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涵。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常识汇总:
1. 中华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可以追溯至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2. 《周礼》、《尚书》、《礼记》、《诗经》和《春秋》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3.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4.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老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经典。

5.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传承。

6.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古琴、笛子、二胡等,其中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7. 传统戏曲有京剧、豫剧、川剧、粤剧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8. 中国古代画家有吴道子、顾恺之、张大千等,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名家。

9.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全书共收3万多个字。

10. 《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

以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常识汇总,这些文化元素丰富多彩,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这些发明在世界文明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顺其自然,反对过度的权力干预和规范。

道家的代表性人物是老子。

4.佛教传入中国: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渗透到了诗歌、绘画、建筑等各方面。

5.唐诗宋词: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唐诗和宋词被誉为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李白、杜牧、苏轼等是其中的代表性诗人。

6.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为主要形式,追求意境的表达和笔墨的韵味。

画家吴道子、顾恺之、郑板桥等都有重要的地位。

7.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分别是《易经》、《书经》、《诗经》、《礼经》和《春秋》。

这些经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

8.封建礼制:古代中国的封建礼制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尊卑有序和尊重长辈为核心价值观念。

9.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考试的内容包括儒家经典和文学才能。

10.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形态,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巅峰之作。

11.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注重荤素搭配、五味调和和饮食疗养等。

12.酒文化:中国古代酒文化悠久,酒被视为交际和文化体验的重要象征。

13.中医药: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医学,包括针灸、中药疗法和气功等方法。

14.武术:武术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体育项目,注重内外兼修,追求心身和谐。

15.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和谐和审美,有明显的特色,如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天人合一”的观念。

16.舞蹈与音乐:中国古代舞蹈和音乐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礼仪和细腻的艺术表达。

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

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

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一、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家重要的经典。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学》、《庸》都是从《礼记》中独立出来的);“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二、儒家十三经“十三经”是在南宋时期最终确立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十三经”包含《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三、天干地支“天干”用于天文历法,将天干地支搭配后,用于记年、月、日、时刻,循环周期为60年,称一甲子。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四、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个学术流派的总称,其中流传广泛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等五、八卦始见于《周易》,每一卦代表一种自然物质,分别是: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六、三皇五帝“三皇”和“五帝”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秦始皇时期并称为皇帝“三皇”:庖牺氏(伏羲)、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七、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儒家礼教中重要的道德标准。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八、五伦八德“五伦”是儒家所标榜的五种人与人之间最为基本的关系以及相关的道德规范。

分别是: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九、家谱家谱又称族谱,是记载本族世系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其内容涉及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袭图录、族规礼仪、人物传记、艺文图志、风土人情等。

十、六艺六艺有两种说法,其一指的《诗》、《书》、《礼》、《易》、《春秋》、《乐》;其二,古代儒家所推崇的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

必背五 古代文化常识

必背五 古代文化常识

必背五古代文化常识(一)官制1.中央官制(1)三公九卿制(秦汉两朝)(2)三省六部制(隋至清末)2.地方官制(1)郡: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当时郡比县小。

秦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在全国置三十六郡,郡比县大。

自东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县之间。

隋朝废郡,以县直隶于州。

(2)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

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具有监察区性质,其长官称为道员或道台。

(3)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

(4)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普遍设置,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二)军事1.兵符:古代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

用铜、玉或木、石制成,为虎形,称“虎符”。

制成两半,右半留存在国君处,左半交给统帅。

去军中传达王命或调发军队时,必须两半验合后,方能生效。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后世还有麟符、鱼符、兔符、龟符等。

2.三军:春秋时期,大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中军、上军、下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楚设中军、左军、右军,以中军为主力。

后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代替。

到了唐宋时期,基本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

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侦察、抢占据点及应付小规模战斗等任务;中军是统帅率领的大军,负责摧毁敌方的武装力量、占领城池等任务,是三军的主力部队;后军负责全军的掩护、警戒及后勤保障等任务。

3.羽林:西汉武帝时选拔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之良家子守卫建章宫,初称为“建章营骑”,后改称“羽林骑”,其意为“如羽之疾,如林之多”。

隶属光禄勋,为皇帝之护卫。

东汉以后,历代禁卫军亦常有羽林之名。

4.军户:指世代从军、充当军差的人户。

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属于军府,称为军户。

中国的古代文化历史常识有哪些 中国历史常识知识大全

中国的古代文化历史常识有哪些 中国历史常识知识大全

中国的古代文化历史常识有哪些中国历史常识知识大全中国的古代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下面是一份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常识的知识大全,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

