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合集下载

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

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

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他的经济学原理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和货币政策领域,他的研究和理论对理解现代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洞见。

克鲁格曼的经济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通过将地理空间的因素引入经济学分析,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产业和经济活动会在特定地区集中。

他的研究揭示了地理位置和空间因素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并对全球产业组织和贸易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

2.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克鲁格曼的经济学原理还包括对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的研究。

他提出了一种新兴的货币政策选择约束理论,强调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他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减少经济周期的波动。

他的研究对于指导货币政策制定者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非常有价值。

3.经济危机和全球经济政策:克鲁格曼的研究对于理解全球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指出经济危机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并建议采取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来应对危机。

他的研究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克鲁格曼的经济学原理以其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而闻名。

他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现代经济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观点在学术界广泛传播,对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克鲁格曼的经济学原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他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支持过于强调,而忽视了市场机制的潜力和作用。

另外,一些人认为他的理论和模型过于简化,没有充分考虑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

总之,克鲁格曼的经济学原理是具有重要影响力和价值的。

他的研究和观点对于理解全球经济现象、指导经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尽管他的理论也受到一些争议,但无疑他为经济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成为了当代经济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

克鲁格曼经济地理

克鲁格曼经济地理

新经济地理学09 资城聂化吉320090945681 新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 经济活动为什么会出现空间集聚?其目标是设计出一个模型构建方法(一个讲述故事的机制), 即基于微观的一般均衡方法, 讨论使经济活动集聚的向心力和使经济活动分散的离心力, 以便清楚地理解经济活动的地理结构和空间分布是如何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 这正是新经济地理学有别于传统区位论和经济地理学的地方。

克鲁格曼认为经济地理学之所以没有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原因在于: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者没有用一种适合当时已有的建模技术方法表达他们的思想, 没有明确地说明市场结构的现实性,只是基于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对于克鲁格曼及其他倡导“新经济地理学”的经济学家来说,模型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代表。

因此, 新经济地理学的工作是将经济地理学纳入主流经济学,运用主流经济学分析方法分析空间因素的作用,之所以被冠之以“新”, 不是因为其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新意, 而是将厂商层次的规模收益递增、外部经济、“冰山”形式的运输成本融入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D-S)的垄断竞争模型并建立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产业集聚、城市集聚以及国际贸易的形成机理, 从而实现了主流经济学向空间维度的扩展。

1. 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化策略:在《空间经济学》一书中, 藤田、维纳布尔斯和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个只有经济学家才会喜欢的口号:“D-S、冰山、演化和计算机。

”虽然这只是策略性的简化, 即简单的学术技巧,但的确让新经济地理学家们克服了技术难题而描述真实的经济。

“ D-S'指的是迪克西-斯蒂格利茨于1977年建立的垄断竞争模型,是张伯伦1933年提出的垄断竞争思想的模型化。

“冰山”指的是萨缪尔森的“冰山运输成本” , 即产品在区域间运输采用“冰山” 形式的运输成本, 产品从产地运到消费地, 其中有一部分在途中“融化” 掉了。

这样处理运输费用, 既避免了引入运输部门所带来的复杂化, 同时也回避了垄断的厂商如何定价的问题。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述评摘要:新经济地理学正在为我国地理界熟悉,也引起了争论。

本文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对它的主要批评意见。

进而讨论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问题。

最后提出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两个方向和4个问题:坚持多区域分析、发展可计算模型,以及需要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溢出的地理过程、聚集的复杂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一体化溢出聚集1前言新经济地理学是1990’s初由克鲁格曼(Pua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

其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和经济空间过程。

在思想上,新经济地理学应用新增长理论,强调报酬递增,强调内生化比较优势,方法上采用了经济学领域一贯使用的数学模型方法,试图在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和空间过程中寻求其动力学机制,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相比较,二者有着共同关注的问题。

但是从研究方法上说,新经济地理学有明显的创新。

在最近几年新经济地理学逐渐被介绍到中国(李小建,2002,顾朝林,2002,王铮等,2002)[1-3]。

介绍者对新经济地理学表现了不同的态度,不过否定的意见居多,在一些非公开场合,一些中国学者表示了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强烈反对,出现了热烈的争论。

我们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我们首先需要更多地了解它,然后我们才能发展它。

本文首先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其次讨论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各种批评,最后提出我们关于进一步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看法。

2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2.1基本出发点:一个多区域世界一些学者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出发点是报酬递增;这种说法固然有道理,但是报酬递增是新经济地理学依赖的新增长理论的基础,它导致了新增长理论,没有出现为特殊的地理问题。

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出发点是引用多部门理论来讨论经济地理过程。

在这里部门已经化成区域,形成多区域理论,这与传统区位论、区域科学强调一个中心的习惯更为接近实际情况。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之“中心—外围模型”综述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之“中心—外围模型”综述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之“中心—外围模型”综述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围绕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这一主题来进行研究。

