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落后的文化透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 以 上 三 点 的 论 述 中 , 笔 者 总 结 出“ 东 ”的 本 义 应 合《说
文 》一 说 :“从 日 在 木 中 ”, 同 时 其 引 申 义 和 其 本 义 也 是 不 无 联 系的。
参考文献: [ 1] 现代汉语词典[ 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年版. [ 2] 林 宝 卿.汉 语 与 中 国 文 化 [ M] .北 京 : 科 学 出 版 社 , 2000 年版. [ 3] 陈铁, 许亦 之.汉 字 解 形 辨 似 手 册 [ M] .湖 北 : 湖 北 辞 书 出版社, 1988年版. [ 4] 臧克和, 王平.说文解字新订[ Z]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年9月版.
既然文化是一种力量, 那么它就应该具有与物理 力相通的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其中,“大小”可以 理 解 为 文 化 要 素 的 多 寡 ;“方 向 ”是 文 化 要 素 对 人 、经 济、社会作用的向度; 而“作用点”则是文化对人、经济、 社会作用的切入点。三者的统一, 决定着文化力的性 质、程度与结果。从理论上说, 历史越悠久, 文化积淀越 深厚, 其文化要素也越丰富, 发育越充分, 文化有机体 所具有的文化动力也就应该越大。然而, 这毕竟只是理 论的抽象, 并不等同于现实本身, 现实远比理论要复杂 得多。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虽然我国有着五千年的 文明历史, 文化发育也比较成熟, 但在近代文化力却很 匮乏, 正是因为这种匮乏, 进而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导致中国到了近代便成为历史的落伍者。
神层面, 即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 道德风尚、思维方式等。文化的这种宽泛定义, 使文化 成为“百纳之物”, 也印证了“文化是个筐, 什么都能装” 的 俗 语 [1]。而 狭 义 的 观 念 型 文 化 则 主 要 是 指 上 述 精 神 层 面, 而本文所要阐述的“文化”, 是根据唯物史观关于社 会 结 构 的 观 点 , 从 文 化 与 经 济 、政 治 的 区 别 与 联 系 中 , 即从观念形态的角度来进行理解。认为文化作为一定 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形式, 是由特定的 符号(语言和其他象征)传达的, 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 各种思想观念、社会生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所以, 本 文认为文化作为人们创造性努力的成果及其积累, 一 经形成后, 便是一种力量, 作用于经济、社会之中。
二、中国近代历史落后的原因分析 1. 先进文化要素的缺失导致文化力的匮乏 缺乏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集中体现在近代文化的 要素构成上。客观地说, 中国悠久的历史, 确实积淀了 深厚的文化要素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些为经 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并且很多要素不仅在当 时, 而且在现今都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例如, 在处理人 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主张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精神即
2. 相异文化的作用方向导致文化合力难以形成 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力的大小, 不仅取决于文化要 素的多寡, 同时还取决于它的作用方向。要素的丰富, 并不能形成现实的推动力, 因为它对经济的推动往往 并不是各要素的作用力代数和, 而是各要素形成的合 力。文化对经济作用的模式, 遵循的是平行四边型的原 理, 最后的作用力的大小, 取决于平行四边形总的合力 的大小。如果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不能形成平行四边形 方向上的一致, 那么就不是一种合理有效的作用模式, 就不能形成聚集作用。 然而,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文化的要素 虽然丰富多彩、有百家起放之现象, 但缺乏一种核心力 量即缺乏一种明确的作用方向, 从而使文化在发展和 被人民吸收过程中, 导致各种相异的文化, 不仅改变了 文化要素作用的性质, 而且削弱其本身固有的文化力。
61
○ 文化艺术研究 2007年1月号上旬刊 文教资料
“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不仅在中国具有现实意义, 而 且在世界同样是具有学习意义的。然而文化要素并不 只是一个量的概念, 不是说要素越丰富, 其力量也就越 大, 更重要是一个质的概念, 这种质的概念就是它所代 表和体现的时代精神。
