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材解读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2《祝福》课文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2《祝福》课文简析

4.祥林嫂死后,短工的反应是怎样的? [对应考点:归纳概括文意]
提示:“还不是和祥林嫂?”“老了。”“我说不清。”
“还不是穷死的?”短工的反应极其淡然和冷漠,对祥林嫂
没有丝毫的同情。
5.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
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请在第一部分中
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
二、阅读课文 66~111 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祭祀时的清闲―→疑惑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倾诉她的悲哀―→迷茫
捐门槛―→精神崩溃
(二)解读文本精要 6.第68自然段,“我真傻,真的”这句话多次出现表 现了什么?
[对应考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提示:表现了祥林嫂对阿毛的死无比懊悔和内疚之情。 对阿毛的死因经过叙述得越详细,就越能表现祥林嫂内心 的悲痛。
[对应考点:探究文本的丰富意蕴]
提示:
身边 的人
身份
思想
“讲理 迂腐、保守、 学的老 顽固地维护封 鲁四 监生”, 建制度和封建 老爷 封建卫 礼教;守旧, 道士 尊崇理学和孔
孟之道
行为
不情愿收留祥 林嫂;三次 “皱眉”,极 端歧视寡妇; 禁止祥林嫂参 与祭祀活动
后果
剥夺了祥林嫂 的尊严和精神 寄托,用“软 刀子”置她于 死地
“我”的感受―→讽刺封建礼教吃人
(二)解读文本精要 10.再次描写祝福的景象有哪些作用?
[对应考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示: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前后呼应,渲染了热 闹繁忙的祝福气氛,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深刻揭露旧社 会的杀人本质。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1.祥林嫂的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春天:春日之时,丈 夫死亡;孟春之时,被卖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迎春之 时,凄然离世,因此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介绍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介绍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介绍一、教科书的主要特点1.守正出新,突出“综合”型语文教科书的特点本套教科书坚持“守正出新”的编写理念,突出“综合型”语文教科书的特点,充分注意继承我国中学语文教科书编制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同时又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本教科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扎实的基础性和丰富多样的选择空间。

本套教科书所说的“综合”,包括:(一)目标的综合,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二)内容的综合,包括语文学科内各种要素的综合,以及语文学科与跨领域学习内容的综合;(三)学习方法的综合,让学生了解多种学习方法,学习运用其中一种基本的方法或者能够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四)课程的实施与教科书呈现方式的综合,不是纯粹从一种概念出发而拘泥于某一种方式,也没有采用现时流行的“生活主题”“人文主题”,而是从学习高中语文所需的各方面要素来考虑构建教科书体系。

必修模块的设计尤其体现“综合性”,即密切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初步的理性思维能力。

教科书内容,有阅读鉴赏性的,有积累性的,有活动性的,有问题探究性的,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继承的同时,我们又非常强调创新,努力体现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对高中语文的要求,注重当代高中学生的实际,使本教科书与时俱进,体现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适合当前在多数地区学生的实际需要。

2.按照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设计教科书结构本教科书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考虑,必修课教科书的五个模块,每个模块编为一册。

参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总目标”,本套教科书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切入,有利于更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个方面的要素,也有利于体现本教科书对“综合型”的追求,从而更充分地展开各方面的目标。

3.沟通语文与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开放式的教育理念本教科书努力体现开放性。

高中语文新教材解读

高中语文新教材解读

高中语文新教材解读一、编写体例现在高中《语文》分为必修、选修,必修是两册,所有的学生都要选的,选择性必修是三册,理论上可以自主选择,实际上大多数学生都要学。

老师们可以灵活安排教材课程,必修安排在高一,选择性可以安排在高二,也可以灵活处理。

材由人文主题和研究任务两条线来组成单元,人文主题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新时代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长的需要,其涉及面比较宽,但是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理想念,二是文化自,三是责任担当。

研究任务群则是另外一条线,每一个单元都有若干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任务。

必修教材每册8个单元,一共16个单元,覆盖了7个任务群,选择性必修每册4个单元,一共12个单元,覆盖了9个任务群,它组织单元的形式有两类,一类是以课文为主的,另外一类专题性的语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文。

以课文研究为主的单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单元导引主要交代主题,选择课文的意图和主要的教学目标。

