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节能法律体系研究
浅析我国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现状和问题

浅析我国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现状和问题(一)我国政府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现状1、国内政府单位目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体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政府机构针对国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劳动保护等陆续颁布了相关的法律体系,例如我国相关部门颁布的《中国建筑法》与《中国安全生产法》等,这些法律都是围绕着建筑安全监管所出台的,也是我国政府建筑安全监管最基本的法律体系[8]。
自相关的法律体系被实施之后,通过不断的改善与补充,现阶段关于建筑安全甲监管相关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例如:《建筑安全工程安全技术规程》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等等一系列与建筑监管相关的条例,从而逐渐形成了更完善,多层级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2、政府建筑安全生产监督机构现状现阶段,国内关于建筑安全生产政府管理,主要采用的是统一的管理模式,多层级的职责,并是以地区管理与层级管理有机结合的模式[9]。
也就是说由我国中央国务院设立的行政单位来负责指导与监督我国的建筑安全生产,而县级的地区政府机构设立行政单位的主要工作职责是监管本地的建筑安全生产。
我国所有的安全生产宏观管理都是由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3、政府单位建筑安全生产监管模式政府机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与行政机构主要负责综合管理辖区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相关的工作,基于监督的视角出发,监管可以细分为几种类型:一是事故监督,二是专项监督,三是普通监督;基于监管模式的视角来看,监督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技术监督,二是行为监督。
(1)事故监督与专项监督以及普通监督所谓的普通监督实际上指的是建筑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对本辖区内建筑组织的生产进行严格的监管,主要的目的是减少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避免建筑事故。
所谓的专项监督,目标性更强,主要是对核心的施工现象进行监管,尤其是其中具有安全隐患的设施以及有安全隐患的行为进行着重监管,比如,工程用电安全专项监管,模板脚手架安全专项监管等等。
节能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节能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中国,节能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为例,分析其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探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节能法律,于1998年颁布,2007年进行修订。
该法旨在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法律法规案例分析案例一:建筑节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新建建筑应当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以下是一起因违反建筑节能标准而引发的案例:案例背景:某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了一栋住宅楼,该住宅楼在建设过程中未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节能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导致实际能耗远高于标准要求。
案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七十二条规定,违反建筑节能标准的,由节能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在本案中,该房地产开发公司因未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被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
案例二:公共机构节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公共机构应当厉行节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以下是一起因公共机构未履行节能义务而引发的案例:案例背景:某市某机关办公楼在投入使用后,能源消耗量逐年上升,经审计发现,该办公楼在照明、空调、热水等方面存在浪费现象。
案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公共机构未履行节能义务的,由节能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在本案中,该机关办公楼因未履行节能义务,被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案例三:节能技术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法律分析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法律分析作者:杜尚昧刘畅来源:《法制博览》2015年第12期摘要:通过对于国内建筑业绿色建筑的发展形势的论述,提出了当前急需进行绿色建筑立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将现有不同法律中涉及到绿色建筑的规定进行了统计,对我国绿色建筑相关立法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建设性的提出了合理的绿色建筑立法思路。
关键词:绿色建筑;法律分析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5-0220-02作者简介:杜尚昧(1981-),女,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辽宁省直属机关职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法学;刘畅(1978-),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辽宁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绿色建筑。
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将绿色建筑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而且大多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并且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作为保障和支持。
我国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建筑业就需要走“绿色”和“节能”之路。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的技术应用发展较落后,因此相关的政策法律体系也不完整,没有适合的专门性立法,现有的相关规范规程强制性不够,无法对更多领域进行要求。
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我国在全面推进绿色经济的进程中,首选了节能减排,而绿色建筑的全面推进则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目前,绿色经济可以用“三低”的经济发展模式来描述,分别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以此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多个经济领域推进。
比如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加大绿色GDP的百分比,还有采用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深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全民的绿色发展观念等。
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最大的行业,必须在能源消耗的消耗量和投入产出比上做出较大的变革。
这也会成为中国完成绿色经济变革的关键路径。
进入21世纪,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行业聚集国家,市场呈现级数性的扩张。
每年全球的建筑增加量的一半来自中国。
绿色节能建筑相关政策

绿色节能建筑相关政策全国性政策趋向:1. 2004年12月,胡锦涛在中央的经济工作会议上,讲到中国的住宅必须是节能省地住宅,后来又改成节能省地环保住宅。
之后温家宝在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把它叫做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
