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有感

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有感

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有感我们人类道德的根据何在?我们凭什么为自己规定各种各样的道德金规则和义务?我们说一行为是善的究竟意指着什么?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这部著作便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去行为,而是对我们为什么要那样去行为之合理性阐明。

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哲学,并且大一学年论文就是关于康德哲学的,虽然他的思想艰深,著作晦涩难懂,但他所讨论的问题确实是关乎我们每个人再平常不过的问题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能认识这个世界吗?我应当怎样去行为?我可以期望什么?因之他的思想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也不例外。

但个人毕竟知识有限,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只能是浅谈自己的薄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接触到道德现象,但这只是普通道德的层面,我们凭良心就可以判断出哪些行为是善的,包括目的上善的和手段上善的。

但是我们会把这些善与本能的爱好混杂起来,于是我们做出了不是善的行为。

一个目的上善的行为和手段上善的行为我们也可以通过良心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出来。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善的行为呢?这就要求我们向道德的形而上学过渡。

在经验的层面上,我们无法真正地区别出道德上善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总与经验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待过渡到形而上学的世界里,我们就能明确什么行为是真正意义上善的了。

在那个“目的王国”里,理性为自己颁布准则,并且以自己为目的,不带有任何经验世界的动机,我们去行为纯粹是由于这个行为本身是无目的的善的,比如,我们去帮助别人并不是要得到别人的报酬或者其它功利性的动机,我们是由于同情本身去同情别人,人既是经验世界的一员也是“目的王国”的一员,真正善的行为就是遵循理性为自己颁布的“绝对命令”去行为的行为。

但是我们毕竟是在一个脱离开经验的世界里去谈的,我们人是不可能离开经验世界的,那么在经验世界中的我们应该怎样去按照我们实践理性为自己颁布的“绝对命令”行为呢?康德的回答是: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第一章:引言1.1 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中,康德首先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进行了介绍。

道德形而上学是探讨道德原则及其基础的哲学学科,旨在寻求道德规范的根源和依据。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强调了道德规律的纯粹性和普遍性。

1.2 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在引言部分,康德还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

他指出,道德形而上学是评价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的重要工具,是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的指导原则。

通过道德形而上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逻辑,拓展道德观念的深度和广度。

1.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我深有感触。

道德形而上学作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人类道德观念的发展和提升道德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道德形而上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内在逻辑,从而引导我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周全和合理的选择。

第二章: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在第二章中,康德深入探讨了道德规范的普遍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超越了个体的情感和欲望,具有普遍适用性。

这种普遍性不仅适用于特定的个体和情境,也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

道德规范的普遍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规范的重要特点,也是其在道德形而上学中的核心地位。

2.2 道德规范的纯粹性除了普遍性,康德还着重讨论了道德规范的纯粹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应当摆脱任何形式的感性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保持其纯粹性。

只有纯粹的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才能在实践中指导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

2.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我深有共鸣。

这种普遍性和纯粹性不仅为道德规范赋予了力量和影响力,也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需要强调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纯粹性,以引导人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明智和合理的选择。

第三章:总结与回顾3.1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解通过对《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重要性以及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读后感】《道德形而上学奠基》_34038

【读后感】《道德形而上学奠基》_34038

【读后感】《道德形而上学奠基》_34038《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读书报告康德在本书前言中对他将要研究的道德形而上学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早在古代希腊的哲学家将哲学划分为三部分: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

哲学本身有经验性的哲学和纯粹的哲学,纯粹形式的哲学当然是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里面有被限制在一定的知性对象上的称为形而上学,那么形而上学就有基于物理学的自然形而上学和基于伦理学的道德形而上学,这就是康德所要研究的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以善的意志为出发点进行思想的追问,与读者展开独特的讨论。

康德说:善的意志,也就是说,它就自身而言是善的。

善的意志不需要借助外物彰显本身,也不以外物的变化而动摇它本身的纯粹性,不但如此,而且只有善的意志才能无限制地称为善,其他的诸如人的才能、气质、财富、健康等都需要善的意志进行普遍合理的纠正和指导。

这种善的意志我们去哪里寻找呢?康德说从理性那里去寻找。

“理性的真正使命必定是产生一个并非在其他意图中作为手段、而是就自身而言就是善的意志。

”如何解释善的意志的概念呢?康德提出了一个义务的概念,这个义务包含善的意志的概念。

行为的发生是出于义务还是合乎义务,我们看这样一个例子:我们有义务保护我们的生命,而且每个人对于保护生命都有情感上的偏好,是对于生命只有一次的珍贵或者出于恐惧的担忧,因此他们保护生命是合乎义务的,但还不能确认是否出于义务,相反,如果一个人历经磨难逆境,历经挫折的折磨,对命运的悲观使他对生命失去好感,萌生死亡的念头却仍然保存生命,那么他保存生命的行为就是出于义务,行为的准则具有道德意义。

所以,出于义务的行为才能体现善的意志,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那么,出于义务的行为所具有的道德价值体现在哪里?康德说:出自义务的行为具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在于该行为被决定时所遵循的准则,仅仅依赖该行为不考虑欲求能力的一切对象而发生所遵循的意欲的原则。

