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合集下载

音韵声律—音韵知识(古代汉语课件)

音韵声律—音韵知识(古代汉语课件)
④ 陈澧首次使用系联法研究出了《广韵》的声类和韵类; ⑤ 王力先生继清人之后确立了上古音的“微”部;罗常培、
周祖谟先生全面揭示了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韵部的特点; ⑥ 瑞典学者高本汉即第一个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和方法系
统构拟出了汉语中古音的声韵系统。
音韵学的基本内容:
① 音韵学的定义 ② 传统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③ 音韵学的应用 ④ 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③ 近代音时期:
即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金元以后历代 建都北京,北方成为文化中心,以北京语 音为标准音的民族共同语逐渐孕育成长。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的学科叫北音学。代 表是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
④ 现代语音时期:
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古音分期



学 、 历
音 韵
史学




先秦—东汉 上古音 →《诗经》音系
四、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① 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夏炘、朱骏声、 章太炎、黄侃等人相继研究,基本弄清了上古汉语韵部的面貌;
② 钱大昕、章太炎、黄侃等人相继研究,基本弄清了上古汉语声母的面貌; ③ 孔广森发现了“阴阳对转”这一汉语语音发展的重要规律;
四、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汉字。一般认为36字母形成于唐末宋初。如果用七音来统摄36字母, 则可以形成下表:
全清
次青
全浊
次浊


唇音
重唇音




重唇音




舌音
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音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好呀,以下是 9 条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点:
1. 你知道吗,古代的音韵和现在大不一样呢!比如“斜”这个字,在古代可是读“xiá”呀,“远上寒山石径斜”,读起来多有韵味啊!
2. 嘿,古汉语的声调那可复杂了,像“平上去入”,就好像音乐里的不同音符一样呢!“春眠不觉晓”这句诗里的字,在古代的声调就有不同哦。

3. 哇哦,古代音韵里还有双声和叠韵呢!“仿佛”就是双声呀,读起来是不是很有意思呢?想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呀!
4. 哎呀,古人对韵脚那可是很讲究的呢!像律诗里的韵脚都要严格符合要求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韵脚多完美呀!
5. 嘿呀,你瞧,古汉语的声母也是很特别的哟!有些字的声母和现在差别可大了,就像“古”在古代可能就不是现在这样读呢。

6. 哇,古代音韵的变化可神奇了!就如同一条流淌的河,不断变化着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同时代读音可能就不一样啦。

7. 嘿嘿,古汉语的发音还有轻重之分呢!这就好像跳舞时的节奏,有快有慢,“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里面的字轻重读起来感觉也不同哦。

8. 哎呀呀,古代音韵和现在的方言有时候也有联系呢!不是很奇妙吗?有些方言里还保留着古代的读音呢,像“鞋”在一些地方还读“hái”。

9. 哇塞,古代汉语音韵学真的好有趣啊!能让我们了解到汉语这么多年的变化,能感受到古人说话的那种韵味。

我们真应该好好研究研究呀!。

古汉语音韵 PPT

古汉语音韵 PPT

代把206韵归为16摄。
(BACK)
《广韵》音系里相关术语图示:
( 4 )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阴声韵 :没有韵尾和以元音结尾的韵

舒声韵 阳声韵:以鼻辅音 [-m][-n][-ŋ ]结尾的韵↗ 入声韵:以轻塞音 [-p][-t][-k] 结尾的韵 →促声韵
入声韵尾(-p –t –k)的消失:
韵古 汉 语 音

第一节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上古音(先秦两汉) : 《诗经》 中古音(六朝至唐宋) : 《广韵》 近古音(元明清) : 《中原音韵》 现代音(五四后) : 普通话 二、传统音韵学分为: 古音学(上古音) 、今音学(中古音) 、等韵 学(等韵图)
(二)上古音的声类
王力上古三十二声母:
全清 牙音:见 舌音:端 章 唇音:帮 齿音:精 庄 喉音:影 半舌: 半齿: 次清 全浊 溪 群 透 定 昌 船 滂 并 清 从 初 崇 晓 匣 次浊 疑 泥 明 心 山 邪 全清 全浊 次浊 余 书 禅
来 日







清代以后关于上古声母的研究成果: 1.上古时期无轻唇(清· 钱大昕) 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别读帮、滂、 並、明,即上古没有f ,读如 b或p. 如:“旁”从“方”声;“匍”从“甫”声; “枹”(bāo)又作“桴”(fú);“父”古读如 “爸”。“潘、播、蹯、藩”都从“番”取声。 阿房宮:音ē páng gōng,秦宮名。“房”屬 奉母。 逢澤:音páng zé,古澤藪名。“逢”屬奉母。 《經典釋文》:“繁,步幹反。”