2. 十七大提出坚持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3.国务院公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工业、交通、建筑及生活四大领域“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部署,并要求下一阶段各地区、各部门抓紧落实《方案》具体要求。
4. 2010年9月,温家宝总理批示,发展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居住舒适性、健康性和安全性,不仅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而且直接关系群众的直接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
5.中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草案主题报告时就指出,今后要全面推行绿色建筑“以奖代补”的经济激励政策,具体可从专项补贴、物业税减半征收、土地招拍挂前置条件、适当提高容积率、购房贷款利率优惠等方面着手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6.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作为重点领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下的优先项目。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是以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约束性指标为契机,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通过实现绿色建筑的“四节两环保”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
7.根据财政部、建设部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将对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上的资金支持。
其中,明确规定对盈利性弱、公益性较强的改、扩建项目,将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财政补助资金。
8. 中国1986年颁布了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开始倡导建设节能建筑。
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以节能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截至2002年,全国城镇共建成节能建筑面积3.2亿平方米,节能1094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326万吨。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摘要: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绿色建筑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但绿色建筑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奖惩机制不健全、缺少评估标准和管理职责不明确等管理问题,阻碍了绿色建筑工程的可持续性推进。
通过对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问题的研究,探索推进我国绿色建筑建设的关键问题,以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前言:在中国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每年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镇,城市的住房、商业服务等需求不断增加,建筑量达到历史新高。
因此,中国绿色建筑的推广必须因地制宜,根据我国国情,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法律,并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以及管理模式,加快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全面科学的研究。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进程中的主要问题1. 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中国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政策体系中,颁布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建筑法》和《节约能源法》,虽然涉及到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方面的一些内容,但缺少强制性的条款来约束建筑节能。
《节约能源法》对于建筑节能的规定更是过于原则、笼统,且法律责任不明确,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在技术标准方面,仅有对建筑节能设计的相关强制性标准,却缺少对施工监理、材料等的相应标准及要求。
对于开发商不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往往流于形式。
虽然建筑工程管理部门通过行政规章对建筑节能作出相关规定,但因规章的权威性低于法律、法规,人们在法律法规之间缺乏衔接的情况下,只是把规章当成一种参照来运用,缺少法律法规那种强制性作用。
建筑工程管理部门缺少奖惩权, 无法真正对工程进行有效制约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地方配套法规缺少奖惩等激励机制,难以有效制约工程,主要原因是我国建筑节能经济效益的法律法规体现在还停留在宏观层面上,没有作出个体行为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的细节性规定。
公共建筑节能探讨

公共建筑节能探讨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建筑设计与建造水平的提高、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我国公共建筑的节能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本文就此做一探讨。
关键词:公共建筑节能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建筑能耗持续上升。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可见执行好公共建设节能工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1、完善建筑节能法律体系,加大建筑节能执法力度。
由于建筑节能涉及行业范围广,存在职能交叉的问题,只有建立专门的节能法律体系,才能保障建筑节能的顺利开展。
在中国《节约能源法》中,对建筑节能的规定比较原则,可操作性差,需有法律统一协调,才能规范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
因此,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节能材料、设备生产和应用的法规体系,为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并切实做好普法工作,使更多的人知法、懂法、执法,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以保证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议将建筑节能作为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纳入到有关工作计划中,并责成相关部门对建筑节能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对策,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框架内制定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
2、公共建筑体型方面的节能设计。
(1)控制体型系数。
体型系数是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不计地面)与其所包转的建筑体积之比。
体型系数越大,说明单位建筑所分担的热散失面积越大,能耗就越多。
建筑体型系数还与建筑物的体型是否规整及建筑物体量大小有关。
(2)控制表面面积系数。
从获取更多的日照辐射,降低耗能的观点来看,表面面积系数越小越好。
从节能意义来说,长轴朝向东西方长方形体型最好,正方形次之,而长轴朝向南北方的长方形体型的建筑节能效果最弱。
(3)选择适当的长宽比。
对正南朝向来说,一般长宽比越大,得热越多。
但需注意,随着朝向的变化,其得热量会逐渐减少。
(4)低耗能体型的选择。
《工程建设法规》结课论文

《工程建设法规》结课论文开题审批表姓名张莎莎班级建管102班学号10444018论文题目浅谈《知识产权法》在建筑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内容:(1)论文总述:目前我国建筑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却并不完善,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会降低我国建筑也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筑行业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才能够健康发展。
