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解释

合集下载

科学活动中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什么?

科学活动中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什么?

科学活动中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什么?一、科学中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是存在于主体与他者之间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个人发展、企业、国家的竞争乃至生物演化中都普遍存在。

科学中的马太效应是指科学中所存在的这样一种现象:“著名的科学家获得了与他们的科学贡献不相称的太多荣誉,而那些相对不知名的科学家总是获得与其贡献相比相对较少的荣誉。

”1这种现象恰好和《圣经·马太福音》中所说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而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相吻合,故而得名。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此术语后常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二、理解马太效应与普遍主义规范相对应它也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1)科研成果的认定会受到之前出色的成果或者科学家名气的影响,这些使得科研成果更容易发表更容易被人们认可接受,“好的更好”形成一种优势积累;(2)有名望的科学家,在知名研究所工作过的研究者,名校毕业的学生等等,往往更容易受到关注和认可,准入资格认定中也会受到高学历、出色的科研经历、发表论文的质量等因素的影响2。

科学中“马太效应”的实质就是优势积累,在这种优势积累的过程中活动主体可能由于具有名气、高学历、出色的科研成果等优势因素,获得越来越高的荣誉和肯定、越来越好的机会和资源,从而作出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积累更多的优势因素,又开始新一轮的优势积累循环。

也就是,好的更好“马太效应”产生的关键是优势因素的影响,然而,优势因素的影响力只有在科学评价中才有可能实现,也可以说,科学中“马太效应”的实质——优势积累过程的实现离不开科学评价机制,因此,科学中“马太效应”的产生是与科学评价密切相关的。

三、马太效应的表现默顿的研究表明,马太效应适用于整个科学界,而且几乎在科学的所有侧面都有所表现,只不过在不同的侧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已3。

马太效应二八法则

马太效应二八法则

马太效应二八法则
马太效应又被称为二八法则,是指在某一领域中,20%的人获得了80%的结果,而另外80%的人只获得了20%的结果。

这个效应最早被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在19世纪末提出,他发现在意大利,大约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

后来这个法则被应用到各种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

马太效应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首先,优秀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机会和资源,进而实现更大的成功。

其次,在某个领域中,成功的人会聚集更多的机会,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声誉和人脉。

此外,资源不均衡也会导致马太效应,富者更容易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马太效应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经济学中,二八法则可以解释为为什么少数人拥有大部分财富,而大多数人只能获得较少的财富。

在管理学中,这个法则可以指导组织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将重点放在最有价值的人或活动上,以获得最大的效益。

然而,马太效应也有一定的批评。

有人认为这个法则会导致资源和机会的不平等,使少数人更加富裕,而多数人陷入贫困。

此外,也有人质疑二八法则是否适用于所有领域,因为在一些情况下,资源和结果可能更加平等分布。

综上所述,马太效应即二八法则是描述资源和结果不均衡的现
象,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那些相对成功的人或事物,以及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如何减少资源和机会的不平等,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电大名词解释马太效应

电大名词解释马太效应

电大名词解释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Matthew Effect) 是一种社会现象,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该效应最初由 19 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后来被广泛引用并发展完善。

在电大名词解释中,马太效应通常指的是一种学习效应,即学习速度快的学生通常会变得更加出色,而学习速度慢的学生则会逐渐落后。

这种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学生个人的学习效率和学习速度不同,而学习效率和学习速度的差异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学习成绩差异越来越大。

马太效应也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商业营销等。

在科学研究中,马太效应通常指那些具有大量数据和实验结果的科学论文更容易被发表和引用。

在艺术创作中,马太效应则指那些具有出色才华和技艺的艺术家更容易获得认可和成功。

在商业营销中,马太效应则指那些知名品牌和奢侈品品牌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

马太效应的名词解释,生物信息学

马太效应的名词解释,生物信息学

马太效应的名词解释1. 马太效应是指在某种不平等的规模增长中,较大的对象变得越来越大,而较小的对象则变得越来越小的现象。

这个名词来源于《新约》中的马太福音25章,其中有一句话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充足,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 马太效应最初是由社会学家罗伯特·K·马丁在1968年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城市发展中经济不平等的现象。

