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常子宫和双附件的超声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推荐-妇科超声诊断子宫附件的超声表现 精品

推荐-妇科超声诊断子宫附件的超声表现 精品
声暗区。 • 宫腔和输卵管扩张,并出现相应的透声暗区。 • 阴道、宫腔和输卵管的透声区互相连通。 • 当水份被吸收,积血粘稠,暗区中出现少数点状、
片状回声,加压时可浮动。
子宫肌瘤
什么是子宫肌瘤?其声像图有何特点?
• 是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30~50岁妇女 常见。一般呈实质性球形肿块,90%以 上的肌瘤生长于宫体部,始于肌层,向阻 力较小的方向发展,根据肌瘤部位分为壁 间,浆膜下、粘膜下、阔韧带和宫颈部肌 瘤。
• 早期超声无异常。较晚期肿瘤显示为宫颈 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宫颈 回声不均,内有不规则强回声和无回声区。
• 宫腔积血,癌灶坏死感染而引起。
子宫内膜息肉
声像图表现
宫腔线消失 子宫增大不明显 宫腔内结节状回声增强区, 边界清晰,有宫腔积液时显示清晰。
子宫内膜息肉
节育环的超声检查
• 卵泡位置移向卵巢表面,且一侧无卵巢组 织覆盖,并向外突出。
• 卵泡的增长速度1-3mm/d,排卵前5小时 可增长7mm。
已排卵的指征
• 卵泡外形消失或缩小,可同时伴有内壁塌 陷
• 缩小的卵泡腔内细弱的光点回声 • 子宫直肠凹有少量液性无回声
子宫发育异常
• 先天性无子宫。超声纵切和横切扫查,均 见不到子宫轮廓,两侧卵巢可被发现。多 合并阴道缺如。
子宫附件的超声表现
解剖
正常声像图及正常测值
正常子宫的声像图特点
• 子宫的纵切图像,在充盈膀胱透声暗区后,可显示前 后略扁的倒置梨状结构,锥状向下,一般多呈前倾位, 测量宫体和子宫颈的夹角,可以判断子宫是否过度前 屈或后倾、后屈。
• 子宫体轮廓线光滑整齐,子宫体为均匀中等回声结构, 子宫中央可显示反射较强的宫腔线回声,子宫内膜的 厚度和回声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子宫附件超声-精品医学课件

子宫附件超声-精品医学课件
31
6、鉴别诊断:
①子宫腺肌瘤:患者有渐进性痛经,肌壁增厚、回声粗糙, 无“假包膜”。
②子宫肥大:多产史,子宫呈均匀增大,宫体无结节,宫 腔无变形。
③卵巢肿瘤:注意瘤体与子宫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活动关系。 ④子宫畸形:注意宫腔线回声及宫体形态。
32
22
肌壁间肌瘤
23
浆膜下肌瘤
子宫表面有球状或结节状突出,呈 低或中等回声,加压扫查,瘤体与 子宫无分离现象。
24
粘膜下肌瘤
位于宫腔内者,”宫腔分离征” 可见宫腔内有中等或低回声团块, 即杯内球状
25
粘膜下肌瘤
粘膜下肌瘤脱入 宫颈管及阴道, 宫颈增大,其间 可见肿物团块, 同时见宫腔线扭 曲不规则
7
2、经阴道超声:
(1)探头频率:5MHz、6.5MHz、7.5MHz等。
扫查角度:60°、90°、120°、150°等
(2)优点:
① 图像清晰、分辨率高 ② 不必充盈膀胱及不受肥胖限制 ③ 子宫动脉及卵巢动脉血流显示率高
(3)局限性:
① 视野有限、解剖方位不清、远处较大肿块不能显示全貌 ② 对高位卵巢、绝经后阴道萎缩、盆腔内炎症粘连、结构变
15
⑵ 子宫动脉的频谱形态在非妊娠期显示收缩期尖 锐峰,舒张期速度减慢,并形成舒张早期“切 迹”。
16
(3)在各种血流参数中,RI与PI测值有较大的临床 意义,并随月经周期发生改变。 ① 分泌晚期和月经期RI与PI值升高。 (RI = 0.88±0.1,PI =1.8±0.4) ② 增殖期为中间值,分泌早、中期RI、PI值减低。 ③ 妊娠期子宫动脉RI、PI值减低,由于血流低阻 力使子宫肌层和粘膜层有丰富的血流灌注。 ④ 卵巢动脉经腹难测,多经阴道超声测到,与卵 巢功能状态有关。

