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地位影响

合集下载

诗经在我国的地位是什么

诗经在我国的地位是什么

诗经在我国的地位是什么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扩展资料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对后世的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它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

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它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

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一、《诗经》内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关于《诗经》的来源,“献诗说”也好,“采诗说”也罢,都体现出这些诗多来自民间,属民间文字范畴,因此《诗经》的内容极富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奠定了后世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基调。

《诗经》的内容,它所反映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它的极为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和人民性,表现在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在此我们列举后世文学中一些相应的内容,比较阅读中,可以看出《诗经》内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反映劳动者受剥削和压迫的。

《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定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中华文化的瑰宝:《诗经》的价值和影响力

中华文化的瑰宝:《诗经》的价值和影响力

中华文化的瑰宝:《诗经》的价值和影响力概述《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合。

它由305篇诗歌组成,记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数百年间的历史、风土人情、社会风俗以及民生百态。

《诗经》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历史的发展,还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核,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艺术价值1. 语言艺术:《诗经》以简洁、明快、饱含感情而脍炙人口的语言形式为特点。

它运用对仗、押韵等技巧来塑造鲜明的形象和表达思想感情。

2. 音乐艺术:每一首《诗经》都有指定的曲调,在演唱时能够配合相应的音乐,形成完整而动听的艺术作品。

在演唱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3. 美学价值:《诗经》中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人情世故为主题,其意境深远、含蓄而富有感染力。

它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大千世界的美与哀,折射出人类文明共通的精神追求。

历史价值1. 史书补充:《诗经》记载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风土人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帮助后人了解和研究当时社会和人民生活。

2. 周礼文明:由于《诗经》是在周室建立早期创作和传唱的,其中许多篇章反映了周朝社会制度、礼仪规范等方面内容,也提供了对周代文明发展的一种见证。

3. 文化传承:《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演进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智慧、道德观念、思想形态等精华,对于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影响力1. 建立价值观念:《诗经》中反映的美德、礼仪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塑造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成为后代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2. 文化符号传承:《诗经》中的许多篇章被广泛运用于祭祀、婚嫁等重大仪式,并且在传统文化中持续发挥着吉祥、美好的象征作用。

3. 国际交流与传播:《诗经》虽然最早是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流传,但随着历史演变逐渐成为文学形式。

它也成为中国文化交流与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使世界各国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到中国古典文化。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 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诗经》其 他各种句式当时只是单句,后世演之,遂以成篇。同时,后世箴、铭、诵、赞等 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 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编辑:秋痕
--------------------------------------------------------------------------------
--------------------------------------------------------------------------------
《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 寄托的表现手法。同时,《诗经》中不一定有寄托的比兴,在《诗经》被经学化 后,往往被加以穿凿附会,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因此,有时“比兴”和“风雅” 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而许多诗人,也紧承屈原香 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了许多寓有兴寄的作品。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 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 《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 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 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 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 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 的优良传统。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更 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 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读张籍古乐府》),实际上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 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代不乏人。

《诗经》的内容及地位

《诗经》的内容及地位

《诗经》的内容及地位《诗经》内容广泛,形象深刻地反映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中的情诗,或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相思之意,或赞扬对方的风采容貌,或描述幽会的情景,或表达女子的微妙心理,或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

《诗经》首开古诗“美刺”传统其端。

《颂》《雅》多为歌功颂德之作,有的颂帝王歌天命,有的颂扬文王之德。

与颂歌异调的是怨刺诗,如《相鼠》斥责在位的贵族统治者昏昧无耻,也有不少诗歌反映了社会下层被压迫人民的呼声,如《伐檀》《硕鼠》。

《诗经》中的农事诗以《七月》为代表。

其诗以叙事为主,生动地表现了一年四季农民的劳动生活,首创“四季歌”的形式。

通过诗人娓娓动听的叙述,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诗经》的战争诗集中歌颂了王师的声威、气概,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军事实力,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歌颂祖先为主。

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也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及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

赋、比、兴是前人总结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与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包括叙述、形容、联想、悬想、对话、心理刻画等。

