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解读

合集下载

心理学的人性观与教育PPT课件

心理学的人性观与教育PPT课件

11
1.学生观 第一,学生是发展着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编辑版ppt
12
第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编辑版ppt
13
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
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胜任。”
编辑版ppt
5
三、模拟计算机的人与教育
认知心理学主要是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
的认知过程,探讨人是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学习和
储存只是、如何运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把学习过
程类比为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学习理论后来发展为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形成了抛锚式、认知学
心理学的人性观与教育 心理学视野中的人性与教育
心理学是基于对学科基础之一,也是其理论基
础之一。两者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并最终回归

自身的学科。
人性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对终点,心理
学为理解教育中的教与学提供了基础,导致了对教
育目的、教育方法、教师与学生及其关系的不同认
编辑版ppt
1
识。
一、橡皮泥似的孩子与教育
(计算机辅助教学),同时强调在教学、学习过程
中应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强化。
编辑版ppt
2
二、魔鬼驱使下的努力与教育
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性恶论出发,认为人的一切
行为受潜意识、本能冲动和欲望所驱使。快感的满
足总是诱惑着人们的所作所为,人们总是挣扎在欲
望与道德的冲突中。

心理学与人性的关系

心理学与人性的关系

心理学与人性的关系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对人性的本质和心理过程感兴趣。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与人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人性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和解释。

一、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是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证数据的。

通过实验和观察,心理学家们逐渐揭示了人性的一些基本特点。

例如,人们具有感知、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这些活动受到遗传、环境和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心理学等,来解释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心理学对人性的影响心理学对人性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和接纳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提供了依据。

通过心理学的知识,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例如,了解到心理压力是什么,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并帮助他人减轻心理负担。

此外,心理学还为诊断和治疗心理障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帮助人们重建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人性对心理学的挑战人性是复杂多样的,人们有不同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这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挑战。

由于人性的差异性,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心理学家们也在不断努力提高研究设计和方法的科学性,以减少这些影响。

四、心理学与人性的互动心理学与人性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关系。

心理学为人性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

同时,人性也影响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兴趣和需求促使心理学家们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心理学的不断发展。

五、心理学在社会中的应用心理学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学术领域,还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例如,心理学被应用于教育、企业管理、临床医学等领域。

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可以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员工效能、改善心理健康等。

心理学在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论心理学与人性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从人性的角度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从人性的角度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到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 。 行为主义学派只注 意研究人的外显行 为和只注意运用教育技术 、 而忽视对人 本身的研究。 虽然华生和斯金纳承认人与动物有一定的区
别, 但却没有划清人与动物的界 限。其一系列原理主要是 从对低等动物 的研究 中得 出。华生提 出的三种天生情绪 :
惧、 怒、 爱其 实 也根 植 于动 物性 。因而 , 行 为 主 义虽 具有 一
响到教育活动 的进展和成效 。 自从桑代克将教育心理学定 义为“ 研究人性的科学” 以来 , 各个主要教育心理学流派因 其人性观的不 同, 而在教育心理学 的短暂发展史上 留下了 不同的理论主张。本文拟通过澄清人之本性问题 , 分析各 主要教育心理学理论流派 的不同人性观 , 从而明晰 当代教

人之 本 性
教育心理学家的关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以马斯洛和罗杰
自从人有 了自我意识之后 , 就开始把 自己作为认识 的 对象 。 三千年前 ,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就昭示 出“ 认识你 自 己” 的铭文。 探讨教育心理学的“ 人性 ” 问题 , 首先必须清楚 “ 人I 生 ” 是什么 。 国内许 多学者认为“ 人性” 与“ 人的本质” 都 是探求人的存在的最根本 问题 , 因此将二者等同。由于 目 前探讨人性 问题多以马克思 的著作为依 据 , 若对 马、 恩著 作仔细钻研 , 则可看 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 人性” 与“ 人 的
关键 词 : 图分 类 号 : G 4 4 6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0 8 — 0 0 0 1 — 0 2
人类社会 的发展进步 、人类文 明的形成发展无 不以 “ 人” 为 核 心 。 因此 , 从 某 种 意 义上 说 , 人 是 人 类 文 明的 起 点, 人也将是人类文 明的终点 。 正 因为如此 , 人性问题便成 为人文科学进行研究应考虑 的首要 问题。 不同的人 文科学 会以不 同的人性观作为其研究的前提。 心理学作为一 门研 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规律的人文学科也同样须以

心理学中人性论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中人性论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中人性论的名词解释引言:在心理学领域中,关于人性的论述一直是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

人性论旨在探寻人类的本质、行为动机和心理特征。

本文将对心理学中人性论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机制。

一、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性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自于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们有一种内在的动机,渴望实现自己的潜力并追求个人成长。

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之后,追求自身潜能的一种状态。

它涉及到个体的自我认同、自我价值感以及对于自我成长的追求。

自我实现不仅是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属于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框架中的概念。

荣格认为,人的思维和行为不仅受到个体经验的影响,还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塑造。

