次降雨可高达200-300毫米以上,当地面覆盖差时,暴雨就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
红壤在中国的分布如中国红壤区的年均温为15~25℃﹐≧10℃的积温为4500~9500℃﹐最冷月均温为2~15℃﹐最热月均温28~38℃﹔年雨量为1200~2500毫米﹔冬季温暖干旱﹐夏季炎热潮湿﹐干湿季节明显。
红壤是种植柑橘的良好土壤。
红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包括:江西、湖南两省的大部分,滇南、湖北的东南部,广东、福建北部及贵州、四川、浙江、安徽、江苏等的一部分,以及西藏南部等地。
红壤呈酸性——强酸反应。
丘陵红壤一般氮、磷、钾的供应不足,有效态钙、镁的含量也少,硼、钼也很贫乏。
并常因缺乏微量元素锌而产生柑桔“花叶”现象。
红壤是中国铁铝土纲中位居最北、分布面积最广的土类,总面积5690万hm2,多在北纬25°~31°之间的中亚热带广大低山丘陵地区。
年平均气温16~20°C,>10°C积温5000~6500°C,年降水量800~2000mm,干燥度<1.0,无霜期225~350天,是湿热的海洋季风性典型亚热带气候区。
其代表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樟科、茶科、冬青、山矾科、木兰科等构成,此外尚有竹类、藤本、蕨类植物。
一般低山浅丘多稀树灌丛及禾本科草类,少量为马尾松、杉木和云南松组成的次生林。
湘、赣、黔东南有成片人工油茶林分布。
成土母质主要有第四纪红色粘土,第三纪红沙岩、花岗岩、千枚岩、石灰岩、玄武岩等风化物,且较深厚。
第四纪红色粘土的四个层段:均质红土层、焦斑层、砾石层、网纹层。
国际上对红壤研究较多,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确定为铁铝土纲中的一个土类,相当于美国土壤诊断分类中高岭湿润老成土(Kandiudult)、强发育湿润老成土(Paleudults)、高岭弱发育湿润老成土(Kanhapludults)。
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正常强淋溶土(OrthicAcrisol)。
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红壤相当于富铁土。
红壤形成过程红壤是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旺盛的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风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
脱硅富铁铝化过程在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风化淋溶作用强烈,首先是铝(铁)硅酸盐矿物遭到分解,除石英外,岩石中的矿物大部分形成各种氧化物。
开始由于K、Na、Ca、Mg等的氧化物存在而使土壤溶液呈微碱性至中性,所以硅酸开始移动。
由于各种风化物随水向下淋溶,土壤上部的PH值就逐渐变酸,含水氧化铁、铝则开始溶解,并具流动性,这种SiO2、Fe2O3、Al2O3的溶解、淀积与PH的关系如图6-2所示。
从这当中也可以看出,当土壤溶液的PH值达6.5~7.0时,SiO2的溶解度曲线明显上升。
为了区别于灰化过程的酸性淋溶而将SiO2的淋溶称之为碱性淋溶,或中性淋溶。
这也是富铝化过程的实质之一,即脱硅富铝化。
旱季铁铝胶体可随毛管上升到表层,经过脱水以凝胶的形式形成铁铝积聚层,或铁铝结核体。
含水铁、铝氧化物一般向下移动不深,因为土体上部由于植物残体的矿化所提供的盐基较丰富,酸性较弱,故含水铁、铝氧化物的活性也较弱,大多数沉积下来而形成铁铝残余积聚层。
因此,红壤的脱硅富铝化的特点是:硅和盐基遭到淋失,粘粒与次生粘土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明显积聚。
据湖南省零陵地区的调查,红壤风化过程中硅的迁移量达20%~80%,钙的迁移量达77%~99%,镁的迁移量50%~80%,钠的迁移量40%~80%,铁、铝则有数倍的相对富集。
红壤这种脱硅富铁铝化过程是红壤形成的一种地球化学过程。