比就是比方,包括比喻与象征。

兴,就是借对自然界的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事物先开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情感。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试述《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试述《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试述《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摘要:《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从言理的角度而言,其为后代文学确立了一种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比兴的手法。

从叙事角度而言,其为文学传统树立了一种文学精神,人文关怀;从抒情角度而言,其将中国文学导入到中和含蓄的审美路径中。

关键字:比兴、缘事而发、讽谏、哀而不伤一、比兴的表达手法比兴不仅是一种言理表达方式,后代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每遇难言之感、复杂之理,均借助此法表达内心微妙复杂之情思。

《诗经》中不少诗歌,在字句中透露思考的智慧,闪烁着理性地的光芒。

如:《幽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使媒求妇与执斧伐柯一样,都需借助外力达成目的,诗人以此作比,生动而贴切《诗经》中有此一语,后世人遂将为人做媒称为“伐柯”或“作伐”,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奴家愿为作伐,成其配偶。

如苏轼早年诗作《和子由绳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用雪泥鸿爪”这一物象做比人生中虽然有迹可寻,然又转瞬即逝。

偶然无定的不确定性,可说是《诗经》比附手法的成功沿用。

二、缘事而发的叙事特质这些作品,多为怨女弃妇,征夫戍卒,感于哀乐的生活真实记录。

存在于《诗经》中的这种普遍的生民悲叹,流露的是一种哀鳏寡的情怀,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人文精神闪光,并开启了后代诗歌人文关怀传统的先河。

借诗歌来关注个体生命,尤其是那些穷而无告者的心灵悲泣,正是《诗经》。

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如:怨女弃妇命运的悲叹。

《邺风谷风》一诗,丈夫新婚之时,亦是自己“行道迟迟,中心有违”的下堂之日,“宴尔新昏,不我屑矣”对前妻更是弃之如敝履。

自《诗经》大量出现咏叹弃妇悲苦命运的诗作之后,类似题材在后代的诗歌题材中亦反复出现。

汉乐府中的《上山采靡芜》亦是典型的弃妇诗,诗中“长跪问故夫,新人复如何”“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的问答,让人感受到弃妇的善良宽厚的同时愈发同情她无辜遭弃的命运。

关于诗经的资料

关于诗经的资料

关于诗经的资料摘要:一、诗经简介1.诗经的起源2.诗经的内容与分类3.诗经的地位与影响二、诗经的主要内容1.爱情诗2.史诗3.政治诗4.社会风俗诗5.哲理诗三、诗经的艺术特点1.形式美2.比兴手法3.语言风格四、诗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文化价值3.国际影响正文: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起源于西周初年,距今已有约3000 年的历史。

它包含了先秦时期的诸多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诗经简介诗经共有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

诗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劳动、战争、政治斗争等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二、诗经的主要内容诗经的内容广泛,涉及爱情、史诗、政治、社会风俗和哲理等多个方面。

其中,爱情诗如《关雎》、《蒹葭》等描绘了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热烈的爱情;史诗如《生民》、《公刘》等记录了古代英雄的业绩;政治诗如《荡》、《节南山》等反映了士人的忧患意识和政治批判;社会风俗诗如《七月》、《甫田》等描绘了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哲理诗如《卷耳》、《采薇》等传达了古人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形式美、比兴手法和语言风格上。

形式美体现在结构的整齐、韵律的和谐、字句的锤炼等方面;比兴手法是诗经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雎鸠的和谐鸣叫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语言风格以四言诗为主,简练明快,形象生动。

四、诗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石。

它对后世的文学、诗歌、辞赋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诗经也是研究先秦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在国际上,诗经也备受关注,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总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诗经》的成就与影响

《诗经》的成就与影响

《诗经》的成就与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进程中地位极为重要。

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序曲,后世各朝各代的诗歌无论是何种诗型,无论怎样繁荣,都无不蒙受它的影响。

它的地位如此重要,影响如此巨大,乃是由其本身所具备的重大成就所决定的。

首先,《诗经》建立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诗经》的出现,标志着前文学史时代从古代神话到诗歌的一个重大转折。