集体无意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备的,源自于共享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无意识的层面。

它包括了共同的原型、符号和意象,可以解释为为什么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的潜意识和行为特征。

通过了解集体无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尔提出的,它探讨了人们面对信息和信念不一致时产生的心理不适感。

认知失调指的是个体在思想、信念或态度上出现矛盾,这种矛盾会引起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个体倾向于通过调整和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来减轻这种认知不一致引起的不适感。

认知失调理论提供了理解人们为什么会体验到情绪和行为上的不一致,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内部认知来恢复心理平衡的重要线索。

四、自概念:自概念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包括了个体对自我个体特征、身份、角色、目标和价值观的看法。

自概念可以由个体的个人经验、他人反馈以及社会比较等因素塑造。

一个健康的自概念有助于个体的内在稳定感、自尊心和幸福感的培养,同时也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育与人性心理学

教育与人性心理学

教育与人性心理学教育和人性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行为,是在人性心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而人性心理学又是对人类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教育和人性心理学在互相影响的基础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对人性心理的影响教育是对人们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指导和培养,其实质是对人进行心理活动的引导。

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念、意志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塑造人性心理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乐观的个性。

其次,教育还能够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自我认知差,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以此建立自尊、自爱、自信心。

通过教育,孩子能够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提高情商。

同时,教育也能够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二、人性心理学对教育的指导人性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对于教育教学也有着很大的参考作用。

首先,人性心理学能够指导教育教学的方法。

人性心理学强调主体性和主动性,教育应该符合人性心理,以启发式教学、民主教育为代表的主动式教学模式具有更好的引导作用。

其次,人性心理学能够指导教育教学的目标。

人性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行为、态度和情感的和谐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三、教育与人性心理学的结合教育与人性心理学的结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实现教育和人性心理学的有机结合,需要发挥科技创新、专业化教育的作用。

首先,教育要发挥创新的力量,通过创新性教育手段和创新性教育模式,可以更好满足学生人性化成长的需求。

其次,教育要注重专业化,构建人性心理学专业团队,制订具体可行的人性教育方案,推广适于人性化教育的技术手段。

四、结语最终,教育和人性心理学的结合,需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促进教育教学对学生人性心理的认识和重视,依靠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和发展,逐步向人性化、个性化、通达性发展。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张海钟[摘要]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也即人的基本性质或者属性。

虽然现当代的一切人文社会科学都研究人性,但都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

所以说,心理学其实是一门真正关于人性的最基础的科学。

心理学已经成为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性研究依托。

心理学就是人性学。

所谓人性化教育就是以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幸福为目的,符合人性、尊重人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体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都是在现当代心理学影响下,以人为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人性化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

人性化教育是对这些教育理念的最高概括。

[关键词]人性;人性化;心理学;人格;性格;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为了重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诚信社会,全面实现全民小康目标,我国社会科学界的学者越来越关注人本、人文、人性、人格等概念的研究。

然而,当代的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文学则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谈论人性,使得人性成为一个缺乏统一定义的概念。

同时,随着素质教育、主体教育、非智力心理能力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教育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呼之欲出,以人本、人文、人性、人格等作为关键词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期刊、专著、网络等媒体不断冲击着人的视觉,但是,人性化教育是不是就要不顾教育的现有物质条件和社会历史性,无原则地“以学生为本”,无限制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促使我们对人性、人性心理学、人性化教育的理论和现实根据、策略等问题做多学科的思考和研究。

一、人性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心理学理论总结可以认为,自从有了学术(包括科学研究)以来人性问题就成为与人相关的一切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只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都必须对人性作出回答,或者换句话说,一切人文社会科学家都是人性的科学家。

(一)古代东西方学者对人性的哲学、伦理学、教育学解释及其评价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善恶方面。

心理学与人性探索

心理学与人性探索

心理学与人性探索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它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旨在理解人类的行为模式和内在动机。

同时,心理学也探索了人性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的天性、人际关系、认知和情绪等。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人性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和研究领域。

一、心理学对人性的研究1.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从胚胎期到晚年期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变化。

该领域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人的天性和个人差异对发展的影响。

通过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退化,发展心理学揭示了人性与年龄、成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联。

2.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它通过心理测试和观察等方法,探索人的个体差异、性格特质及其形成的原因。

人格心理学理论中的经典模型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性的窗口。

3.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了人的社会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际关系、群体行为、道德判断等。

通过研究社会化过程和社会情境对人性的塑造,社会心理学揭示了个人行为与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论解释1. 自我实现理论自我实现理论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强调个体具有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

人类的天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生意义的追寻。

该理论强调个体在理解和发展自己的过程中,要接纳自己的个体差异和情感需求。

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这些需求构成了人的内在驱动力。

该理论指出,满足人的需求是实现人性潜能和幸福感的关键。

三、心理学对人性的实践应用1. 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学在临床咨询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个体可以解决心理问题、调整心理状态、增强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从而实现个体的自我成长和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心理学的黑暗面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

