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课件:第四章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合集下载
《溶液与离子平衡》课件
浓度计算
通过实际计算例子,展示如何计算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以及如何利用浓度概 念解决化学实验中的问题。
弱酸/弱碱的离子平衡
研究弱酸和弱碱的离子平衡行为,包括酸碱解离常数、共轭酸碱对和缓冲溶液的形成。
பைடு நூலகம்
化学平衡
解释化学平衡的概念,并通过例子展示如何使用化学平衡方程式进行计算和 预测反应方向。
离子平衡
深入探讨离子在溶液中的平衡行为,包括溶解度、离子活度和溶液pH值的影 响。
酸碱中的离子平衡
讨论酸碱溶液中离子平衡的重要性,以及酸度和碱度对离子浓度和化学平衡 的影响。
夏普·福敏方程
详细解释夏普·福敏方程的原理和应用,以计算弱酸和弱碱的浓度和离子活度。
《溶液与离子平衡》PPT 课件
通过本课件,我们将深入研究溶液与离子平衡的理论和应用,从而加深对这 一重要化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概述
介绍溶液与离子平衡的基本概念,探讨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及其在化学反应 中的重要性。
化学反应
探索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包括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反应,以及 它们与离子平衡之间的关系。
大学化学 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第4章)
非电解质(稀 溶液的通性 溶液的通性——稀溶液定律 非电解质 稀)溶液的通性 稀溶液定律 对于非电解质(稀 溶液来说 溶液来说, 对于非电解质 稀)溶液来说,一些物理化学性 质具有特殊性:性质的值仅与溶剂物质、 质具有特殊性:性质的值仅与溶剂物质、溶液浓 度有关,而与溶质物质是什么无关——稀溶液的 度有关,而与溶质物质是什么无关 稀溶液的 依数性。 依数性。 这些性质包括: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 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 蒸气压下降 下降及渗透压等。 下降及渗透压等。
外界压(KPa) 103.3 沸点(K) 373 202.6 393 405.2 416 810.4 443
3.凝固点:某物质液相蒸气压和固相蒸气压达到 3.凝固点 凝固点: 相等的温度. 相等的温度.
273 温度(K) 蒸汽压(Kpa)0.61 271 269 0.52 0.44 267 0.37 265 0.31
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 2、沸点上升及凝固点下降 、 3、渗透压与反渗透技术 、
一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一)纯水的蒸气压 沸点和凝固点 纯水的蒸气压 什么叫蒸发?什么叫凝聚 什么叫凝聚? 什么叫蒸发 什么叫凝聚
蒸发
水(液态 液态) 液态
凝聚
水(气态 气态) 气态
1.水的饱和蒸气压:平衡时,水蒸气所具有的压力. 1.水的饱和蒸气压 平衡时,水蒸气所具有的压力. 水的饱和蒸气压: 水的蒸气压与温度有关
沸点上升及凝固点下降: 沸点上升及凝固点下降: p/kPa B 101.325 0.611 A
∆p
O O’ ∆Tfp Tfp 0
B’ 纯水 溶液 ∆Tbp 100 Tbp T/℃ ℃ 下降多少? 下降多少?
图3-1 冰、水及溶液的蒸气压曲线
《水溶液中离子平衡》课件
2
水处理技术的分类
常见的水处理技术包括过滤、膜分离、加氯消毒和深度净化等,每种方法都有其 优缺点和应用范围。
3
水质监测和评价
水质监测和评价是常规的水处理和净化工作,可以用来检测水质是否符合标准, 以及如何进行后续处理。
化学反应平衡和动态平衡
化学反应平衡的条件
化学反应平衡需要满足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条件,涉 及到反应物和产物的数量、反应速率和反应条件。
水质检测中的离子分析
水质检测的意义
水质检测涉及到生态健康、农业生产和食品安 全等广泛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离子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离子分析需要通过样品前处理、分离检测和结 果分析等步骤来完成,常见方法有离子色谱和 原子吸收光谱等。
质量指标的选择和设置
确定水质检测的质量指标需要考虑目标物质的 特性、环境因素和国家标准等多重因素。
常见离子的分析方法
离子色谱法的原理
离子色谱法是一种常见的离子分析方法,可以 用来分离和检测酸、碱、金属等多种离子物质。
荧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荧光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光谱方法,主要用 于溶液中荧光物质的识别和测定。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高效的化学分析方法, 可用于检测水中的重金属、金属离子和杂质等。
离子积的概念
离子积通常用来描述水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 例如水溶液中的PH值和酸碱度等。
水的酸碱性
水从酸性到碱性的变化可以影响许多生化反应, 在水质检测和环境保护方面有广泛应用。
弱电解质的离解平衡
1
什么是弱电解质?
