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历史启示_施秀琴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读后感精选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读后感精选
《戊戌变法》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详细讲述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推动者以及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并适应新的国际环境。
然而,这次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挫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矛盾和压力。
中国在19世纪末已经逐渐被列强侵略和控制,社会各界对于中国的未来充满了焦虑和不安。
而戊戌变法的推动者则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希望能够为中国找到一条出路。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
书中指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包括内外的阻力、推动者的缺乏实际政治经验以及变法的过渡性质。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变法的失败,中国继续陷入落后和动荡的状态。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近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和稳定。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为后来的变革提供了经验教训,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读完《戊戌变法》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让我意识到变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本书不仅帮助我理解了历史,也启发了我对于当下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思考。
我会将书中的经验教训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努力为社会变革做出贡献。
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和政治制度改革经验

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和政治制度改革经验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同时,戊戌变法也为我们指出了一条科学发展道路,以找到一种与国情相符合的、有效的现代化进程和政治制度改革经验。
首先,戊戌变法为我们指明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方向。
从思想上讲,戊戌变法强调了民主、科学、思想的重要性,这些是现代化道路上必不可少的要素。
从经济上讲,戊戌变法倡导新政以民生为本,推动发展经济、建设铁路、加强国防等方面,这些也是现代化进程基本的内容。
尤其是由班禅额尔德尝试推动们族商业发展,这为今天的西藏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提供了启示。
其次,戊戌变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政治制度改革经验。
戊戌变法的中心思想是变法,强调了科学、民主、法治,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得到广泛的支持。
通过灵活的思想和创新的措施,戊戌变法改革了官制、军制、考试制度、法律制度等旧有制度,同时逐渐扩大了知识分子、商人、官僚等阶层的参与,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更加平等、公正的制度平台,为后来的政治制度改革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
再次,戊戌变法教育了我们,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植根于本国实际情况之中。
戊戌变法被视为“逊汉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和民众需求而制定的。
因此我们要长期坚持走符合本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体系”等角度思考问题,遵循民族特色和优秀传统,在当前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下建立一个持续因应发展的现代化制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同时,要实现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必须改变陈腐僵化的官僚文化,重视市场经济的完善、法治的强化和民主宪政制度的建设。
这也是戊戌变法给予我们的政治体制创新的又一重要教益,戊戌变法崇尚知识,提倡自由,打破与维护国家利益相关联的官僚政治和封建思想,这些经验和教益不仅为我们来自中国精英和广大群众智慧的历史贡献,更是为现在和未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支持。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与启示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与启示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政治瘫痪后,尝试改革面貌的一次运动。
它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对后来中国革命史产生了巨大的启示。
1、政治影响戊戌变法在政治上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它的中心思想是“变法维新”,承认了西方政治制度与文化的进步性和优越性,提出了“建设一个富强、强盛、文明、进步的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变法派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例如提倡宪政、改革法律体制、倡导平等待遇、推行教育普及、整顿税收、加强军事建设等等,这些思想和措施对政治改革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是推动现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文化影响戊戌变法在文化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例如推行新学,开设“留学源流”课程,倡导zn名文化转型,严禁风俗迷信,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改革文言文书写技能,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等等。
所有这些措施都是希望能够改变传统文化中的“迂腐、僵化、陈规”,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3、经济影响戊戌变法的经济改革被称为中国现代化的发端,它的中心思想是要使中国成为“一个富强、强盛、文明、进步的现代化国家”,并在经济上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
戊戌变法中经济措施包括重组农业关税、改善税负、股票交易、改善银行体系和货币系统等等。
凭借变法敢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中国开始逐步迈向现代工业和国际经济体系,创造了新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奇迹。
4、启示戊戌变法对后来中国革命史产生了巨大的启示。
首先,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决心和勇气。
其次,它启示我们,只有当政治、经济等各行各业综合发展,才能使民族得以振兴。
最后,它还启示我们,“变法维新”需要与时俱进,不同的变革措施需要评估其效果,并及时作出调整,让变革成果得以体现。