第二,课文,有的是两篇、三篇作为一课,有的是一篇作为一课。

第三,每一课都有个简短的研究提示,研究提示主要是设定研究的情景,引发兴趣,提示研究方法。

第四,每个单元后面都有进修任务,到了高二选修,叫单元研习任务。

一般设计三到四个活动,其中一个活动是主题活动,另外两个活动是进行思考、探讨和交换;还有一个活动是指向写作,每个单元布局上有四个活动。

在这基础上还增加了古诗词的诵读,安排在必修上下两册。

二、研究任务群进修任务群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代表着一个全新的进修理念,是一个很紧张的创新。

面对这个新事物,多数老师感觉是很亲切的,但是也可能会有一些游移,有些焦虑和陌生感。

进修任务,其实是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经验的提升,是对语文核心素养观念探索的一种新的形式。

进修任务群也是一种单元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听说读写相结合。

那么进修任务群的提出有什么学理按照呢,为什么教材要以它来作为单元来教学呢?旧教材是以单篇教学和课时来作为基本的教学单位,即一篇文章,主要以老师的报告为主,听说读写的训练分布到各个教学环节。

《祝福》(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

《祝福》(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
3、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体会鲁迅小说的巧妙构思。
(五)探讨人物命运
问题引导(多媒体展示):
(1)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什么时间?
(2)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提示:从祥林嫂的死因来探寻她的悲剧命运。)
(3)教师归纳总结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
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祝福》(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
梅小芳
单位
市西乡二中
课型
听说阅读课
课时
3课时
教学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
是否采用多媒体

一、教材分析
《祝福》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用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鲁迅先生一篇经典的小说了,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都为所有编写者亲睐。其中小说塑造的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更是散发着无尽的魅力。鲁迅在作品中发扬了批评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对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现实,多侧面地作了真实的艺术再现,深层次地剖析了社会痼疾,充分地暴露了农村封建势力的罪恶,精锐地揭示了社会本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同时还要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塑造,掌握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欣赏人物语言,品位语言的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整体感知,理清情节,考察学生概括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劝学》篇开了我国教育史上个人著述的先河,体现了荀子的学习心理学思想,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一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废止、停止。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下面必须说明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学习应该怎样进行。

对于《劝学》,我们如果能准确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便可以说,这篇课文我们读懂了。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二青①,取之于蓝,而青②于蓝③。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①青:名词,指靛青,一种染料。

②青:形容词,指颜色深。

③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做染料。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③轮,其曲中规④。

虽⑤有⑥槁暴⑦,不复挺⑧者,輮使之然也。

(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加热然后用力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的程度合乎圆规画出的圆。

即使又晒干,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工弯曲使它这样的。

①中绳:指木料合乎拉直的墨线。

木工根据拉直的墨线来把木料加工取直。

中,zhònɡ,合符。

②輮:róu,车轮的外框。

此处通“煣”,用火烧烤竹木使弯曲。

③以为:以之为,把它做成。

④规:圆规。

这里指用圆规划出的圆。

⑤虽:即使。

⑥有:通“又”。

⑦槁暴:晒干。

槁,ɡǎo,枯。

暴,pù,通“曝”,晒。

⑧挺:直。

)故木受绳则直,金①就砺②则利,君子博学③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⑤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弯曲的木材经墨线量过被匠人用斧锯加工后就变得笔直了,钝锈的金属刀具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犯过错了。

①金: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②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动词,接近,靠近。

砺,lì,磨刀石。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梳理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同样写于大历元年(766
年)秋天,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
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
不遇的情怀。
昭君Βιβλιοθήκη 杜甫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第一单元梳理
小说阅读考什么?
情节题:①梳理概括情节②分析情节作用③
情节设置技巧
人物题:①概括人物形象②刻画形象手法③
人物形象作用
环境题:①概括环境特点②分析环境描写手
法③分析环境描写作用
语言题(炼字、炼句):①词句含义②艺
术手法③表达效果
主旨题:①分析主旨②分析标题
具体内容参见《赢在微点》P208-P226
崔诗“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借景抒情、比喻
对比、反问
我国自古就有“君子登高必赋” 的传统,人登上高处,视野与心胸俱 为之开阔,往往神思激荡,即景抒怀。
登高诗的主要类型:
思亲怀乡
伤时悲己
抒怀励志
登高诗
一、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阅读鲁迅《祝福》,回答下列问题。
环境题 1.分别分析文章首尾两处环境描写的作 用。
开篇环境描写: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
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 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 有息,空气里 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段1)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 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 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段2)