妇科疾病超声诊断

妇科疾病超声诊断

妇科疾病超声诊断一、子宫解剖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呈倒置的梨形;成年人的子宫重约50 g,长7~8 cm,宽4~5 cm,厚2~3cm,子宫体壁由浆膜层、肌层、内膜构成,绝经后妇女正常子宫内膜呈线状或显示不清,厚度一般不超过4mm;子宫动脉发自髂内动脉前干,子宫动脉发出一下行小的阴道支,主干沿途发出弓状动脉,上升至子宫角时,即分为三支,一支分布于宫底,一支分布输卵管,而另一支分布至卵巢;卵巢具有双重血供,即从腹主动脉发出的卵巢动脉和子宫动脉上升支分出的卵巢支;二、检查方法及正常子宫超声表现一检查方法1、经腹超声检查;2、经阴道超声检查;3、子宫、输卵管声学造影检查;二正常子宫声像图1、纵切面①子宫形态:前位及平位子宫呈倒置梨形,轮廓清晰,表面光滑,后位子宫呈斜倒梨状;②肌壁:呈均匀点状回声,前后壁对称;③宫内膜:呈条状强回声,周期性变化,宫腔呈闭合状态,后位子宫显示模糊或不完全;④宫颈:圆柱形,回声较宫体略强,宫颈管呈强回声;⑤宫体与宫颈角度:前位子宫小于180度,平位子宫为180度,后位子宫大于180度;2、横切面前位及平位子宫宫底呈三角形,宫体呈椭圆形,中心部呈强回声,为宫内膜所致;后位子宫则宫颈位于宫体上方,呈偏强回声;三子宫测量方法1、子宫体长径上下径子宫最大纵切面时,自宫底外缘至宫颈内口间的最大距离;2、子宫厚径前后径与宫体长径垂直的最大距离;3、子宫横径宽径子宫横切面时,于两测宫角下缘子宫左右外侧缘间的最大距离;4、宫颈长径自宫颈内口至外口间的距离;四正常子宫超声测值不同年龄组及发育阶段的子宫大小常有不同,生育期子宫最大,青春前期及更年期以后子宫较小;生育期子宫:长径:5~7cm;厚径:~;横径:~;宫颈长径:~;宫体与宫颈之比:2:1;青春前期及更年期以后子宫:较生育期子宫各径线测值缩小约~,宫体与宫颈之比为1:1;五正常彩色与频谱多普勒子宫动脉在非妊娠状态下频谱正常波形显示为收缩期的尖锐峰,舒张期速度减低,并形成舒张早期“切迹”等特殊表现;并可观察到随月经周期的明显变化;三、子宫疾病的超声表现先天性子宫、阴道发育异常临床概述在胚胎发育期,由于双侧副中肾管在演变的不同阶段发育障碍而形成各种先天性子宫、阴道畸形,并常合并泌尿系畸形,如子宫畸形合并马蹄肾等;根据发育障碍的不同,子宫、阴道发育异常分以下四类:1、副中肾管停止发育有:幼稚子宫、先天性无子宫和单角单颈子宫、残角子宫;2、两侧副中肾管会合不良有:双子宫双阴道;双子宫单阴道或双角子宫、鞍状子宫;3、会合后中隔未退化有:纵隔子宫、阴道纵隔;4、会合后未贯通有:阴道闭锁、处女膜闭锁等;临床特点:1、先天性无子宫、幼稚子宫:前者表现为原发性闭经,妇检触不到子宫,常合并先天性无阴道;后者表现为月经量少,不规律,不孕,触及小子宫;2、双子宫、双角子宫、鞍状子宫:患者可表现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常有流产、早产、不孕或难产史;3、阴道和处女膜闭锁:原发闭经,经血潴留,周期性下腹痛为常见症状,妇检可触及阴道、子宫增大并有囊性感;超声表现1、先天性无子宫盆腔探查不到子宫轮廓,可探及两侧卵巢回声,常合并无阴道;2、幼稚子宫子宫及阴道轮廓可辨认,但宫体各经线测值均较正常小,宫体与宫颈之比为1:1或1:2;3、双子宫可探及两个宫体回声,较狭长且左右对称;两个宫内膜回声;两个宫颈回声;如合并双阴道还可见两个阴道回声;横切面自下而上可见:1、双阴道呈两个强回声点或阴道回声增宽;2、双宫颈呈一较宽椭圆形实性偏强回声;3、双宫体呈并列存在,可二者相同或一大一小,肌壁回声相同;双宫腔呈“蝶形”或“眼镜征”;4、双角子宫子宫横断面上宫颈部和宫体部多无异常,切面上移近宫底部,可见宫底两侧各有一类肿物样实性回声区,呈马鞍形,并对膀胱产生典型的“V”形压迹;或宫底部宫体断面呈角状突起,其中心部有各自的宫内膜线状回声;双角子宫一侧妊娠时,易将对例子宫角误认为子宫肌瘤,应注意观察其内有无宫内膜回声可资鉴别;5、单角子宫子宫外形呈梭形,另一侧为子宫残角,有时可见残角子宫内积血产生的无回声区;横断面可见宫底有一隆起,其内部回声与宫底部相似,应与肌瘤鉴别;6、纵隔子宫子宫外形正常,声象图较难发现,当妊娠早期有羊水衬托时,可发现宫体有略强回声的中隔;宫腔声学造影有助于诊断;7、处女膜闭锁伴有经血潴留时,阴道、子宫腔呈囊状扩张,内为液体无回声区;阴道子宫无回声相连通,随子宫周期性收缩和舒张,无回声区可减小或增大,并有流动性;积血延及输卵管者,双侧输卵管扩张,表现为带状或梭状无回声,与宫腔无回声连通;子宫直肠窝也可显示液性无回声区;子宫、阴道先天性发育畸形常可合并泌尿系畸形,如肾缺如,肾发育不全等,当发现子宫畸形时应注意肾脏的检查;其他影像学表现1、CT:子宫、阴道先天性发育异常CT诊断的报道不多,经验不足,因此无诊断优势,超声足以达到诊断之目的;2、MRI:先天性无子宫,在盆腔中央不能见到子宫影象;幼稚子宫则宫体明显变小,宫颈相对正常,子宫内膜、肌层和结合带存在;部分性实性子宫可见宫腔偏侧,其内有陈旧性月经血之MRI信号;完全性实性子宫则宫腔消失;冠状面能较好WI 地显示双子宫和双角子宫畸形,依靠宫体形态和子宫腔形态改变,可以确诊;T2宫腔和内膜信号增高,可很好显示宫腔低信号隔膜,有利于纵隔子宫的诊断;单角子宫MRI冠状面显示正常子宫形态消失,而呈椭圆形或梭形;子宫肌瘤临床概述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肿瘤多起源于子宫肌层内可生长到粘膜下或浆膜下,由平滑肌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成;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35岁以上妇女约20%~40%可发生;瘤体大小不一,单发或多发;主要临床表现为子宫出血、腹部包块及肿瘤引起的压迫症状;超声表现1、声像图表现1子宫增大或出现局限性隆起,致子宫切面形态失常;2肌瘤结节部一般呈圆形低回声区或等回声区或分布不均的强回声区;3子宫内膜回声移位与变形;4膀胱产生压迹与变形;5继发变性时,可见边界模糊无回声区或边界清晰的圆形无回声区及强回声光团或弧形光带,其后伴声影;2、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多数肌瘤周围显示环状或半环状血流;其他影像学表现1、宫腔碘剂造影:可见宫腔扩大变形,宫内有小息肉状或豆状充盈缺损,或见肌瘤侧子宫壁向腔内呈弧形突出,较大肿瘤多推挤子宫移位;2、盆腔充气造影:多见子宫体积增大,膨隆呈球形,宫体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的块影突出,外周轮廓光整;3.