总之,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次重大事件,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历史借鉴和指导,我们应该赞赏变法派在既定条件下敢于探索与尝试的精神,同时也应该反思变法运动中暴力、冲突和权力斗争这些悲剧。
戊戌变法读后感

戊戌变法读后感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其影响深远,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通过学习戊戌变法,我深刻感受到了改革的艰辛和意义,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末期的一次政治改革,其目的是要振兴国家,改善人民生活。
在变法期间,光绪皇帝下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兴办近代工业、兴办新式军队等。
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前卫的,但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和外国列强的干涉,最终变法失败,光绪皇帝被软禁,慈禧太后重新掌握了朝政。
通过学习戊戌变法,我深刻认识到了改革的艰难和复杂性。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改革就如同破冰般困难,需要面对种种利益困难和思想观念的障碍。
尤其是在当时,外国列强的干涉更是让变法的道路充满了坎坷和挑战。
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了改革者的艰辛和无奈,也更加珍惜今天的改革成果。
另外,通过学习戊戌变法,我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改革,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在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更加动荡的时期,这也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通过深入了解戊戌变法,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稳定。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戊戌变法,我深刻认识到了改革的艰难和复杂性,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稳定,也应该更加努力地推动改革,让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前行,让中国成为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国家。
戊戌变法的历史启示

戊戌变法的历史启示启示一:中国在当时已经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想在这种情况下得到得到解放,面临的是反帝反封建的双重历史任务。
当资产阶级代表的戊戌变法运动轰轰烈烈地发起时,资产主义在中国才刚刚萌芽,然而其口号是救国图存,但其并没有强大的推力促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
启示二:该运动受到帝国主义与与封建专政的双重碾压,夹缝中求生存的可能性很小,但更关键的是,维新派们还把希望寄托在并不能掌握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这显然是没有观测好时局而产生的失误。
康有为等人声泪俱下地说服了光绪皇帝却并不能改变老佛爷的意志,而清朝末年由老佛爷主导的"新政"却易如反掌的完成了原先遇到的各种困难。
相比于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来自英国的电灯售卖者就明显更加聪明,他们为了将电灯打入中国市场,一眼便盯准了老佛爷才是中国的头号人物,只要她说行,那么中国市场就有希望。
果然,他们通过收买慈禧太后的近身太监,凭借他的说辞电灯很快就赢得了老佛爷的喜爱。
于是他们的发财之路就打开了。
启示之三,变法相对于革命,要考虑的事情也不少。
虽然变法来自于统治阶级,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没有强硬的后台或者朝廷有太多人反对,这条路也走不长。
当时反对变法的主要有两种人:一是顽固守旧官员。
他们坚持祖宗成法不能变的守旧立场,说民有权则君无权,老佛爷哪能听这样的话,自然是过不了他的关。
二是权位受到冲击的官员。
变法中的改官制、裁冗员, 影响到一些官员的权位和利益。
他们只知有家, 不知有国, 只图一己私利, 不计民族大义。
因此受到这些人的极力攻击和反对。
他们纠集在西太后的周围, 挑拨帝、后关系和满汉关系。
没有强硬的后台,没有明智的统治者,对付这些权欲熏心的腐败官员可谓是举步维艰。
启示之四:那种时候的清王朝可能只有暴力革命才能改变其腐朽昏庸的状态了吧,再怎么变法,如果没有一个品行端正的明君,都是徒劳吧。
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及思考

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及思考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戊戌变法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一、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戊戌变法是一次旨在推进“中兴新政”的改革尝试。
当时的清政府由于内外各种原因长期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危机,必须进行彻底的变革才能扭转危局。
而改革正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明确了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和人民民主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不断开放对外,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使中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顺应时代潮流戊戌变法正是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推动现代化进程。
当时西方列强正在向中国扩张,瓜分中国的局面愈发严重,中国必须加快现代化步伐才能在国际格局中保持自身独立。
现代化进程一直在推动着时代的发展,而中国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适应新的全球化发展格局,加强与全球市场的联系,强化国际合作,注重科技创新,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三、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与当时的科技水平不足有关。
在局势急转直下之际,国家并没有相应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而现代化进程也必须在科技创新层面得到支撑和支持。
当今世界,科技正在引领着时代潮流,各国都在积极地进行科技创新,依靠创新驱动着经济发展。
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在未来的现代化进程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的实施,提高国际竞争力,让中国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力量。
四、注重人才培养戊戌变法的失败还与缺乏真正管理才能的官员和科学家有关。
这就使得变法推行的过程中缺少了理性思辨和科学支持的领导层。
注重人才培养也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领袖水平的人才,建立起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科技文化与社会经济相互渗透,从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与反思

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与反思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与反思进行探讨。
