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
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精选8篇)
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精选8篇)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篇1《文化苦旅》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文化散文代表作,它以作者个人的文化体验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分享一些我认为特别重要的段落和摘抄。
首先,我要提及的是本书的开篇之作《道士塔》。
这篇*通过对敦煌文物被盗事件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灾难和遗憾。
其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王道士的愚昧和无知,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损失。
这段摘抄有力地揭示了文化的流失和失落:“在一个夜晚,敦煌石窟被打开,珍贵的文物被盗走,而这一切,竟是由一个道士所为。
这个道士,名叫王圆箓,他愚昧无知,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在帮助国家,殊不知,他的行为却是对中国文化的极大破坏。
那些珍贵的文物,本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却被外国人盗走,成为了他们的私有财产。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缺失和落后。
”其次,我选择了《风雨天一阁》一文。
这篇*通过对一个私人藏书楼的描述,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其中,作者描述了藏书楼主人谢杰的严谨治学和坚韧精神,以及他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这段摘抄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谢杰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的藏书楼不仅是一座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座精神的象征。
他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不断收集和整理书籍,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化。
他的精神,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再次,《废墟》一文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独特见解。
作者认为废墟是一种象征,代表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更替。
其中,作者提到:“废墟是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更替。
我们可以在废墟中看到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印记。
”这段摘抄深入地探讨了废墟的文化意义。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篇2早就听说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关于这本书有许多赞扬也有许多批判,最近有幸拜读即为其中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所吸引。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
1、“文化苦旅”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审视和思考,也是对自
己文化背景的反思和检讨;
2、学习文化背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能够洞
悉过去的力量,以及坚定的信念;
3、文化苦旅的阅读,是一种有趣的精神追求,通过探讨历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在;
4、同时,对文化苦旅的阅读还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帮助
我们进行思维的拓展;
5、文化苦旅的阅读,也可以激发我们的思想,提升我们的文
化素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15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我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便被封面上那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所吸引。
封面上的沙漠,沉静而悠远,夕阳的余辉在这里投下一片阴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车轮碾过的痕迹。
这些轨迹,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的艰辛跋涉?抑或是文化的苦苦追求与探索?《风雨天一阁》写了一座经历数百年风雨沧桑的普通的楼阁,被一代代人世代保护着,却终被强盗偷窃所骚扰,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其悲怆的文化奇迹”。
天一阁承载的文明与历史太多太多。
天一阁的命运正是当时中华文化的命运,中华的许多许多文化宝藏在静静地经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之后,竟未为人所敬,不为人所珍,最终落入虎口。
而当其几近灭亡时,人们才恍然醒悟,慌忙中搜寻回几粒残碎不堪文化碎片,叹息不已,可惜已晚了。
《苏东坡突围》使我明白才华横溢、豪放高达的一代文豪苏东坡被一群奸诈卑鄙﹑强词夺理的小人诬陷时的无奈与痛苦,被排挤,被批判,被嘲笑,被流放,可他却并未丧失继续努力生活、前进的勇气。
我小时候曾为苏轼美妙清澈的水调歌头所倾心,为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所震撼,现在则为他的涅槃重生所深深感动和钦佩。