显然出于义务是有一个善的意志在指导行为的发生,行为具有道德价值在于理性存在者的意志。

试论康德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

试论康德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

试论康德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试论康德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导言康德的道德哲学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他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一书中提出了道德律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本文将以《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为蓝本,试论康德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

一、康德的道德律的基本原则康德认为,道德行为的价值不在于其结果,而在于行为本身是否符合道德律。

他提出了一个通用的道德准则,即“不能拿他人当作手段,而应把每个人都当作目的本身”。

“不要自己做不能成为普遍法则的事”是他思考道德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康德认为,道德律是理性的自律,是与自由意志相一致的。

二、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的内涵康德的道德律具有一种趋势必然性。

首先,在个体层面上,道德律确保了个体的自律和自由意志。

个体通过遵循道德律,树立了自己作为道德主体的尊严。

其次,在社会层面上,道德律确保了合理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遵守道德律的人会更加关注他人的尊严,并尽力不使他人成为自己的手段。

因此,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体现在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中。

三、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的现实意义康德的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在现实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确定的道德标准供个体参考,同时也为社会的法律和规章制定提供了指导。

遵循道德律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最大限度地保护社会的和谐。

其次,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促使个体在道德上逐步成长和完善。

通过不断练习道德律,个体能够培养出更高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最后,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也对国家和全球层面的道德议题具有影响力。

遵循道德律的国家倾向于维护公正和平等,为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康德的道德律不仅仅是一套既定的道德准则,更是人类道德思考的创新与突破。

通过探讨康德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应用此理论。

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提醒我们个体的自律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促使我们为了共同的价值追求而努力奋斗。

道德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读书报告——意志的自由与自律姓名:余汉斌学号:0121102022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班级:英教(2)班作者简介《道德形而上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作品,他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其学说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哲学,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的诸多流派,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一生著述丰厚,其中核心的三帙合称“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系统且关连地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

康德在宗教哲学、法律哲学和历史哲学方面也有重要论著。

康德终身未婚,于1804年2月12日逝世。

读书感想我们小组是由三个男生组成的,成员分别有我,李志航和阿迪力。

我们共同学习了康德的这本哲学书《道德形而上学》,受益匪浅,从这本书中,我们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自由,道德,宗教与科技等问题有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和理解,在对这本书读后感的讨论和对作者康德的逐渐认识,让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下面就让我来谈谈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几个感想:康德对道德和自由有着他自己独到的诠释和简介,什么是自由?是随心所欲?还是无所事事?,所谓真正的自由,是在道德规范下我们意识中的自律,而不是由潜意识中的贪欲,贪念驱动下所做出的决定。

康德之前的伦理学一直对于什么是“善”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有人认为善是相对的,认为道德没有一个终极的标准。

关于自由,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唯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而不是被迫的行善,唯有自主自觉地行为才有道德价值;被迫做出的事既不是善也不是恶。

康德关于自由的叙述是他对于道德标准问题的阐述的铺垫但康德认为道德是有一个最高标准的,即他在《实践理性批判里》谈到的“道德公设”:即道德规定自身。

通俗地说,比如“要欠钱不还”就不能成为一条道德原则,因为如果人人都这样认为那“借钱”这种行为就不复存在了,因为没人再会借给别人钱了,所以“要及时归还欠款”才是能成为道德公设的原则再通俗来说其实就是“推己及人”由康德的道德律,我想谈谈我从中学到的意志的自由与自律。

【读后感】《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_195035

【读后感】《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_195035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后感要按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是康德伦理学的最高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逻辑形式。

绝对命令的演绎过程缜密周到,令人叹为观止,细细品来却又令人感到望而生畏。

在通读完这本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之后,结合各家各派对其的批评,我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首先对康德伦理学的批评来自后果论(功利主义):考虑后果有时候比只考虑动机更重要。

比如在孤岛上当只有一人能得救时,选择一个即将开发出抗癌药物的科学家优于选择一个破乞丐。

可以尝试将“考虑后果”也可以作为一个善良意志的动机被纳入康德的体系吗?只要“考虑后果”符合可普遍化原则?但这个似乎与善良意志冲突了。

更关键的是,如果这个口子开了,又有什么不能符合该原则呢?当我决定为了复仇而杀人,我可以这么想:任何处于我这种境地的人,都会做出杀人的选择。

而康德绝不会同意杀人是道德的行为。

康德的道德准则似乎只能困住不太机灵的人,这是麦金泰尔对康德的决定性批评之一。

但麦金泰尔似乎忽略了绝对命令的第二个形式。

无论如何,杀人的行为不可能以被杀者为目的。

其次,麦金泰尔对康德的批评之二是针对康德对于道德原则的“先验理想”:康德视道德原则神圣不可侵犯,希冀能摆脱一切经验的玷污演绎出绝对有效的先天道德原则。

但这是不可能的。

第一个缺陷已如上文所示;第二个缺陷则是,可普遍化准则的生效,无可避免地要依附于某个具体的,可感的社会传统。

这可能助长某些习以为常的恶习。

比如在一个提倡裹脚的社会,某个女子希望免受摧残,但可普遍化原则却制止她这么做。

康德认为,可普遍化规定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

那么,谁来规定可普遍化呢?一言以蔽之,“寻找完全独立于社会秩序的道德立场的企图,可能是对一种幻觉的探求”。

然后是情感论的批评。

该观点认为,康德对出于责任和合乎责任的区分,对道德提出了太严苛的要求。

道德一旦被提纯到一个极高的境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少情感将被剥夺。

比如,当我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时,我说我是仅出于我的责任,而不是对你的情感来看望你的。