在此之前,文学的羽翼还翱翔在幻想的世界里,闪烁着传奇式的色彩和光芒。

从此以后,文学开始转移到对人生现实的充分注重上,进入到对生活现象的如实描写和对社会矛盾的如实反映上。

这说明基于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思维的进步以及创作经验的积累,真正的纯粹的文学开始形成和发展。

《诗经》中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广阔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真实地再现了客观现实。

它犹如一幅巨型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特别是《雅》诗、《风》诗中的许多诗篇,在内容意蕴上都富于民本思想和现实意义。

它们或者揭露了时弊,针砭了社会,或者讴歌了劳动,吟咏了爱情。

其中来自下层社会的对于统治者表示不平和反抗的诗篇,更是透过现象而显示了大动荡时代社会的本质,具有强烈的批判力量。

《诗经》的民本思想是后世现实主义诗篇最初的精神源头。

近如伟大诗人屈原,继承了《诗经》的批判精神,写出忧国忧民、与邪恶势力斗争的不朽诗篇。

远如两汉乐府诗歌以及建安诗歌的进步倾向都可以上溯到《诗经》。

而且,历代文人都往往揭出“风雅”,作为反对形式主义文学的旗帜。

例如唐代的陈子昂、李白为反对六朝浮艳诗风,而标举“风雅”;杜甫把“亲风雅”作为创作的座右铭,写出“三吏”、“三别”的著名诗作;白居易推尊“风雅”,掀起了新乐府运动。

这些都是《诗经》民本思想影响的结果。

其次,《诗经》的比兴手法是对诗歌艺术宝库的杰出贡献。

所谓赋、比、兴,是儒者根据《诗经》艺术所总结归纳出来的三种表现方法。

其中赋是铺陈其事而言之的意思,为赋诗行文中最常用的一般方法,比和兴则是《诗经》中大量运用,并取得显著艺术效果,同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两种方法。

诗经的文化传承与影响

诗经的文化传承与影响

诗经的文化传承与影响一、诗经的起源与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合,共收录了305篇不同风格和题材的诗歌作品。

它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一。

在谈论诗经的文化传承与影响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起源和背景。

诗经产生于中国周朝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是当时贵族社会中吟唱歌颂祭祀活动中的表达形式。

这些歌谣以描述人与自然、人际关系、爱情和社会伦理等主题为主,并通过简洁而优雅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与情感。

二、诗经对后世文化的影响1.文学作品:诗经给后世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与影响,在中国古代以及现代都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创作动力。

许多著名文人均从诗经中汲取灵感,并以其为基础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2.道德伦理:诗经中对于道德伦理的探讨与阐述,对后世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孝悌、忠信、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情境和人物塑造传达给读者,成为后世道德教育的重要来源。

3.音乐艺术:诗经的诗歌是以吟唱形式传承下来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音乐元素。

这些古老而优美的旋律,不仅影响了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有所启示。

4.社会观念:诗经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生活情感状态,并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这些作品促使人们思考社会公平正义、爱情婚姻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社会观念的形成。

三、诗经文化传承1.口耳相传:诗经最初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歌唱师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导年轻人唱诵诗歌,一代代传承下来。

这种传统的口耳相传形式使得诗经得以广泛流传,并在民间文化中保存至今。

2.书写与印刷:随着文字的发展,诗经逐渐被记录下来。

从最早的竹简、木牍到后来的纸质书籍,人们利用各种载体记录和保存诗经,确保它能够永久地流传下去。

而后世的印刷术更进一步加速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3.研究与翻译:自古以来,有很多学者对于诗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注释和解读。

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地位及现实意义

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地位及现实意义

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地位及现实意义《诗经》嘛,怎么说呢,它就像是古人送给我们的那本“情书”,这本书里全是生活的气息,心灵的触动。