他的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
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
他的艺术和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的成熟了。
在历史和文化中永远地站住了脚,永不流放。
如此多的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美丽多愁在书中铺展开来,一种从未有过的穿越的恍惚在心底荡漾开去。
虽然我们对文化的了解可能只是一点点的表面,但我分明听到了那样深沉的脚步声,咚咚咚,在叩响中国文化的大门。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压力的,“文化苦旅”顾名思义,这一条文化苦旅是艰辛的。
一改以前的轻松潇洒,文字多了份苍老和沉重。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余秋雨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引发人生沧桑感。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优秀10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优秀10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篇1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
先生的文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
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
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
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
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
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
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
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
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
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
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
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
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
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
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
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通用20篇)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通用20篇)《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通用20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篇1《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品。
它带给我们的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一次心灵的洗礼。
那美得连时光都忘了行走的名胜古迹,似乎就在眼前呈现。
有人评价过余秋雨: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
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美丽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
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戏剧思想发展的史论著作。
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是的,他的《文化苦旅》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
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新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文化苦旅》,展现给我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一句句的教诲,铭记在心……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
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
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满足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跟随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词汇,震撼心灵的文字伴随着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
静听风声鸟声大地默默无语我似乎看到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从作者的文笔下哗哗的奔泻尽情的释放「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文化苦旅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散文集。
轻描淡写却能带来不可描述的震撼,每一个字都能敲击心灵。
就像一个满脸褶子的蹒跚老人用很轻很轻的语气向你诉说我们曾经的文明。
从怎样的风姿无限走向怎样的屈辱无奈、荒凉殆尽,给你带来真实感、冲击感。
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吸引你去探寻,去追索那解读文明的密码。
去改变、向上,追求更好。