《道德形而上奠基》读后感

《道德形而上奠基》读后感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后感在并不是很长的时间简单、初略地看了下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并且借助网上查阅到的资料进行辅助阅读。

大概地读懂了其中的一些内容。

康德之前的道德理论都是他律的,就是说它们是从道德以外的原则中引申出道德的。

康德认为道德原则具有原则上的独立性和自身价值,他所强调的道德是自律的道德。

在他看来,为了利益、幸福、快乐等而去做道德的事是非道德的,只有为了道德而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即便我没有做到康德所说的真正的道德,只要我没有做不道德的事,我就不会妨碍别人和社会,并且非道德也可能有助于别人与社会。

现在不少人强调道德就是不做不道德的事,就相当于把康德所说的道德与非道德都作道德来理解。

康德认为道德不仅崇高,而且道德规律是普遍的、必然的。

他认为道德规律以理性为基础,道德规律对所有理性存在物都有效。

并且道德规律是必然的,而不像以经验为基础的主观准则那样具有偶然性。

康德认为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但它并不局限于经验。

我们的一部分知识是从认识能力本身产生的,这部分知识具有先天的性质。

经验的知识是个别的,因而是偶然的;先天的知识则是普遍的和必然的。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撇开经验来探究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理性中的普遍的道德法则。

大自然给人配备了理性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感性欲求,因为在这种满足上人的本能比理性要更有用,人的理性是为了更高的理想,也就是实现“义务”这一包含着善良意志的概念。

对于这一点,每个普通人单凭自己自然的健全知性即可领会,所以“不须教导,只要解释就行”。

但之所以需要解释,是因为义务和“爱好”经常混杂在一起,因而一个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仅仅是明智的,仅凭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还不足以区分,而必须提升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即从日常混杂的行为中把“出于义务”的成分区别出来。

道德形而上学通俗的道德哲学总是与经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即使要立足于行为的动机来考察其道德意义,实际上却仍然把这种动机看作一种经验的事实,人们将陷入有无真正的道德行为的辩证论。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在哲学和伦理学的世界,康德可谓是鼎鼎有名。

19世纪德国的著名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元旦书简》中写道:“康德是我们民族的摩西,带领我们走出了埃及的颓败,进入了自由而孤独的沙漠,他从神的山巅上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法规。

”而《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正是这个名人的著作之一,在道德哲学史上具有枢纽性的地位:除了提供了“自律”“道德尊严”等关键概念外,还提供了一个影响深远的道德框架。

这本书的基本思想不是很复杂:为了提供先天的道德知识,必须研究道德形而上学。

善良意志是唯一绝对善之物,在经验中表现为义务和道德法则。

道德概念先天地在理性中有其位置和起源;通过分析法则(law)这一概念,康德给出了道德命令的三个公式:普遍立法(客观)、人是目的(主观)、自律(整全)。

在追问“道德法则因何而有约束力?”时,康德回到本体论提供了一个精致的答案:道德法则无非是属于理知世界的真正的理智自我对也属于感官世界的“人-自我”的一种呈现或命令。

那么“自由”“道德自律”如何可能?康德说,这个问题是无法说明的,而只能由实践理性去捍卫,可以算作是“理性的信仰”概念。

因此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也可以说是道德思考的三个层次:由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过渡、由通俗的道德哲学到道德形而上学的过渡、由道德形而上学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的过渡。

一开始康德就说,“在世界之内,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个善的意志之外,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能够被无限制地视为善的。

“因此在大自然的赐予中,理性的功能超越自我保存和幸福。

为了阐明good will的概念,康德提出了义务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着一个善的意志的概念,尽管有某些主观的限制和障碍。

”也就是说,我决不应当以别的方式行事,除非我也能够希望我的准则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则。

普通实践理性以上述原则为圭臬,而且在道德事物中只需要普通理性判断就足够了,哲学在此仅仅是更为完整地展现道德的体系。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笔记广告1401 李莹 20141303062 有两样东西,我思索的回数愈多,时间愈久,它们充溢我以愈见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惊异和严肃之感,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这句在人类思想史上地位崇高、举足轻重的名言出自康德。

它被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

康德,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康德道德哲学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本书虽然仅仅几十页内容,但其中蕴藏的知识财富却是无穷的。

他在哲学道德史上具有枢纽性的作用。

在书中,他描述了很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如“善良意志”、“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定言命令式”、“自律”等等理论。