轻唇音↘ 舌上音 正齿音 ↗
五音

音韵学基本知识

音韵学基本知识
古代汉语音韵学常识

6.音
6.1 概说
6.1.1 什么是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门科学。 由于音韵学主要研究汉字字音的声、韵、调,所以有人也把它称为“声韵学”, 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看,它属于历史语音学的范畴。 音韵研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人们就已经开 始注意分辨汉字的字音了,出现了如“急言”、“缓言”,“长言”、“短言”, “舌头”、 “舌腹”等术语;另外,还出现了一些注音方式的名称,如“读若”、 “读为”、“读如”、“读曰”,有的专用于给汉字注音,有的兼释通假字。汉 末有人发现了一种汉字的析音方法——反切,主要用来给汉字注音。到魏晋南北 朝时期,出现了专门分析字音的韵书,如三国时魏人李登的《声类》、晋人吕静 的《韵集》,可惜这两部书早已失传。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 韵》,这部书按四声分韵排列,把同音字编在一起。韵书的出现与发展,为音韵 学储备了资料,标志着音韵学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开始了 对韵书的分析,根据韵书中的反切,寻找汉字字音声、韵、调的配合规律,并绘 制成图表。进入明清时期,在对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研究的基础上,又开 始对周秦古音的研究。 鉴于传统音韵学的研究,一般把它细分为三个部分: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 学。“古音学”以《诗经》、《楚辞》等先秦时期的诗歌及韵文和谐声字、异文 为研究材料,探讨先秦时期的语音系统。“今音学”以《切韵》、《广韵》等韵 书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 韵图作为研究对象,它着重研究韵书中的反切,从中归纳出音韵体系,分析发音 原理和方法,由于它基本上是分析《切韵》系韵书反切所反映出来的音系,有人 认为它属于今音学的一部分。除了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之外,由于元朝以后 出现了以 《中原音韵》 为代表的反映北方音系的一系列韵书及反映近代音系的等 韵图,近代学者对它们进行了研究,于是形成了音韵学中较为年轻的一个门类: 北音学。

古代汉语音韵学常识

古代汉语音韵学常识

第四节 四声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四声: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而在古代汉语中的四声,通常 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 古今声调演变的规律,主要是:平分阴阳、 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以北京话为例,说明“平分阴阳,入派三 声”的规律。( 苏大)
唐 作 藩 《 音 韵 学 教 程 》
▪ 指出给出的韵部属于阴阳入的哪一类。(川大)
(二)中古汉语的韵母系统
▪ 以《广韵》音系为代表 ▪ 《广韵》共有206个韵,142个韵母——这 就是《广韵》的韵母系统。 ▪ 性质:大体根据某一个具体语音系统,再 参照古音和方音制订下来的
▪ 《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全 名《大宋重修广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1008)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 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广韵》 是宋代的官韵,也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 是研究汉语古音特别是中古音的重要材料。
▪ 对转:韵腹相同的阳声韵、阴声韵和入声 韵之间相互转变,对转在多数情况下指阴阳 对转。 ▪ 阴阳对转是指阴声韵在一定时期会变成阳 声韵,阳声韵在一定时期也会变成阴声韵。 阴阳对转是汉语语音发展演变的一条重要规 律,它是由清人孔广森提出,再由章炳麟进 一步发展完善的。
回19
▪ 阳声韵 (南京师大) ▪ 把先秦三十韵部按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分类。
▪中古的陽聲韻還有以雙唇鼻音[m]收尾的,到明代時 這類韻發生消變,與[n]尾韻合併了。
▪入聲韻從元代開始就在北方話中消失了,今天只是在 一些方言中還保留著。
上古三十韵部并不等於说上古有三十个韵母。 如果加上韵头的不同,上古的韵母是很多的,王力 拟测为151个。
旁转:旁转指一个阴声韵变成另一个阴声韵、 一个阳声韵变成另一个阳韵、一个入声韵变成另一 个入声韵的情况。

古代汉语四------音韵

古代汉语四------音韵

通论:音韵
2、方言 闽、吴、粤方言多有此现象 3、反切 卑,府移切 不,甫救切(这些 说明中古早期轻唇音仍念重唇音) 4、译音 Buddha 佛陀 Namah 南无 5、同源词 不弗、爸父 6、一字两读 费 否
通论:音韵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说舌上音“知彻澄” 三母,上古归入“端透定”一组。例如: 1、形声字 “動”從“重”聲,“澄”從 “登”声 2、一字两读 翟 徒历切,又场伯切 丁 当经切,又中茎切 3、方言 闽南语里“茶”音te
通论:音韵
以外,还有收[m]的。入声韵,即以塞音 [p]、[t] 、[k]收尾的。 音韵学上对韵母的分析,还有“等” 的概念。也就是依照开口度的大小划分 的。共分四等。江永概括为:“一等洪 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一二等属洪音,三四等属细音。
通论:音韵
五、《切韵》和《广韵》 自东汉有了反切,中国的第一部韵书就在 魏晋时期应运而生了,即魏李登的《声类》。 到了六朝,各种韵书大量出现。现存最早的 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不过,也都是残 本。
通论:音韵
《南齐书》云:“永明末,盛为文章。吴 兴沈约、陈郡谢眺、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 毂。汝南周颙,善识音韵。约等为文,皆用 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梁 书·沈约传》又云:“约撰《四声谱》,以为 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 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 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 哲是也。’”
通论:音韵
从这些例字可以看出:主要元音和声调是必 备的成分,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 字音都必须具备的。
通论:音韵
二、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 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 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例如:都/ 当孤切 东/德红切 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 称为切下字,被注音的那个则称为被切字。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汉语音韵教学目标: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掌握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常用音韵学术语,各时代的音系状况,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和成就。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8教学内容:绪论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