所谓文化苦旅,是文化在时间空间上的运动关系。
但文化怎能是苦的呢?苦的是这段旅程,背负这段旅程的人。
文化慢慢相融,磨合,剔除,隐没,放大,添加,这段旅程是艰苦的。
而这些历程掺杂在历史古迹和历史人物的经历中,这些是人文山水,也是文化历史。
如<莫高窟》一文中有余先生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以人类的几大文明为背景,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里深刻而又通俗地端庄着,微笑着,快乐着,行动着,苦涩着,牺牲着。
渐渐地,这一切都与中华历史接通了血脉,甚至成了一部坚石雕刻的历史。
依照时间顺序把莫高窟的历史一一介绍,只缓缓陈述事实,却能分明感觉到笔耕的沉重和深刻的思想。
苦的是背负着一段旅程的人。
文化的一切改变,都将由人作为主体来承受。
读这一字一句,都想面对面地感受他们呻吟的哀叹和遗憾。
如书中提到的康熙皇帝,因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成就了一代政治家精神的强健,也成就了一代霸业。
处理复杂的西藏事务和蒙古事务,解决治理黄河、淮河和疏通漕运等重大问题。
而如同刘宗同、傅山、李颙等誓死反清的文人,中华文化的厚度不止带来自豪感,还有更多的厚重感。
这种文化的历程便是伤害,他们拼命护守正统的那份热血,便会成为束缚与桎梏,是浮于表面而不可回避的痛。
能有这样一群人,是汉文化洋洋自得的一面,也是这位历史老人走向尽头的征兆。
又如多篇提及的贬官文化也苦了一代又一代人。
遭贬,最惨的结果便是流放。
作者是这样说的:“与杀相比,流放是一种长时间的折磨。
死了倒也罢了,可怕的是人还活着,种种残忍都要用心灵一点点去消受,这就比死都繁难了。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篇1《文化苦旅》是一本由余秋雨所写的文化散文集,书中通过描述他在中国各地旅行时所遇到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的景观,以及这些景观对于他内心的影响,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演变。
在书中,作者用了一些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各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比如描述江南的小桥流水、丝绸之路上的古道和长城,以及敦煌的莫高窟等等。
这些描述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于这些文化的热爱和敬意。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一些文化和社会问题,比如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等等。
这些问题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思考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敬意,以及对于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感。
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篇2《文化苦旅》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文化散文集。
这本书以中国历史、文化和人文地理为背景,通过个人的行走和所见所闻,探索了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摘抄:1.章节一:道士下山摘抄:庙堂上钟鼓沉缓,佛号经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题记读书后感:这一章描述了作者与一位道士的相遇,道士试图修复一座破败的庙宇。
这个场景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内核和价值观念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2.章节二:阳关雪摘抄:江南人物多已半为异类,北方人却不冷酷,只是漠然。
——题记读书后感:这一章讲述了作者在阳关雪中的经历和感受。
阳关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
作者在这里感受到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同时也看到了人们对生活的不同态度。
这种对比让我思考了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重要性。
3.章节三:都江堰摘抄:一个王朝的背影若隐若现,是非功过,谁也不能定论。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5篇)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5篇)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文化苦旅摘抄及感悟
《文化苦旅》摘抄及感悟一、好句摘抄1、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2、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就是亟亟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
3、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他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4、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
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
跨上去,桥身就猛烈摆动。
越是犹豫进退,摆动就越大。
5、茫茫宇宙间也有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神奇地吸纳着万物,裹卷着万物,吞噬着万物。
地球和人类,难保哪一天不投入它的怀抱。
6、冲突是另一种交融。
长城内外的冲突和交融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主题,其重要,远远超过看起来很重要的邦国争逐、朝代更替。
我平生走得最多、写得最多的,也恰恰是这些地带。
7、让人惊叹的创造了独特而美丽的象形文字,创造了简帛,然后又创造了纸和印刷术。
这人生七大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求不得,一直逆风而上,溯流而行,背弃着世人的方向,挣扎向前,西方宝树名婆娑,我却无缘结得那长生果。