(2)论述知识产权的相关问题及建筑行业中的哪些方面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3)通过查找法律资料了解我国建筑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漏洞。
(4)论述建筑行业中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归属问题。
(5)列举相关侵犯知识产权的实例并进行详细分析。
(6)提出关于改进我国建筑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的方案或建议并分析其可行性(如:政府层面应加强建筑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与执法力度等)。
(7)详细叙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及重要性(如:能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及能力等)。
(8)列出参考文献。
审批:班级: 建管102班姓名:张莎莎学号: 10444018指导老师:张健为完成时间: 2012/10/6目录一、总述二、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及在建筑行业中的涉及范围1.知识产权的总述2.知识产权的主要范围3.知识产权的种类4.知识产权的特点5.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建筑行业中的主要涉及范围三、建筑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现状、原因分析及存在的问题1.在实际操作中大多存在以下情况⑴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制度不完善⑵专利侵权纠纷日益增多⑶行业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尚未建立⑷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过程中执法力度不够2.形成目前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建筑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⑵建筑企业知识产权应用水平相对较低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相对薄弱,知识产权管理尚未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四、建筑行业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归属1.建筑设计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⑴招标阶段⑵概念设计阶段⑶模型作品2.建筑设计相关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五、一个保护三维建筑作品版权的经典案例六、建议与发展对策1.政府层面的对策和措施2.作为建筑企业应采取以下几条措施七、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参考文献【摘要】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持续快速发展,但科技含量、创新性不高,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建筑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建筑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和质量,各国都有相应的建筑工程法规和标准。
本文将介绍建筑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一、建筑工程法规概述建筑工程法规是为了规范建筑行业的管理和运作,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环保等方面的要求。
不同国家和地区会有不同的建筑工程法规。
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建筑工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
这些法规规定了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以及参与方的责任和义务。
二、建筑工程法规内容1. 建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法》是中国建筑工程法规的基础,包括了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监督等方面的要求。
该法规明确了各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要求建筑工程必须符合国家的规划、安全、环保等要求。
2. 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了城乡规划的管理和实施,包括了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规划、详细规划等内容。
这些规划是建筑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法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是中国建筑工程法规中的重要法律体系之一,对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验收、维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该法规要求建筑工程必须符合国家的建筑设计标准和建筑施工技术标准,并且要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
三、建筑工程相关知识除了建筑工程法规外,建筑工程还涉及到一些相关的知识,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等。
1.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环节,需要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使用人数、使用环境等要素进行设计。
设计师要考虑建筑的美观性、实用性、经济性等因素,并且要符合建筑设计规范和法规要求。
2. 结构设计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核心内容,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载荷要求等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师要考虑建筑的承重能力、抗震性、稳定性等因素,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可靠。
3. 施工技术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涵盖了材料选择、施工工艺、施工设备等方面的内容。
绿色建筑节能应用研究

绿色建筑节能应用研究【摘要】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在整个世界的能耗中,建筑能耗所占比例很高,甚至达到了40%,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建筑物的要求不断提升,建筑能耗的现象也在日益的加剧,因此如何实现绿色建筑节能标准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本文笔者阐述并分析了什么是绿色建筑及其绿色建筑的相关特征,然后分析了绿色建筑节能在我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阐述了我国绿色建筑节能标准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现状;问题;建议绿色建筑也可称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或者生态建筑。
05年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指出:绿色建筑就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将其对于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的限度;将其对外界的污染物排放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居住着营造出一个健康、舒适及安全的氛围;实现运行费用、建造费用达到最低限度。
绿色建筑的根本宗旨是以人为本,达到高效利用资源,尽可能的保护资源,积极开发利用绿色建材,实现社会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1、绿色建筑的特性1.2 社会特性当今社会,绿色建筑实施推广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人类的社会观念问题。
绿色建筑推广要求建设者及使用居住者分别在建设领域与生活领域里限制自己的消费行为。
例如建筑甲方单位(开发单位)在开发阶段应当考虑开发项目对周围湿地造成的影响,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和整体设计效果,如果过度侵占湿地就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这时建筑就不能称绿色建筑了。
所以在推广绿色建筑的时候首先要推广一种在社会活动中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的社会理念,要求人们减少自己的利益追求,保护自然与自身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对人们环境道德与生态伦理的考验。
1.2技术特性绿色建筑的着眼点必须是现在产品体系与技术体系,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解决面临的问题。