其基本的理论基础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将处于聚集状态还是分散状态,主要看促使产业地理集中的向心力和削减产业地理集中的离心力两者中谁占据主导地位。

促进产业地理集中的向心力量主要包括市场规模效应、充裕的劳动力市场和纯外部经济性。

产业集中则能够促进充裕劳动力(尤其是具有专业技巧的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同时也能为劳动力提供较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而通过信息的溢出效应,经济活动的区域集中则创造出纯外部经济性。

促使经济活动分散化的离心力量包括要素的不可流动性、地租和纯外部非经济性。

要素的不可流动性是指确定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具有不可流动性,劳动力由于受国别的限制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无论是从供给的角度还是从需求的角度来讲,它们都是妨碍产业集中的力量,这是因为企业生产必须到有劳动力的地方才能进行。

而分散的要素创造分散的市场,这将激励一些企业在接近消费者的地方选择商品的生产。

经济活动在集中的同时产生对该区域土地的递增需求,其结果是抬高地租,妨碍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集中。

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集中会产生像拥挤这样的纯外部非经济性。

克鲁格曼模型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为基础,运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固定比率的运输成本、过程的演进性以及动态模拟等研究方法,建立了三个基础模型即中心—外围模型、历史和预期模型以及区域专业化模型。

本文在综合阅读有关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文献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模型即中心—外围模型。

中心—外围模型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两个具有完全相同外部条件的地区,在存在报酬递增、人口流动和运输成本交互作用的情况下,制造业为何会在一些发达地区集中而不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集中,这些情形又会在何时发生。

为解决这些问题,该模型首先假定世界经济中存在两个地区和两个部门。

两个地区具有相同的偏好和技术,即初始条件相同。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政策启示摘要:克鲁格曼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它在传统西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将空间维度作为考察对象,得出经济体空间不均匀分布的内在机理。

本文在核心边缘模型的基本框架下,简化繁杂的数学推导,简单的进行几种极端情形的讨论并尝试提出有意义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循环因果;聚集力;分散力;科学发展观一、核心-边缘模型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1991年克鲁格曼在D-S 框架下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

核心边缘模型的几个基本假设如下:1、 经济系统只涉及两部门:垄断竞争下的工业部门和完全竞争下的农业部门,对于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工业品都存在着相同的替代弹性,而农业品是同质的,存在着完全替代;2、 空间上只涉及两个区域:他们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的要素禀赋都是对称的;3、 工业部门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而农业部门规模报酬不变;简单来说工业企业的成本函数为()m F a x ω+,而农业部门单位产出都需要A a 个单位的劳动力;4、 存在着“冰山运输成本”。

即A 地区的产品要运送到B 地区,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价值损失;这个值用τ度量,它是该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之一。

5、 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人)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农民)则是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

农民在两区域间是对称分布的,不能跨区流动。

工人在考虑迁移时,考虑的是区际之间的名义工资差距和生活水平,追求实际收入或效用的最大化。

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表达为: ()()**1H H H S w w S S =--,其中*H S 表示两区域间的工人流动数量,H S 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

在克鲁格曼的模型当中,把两区域间的作用机制分成了三种效应。

第一种为“市场接近效应”,即每个工业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会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

第二种为“生活成本效应”,它是指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对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介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介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介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介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mgman)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

本文拟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型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含义做一个扼要的概括。

1.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按照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在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世界,比较利益决定国际贸易模式,而人口增长等外部因素则决定经济的增长水平。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贸易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现实表现展示出一个与新古典理论所预测的相当不同的经济图景。

以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理念为基础的新的方法开始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将张伯伦垄断竞争形式化之后。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补充。

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与贸易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限增长”原理与传统经济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现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这三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

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所采用的报酬递增假设及赖之而建立的分析框架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

但是,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在各,自的框架内不能完全解释的问题。

比方说,新增长理论虽然对投资促进长期增长的时间动态机制——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时间版本——做出了一定的解释,但它却缺少空间维度,并不涉及要素流动,不能对集聚现象——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空间版本——提供解释,亦不能预测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化规律。

新贸易理论(Krugman,1980)虽然聚焦于市场结构,但它与传统理论有一个相似之处,即通过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来说明生产结构上的差异——它一开始就假定有市场大小不同的国家存在,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大小差异,特别是为什么原本非常相似的国家会发展出非常不同的生产结构;它也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一个部门的厂商趋向于群集在一起,导致区域专业化。

