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部优】《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11篇)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11篇)《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1一、导入新课老人说: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
老师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孤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下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并且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1、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2、再读文本,梳理具体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评析细节,品读“孤独”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做上批注,然后分享交流。
要求:1、按照情节的顺序,依次作答。
2、分享的`时候,先有感情的读出你找到的句子,注意句中涉及“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品读示例:(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我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我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孤独、成长的思考,认识到人生的曲折与挫折。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他人的孤独和困境。
(3)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解读。
(2)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解读。
4. 课堂讲解:(1)针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孤独之旅》,总结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结合个人生活经历,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的能力。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教材理念《孤独之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草房子》。
文章中的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在这趟孤独的旅途中,他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最后他变得坚强了。
因此我在教《孤独之旅》这篇文章,我紧扣新课标“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入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深挖“在孤独中成长、坚强”这一内蕴。
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学生进入初三阶段,对小说阅读的常识和基本的阅读方法还是有较好的前备经验。
如果想让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那么就要帮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去探寻作品的主题,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去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提高语文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善待成长中的挫折,正确认识孤独与成长的内涵,孤独也是一种美。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挖“在孤独中成长、坚强”这一内蕴。
教学方法视频形象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朗读法等多种手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孤独之题1、图片引入2、学生各抒己见【设计意图】:通过画面切入“孤独”,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更能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作铺垫。
二、从题目中探寻作品主题学生谈谈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吸引读者的第一道门槛,是文章内容浓缩的精华,学生读懂文题就能围绕文题深入文本,更有助于把握作品主题。
三、从作者的情愫探寻作品的主题1、播放视频2、曹文轩释孤独。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孤独、成长的思考,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领悟作者对孤独、成长的思考,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2.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孤独之旅》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认为什么是孤独?你们经历过孤独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人公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主人公在面对孤独时的心理变化。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学生举例说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孤独主题。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孤独、成长的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讨论如何勇敢面对困境。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孤独之旅》,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
2. 选取一部你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孤独主题。
3.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孤独之旅》的理解程度,包括故事情节的把握、主人公内心的分析等。
2.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作者创作背景的了解。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讨论成果的创意性和深度。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
(3)学会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情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孤独之旅的描绘,理解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2)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独特经历。
(3)培养勇敢面对困境、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课文主题思想。
(3)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提问:“孤独之旅”意味着什么?激发学生思考。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主题思想。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品味语句:(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情感表达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开展互动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孤独之旅的意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面对孤独和困境,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写少年杜小康成长经历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心理和生活。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可以对学生进行品格方面的教育,树立他们占用困难和克服挫折的信念【教学对象分析】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学习本文,分析人物要切合学生的心理活动,从少年的视角解决,不要过分有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过程,让学生仔细体会。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及故事情节〖教学重点〗了解故事情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你感到过孤独吗?为什么会感到孤独?你的孤独与杜小康相比怎样呢?二、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三、默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看看在杜小康的成长过程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2、指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开端:因家庭变故而失学,跟父亲去放鸭子。
发展:离开油麻地,来一栖身之地。
高潮:孤独遇暴雨,经受考验。
结局:杜小康和鸭子共同成长。
四、谈谈学习此文后的感受第二课时〖教学目的〗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谈感受,谈启示及收获,进行习作练习。
〖教学重点〗谈感受。
〖教学过程〗一、按每分钟500字的速度朗读课文(7分钟)看看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二、阅读重点内容,想一想,自己有哪些感受,启示及收获,你在生活中过类似的事情吗三、分组合作交流四、习作练习选一题即可。