人在爱欲中,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8、七世旅者,一朝误入,人间安心结庐。
清贫躬耕不言苦,远尘嚣、微友亦足。
情谊愿酬,生死可付,豪气柔情共目。
轮回至今思停驻,醉此间、吾心安处。
一曲鹊桥仙,一段幻想书。
9、一剑荡平阴山的墓碑,一骑独行万里的骨灰。
一场大雨淹没的功罪,西出阳关就没人再回。
10、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11、只有经历过一些苦与痛,继而经受住更多的离散,继而懂得在心底默默说相忘于江湖,然后费尽心力筑造一个异乡的家,远离了故园的那个家,才有资格说摸到了乡愁的衣袂。
12、关于苦难的记忆在苦尽甘来的命运之后保留下来的很少,而有关美好的记忆却在岁月冲击下历久弥新、难能可贵得令人难以忘怀。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肩头,妈妈的肩头,是我家的风雨山脊。
”——题记翻开藏青色书皮的《文化苦旅》,细细品味,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又有着洞若观火的透彻,你仿佛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一位游子不羁的灵魂。
我不禁自问,是怎样的家庭,怎样的经历打造了这样一个文坛的传奇?直到翻到了最后,看到了那一篇——《为妈妈致悼词》。
我才了然于胸。
原来,在传奇人物的背后有这样一位伟大坚强的母亲。
有母如斯,儿子怎能不铸就一片辉煌。
这是余秋雨先生在他母亲追悼会上的讲话,文章虽不长,但字里行间都溢满了对母亲深深的崇敬与浓浓的思念。
余秋雨坦言自己中学时获得了全市作文比赛第一名和数学竞赛大奖,就要归功于母亲在他七岁时就让他替代她,来为所有的乡亲写信、记账。
他坚强人格的形成也是深得母亲的遗传,面对那么多谣言的一次次围攻他从不反驳,他曾说“只要见过我妈妈,你们就明白了”。
母亲给予他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记得有一次我从农场回家,吃惊地看到一张祭祖的桌子居然在自动移动。
细看之下才发现妈妈一个人钻在桌子底下,用肩在驮桌子。
家里的人,有的被关押了,有的被逼死了,有的被流放了,没有一双手来帮她一把,她只能这样。
”母亲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的生死祸福。
为了在战争岁月支撑起这一个小家庭,母亲竟然同意到最贫困的乡村生活,一切生活细节都回到她完全不熟悉的原始起点。
为了给很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的他挣两元钱,他的母亲在那么冷的天赤着脚去一家小工厂洗铁皮,浑身上下都被水浇湿了。
至今作者还能记得那年她贴着两元钱币握着他手掌时的温热……我想余秋雨在想到此情此景时,在追忆往昔的艰苦岁月时,必定泪眼婆娑,必定满脸的不舍。
试想,全天下有哪一个有良知的子女愿意母亲受这般的苦楚。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笔记《文化苦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笔记,欢迎大家阅读!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笔记1)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2)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
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
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3) 现代艺术家在哪里?请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在往前迈一步吧!认人民和历史最中接受的,是坦诚而透的生命。
4) 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
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
5) 是历史,是无数双远去的脚,是一代代人登攀的虔诚,把这条山道连结得那么通畅,踩踏得那么殷实,流转得那么潇洒自如。
6) 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
沙漠的月亮分外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在月色下波光闪烁。
总算,我的思绪稍见头绪。
7) 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长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
那么,我们的心情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
8) 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亟亟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
9) 这样的观看是一种晕眩,既十分陶醉又十分模糊。
因此,我不能不在闭馆之后的黄昏,在人群全都离去的山脚下独自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记忆找回自己。
10)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11) 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他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12) 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
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
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1文:涩舌头;最近在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散文集中的《信客》这篇文章在初中还是高中的语文课本上学习过。
通过对“信客”这一特殊时期下职业的全方位描写,反映此职业对人性的考验,侧面烘托百姓众生的人性冷暖,表达信客这一“苦差事”对城乡联结、情感联系、甚至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村里的老信客,因私自裁下窄窄一条客人的红绸布而受到四乡八邻的质问与谴责,老信客申辩不清,最终拿起剪红绸的剪刀直扎向自己的手,再不回村,跑到偏远地区去看坟场度日。