新经济地理 与中心-外围模型

新经济地理 与中心-外围模型

克鲁格曼的模型为人为的产业扶持政策提供了理论 依据,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集聚诞生和不 断自我强化的促成因素,包括贸易壁垒也可以改变 产业分布的现实格局,不过产业政策或贸易保护措 施只不过是各种影响地方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变的因 素之一,产业集群发展所依赖的不确定因素是很多 的。
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多中心地理稳定结 构)
上述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形成了通常所说的 “前后 向联系”,即厂商选择在市场规模大的地区生产, 这会降低该地区的生活成本并导致更多的生产要素 在此地集聚。另一方面也从而产生更大的市场需求, 进一步促使厂商在该地区的集聚。 由于“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促使厂 商集聚,因而被称为集聚力。
第三种是“市场挤出效应”,它反映了垄断竞争 厂商希望在竞争者较少的地区组织生产的倾向。 这种效应促使厂商分散,因而被称为分散力。在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对强 弱决定了经济的空间分布是集聚还是分散,当集 聚力占主导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集聚状态;反 之,呈分散状态。 三种效应相互作用导致的循环累积因果过程是经 济增长的基础。
中心-外围模型依赖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与国民收 入中的制造业份额。新经济地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和 假定是任何制造业产品都具有运输成本: 制造业前向联系----制造业之间有上下游联系的产 业如果能集聚在一起,则能减少中间投入品的在途 损耗、缩小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中间投入品的价格, 因此厂商有内在的冲动集聚在一起共同分工协作, 这种产业集聚效应的力量称作“价格效应”或“制 造业前向联系” 制造业后向联系----另一方面,厂商具有内在冲动 集聚在一起生产,形成产业集群,使得市场规模扩 大。这一集聚力量称为“市场规模效应”或“制造 业后向联系”
一、新经济地理学 克鲁格曼1991年发表于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 上的论文“递增报酬与经济地理”标志着新经济 地理学的诞生。 这篇文献用严格的主流经济学方法清晰地刻画出 递增报酬、运输成本以及要素流动相互作用引起 经济集聚结构出现和演化的机制。

新经济地理学及产业聚集

新经济地理学及产业聚集

新经济地理学及产业聚集二、新经济地理学及产业聚集十多年来,以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

新经济地理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Krugman,1998)。

两次成功预测金融危机,加上荣获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克鲁格曼教授名声鹤起,也使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关注和重视。

(一)克鲁格曼对产业聚集的有关论述新经济地理学以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作为理论基础,并通过区位聚集中的"路径依赖"现象[1],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该理论从一般性的角度研究聚集并提出了一个普遍适用的分析框架,解释了在不同形式的递增报酬和不同类型的运输成本之间的权衡问题,并对企业聚集现象提出了经济学的解释。

Krugman(1991)认为,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呈现出的是一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即:为使运输成本最小,生产商无疑会选择一个有大的当地需求的区位。

然而,恰恰只有大多数厂商都在那儿选址经营的某个区位才会有大的当地需求。

因此,一个产业带一旦建立,在没有外部扰动的情况下,这一循环将会长期持续下去。

Krugman(1991)指出,什么样的产业在什么样的区位形成集聚一般来说是不确定的,而是"历史依赖(history-dependent)"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集聚很可能始于一种历史偶然。

但是,不管属于什么样的原因,某种专业化生产与贸易格局一旦建立,从贸易获得的好处将累积循环,从而使得这一格局因进一步强化而被锁定(locked-in)。

也就是说,区域的优势被认为是由一些"小的事件"所导致的自身的加强。

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按照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一定程度是取决于由促进企业集中化生产的集聚力,以及与运输相关和资源约束等促进企业分散化生产的分散力两者之间平衡关系。

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主要理论述评

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主要理论述评

Ne The r fI t r a i n lTr d n w o o i o r p y w o y o n e n to a a e a d Ne Ec n m c Ge g a h
— —
Sl yo c n mi h oi y K l n Wh eevd N b lPi rE o o e n2 0 I n E o o cT e r sb n g o R c i o e r ef cn mi i O 8 Ⅳe e ma e z o s
U n ze g—g n ag
( et r cnmcR sa h Sadn nvrt, i n200 , h a C n ro oo i e r , hnogU i sy J a 5 10 C i ) ef E ec ei n n
Ab la t h o l r e fr E o o e n 2 0 s rw re o P u r g s e :T e N be P i c n mis i 0 8 i e a d d t a l K u m ̄ ,a meia c n m s,fr ‘ i n ls ft d r z o n A r n e o o it o ‘ s a ay i o r e c h s a
第 l卷 第 1 2 期
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
2 0 诺 贝 尔 经济 学奖得 主克 鲁格 曼 主要 理论 述 评 0 8年 李增 刚
( 东大学 经济研 究院( 山 中心) 山 东 济南 20 0 ) , 5 10 [ 摘 要 ] 08 诺 贝尔经济 学奖授 予 了美国经济学 家保 罗・ 20 年 克鲁格 曼 , 以表 彰其在“ 贸易模式和经 济活动的 区位方 面的
西/ 夭 财/ /
2O O9年 3 月