目前工业时代的建筑技术、产品无法满足绿色建筑的需求,但也不能采用农业时代的地穴,土窑等过时的技术。
因此人类必须从现在的科技入手开发出新的建筑技术与产品,所以说绿色建筑是建筑的一场技术革命,并且能带动相关的设计、规划、施工、运行等技术的飞跃。
我国能源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简介(上)

“八:■国建认证专栏G JC C e r tific a tio n国建联佶认在中办协办国建认证专栏客座主编:尹靖宇客座编辑:王瑞蕴热线电话:************************电子信箱:**************.cn/***************.cn我国能源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简介(上)车口冬口冬(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100831 )中图分类号:T K9文献标识码:A0前言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从国际经验看,用法律手段规范能源 开发利用活动,通过能源立法构建能源管理与法治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我国在考虑当前的国情下制定了 综合性和专项能源法律。
这些能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仅在推动能源战略规划实施,规范能源幵发利用秩 序,建立能源市场机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政府 指导、监督企业按照法规要求进行监管的有力工具,同 时也是企业和单位建立、实施、运行能源管理体系的重 要依据。
能源法规体系理解、研究和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应用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二者不可或 缺。
本文论述对能源法律体系进行梳理,重点是对能源法律、能源法规、能源政策及相关产品能耗标准分别进行简述。
1能源相关法律1.1能源法律体系我国能源法律体系的创建于上世纪改革幵放初期,发展至今已初步建立了能源法律体系。
了解能源法律体 系,是对我国现行能源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进行分析 研究、概括提炼、深入应用的第一步。
我国目前的能源 法律体系机构参见图1。
114 /中国水泥2021.5文章编号:1671—8321(2021)05—0114—07宪法中的能源条款I能源基本法(拟订中)能源单行法国际公约节约能可再生循环经济淸洁生产能源污染电力煤炭石油天核能其源法能源法促进法促进法防治法法法然气法法他能源行政法规能源地方性法规|能源部门规章图1我国能源法律体系(1) 能源法律体系溯源从法律渊源角度讲,我国能源法律体系由《宪法》中的能源相关条款、能源法律、能源行政法规、地方性 能源法规和能源行政规章、能源相关司法解释以及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能源国际条约等构成。
当前形势下对我国建筑法规的探讨

当前形势下对我国建筑法规的探讨作者:席日钢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2期作者简介:席日钢(1983—),男,汉族,河北沙河人,大学本科,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81【摘要】通过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下我国建筑法规的具体分析,探讨了我国建筑法规的相应不足和缺陷,并针对具体问题给予分析和解决建议。
【关键词】建筑法规,WTO,完善性,法律体系我国的建筑法自颁布实施起,至今已经十四年,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建筑业的改革,建筑法规的适用性和指导性在时移世易中渐渐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新时期下,在国际化的形势中,中国建筑法规的一些潜在问题逐渐显露,因而,对于当前形势下我国建筑法规的探讨已经势在必行。
本文正以此为依据,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我国建筑法规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分析研讨出相关完善的建议和构想。
一、建筑法规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于1997年11月1日颁布,1998年3月1日开始实施。
在此之前,建筑业已制定了许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但由于《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出台改变了这种立法混乱的状况,为建筑业的立法和执法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
建筑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每年就业人数巨大,社会需求也不容忽视,因而国家对于建筑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也给予了十分的重视和关注。
自《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筑法》颁布并实施起,我国便构建了以《建筑法》为核心的建筑领域法律体系,并在随后的时间中不断加强和完善建筑法规。
《建筑法》出台后,1999年《合同法》也颁布实施,在《合同法》第十六章中规定了“建设工程合同”,从“合同”角度规范了建设工程合同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2000年《招标投标法》列出了强制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从建设工程合同“要约邀请、要约、承诺的特殊性”角度规范了建设工程招投标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制约因素分析

1政策、 . 法律与机制 因素
11 .低碳建筑政策体 系不完善
当前 . 国低碳建 筑相关政策体 系还 不完善 . 我 低碳 建筑相关政 策 大多集 中在规制性政策上 建筑节能政策方面 , 我国的建筑节能标准 不健全 、 系不完善 。 体 主要表 现为行业标准 中缺乏管理和监督环节。 我 国现行 的节能标准只涉及到设计阶段 . 检验建筑是否达到低碳建筑标 准, 尚未制定具体 的标准 。因此 , 我国缺乏有效的低碳建筑政策 体系 , 不利于低碳建筑在我 国的长远发展 1 . 2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 我 国现行 的法律制度体系中 ,没有专 门针对低碳建筑的法律 、 法 规、 规章和标准 。 先 , 律方 面只有能源和环境两大类 。 首 法 其次 , 行政法 规方 面的《 公共机构节能 条例》 民用建 筑节能条例》 和《 主要是为建筑 节能设计和施工做 出了较明确的规定。 部门规章方 面主要包含环境影 33 乏碳 监 测 系统 _缺 响评价 、 行政处罚 、 民用建筑节能和建筑垃圾的相关规章 。最后 . 国家 据统计 . 大型公共建筑及公共场所使用 中央空调 的能耗为普通 建 标准方 面只有 目前正在执行的针对绿色建筑的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倍 最高标准 , 没有关于低碳建筑和节能建筑的国家标准颁布实施 。由此 筑能耗的 2 3 .而现阶段我国缺乏对其使用 过程的能耗监测 系统 . 不能动 态 可见 , 碳建筑的审批 、 低 规划 、 设计 、 施工 、 运营 、 报废 等环节 的规定不 尤其 缺乏对 大型公共建筑 的碳产生及碳排放量的监测数据 . 因而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建 明确 。这直接造成 了我国低碳建筑市场运行 模式的不规范 , 阻碍 了低 观察 和控制 这些建筑 能耗及碳排放情况 . 碳建筑 的发展 筑能耗 大户碳排放量大 的问题 .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 了低碳建筑 的发 展。 1 _ 3尚未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 4项 目管 理 模 式 因素 . 目 . 国低碳建筑 的发展处于起 步阶段 。国家及地方缺乏对低 前 我 碳建筑 的实质性经济激励政策以及 经济激励 政策的针对性不强 . 严重 当前. 低碳建筑在我 国刚刚起步. 现有项 目管理模式不能完全适应 影响到低碳建筑在我 国的推广发展 由于低碳建筑应用 的外部性 . 住 低碳 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 的要求 对于建设业 主 自建 自用项 目. 由于 户、 房地产 开发企业无法 实现低碳建筑 的 目标 . 相关低碳 主体很难将 低碳 建 筑 周 期 长 和 建 设 业 主 自身 局 限性 。 在 建 设 期 充 分 考 虑 运 营 很难 发展低碳建筑的意愿转化为实际行为 为调 动各 方的积 极性 . 成功推 维护及拆 除回收再利用的综合效益 对 于非 自 自 建 用项 目, 建设业主 进低碳建筑 的发展 . 急需政府 出台相关的经济激 励政策 . 化资源配 不可 能全程参与运营维护期. 优 造成建设业 主与所有权业 主脱节 置, 引导市场 , 以促进低碳建筑 的健康发展 。 相关研究 提出了以低碳建筑为核心。 低碳管理方全程参与 全寿命 周期项 目管理 。在低碳管理方的监 管下, 主整合各阶段的参与主体, 业 2经 济 因素 . 低碳技术研究创新需要 大量的资金支持 . 无论是从 国外引进低碳 最终 实现全寿命周期低碳 建设业 主负责建设 管理建 成低 碳建筑实 技术 , 还是我国政府、 企业或者相关研究机构进行 自主研 发 . 都需要耗 体后, 转移给所有权业主或 由建设业 主继续进行运 营维 护及拆除 将其 管理 。 费大量的资金 这样 . 建设业 主作 为投资兴建 者. 应对建设期 内低碳建 筑负责 理 2 投资 的资金来源不足 . 1 当前应由政府引导, 低碳管理方参与其 当前参与 我国低碳建筑技术 开发行业 的投 资主体正 向着 多元 化 而低碳建筑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的方向发展 , 但是 , 大部分 的主体投资额较少 , 占比重 仍然 较低。表 全寿命周期 的监督 管和审查 在使用阶段 所 所有权业 主应 当低碳使用 现为外来资本引资力度和方式仍然不够和单一 . 争取 国际金融组织的 并负责更新维护 。有效保证低碳建筑不仅从决策立项 、规划设计 、 建 运 拆 而且 支持资金规模 相对较小 . 仍需不断努力 在 民间资本方 面当前参与投 造 、 营、 除 回收各阶段实现低碳排放, 能使其 真正实现全寿命 资的民营企 业数 目较 少 周期低碳 。 2 . 2企业缺乏融资能力 5 结 语 . 由于我国的低碳技术市场风险较大 , 国内银行不愿 提供 贷款。国 低碳经济 的时代 已经到来 , 发展低碳建筑 已是刻( 下转第 3 6 ) 0 页