一、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1.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戊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而满足中国国家和人民对于生产、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同样地,改革开放也是为了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引进市场经济和外资,使中国走向更加开放、自由和繁荣的国家。
因此,通过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改革是必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2. 强化国家意识戊戌变法的发起者强调“以国家为中心,以人民为本位”,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的目标。
这说明了一个国家必须强化国家意识,认识到国家的根本利益是最重要的,而个人的利益只是国家利益的一部分。
在现代化进程中,强化国家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促进国家和人民共同进步,保证现代化的成功实现。
3.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戊戌变法中,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改革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因素,其目的是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中国国家的综合实力。
戊戌变法积极倡导知识创新和现代科技,奠定了中国现代科技的基础。
在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创新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必须加强技术进步和新兴科技的研发。
二、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反思1. 衰退的帝国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原因是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威胁,这直接导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停滞和贫困。
近年来,由于一些国家强大的霸权主义政策和经济制裁,有时会给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很大的障碍。
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必须摆脱这种依赖于其他国家的形象,努力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
2. 社会体制改革不彻底戊戌变法的很多政策都是城市文化中心的改革,却对困扰中国农村的传统腐败和贫困无能为力。
同样地,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深刻的问题,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基础设施的欠缺、生态环境污染等等。
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与启示

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与启示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一次极为重要的政治变革,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给予了深刻的启示。
一、贡献1、推进了政治体制改革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一次主张变革的政治运动,它推进了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变法运动是中国第一次尝试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变法派的逐渐上升,清朝的政治体制得到了对现代国家政治体制向度的重新说明和对未来改造的夯实基础。
2、奠定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基础戊戌变法的开展,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推动了新型产业的兴起、银行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
变法时期,制造业和商业发展迅速,改革银行制度,创办了新式银行,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
这些变化,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迈进了一大步。
3、推进了科技和文化进步戊戌变法在推进科技和文化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变法派在变法时期积极推行科技兴国的战略,从而推进了仪器制造、轮船制造、机车制造、印刷、矿山开采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变法还给予了中国近代文化领域的深刻启示,呼吁废八股,推行新文化运动。
这一重要的文化启示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自立和文化创新。
二、启示1、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戊戌变法的最大启示在于政治体制改革。
变法时期,主张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它的现代理念和新思想,应该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注和借鉴。
2、提升科技和文化戊戌变法对中国的科技和文化进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启示是要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从而提升国家的科技和文化水平。
3、实现民主和权利的均等戊戌变法在实现民主和权利的均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它的重要启示是,要不断加强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护,实现公民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均等,推动社会正义和社会进步。
总的来说,戊戌变法的贡献和启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的感想和启示

戊戌变法的感想和启示戊戌变法,这事儿可真是个大新闻。
你想啊,那是光绪年间,正是满清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苦不堪言。
说实话,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干人等的那一套,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的中国可是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地方,想要改革可不是件简单的事。
就好比你想在农村搞水稻种植,结果一打开土,都是石头,简直难上加难。
不过,光绪帝和他的“新朋友们”真是敢想敢干,搞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想要改变这个千年老国的面貌。
教育方面大搞特搞,建立了新式学校。
这不就像是今天的“996”吗?大家拼命学习,争取不掉队。
别看这教育改革貌似简单,其实那时候能接触到新思想的人可少之又少。
要是当时的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更现代的知识,或许今天的中国早就飞起来了,哈哈。
不过,教育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阻力可大了去了,保守派可是像猛兽一样冲出来了。
光绪帝真是挺能扛,硬是在这种风口浪尖上继续推进改革。
就像当年你跟朋友吃火锅,偏偏有个朋友不喜欢辣,结果大家都要为了他点清汤,那感觉真是不好受。
再说政治方面,那也是一波三折。
光绪帝想要设立议会、实行宪政,嘿,这可是在当时的满清帝国里,简直是惊世骇俗。
很多人对此是满脸的不理解,甚至有人觉得这就是对皇权的挑战。