保罗-克鲁格曼

保罗-克鲁格曼

保罗-克鲁格曼与新经济地理学保罗·克鲁格曼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是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

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

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并且由于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更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

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于北京时间2008年10月13日晚19时揭晓。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55岁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

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因为其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

面对荣誉,克鲁格曼是怎么想的呢?他说:“我们都想得到权利,我们也渴望成功,但是对我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理解带来的快乐。

”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在对经济现象的空间格局研究中,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些空间经济模型,如贸易模型、工业集聚模型、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模型、垄断竞争模型等。

这些模型均参考了许多前人的成果,其中受规模经济的相关观点影响最为明显。

在规模经济研究上,马歇尔认为,专业化社会劳动分工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

克鲁格曼承认这种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但在国家与区域尺度上,他更强调区域(或地方)尺度上外部经济的重要性。

在解释小尺度的工业区位和集聚时,他更强调金钱的外部规模经济。

认为技术影响在小尺度上是十分有限的。

基于收益递增的三种不同方法(外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下的平均成本定价和垄断竞争),克鲁格曼等人于80年代中期建立了贸易分析模型。

对于生产要素相似的国家之间同一产业的“相异产品”的贸易,进行了理论解释。

通过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发展了他的集聚经济观点。

他的理论基础仍然是收益递增。

通过对收益递增的研究,他于1991年提出了收益递增空间模型的一些观点,之后,在另外两本著作中,又进一步发展了相关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1. 简介新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空间关系的学科,主要关注经济的地理分布、经济地理格局形成与演变、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

它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结合了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以及空间分析方法,强调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学界,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提出。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逐渐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空间因素来解释经济活动的分布和发展,相比传统经济地理学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和企业行为对地理空间的塑造作用。

2. 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2.1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科技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经济地理学通过对科技进步与地理空间关系的研究,揭示了科技密集型产业更倾向于聚集在技术先进的地区,这与传统地理学的“自然因素决定论”有所不同。

2.2 地理因素与产业集聚新经济地理学主张,地理因素对产业集聚产生重要影响。

地理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交通、通讯等,它们决定了产业之间的相对距离和交流成本。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了地理因素对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世界范围内的科技企业集聚在硅谷地区。

2.3 公共品与经济发展新经济地理学强调公共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公共品是指不排他和非竞争性的商品或服务,如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

这些公共品的提供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新经济地理学通过分析公共品在地理空间分布和提供方式上的差异,研究了公共品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3.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3.1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采集、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以揭示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空间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定量地研究经济地理问题,比如产业集聚、城市发展等。

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

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

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所提出的一套经济学理论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以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为基础,强调了国际贸易和地理空间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城市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制定中。

首先,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强调了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重要性。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益处在于各国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然而,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指出,国际贸易也会导致产业聚集和城市化现象,进而影响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全球化时代下国际贸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强调了地理空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克鲁格曼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地理空间和城市规模对生产力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

他指出,城市的规模和密度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技术外溢效应,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城市化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城市规划和区域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后,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对于国际贸易政策和城市规划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启示。

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指出,保护主义政策可能会导致产业聚集和城市规模扭曲,从而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效率和公平。

因此,应该通过开放的国际贸易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平衡。

在城市规划政策方面,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提出,应该重视城市规模和密度对经济增长和创新的促进作用,通过城市规划和区域政策来优化城市布局和促进区域发展。

总之,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以其对国际贸易和城市经济的深刻理解,为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理论对于理解全球化时代下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国际贸易政策和城市规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和应用克鲁格曼经济学原理,为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公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陈国岱摘要:本文将简要介绍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核心理论,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核心—边缘模型、城市演化模型和集聚与贸易模型,并且已发展成为均衡框架中解释经济地理驱动力量的重要理论之一。

关键字: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保罗·克鲁格曼的主要著作:《国际经济学》,《流行的国际主义》,《地理和贸易》,《发展、地理和经济理论》,《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兜售繁荣—期望低谷时期的经济意识和空谈》,《汇率的不稳定性》。

一、新贸易理论保罗·克鲁格曼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凭借自己的天才与勤奋,开拓出新贸易理论、经济地理学等全新的研究领域,对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8年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将此奖项颁给他是为了表彰其“证明了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及经济活动区域的影响”。

克鲁格曼获奖的原因是,他从1979年就开始从事的研究解释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以及何种商品出自何处及为什么会这样。

传统的贸易理论包括:①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绝对比较优势论):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贸易可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而获利。

②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相对比较优势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

每一个国家,不管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均可生产本国相对成本低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

③俄林的资源察赋说:将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由劳动成本差别推广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对差别,认为各国生产要素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资源察赋状况)是决定国际贸易产生和流向的根本原因。

十分明显,以上贸易理论均基于国家间的差异,尤其是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异(绝对差异可作为相对差异的特殊形式)来解释贸易。

这意味着,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有相反的关系。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