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经济学、生物学、教育学等。

3. 在经济学中,马太效应常常被用来描述财富不平等的现象。

富人愈富,穷人愈贫,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也被称为“富者愈富,穷者愈贫”的现象。

4. 在生物学中,马太效应被用来描述种裙中的个体数量不平等的现象。

常见的例子是种裙中的少数个体占据了大部分资源,而剩余的个体则只能得到有限的资源。

5. 马太效应还可以在教育领域找到应用。

在教育系统中,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奖学金、好的老师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更容易被忽视,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绩进一步下滑。

生物信息学1.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个领域。

它主要应用于生物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以解决生物学研究中的复杂问题。

2.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得益于生物学研究中大规模数据的产生和积累。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等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生物学数据,需要借助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解释。

3.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生物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组比较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工具的开发等。

4. 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统计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

这些方法在对生物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5. 生物信息学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设计新的药物和改良农作物品种,预测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

马太效应心理学

马太效应心理学

马太效应心理学
马太效应心理学是指某些人或事物因为早期的积累优势而继续
获得更多的优势,而落后的人或事物则会持续失去优势。

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中也被称为“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效应。

马太效应可以解释为何成功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而失败的人则更容易陷入失败的局面。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心理因素、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解释。

例如,成功的人往往有更多的机会、资源和社会支持,而失败的人则可能遭受排斥和歧视,缺乏机会和资源。

马太效应在教育、职业发展、社会阶层等方面也有显著影响。

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学生在早期阶段获得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很可能决定其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

在职业发展领域,早期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机会,也很可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职业成就和社会地位。

为了避免马太效应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加强社会公正、提高教育质量、改善职业机会平等等方面的措施。

同时,个人也应该注重自我提升,不断扩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 1 -。

名词解释马太效应

名词解释马太效应

名词解释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指的是社会上成功的人在获取更多成功的机会时越来越
占据优势地位的现象。

这种优势积累在时间上逐渐增加,造成成功人
士的优势越来越大。

这种现象首先被经济学家罗伯特·库恩在其1976年的研究中提出,他引用了圣经中的一个经文:“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该效应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教育、体育、商业等。

在教育领域,马太效应表现为优秀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容易获得奖
学金和更好的教育机会,从而使他们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在商业领域,成功的公司通常得到更多的投资,更容易获得市场份额和资源,因此
更容易获得成功。

然而,马太效应并不是无法避免的。

适当的政策调整和措施可以
减少它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例如,通过提供公平的机会和资源,可以
减少成功人士的优势。

此外,终身学习可以为社会中的人提供更好的
机会,使他们有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

马太效应的理解

马太效应的理解

马太效应的理解马太效应是指在一个系统中,成功者越成功,失败者越失败。

这个效应最早是由社会学家罗伯特·K·马顿在1968年提出的,他是以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作为名字的来源。

马太效应不仅存在于社会、经济领域,也存在于科学研究中。

在科学研究中,马太效应表现为大牛学者更容易获得研究经费、获得高水平的学术机会、发表高影响力的论文等。

而初出茅庐的学者则面临着艰辛的科研路程,不仅需要自己摸索,还需要面对资源匮乏、竞争激烈等问题。

马太效应在科学研究中的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费分配不公经费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但经费的分配却并不总是公平的。

大牛学者由于其过去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声望,更容易获得政府、企业等机构的经费支持。

而初出茅庐的学者则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来争取经费。

2.高水平学术机会不均高水平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但是这些机会往往只对具有一定学术声望的学者开放。

大牛学者由于其过去的学术成就和声望,更容易被邀请参加这些高水平学术活动。

而初出茅庐的学者则往往需要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来获得这些机会。

3.论文发表不公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论文,而论文的发表也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

大牛学者由于其过去的学术成就和声望,更容易将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力的期刊上。

而初出茅庐的学者则面临着论文发表难的问题,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来提高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