想象一下,古人没有手机,没有微博,也没有今天这种五光十色的娱乐方式。

他们能怎么打发无聊的时光呢?当然是用文字啊!《诗经》里有爱情,有思念,有欢笑,也有眼泪。

它就是那种随手一翻,就能让你感同身受的经典作品,仿佛那些古老的声音穿越时空,回响在我们耳边。

你看,诗经它并不是一首一首的诗那么简单。

它就像是那个时代的“音乐大碟”,每一首诗都像是歌曲一样唱出来,节奏感和韵律感满满的。

你读《诗经》的时候,不自觉地就开始跟着它的韵律走,像是跟着老祖宗一起唱歌呢!别小看这些节奏,它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能把那个时代的情感、思想、甚至是生活的状态都带给你。

要知道,这本书里的诗,很多时候简直就是“短小精悍”,几句话就能把一个人的心思表露无遗,抑或是传递出千年未曾改变的情感。

《诗经》里的很多诗歌是表达爱情的,像《关雎》那样的经典,简直让人看了想叹息“古人真会撩人”。

说白了,这些爱情诗歌充满了浪漫与真挚。

你看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不是有点那种清新自然的气息?简单、直接却又不失深情。

没有那么复杂的套路,也没有深奥的哲理,只有一个个淳朴的人物和朴实的情感。

这种感觉啊,真的是打动人心的。

甚至在今天读来,依旧能感受到那种心跳加速的悸动。

《诗经》里其实不仅有爱情,它也有很多反映社会风貌的诗。

你瞧,像《豳风·小戎》这种描写生活的诗,勾画了古人过日子的景象,虽说是简简单单的词句,但你从中能感受到一种朴实无华的力量。

那种力与美啊,真的是让人心生敬畏。

古人把日常生活当作艺术,慢慢渗透到诗句里,像做饭、打理家务,甚至是田间劳作,都能变得诗意盎然。

你读它,不仅仅是在了解古人的日常,还是在感受他们如何在琐碎中找到了生活的美。

再说了,《诗经》本身的艺术成就,真心很高!它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音乐和语言的结合体。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了这种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

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特别是当他们反对文坛上形式主义倾向时,常常以恢复文雅相号召。

唐初陈子昂在诗歌革新运动中就是以“风雅不作”、“兴寄都绝”批判齐梁间诗的“采丽竞繁”;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以“别裁伪体亲风雅”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

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判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说它们“不过是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同时,他又总结了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要求,这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

《诗经》还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真正的诗歌首先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它有力地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去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增加了新的血液,有了新的进展。

在文学史上由于作家们向民歌学习,常常形成一个时代文学的革新,形成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高潮,魏晋五言诗的发展,唐代诗歌的繁荣,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由诗到词,由词到曲的文体转变,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诗经》对后代文学也有影响不好的一面。

它的不少雅诗和颂诗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庙堂文学和宫廷文学,后世封建文人正是把这些继承下来,用以歌颂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和祖先的“圣明”,成为他们献媚求宠的手段,历代礼乐制中所载的郊庙歌、燕射歌,以及虚夸的赋、颂、铭、秣等都是这一类作品。

诗经的艺术成就 有哪些影响

诗经的艺术成就 有哪些影响

诗经的艺术成就有哪些影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我国的诗歌发展留下了最为深远的影响,它的艺术成就历来获世人众口称颂,它的艺术风格也永远值得世人珍惜与借鉴。

诗经的艺术成就有哪些影响1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到《诗经》时,中国诗歌开始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创作格局,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式,也就是说,中国诗歌的真正起步,始于《诗经》时代。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

2诗经在国外的影响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在对外交流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越南据史书记载:李朝十世以《诗经》为科试内容,黎朝十二世科试以《小雅·青蝇》句为题,士人无不熟诵《诗经》。

从12世纪开始出现古越南文学多种译本,越南诗文、文学故事中广泛引用《诗经》诗句和典故,影响了越南文学的发展,某些成语并保存在现代越南语言中。

唐代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以后也不断有中国学者去日本讲学,从而促进了日本封建文化的发展。

第一个日译本出现于9世纪,以后选译、全译和评介未曾中断,译注、讲解、汉文名著翻刻,成为几个世纪的学术风气,使《诗经》广泛流传。

日本诗歌的发展与《诗经》有密切联系,和歌的诗体、内容和风格都深受《诗经》影响。

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也都有《诗经》译本。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一些经济文化发展迟缓的国家和地区,独立后迅速发展,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巴次大陆都正在传播《诗经》。