浅谈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二、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政策法规不完善我国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完善,目前主要是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节能方面有所规定,但对于绿色建筑的认定、评价和标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二)市场需求不足由于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不高,对于绿色建筑的需求也不足,导致绿色建筑的市场规模不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
三)技术和人才瓶颈我国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技术和人才储备还不充足,特别是在建筑节能、绿色材料、绿色施工等方面仍存在瓶颈,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四)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不健全我国绿色建筑的认证体系还不健全,缺乏权威性和标准化,导致绿色建筑的认证难度大,认证成本高,也难以保证绿色建筑的质量和效益。
三、对策建议一)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应加强对绿色建筑的认定、评价和标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促进绿色建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二)提高市场需求和认知度应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增加市场需求,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三)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应加强对绿色建筑技术和人才的研发和培养,提高绿色建筑的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的认证体系应建立健全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提高认证的权威性和标准化程度,保证绿色建筑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绿色建筑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概念的误解。
绿色建筑的标识不明确,导致一些开发商将其作为提高房价的手段,使得绿色建筑成为了一个欺骗性概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并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环境的具体性能进行实测,给出数据,将绿色建筑从一个简单的概念变成定量化的检测标准。
只有达到标准的建筑才能被标记为绿色建筑,这样伪绿色就会现原形,最终退出房地产市场。
第三、高绿化、大景观的误解。
在广告轰炸和概念炒作盛行的今天,绿色建筑也被误解为高档建筑、高绿化和大景观。
构建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立法思考

《 循环经济促进法》 保障在生产 、 , 流通 和 二氧化碳 , 具有独特的碳汇作用 。植树造
低碳经济是指 以低能耗、低排放 、 低 消 费过 程中进行 的减量化 、 再利用、 资源 林 、 保护性耕作 、 草原生态建 设的措施尽 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其实质是提高能 化 ,能够最大限度地减 少温室气 体的排 显两部法律之中。
院还制 定了《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 和 公共 境防治法》 《 、 大气污染 防治法》 《 、 水污染 机构节能条例》 两个 行政法规 , 规范 我国 防治法》 均采用源头控制 , 客观上 降低 在 低碳建筑和公共机构节 能中的活动。 碳排放 。《 森林法》 £ 、 原法》 到举 足轻 起
生 能 源 的 开 发 和利 用 , 增加 非化 石燃 料 在 的扶持政策, 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 生 产 和 生 活 中 的 比重 , 少 碳 排 放 。 减 20 0 7年 1 0月 2 8日,全 国 人 大 常 委 议 通 过 的 《 民经 济 和 社会 发 展十 二 五规 国
关 键 在 于 减 少碳 的利 用 和 碳 的 排 放 , 对 化 的态 度 、坚 持 的原 则 和 所 处 的 立 场 , 并 提 规范不具有针对性, 且这些法律规范并不
大气 中的碳予以吸收 。 低碳经济的发展涉 出“ 要把加强应对气 候变化 的相关立法作 是从促进低碳经济 发展 的角度 出发 , 在具 及到能源 问题 、环 境保护 ( 对气候 变 为形成和完善 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法律 体 体实施过程 中可操作性 差。 应 从法律具有滞
的立法 。当 然 , 者 不 认 为 有 新 的 社 会 现 笔
我国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

(上接第144页)摘要:建筑设计离不开建筑法规,建筑师学好建筑法规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整个行业呈现平稳上升态势。
未来几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建筑市场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建筑法规法律手段制度规范作用执行1概述建筑行业涉及国民经济的众多层面和领域。
然而,改革开放政策前,我国建筑领域法律几乎为空白。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我国建筑业相关法律规范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初步建立了以《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及《注册建筑师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为主体,以建设部门为主颁布的大量部门规章为辅助和补充的建筑法律规范体系,在建筑市场的规范和引导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建筑行业高效、有序的良性发展。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2.1企业对安全的重视度不足。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很多施工企业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常会以裁减监督管理人员配备、缩减项目的安全投入来减少工程成本,让安全处于从属或次要地位。
现代建筑向大型化、高层化发展,施工难度与工程量在不断加大,施工现场各工种、工序的危险系数也相应增大,而很多建筑工程施工的相关人员对安全管理的意识显得很淡薄,只注重经济效益和施工的进度,往往忽略了现场安全问题,从而导致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频发。
2.2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
有些施工企业管理层法制观念淡薄,刻意逃避政府监管。
部分地方的建设项目为逃避政府监管,不办理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及质量安全监督手续。
另外,挂靠经营、非法承包、层层分包、包而不管的现象严重,导致施工管理不严格、安全培训不到位,最终引发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
2.3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我国,目前与建筑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内容比较抽象,操作性不强,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生产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浅析我国居住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

[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居住建筑; 节能
[ 中图分类号] U 4 T 2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 8 5 9 (0 10 — 03 0 10 — 7 3 2 1 )6 09 — 2
钢窗为主 ,0年代 以后铝合金 窗迅 速普及 。但从 节能角度 9 看, 铝合金窗隔热性能较差 , 传热 系数 为 6 4 K左右 , .W/ 而被喻为新 型 “ 色材 料 ” 绿 的塑 钢窗 , 传热 系 数仅 为 2 8 .