五、从杜小良的成长历程中,你想到了什么六、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七、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教学反思】本节课进行了复核训练,改变人称叙述训练,结合我所处的环境,以及我的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复述故事情节,加进去我的心理活动,效果较好。
练习没有完成,在日记中完成。
《孤独之旅》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一、初步体会小说中环境、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孤独之旅》的主题和情节。
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风格。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探索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塑造。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思考个人成长和人生经历中的孤独体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一篇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年轻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体验。
故事情节紧凑,情感丰富,寓意深刻。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文学阅读基础,但可能对象征主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较难。
学生应通过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体验。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孤独之旅”的含义和主题。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阅读理解: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阅读理解: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准确回答问题。
写作能力: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孤独之旅》短篇小说原文。
5.2 辅助材料: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和白板,用于展示和分享学生的写作成果。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主人公的孤独体验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学生分享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6.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孤独之旅》公开课优秀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优秀教案《孤独之旅》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11篇)《孤独之旅》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3、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重头再来》,直到上课。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事都可以重来,但生命历程是不能重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一定要勇敢的去战胜。
(出示文中插图)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处在浩浩芦荡中的孤独少年,假如你就是这个少年,你会用什么方法克服孤独的心理呢?那文中的他是如何战胜孤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小木筏去拜访这个同龄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本文主人公是谁?讲述了关于主人公的什么故事?2、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标题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一般读者能透过它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内容等。
)(三)课文研读:走走孤独之旅,聆听孤独的心声。
1、作者给本文取题叫“孤独之旅”,那么这旅途只的是什么旅途呢?(牧鸭之旅)理情节:离家牧鸭—路途中—到达目的地—牧鸭生活—鸭子下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四人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可对应“牧鸭之旅”的各个阶段来找>,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
)(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孤独之旅》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杜拉斯及其代表作《情人》。
介绍《孤独之旅》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1.4 教学步骤1.4.1 提问:学生对《孤独之旅》的了解。
1.4.2 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1.4.3 简介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1.4.4 学生阅读选段,感受作品情感。
第二章:作品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
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深入理解作品。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4 教学步骤2.4.1 回顾作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主题和情感。
2.4.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4.3 分组讨论和分享。
第三章:角色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角色。
引导学生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
3.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中的主要角色。
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深入了解角色。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角色的心理变化。
3.4 教学步骤3.4.1 提问:学生对作品中的角色的认识。
3.4.2 分析主要角色的特点和性格。
3.4.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
3.4.4 学生分享观点,进行讲解。
第四章:象征意义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意义背后的深层含义。
4.2 教学内容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意义背后的深层含义。
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深入理解象征意义。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4.4 教学步骤4.4.1 回顾作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象征意义。
课文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灵成长,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的乐观心态。
(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心灵,提升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及其写作特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孤独之旅》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字词,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问。
(2)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5. 课堂练习(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堂练习。
(2)教师点评学生的练习,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课后作业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情感。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主题。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灵成长,认识人生的曲折与挫折。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心理描写。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疑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孤独之旅的理解。
(2)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推荐相关阅读作品,拓展学生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环节: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分享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课文主题的深入思考。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孤独之旅》2. 作者简介: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3. 相关评论:收集关于《孤独之旅》的评论和解读,供学生参考。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作者美丽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小说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用《独坐敬亭山》和《月下独酌》导入。