真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连一些原本应该支持他的官员也选择了反对。
这种情况下,光绪帝和他的改革团队也没打算放弃,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劲头。
可惜,这样的理想和勇气在最后还是被历史的潮流吞没了。
以至于,最后变法失败,光绪帝被迫囚禁,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说到这里,咱们可以想想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改革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像长跑一样,得有耐心,不能心急。
戊戌变法就像那场未完的马拉松,大家都跑得热火朝天,结果中途却被人拦住,真是让人感慨。
很多时候,我们也许会碰到阻力,生活中有时不如意,工作上也会遇到各种挑战,这时候就得学会坚持和调整策略。
改革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更是思想上的突破,很多时候,你的敌人不一定是外部的,内心的阻力有时更难对付。
戊戌变法史读后感

戊戌变法史读后感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末期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改革运动。
这场变法以其前瞻性和开创性,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有关戊戌变法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我深受启发,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戊戌变法是光绪帝发动的一场政治改革,旨在振兴国家、强化国家实力、改革政治制度、推进现代化。
这场变法以其前瞻性和开创性,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设立新式学堂,推行科举考试改革,设立新政府机构,兴办新式军队,推行新式税制和货币制度等。
这些变革举措,都是为了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振兴中华民族。
然而,戊戌变法却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场改革运动的失败,不仅导致了光绪帝的软禁和慈禧太后的复辟,也使得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遭遇了严重的挫折。
读完有关戊戌变法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我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戊戌变法的失败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其次,戊戌变法的失败也告诉我们,改革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和曲折。
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气馁和退缩,而是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最后,戊戌变法的失败也告诉我们,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反思,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为我们指引前进的道路。
只有不忘历史,我们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发展。
总之,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和反思,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为我们指引前进的道路。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未来启示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未来启示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被视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未来启示是有很多的,下面我们来一一探讨。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 结束封建专制,开启近代化进程戊戌变法是中国自上古以来的封建专制政治体制向现代化政治体制转型的开始,它具有了一定的封建中国产生不了的特殊性。
戊戌变法一开始就意在变政,意在以共和制度代替帝制,这改变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传统,为中国现代化的开始奠定了基础。
2. 推动经济的现代化戊戌变法的实施,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福建金融机构的成立,银行业务的开展、货币政策的改革等诸多措施,为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方向的确立和起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时代戊戌变法成功地团结了各阶层人士,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时代开创了道路。
随着戊戌变法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以及所推动的一系列政治、文化、经济上的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民主革命进程提供了必要的推动力。
4. 给外国列强一个强烈的警示戊戌变法的成功,让外国列强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民愿意推进现代化,不再干一个永远不可能成功的“闭关自守”。
这对于列强对于中国的政治与经济控制的计划,打了一个很大的迷惑和警示作用。
二、戊戌变法的未来启示1. 把握新时代机遇我们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作为中国人民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抢占新时代的先机,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始终站在领先地位。
2.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戊戌变法使我们明白,民主政治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多借鉴西方生产的民主发展模式,吸收其中的精华,适应中国的国情做出自己的改革措施。
3. 深耕国内市场,建设富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就告诉我们,新时代中国应该建设起一个富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
坚持内需导向的经济战略,加强自主创新,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质造”,进而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
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的历史启示

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的历史启示
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个重要的事件,它们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启示。
甲午战争:国家危机与觉醒
甲午战争,也称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间,是中国
晚清时期的一场重大战争。
这场战争揭示了清政府腐朽无能、军事技术落后的现实,也暴露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野心。
甲午战争的惨痛教训使中国人民意识到国家危机的严重性,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觉醒意识。
戊戌变法:改革与挑战
戊戌变法是指清朝末年戊戌年间光绪皇帝下令进行的一系列政治变革。