上古音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中古音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宋《广韵》的前身)为研究材料;近古音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

我们只学上古和中古两期。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二、音韵学的功用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音韵学

第二节 上古音声类
一、上古声类考订的材料
主要依靠形声字、异文、声训、今字、重文、古 人音读、现代汉语方言等资料比较推证。
异文:
伏羲、包牺、伏牺、伏戏、宓羲; 逶迤、委蛇、威夷、委它、委迟; 孟猪(古泽名)、望诸、明都、盟诸; 匍匐、扶服、扶伏、蒲伏。
第二节 上古音声类
一、上古声类考订的材料
主要依靠形声字、异文、声训、今字、重文、 古人音读、现代汉语方言等资料比较推证。
音韵学
第一章 音韵学概述 第二章 中古音 第三章 上古音 第四章 近古音
第一章 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声韵调的发音 原理和类别,并探讨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 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汉语语言 学的一个重要门类。
古代音韵,大体可分为上古(先秦两汉)、 中古(魏晋至唐宋)、近古(元明清)三 个时期。
第三节 上古音声调
黄侃《音略》以为上古只有平、入二声。 王力《汉语史稿》认为上古声调在分平、入 两大类的前提下,平声又分长平(即中古平 声)、短平(即中古上声);入声又分长入(中 古已变去声)、短入(中古仍为入声)。
声训: 法,逼也。 男,任也。 房,旁也,在堂两旁也。(《释名》) 马,怒也,武也。(《说文》)
第二节 上古音声类
二、上古声母考订的几个主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钱大昕)
如“伏羲”即“庖羲”,“扶服”即“匍匐”,“附娄” 即“部娄”,“汶山”即“岷山”等。
(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
中古舌上音“知彻澄娘”,上古都读舌头音“端透定 泥”。如:直特但,都猪,队坠,兆桃,台治,涂除,汤畅 等。
如山摄:寒、山、灿、先分别为一、二、三、 四等。
第三节 中古音韵类
2、中古206韵

古代汉语大二上学期知识点

古代汉语大二上学期知识点

古代汉语大二上学期知识点古代汉语是指指涉中国历史阶段之前的汉语变体。

大二上学期的古代汉语课程通常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包括音韵学、文献阅读和古汉字的基本了解。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讨论。

一、音韵学古代汉语的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字的音节和音律规律的学科。

这一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切韵系统:切韵是古代汉语拼音规则的一种分类方法,古代的韵书用于记录汉字的音节归类。

大二上学期,在学习古代文献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切韵系统,并能够根据切韵规则正确发音。

2. 古代音韵变化:古代汉语的音韵变化是其研究的重点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古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音演变,如上古音、中古音等,并能够读懂相应的拼音符号。

3. 韵律体系:古代汉语的韵律体系是音韵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诗词中的音律规律,包括平仄、押韵等。

二、文献阅读古代汉语的文献阅读是学习古代汉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大二上学期我们将学习一些重要的古代文献,包括《史记》、《资治通鉴》等,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

1. 阅读技巧:在学习古代文献阅读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阅读技巧,比如如何理解古汉字的含义、如何解读较复杂的句子结构等。

2. 文献解读:学生需要学会对古代文献进行解读和分析,理解文献中的表达方式和隐含的意义。

3. 古代文学作品:除了文献阅读,我们还将学习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等。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学习古代汉语的美丽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三、古汉字的基本了解古代汉字是中文发展的基础,大二上学期我们需要对古汉字有一定的了解,包括:1. 古汉字的基本构造:了解古代汉字的基本构造方式,包括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等。

2. 古汉字的字义转变:了解古代汉字的字义转变规律,比如一个字原本的意思如何演变成了现在的意思。

3. 古汉字的拓展运用:学生需要了解古汉字在古代文献中的运用方式,包括注解、释义等。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一、古代汉语的韵母系统古代汉语的韵母有三十六个,分为十二个韵脚,每个韵脚下面有三个等级,称为上平、上声和去声。