如果文化的要素不能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要求, 那么文化要素再丰富, 它也不可能真正成为经济社会 发展的现实推动力, 相反, 只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包 袱。反思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不难发现, 其中虽不乏能 够体现时代精神, 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 但是也存在着 某些固有的缺陷,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缺乏推动经济发展 所必须的实证科学。然而, 为什么在一个拥有五千年文 明的中国, 却产生不了近代实证自然科学?对于这一问 题, 人们进行了许多研究,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应当 承认,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不可否定, 当时国人的 文 化 心 态 以 及 统 治 者 所 采 取 的 经 济 、文 化 政 策 也 是 阻 抑 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 从文化心态看, 即使到 了近代, 国人也仍没有摆脱从种族的视角来评价文化的 优劣的基本立场。以非类为耻, 固守夷夏之防, 认为中国 是居于天地中央的天朝上国, 其他民族则是不开化的蛮 夷之族。所以, 在这么一种文化心态的驱使下, 人们很自 然地拒斥西方, 把西方的科技视为雕虫小技, 把外语称 之为方言, 导致中国的文化没有及时地根据时代发展的 需要, 吸收西万的科技成果。其次, 从经济、文化政策看, 由 于 中 国 的 传 统 社 会 是 建 立 在 分 散 孤 立 经 营 、自 给 自 足 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在统治者看来, 农业是养民富民 的本业, 而工商业则末业, 因此, 对待工商业采取重税盘 剥、行政性的禁堵等政策来压抑其发展, 使得自然科学 失去了社会对技术的需要这一动力。而科学的不发达, 又使产业革命成为不可能。这样, 就陷入了工业和科学 都发展不起来的恶性循环。另外, 与经济上采取压抑工 商业发展相对应的, 在文化上, 封建统治者实行文化专 制主义, 例如“罢黯百家、独尊儒术”等, 使中国丧失了一 个 把 逻 辑 、数 学 、科 学 技 术 结 合 在 一 起 的 比 较 注 重 自 然 科学理论的学术传统, 使中国文化的发展呈现了畸形, 同时也导致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把精力放在经典文献的 研究上而与科学隔开来。这样, 由于科学文化要素的短 缺, 使得中国在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面 前, 感到束手无策, 落伍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了。
三、结语 基于上述诠释, 我们在对待历史特别是在对待历 史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的时候, 要克服抽象的文化 之争, 以辩证、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一方面应该正视 传统文化是影响中国近代落伍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新 的时代, 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建设性的努力, 从增强文化 力角度入手, 批判与扬弃其中丧失现实性与合理性的 文化要素, 引进、培植新的文化要素与文 化精神, 调整 文化力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点, 使其真正实现与经济和 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是要肯定, 肯定它的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 肯定它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 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代仍有其时代意义。
3. 只 求 人 格 完 善 、不 求 经 济 发 展 导 致 经 济 发 展 失 去原动力
综观整个中国文化, 我们可以发现, 在中国文化的 设计和中国文化的传统中, 社会伦理被当作当然的设 定和前提而存在, 确信社会本来或天生就是至善的, 社 会的至善是不证自明的, 不容怀疑的, 因而人们并不对 这种秩序作更多的反思, 在这个社会至善的预设面前, 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按照这种至善的社会的伦理秩 序要求, 建立内心信念, 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行wenku.baidu.com, 把外 在的伦理秩序内化为自己的生命秩序问题。因此, 其孜 孜以求的是造就圣人、贤人的道德人格, 它的基本思路 是通过人格的努力, 实现人伦的目标这—文化的作用 点定位在个体人格的完善或个体道德自我的建立上, 只求个体至善, 不求社会至善。当然, 这种把作用点定 位于人格的完善, 对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的 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说, 以人格为文化的作 用点, 是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文化根源。