综观全书,它采取了一种从分析上升到综合、从具体提高到抽象的方式,从日常现实的道德经验出发,用通俗的语言展示了康德道德哲学的整个逻辑体系,表明它的那些原理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让我们不仅收获到了知识,也明白了知识的来源以及构建的过程。

其中,书中有几个重要的理论让我印象深刻。

善良意志。

康德曾经这样描述美:“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可见,在他眼里,美等同于道德上的善。

善良意志是康德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和基础。

“在世界之内,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个善的意志之外,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能够被无限制地视为善的。

”善良意志以普遍的立法形式——道德律为其根据或动机,是先天的、纯粹的意志。

在书中,康德描述这种行为必须“没有任何偏好地、仅仅出自义务地做出这个行为”,“这个行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

”同时,他认为理性存在者里面的法则本身而非其结果构成了道德上的最高善。

“唯有这种合法则性应当充任意志的原则,也就是说,我决不应当以别的方式行事,除非我也能够希望我的准则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则。

”当我们以道德律来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时候,我们的个体意志在方向上就会和自己保持一致。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我认为这篇文章是精妙的论点,严谨的论述。

作者认为,出于责任,出于本身善心的行为就是道德的。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比起《功利主义》,我也更喜欢这篇文章。

本文一开始先提出古希腊哲学分为三个部分: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解释了每个学科,也引出了什么叫做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的定义为以后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然后作者强调文章的意图是讨论道德哲学,阐述了真正的道德规律是如何的,紧接着又上升一个层次说要使一件事情成为善的,只是合乎道德规律还不够,必须是为了道德做出的,作者之后又解释了什么叫做出于道德。

文章进入正文,作者先阐述什么叫做善良,除了善良意志,没有无条件善的东西,它不因其他东西而善,是仅由于意愿而善,它自身就具有价值,而实用性只是阶梯,然后作者反驳了有些人说它不切实际,举了交易场和保护生命的例子,完全处于责任才有真正的道德价值,紧接着又区分了责任与爱好两个概念,得出结论,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

紧接着,作者提出问题并论证了怎样才可以不须考虑后果。

这篇文章论证严谨,层层深入,作者也想到了很多可能推翻他观点的问题并进行反驳,中间穿插了实际例子,使论证更加有力,论证过程非常值得学习。

而读哲学,我认为是用来理解后分析实际问题,判断实际问题中两难的时候应该怎样做选择,也给公共卫生制定政策提供了思考的方法。

例如课上也提到的诉马萨诸塞州案。

马萨诸塞州居民亨宁•雅各布森以“人身权利”为由拒绝接受疫苗接种,遭到刑事指控他。

在地方法院败诉后,雅各布森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

1905年,联邦最高法院裁决,面对传染性疾病事件,国家可以制定强制性的法律来保护公众的的集体利益。

用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解释,为了集体的安全,这位居民理所应当要接种疫苗。

这样的问题,作者在阐述怎样的意志不需要讨论后果时也给出了答案,出于责任而诚实和对有利后果的考虑完全是两回事,在前一种情况下行为的概念自身中已经含有我所要的规律,而后一情况下,我还要另外去寻找有什么样伴随来的后果,不能把自己的准则变为普遍规律。

试论康德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

试论康德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

试论康德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康德是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伦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是康德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也是他伦理学思想的重要阐述。

本文将对这部著作进行解读和探讨,试图阐明康德的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

首先,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道德如何成为一个必然的规律,而不仅仅是个别人的主观决断。

他认为,道德的根源不在于宗教、习俗或社会规范,而是在于人们固有的理性。

康德主张道德律是通过纯粹理性的抽象思维得出的普遍规范,而不是凭借外部的权威。

这使道德律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

其次,康德提出了他的“行动准则”:即“人人都应当按照一种原则而行动,这种原则可以成为普遍法则。

”这意味着个人的道德行为不应只是基于个人的喜好、欲望或情感,而是应该符合普适性的规律。

康德坚信人类理性的自主性,认为自由意志需要通过理性来约束和决定。

只有通过遵循普遍的道德法则,个人的行为才能具备真正的道德性。

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康德符合道德规律与追求幸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道德行为并不以个人的幸福为目标,而是基于普遍法则的义务感。

个人的道德行为要遵循普遍法则,而不是出于个人对幸福的追求。

康德用“人人都必须这样行动,而且这样行动才是对的”这个准则来判断道德行为的正确与否。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

此外,康德也对德性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人类德性的本质在于自律,即通过自觉、自我约束和自主性的行动来遵从道德律。

与此同时,他也批判了基于动机的道德行为,即出于自我利益或动机而追求道德的人,并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道德律的原则而不带有任何动机。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自律并行使纯粹理性的抽象思维,人们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

综上所述,《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展现了康德哲学中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

康德通过强调道德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适性,接受道德律作为普遍法则的判断标准。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_《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_《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_《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摘要】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其伦理思想立足于一般人的道德意识,然后抽象出道德的形而上学原理,树立起道德主体的尊严;从先验自由的逻辑前提出发,探讨来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的关系。