、选择性血管造影:子宫肌瘤的供血来自子宫动脉的宫壁内动脉,肿瘤使子宫壁内动脉拉直移位,子宫动脉管腔增粗,两侧子宫动脉间距加宽;肌瘤包膜中的血管呈包绕改变,同时有螺旋状病理血管伸入肌瘤中央,并常见肿瘤染色;当肿瘤中央坏死时,中心部血管稀少,周围血管增多;肿瘤血管明显增多并伴有静脉早期显影征象时,提示肿瘤可能恶变为肉瘤;4、CT平扫;子宫体呈分叶状增大或局部有向外突起的实性肿块,密度多均匀,边界清楚,与周围的分界锐利;肿瘤中央有坏死、囊变即呈低密度区;如发现瘤体内有钙化,对诊断有很大帮助;增强扫描,肌瘤和子宫肌层一样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加权像信号强度与 5、MRI:子宫肌瘤形态学改变同 CT;肿瘤边界光滑清楚,T1加权像其信号中等或稍高于子宫肌层;子宫肌层相似,T2检查方法比较US无辐射损伤,可多轴位和重复检查,是临床首选检查方法,90%以上均可明确诊断;CT或MRI是进一步检查的最佳方法,特别是CT分辨率高,对钙化、坏死等均能清楚显示;往日常用的宫腔碘剂造影和盆腔充气造影现在极少采用;选择性血管造影在鉴别良性恶性中有一定价值;子宫肌腺症临床概述子宫内膜异位于子宫肌层称子宫腺肌症,异位的子宫内膜随月经周期发生出血;切面可见间夹有厚纤维带和微型囊腔,在腔中有陈旧性巧克力样血液,脏外壁无假包膜;临床表现特点为继发性渐进性痛经;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呈结节性,质硬,周围有粘连,后壁可触及蚕豆大小硬结,约50%患者合并子宫肌瘤,15%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超声表现1、子宫形态饱满,均匀性增大,轮廓线规则;也有呈局限性隆起和非对称性增大;2、子宫肌壁呈杂乱不均质回声,兼有实性低回声或强回声区,周界模糊不清;或肌壁内呈小蜂房状散在的无回声区,随月经周期可有增大或缩小;3、子宫内膜呈线状强回声,居中或无异常表现;4、盆腔内膜性囊肿如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盆腔内可见囊性无回声区,包膜模糊增厚,囊内呈点状回声;5、子宫肌腺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一般无特异性表现,其血供来源于子宫正常血管,在血管的分布上病灶周围无环状或半环状血流;可与子宫肌瘤鉴别;其他影像学表现1、CT:CT在子宫腺肌症中的应用不多,有关报道也较少;2、MRI:子宫体积增大,因移位于子宫肌层的内膜腺体随月经而有周期变化,故MR信号有所不同,T1WI在子宫肌层内可见斑点状的高信号,T2WI也为高信号,但较T1WI高信号斑点增多;此外,可见陈旧性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之低信号;子宫腺肌症时,子宫内膜由管腔向肌层移位,子宫基底部变毛糙,结合带变模糊;子宫内膜癌临床概述本病发生于子宫内膜,故又称子宫内膜癌;发生在50岁以上的更年期和绝经期妇女多见;病理形态可分为:1、弥漫性:整个宫内膜不规则增厚伴乳头状隆起,癌肿常浸及肌层;2、局限性:部分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隆起,表面可有溃疡、糜烂、坏死等;3、息肉型;子宫腔内突出息肉样癌瘤,侵及范围较小;临床分期:Ⅰ期:癌肿局限于子宫体;Ⅱ期:癌肿侵犯子宫体和宫颈;Ⅲ期:癌肿扩散到子宫外,但未超出真骨盆范围;Ⅳ期:癌肿扩散到真骨盆以外或已侵犯膀胱或直肠;临床特点:1.绝经后阴道出血,晚期可有坏死、脱落的烂肉样组织,继发感染时排出物有恶臭味;2.子宫不规则收缩时可有阵发性腹疼;超声表现1、早期宫体癌子宫内多无特殊异常表现,或仅见宫腔轻度分离;2、中、晚期宫体癌1子宫增大,形态可正常;当肿瘤向宫外和宫颈侵犯时,子宫形态失常,表现凸凹不平;2宫腔内表现有:弥漫型者,整个宫内膜回声不规则增厚,增强,表面凸凹不平;局限型及息肉型者,宫腔内可见不规则低回声或中等回声区,基底部宽、厚,癌组织出血、坏死时,宫腔内可见无回声暗区和点片状强回声;3宫体及宫颈受侵时,子宫肌壁回声不均匀,内可见强弱不均或无回声区,外膜回声不连续;宫颈失去正常形态,呈不规则低回声;4盆腔受侵时,可见子宫周围有肿块回声;浸及膀胱可致膀胱壁呈低回声性增厚且表面凹凸不平,与子宫粘连时,二者界线不清楚;5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动脉和病变处血流对子宫内膜癌诊断有一定帮助;主要表现为内膜癌肿瘤周边或内部可见较丰富血流呈彩条或彩球状,频谱多普勒检测呈低阻特征;RI阈值为~;其他影像学表现1、CT:子宫体癌患者Ⅰ期占大多数,平扫时肿块与子宫肌组织呈等密度,如肿块未超出子宫轮廓之外时容易漏诊;也可表现为子宫对称性或局限性、分叶状增大,中央有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后坏死区境界不清,形状不规则;对II—IV期宫体癌患者CT诊断较容易,CT分期的准确率达90%左右;II期表现为宫体增大伴宫颈增大,中央为类似圆形的水样密度区和低密度区;III期表现为宫旁和阴道旁低密度脂肪影消失,代之以不规则软组织肿块;IV期表现为直肠前壁或膀胱后壁与子宫之间脂肪间隙消失,边界失去光整轮廓,毛糙或呈小锯齿状增厚,盆腔淋巴结增大,超过;增强扫描有助于判断肿块的确切边界和鉴别淋巴结与血管断面;2、MRI:由于子宫体癌起源于宫内膜,癌组织信号多与正常内膜信号相似,因此,早期宫体癌的MRI多无特征性表现,常需结合诊断性刮宫和活检证实;小于2~3cm 者,MRI常易遗漏;浅层子宫体癌MRI的诊断主要依靠子宫腔内高信号区增宽;育龄的妇女高信号厚度大于9mm,绝经后妇女的宫腔高信号厚度大于4mm应视为异常;信号的肿块,子宫内膜癌向肌层侵犯及子宫外侵犯时,则在肌层和子宫外见长T2如有变性、出血、坏死、液化区,T信号常不均匀;宫体癌侵犯宫颈时,正常较低信2号的宫颈呈现为较高信号;静脉注射Gd—DTPA后,内膜癌灶强化常不及肌层强化,因而有利于判断肌层侵犯;卵巢非赘生性囊肿临床概述非赘生性卵巢囊肿不属卵巢真性肿瘤,一般体积较小,多能自行消退;其中滤泡囊肿和黄体囊肿常为单发,前者为卵泡不成熟或成熟不排卵,卵泡内液体潴留所形成,后者为黄体持续存在增大所致;黄素囊肿与滋养层细胞肿瘤伴发,由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刺激卵泡使之过度黄素化所致,多呈双侧性;多囊卵巢系月经调节机理失常,卵巢增大,包膜增厚,包膜下为不同发育期和萎缩的卵泡,无发育成熟卵泡和黄体;临床特点:滤泡囊肿和黄体、黄素囊肿多无自觉症状,但较大囊肿发生蒂扭转和黄体囊肿自发破裂时可发生急腹症;多囊卵巢常见症状有多毛、肥胖、月经稀少或闭经,双侧卵巢增大;超声表现1、滤泡囊肿和黄体囊肿呈圆形无回声区,边缘清晰光滑,突出于卵巢表面,内可有强回声分隔,定期追踪观察,可自行缩小和消失,也可持续存在;2、黄素囊肿多呈双侧性,囊肿可为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壁薄,边界清晰,内呈多房状间隔光带回声;大小不一,一般为5~10cm;随滋养层细胞肿瘤治疗后,可自行消退;3、多囊卵巢双侧卵巢呈均匀性增大,包膜回声增强,增厚,其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小无回声区或散在米粒大小的暗区,随月经周期变化,B超追踪观察,无发育成熟的卵泡;其他影像学表现1、CT:非赘生性囊肿CT一般不能显示,典型者表现为位于附件区的外形光滑的囊性肿块,密度均匀CT值接近水,壁菲薄;如为出血性囊肿,囊内密度增高,与正常卵巢交界处可出现局限性壁增厚及细条样间隔影,与囊腺瘤不易鉴别;2、MRI:卵巢囊肿性病变种类很多,MRI无法辨别囊肿的种类;从MRI表现角度,一般单纯性囊肿,包括滤泡囊肿、黄体囊肿呈长T1和长T2信号,强度与膀胱内尿液相仿;出血性囊肿信号与出血时间和MR场强有关,亚急性期出血的正铁血红蛋白呈明显短T1和长 