《说 文 解 字 新 订 》, 发 现“日 ”字 的 写 法 在 古 代 并 不 是 只 有“⊙” 一 种 , 而 是 有“ ”“ ”“ ”等 八 种 , 而 其 中 像“⊙”的 写 法 就 有三种。古汉字的⊙变成隶书, 楷书的“日”之后, 已经一点也 看不出太阳的样子了。如果不考虑“日”字的历史, 根本无法找 出“日 ”这 个 字 的 字 形 跟“日 ”这 个 词 有 任 何 联 系 。可 见 ,“日 ”字 额字符已经从表意字变成记号字, 这记号字仍然代表它们原 来所代表的词, 它们在用作合体字的偏旁或假借用来表示其 他词的时候, 仍然能起义符或音符作用。“日”在成为“东”这一 合 体 字 时 就 正 好 体 现 了 这 一 点 。可 见 ,“囊 橐 说 ”所 认 为 的“东 ” 字与其甲骨文构形不吻合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跟的。
62
例如, 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中, 既包括 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 又包括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反 封建的民主性文化; 既有要求人们以一种积极入世的 人生态度, 以不断的德性努力来实现人生理念、自强不 息的儒家文化, 又有主张无为而治、告诫人们明之不可 为之而安之若命, 要求人们知足的道家文化, 更有佛家 的看破红尘, 出世得救的超人生表现。显然, 这种种不 同的文化, 它们的作用方向是各不一样地在对社会的 作用过程中, 势必相互干扰、相互影响。其结果必然导 致人们无所适从, 严重地削弱了文化合力的形成, 使文 化难以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关键词: 文化
引言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众所周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 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其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也曾出 现过“贞观之治”、“开元全盛”的繁荣景象 , 可是到了近 代却成为历史的落伍者, 这是每一个国人所不期望却无 法改变的事实。现在留给我们的就是去分析这种落伍的 原因。为什么同样是一个国度, 也同样是中华民族却在 不同时期会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 的, 但决不能仅从物质层面去寻找根源, 也不能仅从人 的层次去寻找, 因为近代的中国人民也并未改变勤劳、 勇敢、善良的民族特征。所以, 政治的、经济的分析之外, 还必须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 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经 济 、政 治 、文 化 三 者 有 机 结 合 的 统 一 体 , 近 代 中 国 的 落 伍, 应该说是这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决非是哪 一个方面单独所致。基于此, 本文仅从文化的角度来分 析, 中国的文化是怎样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的? 一、文化的涵义及在本文中的使用 什 么 是 文 化 , 学界至今论 说 不 一 、莫 衷 一 是 , 因 为 文化直接或间接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归 纳方法不同, 角度不同, 理解的宽窄也不一样。尽管对 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 但归结起来, 不外乎两类: 一种 是广义的文化观, 这种广义的文化观主要分为三个层 面: 外层是物质层面, 即经过改造了的自然存在物; 中 间是制度层面, 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规范化了的 经济、政治、教育等各种制度、体制和方式; 最里层是精
文教资料 2007年1月号上旬刊 ○ 文化艺术研究
中国近代历史落后的文化透视
林月丹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其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也有繁荣景象, 但是到了近 代却成为历史的落伍者,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既有政 治的、经济的, 也有文化的因素。本文选取一个有限的 角度, 即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中国的文化是怎样导致近 代中国的落伍的?