心理学的黑暗面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

心理学的黑暗面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心理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旨在理解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

然而,除了研究积极和健康的心理特征外,心理学也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

这个阴暗面涉及到人类的负面情绪、恶意行为和自我破坏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的黑暗面以及它们在人性中的具体体现。

一、自我欺骗和认知偏见人们往往会自欺欺人,无意识地对现实做出曲解,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自我形象。

这种自我欺骗常常通过认知偏见的形式出现。

认知偏见是指人们在感知、记忆和理解信息时出现的系统性错误。

例如,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找与自己观点相符的证据,忽视或削弱与之相悖的证据。

这种偏见使得人们对他人的看法产生扭曲,甚至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产生误判。

二、恶意行为与虐待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黑暗面是人的恶意行为和虐待。

研究表明,恶意行为往往与个体的自私和利己主义有关。

人们可能对他人施加身体、情感或心理上的虐待,以获取个人的满足感或权力。

一些心理疾病,如反社会人格障碍,也与恶意行为和虐待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暴力与侵犯心理学揭示了暴力行为和侵犯他人的黑暗面。

暴力行为包括肢体暴力和言语暴力,它们都反映了人们内心的冲动和暴力倾向。

人们可能因为自己的愤怒、嫉妒或不满情绪而采取暴力行为,对他人进行侵犯。

这种行为对受害者造成身体和情感上的创伤,并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四、伦理困境与道德选择心理学的黑暗面还涉及到伦理困境和道德选择。

当个体面临两难抉择时,他们往往会面临道德和伦理方面的挑战。

例如,一个人是否应该选择利用他人的弱点谋取个人利益?这种伦理困境揭示了人性中的道德困境和道德选择的复杂性。

面对心理学的黑暗面,我们需要认识到人性中的阴暗面并寻求解决之道。

首先,个体需要增强对自身的觉察和自我反思,以避免自我欺骗和认知偏见。

同时,我们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和个人责任意识的培养,以减少恶意行为和虐待的发生。

此外,社会也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以保护公众的权益,减少暴力和侵犯行为的发生。

心理学与人性的优点读后感

心理学与人性的优点读后感

心理学与人性的优点读后感这本书啊,就像是一个知心的老朋友,拍拍你的肩膀,然后告诉你那些藏在人性深处的小秘密,还有怎么把那些看似麻烦的心理问题变成自己的优点。

先说这个人性吧,以前我觉得人性就像个大迷宫,复杂得很。

但是这本书就像是给了我一张迷宫地图。

它告诉我人为什么会有那些七七八八的情绪,比如说恐惧、焦虑还有嫉妒。

以前我一焦虑就感觉自己像只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可书里一分析,我才知道焦虑这东西有时候就是大脑在提醒我,有事情需要我去准备、去解决了。

这就好像是身体里的一个小警钟,虽然响起来的时候有点烦人,但是其实是在帮我呢。

这样一来,我再焦虑的时候就不会光在那儿干着急,而是想着怎么把这个提醒变成动力,去把事情做好。

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人际交往中的人性也特别有意思。

就像我们在社交的时候,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这本来是个很正常的事儿,但是有时候就会因为太想被认可,搞得自己很累。

书里就讲了怎么在保持自我和获得他人认可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

我就想到自己以前为了融入一个小圈子,假装对一些不感兴趣的东西很感兴趣,结果自己心里别扭得很。

看了书之后我就明白,真正的朋友是会接受你本来的样子的,不需要这样委屈自己。

这就像突然解开了一个一直绑在自己身上的小绳子,一下子轻松多了。

还有书中讲的那些克服困难的方法,简直就是一套心理的“武功秘籍”。

比如说怎么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保持乐观。

以前我一碰到点难事,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开始垂头丧气。

现在我知道了,挫折其实就是成长的机会。

就像打游戏闯关一样,每过一关,自己就变得更强大。

这让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再是个胆小鬼,而是像个勇敢的小战士,想着怎么去战胜它,还能从中学到东西。

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自己和他人理解的新大门。

它让我知道,那些我以为的缺点,只要换个角度看,就能变成优点。

而且还教会我怎么更好地和自己相处,和周围的人相处。

就像给我的生活加了一层魔法,让我看啥都觉得更有意思,处理问题也更得心应手了。

心理学视角理解人性

心理学视角理解人性

心理学视角理解人性人性是人类各种心理和行为特点的总称,涵盖了人的思维、情感、动机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心理学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和观察,试图深入理解人性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人性的内在本质和人类行为的动因。

一、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性的复杂性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人类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性,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和特点。

心理学家通过对人性进行研究,希望找到一些普遍的规律,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们的行为。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特点1. 学习与塑造心理学认为,人性是在学习和塑造的过程中形成的。

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不断互动,接受信息和经验的输入,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

每个人的人性特点都受到了个人经历、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人性既具有利己主义的一面,也有利他主义的一面。