十二个韵母又分为开口韵和合口韵两类。

开口韵包括平声、上声和去声,合口韵只有入声。

二、唐子恒音唐玄宗时期,太音官创作了《太音集》,规定了唐代正音,被称为唐子恒音。

唐子恒音规定了当时汉语的音系,对后来的声韵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古代汉语韵母的变化规律1.声母韵尾的变化:古代汉语的韵尾多为-n,后来发生了爆裂音韵尾的变化,使得一些韵尾变成了-p、-t、-k等。

2.鼻韵母的分化:古代汉语中的鼻韵母-n、-m后来发生了分化,分化为-n、-m、-ŋ的三种韵母。

3. 口腔韵尾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口腔韵尾发生了相对稳定的变化,如-j、-w、-jw、-jwǝ等。

4.入声的变化:唐代之前的古代汉语中,只有一种入声,后来发生了分化,分化为两种入声:入d声和入t声。

这种变化使得古代汉语的声调系统更加复杂。

四、韵母演变的原因古代汉语韵母的演变主要是由于声调的影响。

声调是通过发音的音调高低来表达意思的。

由于古代汉语的语音体系中存在着多种声调,不同的声调会导致韵母的发音产生差异,进而影响了韵母的演变。

五、古代汉语韵母演变的影响古代汉语韵母的演变对后来的汉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汉字的读音,也对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古代汉语韵母演变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古代汉语韵母演变的研究方法古代汉语韵母的演变是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语音标记和对比分析来进行研究的。

研究者可以通过古代文献中的韵书、韵图、韵牒等资料来还原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韵母演变的规律和规律变化过程。

总之,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汉语韵母演变规律的学科。

通过对唐代之前汉语的音韵系统和韵书、韵图等文献资料的研究,可以还原古代汉语的韵母系统,并找出其演变的规律和影响,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汉语、古代文献和文化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是中国古代音韵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汉语字音的音节结构、音韵规律和声调特点。

在古代,人们通过对字音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韵体系,即唐子恒音韵学。

下面将介绍一些唐子恒音韵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韵母的分类古代汉语中的韵母主要分为三类:开口韵、合口韵和鼻音韵。

开口韵:包括a、ia、ua等。

合口韵:包括i、ü、u等。

鼻音韵:包括m、n、ng等。

二、声母的分类古代汉语中的声母根据音质的清浊和发音的部位可以分为清辅音、浊辅音和喉音。

清辅音:包括p、t、k等。

浊辅音:包括b、d、g等。

喉音:包括h。

三、声调的分类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种。

平声是指没有声调变化的音调,上声是指声调上升的音调,去声是指声调下降的音调,入声是指声调进入喉音的音调。

四、音韵规律古代汉语中的音韵规律包括音变规律和音律规律。

音变规律:古代汉语中的字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例如,“白”字的古音为“prak”,现代汉语读作“bái”。

这种音变规律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发音和字义有很大的帮助。

音律规律:古代汉语中的字音会受到一定的音律规律的制约,即一些字的发音和声调会受到前后字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例如,“心”字的古音为“srim”,当后面的字以清辅音开头时,会发生变化,如“心事”读作“sim si”,而不是“srim si”。

五、音节结构古代汉语中的音节结构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

声母和韵母构成了音节的核心部分,声调则是音节的附加部分。

音节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和字音变化有很大的帮助。

六、韵书韵书是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的重要研究工具,主要记录了古代汉语中的韵母和声调的变化规律,为研究古代汉语的字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唐代的《切韵》和宋代的《廣韻》是古代汉语韵书中最重要的两部,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音韵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古代汉语 音韵学

古代汉语 音韵学
现代音:“五.四” 后至今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3、声母 (1)现代汉语声母系统 b p m (双唇音) ,f (唇齿音),d t n l (舌 尖中音) ,g k h(舌根音),j q x(舌面音),zh ch sh r(舌尖后音),z c s(舌尖前音) + 零 声母 = 22个 [ŋ] 不能做声母,但古代可以 (2)中古三十六字母
(二)上古声调系统 1)尚无定论 最先谈上古音的声调问题,始于明代陈第《毛 诗古音考》。 2)段玉裁:平、上、入 3)孔广森:平、上、去 4)王念孙、江有诰:古有四声,但调值与后世不 同。 5)黄侃:平、入 6)王力
四、近代音
1.研究材料 《中原音韵》 元 周德清 成书于1324年 反映了元代的北方的实际语音系统。 2.《中原音韵》的韵母系统 1)19韵部 2)特点: a.只有阴声韵部和阳声韵部,没有入声韵部。 b.阳声韵仍然是[-m] [-n] [- ŋ ]三类分立。 近代韵母系统同现代普通话系统的最大差异: 近代有[-m]韵尾,到现代汉语中[-m]韵尾合并到[-n] 韵尾中了。
三、上古音
(一)上古韵部系统 1、研究材料 明代 陈第 《毛诗古音考》:“时有古今,地有 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可必至。” 1)诗歌 2)韵文和散文 3)谐声偏旁 段玉裁《六书音韵考》:同谐声者必同部
2、研究方法 1)系联法系联韵脚 (补充:《诗经》的用韵) 2)用同声必同部的规律作补充 3)离析唐韵
(3)五音: 唇,舌,齿,牙,喉 七音: 唇,舌,齿,牙,喉,半舌音,半齿音 九音: 重唇,轻唇,舌头,舌上,齿头,正 齿,牙,喉,舌齿音 (4)清浊关涉三方面
声带颤动不颤动
送气不送气 声调的阴阳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4、韵母