T2信号;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概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50%以上累及双侧卵巢,囊内含巧克力样陈旧性血液;囊肿直径一般为5~6 cm,最大可达25 cm;囊肿多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临床上一般多有痛经,呈继发性渐进性,有逐年加剧倾向;如阴道直肠隔受累,可在阴道后穹窿扪及或看到突出的紫蓝色结节;超声表现囊肿多位于盆腔较低位置,固定,呈圆形或椭圆形,壁厚模糊,多在5cm左右,内部回声多样化,可为囊性无回声区内有细小密集光点,或模糊线状分隔,亦可表现为不均质的圆形实性低回声团块,但后壁回声呈增强效应;声像图上可分为:1、单纯囊肿型;2、多囊型;3、囊内均匀光点型;4、囊内团块型;5、混合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声像图类型可随月经周期相互演变;其他影像学表现1、CT:同非赘生性囊肿2、MRI:巧克力囊肿属出血性囊肿,且囊肿大小随月经周期有所变化;囊肿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壁薄而光滑,其内可有分隔,静脉注射Gd—DTPA后无强化;较小囊肿MRI可无异常发现;卵巢畸胎瘤临床概述卵巢囊性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发生于生殖细胞,占卵巢肿瘤的10~1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较多发生于青年妇女;绝大多数为良性,极少数发生恶变占~%;肿瘤中等大小,一般5~6cm,呈圆形,肿瘤由分化成熟的三胚层组织构成,内可有油脂类物质、软骨、毛发、牙齿等;临床一般无症状,如发生蒂扭转则出现急腹症;超声表现卵巢畸胎瘤超声表现多样,一般有以下几种特殊声象图表现:1、类囊肿型似典型囊肿,囊壁规则清晰,囊内呈无回声,多呈单房,少数呈多房或囊内还有小囊;可有密集点状回声浮游;2、脂液分层型囊内前方为偏强点状回声,密集,后方为液性无回声区,两层之间有一略强回声水平分界线;3、面团型囊内可见一个或数个较强回声团块,可附于囊壁一侧,也可漂浮于囊肿中间,其后方有不典型声影;为粘稠皮脂及毛发混合形成,似面团状,故又称“面团征”;4、壁立结节型囊壁隆起结节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5、混合型囊内回声杂乱,除可见无回声区外,还可见点状、条索状、团块状、片状强回声伴声衰减或声影,为牙齿、骨、油脂、钙化物的混合表现;6、类实性肿物型囊内几乎被大量毛发充满,或仅有少量油脂时,类似卵巢实性肿瘤,表现为肿瘤前壁呈弧形强回声带,后方伴声衰减或声影,压迫或加压时,肿物内容物有浮动感;肿物轮廓及边界均较模糊,易发生漏诊后误诊;7、恶性畸胎瘤当畸胎瘤体积迅速增大,囊壁不规则增厚,囊内回声杂乱,除组织的多样性结构构成的超声多样化反射外,其主要特点为肿瘤趋向实变,如囊壁及分隔上出现大量实质性团块回声,原来较细的分隔变得粗大、紊乱、模糊等;如伴有腹水时,预示肿瘤的腹膜浸润或腹腔种植;未成熟畸胎瘤则表现为单侧实质性肿瘤,表面凹凸不平及结节状隆起;其他影像学表现1、CT:典型的畸胎瘤,CT显示为密度不均的囊性肿块,囊壁厚薄不均,可有弧形钙化,囊内可见高密度的骨骼、牙齿、或钙化斑块,此为畸胎瘤的特征性表现;一般显示不出负CT值的脂肪组织密度,改变体位扫描,其内容物可随重力而改变位置,如能见到“飘浮征”,即为皮脂样物飘浮于脂一液面上,也为畸胎瘤的特征性表现,但出现率极小;2、MRI:卵巢畸胎瘤可有内、中、外三个胚层组织构成,因其组织成份的复杂性,MRI表现也复杂多样;完全囊性畸胎瘤较少见,其MRI表现与卵巢囊肿相同,仅能通过病理鉴别;以脂肪为主者,呈短Tl 和较长T2信号,其周有低信号囊壁;毛发、肌肉等软组织在Tl 和T2WI上呈中等信号;畸胎瘤内细胞碎屑;软组织成份与液性脂肪间可形成分层现象,其上为高信号液性脂肪,下面为中等信号细胞碎屑和软组织结构,此种征像对囊性畸胎瘤诊断很有帮助;卵巢囊腺瘤癌临床概述卵巢囊腺瘤系来自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具有高度的多能性,如向输卵管上皮化生,则形成浆液性肿瘤;向宫颈柱状上皮化生,则形成粘液性肿瘤;浆液性囊腺瘤多数为单发,双侧性占15%左右;可分为单纯性和乳头状两种;前者多为单房性,壁光滑;后者常为多房性,囊壁有乳头状突起,大小不等,一般较小,伴有壁内小钙化体,镜下为砂粒体;乳头穿破囊壁可种植腹壁致腹水;粘液性囊腺瘤较浆液性为少,多为单侧多房性,表面光滑,内含粘液性或胶冻状粘稠液体;约10%可见有乳头生长于囊壁,瘤体较大,如穿破囊壁引起腹膜种植,产生大量粘液称腹膜粘液瘤;卵巢囊腺癌是最常见的卵巢恶性肿瘤,大多数由囊腺瘤恶变而来;浆液性囊腺癌占卵巢上皮性癌的50%,可双侧性,肿瘤大小约10~15cm,多为部分囊性部分实性,呈乳头状生长,肿瘤生长很快,常伴有出血坏死;粘液性囊腺癌占卵巢上皮性癌的40%,常只限一侧,粘液性囊腺瘤恶变时,囊腔增多,间隔增厚,有较多的乳头状实质性成份,为肿瘤过度增殖所致;超声表现1、浆液性囊腺瘤癌1单纯性囊腺瘤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囊壁薄而光滑,囊内呈无回声;囊壁后方透声性增强;2乳头状囊腺瘤肿瘤可为单房,亦可为多房,囊壁内面可见大小不等的局限性乳头状突起突向囊腔,呈实质性,形态规则,囊腔呈无回声;3浆液性囊腺癌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为主的包块,囊壁不规则增厚,内面有较多乳头状或团块状实质性软组织回声突向囊腔,或向外壁侵犯;2、粘液性囊腺瘤癌1粘液性囊腺瘤肿瘤呈卵圆形,轮廓清晰,囊壁较厚3~5mm,规则光滑,囊内可见多房性间隔呈强回声,囊腔大小不一,囊壁内面可有不规则乳头状回声突起,囊腔内有散在点状回声;2粘液性囊腺癌肿瘤呈椭圆形或分叶状无回声区,囊壁明显不规则增厚,囊腔内有较多间隔光带,呈不均匀性增厚,并可见乳头状或团块状软组织回声,自囊壁和分隔突向囊腔;囊腔内还可见点、片状偏强回声;肿瘤向外生长,浸润周围组织和腹膜时,可见向外伸展的局限性团块回声伴腹水液体无回声区;其他影像学表现1、CT扫描:浆液性囊腺瘤壁薄且均匀一致,CT值接近于水的密度,附壁有乳头状突起并不多见;粘液性囊腺瘤直径一般大于10cm,CT值高于水的密度但低于软组织,囊壁有不均匀增厚,囊内有间隔构成的囊腔;两种囊腺癌边缘光滑整齐,极少与周围组织粘连;增强扫描囊壁呈线状强化;2、MRI:浆液性囊腺瘤 T1加权像呈均匀的低强度信号,T2加权像呈均匀的高强度信号;粘液性囊腺瘤因含蛋白量较多,T1、T2加权像均较浆液性囊腺瘤信号强度增高;卵巢癌临床概述卵巢癌分原发性和转移性两种,原发性癌占卵巢癌的80%,转移性癌占20%;整个肿瘤全部呈实性,内有变性、坏死、液化时形成囊腔;肿瘤一般体积较小,穿破包膜种植到子宫直肠窝、腹膜及周围器官,形成粘连和结节,多伴有腹水;临床表现为早期可无症状,中晚期癌肿生长迅速,压迫神经或向周围组织浸润时,出现腰疼,腿痛;浸润膀胱时,出现血尿、尿频、尿急;发生腹水时腹部胀大;妇检可触及盆腔肿物;超声表现。