信息检索论文(本科)标题: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学生姓名:***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年级:**级目录摘要 (1)引言 (1)1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1)1.1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1)1.2 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 (2)2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3)3 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评论 (3)4 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5)4.1 假设更加复杂,也更加接近现实 (5)4.2 模型将比较优势、外部性等问题内生化 (5)4.3 现实意义 (5)总结..............................................6参考文献. (6)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摘要: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贸易理论革命的出现,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技术的进步及知识信息的共享,“新经济地理学”应运而生,本文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进行比较。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比较引言新经济地理学是1990’s初由克鲁格曼(Pua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

其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和经济空间过程。

在思想上,新经济地理学应用新增长理论,强调报酬递增,强调内生化比较优势,方法上采用了经济学领域一贯使用的数学模型方法,试图在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和空间过程中寻求其动力学机制,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相比较,二者有着共同关注的问题。

但是从研究方法上说,新经济地理学有明显的创新。

1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新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

1.1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新经济地理学以收益递增作为理论基础,并通过区位聚集中“路径依赖”现象,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收益递增、完全竞争和比较优势是传统经济学中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最早运用报酬递增来解释地理上的集聚的也并不是克鲁格曼,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将“新经济地理学”看作是经济学中对收益递增兴趣复兴的一部分。

浅谈新经济地理学论文

浅谈新经济地理学论文

浅谈新经济地理学论文自克鲁格曼将空间概念引入迪克希特一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完成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开山之作,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谈新经济地理学。

提出核心一边缘模型以来,关于空间的经济研究得以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野,并随着藤田等(Fujita et al.,1999)、鲍德温等(Baldwin et al.,2003)对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新经济地理学终于建立了自己的研究范式,并导致学科的快速发展。

但是,围绕新经济地理学的一系列争论和讨论却始终未曾停止过,这些争论包括: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以及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的分野、空间区位问题为何一直未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等(顾朝林等,2002;朱华友等,2003;刘安国等,2005)。

本文主要围绕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以推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交流、传播、研究和应用。

新经济地理学,学术界亦称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或地理经济学(Geographical Economics),就其学科的本质特征而言,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尽管对于空间这一研究对象,经济学有着与地理学同样的目标和学术兴趣,但是它们在学术规范、学科范式、理论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却远远大于共同点。

为此,有必要探讨这两个学科对同一对象空间进行研究时的差别。

经济学虽然在社会科学诸学科中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但它本身仍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它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中消费者、厂商、市场以及政府等主体的经济行为,仅仅由于其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学科范式较为接近于自然科学,使它看上去更像一门科学。

经济学建立了一套本学科的学术规范:需求、供给、价格、市场均衡等,围绕这些概念,经济学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式。

而地理学则是另外一门几乎完全不同的学科,它是一个将地理因素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

尽管地理学也将经济行为的地理特征作为研究对象,但经济行为的地理特征在地理学科中是被当作自然现象来加以处理和研究的。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之“中心—外围模型”综述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之“中心—外围模型”综述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之“中心—外围模型”综述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围绕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这一主题来进行研究。

其基本的理论基础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将处于聚集状态还是分散状态,主要看促使产业地理集中的向心力和削减产业地理集中的离心力两者中谁占据主导地位。

促进产业地理集中的向心力量主要包括市场规模效应、充裕的劳动力市场和纯外部经济性。

产业集中则能够促进充裕劳动力(尤其是具有专业技巧的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同时也能为劳动力提供较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而通过信息的溢出效应,经济活动的区域集中则创造出纯外部经济性。

促使经济活动分散化的离心力量包括要素的不可流动性、地租和纯外部非经济性。

要素的不可流动性是指确定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具有不可流动性,劳动力由于受国别的限制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无论是从供给的角度还是从需求的角度来讲,它们都是妨碍产业集中的力量,这是因为企业生产必须到有劳动力的地方才能进行。

而分散的要素创造分散的市场,这将激励一些企业在接近消费者的地方选择商品的生产。

经济活动在集中的同时产生对该区域土地的递增需求,其结果是抬高地租,妨碍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集中。

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集中会产生像拥挤这样的纯外部非经济性。

克鲁格曼模型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为基础,运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固定比率的运输成本、过程的演进性以及动态模拟等研究方法,建立了三个基础模型即中心—外围模型、历史和预期模型以及区域专业化模型。

本文在综合阅读有关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文献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模型即中心—外围模型。

中心—外围模型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两个具有完全相同外部条件的地区,在存在报酬递增、人口流动和运输成本交互作用的情况下,制造业为何会在一些发达地区集中而不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集中,这些情形又会在何时发生。

为解决这些问题,该模型首先假定世界经济中存在两个地区和两个部门。

两个地区具有相同的偏好和技术,即初始条件相同。

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新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种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演化和影响因素。