高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解读
2、选修课
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语文选修1),小说与戏剧(语文选修2),新闻与传记(语文选修3),语言文字应用(语文选修4),文化论著研读(语文选修5)。每个系列设计若干模块。教师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实施。具体课程的名称可由学校自定。
第一层次,必修课程10学分;
第二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8学分;
第三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14学分。
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的10学分,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学分。
七、教学建议
1、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2、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八、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3.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4.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5.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6.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1、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课程结构发生根本的改变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课件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课件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这首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对陆游的《书愤》进行深入解读,理解其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诗歌的意境和寓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陆游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理解《书愤》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字词、句子、篇章三个层面分析诗歌。

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书愤》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诗歌意境的把握。

教学重点:分析《书愤》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陆游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书愤》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陆游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书愤》,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详细解读诗歌内容,讲解生僻字词。

4. 例题讲解:分析《书愤》中的名句,讲解其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例题进行模仿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书愤》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书愤》2. 主要内容:时代背景:南宋,抗金战争作者生平:陆游,爱国诗人诗歌意境:抒发愤世嫉俗之情,表达爱国之志艺术特色:激昂、豪迈、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书愤》中的生僻字词。

分析《书愤》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选取《书愤》中的名句进行鉴赏。

2. 答案:生僻字词:详见教材注释。

主题思想:抒发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表达其爱国情怀。

名句鉴赏: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陆游的其他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三:解读《苏武传》

高中语文必修三:解读《苏武传》

解读《苏武传》《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面对种种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为了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愁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一首曲调古朴闻之令人落泪的歌曲,唱出了苏武的忠贞。

但要想真正读懂苏武身上的坚贞不渝,就必须“破译”苏武出使匈奴19年里面临着的种种人生困境。

班固的《苏武传》在给我们还原一个历史真实的同时,更给我们提供了完整的答案。

一、死的困境“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带着汉武帝“答其善意”诏旨的苏武在即将完成出使使命时却遇到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随苏武出使匈奴的副使张胜参与其中。

事情败露,“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

”作为汉武帝派出的出使匈奴的汉使团正使苏武知道,有汉使团副使张胜参与的叛乱一定会牵连整个汉使团,自己当然更难脱干系。

外交无小事,涉及到汉王朝的尊严,苏武本能的反应就是以死来维护汉室的尊严,此刻苏武就面临着第一重困境——死的困境。

苏武“欲自杀,胜、惠共止之”,张胜、常惠及时地阻止了苏武的自杀,使苏武欲死而不能。

苏武此时的自杀真是最明智的选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者,有副使张胜参与的匈奴内乱是否与正使有关?二者,这次内乱是否有汉王朝在背后指使?这一切都无法澄清。

既然死是苏武不可以选择的结局,那么只有活下去,但要生存又谈何容易?二、生的困境此刻,苏武及整个汉使团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扭转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苏武此刻在卫律面前的自杀却是明智的,是扭转汉使团被动外交局面的最有效选择。

一者,告诉卫律及其所代表的匈奴,自己作为汉使团的正使如果参与了叛乱就是“屈节辱命”,这就违背了他出使的初衷——使汉与匈奴修好。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现代文和唐诗)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现代文和唐诗)

猿猱欲度愁攀援 使人听此凋朱颜 砯崖转石万壑雷 侧身西望长咨嗟
为---发愁,为动用法 使---凋谢,使动用法 使---滚动,使动用法 向西,名作状
第二单元:唐宋诗歌 《蜀道难》是为“送友人入蜀”,沿袭乐府古题
的“即事成篇”之作。
《杜甫诗三首》都是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都作 于秋天,都是律诗。其中《秋兴八首(其一)》 和《登高》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融入了羁旅的 愁思,身世的感慨,家国的忧伤,沉郁厚重。
《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作者生 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 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 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
善于逢迎 八面玲珑
的孙女。
林黛玉进贾府--
返回
此言充分表现其善于逢迎的性格特点,有 一箭四雕之功效: 一是讨贾母的欢心, 二是使黛玉感到温暖, 三是让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觉得内心平衡。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 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 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正文反作”,似贬实褒,假托封建卫道 者的口吻,歌颂了宝玉的叛逆性格,肯定他反 抗封建传统束缚,追求独立,追求个性解放。
课文总结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长篇小说《红 楼梦》的第三回,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 心事件,以她当天的行踪为线索,第一次介 绍了贾府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展现了全 书的典型环境贾府的大致情况。课文中主要 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的性格特征 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死者分析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 性格必须善良”。 ——亚里士多德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祝福》教学素材(教材、课标、效果、学情分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祝福》教学素材(教材、课标、效果、学情分析)