马太效应的存在,使得科学研究的竞争更加激烈,初出茅庐的学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创新来取得成功。

但同时,马太效应也提醒我们,科学研究需要更加公平和公正,给予初出茅庐的学者更多的支持和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和成长机会。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一、马太效应的概述1. 马太效应的提出马太效应是指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得越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所说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来。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用马太效应这个术语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归纳为: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进步或成功,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马太效应一个普遍的现象,并不是哪一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的这种心理现象表现的强度不一样。

在人类产生之初或者是在原始社会这种现象表现得并不突出,因为马太效应这种现象所指向的对象是对资源的占有,而在原始社会那种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条件下,人们所能占有的社会总资源是相当少的,即使少数的人占有了资源也无法依靠自身的能力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因此人们对资源独自占有的欲望并不强烈,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时的马太效应只是一种观念性的或者只是少数人渴求的,并没有成为一种明显的社会现象。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在私有制出现以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成为人们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以实现或扩大,人们便想方设法扩充自己的私人占有,而且对于那些已经占有的相对较多的社会资源的人来说,他们会更容易去占有更多的资源,在一定的社会时期或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社会总资源不会发生太大的量的变化,一部分人占有的资源多,必然会导致其他人所占的社会资源相对减少,这样,马太效应便浮现为一种社会现象。

在不同的社会,体现出的马太效应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总体上来说,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生产力越发达,社会资源越丰富,资源占有的差距就会越大,马太效应这种现象表现的就会越突出,当然这段很长时期的前提是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2、马太效应无处不在的几种原因分析(1)规模效应在关于马太效应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分析中,规模效应的解释最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管理知识:著名的马太效应是什么?对管理有什么启示?

管理知识:著名的马太效应是什么?对管理有什么启示?

管理知识:著名的马太效应是什么?对管理有什么启示?什么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就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即两极分化现象。

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管理知识,一起来看看吧!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即两极分化现象。

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马太福音中的寓言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

就往外国去了。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马太效应_名词解释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马太效应_名词解释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马太效应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马太效应是指在资源分配、社会交往、教育机会等方面存在的一种不平等现象。

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现象在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被广泛研究,并得到了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探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马太效应的名词解释开始,介绍马太效应的定义、起源和背景,以及相关概念解释。

然后,在概述说明部分,我们将探讨马太效应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其原理和机制分析,并提供实例来阐述其对个人或群体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解释马太效应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博弈与资源分配不公平性导致马太效应存在,以及教育、经济、职业等因素对马太效应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马太效应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演变趋势,并提出对抑制马太效应的策略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解释马太效应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和论述,我们将加深对马太效应的理解,并为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同时,我们希望引起足够重视,鼓励更多人投身于减少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共享发展的努力中。

2. 马太效应名词解释:2.1 马太效应定义:马太效应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或实体获得一定资源或优势后,更容易累积更多的资源,进而扩大差距的现象。

马太效应起源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累计性不平等现象。

2.2 起源和背景:马太效应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墨顿(Robert K. Merton)在1968年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

他通过研究科学家之间合作及其影响力分布发现,在知名度、声望、成就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家更容易获得额外的机会和资源支持,从而取得更大成功,进一步拉开与其他科学家之间的差距。

名词解释马太效应

名词解释马太效应

名词解释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又称为“马太定律”,是指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购买消费品所花费的相对费用也会相应减少。

它是一种经济现象,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马太·埃文斯在1939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收入交叉学等领域。

一、马太效应的概念
马太效应又称希克斯-马太效应,它是指人们收入增加后,支付消费品相对于总收入的费用出现减少的现象。

它指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价格的敏感性也会随之变化,支付消费品的比例会变得越来越低,从而减少费用。

二、马太效应的模型
马太效应的核心模型是以消费费用占家庭总费用的比例为主要参数,即每个家庭总费用=消费费用+其他费用。

其中,消费费用是指购买消费品所花费的费用,以钱的形式流向企业、政府以及非营利机构来交换商品和服务,是家庭支付最大的一项费用。

而其他费用包括住房费用,交通费用,税费等。

三、马太效应的影响
马太效应具有重要的经济影响,它可以反映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进而有助于量化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使企业可以实施合适的营销战略,例如定价策略、产品结构促销等。