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空间的重要性: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地理空间是经济活动的核心要素,经济活动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空间的条件和限制。

因此,新经济地理学关注地理空间的内在特征和外在联系,研究地理空间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发展。

2. 产业集聚与分散: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产业集聚和分散的原因和机制,认为产业集聚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但也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来促进产业集聚和分散的平衡发展。

3. 知识经济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知识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因此,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知识经济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探讨如何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 区域差异与发展:新经济地理学关注地理空间和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政策环境等因素都会导致区域之间的差异。

因此,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来缩小区域差异,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5. 全球化的影响: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全球化对地理空间和经济活动的影响,认为全球化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和跨国流动,但也会加剧地区之间的竞争和不平等。

因此,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一些政
策措施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摘要:针对传统区域经济学在解释很多经济问题上存在的缺陷,克鲁格曼引入有关经济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该理论不仅解决了许多传统区位理论未能解决的难题,而且推动了传统区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区域经济学;内涵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7-0255-0120世纪9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在国际贸易新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研究中,发现传统理论在解释很多经济问题上存在巨大缺陷。

为了合理解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现象,克鲁格曼逐渐形成了新经济地理理论。

该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的区域经济学观点,对全球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

一、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整合了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理论。

传统经济地理学,几乎是基于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现实针对性不强。

为了增强传统经济地理学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克鲁格曼将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关于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空间区位理论,通过模型分析,细致的考察了产业集聚、城市体系以及国际贸易的形成机理。

经济发展的空间状态存在多重均衡,这是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

这与传统地理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存在唯一确定的均衡解不一样。

克鲁格曼强调经济发展的多种均衡,经过研究,他提出即使要素禀赋以及技术、偏好等因素相同,但是报酬始终保持递增,现实经济的空间分布状态也会体现出不可预测性、多态均衡性。

为了更好的解释这种不可预测性和多态均衡性,克鲁格曼强调运输成本在塑造国际贸易和区际贸易中发挥关键作用;认为经济上互相联系的产业和经济活动由于在空间位置上的相互接近可以带来产业成本的节约,即报酬递增:认同空间聚集所带来的成本节约能使产业和相关产业经济活动趋于集中;而先发优势能够引导某种经济活动的长期聚集过程。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

以对技术进步和管理改善等因素带来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解释。克
鲁格曼为了给经济全球化趋势F的经济发展进行合霉ll的解释.提H{报
策,20Io(J2).
酬递增本质.卜是一个区域和地方现象.报酬递增、规模经济和不完全 竞争比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和比较优势重要。在兜鲁格曼的新经济地 理理论中.报酬递增特指为经济上互相联系的产业和经济活动.或由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整合了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 济学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 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传统经济地理学.几乎 是基于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现实针对性不强。为了增强传统经 济地理学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克鲁格曼将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 关于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空间区位理论。通 过模型分析。细致的考察了产业集聚、城市体系以及国际贸易的形成 机理。
摘要:针时传统区域经济学在解释很多经济问题上存在的缺陷,克鲁格曼引入有关经济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理 论。该理论不仅解决了许多传统区位理论未能解决的难题,而且推动了传统区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区域经济学;内涵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K902l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7—0255一01
性.同时.要紧密结合我周实际.努力将理论中国化,为建设中国特 色经济理论做出贡献。
二,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Ii要内释
新经济地理的研究内锌丰要集巾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活动的空 间聚集.二是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动态变化。空间聚集主要包括报酬 递增、空间聚集和路径依赖二个方面。报酬递减与完全竞争是传统经
济增长理论最荩本的日{『提假设条件。如果接受这样的假设.那么就难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

20 世纪 90 年代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 在国际贸易 新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研究中 , 发现 “ 这些理论只有落实到空间上才能得到实证 ”, 进而 激起了对 “ 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 问题的研究兴趣 , 并展开深入研究 , 先后发表了 《 报 酬 递 增 与 经 济 地 理 》 (1991) 、 《 地 理 学 与 贸 易 》 (1991) 、 《 发 展 : 地 理 学 和 经 济 学 理 论 》 (1995) 、 《 空间经济学 : 城市 、 区域与国际贸易 》 ( 合著 , 1999) 等经典论文 , 为经 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经济空间发展过程进行科学解释 , 取得了卓著的成果 [1-5]。 鉴于克鲁 格曼在该领域以及此前在国际贸易方面研究的贡献 , 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其 2008 年度诺 贝尔经济学奖 。 这一荣誉既是对克鲁格曼个人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 , 也赋予经济地理学 新的发展动力 。 然而 , 一直以来 , 克鲁格曼所倡导的这一研究领域被人们称为新经济地 理学 , 似乎与地理界所研究的 “ 传统 ” 经济地理学 ( 相对 “ 新经济地理学 ” 暂且加上 “ 传 统 ” 二字 ) 分异或对立 [6], 因而 , 尚未受到地理学家应有的重视 。 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对 克鲁格曼所研究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内涵 、 研究意义及其与经典区位论的关系等方面 , 重 新解读和审视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 , 并提出该理论对发展经济地理学的意义 , 以期 对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创新和制订区域科学发展路线图提供参考 。
地 理 学 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ol.65, No.2 Feb., 2010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09资城李家选【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地理经济学的产生背景,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观点。