与强电解质不同,弱电解质不完全离解,而是在水中存在平衡状态。
2
弱酸和弱碱的离解平衡
多种因素可以影响弱酸和弱碱的离解平衡,例如浓度、温度、压力和水质等。
大学基础化学 第四章 沉淀-溶解平衡 PPT课件
§4-1 溶度积和溶度积规则
一、溶度积常数
1. 难溶强电解质
常温下溶解度小于0.01g/100gH2O的电解质叫做 难溶电解质(electrolyte of difficult dissolution)。
难溶强电解质的特点:溶解度很小,但溶解的
部分全部解离。
2. 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溶解
例如: BaSO4(s) 沉淀 Ba2+(aq) + SO42-(aq) 这种平衡是多相平衡,又称沉淀溶解平衡。
Ksp [Ag+ ]2[CrO42 ] (13.08105 )2 6.54 105
1.12 1012
因此对于A2B或AB2型的难溶强电解质有:Ksp=4S3
例 3 : Mg(OH)2 在 298.15K 时 的 Ksp 值 为 5.61×10-12 , 求该温度时Mg(OH)2的溶解度。
解:设Mg(OH)2的溶解度为S,根据其沉淀溶解 平衡可得:
前言
强电解质
电 易溶电解质
解
弱电解质
质
难溶电解质 沉淀溶解
单相离子平衡 多相离子平衡
25 º, 100克水中可溶解 (克)
ZnCl2 432 ; PbCl2 0.99;HgS 1.47x10-25
易溶物: > 1 克 微溶物: 0.01~1 克 难溶物: < 0.01 克
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
例2 Ag2CrO4在298.15K时的溶解度为6. 54×10-5mol·L-1 计算其溶度积。
解: Ag2CrO4(s)
2Ag+(aq) + CrO42-(aq)
因此:[Ag+]=2 × 6.54 ×10-5=13.08 ×10-5 (mol·L-1) [CrO42-]= 6.54 ×10-5 (mol·L-1)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课件
解题方法: 溶质的类别
酸
碱
抑制
小于纯水的电离
酸
水 解
碱
的
促进
性
盐
大于纯水的电离
已知25 ℃时在等体积的①pH=0的H2SO4溶液②0.05 mol/L的Ba(OH)2溶液③pH= 10的Na2S溶液④pH=5的NH4NO3溶液
①pH=0
(H2SO4)
:
c(H+)溶液=1mol/L
c(OH-)溶液=
酸性区:
2.看线——增减性
Kw1
纵坐标<横3坐.标看点——起点、交点、
拐点、极值点 即c(H+)<c(OH-)
碱性区:
Kw2
酸酸性性区区
c(cH(O+)H/m-)o/ml·oLl-·L1-1
电
知解
识
质 在
框水
架中 的
行
为
二、电解质在水中的行为
1.可溶性盐的水解本质
H2O
H++OH-
盐
体系变化 条件
【设问角度2】:已知水的电离程度,问溶液酸碱性 例:常温下,由水电离的c(H+)=1×10-13 mol·L-1的溶
液 该溶中液:C的a酸2+碱、性K+?、溶C液l-的、pHHC值O?3-能大抑量制共存。( × )。
酸:pH=1 碱:pH=13
【设问角度3】:已知溶液酸碱性,问水的电离程度
例:常温下,某碱性溶液(不考虑弱酸弱碱盐)pH=9,
平衡移 动方向
正向
逆向
逆向 逆向 逆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KW
增大 减小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水的电 离程度
增大 减小
减小 减小 增大
大学化学——溶液与离子平衡ppt课件
17
解:混合溶液中,AgI 和AgCl 沉淀时, 各需Ag+多少?
