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文明史观新高考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凸显“文明史观”
???——评2006年全国文综试卷(一)第37题
林桂平
?????2006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I第37题(以下简称“中华文明题”)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文化融合问题为切入点,将时事热点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历史学科的内容有机结合,将新课程标准着力描绘的“文明史观”充分渗透到高考历史试题之中,设计了一道32分的历史学科内综合题。本题与去年全国文综卷I第37题“民族主义题”相比,在命制思路、能力要求等方面,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
?????一、试题命制特征:凸显“文明史观”
?????其一、通过隐性介入的方式考查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从来不回避考查社会热点问题,且考查方式是通过内涵领悟反映社会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即隐性介入。近年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问题成为我国的重要时事热点。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中华文明题”的四个设问来看,考查的都是有关中华古代文明发展的有关知识,凸现了目前已经在全国部分地区推开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文明史观”,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大块,本题属于对精神文明史的考查。
????其二、试题考核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并重。
????从该题四个设问的考核目标来看,它巧妙地实现了基础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尤其是突出了运用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概括的能力。该题设问中对从春秋到东汉初年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的考查明显属于对基础知识层次的要求,其余几个设问明显属于对能力层次的要求。从具体的能力考查方式来看,除了第四问要求回答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考核要求以外,第一问考查“春秋到东汉初年中国文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对发展中华文化的贡献”属于用材料蕴涵的历史信息解读和阐释历史概念和现象的能力考查。从解题的能力要求来看,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文明题”的四个设问中,都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即属于“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而2005年全国文综卷I第37题只有一问需要“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
?????其三、材料来源单一。通俗易懂。
?????相对于2003年全国文综卷第38题“长城题”和2004年全国卷Ⅱ第37题“全球化题”的材料来源图文并茂而言,2006年全国文综卷I的“中华文明题”与2005年全国文综卷I第37题“民族主义题”的材料来源都比较单一,只有文
字材料,而没有图片资料。三则材料的选择虽然都是文言文的形式,但是材料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部分都增加了文字注释,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解读材料的难度,有利于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其四、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近年来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今年“中华文明题”明显体现了这一特征。该题先后考查了春秋到东汉初年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及原因、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对发展中华文化的贡献、辽金时期“行汉法”的原因及内容、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从文化史的角度考查了《中国古代史》的主干知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有关内容。
??????二、试题的几点启示
??????通过对200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第37题的分析,笔者拟对高三备考复习应注意的新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第一,如何将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有机结合。
??????近年来,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不回避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考查。于是在高考之前,社会上对热点问题的炒作几近疯狂。有的刊物甚至把近年来国际国内生活中发生的大事都作为社会热点,能列出一两百个来,这样学生不易掌握。笔者认为对待热点问题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要科学选择,二要综合思考。所谓科学选择就是要注意科学取舍,并不是一年来发生的国内外大事都是热点。一般而言,每年“两会”上反映的社会热点、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在高考当年是周年事件的需要注意;一些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诸如人口、资源、环境、科技革命问题等长久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更需要重视。所谓综合思考就是将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寻找结合点、交叉点和渗透点,逐步形成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这是高三最后阶段进行热点问题复习、实现学科间资源有机整合的关键。例如精神文明史问题,我们需要对中国古代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对于各民族在发展中华文化上的贡献进行前后联系和反复比较。综合思考社会热点问题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宜浅不宜深,近年来高考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渗透到历史
学科,归根结底还是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二是找准“切入点”,准确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科内综合意识。
??????第二,如何利用《考试大纲》指导复习。
???????一般而言,高三历史学科备考要先后进行单元复习、专题复习和热点问题复习三轮。前两轮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学科内综合。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尤其是对于平时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来说,第一轮单元复习十分重要,要根据《考试大纲》(可参考前一年的《考试大纲》)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进行“地毯式轰炸”,深挖教材内容体系,在理解上深下工夫。需要注意的是,每年的《考试大纲》一般要到二月份才能出来,此时各学校的单元复习已经结束或者临近结束,教师和学生需要“回头看”,仔细研究《考试大纲》,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不在考试范围内的内容进行清理,以减轻最后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专题复习要对所学知识进行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注重学科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可再生性,从而为最后阶段的跨学科综合服务。学生必须把复习的过程当成知识整理的过程,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抽象出结构、联系、体系、规律等,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学科能力。这是实现解答各类试题、科学应考的基本条件。?????在利用《考试大纲》指导备考复习的过程中,还必须参考新课程标准进行复习,因为高考命题人不少参加了新课程标准的讨论和制订。他们的新视角、新观点同样也渗透到了高考命题的切入角度。2006年的“中华文明题”很明显反
映了新课标必修Ⅲ的相关内容,需要我们去探究。
?????第三,准确把握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坚持“四度”原则。
?????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最能反映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纵览全局的作用。例如:《中国古代史》的主干知识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把一部中国古代史理解为各民族如何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在最后阶段的复习期间,我们必须集中精力花大力气研究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建立知识体系,对反复考到的知识点,要抓住内涵和实质,扩大外延和表象,以适应高考考查的多角度要求。
??????在学科主干知识的处理上,必须注意“四度”原则:一是知识的广度:从前言到大事年表,从材料到图表,从注解到习题,包括教材中对正文部分起诠释作用的小字内容,都需要引起广大同学足够的注意。二是理解的深度:也就是对教
材内容作深层次的挖掘,发掘教材隐性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例如洋务运动,我们不仅要复习其起因、过程、影响等,更需要将其上升到“近代中国探索近代化道路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