在从自由与道德法则的相互规定中体现来自由的积极意义。

在康德看来,只有意志自律才可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

【关键词】德性;善良意志;形而上学;理性;自由;实践理性批判康德说:“人们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多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是幸福。

”[1]在这康德是将道德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提到了首要的地位,他反对那种把个人幸福作为最高原则的学说,认为绝不能将“使一个人成为幸福的人”和“使一个人成为善良的人”混为一谈。

由幸福原则提供来的动机完全摧毁了道德的崇高,是败坏了道德的,这种动机是将为善的动机和为恶的动机等量齐观的,抹杀了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

然而,人之所以崇高并不是他获得了说追求的目的,或是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而是由于他的德性。

把道德原则提升为定言命令是康德对伦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德性就是力量,是实践理性的自主性。

“德”这个词在古代汉语种,指的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出众的品质和特长。

[2]柏拉图曾在《国家篇》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德性说,认为在国家里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所独具的品质和特长、都有自己所善于做的事情。

治理者善于谋划,他的德性是智慧;保卫者善于战斗,他的德性是勇敢;劳动者安分守己,他的德性是节制。

而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德性也保持着这个基本含义,他认为伦理的德性就是“具有选择中间之点的特长”。

德性就是力量,就是坚强。

然而,康德的德行论力求证明:德性和恶邪之间绝非程度之不同,而是质上的差别,是行为准则的特殊,是准则和道德规律在关系上的差异。

康德认为,德性就是意志的一种道德力量,在他那里没有和理性意志想违反的欲念,所以可以随心所欲。

德性只是在责任的恪守中,责任就是人们自身立法意志所产生的一种道德必要性。

【读后感】《道德形而向上学奠基》_159041

【读后感】《道德形而向上学奠基》_159041

《道德形而向上学奠基》读书笔记本书主旨叫人坚信以人为本的崇高精神,不同于一般感性的论述,而从理性的角度进行论证,也正是这点让人倍感惊叹。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开始就先考察了道德形而上学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所谓理性的知识,这也就是康德心目中的知识总和了,分为实际的和形式的。

形式的就是逻辑学;实际的理性知识是关于对象和对象之间关系的知识,也就是自然和道德的知识,也就是物理学和伦理学。

这里康德实际上是证明了希腊人对哲学知识的划分的依据,在文章一开头他就赞叹说“古希腊哲学被分为三门科学: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

这种划分非常符合事物的本性……”。

然后康德更进一步,依照知识是否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标准对物理学和伦理学再进行区分。

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在欧洲大陆唯理论中一向都是认为不是很重要的,生长在这一传统中的康德同样是认为经验的东西不是必然的,其可靠性比不上理性的知识。

康德依照是否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标准来对道德的知识进一步区分,其目的就是要构建一种完全清除了一切经验一切人类学的东西的纯粹的道德哲学。

于是,伦理学就被划分为了经验成分的实践人类学和从先验原则中引申出来的形而上学。

从道德形而上学的本质中获得“善良意志”概念。

康德力图回答这个问题:道德科学的形而上学到底是如何可能的?也就是说,如何能够获得不依赖于感觉经验和特殊目的的道德法则?康德认为,经验能够增强主体的判断力,能够更加熟练地使用道德法则,但是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本身不依赖于任何的经验,从经验中获得的规则仅仅具有偶然性,不能为行为增添任何的道德价值和崇高性,相反,依据经验得出的道德知识反而会损害理性的尊严。

那么,一种意志,它做出任何趋向并不依赖于任何感觉经验和特殊目的就能获得道德价值,这种意志必然是以自身为目的,其本身就是“善”的,也仅有这种意志可以作为道德判断的尺度;由此我们得到康德所谓的“善良意志”概念。

从“善良意志”中得出“责任”。

善良意志,既然它并不依赖于任何感觉经验和特殊目的,那么就不可能是出于爱好(inclination),而仅仅是出于责任(duty)。

【读后感】《道德形而上学奠基》_228037

【读后感】《道德形而上学奠基》_228037

(2)《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读后感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

而德国古典哲学这一分支起源较早且影响较大,伊曼努尔·康德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在伦理学导论老师的推荐下,我开始阅读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这类的哲学书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内容上相对其他书来说晦涩、枯燥、难懂一点,这里我分享下自己对于它的一点理解。

前言中作者介绍了古希腊哲学分成三门科学: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

逻辑不能有经验性的部分,自然的人是智慧和道德的人世智慧一样。

限于知性的那些确定对象上,就叫做形而上学,其中分为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

伦理学的经验性部分在这里将有可能特别的被叫做实践人类学,而合理性的部分有可能被严格地叫道德学。

道德哲学不需要从关于人的知识借来丝毫东西,而是给予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人以先天的法则。