Ksq[A]gI8.5 11 0 17K sq[Ag] C 1.7 l 71 0 10
b1(Ag+)/by =8.51×10-17/0.01=8.51×10-15 b2(Ag+)/by=1.77×10-10/0.01=1.77×10-8 由于 b1(Ag+)<b2(Ag+)可知, AgI(淡黄)先于AgCl(白)沉淀。
1溶液的酸度影响4022沉淀反应的影响沉淀反应的影响agnhagbr平衡秱动方向agnh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2fef平衡秱动方向实际上是氧化还原平衡不配位平衡之间的转化也是还原或氧化剂不配体争夺金属离子的反应最终平衡向强者方向秱动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一、溶度积 AgCl(s) 溶解 Ag++Cl-
可与 Mg2+ 分离。
精选ppt课件2021
21
在下列溶液不断通入H2S: (1) 0.1mol·kg-1的CuSO4溶液; (2) 0.1mol·kg-1的CuSO4溶液与0.1mol·kg-1HCl溶
液的混合溶液。计算此二溶液中最后剩余的 b(Cu2+)各是多少?Kys(CuS)=6.0×10-36
b (C2 )u b ( K S s2 q )6 7 ..0 6 1 1 3 2 0 0 6 1 7 .9 1 1 0 m 6 k o 1 g l
(2) 铜离子完全沉淀后,混合液中氢离子浓度为:
b(H+)=1.0+0.2=1.2 mol·kg-1
精选ppt课件2021
23
设溶液中下列平衡消耗H+浓度为x mol·kg-1
《溶液和离子平衡》课件
温度
离子浓度
温度升高,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温度降低,沉淀溶解平衡向结晶方向移 动。
离子浓度越高,沉淀溶解平衡越偏向结晶 方向;离子浓度越低,沉淀溶解平衡越偏 向溶解方向。
沉淀物性质
压力
不同沉淀物的溶解度不同,因此其沉淀溶 解平衡常数也不同。
压力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较小,但在高 压下,某些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会发生变 化,从而影响沉淀溶解平衡。
《溶液和离子平衡》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 离子平衡 • 酸碱平衡 • 沉淀溶解平衡 • 溶液和离子平衡的应用
01
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溶液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一、稳 定的混合物。
分类
根据溶质和溶剂的关系,溶液可分为 均相溶液和非均相溶液;根据溶液中 溶质的存在形式,可分为分子溶液、 离子溶液和胶体溶液。
05
溶液和离子平衡的应用
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对化学反应的 进行有着重要影响,如酸碱反应
、沉淀反应等。
物质分离与提纯
通过离子交换、萃取等方法,利用 离子平衡原理进行物质的分离与提 纯。
工业废水处理
利用离子平衡原理,通过调节废水 中的离子浓度,实现废水的处理和 资源化利用。
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中和反应的平衡常数是一个重要的化学参数,它决定了反应的平衡点,即在一定温 度下,溶液中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
酸碱平衡的影响因素
酸碱物质的浓度
压力
酸碱物质的浓度是影响酸碱平衡的重 要因素。当加入新的酸或碱时,会打 破原有的平衡状态,导致平衡移动。
《配离子的解离平衡》课件
基础。
通过研究配离子解离平衡,可以 了解物质的溶解度、溶液的酸碱
性以及物质之间的反应机制。
在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中, 配离子解离平衡理论具有广泛的
应用价值。
02
配离子解离平衡的原理
配离子解离平衡的原理
配离子解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一种,指配离子在溶液中解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与相 应的组分的平衡状态。
在一定温度下,配离子解离成离子的趋势与离子结合成配离子的趋势相等时,达到 动态平衡。
配离子解离平衡常数(稳定性常数)是描述配离子解离平衡的重要参数,数值越大 ,配离子越稳定。
配离子解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01
02
03
04
温度
温度升高,配离子解离程度增 大,稳定性降低。
浓度
配离子浓度增大,解离程度减 小,稳定性提高。
计算平衡常数与自由能变化的关系
03
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变化,分析配离子解
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03
配离子解离平衡的应用
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配离子解离平衡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 要的调控作用,可以影响反应速率和 反应方向。
配离子解离平衡还可以用于研究化学 反应机理,通过分析反应中间体的存 在状态和浓度,进一步揭示反应的本 质和过程。
有重要意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配离子解离平衡的发展前景
配离子解离平衡的发展现状
1 2 3
配离子解离平衡理论不断完善
随着研究的深入,配离子解离平衡的理论基础不 断得到完善,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准确的 指导。
实验技术的进步