妇科超声诊断--子宫附件 ppt课件

妇科超声诊断--子宫附件  ppt课件

PPT课件
28
PPT课件
29
第三节 子宫附件正常声像图
• 基本扫查法 ★经腹体表探测:膀胱适度充盈 ★经阴道超声探测:
PPT课件
30
正常子宫声像图
• 子宫纵切:
• 呈倒置的梨形
• 轮廓光滑清晰
• 肌层均质性中等强度回声
• 宫腔呈线状高回声
• 子宫内膜厚度与月经周期有关,增殖期 约2-5mm,分泌期5-10mm,
PPT课件
41
子宫肌瘤
肌壁间
浆膜下
阔韧带肌瘤 宫颈肌瘤
粘膜下
PPT课件
42
子宫肌瘤
(myoma of uterus)
粘膜下肌瘤
PPT课件
43
子宫肌瘤
(myoma of uterus)
浆膜下
粘膜下 肌壁间
PPT课件
44
子宫肌瘤
(myoma of uterus)
浆膜下肌瘤
PPT课件
45
子宫肌瘤
10
(二)子宫的组织结构
子宫壁的组织结构
• 子宫壁由外向内分为浆膜层、肌层、内 膜层。其中肌层自内向外可分三层:即 黏膜下层、中间层和浆膜下层。
• 内膜层表面2/3为功能层,余下1/3为基底 层。
• 功能层有周期性变化
PPT课件
11
子宫壁 侧切面
PPT课件
12
子宫内膜 的周期性 变化
PPT课件
病理:子宫腺肌症 23 岁, 月经过多,痛经
PPT课件
76
子宫腺肌症
动脉壁中层囊性坏死
85 岁,弓形动脉硬化
PPT课件
77
四、宫颈癌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病理变化:肉眼观,分为四型