侧重于三方面:新贸易理论、空间经济模型及产业集群。

最后,对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的特点做以阐述。

【关键词】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新贸易理论空间经济模型产业集群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补充。

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与贸易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限增长”原理与传统经济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现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这三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这种“新经济地理学”吸收了城市经济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区位论等有关空间经济的传统思想,结合产业组织理论有关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模型的最新进展,试图构建“空间经济”的理论体系。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报酬递增思想、复杂科学所强调的路径依赖和“锁定”等概念以及D-S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两个,即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和“区域集聚”。

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定量分析,将现实中的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了大量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包括:中心—外围模型、国际专业化模型、全球和产业扩散模型、区域专业化模型及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模型等。

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曾就一些国家经济的潜在危机做了的研究涉及了一系列区域发展问题,如贸易、外部经济、工业区位与聚集、战略性产业政策、全球化、历史和“路径依赖”的作用、经济和货币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

本文拟对其主要内容做以介绍和分析。

二、新贸易理论1、传统的贸易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贸易可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而获利。

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

每一个国家,不管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均可生产本国相对成本低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

俄林的资源禀赋说:将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由劳动成本差别推广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对差别,认为各国生产要素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是决定国际贸易产生和流向的根本原因。

十分明显,以上贸易理论均基于国家间的差异,尤其是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异来解释贸易。

这意味着,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有相反的关系。

然而,大量的世界贸易,大多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间的贸易,是在生产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进行的。

而且,战后以来的大部分年份,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这些国家收入的比例均在上升。

以大多数标准衡量,这些国家在生产要素禀赋上,越来越趋于相似,它们的贸易产品种类也相似。

新贸易理论就是试图解释这种贸易现象。

2、相似条件下的贸易理论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也承认国家之间的差异是贸易发生的原因之一,但是,他的观点与传统贸易理论有以下明显不同之处。

(1)克氏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尤其是相似国家同类产品的贸易,代表了这些国家根据规模收益递增原理而发展专业化的结果,与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关系不大。

李嘉图等人的相对优势与贸易理论的基点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

新贸易理论则与此相反,假设市场环境为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

这正是当代产业经济的流行特点。

在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的驱动下,产出规模扩大带来生产成本下降。

各国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提高其收益。

(2)在以上理论前提下,各国发展何种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偶然性。

某一特定产品的生产区位,在较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和历史依赖的。

但是,一旦区域专业化格局形成以后,这种格局将通过贸易不断积累发展下去。

推延至国家之间,也就是说,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和贸易格局,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

(3)在不完全竞争和同类产品贸易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需求和报赏状况,取决于微观尺度上的生产技术条件。

生产技术变化,可以改变生产要素的需求结构和收益格局,从而影响相似要素条件下的贸易,促成同类产品的贸易。

(4)新贸易理论认为,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的存在,为国家和区域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

比如,有一些部门规模经济十分突出,区域可以通过促进这些部门的出口和发展,获得竞争优势。

也就是说,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使一个国家改变其在国际经济中的专业化格局,向有利方向发展。

3、贸易与经济活动区位克鲁格曼有这样一个重要观点,为了理解贸易,必须理解国家之内的区域发展过程。

他的新贸易理论力图在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间建立关联。

他在对比了两种理论的假设之后,将新贸易理论中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与区位理论对运输成本的强调相结合,从而把外部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的相互作用作为解释区域工业集中、区域中心和外围格局的关键。

克氏认为,规模经济促成生产集中,而运输成本核算则具有阻止生产活动集中的作用。

当运输成本下降一些以后,公司会在一些地方集中布局,以实现生产或运输成本的规模经济。

生产商偏好的区位,往往是需求较大或投入品供应便捷的区位,这通常也是其它生产商选择的区位。

但是,当运输成本降至很低时,生产厂商并不一定要就近布局,生产活动会出现分散化。

然而,现实中运输成本仍维持一定水平,这便使得那些起步较早的区域吸引较多工业,从而出现较快的增长。

在工业集中区的形成上,克氏不同意古典或新古典工业区位论中的经济竞争均衡模型。

认为经济格局的形成中,偶然性、路径依赖、历史和特殊事件起决定作用。

一旦早期的区位优势形成以后,通过前向和后向关联,可产生积累效应。

这种非理性的经济分布在规模收益递增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锁定”效应。

因此,在现实世界中,自动向最优空间格局发展的趋势并不存在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克鲁格曼认为,经济地理学具有5大传统:德国区位理论,社会物理学,积累因果理论,地方外部经济,以及地租和土地利用理论。