心理学发现,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体现出关心他人和服务社会的行为。

这不仅是出于道德和伦理的因素,也与人类社会的互助共存有关。

3. 自我实现与自我保护人性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也具备自我保护的本能。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们追求个人目标和满足基本需求的过程。

在实现自我潜能的同时,个体会采取一定的保护机制,避免受到心理上的伤害。

4. 不确定性容忍度人性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容忍度。

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的风险偏好程度和对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有所差异,这与个人性格、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三、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发展心理学研究还关注人性的发展与变化。

通过对不同阶段的人性特点进行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成长和变化过程。

1. 儿童发展儿童的人性特点与成人存在差异,通过对儿童的学习、社交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人性发展的规律。

例如,儿童在道德认知和情绪表达等方面的发展,对于理解人性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讲 人性与教育

第四讲 人性与教育

人性的等级观及其教育意义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董仲舒: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不教而善; 斗筲之性,只能为恶的;中民之性,可以 为善,可以为恶的. 韩愈:上品之性,善性;下品之性,恶性; (前两者不可改变)中品之性,可导而上 下.(可变) 朱熹: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古今中外的学者论人性,基本上是沿着 "善"与"恶"的价值思路去认识,形成 了"性善论"(孟子,卢梭),"性恶论" 性善论"(孟子,卢梭),"性恶论" (荀子,奥古斯丁),"性有善有恶论" (荀子,奥古斯丁),"性有善有恶论" (世硕,康德),"性无善无恶论" (世硕,康德),"性无善无恶论"(告 子,孔德).
霍布斯的性恶论和教育观
霍布斯认为人类的生存都是以贪欲为目的, 都是利己和自私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就像一场狼对狼的战争.霍布斯对教 育造就人寄予厚望,他认为,只有通过较 严格的管理和训导的方式才能使人的恶的 天性得到矫正和克制.社会也应该通过规 范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来限制人的恶的 天性膨胀.
荀子的"性恶论"和"外铄说" 荀子认为,在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与理 智,如果听任本能的发展而不加节制,必 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本恶.在荀子看 来,仁义礼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善端,它们是 仁义礼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善端, 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 外铄的教育观:教育即化性起伪.通过教 育,"涂之人可以为禹." 育,"涂之人可以为禹."

关于教育与人性问题的思考

关于教育与人性问题的思考

关于教育与人性问题的思考
人性是一种常态,而教育则可以有效地确保它不受扭曲。

教育指导人们从内心培养道德原则,明确如何按照社会伦理判断良善与恶劣,以及绤教导一个人对待一切事物的良善。

然而,现行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被质疑的问题:“为什么总是在教育的过程中,
人性往往被扭曲?”这说明,教育有一定的弊端,可能不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培养道
德原则。

毫无疑问,若教育者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心态理念,他们便无法引导学生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常常,教育者会把自己的主观想法传授给学生,这使得教育的含义可能会被扭曲,也使学生们在人格发展方面困难重重。

此外,在学校里,学生往往受到许多来自社会的压力,诸如来自家长、老师或朋友等等,他们容易受这些压力影响而拒绝自我发展,导致人性受到挤压或扭曲。

因此,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行动,积极探索并推广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旨在让学生们在尊重和保护人性原则的前提下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

首先,教育应以引导,倡导和自我发展为重点;其次,应创设条件,让学生们书写自己的人生经历,而不是填充别人的行写;最后,还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誉气,让学生们可以将真正的自我留给后人。

第一章 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

第一章 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

小资料:心理学的人性结构
人的“超人性”主要体现在“ 人的“超人性”主要体现在“人”在超越作为“人”的主 在超越作为“ 观愿望上。譬如有人追求“超凡脱俗” 追求“出世” 观愿望上。譬如有人追求“超凡脱俗”、追求“出世”都 可以理解为一种“超人性”的表现。 可以理解为一种“超人性”的表现。 人性的四种结构呈现的是一种层次结构, 人性的四种结构呈现的是一种层次结构,各个层次都 不是独立的,底下的层次是上面层次的基础, 不是独立的,底下的层次是上面层次的基础,服务于上面 那一层。 那一层。如下图
人的超人性 人的人性 人的动物性 人的物性
一、心理学与人性
(三)人性问题对应着心理学中的 两大核心问题
1、人的存在依据 即人为什么活着?人从哪里来? 2、人的终极关怀问题 即人应该怎样活着?
“心理学是研究人自身的一门主要科学,心理学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自身的一门主要科学, 研究要从人出发而又归结到人。 研究要从人出发而又归结到人。而心理学的根本任 务就是要科学地阐明人是什么, 务就是要科学地阐明人是什么,以求得对人的实质 有充分的正确的理解。 有充分的正确的理解。” ——潘菽 ——潘菽
返回
小资料:西文哲人的人性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人与动物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人是“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人与动物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人是“有理性 的动物” 但这并没有否定人的“非理性” 显然的另一层意思为: 的动物”,但这并没有否定人的“非理性”,显然的另一层意思为:人 仍将保留在生物的圈子里,直至保留在动物的种属里, 仍将保留在生物的圈子里,直至保留在动物的种属里,就肯定了人性中 所保留的性恶成分。 所保留的性恶成分。 德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兰德曼曾创造性地提出这样一个论点, 德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兰德曼曾创造性地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即人的非专 门化。他认为人不同于动物具有各种固定的本能, 门化。他认为人不同于动物具有各种固定的本能,人在本能方面是贫乏 自然没有规定人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但是, 的,自然没有规定人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但是,正是非专门化使得 人类较之于其他动物而言更具有对环境的普适能力 尼采在把人与其它生物的比较中同样提到了“人的不确定性” 尼采在把人与其它生物的比较中同样提到了“人的不确定性”,他认定 人是“尚未被确定的动物” 也就是说, 人是“尚未被确定的动物”。也就是说,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个预先建 立的理性过程。而大自然似乎只做完一半就让他上路了, 立的理性过程。而大自然似乎只做完一半就让他上路了,大自然把另一 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 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 同样的,卢梭在他的名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指出: 同样的,卢梭在他的名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指出: 各种禽兽只有它自己所固有的本能,但人也许不具备固有的本能, 各种禽兽只有它自己所固有的本能,但人也许不具备固有的本能,但却 能够逐渐取得各种禽兽的本能

