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文/张国军当今,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姿的多元化局面。
但能够打动人们心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却不多见。
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不少画家被商业观念所左右,心浮笔躁,形式上强装学术,故作深沉,技法上偏重于肌理制作,玩弄雕虫小技;有的急功近利,玩弄笔墨游戏;有的打着创新的招牌搬抄西方的绘画形式,从而失去了中国民族绘画的艺术特质,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和人民大众对中国画的审美价值的判断和评价。
重审中国绘画,其线条之丰富,笔墨之有趣,构图之灵活,空白之妙用,诗书画印之相得益彰,可谓世界艺术奇观。
在文艺创作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传承,如何把握中国绘画的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文化底蕴,乃是我们艺术家的主要责任。
中国画创作必须按照绘画的演绎过程,沿着事物本质发展的轨迹,运用新的审美观念进行拓展。
中国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思维方法、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
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南齐谢赫的“骨法用笔”,再到唐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到近代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含着立意、气韵、意境、经营、笔墨、程式、风格以及学养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
这些经验和理论,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
中国画无论是表现形式、表现方法,抑或工具材料,都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深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
在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繁荣与多元发展的今天,把握和深化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神写意超以象外中国画重写意,区别于西方的写实绘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意蕴。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具象的摹拟和抽象的不似,而是在具象和抽象之间,通过形象和笔墨,表现出人的感情和气质。
近代大师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似”指创作的题材和内容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真实的反映。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书画家。
苏轼的绘画作品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征。
本文将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以及这些特征背后的艺术思想的形成。
一、苏轼绘画特征1.山水画的独特风格苏轼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他善于运用墨色和水墨技法,以简洁、凝练的笔墨表现出山水风景的气势和神韵。
苏轼的山水画注重画面的布局和构图,常常通过借景增幅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此外,苏轼的山水画多用意象化的手法表现情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自然之美。
2.人物画的生动表现除了山水画外,苏轼还擅长绘制人物画。
他对人物的描绘非常有生命力,通过细腻的线条和饱满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苏轼的人物画常常注重人物形态的自然流畅,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
他注重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姿态,使人物形象真实而栩栩如生。
3.草书的独特风格苏轼的绘画作品中,草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书写草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草书风格。
苏轼的草书字形奔放、洒脱,富有灵动的生命力。
他注重在草书中体现情感的表达和自我情绪的宣泄,使草书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形式,更成为一种传递心灵感悟和情感表达的艺术表现。
二、苏轼艺术思想的形成1.对古人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古人艺术情有独钟,他积极学习古代文人的绘画作品,吸取他们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他深入研究古代绘画理论,尤其对大家谢赫心仪,这对于他形成自己的艺术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
2.文学与绘画的结合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他的文学才华对他的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将自己的文学才华与绘画相结合,通过绘画表达文学情感,通过文字补充绘画的意境。
他善于通过诗词来解读自己的绘画作品,使绘画和文学相得益彰。
3.追求心灵自由与审美追求的统一苏轼的艺术思想强调个人内心的自由和审美追求的统一。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中国绘画是中国优秀的艺术传统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早期的史前岩画和陶器上的纹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绘画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鉴赏标准。
以下是有关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的相关内容。
1. 历史背景:中国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在陶器上进行简单的纹饰绘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逐渐从简单的纹饰发展为表现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观的图像。
在汉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壁画和绢画,标志着绘画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唐朝和宋朝时期,绘画艺术达到了巅峰,许多著名的绘画家和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2. 审美观念: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书法和绘画的“写意”风格。
写意是指通过简洁的线条和点,准确地表达出主题或景物的神韵和意境。
与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不同,中国绘画强调意境的表达和画家的个性创作。
此外,中国绘画追求“气韵生动”和“意境超脱”,注重与观者情感的共鸣,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