对于这些传统,他有一些特殊的看法。

(1)德国区位论。

克鲁格曼认为该传统包括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斯泰勒等人的中心地理论。

对该理论批评一般集中于它们不合实际的假设。

克鲁格曼认为,从英美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看,韦伯区位论的最大问题是给予区位以几何形状的解释,而不是经济学的解释。

它模糊了谁在进行何种决策,不考虑一个企业的决策对其他决策的影响。

中心地理论的缺陷是忽视市场结构。

当企业面临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权衡时,不能离开我们所处的不完全竞争环境。

只有考虑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才能完整地解释中心地空间格局。

(2)社会物理学。

地理学曾借助一些物理公式来描述与物理现象相似的地理现象。

如城市的等级规模规则、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市场潜力等。

这类模型是解释空间现象的好方法,一些经验研究支持着这些方法的实用意义。

克鲁格曼认为在这些模型中,城市等级规模和市场潜力方法还隐含着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观点。

(3)积累因果原理。

公司趋于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而市场的扩大又与公司的数量有关。

一些学者基于这种因果关系,根据一些工业集中区的实例,提出积累因果原理。

克鲁格曼认为这些相关分析有两个缺陷:①没有提及市场结构问题;②缺乏严谨的模型分析。

(4)外部经济。

外部经济由马歇尔最早提出,后人也曾给予补充。

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提高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益;劳动力市场供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

前两者被称为金钱的外部性,即通过规模效应所形成的外部经济;后者被称为技术的外部经济,它并不与收益递增的市场结构有关。

克鲁格曼认为,这种经济地理学传统之所以没有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是因为:①认为集聚是外部经济形成的,尤如医生告诉人们鸦片让人昏睡是因为其有麻醉性质,并没有给予彻底的解释;②该方法并没有提供深层次的分析结构,并没有将集聚与更微观的经济特点联系起来。

(5)地租和土地利用。

该传统始于杜能的土地利用环状模式,克鲁格曼对该模式以高度评价,认为它展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许多关键概念,如均衡观点、价值观点、市场具有促进产生效益的能力、价格对促进效率的作用等。

但也存在不足:它只揭示了经济活动从中心向外扩散的离心力,并没有考虑到将经济活动拉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心的向心力。

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在对经济现象的空间格局研究中,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些空间经济模型,如贸易模型、工业集聚模型、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模型、垄断竞争模型等。

这些模型均参考了许多前人的成果,其中受规模经济的相关观点影响最为明显。

1、规模经济相关观点在规模经济研究上,必须提及马歇尔的观点。

马歇尔认为,专业化社会劳动分工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

克鲁格曼承认这种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但在国家与区域尺度上,他更强调区域尺度上外部经济的重要性。

在解释小尺度的工业区位和集聚时,他更强调金钱的外部规模经济。

认为技术影响在小尺度上是十分有限的。

钱布林认为,市场结构以生产不同但类似的公司之间的竞争为特点。

每一个公司具有一定竞争力。

正是这种公司内部规模经济的假设,导致了新贸易理论的形成。

在这种市场结构条件下,公司既可以获取规模经济,又可以满足不同产品的需要。

2、克鲁格曼的空间经济模型要点基于收益递增的三种不同方法(外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下的平均成本定价和垄断竞争),克鲁格曼于80年代中期建立了贸易分析模型。

对于生产要素相似的国家之间同一产业的“相异产品”的贸易,进行了理论解释。

通过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发展了他的集聚经济观点。

他的理论基础仍然是收益递增。

他的工业集聚模型假设一国有两个区位,有两种生产活动。

在规模经济、低运费和高制造业投入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区域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

他的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模型,假设①两区域的工资水平差异将增加高工资区域劳动力的数量;②迁移成本存在,影响向高工资地区迁移劳动力的收入;③劳动力具有前瞻性,可预见两区域未来的工资变化趋势。

对劳动力移动的数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发展的历史水平和期望影响区域发展格局有重要影响。

区域间发展格局现状改变速度甚慢。

他的垄断竞争模型在总括经济地理学五大传统和他本人以前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

如收益递增不仅仅考虑企业外部经济,而且考虑内部规模经济;经济活动的主体包括多个企业;在选择区位时,考虑投入、需求、运费和经济结构;在分析区位竞争结果时,讨论了向心力和离心力;在多区位的动态模型中,以自组织理论研究经济系统等。

结果表明,低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明显的企业规模经济,利于区域集聚形成。

四、克鲁格曼对产业集群的有关论述新经济地理学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前提下,用规范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企业规模经济、市场外部经济、交易运输成本、工资等相互作用过程所决定的制造业的集群动态过程。

1、克鲁格曼认为,经济活动的聚集与规模经济有紧密联系,能够导致收益递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