但是, 这种定位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另一种结局就 是 重 认 知 、轻 实 践 , 使 经 济 的 发 展 丧 失 了 它 的 原 动 力 。 因为这种定位潜藏着这样一种倾向: 把伦理乃至整个 文化从整个社会中抽象出来, 分离开来, 为伦理而伦 理, 为文化而文化, 文化与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与经济 生活相背离。于是, 文化在获得其目的价值的同时, 却 丧失了其工具价值, 文化的目的性也变成了抽象孤立 的目的性, 其结果就是使人的欲望, 包括人们的经济动 机, 不能获得道德上的合法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进而 使经济发展丧失了其应有的原动力。
文 》一 说 :“从 日 在 木 中 ”, 同 时 其 引 申 义 和 其 本 义 也 是 不 无 联 系的。
参考文献: [ 1] 现代汉语词典[ 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年版. [ 2] 林 宝 卿.汉 语 与 中 国 文 化 [ M] .北 京 : 科 学 出 版 社 , 2000 年版. [ 3] 陈铁, 许亦 之.汉 字 解 形 辨 似 手 册 [ M] .湖 北 : 湖 北 辞 书 出版社, 1988年版. [ 4] 臧克和, 王平.说文解字新订[ Z]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年9月版.
既然文化是一种力量, 那么它就应该具有与物理 力相通的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其中,“大小”可以 理 解 为 文 化 要 素 的 多 寡 ;“方 向 ”是 文 化 要 素 对 人 、经 济、社会作用的向度; 而“作用点”则是文化对人、经济、 社会作用的切入点。三者的统一, 决定着文化力的性 质、程度与结果。从理论上说, 历史越悠久, 文化积淀越 深厚, 其文化要素也越丰富, 发育越充分, 文化有机体 所具有的文化动力也就应该越大。然而, 这毕竟只是理 论的抽象, 并不等同于现实本身, 现实远比理论要复杂 得多。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虽然我国有着五千年的 文明历史, 文化发育也比较成熟, 但在近代文化力却很 匮乏, 正是因为这种匮乏, 进而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导致中国到了近代便成为历史的落伍者。
神层面, 即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 道德风尚、思维方式等。文化的这种宽泛定义, 使文化 成为“百纳之物”, 也印证了“文化是个筐, 什么都能装” 的 俗 语 [1]。而 狭 义 的 观 念 型 文 化 则 主 要 是 指 上 述 精 神 层 面, 而本文所要阐述的“文化”, 是根据唯物史观关于社 会 结 构 的 观 点 , 从 文 化 与 经 济 、政 治 的 区 别 与 联 系 中 , 即从观念形态的角度来进行理解。认为文化作为一定 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形式, 是由特定的 符号(语言和其他象征)传达的, 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 各种思想观念、社会生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所以, 本 文认为文化作为人们创造性努力的成果及其积累, 一 经形成后, 便是一种力量, 作用于经济、社会之中。
二、中国近代历史落后的原因分析 1. 先进文化要素的缺失导致文化力的匮乏 缺乏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集中体现在近代文化的 要素构成上。客观地说, 中国悠久的历史, 确实积淀了 深厚的文化要素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些为经 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并且很多要素不仅在当 时, 而且在现今都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例如, 在处理人 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主张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精神即
2. 相异文化的作用方向导致文化合力难以形成 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力的大小, 不仅取决于文化要 素的多寡, 同时还取决于它的作用方向。要素的丰富, 并不能形成现实的推动力, 因为它对经济的推动往往 并不是各要素的作用力代数和, 而是各要素形成的合 力。文化对经济作用的模式, 遵循的是平行四边型的原 理, 最后的作用力的大小, 取决于平行四边形总的合力 的大小。如果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不能形成平行四边形 方向上的一致, 那么就不是一种合理有效的作用模式, 就不能形成聚集作用。 然而,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文化的要素 虽然丰富多彩、有百家起放之现象, 但缺乏一种核心力 量即缺乏一种明确的作用方向, 从而使文化在发展和 被人民吸收过程中, 导致各种相异的文化, 不仅改变了 文化要素作用的性质, 而且削弱其本身固有的文化力。
61
○ 文化艺术研究 2007年1月号上旬刊 文教资料
“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不仅在中国具有现实意义, 而 且在世界同样是具有学习意义的。然而文化要素并不 只是一个量的概念, 不是说要素越丰富, 其力量也就越 大, 更重要是一个质的概念, 这种质的概念就是它所代 表和体现的时代精神。