3. 绘画题材:中国绘画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山水、花鸟、人物、宫廷和寺庙等。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门类,强调自然界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山水画通常采用“三远”和“三近”的构图方式,即通过远近不同的景象来创造艺术效果。
花鸟画则注重表现自然界中花草鸟兽的生动形态和个性特点。
人物画通常描绘名士、宫廷人物和民众,通过对人物气质和特征的描绘来表达主题。
宫廷绘画和寺庙画则是表现宫廷和宗教场景的绘画,同时也展示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4. 绘画技巧: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艺术。
传统绘画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和墨,通过墨的深浅、笔画的粗细和变化来表现形态和纹理。
同时,中国绘画也注重构图的艺术,采用“虚实”和“留白”的技法来增强审美效果。
虚实结合指的是通过正常线条和虚线的搭配,来描绘物体或人物的形态和轮廓。
留白则强调画面中的空白部分,通过留白来突出主要内容,给观者留下余白,引发联想。
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特征
摘 要:美术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艺术文化,它不仅具有鲜艳的色彩,而且以独特的造型结构和视觉冲击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寄托。
在艺术领域,线一般被认为是最具有夸张手法的艺术描绘手段,是美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无论是西方的美术还是中国的传统美术都将线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重要性。
本文就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加以叙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美术作品;线;功能与审美线又被人们称为线条,它通过一种简洁、朴实又极具丰富的形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线是人们最初对大自然奇妙景象最简单的记录方式,是美术绘画的基本语言之一。
但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美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中国美术作品对于线的掌握,讲究线条简洁,就是用很多的线条表达尽可能多的艺术气息。
而西方美术作品大都被社会政治等影响了审美,它们主要以光影、形体等方式表现。
分析线条在美术作品中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一、美术绘画作品中线的功能在美术作品中,线是点与面之间的阶梯。
中国传统的绘画作品特别注重线的画法与处理,尤其是画家创造一些高难度的意象时很容易体现出来,这个过程不仅强调了美术绘画作品中的视觉美感与艺术体系,还特别讲究表现技法的气韵。
它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表现形式,根据创作者的艺术特点可以呈现出诸多风格来。
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之所以重视线条,是因为在中国艺术家心目中,线条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法手段,而且还与整个大千世界以及人作为主体的精神和境界具有一种内在而深刻的联系。
画章中每一个线条的勾勒都能突出其中的艺术美感,进而使美术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线以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同的意象与情趣,不同的线条勾勒出了不同的视觉效果,进而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影响。
比如,波浪线给人一种欢快、心驰神往的感觉,停顿线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苦涩,斜线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而直线给人一种归于平静、流连忘返的复杂心境。
美术作品中不同类型的线条会带给人们在视觉上与内心世界不同感受的冲击,由此可见,线条艺术是一种表现人们内心真实世界的特殊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第一篇: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画与诗歌的融合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的形式和美感有别于世界其他绘画艺术,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学、书法、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所蕴育的一种特殊的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数中国画家首先是文人,然后是画家。
因此绘画与书法、诗歌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互相丰富、互相渗透、融会到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表现艺术,可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另外一层含意是画境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求得的境界。
所以中国文人看画有读画之说,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笔墨与诗意相融相辅而成画。
中国最早的文学成就是编纂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而中国诗画开始联系起来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诗配了二幅图。
到晋代的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了《洛神赋图》。
至晋末陶潜开始创作田园山水诗,并出现一批山水画家。
自此以后山水田园诗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诗人画家,虽然不曾有意识的将诗画结合起来,但却同时向山水田园诗画发展,使题材内容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再者,这些诗人画家的道佛思想极其浓厚,在审美最求上也大体相同。
所以他们的诗画创作思想也有相似之处。
到唐代时,是诗歌的辉煌时期,诗画结合也已明朗化,诗人画家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
可见诗画结合在唐代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且各种形式都已具备。
而宋代的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已经相当明显了,而且也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并由于苏轼提出总结性的“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成为千古定论。
自此以后,诗人画家都以此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目的,导致诗配画和画配诗及画上题诗、自画自题,成为普遍的诗画创作的美的形式和标准。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论述艺术典型的审美特征
论述艺术典型的审美特征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深刻的话题,因为艺术的形式和风格多种多样,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常见的艺术形式来探讨它们的典型审美特征。
首先,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包括构图、色彩运用、线条和形状等方面。
构图是指画面的布局和结构,艺术家通过构图来引导观众的目光,营造视觉效果。
色彩运用是指艺术家运用颜色的方式,包括色彩的对比、明暗、饱和度等,以及色彩在画面中的平衡和协调。
