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朗读《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春晓》三首古诗,并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2.学生能够运用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思想表达人生感悟。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素质,提高学生对情感生活的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与思想,引导学生在心智上与古人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传统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1.学习《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春晓》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准确抒发古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1.让学生体会《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春晓》三首古诗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2.培养学生对三首古诗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教学内容1.《登鹳雀楼》2.《静夜思》3.《春晓》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三首古诗的课件,寻找相应的图片,方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

2.教师准备音乐,为学生进入古代的诗意世界营造氛围。

导入1.教师放一首古风音乐,让学生调整呼吸,放松身体,进入诗意世界。

2.教师用自己的话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一下汉族文化的发展历程。

学习1.教师首先朗读出一首诗歌《登鹳雀楼》2.让学生跟读教师读诗,并夹杂着一些解释,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请几个同学分别来读这首诗歌并讲述心得体会。

4.给学生时间思考,让学生抒发对这首诗歌的感受。

5.教师再让学生去品读《静夜思》和《春晓》两首诗歌,进行同样的操作。

总结1.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谈谈学习这三首古诗的感受和收获。

2.教师简单地总结三首古诗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让学生在心智上与古人产生共鸣。

教学评价评价方式1.表演评价。

2.书面评价。

3.互动评价。

评价标准1.学生能朗读诵三首古诗。

2.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学生能够对这些诗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

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著有《樊川文集》。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张建峰邮编214212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

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径()疯()霜()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

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山行》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4古诗三首第1课时:研究《山行》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研究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XXX,诗人XXX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XXX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研究,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XXX”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实在,这每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XXX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

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季的景色,你有什么感触感染?你能把这感触感染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自由背)四、指点写字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中班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同学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同学根本无法体验。

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同学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同学沟通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熟悉(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二、揭题学习《山行》1、仔细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诗,沟通。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杜牧(唐)同学用课外学问沟通对杜牧的熟悉,加深记忆,更便利的理解诗意。

(3)沟通: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同学发觉沟通,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季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模糊约可以观察几户人家。

C、由于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沟通: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娴熟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完成课后的习题2.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宠爱之情。

2、学习诗中消失的生字。

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育同学对古诗的宠爱之情,鼓舞同学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根据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介绍作者。

1.出示课件,介绍《山行》的创作故事。

(板书课题)2.课件出示岳麓山图片。

“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是哪座山?——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3.杜牧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诗文中多指陈讽喻时政之作。

有《樊川文集》。

代表作品有《清明》《阿房宫赋》等。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配乐范读。

要求:听准字音。

2.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教师正音:径.(jìng√jìn) 霜.(shuāng√shāng)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为什么是“寒山”?“生”“坐”“于”各是什么意思?)4.结合画面,学生讨论交流疑难字词,教师释疑。

课件出示: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于:比。

三、再读古诗,品味诗意。

1.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生自由发言)2.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3)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出示秋天的枫树林图片)下面请同学们边欣赏枫树林边想象,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板书:枫林)(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你觉得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诗人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你认为诗人赞美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呢?(点拨:注意“霜叶”的“霜”。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山行》一、导入新课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引导思考,后交流。

)(教师)因为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2.教师播放诗歌录音,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石径、斜、霜叶、坐爱”等词语的音形。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简介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XXX齐名,称“XXX”。

XXX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XXX为“XXX”,称XXX 为“XXX”。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实指秋天的山)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XXX: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山行》一、导入新课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2.师播放诗歌录音,生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石径、斜、霜叶、坐爱”等词语的音形。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简介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

6.理解诗意:(1)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2)教师点拨: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为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课程中的第四课,名称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的学习,包括《登鹳雀楼》、《将进酒》和《静夜思》。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朗读和解析这些古诗文来了解古人的文化和思想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的内容,并能进行基本的朗读;2.了解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古代文化的重要性;3.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4.开发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朗读《登鹳雀楼》、《将进酒》和《静夜思》;2.了解诗文背景及有关文化知识。

3.2 教学难点1.通过阅读理解和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表达;2.发现并习惯运用有关的阅读技巧来帮助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四、教学方法1.集体讨论法: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来进行集体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阅读法:采用读一段、讲一段、思考一段的方式进行阅读,鼓励学生自己思考;3.表演法:组织学生朗读和表演诗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能力。

5.1 导入环节通过幻灯片或者全班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带领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和价值。

5.2 学习环节5.2.1 《登鹳雀楼》1.请学生一起来认真朗读一次《登鹳雀楼》,体验诗歌语言和情感的魅力;2.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尽量从诗歌描写的角度来描述作者的情感和心态,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请学生自行查找并阅读《登鹳雀楼》的历史背景并将其分享给全班,加深对诗歌的了解。

5.2.2 《将进酒》1.请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一遍《将进酒》,体会其语言明快、气韵华丽的特点;2.引导学生自行理解《将进酒》中邀约、谦逊、高傲、豪放等情感;3.加强对诗词背后的历史情境的了解。

5.2.3 《静夜思》1.先请学生自行朗读和理解《静夜思》的内容;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于对老家乡之思念而引发的情感表达;3.帮助学生发现《静夜思》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向美和典型的中国文学赏析方法;4.让学生学习认识文章的层次,理解自己的思考所在的角色位置。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表格式4 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表格式4 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8)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

①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的意思是“赠送”。

②结合注释了解“刘景文”是诗人的好朋友。

③明确“赠刘景文”就是赠送给刘景文的诗。

(2)交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联系生活,理解“擎雨盖”的意思。

②课件出示荷花凋谢、荷叶枯败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荷尽”法,一起来学习《夜书所见》。

教师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2.(出示课件40)了解诗人叶绍翁。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

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

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3.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出示课件41)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4.自学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42)(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并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