这些变革旨在强化清政府的中央集权,促进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发展。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和变法派内部矛盾,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一失败揭示了改革的困难和挑战,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历史启示与反思
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国家强盛的根本在于自强不息,必须加强自身实力,提高国家整体素质。
改革刻不容缓,但改革需要有序进行,必须审时度势,稳步推进。
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团结一心,才能应对外部挑战,推动国家繁荣。
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大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珍惜和平发展的机遇,推动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唯有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光明的未来。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与启示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与启示中国的戊戌变法,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
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同时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戊戌变法的实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一、戊戌变法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1. 法制观念的引入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政治传统以往往注重道德和伦理原则,而不重视法律和制度建设。
戊戌变法正是弥补了这一缺陷。
通过建立宪法和法律体系,大力推进法制建设,扭转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重义轻法的倾向,实现了从道德统治向法治转型。
2. 改革思想的兴起传统社会为尊奉孔,意味着一种知识垄断。
然而,戊戌变法却放飞了改革思想,秉承开明的精神,打破了“大道至简”的旧观念。
它鼓励人们追求新知识,使得人们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这一改革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科技与文化领域的变革戊戌变法时期,不仅变法政策自身,更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思想变革。
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发展,是戊戌变法具体实践的结果。
例如:新式学堂的建设、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报刊的创立等。
这些都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开拓了新的途径。
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启示1. 坚持改革戊戌变法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若想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
对于中国而言,这意味着必须彻底变革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体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 引进先进文化和思想戊戌变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引进了西方先进文化和思想。
现代中国也必须坚持开放的态度,引进外部先进文化,以不断创新和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
3. 规范权力和加强法制建设戊戌变法实现了从道德统治到法治的转型。
这意味着,政治权力必须在合法的法律框架下运行。
现代中国也应该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治权力的运作,建立更加公正、透明和法治化的社会体系。
4. 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培养戊戌变法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运用,这为现代中国在发展道路上提供了启示。
现代化网络时代,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与启示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与启示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戊戌变法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该变法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开启了改革的大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与启示。
一、政治体制变革与国家现代化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重要尝试。
通过改革的努力,废除了以兼任为主要特征的官僚体制,建立了近代意义上的官僚体制,并试图实行民主政治。
这一变革是对中国封建政治体制的挑战,尽管最终未能成功实施,但变法运动本身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戊戌变法展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变法前的政治体制限制了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改革的努力表明了中国社会对政治变革的需求和渴望。
其次,戊戌变法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变法运动中建立的新体制,尽管未能取得长期成功,但对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思考和探索是有价值的。
这些经验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打下了基础。
二、教育改革与知识分子的觉醒戊戌变法对中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变法运动中,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进行教育改革,推动中国教育体系向现代化迈进,提高国民素质和知识水平。
首先,戊戌变法提倡的教育改革使得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崛起成为可能。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变法运动,从而意识到自身力量对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性。
这一觉醒为后来的知识分子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其次,教育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通过推动教育现代化,戊戌变法为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这些人才的涌现和崛起有助于中国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发展。
三、法治理念的引入与社会进步戊戌变法引入了法治理念,强调法律的尊严和国家的法制建设。
这一变革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法治理念的引入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建立。