线条和形状则是绘画中用来表现物体轮廓和结构的基本元素,不同的线条和形状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其次,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形态、质感和空间感上。
雕塑作品的形态包括立体的形状、体积和比例,艺术家通过对形态的塑造来表达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质感是指雕塑作品表面的质地和纹理,艺术家可以通过对质感的处理来增强作品的触感和视觉效果。
空间感则是指雕塑作品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关系,艺术家通过对空间的运用来营造作品的氛围和气氛。
另外,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包括旋律、和声、节奏和音色等方面。
旋律是音乐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直接传达出作曲家的情感和思想。
和声是指不同音符同时响起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声的运用可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表现力。
节奏是音乐中时间的组织和安排,不同的节奏可以带来不同的节奏感和动感。
音色是指乐器或声音的独特质地,不同的音色可以赋予音乐不同的情绪和特点。
总的来说,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涵盖了艺术作品的各个方面,包括形式、内容、情感、意义等。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独特的审美特征,但它们都是艺术家用来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观众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从而丰富我们的审美体验。
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特征
中国绘画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成就了很多绘画理论著作和绘画技巧,这也给中国艺术带来不一样的审美特征和创造美的源泉。
中国绘画以谢赫“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来奠定绘画的理论基础,其中“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视的理论。
自然景物是真实的存在,从对象化中间独立出来,但所表达的是一种虚的气韵,是流动的精神心境。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境”,中国画以笔墨、形式、点线、虚实的情景交融,形成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心境才是艺术美学最为灵动的审美[1]。
一、中国画的线条之流动中国画不同于西方艺术,是一种线性艺术,更多是线条支撑起来的,对比西方油画可以看出,西方油画用颜色的碰撞形成自然线条,注重对立体感的表达,而中国画的线条是故意描画,故意强调,在平面感的基础上更为纯粹,更为概括,更为提炼,注重线条语言的塑造,复杂景象中的取舍和裁剪,线性绘画有着背景留白、突出画面主体的特点[2]。
人物画的线条,被中国绘画理论家总结为“十八描”。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局部线条就是高古游丝描,以流动之美的线条刻画衣服纹理和形体,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以线来表现性格与姿态,有着自己生命的情调,与西方立体描摹有很大不同。
谢赫“六法”中的第一个“气韵生动”,“气韵”是指具有律动感,有韵律和节奏感,“生动”是鲜活、热烈、有生气的,画中的“气韵生动”更多是流动、写意、飞舞的生动,有着生命的节奏韵律感,不仅是中国画的绘画理论,更是一个美学的范畴。
线条的描绘到了宋元时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发展得更加成熟生动,例如北宋范宽的山水画《溪山行旅图》里面奇石的线条表现形式与之前有所不同,其以各种类型抽象的点和具有象征性的线条进行描绘,使画面有种苍茫蓬勃之大气。
中国画的线条离不开中国的笔墨,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技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线条在书法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参考。
由于对物象刻画的感受契合了特殊的技法,中国画的线条更多追求真、美,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精神。
浅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含蓄 、 玄淡 、 浑茫和 中庸 柔和之美 , 极少有浮躁不安 、 剑 不同的民族 、 地区 , 必然产生 不同的文 化现象 , 艺 术是民族文化 中最突出 、 最活跃 、 最深刻的表现形式 。 作
为重要画 科之一 的山水画 , 蕴涵着丰富 、 刻的民族 文 深 化精神 , 根深蒂 固的儒 、 道思想可谓是我 国民族文化 的
表 达 ”而 且 讨论 了 空 间 的 表现 , 定 了 中国 山 水画 的理 , 奠
为创作的最高境界。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 不重形似 , 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 。中国山水画的整 体
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 ,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 、
论基础 。这样一直到了隋唐时期 , 中国山水画才可 以说 出现了展子 虔 、 李思训 、 王维 、 张璨 等一 大批专画 山水 的大师 。 这些大师注重写实 , 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 。 将 展 子虔的 《 游春图》 ,反映 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 的面 目, 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装饰的原 味 , 但写实 力已经有 了较大提高 , 极能抒 发作者的情怀 , 已能将 山水画和人
似之间”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 也。 正是直接或间接地受 儒家 “ 中庸” 思想之影响所致 。 这对文艺创作更是影响至
是一种含蓄 、 玄远太虚的朦胧之美 。也正是这 “ 大象无
形” 之美赋予了山水画 以无限生机。 从山水画的图式中我们可 以看 出 : 山水不像人物 、
深 至广 , 中国山水画来 说亦颇 有启示 : 对 过分追 求 自然 山水之形质 , 就会走入“ 媚俗 ” 自然主义之极端 ; 相反 , 丝 毫 不顾 自然山水之形态 , 一味追 求笔墨技巧 , 表面点 搞 缀, 势必陷入“ 欺世” 的形式主义之窘境 。五代末北宋初
论凉山彝族毕摩绘画艺术的美学思想特征
论凉山彝族毕摩绘画艺术的美学思想特征吴虹(西昌学院艺术系)凉山彝族古代毕摩绘画是中国古代彝族先民民间祭司毕摩因宗教活动的需要。
以彝族历史文化为背景,以预测占卜、驱邪、择日等彝文经籍内容为题材。
以彝经为载体。
用民间绘画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系统生动的图解、释意来再创作的绘画。
其表现手法朴实生动、构思奇巧、简沽夸张.概括出一幅幅耐人寻味的图画。
它是彝族艺术古籍的组成部分。
是彝族原始宗教艺术的延续和发展的产物。
从这些淳朴与率真,单纯与原始的线描造型中.可以使人感悟到古老的彝族。
文化层”的深厚底蕴。
凉山毕摩绘画一般都以毕摩文献或鬼板为载体,用绘画来阐释经文或仪式的内容.从而达到语言图像化或仪式形象化的目的。
我们从西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人手.对这个古老的绘画艺术的美学思想特征进行初步的阐析。
一、凉山彝族毕摩绘画中的柏拉图美学思想。
理念论”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核心。
“美即理念”的基础观点渗透于他的美学观的各个方面。
从他的模仿说、回忆说、灵感说、效用说、修辞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起美学思想体系上是客观的唯心主义。