如果文化的要素不能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要求, 那么文化要素再丰富, 它也不可能真正成为经济社会 发展的现实推动力, 相反, 只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包 袱。反思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不难发现, 其中虽不乏能 够体现时代精神, 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 但是也存在着 某些固有的缺陷,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缺乏推动经济发展 所必须的实证科学。然而, 为什么在一个拥有五千年文 明的中国, 却产生不了近代实证自然科学?对于这一问 题, 人们进行了许多研究,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应当 承认,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不可否定, 当时国人的 文 化 心 态 以 及 统 治 者 所 采 取 的 经 济 、文 化 政 策 也 是 阻 抑 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 从文化心态看, 即使到 了近代, 国人也仍没有摆脱从种族的视角来评价文化的 优劣的基本立场。以非类为耻, 固守夷夏之防, 认为中国 是居于天地中央的天朝上国, 其他民族则是不开化的蛮 夷之族。所以, 在这么一种文化心态的驱使下, 人们很自 然地拒斥西方, 把西方的科技视为雕虫小技, 把外语称 之为方言, 导致中国的文化没有及时地根据时代发展的 需要, 吸收西万的科技成果。其次, 从经济、文化政策看, 由 于 中 国 的 传 统 社 会 是 建 立 在 分 散 孤 立 经 营 、自 给 自 足 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在统治者看来, 农业是养民富民 的本业, 而工商业则末业, 因此, 对待工商业采取重税盘 剥、行政性的禁堵等政策来压抑其发展, 使得自然科学 失去了社会对技术的需要这一动力。而科学的不发达, 又使产业革命成为不可能。这样, 就陷入了工业和科学 都发展不起来的恶性循环。另外, 与经济上采取压抑工 商业发展相对应的, 在文化上, 封建统治者实行文化专 制主义, 例如“罢黯百家、独尊儒术”等, 使中国丧失了一 个 把 逻 辑 、数 学 、科 学 技 术 结 合 在 一 起 的 比 较 注 重 自 然 科学理论的学术传统, 使中国文化的发展呈现了畸形, 同时也导致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把精力放在经典文献的 研究上而与科学隔开来。这样, 由于科学文化要素的短 缺, 使得中国在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面 前, 感到束手无策, 落伍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了。
三、结语 基于上述诠释, 我们在对待历史特别是在对待历 史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的时候, 要克服抽象的文化 之争, 以辩证、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一方面应该正视 传统文化是影响中国近代落伍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新 的时代, 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建设性的努力, 从增强文化 力角度入手, 批判与扬弃其中丧失现实性与合理性的 文化要素, 引进、培植新的文化要素与文 化精神, 调整 文化力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点, 使其真正实现与经济和 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是要肯定, 肯定它的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 肯定它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 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代仍有其时代意义。
3. 只 求 人 格 完 善 、不 求 经 济 发 展 导 致 经 济 发 展 失 去原动力
综观整个中国文化, 我们可以发现, 在中国文化的 设计和中国文化的传统中, 社会伦理被当作当然的设 定和前提而存在, 确信社会本来或天生就是至善的, 社 会的至善是不证自明的, 不容怀疑的, 因而人们并不对 这种秩序作更多的反思, 在这个社会至善的预设面前, 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按照这种至善的社会的伦理秩 序要求, 建立内心信念, 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行wenku.baidu.com, 把外 在的伦理秩序内化为自己的生命秩序问题。因此, 其孜 孜以求的是造就圣人、贤人的道德人格, 它的基本思路 是通过人格的努力, 实现人伦的目标这—文化的作用 点定位在个体人格的完善或个体道德自我的建立上, 只求个体至善, 不求社会至善。当然, 这种把作用点定 位于人格的完善, 对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的 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说, 以人格为文化的作 用点, 是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文化根源。
