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史观的现实意义
群众史观的当代阐释

群众史观的当代阐释作者:夏文斌来源:《前线》2014年第02期马克思主义自其产生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不仅引起了人类学术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更带来了世界现实格局的巨大变化,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步。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践中提出并坚持群众史观,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从而找到了一条不同于英雄史观的历史进步轨迹。
同样,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所以能在艰难困苦中最终取得胜利,也在于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武装头脑,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群策群力,攻坚克难。
历史已充分证明,只要坚持群众史观,我们党就一定充满活力和创造性;忽略群众史观,党和事业就会受到重创。
在为民中把握历史创造的主体和动力“为民”是我们党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内在生命力的深刻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不是帝王将相,不是个别领袖人物,而是广大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
列宁早就指出:“不吸引更多的人民阶层参加社会建设,不激发一直沉睡的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就谈不上什么革命的改革。
”因此,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只有从群众史观的哲学层面深刻把握我们党的事业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才能从理论源头上全面把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和时代意义。
我们党强调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这一基本判断,不是来自于领导对群众的恩赐,而是基于我们党对历史创造主体的深刻认识。
要真正坚持群众史观这一基本论断,需要在实践中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一话题,长期以来在英雄史观者的眼中被屏蔽了,在当下一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者眼中也被忽略了。
在他们看来,人民群众的眼光是短浅的,不可能真正触摸到历史进步的脉搏,需要领导和理论家替老百姓做主。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发布时间:2022-08-23T03:46:24.152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4月第8期作者:盛积贤[导读]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理论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集中体现,盛积贤武警警官学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摘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理论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内容。
对马克思群众观进行研究,深入把握其形成轨迹,对于加深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革命影响,全体党员自觉实践群众路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是经过历史验证正确科学的理论,具有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这一观点是马克思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中重要作用做出的系统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一是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历史生活。
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历史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人类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
为了生存下去,首先人们必须解决生产物质材料的需求。
人民创造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物质财富的活动,是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在实践生产过程中,劳动人民在日积月累下,有了很多丰富的经验,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改进完善各种生产工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提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活的持续发展。
因此,劳动人民成为社会发展和促进生产的结果的最后决定性力量和中坚力量。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语言、写作、艺术、科学等社会生活的精神财富。
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脑力工作者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将会越大。
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可以看出,物质财富是精神财富得以创造的重要基础,如果没了物质条件,那么人们就无法生存,那么不管是科学文化,还是艺术创造都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应当尊重所有物质与精神财务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
二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促进社会历史发展。
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基本观点

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基本观点首先,让我们来解释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基本观点。
这两种观点都是历史学上的观点,用于解释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意义和影响。
1. 群众史观:群众史观认为历史的进程主要是由广大群众的力量所推动和决定的。
按照群众史观的观点,历史的发展不是由个别英雄或统治者的决策所主导,而是由广大群众的意愿和行动所决定的。
群众史观强调社会集体的力量和作用,认为历史的进程是由群众的意识和行动所决定的。
在群众史观下,社会变革和历史转折点是由群众运动和群众力量所推动的。
2. 英雄史观:相对于群众史观,英雄史观认为历史进程中个别英雄或伟大人物的作用和贡献是至关重要的。
英雄史观认为历史的进程是由个别英雄和伟大人物的决策和领导所主导的。
英雄史观将历史事件和发展归因于个人的英勇和智慧,强调个人的决策和行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在英雄史观下,伟大的领袖和英雄被视为历史进程的关键推动者。
这两种观点有着不同的重点和偏向,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实际上,在历史研究中,有时候可以同时运用这两种观点来解释和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群众史观强调广大群众的作用和影响,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群众运动和群众力量所推动的。
群众史观关注社会的底层力量和社会运动的动力源泉。
它强调社会变革是由广大群众的觉醒和行动所推动的,而不是由个别英雄的决策所主导的。
群众史观认为,群众的意识觉醒和集体行动是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相比之下,英雄史观则注重个别英雄和伟大人物的作用和贡献。
英雄史观将历史的进程归因于个人的英勇和智慧,将伟大领袖和英雄视为历史进程的推动者。
英雄史观认为,历史的转折点和重要事件是由个别英雄的决策和领导所引起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并不是彼此排斥的观点。
实际上,在历史研究中,这两种观点经常被同时运用来解释和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进程常常是由广大群众的行动和个别英雄的决策所共同推动的。
群众的行动可以促使个别英雄的崛起和发挥作用,而个别英雄的决策和领导也可以引领广大群众的行动。
群众史观的当代价值