先秦:《诗经》之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先秦:《诗经》之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先秦:《诗经》之文学史地位及影响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其于后世文学之影响,如下:一、开创抒情传统。

多数篇章是抒情言志之作,只有少数叙事的史诗,此开辟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致后世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西方文学,叙事早熟。

古希腊虽有萨福,但抒情诗的时代则要等到十八世纪。

)2、缔造风雅精神。

何为“风雅”?《诗大序》解释为“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此为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此为雅。

”又言,“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由乃兴废之所也”;“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诱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以足戒,故曰风”。

(释:“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即把个体感受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衰联系起来,故闻风而知政。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即后文之论王政兴废,形,有比照意。

)《诗经》所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创作,如汉乐府缘事而发,建安诗人慷慨之音,魏晋士人对个体自由的追求等,其实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思辨:风雅、风骚、风流、风神、风韵)3、垂范比兴手法。

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均有深远影响。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渲染气氛,喻夫妻分离。

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由自然触及人情,兴中代比。

贺敬之“羊群走路靠头羊,陕北出了共产党”析略)主要参考资料:1、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版。

2、《文史知识》2010年第8期。

3、许志刚《诗经论略》,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4、《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

5、陈洪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第2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7、李家声《诗经全评全译》,华文出版社,2002年1月。

诗经的影响和意义

诗经的影响和意义

诗经的影响和意义
《诗经》的影响:1、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2、抒情诗传统;3、风雅与文学革新;4、赋比兴的垂范。

1、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对传统的承袭,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中的诗歌内容真实、生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2、抒情诗传统:《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是抒情诗,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感的追求和表达。

这种抒情诗的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3、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中的风雅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唐宋时期,文学革新运动中的许多作家都受到了《诗经》的启示,他们在创作中注重语言的美感和思想的深度,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4、赋比兴的垂范:《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采用了赋比兴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比拟,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赋比兴的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被推崇为垂范,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在古代的地位和影响如何?

《诗经》在古代的地位和影响如何?

《诗经》在古代的地位和影响如何?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在古代的地位和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地位:《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文化地位:《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

3. 教育地位:《诗经》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它的内容涉及到政治、道德、伦理、文学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4. 历史地位:《诗经》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诗经》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影响非常深远,它对中国古代文化、文学、教育、历史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抒传统风雅与革新比兴的垂范。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的优良传统,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

《卫风·氓》这类偏于叙述的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的,而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

《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

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风气。

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

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诗史”;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实际上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到清末黄遵宪,也代不乏人。

诗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概述《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即有标题又有文辞的)。

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

②孔子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③献诗说。

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

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诗经》 古代诗歌的美丽篇章

《诗经》 古代诗歌的美丽篇章

《诗经》古代诗歌的美丽篇章《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遗产之一,它记录了诸多先秦时期的民谣、赋诗和篇章,被誉为古代诗歌的美丽篇章。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诗经》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其在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诗经》的创作背景《诗经》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周朝的西周时期,大约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在这个时期,社会生活逐渐进入繁荣发展的阶段,人们开始用文字来记录生活和表达情感。

同时,诗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也逐渐崭露头角。

二、《诗经》的主要内容《诗经》共收集了305篇的诗歌作品,主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是民间歌谣的集合,以描绘乡野生活和哀思思念为主题;“雅”则体现了贵族阶级的生活和仪式;“颂”是对周王朝的歌颂与讴歌。

这些诗歌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音韵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以及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诗经》在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1. 文化遗产的宝库:《诗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宝库。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艺形式,更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2. 诗歌的雅俗共赏:《诗经》中的风、雅、颂三类诗歌,既有贵族阶层的娴熟雅致,也有平民百姓的真实感受。

这种雅俗共赏的特点,在古代和现代的诗歌创作中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3. 传承文化智慧:《诗经》融合了古代社会的智慧和精神内涵,深刻揭示了人类情感和生命哲理。