妇科超声检查规范详解ppt课件

妇科超声检查规范详解ppt课件
2.若不能憋尿者(急诊或年老体弱者)可在 常规消毒下插导尿管注入生理盐水300~ 500ml后检查。口服或注射利尿剂亦可采用 ,但宜慎用。
-
13
第三节 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
女性生殖器胚胎期副中肾管在演变的不同 阶段中发育异常,可形成子宫和阴道畸形 ,并常合并泌尿系畸形。常见的畸形有: 先天性的无子宫、幼稚子宫、双子宫、双 角子宫、纵隔子宫以及处女膜或阴道闭锁 等。
①卵巢长轴最大切面测量卵巢长径及前后 径。
②对直径>10mm的卵泡,分别测量,并记 录卵泡数目。
有条件的单位可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对子 宫和卵巢的血供进行检测。子宫和卵巢的 血流灌注与雌激素和孕酮的循环水平有关 。
-
12
【注意事项】
1.膀胱充盈过度对盆腔检查的影响较大,充 盈过度可造成盆腔脏器移位,影响诊断的 准确性。膀胱充盈不佳或无尿液充盈,常 看不清盆腔脏器及其周围的关系,易造成 漏诊和误诊。
-
17
【检查内容】
5.检查双角子宫。子宫横切面见子宫底部较宽,中间有一切迹,呈“ 马鞍形”,形成左右双角,近宫底处可见两个宫腔,而宫体、宫颈仅 一个。另还有残角子宫,即子宫一侧发育正常,另一侧为残角。
6.检查纵隔子宫。横切面上子宫横径增宽,其内可见两个宫腔内膜回 声。若两部分内膜均延续至宫颈,为完全性纵隔子宫;若双侧内膜回 声汇合,则为不完全性纵隔子宫。偶有一侧宫腔妊娠或有积液时,则 更易于识别。
以上两种检查有一定难度,只在有条件的 医院进行。
-
7
第二节 正常子宫及其附件
子宫常因发育阶段、未产妇与经产妇以及 内分泌的影响等不同情况,而有生理性的 差异。
-
8
【检查方法】
1.经腹部超声检查前应饮水500~800ml, 使膀胱适度充盈(以能显示子宫底部为标 准)。

子宫及附件超声描述模块

子宫及附件超声描述模块

膜线居中,厚约cm,宫内见一节育环反射,其位置正常,双侧卵巢大小:R: x cm,L: x cm/双侧卵巢形态大小正常,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声像。

(老年人可提示:宫内节育环存在)2、子宫显像呈(前/横/后)位,大小约cm,形态正常,肌壁回声细小均匀,内膜线居中,厚约cm,宫颈厚cm,宫颈前后壁探及多个囊性暗区,后壁回声增强,双侧卵巢大小:R: x cm,L: x cm,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宫颈肥厚伴纳氏囊肿声像。

3、子宫发育不全,子宫颈比子宫体长,宫体小,呈前位。

两侧可见卵巢,大小:R: x cm,L: x cm,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幼稚子宫声像。

4、盆腔扫查,探及两个子宫样结构:左侧子宫大小约cm,肌壁回声细小均匀,内膜线居中,厚约cm;右侧大小约cm,肌壁回声细小均匀,内膜线居中,厚约cm;可见两个宫颈回声及两条阴道气体回声,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

双子宫、双阴道畸形声像。

5、子宫显像呈(前/横/后)位,大小约cm,形态正常,肌壁回声欠均质,子宫体部前壁探及一大小约cm的实性(回声)结节,边界(),形态(),内部回声(),CDFI,(),内膜线居中,厚约cm,双侧卵巢大小:R: x cm,L: x cm,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子宫肌瘤声像。

6、子宫显像呈(前/横/后)位,大小约cm,形态饱满,肌层回声明显不均匀,可见多个小无回声区,边缘不清晰,以后壁为著,内膜线居中,厚约cm,双侧卵巢大小:R: x cm,L: x cm,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子宫腺肌症声像。

注:痛经是主要临床症状。

7、子宫显像呈(前/横/后)位,大小约cm,形态正常,肌壁回声细小均匀,内膜线居中,厚约cm,宫颈厚cm,回声不均质,其内探及一大小约cm的(回声)包块,边界(),内部回声(),CDFI,(),Vmax:cm/s,RI:。

双侧卵巢大小:R: x cm,L: x cm,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妇产科B超

妇产科B超

子宫、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

宫内节育器位置正常。

子宫前位/平位/后位,宫体大小××mm,内膜线居中/线欠清/厚度约mm,肌层回声均匀。

宫腔内未探及明显异常回声/孕囊样无回声。

宫内见节育器,位置正常/下移,其上极至宫底浆膜层距离约mm。

双侧附件区未探及异常回声。

子宫直肠窝未探及游离液性暗区。

彩色多普勒未探及异常血流信号。

宫内早孕,胚胎存活/早孕可能,请结合临床/早孕。

子宫内可见妊娠囊/妊娠囊样无回声,大小约mm×mm,形态规则/欠规则,囊内见未见/卵黄囊,见点状胚芽/未见点状胚芽/见一长约mm胎芽/见一胎儿回声,头臀长mm,并可见/未见原始心管搏动/未见胎心。

