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8单元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29古诗两首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3课时第一课时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
见124页)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上“雨”字头,下“肖”)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①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②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③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
④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
5.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
4.读诗、背诗。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
二、学诗及生字。
1.读诗(注意生字读音)。
2.自学生字、抽说音形义。
“烛”(翘音,生活中见到的蜡烛,所以“火”字旁,右“虫”。
)“晓”(天快亮时,左“日”旁,右“尧”右上没一点)3.学诗。
①根据课前预习自学诗意,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参与。
②抽说,师生一起根据上下诗意和信息理解诗意。
(启发:第一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可知是人间。
“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上映着烛影,说明是夜晚。
)诗意:烛影映在云母屏风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没入睡。
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独,猜想嫦娥应该后悔吃了不死仙药。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古诗两首教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古诗两首》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老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为三年级语文老师整理了《古诗两首》教案,希望大家有所收获!更多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课文请点击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
见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二、了解乞巧节,学乞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 乞三声,区别乞──气)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
见124页)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1、自读,齐读诗。
2、学霄( 霄夜。
上雨字头,下肖)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⑶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
见后⑷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四、读诗,理解大意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
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⑴齐读;⑵比赛朗读;(男女生)⑶同桌互读;⑷齐读;⑸背:(提示:根据第1、2句意)①自背;②互相抽背;③齐背。
人教新课标三下第29课《古诗两首》教案
29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三、背诗比赛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四、识写生字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
教师范写“屏”。
五、拓展练习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6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
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
《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李商隐(813—858)唐代文学家。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其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
29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分析单元主题: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单元说明:本组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州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将再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們讲故事的快乐中去。
除一个语言园地外,一共选入四篇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是精读课文,《夸父追日》是略读课文。
另外,选读课文中的《除三害》可以用来配合阅读。
单元教学目标:本组主要学习目标有三:一是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二是识写生字词,积累生动的语言;三是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州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会认16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正确读写“灌溉、冶炼”等书后词语表中28个词语。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3、复述故事,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我会变”。
5、积累成语、歇后语,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二)过程和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西门豹》这个故事。
2、学习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大胆想象、小组交流讨论,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地破除迷信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2、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对阅读中国古老神话和传说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外主动去搜集阅读神话和传说,和同学们一起分享阅读神话和传说的喜悦。
重点难点:1、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以及传说的丰富的想象和神奇。
2、对阅读中国古老神话和传说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外主动去搜集阅读神话和传说,能把握故事内容,生动清楚地讲述,和同学们一起分享阅读神话和传说的喜悦。
3、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
教学策略:本组课文的教学建议有三:一是阅读提前,营造阅读氛围。
二是精读带路,领略神奇和美好。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教案(1)
29、古诗两首
原创:王江玲使用者: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教学内容分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盛况的名诗。
所谓乞巧,就是相织女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针从线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是根据一个神话故事写成的。
两首古诗想象丰富,流传很广。
学习状态分析: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所以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只要能弄懂诗的大意并且能背诵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
教学反思1:。
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29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29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结合神话故事和课后资料袋理解第一首古诗《乞巧》。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你们入学以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请大家回忆一下,脑海里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出示课件:《清明》、《元日》、《端午》、《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预设: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出示课件: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
】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课件出示:课题】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
(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乞—气。
】乞字中间少一横。
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
(学生读题)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诗】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课件出示: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谁来给大家读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3、正音:大家发现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课件出示:宵—霄】用点标出来。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29 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会认4个字,会写8个字。
2.过程与方法: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复述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展阅读关于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的诗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乞巧》和《嫦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组《古诗两首》选编的两首古诗,本单元组的主题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乞巧》一诗描述的是关于七夕节的传说和古代的人们在这一天乞巧的风俗,而《嫦娥》一诗描绘的是嫦娥在广寒宫里的凄凉生活,两首诗看似毫无关联,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其相关之处——都是关于夜空的神话传说,都蕴含着分离与团聚的思绪。
三.教学重点入情入境,诵读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说。
四.教学难点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五.教学准备1、小黑板2、让学生收集《牛朗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你们听过或看过《牛朗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有关这两个传说的故事的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2、板书课题:乞巧(1)(出示课件2)简介诗人。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
《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2)借助注释①及资料袋理解“乞巧”。
(出示课件3)(“乞巧”乃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七夕。
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二、引导学习,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2、小黑板出示生字:乞、巧、霄、渡。
(1)认读、组词。
(2)指导书写:“乞”不要多写一横,“霄”与“宵”要区别。
3、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自读情况。
三、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引读理解诗意。
(1)哪两句诗最能让你想起《牛朗织女》的故事?(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29.古诗两首》教案
3.诗人写的嫦娥生活的地方是他亲眼看见的吗?(不是)而是他(想象出来的)那嫦娥后悔偷灵药是她告诉诗人的吗?(不是)那也是诗人(想象出来的)。诗人为什么能想象出来嫦娥的心情?(介绍作者:李商隐二十几岁就高中进士,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屡屡遇到挫折,妻子又早早的去逝,此时诗人和嫦娥的心情一样孤独寂寞。本文借环境、人物嫦娥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独凄凉的心境)
四、背诵古诗
1.过渡语:这首诗真美,可以带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想象,同学们想不想把它读好?老师也想读,那么请同学闭上眼睛,看看你在老师的朗读中想到了什么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
2.指导朗读古诗。(自读、指名读、男女合作读)
3.背诵古诗。(自背、指名背、齐背)
五、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预设:
(1)直接找出屏风、烛影、长河、沉星。引导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找出前两句。
(2)找出前两句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嫦娥生活的地方什么样吗?解释前两句。
3.嫦娥生活的地方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预设:
(1)直接说出寂寞、孤独。
(2)引导:在这么大的宫殿里只有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陪伴,如果是你,你会感受到什么?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法学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复备内容
第一课时
一、积累展示,激起兴趣
1.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还知道有哪些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咱们共同来背背吧。(《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也是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5、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6、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7、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8、交流从故事中得到的收获。
9、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10、喜欢阅读课外神话传说故事,并能清楚地讲给别人听,主动交流听后的感想,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11、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
12、积累成语、歇后语,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9古诗两首乞巧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9古诗两首乞巧人教新课标1.教学目标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2.教学重点/难点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1、同学们,老师明白你们都喜爱听故事,那今天老师就先给你们讲一个《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好吗?(生说太想听了)。
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出示课件)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紧密的关系,大伙儿明白是什么节日吗?(乞巧)3、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
关于“乞”字,你想提醒大伙儿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2、明白得“乞巧”你明白“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3、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那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明白得。
4、认识诗人有谁明白诗人林杰是如何样一位诗人呢?介绍一些大伙儿想明白的内容。
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5、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并把古诗读通顺。
6、检查自读情形。
(1)指名朗读,学生评判。
正音:(宵——霄)(“宵”是宝盖头,“霄”是雨字头)(宵——晚上,霄——天空)7、书写“霄”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看后练习。
8、再读古诗再读古诗,边读边摸索:你看起来看到了什么?有读不明白的地点请作好标记。
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存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1、你看起来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明白的?(碧霄)(板书:看碧霄)师: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模样吗?(学生说)出示课件:夜空图。
学生观赏并朗读诗句。
师:七夕这天看到如此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2.同桌互读互查。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背诗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4.有感情朗读诗。a.生练读。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课后
反思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2.小组合作,理解诗意。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1.比赛背诵《乞巧》。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
29.古诗两首
教学
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知识点梳理
理解诗意,背诵积累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