生物富集过程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作用下,红壤中物质的生物循环过程十分激烈,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交换极其快速。
表现特点是在土壤中形成了大量的凋落物和加速了养分循环的周转。
在中亚热带高温多雨条件下,常绿阔叶林每年有大量有机质归还土壤。
每年每公顷常绿阔叶林约40t,温带阔叶林8~10t。
我国红壤地区的常绿阔叶林对元素的吸收与生物归还作用强度较大,其中钙镁的生物归还率一般超过200以上(表1)。
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也以极快的速度对调落物矿化分解,使各种元素进入土壤,从而大大加速了生物和土壤的养分循环并维持较高水平而表现强烈的生物富集作用。
红壤虽然进行着脱硅、盐基淋失和富铁铝化过程,但同时也进行着生物与土壤间物质、能量转化交换和强烈的生物富集,丰富了土壤养分物质来源,促进了土壤肥力发展。
红壤就是在富铝化和生物富集过程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红壤的剖面形态在生长比较茂密的植被情况下,红壤剖面以是均匀的红色(10R5/8)为其主要特征。
Ah层:一般厚度为20~40cm,暗棕色(10YR3/3),植被受到破坏,腐殖层厚度只10~20cm;Bs层:为铁铝淀积层,厚度0.5~2m,呈均匀红色(10R5/8)或棕红色(10R5/6),紧实粘重,呈核块状结构,常有铁、锰胶膜和胶结层出现,因而分化为铁铝淋溶淀积(BS)与网纹层(Bsv)等亚层;(S铁铝v网纹层)Csv层:包括红色风化壳和各种岩石风化物,呈红色、橙红色(10R6/8),另外,在B 层之下,有红色、橙黄色(10YR7/8)与灰白色(10Y5/1)相互交织的“网纹层”。
Csv网纹层成因:1随地下水升降氧化还原交替使铁质氧化物的还原和氧化而凝聚淀积而成;2水分流动:在红色土层内,水分沿裂隙流动使铁、锰还原流失形成红、橙、灰白色条纹斑块而成。
3生物作用:生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有机酸使铁锰溶解。
红壤的亚类划分根据红壤成土条件、附加成土过程、属性及利用特点划分为红壤、黄红壤、棕红壤,山原红壤、红壤性土等5个亚类。
其中4个亚类剖面特征可参考图。
红壤具有红壤土类中心概念及赋予的典型特征,大部分已开垦利用,是红壤地带重要的农林垦殖基地。
表土有机质含量一般为10~15gkg-1,熟化度高的可达20gkg-1;一般养分含量不高,有效磷极少;PH在4.5~5.2之间;粘重,保水、保肥力强,耕性较差。
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红壤相当于湿润富铁土。
棕红壤分布于中亚热带北部,气候温暖湿润,干湿交替四季分明,是红壤向黄棕壤过渡的一个红壤亚类。
上层厚薄不一,主体构型多为Ah-Bst一Cs型。
A层暗棕(10YR3/3)至红棕色(5YR6/8);B层红棕色,少量铁锰斑,底土有铁锰胶膜;C层如为红色风化壳可达1米至数米;但如为基岩者则较薄。
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伴生着水云母;粘粒硅铝率SiO2/AI2O3为2,8~3.0,SiO2/R2O3为2.0~2.3,风化淋溶系数(ba值)0.2~0.4(红壤<0.2);pH值6.0左右;铁的活化度30%~70%,盐基饱和度40%~60%;故而棕红壤的富铝化作用强度不如红壤,但比黄棕壤强。
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棕红壤相当于湿润富铁土。
黄红壤主要分布于红壤带边缘低山丘陵区,在山地垂直带中,上与黄壤相接,下与红壤相连,水分状况比红壤湿润;在较湿热条件下,盐基易淋失,氢铝累积,土呈酸性,PH4.9~5.8,比红壤略低;黄红壤的富铝化发育程度较红壤弱,土体中铁铝量稍低,硅量稍高,粘粒的硅铝率为2.5~3.5;粘粒矿物除高岭石、水云母外,尚有少量蒙脱石,粘粒较红壤低;盐基饱和度和交换性钙镁较红壤低;剖面呈棕色(10YR7/6)或黄棕色(10YR7/8)。
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黄红壤相当于湿润富铁土。
山原红壤分布于云贵高原1800~2000m的高原面上,受古气候和下降气流焚风效应深刻影响,有别于江南丘陵上的红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