二、了解学情:1、展示预习问题。
把教师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2、让学生自由地谈预习感受——你较大的感受是什么?(设计意图: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
)三、整体把握从小说三要素入手。
1、情节:(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给文章的三部分加小标题。
(3)找出杜小康情绪发展变化的关键词。
(恐慌、畏惧、茫然、孤独——不再恐慌——坚强)(4)围绕“孤独”一词,提炼归纳,完成板书。
孤独之旅遭遇(面对)(战胜)2、人物形象:杜小康是的少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依据体裁特点整体把握文本的意识,提高学生概括、提炼能力。
)3、环境。
本文景物描写非常出色,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并分析其作用。
(让学生深入文本。
)四、研读赏析。
(一)你还欣赏文中哪些段落、句子或词语,读一读,说说理由。
(二)感受人物方法:1、从直接刻画人物方法上感受形象。
2、从情节发展脉络上感受形象。
3、从典型细节上感受形象。
4、从间接描写上感受形象。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多向思维的良好习惯。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孤独之旅》,使学生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生、人性的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时代背景,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一些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将作品内容与作者的生长背景、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发现、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采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将作品内容与作者的生长背景、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长背景、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作品内容与作者的生长背景、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的人生哲理。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孤独之旅》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的生长背景、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3. 投影仪、课件等教学设备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作者的生长背景、时代背景,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记录下自己觉得困惑的地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解决自主学习中的困惑。
4.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将作品内容与作者的生长背景、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八、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自己在自主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孤独之旅教案篇一设想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当以对人物成长过程的分析和对故事的感悟为重点,并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法上应当以讨论、感悟为主,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参照“教学设计(A)”。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1.注意字词。
厚实一落千丈朦朦胧胧茫然嬉闹掺杂没头没脑日甚一日乖巧给予2.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
明确:这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有着完整的情节结构。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认为有必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思考的角度,可以就全篇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就一些局部提出问题;可以就人物形象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文章表达技巧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一些:(1)当杜小康提出回家时,杜雍和为什么会置之不理?(2)在第一章节中,有一段景物描写:“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文章是如何写出孤独之。
旅中的“孤独”情绪的?(4)在第一章节的后半部分,又出现了一段景物描写:“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5)在到达芦苇荡后,父亲杜雍和也是有所慌张的,他为什么不干脆带着杜小康回家?(6)在第二章节中,有一段关于天气的景物描写,即“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7)文章在写到杜小康找到鸭子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句话该如何理解?(8)当雨后天晴,杜小康看到的天是“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课程信息•课程名称:孤独之旅•课程时长:2小时•适用对象:中学生•授课方式:线上教学课程介绍本课程以孤独为主题,通过讲解、讨论和写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孤独的含义、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孤独。
通过这个话题的探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并学会与孤独和独处建立积极的关系。
学习目标1.了解孤独的定义和不同类型的孤独2.探讨孤独的原因和影响3.学习如何应对孤独的方法和策略4.通过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孤独体验和情感需求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活动1:引入孤独的概念•时间:10分钟•活动描述:通过引用相关的名人名言和故事,引入孤独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孤独并思考自己对孤独的理解。
•活动步骤:1.教师用PPT展示相关名人名言和故事,激发学生对孤独的兴趣。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孤独的理解和感受。
3.整理学生的思考结果,引出下一个环节。
活动2:不同类型的孤独•时间:20分钟•活动描述:介绍不同类型的孤独,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孤独的多样性。
•活动步骤:1.教师介绍不同类型的孤独,如社交孤独、情感孤独、精神孤独等,并解释其具体含义。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孤独经历,并分析其所属类型。
3.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出下一个环节。
活动3:孤独的原因和影响•时间:30分钟•活动描述:通过讲解和讨论,探讨孤独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活动步骤:1.教师讲解孤独的一些常见原因,如人际关系问题、社交焦虑、自我意识过强等。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认为的孤独原因,并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出下一个环节。
活动4:应对孤独的方法和策略•时间:30分钟•活动描述:介绍一些应对孤独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学会积极面对孤独。
•活动步骤:1.教师介绍一些常见的应对孤独的方法和策略,如寻找社交支持、拓展兴趣爱好、保持积极心态等。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应对孤独经验和方法。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孤独之旅》是作家余华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经历,探讨了孤独、成长和人性的主题。
1.2 学生分享:请学生简要介绍自己对于“孤独”的理解和经历。
1.3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师讲解:教师对《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过程。
2.2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在故事中的心理变化和成长。
2.3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文本,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第三章:角色分析3.1 教师讲解:教师对小说中的主要角色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关注角色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3.2 学生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情景再现,体验角色的情感。
3.3 教学目标: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如孤独、成长和人性的意义。
4.2 学生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于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4.3 教学目标:通过主题探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