实验技术的进步为配离子解离平衡的研究提供了 更精确的实验数据,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机理和影 响因素。
通过研究配离子解离平衡,可以 了解物质的溶解度、溶液的酸碱
性以及物质之间的反应机制。
在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中, 配离子解离平衡理论具有广泛的
应用价值。
02
配离子解离平衡的原理
配离子解离平衡的原理
配离子解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一种,指配离子在溶液中解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与相 应的组分的平衡状态。
在一定温度下,配离子解离成离子的趋势与离子结合成配离子的趋势相等时,达到 动态平衡。
配离子解离平衡常数(稳定性常数)是描述配离子解离平衡的重要参数,数值越大 ,配离子越稳定。
配离子解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01
02
03
04
温度
温度升高,配离子解离程度增 大,稳定性降低。
浓度
配离子浓度增大,解离程度减 小,稳定性提高。
计算平衡常数与自由能变化的关系
03
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变化,分析配离子解
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03
配离子解离平衡的应用
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配离子解离平衡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 要的调控作用,可以影响反应速率和 反应方向。
配离子解离平衡还可以用于研究化学 反应机理,通过分析反应中间体的存 在状态和浓度,进一步揭示反应的本 质和过程。
有重要意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配离子解离平衡的发展前景
配离子解离平衡的发展现状
1 2 3
配离子解离平衡理论不断完善
随着研究的深入,配离子解离平衡的理论基础不 断得到完善,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准确的 指导。
实验技术的进步
实验技术的进步为配离子解离平衡的研究提供了 更精确的实验数据,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机理和影 响因素。
溶液化学与离子平衡演示文稿
2020/11/6
4.4 稀溶液定律
• 溶液的通性:
• 1)蒸气压下降 2)沸点上升 • 3)凝固点下降 3)渗透压改变等
• 稀溶液定律:
• 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性质与一定量溶剂 中所溶解溶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又称为依数定 律。以上性质又称为稀溶液的依数性。
2020/11/6
4.4 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
2020/11/6
4.6 蒸气压下降
对于二组分稀溶液,加入非挥发性溶质B以后, 溶剂A的蒸气压会下降。
p pAo pA pAo xB
这是造成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和渗透压的根本原因。
wB
mB m(总)
溶质B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称为溶质B的 质量分数,单位为1。
2020/11/6
4.3 溶液的蒸气压
• 如果把液体(如水)置于密闭的容器中, 将发生蒸发与凝聚两个过程.
• 蒸发是吸热过程.是系统熵值增大的过 程。
• 凝聚是放热过程,系统的熵值减小。
2020/11/6
蒸气压的微观解释
Ice , H2O
4.70 4.184 2.42 2.01
• 密度反常:4℃为最大
Water vapor, H2O
2.0
• 良好的溶剂
Aluminum, Al
0.90
Iron, Fe
0.451
Silver, Ag
0.24
Gold, Au
0.13
2020/11/6
4.1 溶液的通性-1
溶液(solution) 广义地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彼此以分子或
• 由于液体在一定温度时的蒸发速率是恒定的, 蒸发刚开始时,蒸气分子不多,凝聚的速率远 小于蒸发的速率。随着蒸发的进行,蒸气浓度 逐渐增大,凝聚的速率也就随之加大。当凝聚 的速率和蒸气的速率达到相等时,液体和它的 蒸气就处于平衡状态。此时.蒸气所具有的压 力叫做该温度下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或简称蒸 气压。
4.4 稀溶液定律
• 溶液的通性:
• 1)蒸气压下降 2)沸点上升 • 3)凝固点下降 3)渗透压改变等
• 稀溶液定律:
• 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性质与一定量溶剂 中所溶解溶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又称为依数定 律。以上性质又称为稀溶液的依数性。
2020/11/6
4.4 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
2020/11/6
4.6 蒸气压下降
对于二组分稀溶液,加入非挥发性溶质B以后, 溶剂A的蒸气压会下降。
p pAo pA pAo xB
这是造成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和渗透压的根本原因。
wB
mB m(总)
溶质B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称为溶质B的 质量分数,单位为1。
2020/11/6
4.3 溶液的蒸气压
• 如果把液体(如水)置于密闭的容器中, 将发生蒸发与凝聚两个过程.