制定节能省地型建筑 、 绿色建 筑和 可再生能 源建筑 的经济
激励政策。其次 , 府应大 力 推动太 阳 能供热 水 技术 、 政 供
暖技术 、 电技 术 、 发 制冷 技术 等重 要节 能技 术 的研 发 和推
广, 力争 “ 十二五” 期间在全 国全面执行新建建筑 6 %的节 5 能标准 。再次 , 要加强技 术培训 工作 , 培养专 业人才 , 更好
西建筑 ,00,1 )2 8~ 3 . 2 1 ( 2 :3 2 9
为电能 , 可对整个 建筑 的用 电进行 补充。 三 、 国居住 建筑 节能的发 展途径 我
[] 3 汤美清. 筑节能技术在 现代 建筑 工程 中的应 用[ ] 建 J.
韶关学院学报 ,00,1 )6 6 . 2 1 ( 2 :0~ 3
第一 , 优化 建筑 节能 措施 。首先 , 加快 政 策法 规 的 应 制定工作 。国家应 尽快 完善 以《 筑节 能管理 条例》 主 建 为
题 。因此研究我 国居住建筑 节能 的发 展状 况及前景 , 不仅
以上 , 日益 嘈杂 的城市 环境 中, 在 使用 塑钢 窗可 使室 内环
境更 为舒适。除此 之外 , 塑钢 窗 的外 观好 , 国内 的装 饰 与
绿色建筑专题研究报告

—— 美国 LEED 认证 绿色建筑认证 绿色建筑认证—— ——美国 美国LEED LEED认证
“市场转型 ”策略 ——通过媒体宣传或的公众的认可,并进一步通过公众 LEED LEED“ 市场转型” 策略——
的支持使研究机构、产品供应商、企业和政府具有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动力。
技术革新 购买力 产品或服务市场 产品和工艺的革新,商标广告,营 销推广,交易许可证 研研研研究究究究机机机机构构构构 媒媒媒媒体体体体 公公公公众众众众
LEED3.0(2009) 40-49 50-59 60-79 80-110
Page 7
—— 美国 LEED 认证 绿色建筑认证 绿色建筑认证—— ——美国 美国LEED LEED认证 认证在中国 ——在目前 LEED 官方网站的已获认证的 37 个和已注册的 LEED LEED认证在中国 认证在中国—— 在目前LEED LEED官方网站的已获认证的 官方网站的已获认证的37 37个和已注册的
—— 美国 LEED 认证 绿色建筑认证 绿色建筑认证—— ——美国 美国LEED LEED认证 认证在深圳 ——在目前 LEED 官方网站的已获认证的 37 个和已注册的 LEED LEED认证在深圳 认证在深圳—— 在目前LEED LEED官方网站的已获认证的 官方网站的已获认证的37 37个和已注册的
—— 绿色建筑定义 绿色建筑认证 绿色建筑认证—— ——绿色建筑定义 什么是绿色建筑
中国绿色建筑标准的定义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对绿色建筑定义如下: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 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从建筑业法律体系的立法现状看中国《建筑法》的若干缺陷及其完善

支撑 , 调整经济结构 、 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的重要支撑 , 是建
一
、
中国建筑 业 法律体 系的立 法现 状
设 资源 节约型 、 环境 友好型 社会 的重 要支撑闭 随后 , ; 建设 部
收稿 日期 :0 9 0 — 9 2 0 — 2 1
内在无序性 。例如 ,建设工程质量管 理条例》《 《 、建设 工程安
全生产 管理条 例》 都是调 整“ 建设工 程” 的法律规 范 , 其调整
范围远远大 于《 建筑法》 的调整范 围 , 然而这两部行政 法规又
是典型根据《 建筑法》 制定的配套法规 。 根据行 政法原理 , 、 作 为执行性 行政 立法不得 创制新 的权利义 务关系1 而 调整范 4 1 , 围的扩 大 , 无疑是新 的权 利义务关 系的创制 , 然有悖行 政 显
建筑业 是国 民经济 的支柱 产业 , 就业 容量大 , 产业关 联 度高 , 全社 会 5 %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 成 0 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 , 建筑业增加值约 占国内生产 总值 的 7 建筑业的技术进步 和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水平 , %。 在很 大 程度上影 响并决定着 中国经济增长方 式的转 变和未 来 国民 经济整体发展 的速度 与质量 。建筑业接纳 了农村 近 13的富 / 余劳动力 就业 , 在解决三农 问题上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 在经 J 】 。 济全球化 、 发展 国际化 、 交易市场化 的浪潮推动之下 , 中国构 建了以《 建筑法》 为核心 的建筑领域法律体系 。 《 建筑法 》 出台后 ,9 9年《 同法 》 布实施 , 十六章 19 合 颁 第 专章规定了“ 建设工程合 同” 从“ 同” , 合 角度规 范了建设工程 合同各方 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00年 《 20 招标投标法 》 将工程 建设 项 目列为强制招标的范 围, 建设工程合 同“ 从 要约邀请 、 要约 承诺 的特殊性 ” 角度规 范了建设 工程招投标各方 当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该法的罚则部分并未规定违反第十二条、第三十七条应当承担的法律 责任。 光有规定而无强制措施和法律责任,使得该法关于建筑节能的规定缺乏实 施力度,难以实现立法目的。 比较《节约能源法》与《建筑法》中的相关条文, 《节约能源法》关于建筑 节能的规定比《建筑法》措辞更加严厉,使用“应当”而非“提倡” ;内容也更 加具体, 不仅在总则部分表明政府的态度,而且有两条具体条款直接规定建筑节 能。应该说,两部法律在其交叉部分是有脱节的,作为同一时期通过的效力等级 相同的规范性文件不应出现这种情况。 规范性文件缺失 《建筑法》和《节约能源法》作为法律层面的规范性文件,只表述国家在建 筑节能方面的政策性规定, 如何落实到实处还需要行政法规、部门法规和标准的 配合。 目前我国没有一部关于建筑节能的行政法规。相对来说,法律规定具有原 则性的特点, 而部门规章又只能在某一个行业内颁布施行,用于调整建筑节能这 样跨行业、跨部门的国家战略,显得效力层级不够。鉴于目前法规层面规范性文 件缺失的现状,很多专家都呼吁要出台《建筑节能条例》 。 如何通过行政监管把建筑节能落实到实处还要依靠部门规章和标准。部门 规章规定了政府主管部门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具体做法,提出了可操作性的要求; 标准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量化指标,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区标准和企业标 准,其中部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必须施行。 现阶段直接规范建筑节能的部门规章只有《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该规 定只适用于:1《.建筑气候区域标准》划定的严寒和寒冷地区设置集中采暖的新 建、扩建的居住建筑及其附属设施;2.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旅游旅馆及其附属设 施。该规章适用范围狭窄,不能规范整个建筑业节能的需要。而《公共建筑节能 设计标准》 和各气候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缺陷是只针对设计阶段。 一方面, 建筑节能应当涵盖建筑生命周期全过程,包括建材都应该考虑节能环保的问题; 另一方面,光有标准还不行,还必须有法规、规章明确不执行标准的后果。但从 目前来看, 对于建设单位, 各规章对其不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规 定或者没有、或者过轻;而对设计单位虽然处罚有力度,但设计单位毕竟是受雇 于建设单位的,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还是应当从源头抓起。 1.3 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立法经验 1973 年能源危机后,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建筑节能。经过 30 多年的努力,新建 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已经减少到原来的 1/3~1/5,其中节能政策的作用功不可没。