没有这个形而上学就根本不会有任何道德哲学。

道德形而上学应该研究一种可能的纯粹一致的理念和原则,而不是一般人类意愿的行动和条件。

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

康德先生提倡一种真正的善良意志。

这种意志看起来就甚至构成了配享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善良意志并不是因为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或完成了什么事情,也不是因为它适合于用来达到某个预定的目的而是善的,它的意愿是自在地是善的。

人们拥有它的有效性只是为了能够在日常交往中更好地运用这颗珠宝,或者为了吸引那些还够不上实行家的人去注意它,却卜世祥行家们推荐他,并确定它的价值。

理性具有其真正的使命,绝不是产生一个作为其他意志的手段的意志,而是产生一种自在的本身就善良的意志,理性是绝对必要的。

康德在这里还提出了义务与善良意志的关系。

他提出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道德内涵的标志是他是否是出于义务去做事。

出于义务本身的善行,即使根本没有任何爱好驱使我们去实行之,甚至还被自然的、难以克服的反感所抵制,却是实践性的而非病理学的爱,它在于意志,而不在于情感偏好;在于行动的原则,而不在于温柔的同情心;但唯独这种实践性的爱能被命令。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康德是18世纪伟大的德国哲学家,他在哲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特别是在道德形而上学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阅读和思考,总结出一些重要的观点。

一、康德的道德理论基础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建立在道德律和道德义务上。

他的道德观点有两个基本要素:普遍性和目的性。

普遍性是指道德行为不应受到个人或特定情境的影响,而是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情况。

目的性是指道德行为的目的应该是某种道德法则的遵守,而不是个人或利益的追求。

二、康德的道德法则康德提出了著名的“无条件的命令”:即人们应该根据一种无条件的道德法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这种无条件的道德法则被称为“康德的分类法则”,其中包括两个重要的原则:行动的普遍化原则和人的目的性原则。

行动的普遍化原则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中心原理之一,它要求我们根据我们的行为是否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准则来判断正误。

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应该符合普世的道德准则,而不是个人的偏见或私利。

人的目的性原则是指人们的行为应该以实现某种目的为中心,而不是追求自身的欲望或个人的利益。

康德认为,人的目的性应该是以道德律为准绳,而不是以任意的欲望为导向。

三、康德的意志和自由康德认为人的意志是其行为的根源,而意志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律。

他将自由意志与道德行为联系了起来,认为只有通过自由选择,人们才能真正实现道德行为。

对于康德而言,自由意志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所具备的特质。

意志的自由使我们能够选择遵守道德律,并在行为中实现普遍性和目的性的原则。

四、康德的道德价值康德将道德行为的价值归结为其普遍性和目的性。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应该是一种以普世的道德原则为准绳的行为,而不是基于个人的喜好或私利。

康德还认为,道德行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结果,而在于行为本身是否符合普遍的道德准则。

人们应该根据道德律来评价其行为的好坏,而不是局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

这种道德评价是客观的,不受个人喜好或情感的影响。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雷神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雷神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雷神《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可以说是伦理学的经典之作,是西方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的作者是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这本书于1785年发表,是一部介绍伦理学的著作。

它展示了康德对伦理学理论的独特见解和哲学思想,尤其是对行为模式和行为准则的探讨,反映了康德对伦理学的独特思考方式。

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我对其中的许多内容也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康德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了一种“道德形而上学”,强调道德准则不是由经验而来,而是植根于人的道德本性之中。

人类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一些天生的道德信仰,这种信仰来自于对普遍道德准则的直觉意识。

康德的理论强调,道德不应该尝试根据个人喜好或利益来类比,更不能通俗地解释成人们的行为是出于一种自私的自我利益动机。

相反,道德应该是超越这些经验的、原则性的、不可违犯的、拥有普遍意义的。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深深地体会到康德强调规范的重要性。

他提出的伦理规范不仅是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的,而且是普适的,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遵守。

在康德看来,对于道德范围而言,每个人都有一个或多个最高的原则,规定了如何行动是对的或是错的。

他的这种观点引发了我对人性本质的深层思考,人类在内心深处究竟有哪些基本的本性特征?这些特征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人际交往是否有影响?人类应该如何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行为准则呢?康德的伦理学思想深刻且独特,他用理性和知识来探究道德规范的本质。

我认为这是这本书的重要价值所在,因为它让我重新思考了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基础是什么。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康德的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方法,感悟到了康德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今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对探究道德规范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下,这本书启示了我对伦理学的思考,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探究“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愈发追求高尚的价值和准则,超越了基本的生存需要。

【原创】道德形而上学读后感

【原创】道德形而上学读后感

【原创】道德形而上学读后感读《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有感道德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追求道德?这些问题早在几百年前的康德,就进行过深入地探求,并留下了其思想流芳千古。

而我仅以我有限的认识,谈一谈我对道德的认知与感受。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人,拥有极强的责任感是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殷切期盼。

康德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

就当今社会而言,责任已成为道德中的组成部分。

责任,它给人们的第一印象非常遥远、不可侵犯,但细想它又存在于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责任让人感觉到一种强制,似有一种无形之物在约束和鞭笞着人们,让人们去顺应它。