• 蒸发是吸热过程.是系统熵值增大的过 程。
• 凝聚是放热过程,系统的熵值减小。
2020/11/6
蒸气压的微观解释
Ice , H2O
4.70 4.184 2.42 2.01
• 密度反常:4℃为最大
Water vapor, H2O
2.0
• 良好的溶剂
Aluminum, Al
0.90
Iron, Fe
0.451
Silver, Ag
0.24
Gold, Au
0.13
2020/11/6
4.1 溶液的通性-1
溶液(solution) 广义地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彼此以分子或
• 由于液体在一定温度时的蒸发速率是恒定的, 蒸发刚开始时,蒸气分子不多,凝聚的速率远 小于蒸发的速率。随着蒸发的进行,蒸气浓度 逐渐增大,凝聚的速率也就随之加大。当凝聚 的速率和蒸气的速率达到相等时,液体和它的 蒸气就处于平衡状态。此时.蒸气所具有的压 力叫做该温度下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或简称蒸 气压。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CO3HCO3- + H+
CO32- + H+ H2CO3
H 2 O+H +
H3O+
H2O
OH- +H+
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称为两性 物质。
4.1.2共轭酸碱概念及其相对强弱
按照质子理论,某种酸A给出质子后就变 为相应的碱B,而某种碱B接受质子后就变为 相应的酸A,其相互变化的关系如下:
HPO24- +
质子
H+
H+
酸
NH
+ 4
H
2
PO
4
与质子相结合的部分是碱(如Cl-、[Al(OH)(H2O)5]2+ 、 HPO42-等),碱也可以是中性分子(NH3),正离子 ([Al(OH)(H2O)5] 2+)或负离子(HPO42-)。
有些物质(例如HCO3-、H2O)既能够给出 质子,又能够接受质子,例如:
酸
碱 + 质子
HCl
Cl- +
H+
[Al(H2O)6] 3+ NH4+ H2PO4-
[Al(OH)(H2O)5] 2+ + H+
NH3 +
H+
HPO42- +
H+
酸可以是分子(HCl),正离子([Al(H2O)6]3+)或负离 子(H2PO4-),它们都含有氢,并在反应中给出质子。
碱+
NH3 +
HA+H2O
弱酸1 弱碱2
A- +H3O+ ①
强碱1 强酸2
K
aO(HA)
[c(H3O
)/ cO ][c(A c(HA)/ cO
)/
cO
]
弱酸共轭碱A-的解离(盐类的水解)平衡:
A-+ H2O
弱碱1 弱酸2
HA+ OH- ②
强酸1 强碱2
K
bO(A
)
[c(HA)/
cO ][c(OH c(A )/ cO
易
酸强 难 质子+碱弱
难
酸弱
质子+碱强
易
共轭酸碱对的半反应都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因为酸并不能自行放出质子,必须有另一物质 同时作为碱接受质子;反过来,碱也必须从另 一种酸中接受质子,才能变成共轭酸。
H+
HAc+H2O
弱酸1 弱碱2
H+
H3O++Ac-
强酸2 强碱1
Ac- +H2O
弱碱1 弱酸2
HAc+OH-
强酸1 强碱2
在质子转移反应中,强酸的共轭碱是弱碱,弱酸 的共轭碱是强碱;强碱的共轭酸是弱酸,弱碱的共轭 酸是强酸。
4.1.3 酸碱反应的实质
根据质子理论,可分别讨论电离学说中的强电 解质的解离作用、中和反应、弱酸和弱碱的解离作 用、水的质子自递反应、盐类水解等作用。如强电 解质的解离作用,HCl在水中的解离
第四章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4.1 酸碱质子理论
人类对酸碱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 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过程。先后提出了许多酸 碱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的酸碱理论主要有阿 伦尼乌斯的电离理论、布朗斯特—劳莱的质子 理论和路易斯的电子论。