人性与心理学

人性与心理学

人性与心理学人性是指人类共同的本质和特征,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人性与心理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性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并以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

一、人性的基本特征与心理学人性的基本特征涵盖了人类共同的本质和行为模式。

而心理学则关注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背后的因素。

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原因和动机,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人性的本质。

人性的基本特征包括自我保护本能、社会性和情感需求等。

这些特征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心理学通过探索人类的内心体验和行为反应,揭示了这些人性特征的根源和表现形式。

二、人性的影响力和心理学实践人性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同时也成为心理学实践的重要对象和研究领域。

1. 行为和情绪调控人性中的情绪需求和行为模式对个体的行为选择和情绪调控有着重要影响。

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类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模式,揭示了情绪的调节和行为的决策机制,进而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类的社会交往模式和人际关系问题,揭示了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动机。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人们改善人际关系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几个案例,旨在说明人性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1.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人性与心理学的重要交织点。

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和行为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子女的心理需求,从而提供更合适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2. 社会压力与心理健康社会压力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备受关注。

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压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人类对社会压力的应对机制,心理学提供了应对和缓解社会压力的方法和策略。

3. 正义感与行为道德人性中的正义感对个体的行为道德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对正义和道德行为的认知和评价机制。

对人性问题的教育学认识

对人性问题的教育学认识

对人性问题的教育学认识
人性问题是指人类共有的、深刻的、伦理性的问题,比如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幸福和人的自由等。

教育学的认识是指教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解释。

在教育学的认识中,人的本质通常被视为具有理性、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

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发展这些特质,并培养他们成为自主、自由和自立的个体。

人的价值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学认为人的价值应当基于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

因此,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尊重他人,并培养他们成为尊重他人权利的公民。

人的幸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学认为人的幸福来源于内心的和谐、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因此,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发展内心的和谐,并培养他们成为自我实现和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体。

最后,人的自由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学认为人的自由是基于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的,因此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发展自由意识,并培养他们成为尊重他人权利的公民。

教育还应当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并培养他们成为善良、公正和有责任感的公民。

在教育学的认识中,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发展为具有理性、自主性、自由意志的个体,并培养他们成为尊重他人权利的公民。

这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体验式学习等。

教育还应当注重个体差异,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教育应当尊重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独特优势。

心理教育课程学习总结解读心灵的密码心理教育的人性探索

心理教育课程学习总结解读心灵的密码心理教育的人性探索

心理教育课程学习总结解读心灵的密码心理教育的人性探索心理教育课程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探索并理解心灵深处密码的学科。

通过学习心理学原理和技巧,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文将对我在学习心理教育课程中的经验和心得进行总结和解读,探讨心理教育在人类人性探索中的重要性。

首先,心理教育课程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情感。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我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通过自我观察和反思,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强项和弱点。

例如,我之前常常会因为他人的批评而感到沮丧,但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而不是因为我本身有问题。

因此,我能够更好地接受自己,并努力提升自我价值感。

其次,心理教育课程帮助我学会与他人更有效地沟通。

在人际关系中,有效的沟通是解决问题和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

通过学习心理学中的沟通技巧,我了解到有效沟通需要倾听、理解和表达。

在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沟通训练,如情绪表达、冲突管理等,这些训练使我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并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通过与他人沟通的实践,我发现积极的言语和非语言表达会产生更好的沟通效果,能够增强人际关系的质量。

此外,心理教育课程还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管理压力和情绪。

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情绪困扰。

学会处理这些情绪和压力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心理学中的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技巧,我掌握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减轻压力和调整情绪。

例如,当我感到压力很大时,我会选择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锻炼、阅读等,这些活动有助于释放压力和平衡情绪。

