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
节》有感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可能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关心的话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开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平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 个教育细节》一书。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书的序言部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着人心灵的教育。所谓“无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的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记得有句话这样说:未经清贫难成人,不经磨难永少年。细细想来确实意味深长,确实,家境贫寒的人为了生计,为了家庭,重小就得承受生命之重,不得不用自己的心血,自己的劳动,自己的智慧去打拼,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的全面素质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较安逸的人来说,无论意志、能力、成熟度、经验,还是其他方面,较一般人强得多。其实这就是劳动的意义。
记得在我们小学时就有这么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会有创造。”就从这首儿歌中,可以看出劳动和智力的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劳动中发展智力,在思考中不断完成创造性的劳动。
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是否也能体现这种关系呢?我想作为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讲了无数遍的概念定理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来得更容易接受。如教学矩形的长和宽改变,则矩形的面积发生变化时,可以让学生用一根绳子或一根铁丝等围成一个矩形,不断地改变矩形的长和宽,并计算矩形的面积,进而发现矩形的长宽变化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这样边操作边观察,从整体到重点,由纵向到横向,观察有方法,思考有凭借,条理分明,逐步深入,学生在操作中不但理解掌握了矩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
的关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迫使一个学生参加一点体力劳动是容易的,然而要教会他把双手和智慧的努力结合起来却要困难得多。是的,在我们的课堂上,假如只是让学生完成这些劳动和各类游戏,那么他们是非常高兴而且是很容易的,但是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在这种结合中,才能找到培养学生(哪怕是最消极的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热爱的真正有效的钥匙。如果学生把体力劳动看成是一种达到创造性目的的手段,那么就说明他已经克服了懒惰思想,变得热爱劳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