(2)学生汇报交流诗句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江南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清明》三首古诗的意境,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及情感表达方式。

2.能够诵读古诗,朗读时体现出韵律和情感。

3.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积累相关的语文知识。

二、教学内容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江南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清明》。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江南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清明》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进一步学习和积累相关的语文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引导孩子们听《江南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清明》三首古诗的音频,并询问孩子们对于古诗的了解和理解认识。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够说出关于古诗的初步认识,可以直接进入教学。

2. 感受古诗老师对于三首古诗进行分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孩子们对于古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鼓励孩子们讲述他们读过古诗所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

家长在与孩子共读时可以帮助孩子认识生词和不熟悉的词汇,有助于孩子深入理解古诗。

3. 诵读及朗读练习老师指导孩子们掌握古诗的韵律及抑扬顿挫,并在朗读古诗时表现出古诗所蕴含的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

孩子们在小组内练习,每人轮流朗读。

4. 理解与分析古诗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去分析古诗,帮助他们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 * 《江南好》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淡妆浓抹总相宜”和“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的内涵是什么? * 《清明》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5. 词语解释和练习老师用例句的方式解释和学习古诗中的生词和词组。

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和掌握这些词语。

6. 写作扩展老师发挥孩子们的想象,要求他们根据古诗的情感和意境,写出自己的文章。

如仿写古诗、记叙中的一件小事等。

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山行》、《枫桥夜泊》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组讨论、资料搜集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包括《山行》、《枫桥夜泊》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2. 生字词: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朗读、书写和运用。

3. 背景资料:介绍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3. 理解诗意: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学习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朗读、书写和运用。

5.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6. 诗歌鉴赏:通过对比、联想等方式,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张继、叶绍翁3. 诗句:摘录三首古诗的重点诗句,进行讲解和赏析。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 教案

4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教学重点)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背诵《山行》,默写《山行》。

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山行》的情感。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图片激趣,谈话导入1.欣赏四季图片,感受每个季节的景色特点。

师:你们喜欢哪个季节?说说它的特点。

预设1: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预设2:夏天,有各种香甜的瓜果。

预设3:冬天,白雪皑皑,大地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

2.谈话导入:古代有很多诗人也喜欢四季景色,他们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这样的古诗。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出示古诗)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思考这三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秋季)【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三首古诗,思考古诗描写的季节,让学生对三首古诗有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板书:山行)Ⅱ学习《山行》,感悟喜爱与赞美1.读懂诗题,了解诗人。

(1)齐读诗题。

(读准后鼻音“行”)根据字义,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题。

学生由字到词,说说诗题的意思,“山行”是指在山中行走。

师: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2)你了解诗人杜牧吗?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杜牧的助读资料。

2.读通诗文,感受韵律。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交流易读错的字音,“斜”读xié;“径”是后鼻音,读jìng,注意与“经”区分开;另外要注意“生”和“枫”的读音。

4《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4《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表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古诗三首》2. 课型:讲读课3. 课时:2课时4. 教学内容: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三首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三首古诗,注意字音、停顿、语气,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3. 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掌握生字的读音、写法、意义。

4. 理解诗意:通过讲解、讨论、想象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

5. 背诵古诗:学生分组背诵古诗,互相纠正,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诗,了解古诗的作者、背景、风格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课型:讲读课3. 课时:2课时4. 教学内容: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5. 教学重点与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家长签字。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

一、教学目标
1.对《古诗三首》的作者及背景了解。

2.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形式特点和意境。

3.学会运用朗读、背诵等方法,对古诗进行鉴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形式特点和意境。

2.教学难点:鉴赏古诗并加以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集体观看课文
观看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熟悉文本,同时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感性认知。

2. 集体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教师讲解课文
教师通过具体的解释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形式特点和意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4. 小组合作阅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阅读古诗,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5. 分组演讲
让分组的学生进行演讲,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在朗读、鉴赏和表达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同时,学生也对古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发展了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

五、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觉得教师讲解课文这一环节要注重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并适当注重互动交流,借鉴学生的思维和想法。

同时,在小组合作和分组演讲环节,要注意活跃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

(学生自由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宋代)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唐代)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思(唐代)张籍【设计意图:交流四季古诗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交流秋天: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

你能用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吗?(课件出示6)秋景图,学生自由交流。

5.导入课题: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

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

板书:山行(杜牧)6.(课件出示7)古诗《山行》,学生自由朗读。

7.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8)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

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9)阅读与交流的要求:(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10:生字)hán jìnɡ xi? shuānɡ寒径斜霜(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11、12)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远上:登上远处的。

③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④石径:石子的小路。

⑤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⑥生: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

⑦车:轿子。

⑧坐:因为。

⑨爱:真爱,留恋。

⑩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2红于:比,,更红。

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师点拨“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

生:产生,生出(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课件出示13)有关图片。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14:)寒径斜霜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1)“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上宽而扁,下长而宽;“寒”上窄下宽。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

诗人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静下心来,来细细地品味,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新的【设计意图:这是对会写字的识记和书写设计的环节。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

这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

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发现。

2.“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霜叶、寒、晚表示季节)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3.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4.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5.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和二月的红花对比。

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

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字词,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诵读古诗,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古诗、感情诵读、积累古诗的能力。

】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课件出示15)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

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

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

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6.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7.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

8.教师导言: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9.(课件出示16:后两句诗图片及译文)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

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10.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人坐在轿子里,忽然让轿子停下来,原来诗人看到了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的霜叶,他想停下来仔细欣赏。

11.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13.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4.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5.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17):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山行》)2.教师引导:诗中的竖线是停顿符号。

单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双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

3.指名朗读。

学生自由评议。

4.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6.自由读,练习背诵。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

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教师导言: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杜牧,用一首简短的小诗把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

我们家乡的大自然的秋天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