该模型有助于政府实施有效的财务政策,如减税政策,支持家庭消费行为,促进经济增长。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政策支持:政府 对创新产业的支 持为马太效应带 来新的动力
跨界合作:不同 领域的跨界合作 为马太效应带来 新的创新点和增 长点
应对策略的调整
关注弱势群体: 加大对弱势群体 的扶持和帮助, 促进社会公平
政策调整:制定 有利于缩小贫富 差距的政策,促 进社会和谐发展
教育改革:提高 教育质量,促进 社会阶层流动
THANK YOU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资源集中:资 金、人才、技 术等资源向大 型科技公司集

创新优势:大 型科技公司拥 有更多的创新
资源和能力
市场支配:大 型科技公司在 市场中占据主 导地位,影响 行业发展趋势
马太效应的影响
积极影响
激励优秀者:马太效应鼓励优秀者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资源集中:马太效应使得资源向优秀者集中,有利于提高整体效率 促进竞争:马太效应加剧了竞争,促使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推动社会发展:马太效应促使优秀者不断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科技创新:鼓励 科技创新,推动 产业升级,创造 更多就业机会
社会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普及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机会公平:消除歧视,提供平等竞争机会,实现机会公平 社会保障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实现 社会保障公平
社会矛盾加剧: 马太效应可能导 致社会矛盾加剧 ,影响社会稳定 和和谐发展。
马太效应的应对策略
政策干预
税收政策:对高收入群体征收更高的税收,以缩小贫富差距 教育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社会保障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 产业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升级

马太效应通俗的理解

马太效应通俗的理解

马太效应通俗的理解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这个名词来源于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其含义是指在某种体系或系统中,相对强势的人或事物会愈来愈强大,而相对弱势的人或事物则会愈来愈弱小,形成一种不平等的现象。

马太效应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经济学领域,马太效应常常被用来解释财富的不平等现象。

富人通过投资、创业等方式积累了财富,同时也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使得他们的财富得到进一步增值,形成了所谓的“富者愈富”的现象。

经济学名词

经济学名词

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1.在经济学,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2.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头上。

马太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1.朋友多是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结交更多的朋友,缺少朋友的人往往一直孤独;2.名声在望的人,会有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因此更加出名;3.一个人受的教育越高,就越能在高学历的环境中工作或者生活;4.在投资方面,如果投资回报率相同,一个人的本钱比别人多十倍的人,他收益也比别人多十倍。

马太效应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现象,即赢家通吃。

懂得把我机会的人,总是活得比平常人多的契机来发展自己。

所以我们必须做有准备的人,懂得把握机会。

羊群效应职场中的羊群效应:在竞争激烈的“兴旺”的行业,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看到一个公司做什么生意赚钱了,所有的企业都蜂拥而至,直到行业供应大大增长,生产能力饱和,供求关系失调。

大家都热衷于摹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有时难免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生活上的羊群效应: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人们有一种从众心理,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没把握的事情,往往“随大流”,由此而产生的盲从现象就是“羊群效应”。

炒股上的羊群效应:当炒股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当大家都不看好时,即使具有最佳成长前景的投资品种也无人问津;而等到市场热度增高,投资人才争先恐后地进场抢购,一旦市场稍有调整,大家又会一窝蜂地杀出,这似乎是大多数投对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有自己的创意,不走寻常路才是你脱颖而出的捷径。

不管是加入一个组织或者是自主创业,保持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抉择的时候,不能“随大流”,要懂得分析,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决定。

口红效应“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商品,而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

形容马太效应

形容马太效应

形容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也被称为“富者更富,穷者更穷”。

这个概念来源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 马太效应可以在不同领域和现象中观察到,包括经济、社会和教育等。