1. 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 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唐代文化,这些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3.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中国古代历史分为多个朝代,其中包括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

4. 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国古代有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科学和技术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6.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如北京的故宫、长城、西安的兵马俑以及苏州的古典园林等。

7. 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包括中国画、京剧、中国书法和中国音乐等,这些艺术形式都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8.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活动。

9.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学家和诗人,如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

他们的作品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10. 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而闻名于世,如故宫、长城和宋代的木构建筑等。

11. 中国古代服饰:中国古代的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汉服、唐装和宋装等。

12. 中国古代医学:中国古代有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技术,如中医和针灸等,这些医学技术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13.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国古代礼仪文化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有许多传统礼仪和规矩。

14. 中国的古代战争: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战争和军事事件,如抗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和秦始皇统一中国等。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智慧。

从古代文化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一、古代文化的起源古代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史前时代。

在那个时期,华夏民族的祖先创造了中华文明的雏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陶器、织物、古代文字等都是古代文化的瑰宝。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古代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二、古代文化的发展古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和表现形式。

以下是古代文化中的几个重要时期:1. 夏、商、周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同时,古代文化的基础也开始形成,包括礼仪、考古遗址、古代文献等。

2.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仍,但也孕育了众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老子、墨子等。

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3. 秦汉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同时,汉代也是中国文化和科技的重要阶段,出现了众多文学作品和科技发明,如《诗经》、《汉乐府》、造纸术等。

4.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乱世,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多元化和交流活跃,出现了众多文学作品和艺术佳品,如《世说新语》、《洛神赋》等。

三、古代文化的特点古代文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下面列举其中几个重要的:1. 长期而稳定古代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沉淀,具有长期而稳定的特点。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文化承载了世代相传的智慧和知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我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我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我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我国历史文化的常识,希望能够增加您的知识储备和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人民创造了彩陶、龙纹璧等众多文物,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开端。

二、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杰出代表。

三、中华民族的三大礼仪中华民族的三大礼仪是:九族大典、仪礼和周礼。

这些礼仪体系建立了独特的礼仪文化,加强了社会秩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历经夏、商、周三代,形成了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体制和特点,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人们可以获得功名和地位,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六、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包括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以及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被视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遗产。

七、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以其特殊的风格和独特的构造技术而闻名。

例如,中国的宫殿建筑具有严谨的布局和宏伟的气势,寺庙和园林则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八、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观。

九、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注重笔画的墨色和构图,绘画则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代表,追求意境的表现和审美的内涵。

十、中国的音乐和舞蹈中国音乐和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和谐的美感而闻名。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众多领域,从政治、社会到艺术、哲学,都有深厚的积淀。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些常识,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古代文明。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

中国的古代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位君主是传说中的黄帝,他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王朝更迭,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元、明清等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二、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

从夏朝开始,中国历代王朝都采用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封建时期地主阶级拥有土地,奴隶和农民作为其附庸。

三、官员考试制度中国古代有一套独特的官员选拔制度,大学士、进士、举人等都是其中的重要考试级别。

进士科举是古代最高级别的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这一制度考察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品德和文化修养。

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鼓吹仁爱、孝道、礼貌、忠诚等美德。

在古代,儒家思想对政府、家庭和个人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推崇平等、尊严和自由,强调个人责任和仁慈,对现代中国社会依然有深远的影响。

五、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最高境界是返本归真,即顺应自然的原则,拒绝对自然进行干预。

六、佛教的传入佛教是在中国古代广泛传播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宗教。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社会逐渐接受了印度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的一些名胜古迹,如敦煌石窟和云冈石窟,就是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

七、书法和绘画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古代的两个重要艺术形式。

中国的书法被认为是一种诗意的艺术,尤其注重字的造型和笔画的跌宕有致。

绘画则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追求意境和审美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1.文房四宝:虎壁、徽墨、宣纸、端砚。

2.四言诗是中国汉代以前最流行的诗歌形式,每句四个字。

3、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人的四肢4、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5.管仲把礼义廉耻四德作为治国的四纲。