阿伦尼乌斯提出酸碱电离理论:电解质在 水溶液中能解离,解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 H+的化合物就是酸(acid),解离时产生的阴 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就是碱(base)。酸 碱反应的实质就是H+和OH-作用生成水。
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无法解释非水溶液中 的酸碱行为,如在液氨中NH4Cl和NaNH2的反 应:
NH4++NH2-
2NH3
阿伦尼乌斯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 一步补充和发展。
4.1.1质子酸、质子碱的定义
1923年,丹麦科学家布朗斯特和英国科学家 劳莱分别提出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是能给出质子(H+)的分 子或离子都是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 都是碱。酸是质子的给予体(proton donor),碱 是质子的接受体(proton acceptor) 。
A
B + H+
式中A表示酸,B为相应的碱。上式表示了酸 碱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变的关系,质子酸碱的这 种对应的互变关系称为共轭关系。
HCl
[Al(H2O)6] 3+ NH4+ H2PO4-
Cl- +
H+
[Al(OH)(H2O)5] 2+ + H+
NH3 +
H+
HPO42- +
H+
一种酸放出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碱为它的共轭 碱;一种碱接受一个质子后所形成的酸为它的共 轭酸;酸和它的共轭碱或碱和它的共轭酸被称为 共轭酸碱对。
酸碱的强弱
酸碱的强弱以给出质子能力或接受质子能力 的强弱而定。
给出质子能力强的酸为强酸(如HCl),给出质 子能力弱的酸为弱酸(如HAc)。接受质子能力 强的碱是强碱(如OH-),接受质子能力弱的碱 是弱碱(如 HSO4-) 。
表4.1中,H3O+上方的酸都是很强的酸,OH下方的碱都是很强的碱(如氨基负离子NH2-)。
H+
HCl + H2O
强酸1 强碱2
H3O+ + Cl-
弱酸2
弱碱1
强电解质解离作用是强酸强碱作用生成弱酸弱 碱过程。
质子理论认为,酸碱中和反应是两个共轭 酸碱对之间质子的转移反应。
H+
HCl + NH3
强酸1 强碱2
NH4+ + Cl-
弱酸2 弱碱1
质子理论不仅适用于水溶液,还适用于气 相和非水溶液中的反应。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传递,若酸碱反应 是由较强的酸与较强的碱作用,向生成较弱的 酸和较弱的碱方向进行,则反应正方向进行的 程度很大,逆向进行的程度较小。
H+
H3O+ + OH-
强酸1 强碱2
H2O + H2O
弱酸2 弱碱1
K
w
以HA-A共轭酸碱对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来说明。 弱酸HA在水中存在下列解离平衡:c(H3O )/cO ][c(A c(HA)/ cO
)/cO
]
K
O b
(A
)
[c(HA)/cO ][c(OH c(A )/cO
)/cO
]
K
O W
c(H3O )c(OH )
cO
cO
K
O W
K aO(弱酸)K bO(共轭碱 )
NH4+-NH3共轭酸碱对在水溶液中的情况
)/
cO
]
HA+H2O +) A-+H2O
H2O + H2O
A- +H3O+ HA+OH-
H3O+ + OH-
③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H+
H2O + H2O
弱酸1 弱碱2
H3O+ + OH-
强酸2 强碱1
水的质子自递常数
K
O W
c(H3O )c(OH )
cO
cO
(25 ℃时,KwӨ =1.0×10-14)
从表4-1可看出一些酸碱的相对强弱。
酸与碱间的强弱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强酸的 共轭碱是弱碱, 强碱的共轭酸是弱酸;弱酸的共 轭碱是强碱,弱碱的共轭酸是强酸。
可以通过比较酸的强弱,确定其共轭碱的 相对强弱。
酸越容易放出质子,其共轭碱越难结合 质子,即酸越强其共轭碱就越弱;反之,酸 越弱,其共轭碱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