《祝福》教材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

一个必修3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祝福》是属于前者。

由此可见,本册书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本单元则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

小说是拥有众多读者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因此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所以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也是有助于学生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将来的小说阅读打下基础。

而实际上,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

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

仅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思考,能说出好,但不知从哪些角度说出好在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鉴赏小说的基本知识所以老师要适时采取情况,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鲁迅的《祝福》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精品,当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鲁迅小说中与阿Q、孔乙己三个最为出名的人物之一。

研读好这篇文章,对将来小说的阅读,小说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说的写作都有深广意义。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是中国旧社会最大的受害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劝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性散文。

该文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

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三个分论点(第二、三、四自然段):(1)学习的意义,即为什么学习;(2)学习的作用,即学习的重要性;(3)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即如何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散文,共291个字。

该文蕴含深邃的哲理,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全文句式整齐,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句法严密,善用比喻。

文章整散结合,节奏和谐,容易记诵。

二、编者意图该文选自人教版必修3的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

该单元收录《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等四篇课文。

单元提示指出: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并琢磨文章理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

通过学习《劝学》一文,了解荀子的议论性散文的特色及其蕴藏的思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三、练习分析《劝学》的“研讨与练习”部分,设计了四道练习题。

通过对练习题的分析,教师既可将其作为教学前的参考,又能在教学后检测学生在学习后所达到的学习效果,从而确立基本的教学目标:1.明确本文的论点及论证过程,并能背诵全文。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之间的联系。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生僻字。

4.对荀子观点的补充与发展。

四、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但只停留在简单的文言学习层面。

进入高中阶段,对学生文言句式的掌握及用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在学习《劝学》时,学生在必修1和必修2中,已经学习过相关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理解个别重点词句的含义。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杜甫《登高》注释和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杜甫《登高》注释和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杜甫《登高》注释和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一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五章《唐宋诗词》中的《书愤》一诗。

详细内容包括对诗的背景了解,诗句的解读,情感的分析,以及诗歌艺术特色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书愤》的字词、句式及诗歌手法。

2. 感悟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感慨,培养同理心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句深层含义的挖掘,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手法的分析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时事新闻,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介绍: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3. 诗句解读: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4. 情感分析: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感悟诗人的愤世嫉俗和壮志未酬。

5. 艺术特色探讨:讲解《书愤》的艺术手法,如对仗、用典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实践情景引入:选取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诗中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7. 例题讲解:针对重要知识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解读和情感分析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书愤》2. 诗人:陆游3. 背景介绍:南宋,抗金4. 诗句解读:愤世嫉俗,壮志未酬5. 艺术特色:对仗、用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书愤》的诗歌手法,以“校园一角”为题材,创作一首五言或七言绝句。

2. 答案示例:校园一角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勤奋苦读不知倦,青春岁月好时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解读和情感分析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陆游的其他诗作,深入了解其诗歌艺术,提高文学素养。

2015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10课 寡人之于国也 1

2015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10课 寡人之于国也 1

第10课寡人之于国也1.积累掌握“数”“发”“直”“兵”“胜”“之”等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特殊句式。

2.了解本文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的特点。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1.多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名句烂熟于胸,说话、写作自然漂亮。

2.对照注释,查找资料,疏通文意;更重要的是学会归纳语言规律。

3.查找背景资料,包括作者、时代背景、未删改的原文、相关文章等,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

2.把握文章比喻论证的写法。

1.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可采用诵读法结合分析法进行教学。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典籍来反观自身,汲取古人智慧,加强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所加。

“寡人之于国也”原句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古义为国君的自称谦词。

“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

千秋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争夺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采纳。

故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现存七章)。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之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课件(34张)(共3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课件(34张)(共34张PPT)

五张账单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 百五十文 ▲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 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 鹰洋)
暗 示
社 会 环 境 自 然 环 境
封建迷信的毒害 封建礼教的束缚 封闭的农村社会 群众的淡薄、冷漠 鲁镇 旧历的年底 雪天