子宫实质性团块,考虑子宫肌瘤。

子宫体积增大,形态失常,轮廓线不规则,肌层回声不均匀,宫体前壁探及一个类圆形实性低回声团块,边缘清楚,大小约×mm,CDFI于实性团块周边可探及环状血流信号,内部可探及少许点状血流信号。

子宫内低回声团块,性质待定,考虑子宫腺肌瘤可能性大,建议进一步检查。

子宫体积弥漫性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匀,其实质内局部可见一个类圆形实性低回声团块隆起,边界不清楚,大小约×mm。

子宫内膜增厚,考虑子宫内膜增殖症。

子宫形态正常,体积不大,内膜增厚约mm,沿宫腔形态分布,呈梭状强回声,边缘粗糙不光整,其内可见点状强回声,形状尚规则,与肌层分界清楚。

宫腔内高回声实性突起,考虑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肌层回声不均匀,宫腔线分离约mm,宫腔内可见一大小约×mm的类圆形实性高回声团状突起,边缘模糊。

子宫内膜不均匀性增厚,性质待查,考虑子宫内膜癌,建议诊断性刮宫。

子宫体积呈球形增大,形态失常,肌层回声不均匀,宫腔不清晰,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边界不清,厚约mm,内膜回声不均匀,与肌层分界不清。

CDFI于病灶内可探及丰富血流信号,动脉血流峰值速度约cm/s,RI:。

宫颈肥大。

子宫形态失常,呈筒状,宫颈明显增大,直径约mm,宫体内未见明显异常声像。

子宫正常超声书写

子宫正常超声书写
全宫术后:
右卵巢回声未见明显异常,左卵巢显示欠清。
盆腔未探及明显囊实性包块声像。
全宫术后:
右卵巢回声未见明显异常,左卵巢显示欠清。
盆腔未探及明显囊实性包块声像。
宫内妊娠,单胎,未见颅骨光环回声,胎儿头端可见35×35×32的回声团(颅底骨、颜面骨、及眼眶),脊柱连续性好,胎心(HR)145次/分,腹部回声未见明显异常。肱骨(HL)26mm,股骨(FL)20mm。羊水暗区48mm,透声好。胎盘附着于子宫后壁,厚度20mm,成熟度0级。
右侧卵巢19×20×11mm,内回声未见明显异常。
于左附件区探及78×70×63mm,
左卵巢卵泡10×10mm
右卵巢卵泡5×5mm
左卵巢卵泡10×10mm
右卵巢卵泡5×5mm
子宫后位,形态规则,宫体大小56×62×48mm,宫颈30×28mm,宫腔内可见22×22×11mm的椭圆形妊娠囊,囊内可见胚芽回声,长2mm,可见胎心搏动。
子宫前位,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肌壁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内膜6mm。
双卵巢回声未见明显异常,于右卵巢上方见一大小为39×38×29mm的无回声区,边界尚清,形态欠规则,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
子宫前位,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肌壁回声均质,未见占位性病变,内膜10mm。
左右侧附件区见大小分别为58×62×52mm、48×42×34mm类圆形的无回声区,壁厚,内壁欠光滑,后壁及后方组织回声增强,团块内部有密集细小均匀的光点回声。右侧团块内见分隔光带。
双侧卵巢回声未见明显异常,于左宫旁见多条宽窄不一、长短不等、走向各异的暗带,范围34mm×30mm×27mm,最大内径7mm。
CDFI:子宫动脉RI0.74,PI1.59;子宫肌壁见星点状彩色血流信号,动脉RI0.69,PI1.46,左宫旁暗带彩超下为红蓝相间的彩色信号填充,可记录到静脉性频谱。

妇产科子宫附件超声检查是什么

妇产科子宫附件超声检查是什么

妇产科子宫附件超声检查是什么妇产科子宫附件超声检查,简单来说它是一种用于评估女性生殖系统中的子宫和子宫附件健康状况的医学检查方法,通过使用超声手段,医生可以获取患者子宫及其附件的详细信息并对其进行评估,它不仅在许多妇科疾病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种无创、无痛的检查手段,是妇产科检查中最常用的检查技术之一。

1. 妇产科子宫附件超声检查的简单介绍如上所述,妇产科子宫附件超声检查是用来获取患者子宫及其附件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本质上是一种超声检查技术。

通过将超声波传感器放置于患者的腹部或阴道内,将超声波引导到子宫和附件区域。

当超声波穿过皮肤和组织反射回来时会被探头所接收,并在监视器上转化为图像,从而为医生提供重要信息,帮助他们诊断和治疗妇产科疾病。

而且妇产科子宫附件超声检查是一种安全、无痛、非侵入性的检查方式,因此在现代妇产科治疗中被广泛的实践与应用,成为了评估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重要工具之一。

2. 妇产科子宫附件超声检查的应用领域妇产科子宫附件超声检查在妇科医学中的应用领域相当广泛,其中比较常见的应用领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妇产科子宫附件超声检查被用于不孕症的评估。

通过妇产科子宫附件超声检查可以检测是否存在子宫畸形、卵巢囊肿、卵巢综合症等问题,从而帮助医生良好地确定不孕不育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应用于月经周期异常再检查,对于出现月经不调、月经过多或是月经缺失等症状的患者,可以通过子宫附件超声检查对于子宫内膜的厚度和结构进行评估,并检测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病变。

再次是盆腔疼痛,妇产科子宫附件超声检查可以检测有卵巢囊肿、卵巢扭转、盆腔积液、子宫内膜异位等症状引起的盆腔疼痛,帮助医生确定疼痛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除此之外,妇产科子宫附件超声检查在妊娠监测和卵巢肿瘤评估上也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妊娠监测层面妇产科子宫附件超声检查可以监测胎儿的生长和发育状况,比如说确定胎儿的位置、胎盘的位置、评估羊水量和胎儿的体重等,同时还可以检查子宫颈的长度和闭合情况,预测是否有早产的风险。