音韵基础知识1

音韵基础知识1
音韵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
第一节 音韵学概述及基本概念
一、音韵学概述
1、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
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 音韵学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主要是研究 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汉字读音及变化, 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2、音韵学的历史分期 上古(先秦、两汉),以《诗经》、《楚辞》
的启发,并参照藏文字母的体系,给汉字创制 了字母。最早是唐末守温和尚创“三十字母”, 后来经宋人增改为三十六字母。 (1)按照发音部位分类:五音(唇音、舌音、 齿音、牙音、喉音)、七音(在五音上再增加 半舌音、半齿音)。 (2)按照发音方法分类:全清、次清、全浊、 次浊。
(二)关于韵母 1、韵和韵母: (1)韵:韵头不同,韵腹、韵尾、声调相同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按照韵尾
的不同给韵分的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 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
(三)关于声调
1、调类:四声:平、上、去、入。 2、调值:前人描述为: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
入声直而促。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 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二、中古的声母
(一)唐宋三十六字母 牙音:见溪群疑 舌音: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唇音: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齿音: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喉音:影晓匣喻 半舌:来 半齿:日
(二)三十六字母和普通话声母的对应
关系 (1)唇音b p m f 来自唇音“帮滂并 明”; (2)舌根音 g k h 来自牙音和喉音“见 溪群晓匣”; (3)舌尖中音 d t l 来自舌音“端透定 来”;n主要来自“泥娘”;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音韵学
第二章音韵
一、古音异读
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迁,音有转移。”
龟兹qiūcí大宛 yuaū月氏 roùzhī焉耆pēngē康居 qū高句丽 goū身毒yuān dú镐京hào 长勺 shuó会稽 kuàijī冤句 qū函谷关xián 阿房宫ēpáng 阳夏jiǎ东不羹láng 左冯翊píng 逻些suō并州bīng 番禺pān天姥mǔ盟诸mèng台州taī单于chán可汗kèhán洗马xiǎn扈从zòng契xiè女娲wā皋陶gāoyáo冯夷píng共工gōng宓妃fúfeī曲沃wǒ朱提shúshí华不注huàfū魁父fǔ先零lián牢姐zǐ荤粥xūnyù
格 次 韵别及拟音 例字 韵别及拟音 例字
一等格 开口翰韵[ɑn] 岸 合口换韵[uɑn] 贯
二等格 开口谏韵[an] 雁 合口谏韵[uan] 惯
三等格 开口线韵[i n] 彦 合口线韵[iu n] 眷
四等格 开口霰韵[ n] 砚 合口霰韵[u n] 睊
就这两组韵的今音来看,开口呼中的二三四等韵已没有什么区别,合口呼中的一等与二等、三等与四等也已相混,但是在中古时期,二呼四等各自的读音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表现在什么地方?清人江永在《音学辨微》中作了这样的解释:“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其意思是说,一二等韵都是响度大的洪音,二等韵的响度略逊于一等韵,三四等韵都是响度小的细音,四等韵的响度比三等韵更小。这种解释只是指出了四等的差别在于洪细,而构成洪细的音素是什么?四等的音值又各是什么?江永没有解说,在他那个时代也不可能解说清楚。根据今人的研究,四等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韵母有无韵头及韵腹元音的音值上。
(三)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分析
韵母是指音节中声母以后的部分,可以是一个元音,也可以是几个元音或元音加辅音。如果音节中没有声母,那整个音节便都是韵母。以普通话中的mi、liou、guɑi、nüe、ɑn,这五个音节为例,其中i、iou、uɑi、üe、ɑn都是韵母。韵母的结构总体可划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韵腹是指韵母中唯一的元音或开口度最大的元音,如以上五个韵母中的i、o、ɑ、e、ɑ;韵头是指韵腹之前发音较短并带有辅音倾向的高元音,又称介音,如以上iou、uɑi、üe这三个韵母中的i、u、ü;韵尾是指韵腹之后的元音或辅音,如以上uɑi、iou、ɑn这三个韵母中的i、u、n。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每一个韵母都是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所构成。有些韵母有韵头而没有韵尾,如üe;有些韵母有韵尾而没有韵头,如ɑn;有些韵母韵头、韵尾都没有,如i(mi)。但是不管怎样,每个韵母都必须有韵腹,韵腹是韵母的核心所在。