但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归隐前,老信客找到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
整整两天,他将附近四野八乡出外谋生人的地址、路线以及乡下对应各家的门,全都画好路线,交代给了年轻人。
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接班,但听老人讲的这么多、这么细,他也就不再回绝。
最后,老人扬扬手吩咐年轻人,“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年轻人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问询,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在等待着他的脚步声。
而只要他一回村,家里便人头济济,多数只是来看个热闹,谁家出息了,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比较得多了,便会有羡慕、嫉妒、轻蔑的眼神。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冒险家的打分,也是对城市的探寻。
传达死讯的事也常有发生。
信客听到消息,便匆匆赶去,自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衣物。
来到死者家里,即便用想了一路的委婉语气通报噩耗,也依然会遭到家属的憎恨与呵斥,他只能低眉顺眼、听之忍之,连声诺诺。
一次,他带着一封满纸幽怨的信走进都市一间房子,看到发了财的人与另一女人同居。
他进退两难,发了财的同乡质问他什么人,他才叫到:这是你老婆的信!同乡下不来台,硬说他是私闯民宅的小偷,狠狠打了他两个耳光,并扭送到巡捕房。
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7篇)
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7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早就听说余秋雨先生的大名,今天有幸读到他的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借我一生苦旅无疆,寻觅中国笛声何处叹千年。
”他是深深地爱着中国文化的,他走遍祖国千山万水写下了这本文化散文集。
“文化苦旅”这个“苦”字不知有没有经过一番思量之后才确定下来。
从这个字可以看出的这本书情绪是低沉的,也表现出对文化的一片赤诚,真有点唐僧取经的味道。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跟随着的脚步,我游览了众多的名胜古迹,我聆听过沙漠中泉水的淙淙声,我畅游在三峡的山水长廊里,我领悟过废墟中掩埋的真谛,我感受到封建社会美好的人性……我倾听着谈古论今,在某个充满意境的空间里发出对中华文化的深思与感慨。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这一本《文化苦旅》所能概括的。
呼吁更多的人来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遗赠,不要让现代的高科技掩埋了古典优雅的亭台楼阁。
我觉得,既然我们生在这个繁华的年代,就理应比我们的祖先做得更好,因为我们有足够的能力、条件。
但是看看这个社会,有多少人知道中国的历史,有多少人在清明节认真去扫墓,又有多少人在业余时间弹琴、作曲、作诗。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保护文化的使者,但至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懂得保护文化,而不是崇洋媚外,执迷不悟,留下老祖宗的遗产。
我已经是一名中学生了,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
当我们沉迷于网络,或者带着耳机在高楼里闲逛的时候,我们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我小时候天真的以为,中国的历史文化不过是些只能供人参观却起不到实际作用的东西。
现在,我不禁对当时的想法感到愧疚。
中国文化就像酿造了几千年的酒。
时间越长,越香。
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巅峰,让中国的文化翱翔于世界之巅!《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很多,最喜爱的莫过于《文化苦旅》了。
也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触动着我,把它读了一便又一遍,思考了一天又一天。
但却始终弄不明白,我是在读余秋雨的文章呢?还是在读中国的文化历史?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似乎在这位深沉的文明人笔下,引发出了种种连篇累牍的思索,是一种渴念?还是一种哀惋?是一种期待?还是一种诠释?无从知晓。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一种苦涩后的回味,一种焦虑后的会心,一种冥思后的放松,一种苍老后的年轻,一种文字激昂的大气,一场细致精巧气可吞天下的深刻评述。
——这便是《文化苦旅》。
这便是文化的苦旅。
大漠的荒芜,黄河文明的盛衰,清丽凄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风情万种的古城风貌与历史渊流,余秋雨先生在心灵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学者精准独特的视角,凭借丰富的文化感悟力与艺术表现力,再现了匿藏于时间底端的深刻思考,开展了一场山水风物与历史精灵的远距对话。
壮哉!奇哉!妙哉!是山水将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对山水的诗话?或是山水与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风景名胜之中,蕴藏的历史与内涵,涵盖的文化与深沉,在秋雨先生笔下,点点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团,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叹耶!撼耶!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只有饱经沧桑的老人才会领悟真正的人生哲理。
”余秋雨对于文化的经典评论便是他沧桑后博发而出的哲思。
苏东坡三十七岁便自称“老头”,他颇有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那种放达。