妇科超声基础ppt课件

妇科超声基础ppt课件

28
第三节 子宫及附件常见病超声诊断概要
(二)扫查要点和注意事项 1.病灶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绝经期妇女 不规则阴道出血时,了解子宫内膜厚度以 阴道超声检查为首选。 2.CDFI显示增厚内膜的丰富血流,低阻血 流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参数。
29
第三节 子宫及附件常见病超声诊断概要
五、卵巢非赘生性囊肿 是一种非真性的卵巢肿瘤,一般体积较 小,多能自行消退。常见的有滤泡囊肿、黄 体囊、黄素囊肿及多囊卵巢。
47
第三节 子宫及附件常见病超声诊断概要
(三)卵巢转移性肿瘤声像图表现
1.卵巢增大 呈肾形或 椭圆形,边界可见。 2.内部回声不均匀, 后方回声轻度衰减。 3.常伴有腹水。 4.CDFI:团块内血流 信号丰富,血管分布杂 乱。
48
第三节 子宫附件常见病超声诊断概要
(四)扫查要点和注意事项 1.确定附件区肿块的囊实性,囊壁和分隔厚度 是否均匀,肿块血流是否丰富,阻力指数是 否为低阻型。 2.发现肿块较规则,呈肾形时应注意寻找原发 病灶。 3.腹水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43
第三节 子宫及附件常见病超声诊断概要
(一)浆液性囊腺癌声像图表现 1.除可见浆液性囊腺瘤的表现外,主要特点是 实质性成分增加和腹水的出现。
2.囊壁不规则增厚,分隔光带的厚度不均匀, 囊壁或分隔带上有不规则乳头状凸起。
44
第三节 子宫及附件常见病超声诊断概要
3.肠管及子宫或腹膜转移并出现腹水。 4.CDFI 囊壁 、分隔、乳头状 突起处血流信号 丰富,血管分布 杂乱、阻力低。
第三节 子宫及附件常见病超声诊断概要
(一)声像图表现 1.子宫增大 呈椭圆形或球形,前后壁不对称,常见 子宫后壁增厚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椭圆形,回声略 高于子宫,可见细小暗区,体积< 6cm3 ②2岁以前小于1cm3 , 12岁以前为2cm3 ,8岁半以后到青春期前卵巢发育呈“多 囊状”,至少可含有6个卵泡,卵泡直径 大于或等于4mm. ③绝经后卵巢体积<2.5cm3
子宫、附件的探测途径和探测方法
正常子宫和双 附件的超声基
础知识
子宫及双附件超声解剖概要
子宫及双附件超声解剖概要
子宫
(1)子宫大小: 成年妇女长约7~8cm,
宽4 ~ 5cm,
厚3 ~ 4cm。
(2)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 成年妇女为2:1, 婴儿期为1:2。
(3)子宫的结构 1)子宫的内腔 2)子宫壁
输卵管
(1)输卵管的组成 ①间质部 ②峡部 ③ 壶腹部 ④伞部
基本扫查方法与正常声像图
扫查方法:纵切,横切,斜切,连续多切面扫查 子宫纵切: ★呈倒置的梨形 ★轮廓光滑清晰 ★肌层均质性中等强度回声 ★宫腔呈线状高回声 ★子宫内膜厚度与月经周期有关 ★子宫颈较宫体回声强
基本扫查方法与正常声像图
子宫横切:
★呈椭圆形,中心可见强回声宫腔
★成年妇女正常子宫超声测值:长7~ 8cm,宽4~5cm,厚2~3cm,正常 子宫大小随发育、未产、经产、绝经及 体型而变化。子宫体与子宫颈长度之比, 在青春期为1:1,生育期2:1,老年人 1:1
(2)已排卵的指征:
①卵泡外形消失或缩小,可同时伴内壁塌陷。
②缩小的卵泡腔有细弱光点及厚壁无回声区扩
大,有较多的高回声,提示有早期黄体形成。
③50%以上有陶氏腔少量液暗区。
卵泡发育的监测与意义
(3)监测卵泡时间:应在月经9-10天开始,若直径<14mm,提示发 育不佳,取三个径线相加除以3得平 均值。
6mm,分泌期可7-12mm,正常<15mm,
绝经期内膜厚度<6mm。
增殖期
排卵期
黄体早期
卵泡发育的监测与意义
(1)成熟卵泡的特点:
①卵泡最大直径超过20mm,其范围多为17— 24mm,<17mm为不成熟卵泡,不能排卵。
②外形饱满、园形、椭园形,壁纤薄,有时可 见卵丘。
③卵巢位置移向卵巢表面,一侧无卵巢组织覆 盖,向外突出。
(一)经腹壁超声探测(膀胱充盈法) (二)经腔内超声探测(经阴道或经直肠) (三)经会阴超声探测 (四)宫腔内超声探测
经阴道超声与经腹超声的比较
优点:
①:图像清晰分辨率高。
②:不必充盈膀胱及不受肥胖限制。
③:子宫动脉及卵巢动脉血流显示率高。
局限性: ①视野有限、解剖方位不清、远处较大肿块不能显示全貌、需 经腹超声检查补充。 ②对高位卵巢、绝经后阴道萎缩、盆腔内炎症粘连、结构变形 识别困难。 ③定位较难、尤其是活动度大的子宫及肿块,必须经腹超声配 合。 ④未婚妇女、月经期不宜做。
正常子宫三个径线之和12cm-17cm
★子宫两侧可见扁卵圆形的卵巢,有时可 见小囊泡代表正常卵泡呈圆形或卵圆形, 常有变位。正常卵巢大小约4×3×1cm
正常子宫位置
子宫位置声像图
前位
中位
后位
正常子宫声像图及测量
经腹超声
经阴道超声
正常卵巢声像图
正常子宫测量值
纵径(cm) 前后径(cm) 横径(cm) 宫体 : 宫颈
(4)卵泡增长速度:一般为1-3mm/d ,接近排卵时可为3--4mm/d, 排卵前5小时可增长达7mm。
谢谢大家
青春前期 2--3.3
0.5--1.0
0.5--1.0
(幼稚型)
青春期
成年人
5--7
3--4
4 --5
(未产型)
成年人
各径线未产型增加1.2cm
(经产型)
绝经期 3.5--6.5
1.2--1.8
1.2--1.8
1:2 1 :1 2:1 2:1 1:1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厚度随月经周期变化:增殖期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