古代声韵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声韵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声韵知识点总结大全声韵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汉字的发音和韵脚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整理。

声韵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声调为基础,以韵母韵脚为要素,对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进行研究。

在古代,声韵学被广泛运用于韵文和韵文的创作中,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古代声韵知识点的总结:一、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调,其中平声又分为阳平和阴平。

声调的特点是在音高的变化上有明显的规律,平声音调低,上声音调升,去声音调降,入声音调先升后降。

1. 阳平:又称为平声,其声调平稳,音高不变,没有升降变化。

2. 阴平:又称为仄声,其声调平稳,音高也不变,但与阳平相比,音调稍低。

在现代汉语中,阴平已经基本消失,只在古韵诗、歌词等古体诗歌中使用。

3. 上声:声调升高,音高从低到高,有升调的意味。

4. 去声:声调降低,音高从高到低,有降调的意味。

5. 入声:声调先升后降,即先有升调后有降调。

入声与其他声调的最大区别在于入声的韵母通常以鼻音结尾。

二、韵母韵母是构成韵的音节核心部分,通常由元音和介音组成。

古代的韵母分为单韵和复韵两种,单韵即一个音节的韵母,复韵即由两个音节的韵母组成。

在古代声韵学中,元音和介音的组合形成了丰富的韵母系统,它们既可以单独成韵,也可以组合成复韵。

1. 单韵:如“a”、“o”、“e”等2. 复韵:如“ai”、“an”、“ou”等古代韵母的组合形式非常多样化,每一种韵母都有其独特的音韵特点,这为古代文学中的韵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韵律基础。

三、韵脚韵脚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音韵单位,它由声韵并列组成,是古代诗歌音韵结构的基本单位。

韵脚的种类多样,其主要分为双音韵脚和三音韵脚两种。

在古代诗歌中,韵脚的运用非常讲究,它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美感,丰富诗歌的韵律表现力,提高诗歌的艺术价值。

1. 双音韵脚:由两个音节组成的韵脚。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音韵学

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分立出半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 舌音、半齿音两类。 舌音、半齿音两类。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汉字。一般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汉字。
认为三十六字母形成于唐末宋初。 认为三十六字母形成于唐末宋初。 如果用七音来统摄三十六字母, 如果用七音来统摄三十六字母, 则可以列成下表: 则可以列成下表:
4、现代语音:公元20世纪 (五 现代语音:公元20世纪
四)以后。 以后。
36字母 三、36字母
今之声母,古曰声、声纽、声类、字母、 今之声母,古曰声、声纽、声类、字母、
纽、母等。古人以五音(或七音)、三 母等。古人以五音(或七音)、三 )、 十六字母指称中古声母。 十六字母指称中古声母。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
36字母表 36字母表
唇音 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舌音 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齿音 粗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牙音 见溪群疑 喉音 影晓匣喻 半舌 来 见教材1049页 半齿 日 (见教材1049页)
四、《切韵》系韵书简介 切韵》
今音学研究中古音,中古音 今音学研究中古音, 反映在《切韵》系韵书中。 反映在《切韵》系韵书中。研究 音韵的人都从中古音入手, 音韵的人都从中古音入手,可下 及近古,上推古音。 及近古,上推古音。所以在学习 诗经》 《诗经》韵部及上古音之前应该 先学习中古音,学习中古音, 先学习中古音,学习中古音,应 重点学习《切韵》系韵书。 重点学习《切韵》系韵书。
(2) 反切的出现
反切是一种为汉字注音的方法,是用两 反切是一种为汉字注音的方法,
个汉字来拼读出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 个汉字来拼读出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 其原理是:上字取声母, 其原理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及 声调,即可拼出被注音字的读音。 声调,即可拼出被注音字的读音。如: 冬——被切字 ——被切字 都——切上字,冬与都是双声 ——切上字 切上字, 终——切下字,冬与终叠韵,且声调同 ——切下字 冬与终叠韵, 切下字, 切