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历史上的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它发生在1898年,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变法的内容与影响、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和教训。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化的境地。
传统万方节省的治国思路已不能适应时局,中国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政治方案。
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推行的洋务改革以及颁布的双十八诏,明显告诉人们不能依靠清朝的统治来解决中华民族的生存问题。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这次战争的失败更让人们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政治体制的落后。
此时,中国的不少思想家开始呼吁变革。
在其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更是积极成立“政教会”,倡导变法,号召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奋斗。
然而,在当时,由于帝王官僚的既得利益,改革呼声虽然很高,但终究没有得到实施。
二、戊戌变法的内容与影响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在光绪帝离世后通过声明宣布临时执政,宣布了所谓“新政”,其中包括“废除八股,成立近代学堂,实行选举,成立议会,废除官绅分开。
”等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堪称中国现代化思想的一次浓缩和具体化。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冲击力和开创性的变革,它的主要内容如下:1.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教育制度。
2.成立新军队,加强军事实力,并抽调了原来的满洲八旗,实行补充派及黄旗、标旗改派。
3.改革官制,取消世袭官爵,减少印刷费,改革税收、货币和军粮制度,制定民主选举负责人的程序。
4.设立外交使团,向欧美各国派遣顶尖人才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理念。
这些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此次变法创新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和教育制度,并强调了思想变革,加强了国家的实力。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然而,戊戌变法的光芒没有持续多久,它就面临了来自内外部的重重压力。
戊戌变法的意义总结和失败教训

戊戌变法的意义总结和失败教训戊戌变法是清朝晚期的一次大规模尝试,其意义和失败教训可以总结如下:一、意义:1.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富有影响力的运动,以其积极探索和创新为特点,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变法运动通过推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积极寻求国家发展的路径,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提升了国家的实力和地位:戊戌变法主要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进行了。
通过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提升军队的现代化水平,戊戌变法试图强化国家的实力,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虽然变法没有实现全部目标,但为后来的变法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3.启迪了思想文化:戊戌变法之前,中国社会长期处于保守封闭状态,变法运动的兴起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启迪。
变法家们倡导民主、科学、法治等先进思想,推动了新文化的兴起,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失败教训:1.缺乏坚定的政治决心:戊戌变法在一开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各方利益的冲突和阻力的增大,变法家的政治决心逐渐消退,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变法家们没有能够坚定地推动变法的进程,处理好各方力量的矛盾,因此没有能够实现全部的目标。
2.受到内外压力的困扰:戊戌变法期间,清朝受到了来自内外的巨大压力。
内部,皇帝和封建势力的反对,以及旧有的特权阶级对变法的抵制,使得变法者无法推进。
外部,各种外国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干涉也给变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这些内外因素的干扰,使得变法无法持续下去,最终导致了失败。
3.缺乏社会基础的支持:虽然戊戌变法的目标是为了改善中国社会的现状,但由于没能赢得足够的社会基础支持,变法运动的力量逐渐衰弱。
一方面,变法家的方案过于激进,很多底层民众还没有具备接受变革的觉悟;另一方面,保守势力的利益受到了威胁,主动对抗变法,使得变法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削弱。
综上所述,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这次运动对中国尤其是中国晚清历史影响深远。
戊戌变法的启示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启示是什么戊戌变法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的一次政治改良运动,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的启示,希望能帮到你。
戊戌变法的启示戊戌变法发生在清朝末年,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在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中,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尝试着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并且积极的推行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
虽然这场改良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戊戌变法的启示对于中国来说却是意义深远的。
戊戌变法的启示一:在戊戌变法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中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主导了这一变法行动。
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缺乏必要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革命彻底性,只能是寄希望于改良,并且在这场运动中将成功的所有希望都寄托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将成功的砝码放在了袁世凯的身上,脱离了广大的群众,这是导致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告诉后来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纲领一定要依靠群众,而不是腐败的政府和官僚。
戊戌变法的启示二:当时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是非常强大的,帝国主义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出现,那样会损害他们的利益,而封建势力则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也不希望改革成功。