通俗而言责任就是人们所必须要做的事情,就相当于法律中所规定的义务。

每个人做事都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一则为出于自己私人的目的,另一则为责任。

就一件事而言,当私人偏好与责任无关甚至矛盾时,那么就很好进行判断。

但是,如若两者交相融合、相辅相成,那么分辨它就十分困难了。

相信每个人都曾思索过:活着为了谁?也许老师会告诉我们人活着更多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有着满意的生活,有精彩的一生。

大学中的我们每日都有着丰富的活动,每天都在接触新鲜的事物,甚至每天都忙得以至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

毫无疑问的是,我们每天最起码过得很充实,真正地为自己而活。

但是事实呢?我们的父母呢?他们如今的奋斗难道最主要还是为了自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他们的奋斗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来自家庭、社会的责任。

他们要为自己的父母儿女奋斗,为了他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正如文中所说,维持一个人的生命是一种责任。

当你在困难面前、心灰意冷之时,也许你觉得世界已毫无色彩、生命已毫无意义,但是你仍然活着,这时正是责任在支撑着你,你的家庭、朋友甚至国家都还需要你,这时的你所持有的信念和准则便具有了它的道德价值。

我们对于道德价值的考量,不应带有个人的主观情感色彩,而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判断,去辩证的进行分析。

正如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根本上是一种责任的体现。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被誉为现代哲学中最伟大的道德理论之一。

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建立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提出了“绝对必然性”的道德规范,强调人类自由意志的尊严和自律。

本文将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分析其核心思想和哲学观点。

康德的道德哲学基础康德的道德哲学基础建立在他所提出的“范畴形式论”和“判断力论”之上。

在康德看来,道德并非源自经验,而是超越经验的“形而上学”领域。

他认为,人类作为有理性和自我意识的存在,具有自主权和自由意志,这种自主权使得人类能够追求理性和自我价值。

绝对必然性与义务感康德提出了“绝对必然性”的道德规范,即“悬挂在每一个有道德意识的人头上的那面剑”。

这一绝对必然性要求人们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行事,而不受主观感情或外部因素的影响。

康德认为,人类作为有理性和自主性的存在,应该根据理性和良知来决定行为,并承担起相应的义务感。

自由意志与行动动机康德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是道德行为的核心。

他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对理性法则的尊重和内在价值观的驱使,而不是出于个人欲望或外部奖惩。

康德将行为动机视为判断一个行动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标准,只有出于对于义务的尊重和内心清白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道德行为。

宇宙法则与总论断康德提出了“宇宙法则”的概念,即认为道德法则应当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必然性。

他认为,只有符合宇宙法则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否则就是虚伪和假冒。

而“总论断”则是指人们应当把自己置于普遍法则之下来审视自己的行动,并将此作为判断善恶、正误的标准。

应用与争议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处理好个体利益与普遍价值之间的关系引发了诸多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康德新义务主义过分强调了绝对必然性和纯粹理性,忽略了情感和人情味,在实践中难以运用。

2022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报告

2022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报告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报告《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康德作于《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间的一部小册子,全书分为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三章,分别为:“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从正文三章的标题可以看出康德论述的内在逻辑。

前言部分短小精悍,直击主题,康德在前言开篇即对“理性知识”进行了明确分类,并对“道德形而上学”等概念进行了内涵分析;第一章首先对“善良意志”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引出“幸福”概念,并推导出“责任”话题,认为“这一(责任)概念就是善良意志概念的体现”,并通过“三个命题”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因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于某些关键性词句进行了反复论述,所以本文也将以提取“关键词”的形式论述本书中前言和第一章中的几个问题。

一、“纯粹”(一)“纯粹哲学”与“经验哲学”康德把哲学分为“全部以经验为依据的”经验哲学和“以先天原则来制定自己学说的”纯粹哲学(当然这只是就“经验”与“先天”这个范畴来进行的狭义分类,也并不限于此两种分类),而单纯形式的纯粹哲学称为逻辑学,不仅具有形式还具有内在知性的称为形而上学,而按照同种分类,形而上学可分为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在前言中关于“纯粹”与“经验”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为其后面的学说做了前提上的界定。

(二)“纯粹”理性与道德康德在论述完关于哲学分类后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工作还没有进行划分、每个人还都是个百事通,那么这些行业就处于落后状态。

”“每一件都需要一种不同的才能,而把这些才能集合在一个人身上,只会使他一事无成。

”引申到社会生活领域这种观点同样适用,“百事通”并不等于百事都能做好,全部能力只集中在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身上而不是分摊在所有人身上恰恰是一种行业落后的体现。

基于此,康德在探讨道德哲学时始终强调一个前提——道德哲学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完全清除了一切经验、一切属于人学的”。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念书报告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念书报告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念书报告——什么缘故要做有道德的人?提到康德和《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这本书,我只对他哲学中语言的晦涩难懂印象尤其深刻,不由有点望文生畏。