马太效应常常出现在财富和资源分配不均等方面。

富人拥有更多的财富、资源和机会,这使他们能够更容易积累更多的财富,而穷人由于资源和机会的欠缺,更难以跨越贫困线。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富人越来越富有,而贫困者则很难改变他们的贫困状况。

马太效应也可以应用于社会地位和机会分配的不平等。

在社会中,具有更高社会地位和资源的人更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权力,从而进一步增加其社会地位和机会。

这造成了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现象,使得社会上的差距拉大。

在教育领域,马太效应指的是学生成绩、机会和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高成就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从而使他们更容易获得好成绩和进一步教育的机会,而低成就的学生则可能缺乏这些机会,进而导致学业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总的来说,马太效应描述了一个现象,即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会逐渐扩大,富者变得更加富有,贫者变得更加贫困。

这个概念提醒人们关注不平等现象,并反思如何
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
马太效应的消极心态:
对于强者:
沉迷于成功,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 缺乏理智心态 对于弱者:
自信心受挫甚至自卑,放弃努力,自暴 自弃,恶性循环
马太效应的积极心态: 对于强者:
不断鞭策成功者奋发,去追求和超越已 有成果
对于弱者:
正确看待强弱差距,努力去逆转形式 , 永不言败
Thank y超 史小林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 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新约·马太福音》中的寓言:
故事人物:国王
三个仆人
故事线索:三份财产 故事结果:贫者越贫 富者越富
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是成功之母
马太效应无处不在
• 发达国家 and • 富人 and • 优等生 and 落后国家 穷人 差生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源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25章中有这么说到;“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凡没有的连他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级分化现象。

作为中国人,不得不提一下,《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

同样的,在一同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于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一个群体或者地区有一旦在某方面获得成就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社会心理学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马太效应所谓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处都会找到他头上。

大丈夫立世不应怨天尤人,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态度积极主动执着,那么你就赢得了物质或者精神财富,获得财富后,你的态度更加强化了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此循环,你就能吧马太效应的正面效果发挥到极致。

马太效应的意思解释

马太效应的意思解释

马太效应的意思解释
马太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的是当一个人的行为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时,他们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的期望。

这种现象可以发生在任何社会环境中,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

马太效应的最初发现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马太(Robert Merton)在1948年提出的。

他指出,当一个人的行为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时,他们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的期望。

马太效应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它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期望,从而提高社会的效率。

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社会的停滞,因为它可能会使人们停止思考,只是按照社会的期望去做。

马太效应的影响可以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看到,比如在学校,学生可能会因为老师的期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在工作场所,员工可能会因为老板的期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在家庭,家庭成员可能会因为家长的期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总之,马太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的是当一个人的行为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时,他们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的期望。

它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但也可能导致社会的停滞,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地使用它,以避免不良影响。

马太效应案例

马太效应案例

马太效应案例1.马太效应马太效应什么是"马太效应"及它的出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简介】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它的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由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和合本译文):“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

就往外国去了。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太效应解释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马太效应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名字来自于《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

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关于此效应的诞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得不多说几句。

《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其实老子看明白的更早,也更透彻,顺便把坏处也指明了。

与马太效应对应的是张弓效应。

张弓效应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马太效应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张弓效应的主要作用是“仗义疏财”机制,讲究的是公平;马太效应的主要作用是“赢家通吃”机制,讲究的是效率。

张弓效应与马太效应,具有相辅相成的内在机制。

张弓效应来自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大同理想社会的法则,不就像开弓射箭一样吗?瞄准目标高了,就把它压低;低了就把它向上抬高;力道大了就减小一些,不够就补足一些。

理想社会的法则,是减去有余的并且补上不足的;世俗经济社会的法则就不是如此,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

据此看来,世俗经济社会的法则,与马太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惊人吻合!既然大同理想社会的法则与世俗经济社会的法则相对应,那么,有与马太效应相对应的相关效应吗?有。