其学说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和等级观念,这点上,与毕麽绘画思想不谋而合。
凉山毕摩绘画中最为典型的神图是支格阿龙神图.最为典型的鬼板是“初布”鬼板。
神图和鬼板上的每一图纹细节都有其神话的原形,特别是支格阿龙神图,初鬼形象都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每一个彝文字都讲述着元古英雄支格阿龙的种种史迹.每一笔每一画都代表着神人祖先的强大神力。
凉山远古彝族把一切灾难比喻成雷雨后初鬼的来I临。
毕摩文献上的绘画中的“防瘢”绘画、“防卫”绘画中的神图都是以神话原型为隐喻和象征.以神话英雄支格阿龙以神秘的神力降鬼除魔的神绩、神力作为整个神图构形的内在链环。
并由此串联了每一个局部的图纹。
使之成为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和谐画面.从而使这幅图画成为古老神话的形象阐释。
与仪式的宗教功能发生着同步的呼应与映射。
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一向以“骨头黑白”来论人的等级.黑彝自认为血统高贵.就以自己骨头“黑”为据,白彝的骨头是白的。
论史前绘画艺术的自然态度和审美特征
丽灿烂 洞窟绘 画, 从来没有拒绝 与今 天人类的交流 。 鲁迅 先生 曾经对 远 古 的原始 人 绘 画发表 过 自己的
我 们的 目光指 向艺术产生重 要源点正是原 始人绘 画。 普列 汉 诺 夫则 认 为 的 : “ ……艺 术总 是 跟他 们 的经
[ 关键 词] 史前 绘 画; 洞窟 艺术 ; 自然 ; 审美
史前 绘 画艺 术主 要是 以 洞 窟岩 壁 的绘 画艺 术为 代 志 表达 出来 。 ” 托 翁的总 结 , 指 出符 号化的 外在标志 通常 线条 、 色彩来表达 人类 自己的理想世界 。 表, 这是 在数 万年前 人类 开创 与 自然洞 窟结合 的一 段绘 会 借助动作 、
画艺术 历 史 , 这 就 是 洞窟岩 石 壁上 的绘 画。 囿于年 代 实
史前 艺术与现 代人 类的科 学理性 不 同在 于 , 史 前原
最大 在 过 于久 远 , 彻 底 解读 这 些 史 前 的绘 画 作 品 已经 不 可 始 人类的 绘画 图像在使 用工具 和材料 更接近 自然 、 能, 对于 洞 窟绘 画艺 术看 法 多少 带些 臆想 和 揣测 , 不 够 限度 地强 化 了图像 作 品和 感性 、 情 感 紧密 的联 系。 展示 从绘 合理 和主观夸大 的因素在所难免 。 事实 的确如此 , 历经数 和 交流情 感的绘 画作 品的视觉 功能得 到充分 释放 。 为推 动艺术 发生和 发展形成 了重 万年 之后的这些洞 窟绘画 , 依然保持鲜 明 自然的 图像 , 如 画中表现 的真情 实感 ,
视觉艺术 史研 究
新视觉艺 术
美术学类的艺术审美特征
美术学类的艺术审美特征一、引言美术学是一门探究艺术的学科,它研究的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的创作方法、艺术的审美规律等方面。
而在美术学中,艺术审美特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关乎到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二、视觉特征视觉特征是指我们从视觉上感受到的艺术元素,包括色彩、线条、形状等。
在美术学中,这些视觉元素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艺术形式当中。
例如,在绘画作品中,画家可以通过运用不同颜色和线条来表现出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感受;在雕塑作品中,则可以通过不同形状来表达出自己对于事物本质的理解。
三、情感特征情感特征是指我们从心理上感受到的艺术元素,包括情感表达、意象象征等。
在美术学中,这些情感元素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艺术形式当中。
例如,在绘画作品中,画家可以通过画面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来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情感反应;在雕塑作品中,则可以通过不同的意象来表达出自己对于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
四、思想特征思想特征是指我们从理性上感受到的艺术元素,包括思想内涵、文化背景等。
在美术学中,这些思想元素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艺术形式当中。
例如,在绘画作品中,画家可以通过对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理解来表现出自己对于这些事物的认知;在雕塑作品中,则可以通过对于人性、社会等方面的探索来表现出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
五、审美规律审美规律是指我们从理论上总结出来的一些关于艺术审美特征的规律,包括平衡、比例、节奏等。
在美术学中,这些审美规律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艺术形式当中。
例如,在绘画作品中,画家可以通过运用平衡和比例来构图,使得画面更加和谐;在雕塑作品中,则可以通过节奏感来表达出自己对于空间和时间的掌握。
六、结论综上所述,美术学类的艺术审美特征是一个非常广泛和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了视觉、情感、思想等多个方面。
在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需要从这些方面去理解和认知它们,才能够更好地领略到艺术的魅力。
第五章 第二节 中国画的分类及其审美特征
清· 袁江: 《蓬莱仙岛图》轴,绢本, 设色,纵160cm,横97cm。
虚实: 中国画的章法必须虚实相生,任何一幅画 必须既有虚处,又有实处。有虚无实不成 其为画,有实无虚也不成其为画。 中国画还需以简胜繁,即笔简而意周。如 《历代名画记》记李思训画嘉陵江山水, 三月之工;吴道子作嘉陵江山水,一日而 成。而两者画都妙,画繁难,画简更难, 因为简笔,必须笔笔精到,不能露一点破 绽。
计白当黑,中国画的虚处,常常是一片白 纸,但这个空白处任你去联想。 如宋代画家梁楷画的《太白行吟》,人物 后没有背景,你可想象李白是在江边、在 山林、在庭院、在荒郊等等,这十分符合 李白的放荡不羁之性格。所以中国画计白 当黑,且是妙在无处,无处并非是真正的 无,而是无限,可发挥人的无限再创造而 加以补充,无处具有含蓄的朦胧的美,无 处空且静。
意境和格调的总称和形成了中国画的整体 艺术效果——气韵。这是欣赏中国画最难 领会、最难把握的东西。 要理解气韵,先看绘画“六法”。
“六法”是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为: 一,气韵,生物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 应物,想象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 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中国画的欣赏最高要求就看其是否生动,即生生欲 动,生生若动。包括用笔生动,用色生动,造型生 动,章法生动。生动即神,以形写神之神。中国画 历来以“神”为最高境界。
清· 石涛画作
引言
中国画是一种比较引 人注目的艺术形式, 其经过数千年的丰富 革新及发展,形成了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 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 式手法,形成了独具 中国意味的绘画体系。
一、中国画的分类:
从创作思想及审美情趣,可分为文人画、 宫廷画(院体画)和民间画三类。 按表现对象即创作题材,分为:山水画、 人物画、花鸟画和动物画等。 按表现手法进行分类,分为:工笔画、写 意画、半工写等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的审美特点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的审美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物画主要流派有曹魏画派、晋画派和南北朝画派。
在审美特点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主要表现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形象真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追求刻画人物的真实性,注重人物的形象再现。