放达于山水世界,放达于文化天堂。
他曾说他常伫立,于观察自然与人交际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余秋雨先生将犀利的笔触直接伸向历史,伸向人文,他勇于批判历史,针砭时弊;他敢于发表见解,针针见血,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于其他散文之处,这正是《文化苦旅》长久不泯的精神所在。
对于灵魂与精神的刻画,犹记得莫高窟里那位无知道士的愚蠢行径,犹记得长江入海口那个特殊群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骄傲与能说会道。
正是对于不被大众看到的内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对于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的反映与体现,成就了这部书的魅力与价值。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首语寻思了许久,最终钦定这本游记兼散文集,不为它作者的“大师”称谓,只为它性灵的文字。
书店初次触摸它淡黄色的封面,有种土地的厚实气息,我想,一本在90年代就火爆中国文坛的书,总归没那么假罢,遂果断出手。
于是,便有了千年的风沙在耳边咆哮盘旋,便有了水乡的舟楫一下一下划拨出绿珠,便有了郁郁葱葱、苍苍莽莽的山海林涛回荡先民驱兽的呼声、傩戏跳唱的鼓声、游子思家的低吟声……在这里,我觅到了迥于当代的亲切自然气息,喜、怒、哀、乐都是那么真实,仿若封印了过去的琥珀,你只能小心、仔细地对待它。
天上飞着文化,地下跑着文化,心存文化,苦旅不苦。
读——《道士塔》细读此章,抚卷后总能感受到一种并非滔天但似“绵绵无绝期”的怨气。
憋屈、愤懑、悲凉……我想,这既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秋雨的写作初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或是秋雨的最高梦想,作为纯粹文人去探寻,然而有些东西会不由自主的在心胸激荡,不吐不快。
所以,他写着写着,无意间倒成了他后来描述的人物之一。
(非下文所指)王圆箓,王道士,逃荒农民,莫高窟住持。
中国史上,这几个职业都常见,但让一人兼任如此多身份的,就太稀罕了。
因为一个这样的人,就使中国蒙羞百年。
但如秋雨所言,纵可以将再大的愤怒向其倾泻,也至多换来一个漠然的表情。
卑微渺小的王道士影子斜斜黑黑,倒映着民族的悲剧,抑是悲据(悲哀一直占据)的民族。
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从莫高窟这座艺术圣殿的权杖被交到一名大字不识的底层体力劳动者时,就开始了。
虽然它是一直存在的,但让我们的目光投向藏着煌煌中华心血的宝窟时,那视线沉重得额外心痛。
美,是什么?对王道士来说,婀娜的体态过于显眼,柔美的浅笑有些尴尬,所以他产生了许多对他的认识来说十分自然的想法:一遍又一遍认真挥舞刷子,用粗劣的土白浆将五颜六色、灿烂斑斓的飞天夜画埋葬憋杀,终于使厅堂明亮;委屈一下仕女雕塑,所有温静妍丽被砸碎、捣烂、搅和成一团可以让没干过精细活的村匠弄几尊不成样子的灵官天尊的浑泥,终于看起来符合道士身份……秋雨在描述他参观遗迹时只用了两个词:惨白。
2023年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5篇)
2023年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总结、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职场文书、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workplace docu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s, essay compilation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2023年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5篇)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
文化苦旅摘抄及赏析
文化苦旅摘抄及赏析文化苦旅摘抄及赏析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人要到达成功的彼岸,途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下面是文化苦旅摘抄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化苦旅》摘抄1.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2. 哭是哭了,唱是唱了,走还是走了。
我相信,那些多情女子在大路边滴下的眼泪,为山西终成“海内最富”的局面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3. 山西人机智而不小心眼,厚实而不排他,不愿意为了眼前小利而背信弃义,这可称之“大商人心志”——在南方商家中虽然也有,但不如山西人坚实。
4. 没有焚毁的,是天一阁本身。
这幢楼像一位见过世面的老人,再大的灾难也承受得住。
但它不仅仅是承受,而是以满脸的哲思注视着一切后人,姓范的和不是姓范的,看得他们一次次低下头去又仰起头来,登天一阁的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
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5. 路那么长,夜那么长,一种运动之中的巨大陌生,几乎让自己消失。
6. 他们的“入世”言行,解构了独立的文化思维;他们的“出世”言行,则表现一种敌意。
直到今天,中国文人仍然在政客式的热闹和书囊式的寂寞间徘徊,都带有自欺欺人的虚假。
《文化苦旅》赏析深绿色的封面,泛着油墨清香的它------《文化苦旅》。
初次捧在手中,看到这个书名,我心头似乎涌上一种微妙的感觉:这本书所讲的文化之必然是艰苦的,然而又夹杂着作者的感慨。
仔细嗅一嗅,书皮上似带着淡淡的艾草香,苦涩,而又哀愁。
《文化苦旅》记载了余秋雨老师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怡人的江南小镇的文化足迹。
旅途中夹杂的许多情感:喜悦、激动、愤慨、沉痛……最终汇聚成一个苦字,中国史上诉说羇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然而负担“文化”二字,却更令人觉得这苦涩之味浓得化不开了。