论特点
安分 再受打击,内 心痛苦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麻木 一丝希望
初到鲁镇—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 行乞— 眼珠间或一轮
问有无灵魂— 忽然发光
人物形象——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 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 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 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 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 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政 权
族 权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夫权
神 权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 的人、冷酷的人和自私的人,是一
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
上增加痛苦。
——丁玲
研究阅读
1、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
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Hale Waihona Puke 祝福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
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语言特色:
沉郁的色调传达 悲哀的感情
老舍: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情调
是悲哀的,或是激昂的,我们的语 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合这悲哀或激昂。 比如说,我们要传达悲哀的感情, 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 调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 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 的暗淡而感到悲哀。

人教版重点高中语文教材梳理必修3

人教版重点高中语文教材梳理必修3

精心整理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必修三《蜀道难》《琵琶行并序》《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蜀道难一、通假字所守或匪亲“匪”通“非”,不是然后1234错误!12345.连峰去天不盈.尺满6.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把守五、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翻译。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名词作状语,在上面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名词作状语,在下面3.问君西.游何时还名词作状语,向西4.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5.侧身西.望长咨嗟名词作状语,向西6.砯.崖转石万壑雷名词作动词,冲击7.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8.使人听此凋.朱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谢9.砯崖转.石万壑雷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10.猿猱欲度愁.攀援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11.雄.飞雌.从绕林间形容词作动词,雄鸟,雌鸟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5.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八、课内文化常识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2.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的诗体。

最早出现于唐代。

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他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各体,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也比较自由。

从对仗来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全不用。

3.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

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九、与课文有关的成语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人守住关隘,一万个人也攻不进来。

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2.杀人如麻:指杀死的人多得像乱麻。

形容杀的人多得数不清。

琵琶行并序一、古今异义123456.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容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必修三》解读
太原48中 李学文
教材特点
强调审美教育 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5-4-1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 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加祭祀活动,于是拿起 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 节妥当么?
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 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 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 析。
备课需注意的问题
1、寻找突破口——单元教材的共性特点。
2、对照《课标》——准确定位。
对照《课标》,研究语文课程 标准及有效达成的途径。分清主次、目的与手段、必要的分解,分步推 进……
3、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注重学生活动。
(一是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起点,能力水平,难点疑点,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 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二是要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利, 注重能力训练。教师做方向的引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发者,方 法的指导者。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倾 听,学会规范陈述,学会有意义地阅读,学会规范地有创意的写作。)
教学建议
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 级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 分的书目,选定一定数量的书推介给学生, 每学期1~2部为宜,要求在一定的时限内读 完。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 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 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选读书 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读。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 导。 第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一 些阅读后的活动 。
教学建可以从人物语言、 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人物性格。 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故事梗概,把 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对重点段落和人物内心独 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特色。
第二单元
《蜀道难》 《 杜甫诗三首》 《琵琶行》 《李商隐诗两首》
其次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方法,及其严 密周详的论证。
第四单元
《动物游戏之谜》 《宇宙的边疆》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教学建议
首先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 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其次,个别课文相对较难,可让学生在课 下搜集相关的资料,并把课文中的内容列成图 表。
表达交流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 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由“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 个板块组成。
启迪与想象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表达 交流
2、学会宽容
3、善待生命
4、爱的奉献 1、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学习论证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积累与梳理 探究与发现
梳理 探究
2、文学作品的个性解读 3、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 读 《红楼梦》、《高老头》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
教学建议
首先训练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尽量多 想。引导学生运用“求异思维”,训练中 设计尽量多,有启发的问题。 其次,训练的层递性,引导学生审题立 意,写好议论文。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
《红楼梦》 《高老头》 名著导读编排: 背景介绍 作品导读 思考与探究
2015-4-1
教材特点
强调审美教育 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基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2015-4-1
教材内容
四个板块:阅读鉴赏 表达交流 梳理探究 名著导读
2015-4-1
必修3的基本结构
1、中外小说 阅读 鉴赏 2、唐代诗歌 人物与环境 感受与共鸣
3、古代议论性散文
4、科普文章 1、多思善想
质疑解难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二、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理解。 三、进行比较阅读教学。 四、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畅游诗歌的 海洋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过秦论》 《师说》
教学建议
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借 助课下注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 式和常见的文化常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 文的能力。
备课需注意的问题

4、独立解读文本,深入钻研文本。(教师应不断提高文
本解读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本---- 读书、思考、研究)

5、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
“二度 开发”--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加工。力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让单薄 的教材丰满起来,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统一的教材个别化起来。)
在整册教 材中的地 位是什么 单元本身 的教学价 值是什么?
某一单元
2015-4-1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