画家们准确地捕捉到人物的五官、身体形态以及服饰细节,并努力将其呈现在画面之中。
他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准的构图来表达人物的姿态、面部表情和动作,力求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二、特点突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突出表现人物的特点和个性。
画家们通过重点描绘人物的其中一部分特征,如眼睛、鼻子、嘴巴或眉毛等,来强调人物的独特之处。
可以说,他们通过精细的描绘和变形处理来突出个人形象特点,使人物更加鲜明。
三、富有情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注重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画家们用形象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和心情。
他们通过表情、眼神、姿态等细节来传达人物的喜怒哀乐,让观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造型简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追求笔墨的简练和清晰。
画家们善于用淡墨勾勒轮廓,通过简单的线条描绘出人物的形象。
他们擅长运用纸张的空白来表达形象的气势和精神,使画面更加饱满和生动。
这种笔墨的简洁和简练使得人物画有了更为轻快凝练的审美效果。
五、意境深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注重体现画家的个性和意境表达。
画家们在创作人物形象时,借助于山水背景或采用寥寥数笔概括环境,以突显人物所处的特定背景和时代氛围。
通过将人物与背景相结合,画家们试图传递更深层次的寓意和内涵。
以上所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的主要审美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展示了当时艺术创作的精神追求,也揭示了他们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独特见解。
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对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中国绘画技艺其根植与华夏文化沃土,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融汇了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哲学观念等,是比较完整的艺术体系,是世界艺术领域的宝藏,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国画所体现的艺术之美,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意义。
传统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
“五四”运动之后近现代中国画充分融入了西方写实主义的观念和技法,力求中西艺术合璧。
虽然发展到现代,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更为多样,但其主要艺术特征却仍是其精髓所在。
本文将对中国化的主要艺术特征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形”多指的是外在形象,“神”指的是内在的精神。
中国话要求“形神合一”。
早在一千多年之前,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原则。
相传顾恺之所画的人物,不点睛,人不知所故,其答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阿堵”在现代汉语中是“这个”的意思,这句话中,顾恺之充分透露出绘画技艺精髓所在,不在乎对象的美丑,而在于“画龙点睛”,也就是说绘画的重点在于精神已经的传达,促使绘画作品能“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这种以形传神得手法奠定了我国艺术的基础框架。
二、以线造型,笔精墨妙线是中国画的主要艺术表现技法,是国画的基调。
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帛画作品(将画坐在丝织品上)。
例如《人物龙凤》和《人物驭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整幅绘画食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出土于湖南长沙楚墓。
两幅帛画的主题均为引领灵魂升天,用毛笔在絲帛材料上使用线条勾勒而成。
帛画之前也有岩画和彩陶画,早期绘画的技艺,直接奠定了后世中国画的发展基调,目前国画中以线造型绘画手段比较常用。
中国画的线条是具有“灵魂”,每幅画的线条都都特别流畅辗转,不呆板,不僵硬,,提按顿挫。
画家在绘画时能够对线条的粗细、轻重、浓淡、枯润等效果在画中巧妙的融合展现,最终能够赋予艺术作品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让线条充满了生命力。
中国画与水彩画的审美特征比较
两 种 不 同 的 文 化 观 念
中国画是传承东方的文化传统 , 东方哲学和审 美观
念的产物 , 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 , 讲意境 , “ 讲 气韵生
动 ”是 一种 中国 文 化 的体 现 。战 国楚 墓 已 出 现 了 《 凤 , 龙
“ 天人合一” 的心理感受。中国文人士大夫提倡“ 平淡天 真、 自然典雅” 的审美思想 , 崇尚“ 天人合一 ” 的自然审美 观, 集儒道释 于一体 。其内核是儒 , 造就 了中国画“ 寄物
平淡 . 灵明净” 美感。 空 的
南画派 ” 到近现代则有吴 昌硕 、 等。 齐白石 、 黄宾虹 、 潘天 寿等大家。历代名家辈出. 他们部是站在前人的绘画基 础上 , 以中国文化特有的方式创立了一座座高峰 , 而中 国的文化主脉则是儒、 、 。就 “ 道 释 意境” 而言 , 李泽厚先 生《 庄玄禅宗漫述》 一文 中有这样一段话“ 禅宗有三种境 界 ” 一境 界是 “ 第 落叶满空山 , 何处 寻行踪 ” 这是描 写寻 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情况。 第二境是“ 空山无人 。 水流花
开 ” 是 描 写 已经 破 法 执 我 执 , 已 悟 道 而 实 尚未 的 阶 这 似
西方绘画受到模 仿学说的影响 . 注重具象的写实性 的描绘。哲学家赫拉克里克说过 :因为艺术模仿自然 . “ 显然也是如此 .绘画混合 白色的和黑 色的和红 色的颜 料, 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 此种重形象 , 。 重美感 . 重写 实表现的绘画理念始终贯穿于西方绘画史 中。 而水彩画
寓心” 的特 点 , 内容和形式具有特定 的象征意义和符 其
号性 , 如梅兰 、 竹菊在 中国画中并不是普通的花卉 , 而是 人格 高尚的象征 , 因此 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有两点 : 是 一 它的特定象征意义与符号性, 另一种是它的 自然感 『 生的 审美观。 中国画呈现给人的审美感受是“ 寄物寓心 . 自然
工笔绘画注重
工笔绘画注重篇一:绘画艺术的分类及特点定稿第二章绘画艺术的分类及发展概况第一节绘画艺术的一般分类及审美特征一、绘画艺术的一般分类绘画艺术的分类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目前有各种各样的分法,一般是按照地域划分为东方绘画、西方绘画两大体系。
同时也可以根据绘画使用的物质材料的不同,或者题材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技巧、风格流派等方面来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首先从地域来分为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东方绘画以中国绘画为主,而西方绘画则以油画为主。
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根本区别和差异并不在单纯的技法与材料,关键是它们赖以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美学理念的不同。
中国绘画作为一种我国独有的绘画形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有着较为稳定的内在结构和自己的完整体系。