6.四六个参考文献;骈文的一种,全文多由四六个字组成,盛行于南朝。

7、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8、五等爵位指: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9、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0、五行: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11、五常(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12、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13、五音:宫商角徵羽14、五刑:(隋前)墨劓刖宫大辟(隋后)笞杖徒流死15、死的五称:天子—崩诸候—薨大夫—卒士—不禄平民—死16、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欧阳洵褚遂良张旭17、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18、五谷:稻麦黍菽麻19、五彩:青黄红白黑20、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1、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2、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23、五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19—21)二更(21—23)三更(23—1)四更(1—3)五更(3—5)24、五官:耳目口鼻身25、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赵树理26、五荤:(佛语)大蒜韭菜薤葱兴渠27、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28、五味:甜酸苦辣咸29、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30、五脏:心肝脾肺肾31、五陵:高祖长陵惠祖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32、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3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34、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35、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书数射御36、造字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37、诗经六义措:风雅颂赋比兴38、六部;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39、六亲;父母兄弟妻子40、古代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清期亲迎41.六朝;东晋、宋、齐、梁、陈都建康,史称六朝。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向您介绍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中华文明的演进、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朝代、中国的古代科技和文化成就等等。

通过了解这些中国历史常识,您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一、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

在这一地区,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古代文明,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良渚文化。

这些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初步发展,并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

二、中华文明的演进中国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持久的文明之一。

从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开始,中华文明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阶段。

其中最重要的是三皇五帝时期、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以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

这些阶段不仅推动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朝代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许多重要的朝代,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朝代:1.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还实行了一些重要改革,如统一货币和文字,并修建了长城等重大工程。

2.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

汉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开创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与西方世界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3.唐朝: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唐朝在政治、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科举制度的建立和诗歌的繁荣。

4.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宋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如活字印刷术和宋词的兴盛。

四、中国的古代科技和文化成就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许多重要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历史常识

中国文化历史常识

中国文化历史常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以下是一些中国文化历史常识:
1.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贸易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3.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强调仁爱、礼仪、中庸等价值观念。

4.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5.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治疗方法。

6. 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戏曲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7.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庭团聚、庆祝新年的时刻。

8. 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只是中国文化历史的一小部分,中国文化历史非常丰富多彩,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文化成就和历史事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另:汉长乐宫又称东宫,太后所居也借指太后【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西晋•李密)1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1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卫风》)1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100个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100个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100个中国历史文化常识中国历史文化常识是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常识,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和人物故事。

在这篇1500到1800字的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100个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希望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1. 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 长城是中国的象征之一,是世界上最长的人造建筑。

3.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4.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5. 中国人使用汉字已经超过4000年。

6.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有着众多的国家和思想家。

7. 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个统一君主,建立了秦朝。

8. 秦始皇兴建了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9.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持续了400多年。

10. 汉朝的统治者与民休息了一块田,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被称为“民本思想”。

11. 佛教是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五个朝代接续的时期,也是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

13. 隋朝是中国曆史上短命的一个朝代,但建立了大运河,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14.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15. 唐朝有很多伟大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

16. 瓷器在唐朝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唐代的主要出口商品。

17.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有着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18. 宋朝的青瓷以蓝色为主,成为中国瓷器史上的一大成就。

19. 书法在宋朝时期达到了巅峰,有着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米芾、颜真卿等。

20. 元朝是由蒙古族创立的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统一中国最后的一个朝代。

21. 元朝统治者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并修建了故宫。

22.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有着很多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的常识,带您一起领略中华文明的瑰宝。

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这四项发明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造纸术使文字的传播更加便捷,印刷术使书籍的翻印更加快捷,指南针使航海探险成为可能,而火药则使军事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 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是儒家学派所依据的经典典籍。

3. 青铜器的制作与应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在商朝、周朝时期,青铜器制作技术达到了高峰。

青铜器不仅用于礼器、祭祀,还被广泛用于器物和武器制作,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4.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系统,也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的文字之一。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代华夏先民已经开始使用一种最原始的形式的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样子。

5. 中国古代的诗词和书法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瑰宝分别是诗词和书法。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唐宋时期的诗词最为著名。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感等的描写,唤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书法则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通过墨水和纸张的运笔和结构,展示了书法家的个性和才华。

6. 古代的农业和农耕文化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农耕,农业文化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古代农民通过艰辛的劳动实现了粮食的丰收,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农耕文化也留下了众多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等。