咱们都明白哲学是高度抽象的,但认真看过以后,咱们其实能够觉察它并非是凭空抽象的,而是有必然的层次和体系的。

因此,我仅以我有限的知识,谈谈一些对这本书的观点。

第一,要谈谈这本书的作者——伊曼努尔·康德,一名哲学家、思想家、开创人。

他被以为是对现代最具阻碍力的之一,也是最后一名要紧哲学家。

其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归天为止,从未踏出过诞生地半步。

他的要紧高作有《》《》《》《》《》等,其中《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奠定了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这本书依我明白得,确实是超越感性体会去研究道德的一种学问,透过感性熟悉的表象去研究本质的一种学问。

因此康德要做的只只是是把这些日常理性中已经包括着的道德法那么单纯地提掏出来,加以论证,以便在哲学的层次上对任何一件行动的纯粹道德内涵的判定进行指导。

出于这一目的,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将全数正文的内容分为三章:a.从一般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b.从公共道德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c.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在那个地址面,康德的道德哲学明显表现出有三个不同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和“实践理性批判”。

回归到“什么缘故要做有道德的人?”那个问题,我想引出的是康德伦理中“责任”那个概念。

责任概念在康德伦理学中能够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康德以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

责任确实是人必要做的情形,在那个程度上说,能够以为在生活中,责任确实是相当于法律领域中的义务,生活领域中的责任与法律领域中的义务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那个地址,康德引出了三个命题:(1)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行为是不是合乎责任,而在于行为是不是出于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读书报告
——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
提到康德和《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这本书,我只对他哲学中语言的晦涩难懂印象尤为深刻,不禁有点望文生畏。

我们都知道哲学是高度抽象的,但仔细看过之后,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它并不是凭空抽象的,而是有一定的层次和体系的。

因此,我仅以我有限的知识,谈谈一些对这本书的看法。

首先,要谈谈这本书的作者——伊曼努尔·康德,一位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其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

他的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其中《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奠定了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这本书依我理解,就是超越感性经验去研究道德的一种学问,透过感性认识的表象去研究本质的一种学问。

因此康德要做的只不过是把这些日常理性中已经包含着的道德法则单纯地提取出来,加以论证,以便在哲学的层次上对任何一件行动的纯粹道德内涵的判断进行指导。

出于这一目的,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将全部正文的内容分为三章:a.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b.从大众道德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c.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在这里面,康德的道德哲学明显表现出有三个不同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和“实践理性批判”。

回归到“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我想引出的是康德伦理中“责任”这个概念。

责任概念在康德伦理学中可以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康德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

责任就是人必要做的事情,在这个程度上说,可以认为在生活中,责任就是相当于法律领域中的义务,生活领域中的责任与法律领域中的义务没有
本质的区别。

在这里,康德引出了三个命题:(1)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行为是否合乎责任,而在于行为是否出于责任。

(2)出于责任的行为道德价值不在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在于它所遵循的意愿原则。

(3)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

举个例子,如商人做生意讲诚信,其结果是合乎责任的,但动机并不是因为诚信而诚信,这是没有道德价值的。

真正的德性的力量正在于排除来自爱好和欲望的障碍,以便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恪尽自己的职守。

假如一个人掉进水里了,这与一个行人无关的,但行人毫不犹豫跳进水里救人,这才是有道德价值的。

这让我想起他的观点:一个人的道德价值,并不表现在出于爱好的善良行为里,而表现在出于责任的善良行为里,这就表现出了道德价值。

为了具体说明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为责任而责任,为义务而义务,为道德而道德,康德举了四个例子。

第一个:商家诚信经营是值得赞扬的,但不一定是值得尊敬的。

因为商家诚信经营,大多都是为了获得长久的利益。

而这种有目的的诚信不是为了诚信本身的崇高性而发出的行为,那么它就不具有真正的道德意义。

第二个:“不要自杀”。

康德认为保持生命是一个人的求生本能。

但一个人在面临巨大痛苦和折磨的情况下,不是出于偏好,而是出于义务来保存生命,保持生命在他看来,是一条必然的原则,他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第三个:“发展自己的才能”。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应该发展自己的各方面的才能,你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是为了完善自己,将其作为自己的义务, 这也是道德行为。

第四个例子是就是“帮助别人”。

你要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一种义务,这也是一种道德的行为。

我想以上,可以解释“为什么要做一个有道德人?”康德把责任看作普通人的理性,在每个人的道德知识范围内可以找到的原则,即是说明责任是先天的理性观念,它不受外部世界的干扰,责任就是对理性具有的普遍法则的一种服从。

而道德和理性是相关的,这才是理性本来该做的事情。

行为准则对普遍法则的服从是绝对的,背弃了这个准则就是背弃了道德。

理性自己为自己立法,自己去遵守和实践法则,这样才是自由的,因为这种服从不是一种强加,它是一种自愿的遵守,是具有德行的体现,所以人是自由的。

最后,我想以这句话结尾:“道德规律是普遍必然的存在,它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力量引导着人们朝善前进。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这本书启发了人们通过道德自律,来拥有自由意志,为自己立法。

虽然我依旧存在许多不解的地方,认识也不够深刻,但我相信继续花时间去研究和思考,定会获益匪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