西方绘画的发展,是与西方文明的发展相同步的。
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世纪,西方绘画体系的发展大致与东方绘画体系相同,都是用简单、明确的线条勾画出所要画的形象轮廓,以此作为绘画造型的基础。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使得西方绘画艺术有了巨大的、突破性的飞跃,它吸收了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新科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绘画体系,使表现力很强的油画成为最主要的画种。
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又形成了各种不同艺术风格的众多流派,使得绘画艺术的发展绚烂多姿、丰富多彩。
比如,属东方画的中国画,历史上又有南宗、北宗、浙派、吴派、江西派等风格流派,各派之下,还有许多风格不同的画家。
而西方绘画体系中的近代绘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流派。
现代绘画中又出现了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等众多的风格流派,并正在继续发展和变化。
(二)、从画种来分,由于使用的物质材料、工具或表现技法不同,绘画艺术可以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速写等。
中国画用线造型,用色为墨,中国绘画中的线讲究曲直、粗细、浓淡、疏密等形态变化和组织得统一,以及笔法刚柔、轻重、疾徐等所形成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体现出线条造型的艺术美。
隋唐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论
代 画 家 的 审 美 认 知 是 具 有 自身 特 征 的 , 这
些 特 征 的 集 合 也 恰 恰 是 这 一 时 代 艺 术 的 审
美 特 征 。
一
廷 审 美 崇 尚人 物 体 态 丰 腴 , 色彩浓 重 , 与 六
朝 时 期 所 " b E行 的 清 瘦 之 美 截 然 相 反 。 在 唐
学研究。
・
1 01 ・
枣 庄 学 院 学 报
2 0 1 4年 第 1期
时 间 与 空 间 之 和 表 现 也 - t 一 分 突 出 , 隋 唐 的 绘 画 有 很 多 运 用 了 时 间 空 间 化 或 者 是 空 间 时 间 化 的 绘 画 方 式 。 如 《) J - 3 : 代 帝 王 图 》就 是 将 不 同 时 期 的 帝 王 置 于 同 一 空 间 展 现 给
[ 摘
要] 隋唐是 中国古 代绘 画艺术全面发展 的时期 , 透过隋唐 的绘 画艺术 可 以直观 地捕捉到这 段时期绘 画 的审美特
征 。本 文从 审美文化 的视角宏观地分析 了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 , 分别从 隋唐绘 画艺术 之根——和 、 隋唐绘 画艺术之气
质—— 风骨 、 隋唐绘 画艺术 之诗 意— —意境 、 隋唐 绘画艺术之外显——趣 四个方面来具体 阐述 隋唐绘 画的审美特征。
国 早 在 先 秦 就 发 展 出 “和 ”的 美 学 思 想 , 古
是一 种典 雅 , 所 以 说 隋 唐 时 期 的 绘 画 将 雅 与俗 有 机 的 结 合 在 一 起 。另 外 , 唐 代 绘 画
多 有 描 绘 世 人 日常 生 活 面 貌 的 情 节 , 而 这
人在艺 术 教 育 领 域 提 出 中和 论 , “保 合 大
论艺术的审美特征
论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的审美特征是指艺术作品在形式、内容、情感等方面所拥有的美的特质和特点。
审美特征在不同的艺术领域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上。
包括线条、色彩、形状、质感等对于观者视觉感受的影响。
艺术家通过精确的构图、布局和细腻的用色等手法,使作品呈现出和谐、平衡、对称的美感。
例如,在绘画作品中,人物和景物的线条造型、光影的处理、色彩的运用等都会影响观者的审美感受。
在雕塑作品中,作品的形状、曲线、纹理等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
其次,艺术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内容上。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通过形式的表现来传递美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表现主题、情感和思想等内在的内容来触动观者的情感。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引起观者共鸣,通过表现人性、社会问题、历史事件等内容来让观者产生深思。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冲突,展示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
在音乐作品中,通过音调、旋律和节奏等元素,传递内在的情感和思想。
在电影作品中,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塑造、视觉效果等手法,给观众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另外,艺术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艺术作品所呈现的情感上。
艺术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形式和内容的表达来唤起观者的情感体验。
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直击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感动,给观者带来愉悦、悲伤、震撼等情感体验。
艺术家通过对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人生经验的描绘,触动观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最后,艺术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上。
艺术作品往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有其独特的风格、创意和表现方式,能够引起观者的注意和兴趣。
艺术家通过对事物的重新构思和再创造,唤起观者对于世界的新的感知和理解。
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往往反映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也是艺术作品与其他形式的表达方式的区别所在。
中国绘画的风格与审美特征
中国绘画的风格与审美特征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独特的表现形式。
它源远流长,渊源流深,自成一体,独具特色。
中国绘画的风格与审美特征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历经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第一部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史中国绘画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当时的绘画主要是用雕刻和刻画的方式表现。
随后,随着青铜器和陶器的出现,绘画也逐渐发展出特有的风格和形式。
在西周时期,绘画已经成为宫廷和贵族文化的一部分。
秦汉时期,绘画技艺不断提高,且取得了很大发展。
唐代,以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诗句为题材的中国绘画达到了巅峰。
宋元时期,绘画更多地强调自然、清新、雅致的特点,成为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绘画的门徒制逐渐形成,门徒的技艺不断提高,中国画的发展也保持着持续的趋势。
现代中国画则逐渐走向世界。
可以说,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缩影。
第二部分:中国绘画的风格中国绘画的风格独特,它不同于西方绘画的明暗法、透视法、色彩法等,而是更注重笔墨、线条、造型等技法,更强调画家的个人感受和创意。
它强调意境、氛围和符号,总的来说,中国画具有线描清秀、色彩含蓄、用笔流畅、意境深邃的特点。