在当时的中国想要通过改良的方式获得改革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是帝国主义还是封建势力都会阻止改革的进行。
戊戌变法的启示三:当时的中国已经沦为了半殖民度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想要使得中国强大起来,面临着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双重任务,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才能取得胜利。
戊戌变法的顽固派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戊戌变法顽固派的阻挠,具体来说是因为戊戌变法的顽固派发动了戊戌政变直接导致戊戌变法以失败收场。
在戊戌变法过程中,清政府的内部一共分为两股势力,一部分是以光绪皇帝为代表的支持维新派变法的人士,另一部分则是以手握实权的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在戊戌变法时期,晚清政府面对西方的侵略势力,能做的只是被动挨打,然后割地赔款。
戊戌变法读后感

戊戌变法读后感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发生在1898年,是清朝末期的一次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由戊戌政变开始,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变法派力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来挽救清朝的统治地位,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变法派内部的矛盾和争斗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变法的目标和手段上存在分歧,导致了变法派内部的分裂和混乱。
其次,清政府的强大反对力量也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的清政府对变法持强硬态度,通过军事手段镇压变法派,最终使变法失败告终。
另外,外部势力的干涉也加剧了变法的失败。
当时的列强对中国的政治局势持有干预态度,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干涉中国的内政,为变法失败埋下了伏笔。
戊戌变法的失败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加速了清朝的衰落和灭亡。
变法失败后,清朝政府进一步削弱,国力衰退,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
其次,它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改革的渴望和对现代化的向往。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激发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向往,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失败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段混乱和动荡的时期,但它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从戊戌变法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经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变革历程中的一次重大尝试:戊戌变法的启示

中国变革历程中的一次重大尝试:戊戌变法的启示戊戌变法是中国尝试改革的一次重大历程,它发生在清朝末年,目的是为了推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以使中国走向现代化。
本文将分三个部分阐述:兴中会兴于全、变法者思想的碰撞、变法效果的评价。
一、兴中会兴于全兴中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组织,由学生、商人、官员等不同背景的人组成,他们都有着改革的强烈愿望。
在清政府一些重大外交事件与国内政治事件之后,兴中会成为中国近代的一个集中表现。
兴中会强调的是“兴中”和“兴全民族”的理念,主张要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以及着力于国防建设和民族教育。
兴中会的思想在朝廷内部颇受关注,也在其后的“辛亥革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变法者思想的碰撞在戊戌变法之前,中国历经了一系列外部入侵和内部混乱以及晚清时期的专制政治。
中国的封建经济结构不仅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处于低端地位,而且在资本主义产生的全球市场中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国的经济困境直接影响了政治和社会的运行。
改革需要在文化、经济、政治和道德观念等方面进行。
变法者致力于打破旧体制和推进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
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都是具有高度文化素质的人,他们的思想有着一定的互异性,并且在变法的路上也曾出现过严重分歧。
一些变法派人员认为要进行彻底的干涉并推动全球市场的集中化,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要坚持民族工商业发展,为采用新技术奠定基础。
三、变法效果的评价戊戌变法的成果不是那么显着,但是它仍然是中国改革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轨迹。
变法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变法者的思想发挥和政治因素发挥的不够好,无法克服守旧派的阻力。
同时,变法尝试的进程中另一个原因是媒体、商人和法律专业人员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戊戌变法可能没有实现它最初的目标,但是它给中国带来了启示。
以尊重个人权利和提高民族经济实力为中心的现代化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时期,中国将这些思想进一步发展,直到经济改革开放的时期,中国政府开展了有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改革,从而使中国走向了一个新时代。
戊戌变法的历史启示_施秀琴

2000年第1期《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总第46期 JOURNA L OF FUQING BRANCH OF FU JIAN N ORMA L UNIVERSIT Y Sum N o.46戊戌变法的历史启示施秀琴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清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等维新的倡议,下定“国事”诏谕,宣布决策,实行维新变法。
“四千年拨旧开新之大举,圣谟详之,一切维新,基于此诏,新政之行,开于此日。
”①变法新政进行103天,至9月21日(八月六日),西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人士。
谭嗣同、康广仁等六人为新政殉难,喋血京都菜市口。
戊戌变法被扼杀。
这一曾经震撼中外的清朝政治制度变革的失败至今已过一百周年。
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得到如下重要启示。
第一,变法也是一场革命。
戊戌变法要“变”的核心是变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
这是清政府首次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的尝试。
变法者进行经过30多年的“师夷”实践,虽然没有以武力的形式推行变法,而是以和平行政的手段实施新政,但同样是一场政治制度的革命。
这场革命,最终要革的是专制制度的命。
按常理说,反对者首先应是专制帝王光绪皇帝,因为专制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由原来的“独断”专治变为“君民共治”。
但是光绪皇帝却没有反对,他被康有为等声泪俱下的“救亡图存”劝说所感动,考虑的不是个人权力的大小,而是国家存亡和振兴。
他说:“试问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②“吾变法但欲救民耳,苟能救民,君权替不替(指得失)何计焉”。