谈谈文学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诗人------苏轼,余秋雨老师称:他是一个多么高贵,可爱而富有魅力的人啊。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15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说起文化,思绪总忍不住飘忽到洋溢在耳边、千年古国的赞美之辞去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似乎已是一个信手拈来的日常用语,在网络聊天中会配上一个“佩服佩服”的表情包。
学业中“语文”也是极为重要的科目,若剖去功利性质的课文考点解析,余下的还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历史长河中个性鲜明的诗人、一心热忱向红星的革命家……十多本的《语文》,何尝不是中华的骄傲呢?西行,《文化苦旅》中阳关便是详细之至了——“天是天,地是地,侏儒变成了巨人,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西北没有南方的阴湿之气,与人满为患的厌倦。
天拢在地上,密的不透风——但风起时,又咂着尖锐的'沙,讽刺着每一个孤身前往的执着的傻瓜。
太阳升起、落下,日复一日,不知何时起,近在眼前的过往成了历史,鲜明的脸庞变成了月光下的影子。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散文,真的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
余秋雨的文采当然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越平凡质朴越令人动容。
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影,天一阁门口及膝深的积水与楼阁上满地的枣核,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腼腆年轻女老师们,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纹上,送孩子们远去而挥动的小手绢,那两个为开了一冬的腊梅花瓣撑着紫绸伞的小护士。
画面在一个人物身上定格,停顿一下,又跳到另一个场景上,再停顿。
一放一停,一停一放,那么浩大深奥的中国文化历史,一下就有了形象,有了精气神,不再抽象,不再枯燥,哪怕是屈辱的部分,也让忍辱负重有了发泄的具体出口。
读《文化苦旅》第一遍时,对这本书的感觉是复杂的,除了感慨,对有些篇章某种语气的厌烦也是强烈的。
这种厌烦主要出现在作者时不时站到历史代言人的角度上发表感怀之刻,更在《狼山脚下》一篇中到达了顶峰。
那些大而空的言论、呼吁、名词、慷慨陈词,那些对中国文化进行总结式陈词的'语气与对古今文人命运的对比推断让人心里总不自觉的产生某种不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
“迷信”这个词本身充浸着一种粗暴的判断情绪,也交织着从中古甚至原始文化向祛魅的现代理性文化过度的激烈挣扎和矛盾心理。
尊重一种哪怕是荒蛮的文化是否就真的可取呢?谈尊重的大抵都是置身于其外的人,而为此荒蛮文化所深深影响的族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也许才是更大更需要思索的问题。
价值真的可以是多元的?诚如文中所言, 今日乡民的重演傩戏究竟还保留几分诚意?或许内里都怀着现代商业功利的心思罢。
而这种“诚意”的保留真的需要吗? 传统文化在现代性中的融解是一个大智慧的疑难问题,我个人相信真理一元,“多元”只能是形而下的多元,无论如何,
“迷信”的文化不该是用强制暴力去推倒砸烂的,因为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能谈尊重人的权利与尊严。
何况人类尚有太多的未知,尚需更广阔的胸襟,透过一个傩戏,可以窥视当下整个中华民族转按期的文化困境。
徐渭诸人的“狂”和后来“扬州八怪”的“怪”都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所特有的。
鲁迅先生曾谈到魏晋时的“竹林七贤”大抵并非岀于对儒家礼教的不满,乃恰恰是出于对儒家礼教被当权者虚伪利用而导致的名存实毁的现状的愤懑。
像“狂”与“怪”的文人究竟是欲反叛主流统治的文化还是变相的守护文化“真义”而仅针对当权者呢?倘若“狂”与
“怪”之士果真超越了传统儒、道、释文化,则他们所藉靠的精神资源是什么?还是走向了更为肤浅颓废的虚无主义? 在我看来,这些“狂” “怪”之士就像拔着自己的头发想要离开大地飞天一样,仅仅是做出了一种姿态而已,他们的无力被掩饰起来了,其实“狂” “怪”们并未真正超越甚至割断他们表示憎恶、鄙夷、轻蔑的东西,他们的血液里何尝不流淌着文化传统的因子?而且恰恰可能因为他们的资质而更深的植入。
“狂”“怪”们走入了一个他们跳不岀的文化怪圈,就像如来手掌心的孙大圣,到头来反而因其独异、新奇的个性和渊博的学养而被传统文化掩埋得更深,最终却可能熔炼成了文化传统“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被数百年后的“文化学者”们反复玩味、擦拭,然后借以大作文化保守主义的文章。
“狂”“怪,,们是在轮回里寻找精神突围,事实证明他们失败了,又走了回来。
对于一个没有神也没有救赎的古老民族来说,精神突围只能是又一次的“以自我为义”的自以为是。
老屋只属于作者个人,何必要自命不凡的加诸自负的渲染呢?作者太爱慕虚荣了,此文可与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集做对比,鲁迅的怀旧散文从来没有这些自命不凡的虚饰之笔,先生所写的乃是切切实实的人和人生,却不是名和声名。
余文实在相形见拙,品低一等。
并非所有的废墟都能体现“悲剧精神”,也并非所有的悲剧都讲化为废墟。
废墟是一种常态,废墟中走出的人才值得关注。
夜雨未必与安逸水火不容,安逸在夜雨中顾影自怜,自哀自
叹,于诗意中逍遥自适,甘愿被夜雨包围、吞噬,再无冲岀的生命力和欲望,夜雨也便完成了摧毁行旅者前进的目的。
一个“祭”字,保守的心态流露笔间,笔墨书法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也有情感融入,但笔墨何尝不在千年里时时更新着内容?拒绝更新就等于自毁生命的延续。
藏书之“忧”实则出于读书人对“物化” 了的知识的吝啬与自负上,文人相轻也相妒,慢条斯理、徐徐道来自己的藏书之富之精之珍贵,那种文人式的自得与虚荣表露无遗, 这本也是人之常情,文人并非格外的鄙弃钱财,出手大方, 当他像孔已己似的穷得排出几文铜钱买酒吃时便也一样要灰头土脸,最多不过吟几句“君子固穷”的圣言以备精神上对自我“文化优越”的文人身份制造几分超乎众群的幻觉, 聊作麻醉而已。
所以文人的爱藏书,我认为无须上升到很“崇高”的境界位置,藏书的确一定程度的体现出藏书人特异的精神世界、治学面貌甚至是性情格调,但也仅此而已。
文人仍需将自身回归到平常心态中去,这是我的观点。
腊梅大约真的可以给人启迪、激励的情感萌发罢,也只有人才可存有这认识,或者耳耳相传,便给了某自然界之植物以特定的性格或象征,所以后人一定要从腊梅中看出生命力的坚韧、顽强的这面来,却见不到万物的复杂性和生命中许多悖论。
腊梅固然可以御寒,但未知是否也能御热呢?