第五章:创作练习5.1 教师布置任务:教师布置一项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主人公的视角写一篇心得体会。
5.2 学生创作:学生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孤独之旅的理解和感悟。
5.3 教学目标: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课堂互动游戏6.1 游戏设计:设计一个与《孤独之旅》主题相关的互动游戏,如心灵成长之旅、角色扮演等。
6.2 学生参与: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增强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6.3 教学目标: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七章:小组讨论7.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主题。
7.2 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7.3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有一句歌词大家都熟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师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走近孤独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孤独—→坚强)三、品读课文,理解孤独请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孤独”的句子。
(学生跳读课文,品味语句。
)学生思考后交流。
例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
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
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注:此环节,结合不同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孤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迷茫、恐惧、害怕、胆怯等)四、探究质疑、感悟孤独1、学贵有疑,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让他们在纸上写下两类问题:A、我有疑问,需要向其他同学请教的问题:B、我认为值得考考大家的问题:2、学生质疑。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公开课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杜小康这一人物的成长历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默读、精读、圈点批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深入文本,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孤独,感悟成长,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坚强意志。
(2)引导学生理解成长的意义,珍惜成长中的经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分析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
(2)赏析环境描写,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孤独”的内涵,体会杜小康在孤独中的成长。
(2)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感悟成长的真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体会人物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时也会经历孤独。
那么,孤独对于我们的成长意味着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探寻一个少年的成长之旅。
(二)检查预习1、请学生朗读文中的生字词,教师正音。
2、简要介绍作者曹文轩及其作品。
(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
在孤独中,他逐渐成长,最终变得坚强。
2、按照出发——途中——到达芦苇荡——安顿之后——暴风雨之夜——鸭子下蛋的顺序,梳理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精读文本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说说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例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通过对芦苇荡的描写,烘托出杜小康内心的孤独和恐惧。
2、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形象。
【福建部优】《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立足“成长”主问题巧画鱼骨明“旅途”——《孤独之旅》教学设计课文概述《孤独之旅》是九上第四单元的第十五课,本单元的小说或者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者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学习这些小说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孤独之旅》这篇文章选自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是第四单元一篇较长的自读课文,因此本课选用了“鱼骨图”思维导图来梳理全文脉络,明确主人公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和成长经历,并且引导学生体会曹文轩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景物描写。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通过鱼骨图梳理杜小康人物内心的变化过程,理解“成长”的主题。
(2) 细读文本,品味曹文轩的诗意语言,体会景物描写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任务教学:在“主问题”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用鱼骨图的方式完成细读文本。
(2)合作学习:设置文本子任务,引导学生在子任务指导下完成主问题分析,在做中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杜小康的成长经历,培养体会学生自我成长的经历和收获。
(2)通过曹文轩诗意化,散文化的小说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和运用能力。
学习者特征分析1.认知能力特征、认知结构:学生在七年级、八年级已经学过不少人物分析的课文,对文本解读和人物形象总结有一定的基础,对散文文体知识比较熟悉。
但是由于本次为借班上公开课,所以学生个性特点和语言习惯不能够悉知。
2.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作为思明区优质新兴学校,学生整体的阅读基础较好,经过初一上册有效的细读文本和思维导图梳理文本内容的教学,学生基本能够利用常规思维导图去分析文本内容。
学生通过思维导图预习也能领悟到本文细节。
(学生日常预习作业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围绕“成长”主题,梳理人物内心变化过程(略读)。
通过鱼骨导读和任务驱动法实现“主问题”解决。
教学难点:品味曹文轩诗化语言以及对人物描写的作用(精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成长”主问题巧画鱼骨明“旅途”——《孤独之旅》教学设计课文概述《孤独之旅》是九上第四单元的第十五课,本单元的小说或者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者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学习这些小说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孤独之旅》这篇文章选自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是第四单元一篇较长的自读课文,因此本课选用了“鱼骨图”思维导图来梳理全文脉络,明确主人公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和成长经历,并且引导学生体会曹文轩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景物描写。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通过鱼骨图梳理杜小康人物内心的变化过程,理解“成长”的主题。
(2) 细读文本,品味曹文轩的诗意语言,体会景物描写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任务教学:在“主问题”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用鱼骨图的方式完成细读文本。
(2)合作学习:设置文本子任务,引导学生在子任务指导下完成主问题分析,在做中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杜小康的成长经历,培养体会学生自我成长的经历和收获。
(2)通过曹文轩诗意化,散文化的小说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和运用能力。
学习者特征分析1.认知能力特征、认知结构:学生在七年级、八年级已经学过不少人物分析的课文,对文本解读和人物形象总结有一定的基础,对散文文体知识比较熟悉。
但是由于本次为借班上公开课,所以学生个性特点和语言习惯不能够悉知。
2.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作为思明区优质新兴学校,学生整体的阅读基础较好,经过初一上册有效的细读文本和思维导图梳理文本内容的教学,学生基本能够利用常规思维导图去分析文本内容。
学生通过思维导图预习也能领悟到本文细节。
(学生日常预习作业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围绕“成长”主题,梳理人物内心变化过程(略读)。
通过鱼骨导读和任务驱动法实现“主问题”解决。
教学难点:品味曹文轩诗化语言以及对人物描写的作用(精读)。
小组合作探究,老师示范,同学交流等方式反复咀嚼,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特色,并且与人物描写相结合。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主问题”设计策略:在教学“主问题”中能起主导和支撑作用,能引导学生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等问题,教师设计的“主问题”能发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潜力。