老子已经告诉我们,只是未被发现、命名而已,《三七理论》作者现姑妄名之,就是老子的张弓效应。

张弓效应正如《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所云:“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张弓效应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马太效应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张弓效应追求的是社会公平,那是组织者以及政府制定政策和裁判市场行为该干的事儿;马太效应追求的是财富积累和市场要素配置效率,那是市场的事儿。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政府公平的张弓效应与市场效率的马太效应的和谐统一,才是我们追求的大同理想社会。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马太效应,所谓强者越强,弱者愈弱,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头上。

大丈夫立世,不应怨天尤人,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态度积极主动执着,那么你就赢得了物质或者精神财富,获得财富后,你的态度更加强化了你的积极主动性,如此循环,你才能把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极致。

名字来源马太效应的名字就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马太效应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依照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出发了。

那领五千的,把钱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了。

过了许久,国王远行回来,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严厉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

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

”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

”于是夺过他的一千银子,给了那有一万的仆人。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个人和企业资源的需求原理,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 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

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

其积极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

“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

尤其是经济领域内广泛存在的一个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或者说,赢家通吃。

以经济领域为例,国际上关于地区之间发展趋势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

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

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常常会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

落后地区的人才会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资源会廉价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制度又通常不如发达地区合理,于是循环往复,地区差异会越来越大。

而社会贫富差距,也会产生“马太效应”。

在股市楼市狂潮中,最赚的总是庄家,最赔的总是散户。

于是,不加以调节,普通大众的金钱,就会通过这种形态聚集到少数人群手中,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

另外,由于富者通常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而穷者则会由于经济原因,比富者更乏发展机遇,这也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

对政府而言,如何在经济发展中避免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马太效应,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课题。

此外,在科学、学术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折叠编辑本段表现方面折叠经济领域将眼光主要聚焦在CPI的上升幅度,而对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马太效应大的关注似有盲点。

其实,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大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扬。

数据显示,近几年在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领域,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对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产生一定影响。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4200元扩大到4941元,全国城镇国有经济单位与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平均工资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631元扩大到今年的1209元,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与集体经济单位平均工资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3599元扩大到今年的4028元。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属于比较平均,0.3-0.4之间为差距合理,0.4-0.5之间为差距过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

自2000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连续几年上升,已在0.4的国际警戒线徘徊。

2005年,10%的城镇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773元,比上年增长13.4%,是全国平均收入的2.7倍。

10%的最低收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35元,比上年增长9.5%,仅为全国平均收入的29.9%。

最高10%与最低10%收入户的人均收入之比由上年的8.9倍扩大到9.2倍,差距呈扩大态势。

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同时,不同收入等级人群之间的流动性在下降。

低收入人群进入高收入组、高收入人群沦为低收入组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收入分配格局越来越固化,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更为困难。

2000-2005年,城镇收入水平最低的20%人群的年均收入增长率为5%;而收入水平最高的20%人群的年均收入增长率为15%。

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化格局不利于低收入者。

当前,垄断行业工资收入水平过高问题依然存在,与其他行业职工工资收入差距仍有扩大趋势。

2000年最高行业人均工资水平是最低行业的2.63倍,而到了2005年扩大到4.88倍,而且绝对差距也从8436元扩大到32249元。

必须清醒地看到,收入差距还呈逐渐拉大的趋势,我们有必要对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保持警惕。

消费差距的扩大既有历史发展和资源制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经济增长快慢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缩小消费差距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对此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收入差距的拉大,必然会带来不少负效应。

尤其是作为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的过度拉大,会降低居民的消费倾向。

居民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如2006年城镇居民10%最高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由2000年的72%下降到2006年的67.1%,分别低于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7.6和6.9个百分点。

由收入差距形成的社会不公问题是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太效应”,这与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不相容的。

收入的过分悬殊,会对社会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带来一定影响。

对于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影响,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政策调控力度,使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

一部分垄断行业工资水平过高、工资增长过快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

解决垄断行业收入差距问题,一方面要通过采取措施促进非垄断行业的企业职工工资收入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要对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采取措施,加以有效调控。

要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建立和完善对垄断企业的特别收益金制度和上缴利润制度。

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注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