欧盟节能工作的发展经历了从单纯应对能源危机而节约能源的“事后补救 型”被动节能,转变为以提高能效、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和改进公共关系为 目标的“事前、事中控制型”主动节能;从单纯依靠行政管制手段的强制性节能, 转变为依靠法律、标准体系为主,激励政策为辅的规范化引导性节能。尽管各国 制定节能政策的出发点不同,但采取的节能政策措施大致可归纳为上述共同点。 1.3.1 健全的建筑节能法律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欧盟构建起了“自主立法+各种协定+基础条约”为主要形 式且相当完备的法律体系,形成了一整套有机联系的原则和制度。同时,制定了诸 如建筑能耗性能标准、建筑节能技术规程等一系列完善的技术标准,为建筑节能 标准化铺平了道路。比如,欧盟指令从建筑节能的诸方面制定具体政策对策,建立 建筑节能相关制度体系,内容包括建筑最低能耗标准制度、建筑能效标志制度、 建筑运行管理制度、建筑节能监管制度和建筑节能信息服务制度。 日本建筑节能法律体系,首先由国会制定《节能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由政府发布实施令,公布法律的实施日期等。具体实施再通过相关部门颁布有关 实施法律的相关措施。另外,在实施法规中有关条款的解释,由主管部门发出通知, 由此形成一套体系组织法律的实施。 1.3.2 对建筑节能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 欧盟法令在建筑节能关键环节中进行有效控制 , 把握主要耗能建筑 , 对 1 000 m2 的政府办公楼和公共建筑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政策措施,以提高这些建 筑的能效水平。在解决建筑节能领域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环节,欧盟采取了能效标 志与认证制度,保证了每幢建筑的节能性能的可比性和辨识度,培养了人们的建筑 节能意识。在运行营理环节,欧盟制订了锅炉检查、空调系统检查、用户行为节 能等—系列制度,保证系统的节能运行。在建筑监管环节,建立了第三方专家制度, 审查制度等,保证了检测、认证、评价节能建筑和各系统节能状况的客观性和真 实性。 1.3.3 比较完善的建筑能耗评估体系、 世界上第一个绿色评估法是 1990 年由英国建筑研究所(BRE)制定的《建筑 研究所环境评估法》 。 后来,受英国的启发,不少国家和相关研究机构相继推出不同 类型的建筑评估法,更为注重对能源消耗、建筑材料对环境影响和建筑环境整体 表现等方面的评估。其中,最具影响的评估体系有欧盟建筑研究环境评估法和美 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欧盟建筑研究环境评估法由欧联盟房屋研究机(UK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设置,适用于规模城镇和地产的发展以及重建项 目。着重于位置发展、房屋和结构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一体系包含环境、社会和
中国建筑节能法律体系研究
摘要 建筑节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行的过程中涉及一些 法律问题, 实践中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对推动建筑节能深入开展具有重要 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建筑节能的含义、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及存在的问题,并通 过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完善中国特色建筑节能立法体系。 关键词 建筑节能 法律体系 建筑能耗 借鉴
标投标法、 房地产开发法、 资质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中还有一系列可 能采取调控手段规范建筑节能的规定。 1.2.2 存在的问题 《建筑法》的滞后性 当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时,建筑产品的总体 质量也随之提高。 由于在以往的发展中只考虑了有没有建筑产品、有什么质量的 建筑产品,而忽视了建筑物的能耗水平、污染情况。在环境资源的瓶颈制约下, 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现行的《建筑法》看,其 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规定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目前我国建筑法侧重于保证建筑质量, 其立法宗旨是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的 质量和安全,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建筑法》在建筑许可、建筑工程发包与 承包、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等章节中,许多具 体条款的立法本意就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建筑法》规定的法律责任也基本上 是针对有可能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行为所设立的。 《建筑法》 也对建筑节能、 建筑业的环境保护和科技发展作了相关规定“:国家扶持建筑业的发展,支持建 筑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房屋建筑设计水平,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 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 。从上述表述 可以看出, 《建筑法》对建筑质量的规定是强制性的,因为建筑质量直接关系人 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对建筑节能、 新型建材和建筑科技的态度仅为 “支持” 、 “鼓励”和“提倡” 。通过对《建筑法》条文的分析不难看出,现行《建筑法》 对建筑节能的规定缺少强制性,没有具体条款来约束建筑节能问题。由于《建筑 法》是建筑业的根本大法,建筑节能相关规定在《建筑法》中未能得到体现直接 导致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缺乏立法的支持和统一领导。为了避免走发达国家“先 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建筑法》中应当强制性地规定建筑节能,这也是建筑业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节约能源法》不完善 《节约能源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 “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报告,应当括合理用能的专题论证。