2.任务驱动型学习策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并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任务驱动学习”的指导下,“在做中学”,与他人的充分交流中,形成对文本的不同理解。
3.文本略读与精读策略:梳理人物内心成长过程属于文章内容的大致掌握,选用“略读法”进行梳理时间快、结构清楚。
在品味典型环境描写和诗意化语言的环节,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反复咀嚼。
4.分角色诵读、默读、细读策略:在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处、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处,运用不同的诵读法,特别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涵咏品味,形成自己的理解。
板书设计主板书(尽量清晰)副板书字词:嬉闹杜雍和掺杂胆怯给jǐ予觅食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课前朗读(预备铃开始后),朗读将课堂提前带入状态一、《草房子》情节巧导入(5分钟)老师利用《草房子》中的语言将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向课文,为课文学习提供背景铺垫。
1.制定同学朗读《草房子》扉页片段,引导学生回忆和欣赏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
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子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
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的飘落。
这个男孩桑桑,忽然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的呜咽起来。
明天一大早......他将永远地告别与他朝夕相伴的这片草房子......2.看文段描述,猜小说人物老师给出《草房子》中的描写人物的片段,引导学生猜测和回忆。
①他用不上学来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的方法企图遮掩自己的秃头。
当这些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秃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
(答案——秃鹤)②他在油麻地被称为“富二代”,他成绩好,人品也不差。
大约是上四年级时,他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了。
因为,他有了一辆自行车。
家道中落,父亲大病一场,他含泪辍学,跟着病弱的父亲离开油麻地去放鸭子。
(答案——学生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草房子》文段,把自己的思维带入《草房子》,为课文解读做情感铺垫。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渲染课堂情感氛围的关键,营造氛围。
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内容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二、正字正音和解题(5分钟)1.字词正音(生生互动)导学案当中已经提前布置了字词作业,课堂老师请一位同学上台订正答案,并且将易错字公布在黑板,再找一位同学带领全班领读字词轩(xuān) xī_____闹杜yōng____和chān______杂胆qiè_____ 给( )予yǔ mì_____食炊烟(chuīyān)驱除歇斯底里hysterical2.文题解读——孤独之旅1.回顾“孤独”的诗句,初步品味“孤独”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关于“孤独”的诗句和情形,引导学生思考和语言积累。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月下独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蝶恋花》2.解题“旅”会意。
甲骨文字形,象众人站在旗下。
旗,指军旗;人,指士兵。
本义: 古代军队五百人为一旅。
对杜小康而言,“旅”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引导学生从实际地点转移:油麻地→_____________心理成长变化:不成熟→_____________两方面思考“孤独之旅”的含义)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导学案,并且记录重点字词,扎实基础,完成字词朗读。
调动诗词记忆,理解文章主题。
设计意图:字词正音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忽略,字词不仅是语言积累也是为阅读理解扫除障碍的基础。
阅读小说从破题开始,理解“孤独之旅”有利于建构整体的文章结构的思考方向。
教师活动:三、妙用鱼骨梳文本体会“成长”主问题(20分钟)1.主问题一:梳理人物内心变化之旅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略读文本,梳理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杜小康的孤独之旅(注意标出表现杜小康孤独以及后来态度转变的语句和词语)。
①阅读行程途中(1-20)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人物心情变化的语句和关键词答案均由学生回答和画鱼骨图老师预设的句子和答案:第2段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第6段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第9段已经是陌生的填空和陌生的水面第11段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远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总结:杜小康孤独的第一境:对前方的未知和茫然的恐惧②阅读芦荡放鸭(21-35)任务驱动:引导学生阅读芦荡放鸭的三个片段,继续勾画人物心情变化的句子,学生上讲台画出鱼骨图情节的变化。
抵达芦荡(21-27)老师预设的句子和答案(学生自己寻找回答,老师补充):21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有一种走不了的感觉。
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一个孩子的胆怯。
26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散杜小康地恐慌。
夜里睡觉,他紧紧地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
放鸭初期28-32老师预设的句子和答案(学生自己寻找回答,老师补充):29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30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复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中期32-3533父子俩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34 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总结:杜小康孤独的第二境:对陌生环境的害怕、胆怯和恐慌③雨夜寻鸭阅读36-46 老师预设的句子和答案(学生自己寻找回答,老师补充):40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41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
"说完,就又走了。
46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杜小康孤独的第三境:情感世界的孤独,远离人群,缺乏心灵沟通。
④雨后成长47-5247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
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48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杜小康孤独的第四境解决孤独,在孤独中成长过渡语——三言两语甲:我读了好几遍,总有一种错觉,好像越读越觉得本文不像小说,似乎更像诗歌。
乙:年少即诗人,孤独即诗人。
丑小鸭也许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就让我们用诗意的眼光去欣赏我们的生活,去面对成长中的孤独和苦难,让自己诗意地成长、诗意地蜕变,直至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学生活动:围绕人物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寻找关键词,梳理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
按照任务驱动,在分析文本同时画出鱼骨图。
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初读文本,按照关键词梳理文本信息,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整个过程任务驱动,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和生成。
教师活动:四、主问题2——关于诗化写景(10分钟)任务驱动:细读文本,找出文本中优美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且谈一谈它们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提示围绕:鸭群、芦荡、暴风雨、天空1.鸭群——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鸭群的句子(老师预设的句子,以学生寻找和生成为主)15鸭们十分乖巧。
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
38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
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50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
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思考作者写鸭群的目的,与杜小康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总结:以较大的篇幅描写鸭子,以鸭群的变化折射杜小康的成长。
2.芦荡——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芦荡的句子20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
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