它的诗歌形式和思想内涵对中国古代文学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诗经的审美价值:《诗经》以其优美的音乐声韵、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这些诗歌以简洁朴素的方式,以及与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沉淀。

结语:无论是它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还是在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诗经》都是一部不可忽视的文化瑰宝。

它展示了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也激发了后世诗人的创作灵感。

在今天,我们可以通过《诗经》感受到古代诗歌的美丽篇章,也能在其中找到与现实生活的共鸣。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重大影响(本站推荐)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重大影响(本站推荐)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重大影响(本站推荐)第一篇:诗经对后世文学的重大影响(本站推荐)《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

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

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

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鲁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

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诗经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诗经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诗经一、诗经的地位和价值1.1 诗经的起源和发展•起源于西周时期的乐府歌辞和民间民歌•通过传承和编辑形成《诗经》1.2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音乐、戏剧产生深远影响•表达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1.3 诗经的价值与意义•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史料价值: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古代汉族的文化•美学价值:作为文学艺术的典范和瑰宝•心灵层面:引发读者共鸣,激发情感共振二、诗经的主题与风格2.1 主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感悟与思考•表达了古人对爱情、友情、亲情的探索与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变迁和人民的苦难2.2 风格•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注重音乐性和韵律感•借景抒怀,含蓄而富有意境•措辞质朴,形象生动三、诗经中的典籍3.1 《关雎》•描写了妇女的思乡之情和对丈夫的思念•通过《关雎》反映了当时的婚姻观念和男女关系3.2 《卜居》•反映了人民的贫苦生活和无奈的处境•揭示了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政治的不稳定3.3 《商颂》•对商代社会的赞美和思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贸易繁荣和政治稳定3.4 《周颂》•对周代社会的颂扬和思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和政治发展四、诗经的艺术魅力4.1 音乐艺术•诗经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音乐内涵和表现形式4.2 文学艺术•创新性地发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学艺术氛围,形成了独特的古体诗风4.3 人文情怀•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摹,展示了人性的美好和复杂•反映了古人的情感、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五、诗经的受众和传承5.1 诗经的受众•作为古代文化的经典,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都是诗经的受众•当代读者可以通过诗经来认识古代文化和古人思想5.2 诗经的传承•诗经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的•传统的文学教育中也会涉及对诗经的学习和解读5.3 当代诗经研究与创作•当代学者通过研究诗经,探索其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也有现代诗歌创作致力于借鉴诗经的艺术形式和主题六、总结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遗闲情的东西。

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了这种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

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特别是当他们反对文坛上形式主义倾向时,常常以恢复风雅相号召。

唐初陈子昂在诗歌革新运动中就是以“风雅不作”、“兴寄都绝”批判齐梁间诗的“采丽竞繁”;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以“别裁伪体亲风雅”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

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说它们“不过是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同时,他又总结了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要求,这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

《诗经》还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真正的诗歌首先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它有力地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去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增加了新的血液,有了新的进展。

在文学史上由于作家们向民歌学习,常常形成一个时代文学的革新,形成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高潮,魏晋五言诗的发展,唐代诗歌的繁荣,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由诗到词,由词到曲的文体转变,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诗经》对后代文学也有影响不好的一面。

它的不少雅诗和颂诗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庙堂文学和宫庭文学,后世封建文人正是把这些继承下来,用以歌颂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和祖先的“圣明”,成为他们献媚求宠的手段,历代礼乐志中所载的郊庙歌、燕射歌,以及虚夸的赋、颂、铭、诔等都是这一类作品。

由于《诗经》内容十分复杂,加上从汉代以来被定为儒家经典,历代经学家并作了种种歪曲的解释,《诗经》的真正面目被掩盖了,几乎完全变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厚人伦”、“美教化” 的说教工具。

但人民和历代的进步文人并没有完全被统治阶级散布的烟雾所迷惑,他们能够了解《诗经》的真正价值,继承并发扬它的传统,使诗歌成为自己的战斗武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6. 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
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
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
气息的重要原因
13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