7. 古代的礼仪与风俗中国古代注重礼仪,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古代文化悠久而深厚,几千年的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演变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华夏族部落在黄河流域逐渐形成,耕作、狩猎、渔猎的生活方式开始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部落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随后,周文化、秦文化、汉文化等相继出现,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

二、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一种以皇权为核心,官僚制度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形态。

这种封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族和宗族,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有明确的等级和地位。

社会上存在着天子、贵族、官僚、士人、工匠、庶民等不同阶层的人。

贵族享有特权,官僚拥有行政权力,士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有几个重要的方面: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孝道、忠诚,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之道,主张顺应自然,放松心态。

墨家思想强调公益、和平、无私。

法家思想则注重法制、刑罚以及效率。

兵家思想强调战争策略和军事实力。

四、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剧院、建筑等方面。

中国古代的绘画技法独特,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意境的表达。

中国古代的书法被视为一种艺术,汉字的优美书写被西方艺术家誉为“中国最伟大的发明”。

中国古代的音乐有丰富的种类,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

古代舞蹈注重手势和身体的优美动作,以及对剧情的表达。

而中国古代戏曲则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京剧、粤剧、评剧等。

五、中国古代的科技和发明中国古代的科技和发明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

古代中国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等重要的科技。

历史文化常识(完美打印版)

历史文化常识(完美打印版)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第一章皇帝与皇权一、“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黄帝、颛(zhuān)顼(xū)、帝喾、尧、舜(二)君主世袭制度的产生:禹生前,曾遵循禅让的原则选皋陶为继承人。

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

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将伯益杀死,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位从“传贤”改为“传子”(或传弟、传侄),君位世袭制度得到确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三)皇帝的由来:秦统一全国后,秦王赢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号称“皇帝”。

赢政自称“始皇帝”,其后世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

从此,君主专制制度得以确立,秦始皇遂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专制帝王,他所建立的秦朝则成为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

(四)皇帝的饮食起居1、宫室、山陵宫殿: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殿”“宫”最早原为普通房屋的通称,“殿”则指高大的房屋。

秦汉以后,一般用来指称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一般皆遵循:坐北朝南、“前朝后寝”的规制。

“前朝”:皇帝举行朝会典礼之所,多称“殿”。

“后寝”:则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皇帝与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称“宫”。

“行宫”:皇帝出外巡游所居之处则称。

另外,为满足皇帝及其后妃游玩、享乐需要、历代王朝建有大量“苑囿”,风光绮丽,极尽奢华。

山陵为皇帝死后的葬所,犹如民间的坟墓。

皇帝的陵寝一般包括地下墓室、封土和陵园建筑三部分。

皇帝的陵寝一般皆依山而建。

主要建筑一般由神道,宫墙,殿宇,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组成。

2、饮食、服饰早在周代,就有了膳夫、庖人、内瓮等专司天子饮食的执事人员十几种。

秦汉以后,历代皆设有负责皇帝及宫中饮食的专门机构,如秦奉常、汉太常及南北朝以后的光禄寺等。

皇帝及其后妃的饮食,每日皆有一定的分例。

每顿正餐包括各类山珍海味、时鲜蔬菜等上百种,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小吃。

每逢年节、寿辰及其它喜庆之事,宫中照例要举行盛大筵宴,名目繁多,其耗费之巨。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常识:
1. 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
- 夏朝: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朝代,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 商朝:紧随夏朝之后,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 周朝:具有长期稳定的政权,历经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和西周(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时期。

2. 中国古代的文化与传统
- 儒家思想: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主张以仁爱和道德为核心,追求人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 道家思想:道家强调自然和无为而治的理念,追求个人的内心自由和与自然的合一。

- 传入:是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

- 中国书法:中国的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将汉字书写成美丽的图案,受到人们的喜爱。

3. 中国古代的器物与艺术
- 瓷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古代生产了许多精美的瓷器,如青花瓷、汝窑等。

- 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意境和表现技巧。

-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 中国古代的节日与俗
- 春节:中国传统的新年,以庆祝农历年的开始,包括舞龙舞狮和放鞭炮等活动。

-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的节日,人们会吃月饼、赏月和进行家庭聚会。

- 龙舟节:在端午节期间举行,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以上是一些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常识,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古代文化还有更多精彩的部分等待你去发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导语:常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

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

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4、古代学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5、古代学官【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二、风俗礼仪1、古代节日习俗【元旦】我国传统习俗最隆重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