古代汉语音韵-文档资料

古代汉语音韵-文档资料

全浊: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塞擦 音。
次浊:发音时声带震动的鼻音,边音,半元
音。
2020/9/11
.
8
中古三十六字母: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
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又增加了 “非、敷、奉、微、娘、床”这六个字母, 并改“不”为“帮”、改“芳”为“滂”, 即成为“三十六字母”。
2020/9/11
2读若、读如: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 例:渔,读若《论语》之“语”
2020/9/11
.
22
3直音:用同音字注音,相对于读若和譬况譬况, 直音法用完全同音的字注音是一大进步,但是 ,有时同音字较少,或者用来注音的同音字本 身就是个生僻字,也会影响注音效果。如:瑊 ,音鍼。玏,音勒。
4反切:用两个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口诀如下:
2020/9/11
.
20
古代四声与现代方言区声调对应表
.
21
五、古代注音的基本概念
特点:用汉字给汉字注音 1譬况:是用打比方,作比较,以及描写说明发音 情况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术语:长言之,短 言之,急气,缓气)
例如《公羊传》中有一句话:“春秋伐者为客,伐 者为主。”这句话中的两个“伐”字意义不同,何 以区别呢?古人注道:“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见(被)伐者为主,读伐 短言之。”
.
3
1.语音系统:指汉语的声、韵、调及其配 合规律。
2.古音学:是研究上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3.今音学:是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4.北音学:是研究近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5.等韵学:依据等韵图来分析音节的结
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
6.小 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包括音 韵学,训诂学,文字学。

古代汉语音韵学基础

古代汉语音韵学基础


元明时代,声调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样北京音系就出 现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这四个声调。
2、调值:指各种语言实际读音的高低升 降的形式。现汉使用五度标调法(刘复、 赵元任)。调类相同,调值不一定相同。 如同为阴平的“妈”,在北方方言读55调 值,而在天津方言读11调值。
明· 真空和尚《玉钥匙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 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3)古代的注音材料
铺,东晋徐邈注为“音敷”
4)谐声字:即形声字。使用相同声旁的字, 它们的读音也必定是相同或非常接近。如: “芒、妄、忘、忙”都是从“亡”得声,现 汉读音不同,但是在上古它们的读音相同或 相近。
5)古代的韵文材料
诗歌、辞赋:诗经、唐诗宋词、元曲
6)古代的韵书、韵图 韵书:古人将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汇集 在一起,使诗人在进行创作时能够据之 选择韵脚的一种词典。 韵图:直观地将字的声、韵、调情况都 反映出来 7)方言材料、亲属语言材料
前人对中古音的总结 1、唐末守温和尚的“三十字母” 唇音:不芳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 知徹澄日 牙音:见溪群来 齿音:精请從 審穿禅照 喉音:心邪晓 匣喻影 2、宋人三十六字母:
一 《廣韻》的產生及其體例
• (一) 《廣韻》的產生
• 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切韻》 及唐人的增訂本《唐韵》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 訂本于真宗景德四年(西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 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改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 《廣韻》。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 重要的增訂本。《廣韻》雖距《切韻》成書時間已有 四百多年,但其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只 是收字大為增加,計有26194字,比《切韻》的字數 (11000餘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釋也較詳細,共用了 191692字。此外,《廣韻》分韻為二○六韻,比《切韻》 多出13韻,這是分韻粗細寬嚴的問題,並非語音系統有什 麼變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音韵教学目标: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掌握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常用音韵学术语,各时代的音系状况,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和成就。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8教学内容:绪论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

上古音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中古音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宋《广韵》的前身)为研究材料;近古音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

我们只学上古和中古两期。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二、音韵学的功用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

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

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

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

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

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mu 0],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3k],北京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只要有点音韵学知识就会知道,原来北京话和梅县话都源自隋唐古音。

在隋唐时,“幕”属于入声“铎”韵,带有塞音韵尾:k],拟音为]mak]。

北京人所以会把“幕”读成[mu L这是因为到元代时大部分北方话的入声韵尾发生了脱落,随着韵尾的脱落,其韵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梅县人所以会把“幕”读成]m Ok ],是因为入声韵尾脱落的这一现象在梅县话中至今也没有发生,由于塞音韵尾的稳定作用,其韵腹的变化很小。

要进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进行方言调查,搞方言调查,需要亲自到方言区去口问、耳听、手记,做静态的分析描写工作,这同样需要具备音韵学知识。

凡是有关方言调查的书籍,都免不了要讲述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规律。

3、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

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说明问题。

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名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今人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

《吕氏春秋•重言》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足以说明音韵对于训诂的重要: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

桓公怪之。

……少顷,东郭牙至。

……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对曰:“然。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

臣窃意之也。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

”东汉高诱对其中呿、口金的字注道:“呿,开;口金,闭。

”“莒”的读音现在为JU,韵母u 属于闭口高元音,为什么高诱的注却说桓公发莒音时口形是张开的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先秦古音的知识。

原来“莒”在先秦属“鱼”部字,根据今人的构拟,其读音为[kia],韵腹[a]是个开口低元音,这难怪东郭牙说齐桓公发“莒”音时的口形是“开而不闭”了。

如果不是靠先秦古音来说明,高诱“呿,开”的这个解释反而会使人感到莫明其妙,成为千古之谜。

在大量的古代文献中,通假字是随处可见的。

所谓通假字,今天来看就是古人写别字。

通假字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它与本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在写本字时才容易写成通假字(仿古另当别论)。