群众史观的当代价值
群众史观是指以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力量的一种历史观。
它强调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努力和付出。
在当代社会,群众史观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群众史观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历史。
通过群众史观,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上那些被忽略的、被边缘化的群体的历史经验和贡献。
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很多劳动人民、妇女、贫苦农民等被压迫阶层的历史经验和抗争历程,往往被官方历史所忽略,而群众史观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历史。
其次,群众史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社会。
群众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努力和付出,因此它强调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力量和作用。
在当代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都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着贡献,而群众史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尊重这些贡献。
最后,群众史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历史的发展。
群众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因此它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
在当代社会,如果我们能够保持群众史观的理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鼓励人民群众的创造性,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推进历史的发展,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群众史观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它,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
史,更好地认识当代社会,更好地推进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群众史观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群众史观的论述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对群众史观进行了论述。
他认为,群众史观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发展的真正规律。
马克思认为,群众史观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的发展是由广大劳动群众驱动的。
他认为,历史是由劳动创造的,而非由少数富裕阶级所创造。
因此,要了解社会发展的真正规律,就必须从广大劳动群众的角度出发,而非从少数富裕阶级的角度出发。
马克思还认为,群众史观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非个人意志或偶然事件。
他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并且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驱动的。
因此,要了解社会发展的真正规律,就必须从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角度出发,而非从个人意志或偶然事件的角度出发。
在马克思的群众史观中,社会的发展是由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力发展驱动的。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决定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
因此,要了解社会发展的真正规律,就必须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出发。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驱动的。
他认为,社会经济制度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又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限制的总的来说,马克思的群众史观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分析方法,它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从广大劳动群众的角度出发,从而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发展的真正规律。
它还强调了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从而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社会发展的方法。
中国 人民史观

中国人民史观
中国人民史观,是一种独特的历史观念,它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历史经验之中。
这种史观强调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在中国人民史观的视野下,历史不再是王侯将相的家谱,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史、斗争史。
它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和思想观念,揭示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作用。
这种史观强调,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人民史观还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它认为,中国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任务。
同时,历史发展也是有规律的,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在当今时代,中国人民史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中国人民史观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价值的历史观念。
它强调了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为我们认识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简述群众史观

简述群众史观
群众史观是一种将重点放在社会大众及其观念、行为特点、散文风格以及群体本身发展上的史学思维。
它充分考虑了大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挑战了传统史学被动观念,关注主要经济阶层的观点,将大众的经历从被动的境况变成主动的角色。
群众史观的理论,及其所表达的主要概念是“以群众为中心”,它从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对普通大众的介入出发,以此来反激传统史学的君主和统治阶层的观念,但并不把这种意识形态定为经典,而是以大众史、社会史、思潮史等多元文化的一种多维思维来发展,以此来提供一种历史上可以得到有利有助且不受局限性的各种视角。
su来审视和诠释历史过程,旨在寻找出历史发展的真实本质;通过研究大众的文化文本,揭示出当代历史的根源;通过解决社会现象的文化内涵,做出主观评价。
群众史观把经济社会变迁和历史性变化与人文文化和社会阶层变化联系起来,强调历史事件的整体性,认为社会发展不仅是一种外部力量对个人特征的影响,更要考虑个人特征、行为方式和集体经验共同地构成一种历史性连续性 Your。
群众史观强调大众史通过研究大众的思想、行为以及思想形式的变化来分析历史中出现的重大社会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1. 群众史观的概念群众史观是指通过对群众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的观察研究,深化对群众主体作用的认识,将群众作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群众史观认为,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只有深入研究群众实践和群众运动,才能真实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2. 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2.1. 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他们的实际活动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群众的智慧、创造力和主动性是历史变迁的根本动力。
2.2. 历史是群众创造的历史不是个别英雄或统治阶级的个人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广大群众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历史的进程是群众的实践活动和斗争的结果,是无数个体和群体的微小力量汇聚而成的。
2.3. 群众实践是历史的基础群众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基石,只有深入群众实践,才能真实反映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经验总结是发展和变革的动力源泉。
3. 群众史观的应用群众史观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和群众工作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群众史观的应用案例:3.1. 广泛调查研究通过对广大群众的实践活动进行观察和调查研究,获取真实的信息和数据。
这些调研结果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参考,使政策更加符合群众的实际需求。
3.2. 增强群众参与意识积极开展群众性活动,鼓励广大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性。
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3. 发挥群众力量充分发挥群众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通过组织群众运动,激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历史的主动者。
3.4. 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倾听群众的声音,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只有把群众的意见和利益纳入考虑,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结论群众史观是对群众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和理论,它认为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课件

