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丽--数感训练的有效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感训练的有效方式
——我谈低段学生的数学数感培养
市第五小学王翠丽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老师们一致公认:学生的数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尤其是小学低段儿童要学好数学,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数感。数感,顾名思义,就是指人对数及其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对数感做了以下说明:“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用恰当的算法;能估计计算交流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由此可见,新课标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视的。要培养数感,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一、找数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许多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儿童头脑中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资源,创设有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找数,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现数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达到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例如,教学“数一数”时,可以引导儿童观察书上的主题图,欢
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带给儿童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是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切向往。由于一般都有幼儿园里的学习基础,小朋友们会兴致盎然地去找数:1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4架飞机……这一切无一不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数学就是这样的无处不在,数完了,学生之间就要互相说一说图中有些什么。于是“数”成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如果没有数,想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几乎是不可能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又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又比如:教学认识“0”时,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温度表上见过0”;“手机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遥控器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说数
在小学低年级,要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就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及其关系来表达和交流。“说”即用语言表达思维。这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表达,还是数学思维在脑的抽象凝结,对凌乱知识的梳理,然后以语言为载体将其表达出来。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用语言表达和交流信息。
例如,学习10以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说出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列举出:1只小鸟,1本书,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教师出示书上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说说图中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粒葡萄)。既而渗透了“1”的思想。学生通过动嘴说,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对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也进行了深化,在不知不觉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建立了数感。
三、做数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动手操作是儿童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设计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操作活动,创设多种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从中领悟、体验和发展数感。
例如,在教学“认识11到20的数”时,让学生数出16根小棒,数的过程就是一个尝试探索的过程。有的学生是1根1根地数;有的学生是2根2根地数;有的学生是5根5根地数:有的学生是先数10根捆成一捆,再数6根。通过活动,学生们不仅体验了探究性学
习的乐趣,而且对“10个一是十”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为以后认识更大的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分一分、量一量、称一称等动手操作的空间是帮助儿童发展数感极为重要的一条途径。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就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四、猜数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式。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合理地猜想,在定量刻画中建立数感。
例如:在教学《100以数的认识》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猜数字”的游戏。教师手里准备几数字卡片,让学生猜上面的数字,再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样的词来提示学生。这样在慢慢的猜想中,学生判断出了数字。教师也可以让猜对了的学生上来当“小老师”说给大家猜,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4个词的意思,并且会运用这4个词来表达。如此的“猜数字”游戏, 既锻炼了学生把握数的大小比较的本领,又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五、用数
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许多数学知识都来源
于生产,生活实际,又都应用于实际。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提供应用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以展现数学本身的魅力,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学生通常对于一个数的认识,读写,顺序,组合等掌握的非常到位,但对于这个数的意义,特别是这个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的不够。教师若是能在教学中,联系数意义的现实应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意义,将有助于加强学生数感的培养。
例如,学习了“四舍五入”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某商场在搞春节促销活动,每袋大米卖60元。小现在1600元钱,问小最多可以买多少袋大米?让一个学生做销售员,另一个学生做小。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认识到虽然1600÷60=26.666……,四舍五入为27,但在具体情境中只能是1600÷60=26(袋)……40(元)。因此,小最多可以买26袋大米还余40元钱。学生在头脑中一旦形成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就会有意识的运用他们理解和认识有关的问题,从而逐步强化数感。
又例如,让学生估计一下:星期天,王老师带着二年级得48名学生去儿童公园玩,每人门票20元,王老师带了1000元钱去买票,请问够用吗?学生试着估算:每人门票20元,50个人只要1000元,48个人肯定够了。再比如,春光小学446名学生去参观自然博物馆,每辆大巴车限乘52人,问:租9辆大巴车够吗?学生想:如果50人一辆车的话,9辆车就可以做450人了。所以52人一辆车,9辆车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