训诂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出通假字的本字。

由于语音在发展变化,有些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不相同了,如果不懂得古音,就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荀子•非十二子》:“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其中“佛”字用“仿佛”或“佛教的创始人”去解释都不通,显然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应为“勃”。

唐人杨惊注“佛,读为勃。

勃然,兴起貌。

” “佛”与“勃”的今音差异不小,一个声母是f, 一个声母是b, —般人是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的;但是站在古音的角度看,二者不但韵部相同,而且声母也是相同的。

怎么会知道“佛”与“勃”的声母是相同的呢?这就涉及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结论“古无轻唇音”。

根据这一结论,上古没有f这类轻唇音,凡后代读作f的轻唇音上古均读作b、p—类的双唇音。

由于佛、勃在上古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古人将“勃”写作“佛”就不足为怪了。

有时候,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有声转现象,不懂音韵学的人就更难想到其间的联系了。

例如: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瀚(一作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邶风•柏舟》五章)其中“如匪瀚衣”一句,自毛亨以来的注释家多解释作“像没洗涤过的脏衣服”,比喻心中忧愁之至就像穿着没有洗过的衣服让人难受。

这种解释在逻辑上讲不通,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与下文的“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也联系不起来。

事实上“匪”应是“篚” 的古字。

《说文解字》:“匪,器似竹筐。

” “瀚衣”应即“翰音”。

“瀚”、“翰”上古音同属“元” 部、匣纽,“瀚”通“翰”没有问题。

“衣”、“音”声母相同,均属“影”母;但是韵部不同,衣属“微”部,音属“侵”部。

根据王力先生的拟音,“微”部读音为]?i], “侵”部读音为】?m]。

二者声母、韵腹均相同,韵尾不同,一个属元音韵尾,一个属鼻音韵尾,为什么“衣”会通“音”呢?这就牵涉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音变规律“阴、阳对转”。

原来在作者的方音中二字的读音是相同的,故可以通假。

从通语的角度看,此二字的读音在作者的方言中发生了对转,即由阳声韵变成了阴声韵。

“翰音”就是鸡。

《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鸡曰翰音。

”后世遂将翰音作为鸡的代称。

张协《七命》(见《文选》): “封熊之蹯,翰音之跖。

”吕延济注:“翰音,鸡也。

”清陈梦雷《周易浅述》卷六:“鸡鸣必先振羽,故曰’翰音’。

”“匪瀚衣”中的“匪”用作动词,义为“关……在笼子里”。

全句的意思应是“如同关在笼子中的鸡”,这样喻体和本体之间才有了相似之处:不能自由自在。

同时和下文的“不能奋飞”也有了照应①。

4、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感。

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

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上研究。

例如:青青子佩]bu?],悠悠我思]si?]。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I?]? (《诗经•郑风•子衿》二章)这章诗今天看来并不押韵,不懂音韵的人会误以为它原来就不押韵,其实在先秦是押韵的。

“佩”、“思”、“来”三字同属一个韵部(之部),如果按照后面的拟音去读这章诗,其韵味马上就显现出来了。

又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i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Ya]!这首诗今天看起来更不押韵,事实上在中古时期也是押韵的。

“者”、“下”二字在平水韵中同属上声“马”韵。

现在很多人喜好唐代的律诗,然而要真正懂得律诗的格律,学会调平仄,就非得具备一些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不可。

例如古代属于仄声的入声字有相当一部分今天已变成了平声字,如果按照今天的调类去分析律诗的平仄,肯定就会出错,此以白居易的①参考资料: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岀版社1980版。

胡中林《如匪瀚衣》,《中国语文天地》1988 年第6期。

五律《草》为例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中分别读作阴平和阳平,在中古都是入声字,属仄声。

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就会误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调,“满别”与“萋萋”没有作到平仄交替。

如何辨认入声字,这成了现代人特别是北方人学习诗律的一大难关,但是只要懂得点音韵学,入声字的辨识就容易多了。

第一节中国古代韵书一、《切韵》以前的韵书1、魏李登《声类》中国三国时期音韵学家。

作过左校令。

根据隋代潘徽《韵纂序》记载,李登编的《声类》是最早的古代韵书。

《声类》已失传,唐代封演《闻见记》: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二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它书转引《声类》注解字音有采用反切的,例如《汉书高帝记》枼字颜师古注:李登、吕忱并音式制反”也有用直音的,例如颜师古《匡谬正俗》卷七引《声类》、《字林》:斡音管”。

由于后人对封演《闻见记》所说不立诸部”的认识不一致,所以对《声类》的编写体例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五声”,有人认为指声调,有人认为指韵部的粗略分类;不立诸部”,有人解释为不分部首,有人解释为不分韵部,从而否定《声类》是韵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