《说 文 解 字 新 订 》, 发 现“日 ”字 的 写 法 在 古 代 并 不 是 只 有“⊙” 一 种 , 而 是 有“ ”“ ”“ ”等 八 种 , 而 其 中 像“⊙”的 写 法 就 有三种。古汉字的⊙变成隶书, 楷书的“日”之后, 已经一点也 看不出太阳的样子了。如果不考虑“日”字的历史, 根本无法找 出“日 ”这 个 字 的 字 形 跟“日 ”这 个 词 有 任 何 联 系 。可 见 ,“日 ”字 额字符已经从表意字变成记号字, 这记号字仍然代表它们原 来所代表的词, 它们在用作合体字的偏旁或假借用来表示其 他词的时候, 仍然能起义符或音符作用。“日”在成为“东”这一 合 体 字 时 就 正 好 体 现 了 这 一 点 。可 见 ,“囊 橐 说 ”所 认 为 的“东 ” 字与其甲骨文构形不吻合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跟的。
62
例如, 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中, 既包括 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 又包括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反 封建的民主性文化; 既有要求人们以一种积极入世的 人生态度, 以不断的德性努力来实现人生理念、自强不 息的儒家文化, 又有主张无为而治、告诫人们明之不可 为之而安之若命, 要求人们知足的道家文化, 更有佛家 的看破红尘, 出世得救的超人生表现。显然, 这种种不 同的文化, 它们的作用方向是各不一样地在对社会的 作用过程中, 势必相互干扰、相互影响。其结果必然导 致人们无所适从, 严重地削弱了文化合力的形成, 使文 化难以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关键词: 文化
引言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众所周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 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其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也曾出 现过“贞观之治”、“开元全盛”的繁荣景象 , 可是到了近 代却成为历史的落伍者, 这是每一个国人所不期望却无 法改变的事实。现在留给我们的就是去分析这种落伍的 原因。为什么同样是一个国度, 也同样是中华民族却在 不同时期会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 的, 但决不能仅从物质层面去寻找根源, 也不能仅从人 的层次去寻找, 因为近代的中国人民也并未改变勤劳、 勇敢、善良的民族特征。所以, 政治的、经济的分析之外, 还必须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 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经 济 、政 治 、文 化 三 者 有 机 结 合 的 统 一 体 , 近 代 中 国 的 落 伍, 应该说是这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决非是哪 一个方面单独所致。基于此, 本文仅从文化的角度来分 析, 中国的文化是怎样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的? 一、文化的涵义及在本文中的使用 什 么 是 文 化 , 学界至今论 说 不 一 、莫 衷 一 是 , 因 为 文化直接或间接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归 纳方法不同, 角度不同, 理解的宽窄也不一样。尽管对 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 但归结起来, 不外乎两类: 一种 是广义的文化观, 这种广义的文化观主要分为三个层 面: 外层是物质层面, 即经过改造了的自然存在物; 中 间是制度层面, 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规范化了的 经济、政治、教育等各种制度、体制和方式; 最里层是精
文教资料 2007年1月号上旬刊 ○ 文化艺术研究
中国近代历史落后的文化透视
林月丹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其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也有繁荣景象, 但是到了近 代却成为历史的落伍者,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既有政 治的、经济的, 也有文化的因素。本文选取一个有限的 角度, 即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中国的文化是怎样导致近 代中国的落伍的?
但是, 这种定位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另一种结局就 是 重 认 知 、轻 实 践 , 使 经 济 的 发 展 丧 失 了 它 的 原 动 力 。 因为这种定位潜藏着这样一种倾向: 把伦理乃至整个 文化从整个社会中抽象出来, 分离开来, 为伦理而伦 理, 为文化而文化, 文化与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与经济 生活相背离。于是, 文化在获得其目的价值的同时, 却 丧失了其工具价值, 文化的目的性也变成了抽象孤立 的目的性, 其结果就是使人的欲望, 包括人们的经济动 机, 不能获得道德上的合法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进而 使经济发展丧失了其应有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