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应当 遵守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 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 项目,依法审批的机关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建成后,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 设计规范要求的,不予验收。 ”第三十七条规定: “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应当依照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采用节能型的建筑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提高 保温隔热性能,减少采暖、制冷、照明的能耗” 。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建设任 务十分繁重,在未来的 10-15 年内每年仅城乡住宅建设量就达 12-14 亿m2 ,此外 还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商业建筑、 工业生态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又面临 着越来越严峻的能源资源、 环境的压力,现有能源资源状况不可能长期支撑粗放 型的建设生产方式。 如果这种现状不得到扭转,势必对建立节约型社会造成严重 负面影响。 因此必须转变建筑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节约型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大力发展中央提出的节能省地型建筑,并 把它上升到建筑业基本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节能省地型建筑至少要求 “四节一环保” (节能、 节地、 节水、 节材、 环保) , 本文主要是针对建筑节能,之所以针对节能,并非认为它在“四节”中最重要, 而是我国建筑节能已有一定的法律规范,能够构成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通过对 中国建筑节能法律体系研究能够对其他几方面也有借鉴作用。 1.1 建筑能耗与建筑节能 建筑能耗,广义上是指在建筑产品生命周期内所消耗的全部能源,包括建 造拆除过程的能耗和运行使用过程的能耗两个方面。 其中建筑运行使用过程中的 能耗是指在建筑中的采暖、空调、电气、照明、炊事、热水供应设备等所消耗的 能源。日常使用能耗占整个建筑能耗的 80%-90%。我国过去较多的说法是, 建筑耗能包括建筑材料生产、 建筑施工和建筑物使用几个方面的能耗, 这种说法, 将建筑用能跨越了工业生产和民用生活等不同领域, 与国际上通行的统计口径不 符。为了与国际惯例取得一致,应明确下来,建筑能耗仅指建筑使 用能耗。 在整个建筑能耗中占最大比例的能耗是建筑围护结构散失的能量和供暖 制冷系统的能耗(见表 1) ,因此世界各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主要是围绕提高建 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提高供热制冷系统效率两个方面展开。 表 1:建筑能耗的构成
建筑能耗的构 采 暖 空 成 各部分所占比 例 调 65%
热水供应
电 气
炊事
合计
15%
14%
6%
100%
在国际上, 建筑能耗是与工业、 农业、 交通运输能耗并列, 属于民生能耗,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建筑能耗在国家能源总消费量中占的比例都很 大,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 30%~40%。住宅与公共建筑的采暖、空调、照明和 家用电器等设施消耗了全球约 1/3 的能源,且主要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建筑 节能,这一概念的含义从 1973 年发生世界性的石油危机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个发 展阶段:最初强调“在建筑使用中节约能源” (Energy saving inbuildings) ;但不 久即改为“在建筑中保持能源” (Energy conservation inbuildings) ,意思是减少建 筑中能源的散失;近来则普遍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 ( 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 ,也就是说,并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节省,而是从积极意义 上提高利用效率。在我国,现在仍然通称为“建筑节能” ,但其含义应该上升到 上述第三层意思,即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的标准 和政策,使用节能型的建材、器具和产品,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能, 提高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1.2 现有的政策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了解了建筑节能的定义后,下面介绍一下我国现行的相关政策法规及从中 发现的一些问题。 1.2.1 现有政策法规 节约能源与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是每个社会成员的义务,也是限制市场经 济主体追求经济利益的前提条件之一,应当由法律予以规范。目前我国调整建筑 节能的法律体系主要有以下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构成:法律层面主要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两部法律,法规暂 无;部门规章有《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和《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规 定》 ,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和 《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 , 建设领域的强制性标准也属于调整建筑节能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国家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该标准已于 2005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旅游旅馆建 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届时废止) ,以及覆盖各气候区的居住建筑节 能设计标 准。上述法律、部门规章和标准构成了我国直接调整建筑节能的规范体系;在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