首先,中国绘画的线条十分特别,用线描绘形体,线条的粗细和厚薄十分讲究,能够表现出画家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中国画注重笔墨,通过用墨粉勾画出非常逼真的人物形象和物象形态,同时又往往能够以极少的笔墨勾勒出深邃的情感或者意境。
另外,中国画最出名的风格就是色彩含蓄,其本质就是:隐含的美。
再者,中国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空白。
在中国画的空白之中,“有岁月的沉淀和情思的升华”。
在表现形式上,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自然、清新、雅致的特点。
比如山水画,往往表现出崇山峻岭、清流瀑布和浓浓的云雾,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画家所想所感,保留下一些不那么精确的细节,这正是中国画的特色。
第三部分:中国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绘画的审美特征也是独具特色的。
审美特征
艺术诸形态的审美特征一、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国书法真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中国书法艺术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线的艺术”。
他兼备具象和表现两种功能。
无色而具备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
在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笔法墨法相间相润,使得字体肥瘦枯润,巨细收纵,变化无穷。
而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经过秦始皇时小篆发展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他的自由而多样的线条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象和传达出各种形体、情感和气势,形成中国的审美风貌的书法艺术。
不少人坚持书法是抽象艺术。
其中一种典型的看法:汉字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而书法艺术是“抽象符号的艺术”总之,中国书法美学在艺术本体上的争论,反映了我国书法审美意识的自觉和书法精神的高扬。
书法艺术审美特征书法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弛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像物于飞潜动植流寺之夺”。
那么,我们要问,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1、姿态美。
书法艺术的姿态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取之于具象的书画和结构所体现的一定的形体美,二是取之于偏于抽象的“形势”,即动态美。
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事物的具象美,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真云”。
一般来说,汉字字形结构在书法创作者有意识的局中,可以形成一种间接曲折的艺术效果。
加上对自身人格生命的反应,使点画笔墨形成一种用笔之力、运笔之势,而反映出生命的动态美。
孙过庭对书法的具象美与动态美同意形成的姿态美非常赞赏,惊叹道:“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痜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这里,既有具象美、又有动态美,其“异”、“态”、“势”就是书法姿态美的不同层次和纬度。
在书法作品中,篆书的回环曲折的用笔,给人一种字若飞动,流畅飞扬美。
而结构整体统一,分行布白的圆润整齐,宽舒飞动的姿态美令人赏心悦目。
而隶树和楷书的各种上、下、左、右挑起或拖拽的笔势,能给人在安定中以飞动流美的审美感受。
而草书行书以富于运动感的点线去表现生命运动的或轻盈、或敏捷、或矫健的动势,都具动态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作者:马龙潜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一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
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
色彩、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对象的形式,又是个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它们都是线与面在二维空间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种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样)。
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
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
绘画之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材料(媒介)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的情绪——情感、精神——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
同时,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
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除了人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
其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如绘画之分为油画、水彩、素描、中国画等等。
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
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但此种展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
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建构与每一根线条、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这使它最适于描绘生活的细节,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
如莱辛所说“作品不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让人考虑,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
”(L 《拉奥孔》第三章)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去再现与反映生活,不但追求视觉上的逼真性、精确性,还力图借助视觉形象的描绘,表现人类主体的精神风貌与心灵情感。
为了使绘画形象摆脱对客观事物外貌的单纯机械的摹拟,它必须以形写神、状物表意,表现渗透进主体审美理想的内在审美意象。
画家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家而不是生理挂图的绘制者,就在于它不但写形,而且传神,不但组合线条,而且寓于情思,不但建构形体,而且融于意蕴。
绘画等造型艺术在艺术传达中所凭借的物质材料,较之其他艺术形态有着特殊的作用。
物质材料在形象造型中作为媒介工具的同时,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将直接构成艺术形象的感性形式,成为艺术欣赏中直观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青铜、大理石、花岗岩、黄杨木、象牙等往往因其物质特性的不同,而适宜于塑造不同性格和类型的艺术形象。
绘画是视觉的艺术,是光的艺术,其艺术形象的建构又是在二维的平面之中,所以它所凭借的物质材料的特质,便以独特的方式构成发挥主体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艺术传达媒介的色调(色调体现为色块的组合与线和形状的组合),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二如果说雕塑艺术更偏重展示人的本质的普遍性、概括性、理想性,那么绘画艺术则更偏重刻划与展示人的本质的特殊性、个性、现实性。