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最后,心理教育课程对于人性的探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的核心在于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如何理解人性

如何理解人性

如何理解人性人性是指人类的基本性格特点、人的本质和内在的无意识。

它是一个广泛的哲学概念,涵盖很多方面,如情感、决策、行为和价值观等。

在理解人性时,我们需要探究人类本质和行为背后的原因,以便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现象。

一、人性的本质人性的本质是指人们固有的天性和能力,以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性的本质是生物学的、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同时的,包括生理上的需求,如食物、水和庇护,以及发展心理和社会的需求,如交友、爱和自我肯定等。

人性的本质是由一个人成长和遭遇过的经历决定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经历,因此每个人所理解的人性将有所不同。

人类基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人性的永久影响有多大尚有待研究。

二、人性的行为人性行为可以被描述为各种行为模式和集合,它们反映了我们的动机和驱动力。

这些行为包括物质上和非物质上的一切,如追求生存和繁殖、社交、学习、艺术和精神追求等。

人性行为被认为是哲学和科学的重点之一,因为理解人类行为和动机是发现和预测人类的未来的关键。

科学研究已证明了人们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的决策取向。

同样,心理健康的人倾向于为他们所服务的事业、他们所爱的人、他们的家人等追求品德上的价值和目标,这可以是人性优质的一部分。

三、人性的存在人性的存在指的是一个人的存在本身。

人性是体验和感觉到自我存在的结果。

人们存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他们存在过,而存在的过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使人们看到和经历世界中的变化和复杂性。

一个人的存在可以被视为一种个人性,一条生命旅程,而这条旅程会被困惑、挑战和丰富。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应该选择如何生活和如何与其他人合作,并且关注自己的困难和欢乐,体验世界和自身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四、如何理解人性理解人性是通过对人类问题的研究,如动机、幸福、悲伤、锻炼等等。

它是一种哲学和文化价值观,可以帮助领导者、教育家、心理医生和每个个体更好地管理和适应日常生活中的挑战。

在理解人性时,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并学习到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个体和集体样本,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感觉、思想和情感保持高度自我意识。

第一章 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

第一章 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

小资料: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人的作用,认为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人是决定因素,在生产过程 中处于主导地位。其基本观点是:
1、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①人具有自然属性。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是自然界中生物的 一支。人同其他动物一样,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都需要饮食、运动、睡眠;都需要新陈 代谢,人同自然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与动物没有区别,其生存要服从 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这是人的动物性特征。 ②人具有社会属性。因为人是社会的一员,他生活在社会中,他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 会环境,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社会性是人与 动物的根本区别。例如,人能劳动,善于制造:具,能有目的地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 人有语言、文字,有思想意识、有爱憎之情;人不仅有自然的或生理的需要,而且还有社会 的需要、精神的需要。 所以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的统一。没有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就无法存在。人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人的本质,因而我们讲人的本质或本性,主 要就是指人的社会属性。
人性观
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 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 心理学视野中的人性与教育 心理学人性观与当代教育
目标要求
➢ 1、理解人性的含义,认识心理学与 人性的关系
➢ 2、认识了解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认 识,掌握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
➢ 3、认识了解心理学中不同人性取向 的人性观与教育的关系。
人类较之于其他动物而言更具有对环境的普适能力
尼采在把人与其它生物的比较中同样提到了“人的不确定性”,他认定 人是“尚未被确定的动物”。也就是说,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个预先建 立的理性过程。而大自然似乎只做完一半就让他上路了,大自然把另一 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

人性解读的心理学研究

人性解读的心理学研究

人性解读的心理学研究人性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对人性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情感和思维的本质。

心理学研究人性的过程中,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人的基本需求、动机和价值观等。

本文将探讨人性解读的心理学研究,以期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人的基本需求人的基本需求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基本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两个方面。

生理需求是指人类为了维持生命而必须满足的需求,如食物、水和睡眠等。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逐渐满足的,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心理需求是指人类为了满足心理上的愉悦和成长而需要的需求,如关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情感。

例如,一个人如果长期缺乏关爱和尊重,可能会产生自卑和孤独的情感,进而影响到其行为和社交能力。

二、人的动机动机是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是人们追求目标和满足需求的动力源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个方面。

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出于内心的兴趣和乐趣而进行某种行为。

内在动机的特点是自主性和自我激励性,人们在追求内在动机时会感到快乐和满足。

例如,一个人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会主动学习和演奏乐器,这就是内在动机的体现。

外在动机是指人们出于外部奖励和压力而进行某种行为。

外在动机的特点是外在驱动和外界激励,人们在追求外在动机时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为了得到奖励而努力学习,这就是外在动机的体现。

心理学研究发现,内在动机对人的行为和情感有着积极的影响,而过多地依赖外在动机可能会导致动机的衰减和情感的消极变化。

三、人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好的、重要的和有意义的事物的评价和取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张海钟[摘要]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也即人的基本性质或者属性。