英雄史观的起源与演变
英雄史观起源于古代,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 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有限,因此将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视为 神或英雄,认为他们具有超凡的能力和智慧,能够决定历史 的走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逐渐深入 ,英雄史观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然而,在某些时期和某些 领域,英雄史观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VS
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分析和评 价历史事件和人物,以获得更加全面 和准确的认识。
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认识
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不断深化对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认识和理解。
在实践中,应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英雄人物的作用,同时也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演变
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了“公意”概念,认为人民是历史 的创造者,而不是君主或贵族。这一思想对后来的群众史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群众史观得到了更系统、更科学的阐述和发展。
群众史观的主要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他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 的发展不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所决定的,而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所推动的。
英雄史观的主要观点
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 所推动和决定的,这些英雄人物具有 超凡的能力和智慧,能够决定历史的 走向。
英雄史观通常将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视 为神或英雄,认为他们具有超凡的能 力和智慧,能够创造历史、改变世界 。
英雄史观强调英雄的个性、意志和才 能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而人民群众则 被视为历史的被动接受者和配角。
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群众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它是在继承马克思的内容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观。
这一理论强调了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认为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群众史观关注普通人们,把他们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
据群众史观认为,全民参与到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积累的历史经验将给集体的生活
和发展带来重要的改变,使技术,制度和社会关系发生转变,从而促进未
来的发展。
一方面,群众史观体现了物质文化的社会转移,把人的精神凝结成一
种有形的现象,即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从而丰富和发展社会文化。
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还主张,人们面对过去感受未来,而今天则正是今天,
而非昨天或今天之后,人民面对当今问题,同时还应考虑历史过程和启示。
历史是一种动态过程,它不仅为过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同时还要对未来
采取适当的策略,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取未来的启发。
在中国,群众史观的概念一直备受青睐。
孙中山思想阐述了中国历史
的群众性特征,并将群众史观融入到改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由此可见,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群众史观对历史的认知、对现实的理解、对发展的预测,甚至对如何看待历史,特别是看待历史的态度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只
有正确理解群众史观,才能深刻反思历史,理解历史、把握历史、发展历史。
论群众史观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论群众史观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共产党宣言》中的群众史观及其理论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要写作《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回答现实中的阶级斗争,回答为什么会存在阶级斗争,根源是什么、结局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回答了这些问题的根源。
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消极等待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自行消亡,还是依靠人的活动,依靠人去解决?是依靠人的精神力量,还是依靠物质力量?是依靠少数人的活动,还是依靠大多数人的活动去解决?这就提出了一个历史观问题。
马克思主义之前占统治地位的是英雄史观。
这种历史观主要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历史就是精神创造的历史。
它又区分客观精神创造的历史如上帝、神、绝对精神等,再有就是主观精神即人的主观意志、主观动机创造的。
二就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是少数权力者、统治者、大人物。
普通群众、大多数人在权力者面前只能是任人宰割的奴隶、群氓,这种关系不可颠倒。
奴隶文化、封建文化本质是英雄史观文化,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以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历史观本质也是英雄史观文化,如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消灭私有制”,但他们主张依靠思想家、理论家自身的试验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发现阶级斗争的客观现象后,发现阶级斗争、阶级剥削压迫的经济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度。
因此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和消灭阶级。
由此必须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
这种历史观主张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不因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同时,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这种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一方面是改造自然,一方面是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即阶级斗争的实践活动。
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这个观点就是群众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写作《宣言》之前,基本上确立了群众史观的基本思想。
一、《共产党宣言》之前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史观1、阐明理论的批判不能代替群众的批判斗争。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唯物史观包括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群众史观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提出的,但不完全等于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还包括社会构成和社会发展规律等.
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从而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领导群众夺取胜利.《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不朽着作就曾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总是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它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目标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丝毫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及意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及意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理。
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反对了历史唯心主义和英雄史观的宣扬,为人民群众的自觉主动参与社会变革提供了指导和动力。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力量的创造者和承受者。
在社会生产中,人民群众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他们的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在社会变革中,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他们通过自发组织和行动,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历史上无论是农民起义、工人运动还是民主革命,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推动。
其次,人民群众是历史进程的创造者。
社会历史是一个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过程。
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实践、社会实践和文化实践,不断创造和积累新的经验和知识。
他们是历史的实践者,通过实践的改造和创造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
无论是科技发展、经济建设还是文化传承,都是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实现的。
再次,人民群众是变革的主体。
社会的变革和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推动。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他们是社会的主人。
只有当人民群众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的变革,争取自己的权益,推动社会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个人价值的基础。
最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判断者。
人民群众是评价历史的最终标准和裁判。
历史的真实和公正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评价和认同来实现。
历史的进步和成就只有经过人民群众的检验才能得到真正的肯定。
因此,历史的记录和评价必须尊重和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并根据他们的享受和满意来评价历史的发展。
总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及其意义表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又是历史进程的创造者、变革的主体和判断者。
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和推动社会变革,将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证。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观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观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都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坚持英雄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现实的人是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广泛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只有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二,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三,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第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研究的观点。
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
《神圣家族》的群众史观及其现实意义