雕塑的客观性、物质实体性强,而绘画的主观性、精神自由性强。
黑格尔曾说“绘画的基本原则在于内在的主体性”,其见地是颇为深刻的。
那种认为绘画与雕塑只是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其选取的题材、表现的内容是一致的说法,恐怕不符合实际。
绘画的取材范围极其广泛,表现的内容也极为丰富,人物及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自然界的飞禽走兽,林木花草等,即人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人化的自然界,在绘画艺术中都可以得到远比雕塑要更为直接和具体的反映。
雕塑因其运用物质材料在三维空间中的实体造型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特殊性,所以它一般不对融合丰富意蕴的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做较为直接地描绘。
特别是在肖像雕塑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往往只能间接地或曲折地体现于构成关系之一方的人物的动作、姿态、神情上,而人物活动的关系“场”则不可能直接呈现出来。
由于绘画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主体内在审美意象,它虽然没有雕塑艺术之三维空间的实体性,但绘画中的形体建构比雕塑更能自由地支配色彩、线条与形体,所以在某些方面可以造成远比雕塑更近似外貌和切近内在审美意象的艺术效果,引起观赏者如临其景(境)的感受。
特别是它能近乎直接地呈现人们活动的关系“场”。
与雕塑舍弃不必要的外貌细节不同,它要求以异常具体的、个性化的生活场景,创造某种情感的氛围和精神——心理“场”,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与情感。
绘画尽管要求细节的具体、个性化,但这并不是说模仿与再现某一具体个性形象就是绘画艺术的主要任务。
肖似客观对象的画面,实际上是经由艺术家主观心灵折射了的,它融入了深沉的精神意蕴。
二维平面性,使绘画不可能在实际上真切地再现人物的活动及其具体背景,而只能以切近现实生活画面的视觉效果,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人物的内心冲突以及作为背景的关系“场”,呈现艺术家以情观物所见的世界或凝聚着艺术家审美理想的心灵画面。
因此,在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整个艺术家族所形成的序列中,较之雕塑,绘画是更偏向精神的,是更偏于表现内在主体性的。
对绘画和雕塑中艺术形象的观赏,都与视觉对艺术作品之形体建构的直接具体感受密切联系。
观赏者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审美观照,迅速联想到艺术品未曾直接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那些侧面,靠心理的内部建构形成一心理完形,从而产生精神与情感的愉悦。
但雕塑作为三维空间中的实体建构,观赏者可以变换角度从中获取多侧面的艺术感受,其心灵中建构的完形一般多接近于本身是立体的艺术品。
而绘画中的形象呈现于二维平面中,观赏者变换角度观赏也只能取得平面视觉感受,心灵中完形的建构更需要充分发挥自由的联想与想象,它可以比较接近艺术品,却与艺术家的内在审美意象常常存在较大的距离。
同时,雕塑只能凭借艺术形象产生的动势引导观赏者的想象,它给观赏者的自由想象留下了广阔的天地,虽有较确定的导向,但毕竟又较朦胧;而绘画则因其内在的主体性,使人们可以对艺术家的内在审美意象进行较为自由的体验,在较明晰的方向引导下,具体地想象艺术家的内在审美意象。
绘画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特别是强调反映再现现实的文学),都强调内在主体性的原则,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
绘画艺术受艺术传达中形体建构的客观局限,不便于象文学作品那样反映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更自由地表现艺术家内在的审美感受、审美意象与审美理想。
尽管东西方的艺术家们都曾追求诗与画结合的艺术境界,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艺术品中的上乘之作,特别是中国古代,某些风景画与风景诗描绘的画面与融会的意蕴是相似的。
马远的绘画作品《寒江独钓》和柳宗元的诗作《渔翁》所创造的艺术美就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画力图追求诗表现主体情感的那种韵味,诗力图追求描绘画所展示的那种画面。
但是,绘画毕竟是绘画,文学又毕竟是文学,它们是艺术家族中地两个分支。
文学是借助语言这种艺术媒介,呈现与艺术家内在审美意象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生活画面。
它既可以集中笔墨描写社会生活中的某一场面甚至某一细节,更能够通过对场面、细节乃至更宽广画面的描写体现流动的社会生活画面。
而绘画则只能描绘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画面,虽然这个画面是艺术家选定的最富有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但它毕竟是一个有限的画面。
同时,文学对社会生活画面的描绘,是通过语言这种抽象形式实现的,具体的东西说不出,说出的都是词,词是一般,是高度抽象的概括,所以它不能象绘画那样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单就具体可感性而言,绘画远远胜于文学艺术。
可见,两者各有特征,各有短长,艺术家可以借此表现审美情感的不同侧面,观赏者亦可从中得到不同的审美感受。
三在东西方绘画艺术中有相通的东西,但因东西方各自的文化历史传统不同,在长期的社会和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不同,所以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
首先,西方绘画偏重写实、求真,偏重表现主体以客观的态度感受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中国绘画则偏重表情、写意,沿着内在主体性的方向,偏重表现融于主体审美理想的审美意象。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希腊艺术是古代不可企及的典范,而在古希腊造型艺术中,最高的成就似乎是雕塑与建筑。
西方古人以健康发展的人类童年那种天真幼稚又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世界,一方面视宇宙的基本结构是和谐、秩序、比例、平衡,并把它作为形式美的最高理想,构成主体内在的审美意象与在艺术传达中所形成的艺术形象的基础;另一方面又积极向外进取,崇拜寄身于其中的自然,在艺术传达中往往以对自然的真实模仿作为主体把握现实美的最高理想。
二者交汇于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使艺术的“自然摹仿”(作为内在主体性的内容)与和谐、秩序、比例、平衡的形式(作为内在主体性表现的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西方古代艺术鲜明的特点。
与此相联系,重视对客观事物形体状貌的描绘,偏重客观的精神——心理建构和艺术传达中物质媒介的建构,也就成了西方古代艺术家们比较一致的审美理想。
绘画艺术中这种写实、求真、讲究形似的艺术特色,这种内在主体性表现的方式,早在希腊的壁画中已见端倪。
庞培古城遗址挖掘出来的壁画,就仿佛移三维空间中实体建构的雕象于画面之上。
据说著名画家宙可西斯画海伦后,是把现实生活中众多美女的形体特点集于一身,可见其精神——心理中内在审美意象的建构,既渗透了主体的审美理想,又偏于客观。
这种文化与艺术传统一直影响到西方近代。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创造中显然突出了清醒的主体意识,但也明显地继承了古代崇拜自然与陶醉于现实的传统,进一步以形似作为绘画的基本原则。
达·芬奇认为,圆描(立体雕塑式的描绘法)是绘画的主体与灵魂。
当然,西方绘画的审美理想,也并非只强调外形的逼真而否定对客体精神风貌的描绘和对画家审美情感的表现,而是强调以形似的刻划作为前提,在偏于客观的基础上,把客体对象的形似神似与画家的情感表现有机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