③因此他决心仿效英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度。
这不能不是光绪帝的开明与进步。
实际上,在这场变革中,正如康有为等在奏折中所一再说明的,皇帝的尊崇地位不但没有受到损害,而且由于得民心,可以万世一系受到牢固的尊崇。
所不同的只是提高“民”的地位,发挥“民”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做到君民同心同德“共治”国家,振兴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第1期《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总第46期 JOURNA L OF FUQING BRANCH OF FU JIAN N ORMA L UNIVERSIT Y Sum N o.46
戊戌变法的历史启示
施秀琴
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清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等维新的倡议,下定“国事”诏谕,宣布决策,实行维新变法。
“四千年拨旧开新之大举,圣谟详之,一切维新,基于此诏,新政之行,开于此日。
”①变法新政进行103天,至9月21日(八月六日),西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人士。
谭嗣同、康广仁等六人为新政殉难,喋血京都菜市口。
戊戌变法被扼杀。
这一曾经震撼中外的清朝政治制度变革的失败至今已过一百周年。
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得到如下重要启示。
第一,变法也是一场革命。
戊戌变法要“变”的核心是变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
这是清政府首次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的尝试。
变法者进行经过30多年的“师夷”实践,虽然没有以武力的形式推行变法,而是以和平行政的手段实施新政,但同样是一场政治制度的革命。
这场革命,最终要革的是专制制度的命。
按常理说,反对者首先应是专制帝王光绪皇帝,因为专制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由原来的“独断”专治变为“君民共治”。
但是光绪皇帝却没有反对,他被康有为等声泪俱下的“救亡图存”劝说所感动,考虑的不是个人权力的大小,而是国家存亡和振兴。
他说:“试问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②“吾变法但欲救民耳,苟能救民,君权替不替(指得失)何计焉”。
③因此他决心仿效英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度。
这不能不是光绪帝的开明与进步。
实际上,在这场变革中,正如康有为等在奏折中所一再说明的,皇帝的尊崇地位不但没有受到损害,而且由于得民心,可以万世一系受到牢固的尊崇。
所不同的只是提高“民”的地位,发挥“民”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做到君民同心同德“共治”国家,振兴国家。
这是英国、德国、俄国、日本等国家所走的已经收到富强成效的资本主义改革道路。
当时反对变法的主要有两种人:一是顽固守旧官员。
他们坚持祖宗成法不能变的守旧立场,“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视变法为“离经叛道”;说“君民共治”是使民有权,君无权,是太阿倒持。
他们肆意毁谤新政,危言耸听,“阳塞开新之口,阴便身家之图”。
④二是权位受到冲击的官员。
变法中的改官制、裁冗员,影响到一些官员的权位和利益,“于其贵富之图,大有不便”,他们只知有家,不知有国,只图一己私利,不计民族大义。
因此受到这些人的极力攻击和反对。
他们纠集在西太后的周围,挑拨帝、后关系和满汉关系。
散布变法是“保中国不保大清”,“改革者汉人之利,而满人之害也”,维新派不把西太后放在眼里等流言。
怂恿西太后重新听政,掌握大权。
这两种人形成阻碍、破坏变法的反动势力,并以西太后为靠山,伺机发难。
因此这场变法首先是变法者与反变法者的权力较量,事关变法成效,生死存亡,同样具有“殊死斗争的残酷性”。
维新派对此认识不足,康有为认为变法有光绪帝同意推行,“在一反掌间耳”;⑤光绪帝没有掌握好、运用好皇帝所应有的权力,终使西太后重新发号施令,操刀砍杀变法者,维新变法夭折。
中国未能在十九世纪实现走上振兴之路,封建制度变革被带进了二十世纪,沉重的历史包袱、守旧、落后、贫穷国家继续在半殖民地深渊沉沦。
这是留给后人的惨痛教训。
94
第二,变法要有武装实力作后盾。
戊戍变法是在光绪皇帝拍板下进行的。
但是光绪帝并没有掌握到保证变法顺利推行的权力。
西太后虽然归政光绪帝,却仍然以太后地位凌驾于皇帝之上。
光绪帝做事须请示汇报,一举一动受制于西太后。
特别是没有掌握到军队指挥权,没有武力后盾。
乃至情况危急时,维新派才醒悟到要动用军队,可是太迟了。
拥有一支新军的袁世凯察觉气候不对,不仅没有履行杀荣禄率部进京兵谏保驾的诺言,反而出卖维新派,向荣禄告密。
握有兵权的荣禄便迅速向西太后告密,西太后马上先发制人,连夜带领人马从颐和园赶到紫禁城,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
由于没有武力后盾,使变法者在反变法者的屠刀面前只能仰天长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第三,变法要有扎实的社会基础。
戊戍变法决策于清朝廷,这是能够推行变法的重要一步。
但是要做到号令于上,响应于下,还要有扎实的社会基础,要有各省的支持和贯彻。
各省权力是中央权力的派生,同样要做到变法者掌权。
否则,全面推行变法将成为空话。
当时,支持、贯彻变法的惟有湖南省。
湖南巡抚陈宝箴积极推行变法。
而绝大多数省份在观望、抵制,使中央、地方没有联成一气,形成大气候。
如果有各省的支持,西太后也会有所收敛或顾忌。
即使西太后发难,地方群起声讨,反变法者也难于得逞。
这种社会基础,一要通过选用变法者在各省主政(行政和军政),占领地方“阵地”;二要宣传、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知识界的支持,化阻力为动力、助力,形成社会“合力”,这是推行变法的同样重要一步。
当时地方疆臣“皆西后所擢用,不知有皇上”,置新政诏谕于不间。
维新派虽然在变法前开展了报刊宣传,组织了学会,但是还远没有实现社会动员,形成社会“合力”。
湖南守旧绅士公开打出“翼教”旗号,编印《翼教丛编》,声称要“尊圣教”,“辟异端”,以抵消维新变法宣传的影响,对抗变法。
湖南尚且如此,别省顽固性更可想而知了。
第四、对反变法者不能心慈手软。
变法决心既下,就必须义无反顾,果敢采取严厉措施推行变法,对反变法者或革职,或查办,毫不留情。
非如此,不能鼓舞变法者,教育观望者,惩戒反对者。
拦路虎你碰它,它吃人,你不碰它照样吃人。
面对“下有老耄守旧大臣,屡经诏责而不恤;上有揽政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的局势,变法者不能有丝毫退让、畏缩。
光绪帝应该利用手中的权力,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变人”。
正如康有为在上书中所强调:“缓变不可,必当速度;小变不可,必当全变”,“变事而不变法,变法而不变人,则与不变同耳”。
⑥戊戌变法失败,重要原因之一,应该说是光绪帝过于软弱,过于“温和”,而不是“急激”。
梁启超说得对;世人以“急激”责之光绪帝,“何其相反乎!”⑦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时,也有指责康有为、光绪帝“偏激”的,这是适得其反的结论。
所有这些,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邓小平指出,改革也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
这是历史实践告示我们的真理。
我们对改革要有革命感、责任感,不能掉以轻心。
改革的成败与否,一靠坚强的领导核心,二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我们今天的改革,有邓小平理论指导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一致拥护,是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必将从胜利走向胜利,完全达到我们奋斗的目标。
注释:
①《戊戌变法》二,第19页。
②《光绪朝东华录》四,总4094页。
③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戊戌变法》一,第314页。
④《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2页。
⑤《康南海自编年谱》,《戊戌变法》四,第145页。
⑥梁启超《政变原因答客难》,《梁启超文集》第63页。
⑦同上。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