禅味在历史的叙述和古老庙堂式建筑的烟尘中愈发显得泛黄脆软,凝固成衰朽的气色浸透在文人怀旧和超然自适的情感颓废
中,家住龙华的人有很多,到头来,云在天空水在瓶,纵使老僧裁得布匹几十,喝破了柏树子的佛性有无,亦不过是家住龙华而已矣。
曾经仰慕以为高大而伟岸的长辈老师若干年后却被自己带着施舍般可疑的悲悯目光俯视,并且变现成了貌似感慨命运无常却实则是在某种自得的深隐心理驱动下揣摩掂量着别人的喑疮,虚弱的喟叹声掩饰不住欲在对比中满足虚荣的潜意识。
曾经的“仰慕”是否真的仅仅是仰慕而非“出乎意料” 的获奖后产生的虚荣心与感激提拔心理的结合品?一个孩子他对那位他之前从不知晓但现在却号称“仰慕” “崇拜”的老师能了解多少?倘若没有光灿灿的奖,会有这一系列的情感与心理的化学反应、物理变动吗?曾经的影子其实是假的,那些溢美之辞同样建筑在自我膨胀的幻象里,然而几十年后的身影就“真实” 了吗?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因为对于一个把无论是人是物,是山水亦或事件,都拿来为我所用、为我服务、为我注脚的作者来说,这世界何劳庄禅般若的消解?本来就从未存在过深究真实的诚意。
漂泊者是否都如垂死者拼命抓牢救命稻草一般顾念着早己离去远逝的精神故乡?漂泊者又如何确信自己的旅程不再是新生的行脚而重返故乡会不让自己陷入更深刻的失望乃至绝望?漂泊,是出于无奈的选择还是意志坚强凭着信心开始的?希望不是因为有可料定和可见得着的目标才出现的, 希望是在前程一片虚无中才迸射出的心地之光,于无所希望的希望中行路,才真得救。
中国
的老人大都沉浸在用旧袋装新酒的双重麻醉和快慰中不愿睁眼,结果酒与袋都得不着,他们老了,死了,就是一堆供人凭吊、抒情的朽骨,他们永远也无法体验《老人与海》中那个生命如基督般始终竖起、坚忍、炽烈、无法击败的老人的魂灵,他的信念带着他伸开双臂拥抱一切困境,慢慢走向新的精神彼岸,他死时,是一种救赎式的涅盘。
语言是文化强有力的载体,人类文明正属于语言性的存在,但人言异于神言,人言存在的有限性、欠缺性、虚假性被一次次证明,或者不证自明。
人言不应该被过分迷恋、执著和沉陷,运用它并超越它,而不是戴着所谓“母语”的镣铐跳舞,应不为其所累所操控,才是现在文化人的使命和人言发展的方向。
华语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古老民族接受西方文明的脚步,过去是表现为白话文同文言文的空间争夺,现下却呈现出更趋复杂、深刻的民族性文化心理的彷徨、挣扎与整合之中。
文章写到最后,也仅剩“安静”而已。
“军人、妓女、文人”这个模式被拔高起来赋予莫名其妙的涵义,人全都成了符号,包括那个被作者浓墨强调渲染的日本文人。
文人格外重要,仅仅因为是“文人” ?历史的悲惨历程最终走向的是碑文的安静,草木的安静,一切重返自然的安静,当懦弱者不肯直面个体生命的深重罪苦和百病缠身的灵魂时,他就会一厢情愿的闭上自己的双眼然后说:安静罢,一切都回归清净了。
无声而黑喑的东方就是这样在麻木的自醉中失掉了旷野里为拯救的光呐喊的嘴巴。
苦旅,便如是安静的化为恒久的无味和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