虽然现当代的一切人文社会科学都研究人性,但都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

所以说,心理学其实是一门真正关于人性的最基础的科学。

心理学已经成为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性研究依托。

心理学就是人性学。

所谓人性化教育就是以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幸福为目的,符合人性、尊重人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体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都是在现当代心理学影响下,以人为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人性化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

人性化教育是对这些教育理念的最高概括。

[关键词]人性;人性化;心理学;人格;性格;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为了重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诚信社会,全面实现全民小康目标,我国社会科学界的学者越来越关注人本、人文、人性、人格等概念的研究。

然而,当代的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文学则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谈论人性,使得人性成为一个缺乏统一定义的概念。

同时,随着素质教育、主体教育、非智力心理能力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教育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呼之欲出,以人本、人文、人性、人格等作为关键词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期刊、专著、网络等媒体不断冲击着人的视觉,但是,人性化教育是不是就要不顾教育的现有物质条件和社会历史性,无原则地“以学生为本”,无限制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促使我们对人性、人性心理学、人性化教育的理论和现实根据、策略等问题做多学科的思考和研究。

一、人性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心理学理论总结可以认为,自从有了学术(包括科学研究)以来人性问题就成为与人相关的一切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只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都必须对人性作出回答,或者换句话说,一切人文社会科学家都是人性的科学家。

(一)古代东西方学者对人性的哲学、伦理学、教育学解释及其评价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善恶方面。

孔子在《论语》中认为,人“性相近,习相远”,虽然没有提出善恶问题,但却为后世的善恶争论提供了开端。

“性相近”成为性善论的发端,“习相远”成为性恶论的发端。

自此以后人性善恶问题的争论贯穿一部中国学术史。

有的学者如孟子、张轼、陆九渊、蔡沈、陈确、黄宗曦等认为,人性是善的,也即利他的,或者至少是利己不损他的。

有的学者如荀子、韩非子则认为,人性是恶的,也即利己的,或者至少是损他而不利己的。

有的学者如告不害、王令、苏轼、廖燕、严复等则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或者说无善又无恶。

有的学者如世硕、扬雄等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或者善恶混合。

还有的学者如董仲舒、王充、荀悦、韩愈、司马光等认为,人性可以分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从而提出性三品学说,以回避善恶问题。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自然人性论,如老聃、庄周、陈亮、傅山等;性情论,如刘勰、王安石、罗钦顺等;人性即气质论,如王廷相、吴廷翰、颜元等。

[1][2]西方古代关于人性的研究与中国古代十分不同。

从德谟克利特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都没有提出人性问题。

他们只是在著作和论辩中创立了理性、理念、灵魂这样一些概念。

但是,柏拉图将灵魂区分为情欲、意气、理性;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区分为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这本身就是人性的研究[3]。

古希腊文明之后,西方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封建的中世纪社会。

宗教神学家以原罪论为基础,创立了一整套束缚人性的身心规范,使人异化为宗教的奴隶。

休谟曾经写过一本《人性论》,从中可以推断出性恶论,但并没有直接使用善恶这样的词汇。

文艺复兴时期,大批的思想家、艺术家以复兴古希腊文明和罗马文化为旗帜,倡导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思想,他们认为理性是人的本性。

他们宣扬用人力对抗神力,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

但是,此时的理性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哲学中与感性相对的理性,它实际上指的是与神性相对的人性,是人天生就应当张扬的自然属性以及应当得到承认的尊严、自由、价值,应当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的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后的哲学家、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笛卡儿、斯宾诺沙、裴斯泰洛齐、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杜威等基本上都没有直接以人性概念为研究对象,也没有直接提出人性善恶问题。

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人性问题,因而才有白板学说、超人哲学、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等学派。

但细察东西方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每个学者在谈论人性时,对人性的定义立场和视角是不同的。

有的学者所谈人性是纯粹的人的自然性;有的学者所谈人性是纯粹的人的社会性;有的既讲自然性又讲社会性;有的在讲人性的现实表现,有的却在讲人性的发端原因。

有的在谈人的天然本能之性,有的却在讲人的后天习得之性。

因此争论永无休止[4]。

苏富忠教授将历史上的人性论区分为发生论的人性观、本质论的人性观、规定性的人性观十分有理。

[5] 总而言之,“中国的人性论出自于天人关系,而且大都在伦理的范畴内进行探索;古希腊的灵魂说却启发人们去探索生理与心理的关系……。

”笔者认为,人性本身是无所谓善恶的,只是当人性中的某些特质在社会生活中转换为行为方式,对他人发生或有利或有害的影响时才有善恶问题。

善恶是我们对利他和利己行为的道德定义。

所以善恶其实是一对虚假概念。

古代的哲学家从道德中心主义出发,把善等同于利他而损己,把恶等同于利己而损他;然后又把自然性等同于恶,把社会性等同于善。

我们认为,善恶概念和自然性社会性概念之间应当是二维关系。

既有自然天生的利他性,也有自然天生的利己性;既有社会习得的利他性,也有社会习得的利己性。

无论从自然本性还是从社会本性上看,人都是利他的善性与利己的恶性的统一。

[7](二)西方现代学者对人性的生物学、心理学、管理学解释及其评价自20世纪以来的一些生物学家、心理学家高度关注人性问题,比如高尔顿、达尔文、华生、佛罗伊德等,分别从自己的学术角度,研究了人性问题。

其中达尔文从进化论的立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因而人性本恶,否则人类便要灭种。

英国习性学家洛伦兹在《攻击与人性》中,把人性中的许多行为归结为动物的本能行为。

精神分析学心理学家佛罗伊德认为人性本恶,这种“恶”主要指人的自然本能,包括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其中前者又包括维持个体生命的饮食本能和维持种族延续的性欲本能。

这些本能反映在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即是恶的本我(伊特),它与社会道德、法律、习俗等内化成的善的超我是冲突对抗的。

文明主要表现为社会道德、法律、习俗,它是本能人性的大敌[8]。

行为主义者华生、托尔曼、斯金纳、班杜拉等虽然也在研究人性,但从未直接讨论过人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坚信人性是善良的,他批评行为主义者和精神分析学说把心理学引入歧途。

他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尊严、价值;他主张心理学是人性的科学。

社会在满足人的缺失性需要的同时,应当考虑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也即人的自我实现需要,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潜在能力,以贡献社会,并获得尊严和价值。

与他同属一个学派的罗杰斯也是一个性善论者,因为这一思想基础,他创立的理解、尊重、同感等为原则的当事人中心心理治疗理论获得了成功。

然而,他们的学术同盟罗洛·梅却是一个性恶论者,为此,还与罗杰斯发生了激烈的辩论[9]。

20世纪前半期,西方的企业家为提高经济效益而邀请管理学家对企业员工工作动机和行为进行大规模实证研究,研究的结论使得企业家终于认识到了人的研究的重要性,以至到20世纪中后期,管理学理论体系基本上成为管理心理学体系。

当代的管理心理学家所著的教科书把人性假设的理论发展与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相连接,作为管理心理学的开篇章节。

最初的管理学家坚持经济人的人性假设,认为人都是自私的、懒惰的、爱钱的,既有奴性又有反叛性的、趋乐避苦的,所以建议资本家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策略来提高效益。

后来的研究结论使管理学家认识到,人除了有经济需求还有社会需求,人的生理需要获得一定满足之后,就会有一定的交往需要,希望有归属感,有人际安全感,希望同事之间建立和谐的友情,于是有了社会人的人性假设。

随后的一系列研究发现,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后,人们还希望在团体中有一定的地位,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团体作出贡献,获得大家的尊重,活得更有价值。

于是,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理论获得总结,心理学日益进入管理学。

直到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导下的管理学界才真正认识到,人性是复杂的,同一环境中,不同民族、国家、区域、性别、年龄、地位的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不同需求的员工应当采取不同的管理和动机行为激励策略。

这一理论后称为权变理论,标志着管理心理学关于人性的假设理论走向成熟[10]。

总结20世纪的人性研究,无论是生物学还是心理学或者管理学,对人性的研究体现了多学科特点。

不同学科的专家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性的本质。

我们认为,对人性理解最好的还是马斯洛的理论。

管理心理学的权变理论实际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运用。

但是人性善良还是恶毒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这反证了我们在前文提出的观点的合理性。

(三)当代东西方学者对人性的伦理学、教育学、法学、文学解释及其评价当代学者虽然已经摆脱了古代、现代学者对人性的善恶解释局限,有了人性的新的阐释,但不同学科仍然存在不同的理解。

伦理学家、德育学家坚持着善恶二分法,但已经将性格或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纳入人性的范畴;教育学家关于人性的解释则不同于伦理学家,人性似乎已经成为人的生理心理规律的代名词;法学家在对法律案例进行剖析时也用人性这个概念,但通常指的是人的良心和尊严,所谓司法的人性化主要是指在司法中要把犯人当人来看待;文学家或者作家们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使用“人性”这个词,但也是与“兽性”相对应而使用,改革开放以前几十年,作家们不敢提人性,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高大全,自从刘再复提出性格二重论之后,作家们所讲和所描述的人性越来越接近人性的本来面目。

卡耐基所著《人性的弱点》所谓的人性主要是指人的心理特点。

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人性”概念,有时指人的良心特别是同情心,比如人性泯灭;有时则指人的心理特点或规律,比如某某动物不通人性。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国家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方针和企业事业单位提出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教育、人性化经营、人性化司法、人性化服务理念,人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进一步混乱。

大家都在讲人性化、人本化,讲以人为本,比如电脑和网络设计的人性化;公路、铁路、地铁设计人性化;司法、执法、监狱管理的人性化,手机、家具设计人性化等,就连电脑病毒的制作也高呼人性化,但很少有学者对人性做出定义,即使有定义,也是描述性的。

根据理念背后的具体操作方案推测,人性化就是让人更舒服、更方便;为人所用的各种工具更符合人的身体心理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