个思想 , 为它 奠定 了革 命 唯物 主义 的社 会 主 义基 认
础 , 历史 唯 物 主 义 的最 深 刻 最 重 要 的原 理 之 一 。 是 但 目前 学 界 对 此 还 很 少 全 面 系 统 的 挖 掘 , 现 为 单 表
是肯定 这 一理论 事 实 , 没有 从 逻 辑 角 度 具 体 说 明 而
地位 。该 书通过批 判鲍 威 尔 等 人 的 英雄 史 观 , 出 提
了 群 众 是 历 史 的 真 正 创 造 者 原 理 。列 宁 特 别 强 调 这
历史 观 的前提 , 只是 表现 绝对精 神 的材料 ” “ 而 , 黑格 尔历 史观 的前 提是 抽 象 的或 绝 对 的精 神 , 种精 神 这 正在 以下 面这 种方 式 发 展 着 : 类 仅 仅 是这 种 精 神 人
中 图分 类号 :B 3 0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0 4—9 4 ( 0 1 0 4 4 2 1 ) 1—0 2 一O 01 4
《 圣 家 族 》 唯 物 史 观 创 立 过 程 中 占十 分 重 要 神 在
在 群 众 中 拥 有 它 所 需 要 的 材 料 , 且 首 先 在 哲 学 中 并 得 到 它 相 应 的 表 现 沿 着 费 希 特 的 方 向彻 底 地 批 判 了 黑 格 尔
化, “ 而 自我 意 识 ” 能 由 少 数 的杰 出人 物 来 代 表 。 只 他们把 “ 雄” 同于 “ 英 等 精神 ” “ 众” 同于“ 质” ,群 等 物 , 把英雄 和群 众 的对立 等 同于精 神和物 质 的对立 。在
摘 要 :在《 圣 家 族 》 , 克思 恩 格 斯 揭 露 了鲍 威 尔 等 人英 雄 史 观 的 思 想 根 源 和 认 识 论 根 源 , 发 了 唯 物 主 神 中 马 阐 义 群众 史观 的一 系列 基 本 观点 , 学 地 解 决 了群 众 在 创 造 历 史过 程 中 的地 位 以 及群 众 创 造 历 史 的 途 径 和 动 力 等 问 科 题 。群 众 史 观确 立 了 唯物 史 观 的物 质 基 础 , 科 学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提 供 了 坚 实 的 理 论 支 撑 , 时 具 有 极 其 重 要 的 现 为 同 实意义。 关 键 词 :神 圣 家 族 ; 众 ;群 众 史 观 ;唯物 史 观 群
群众史观文档

群众史观什么是群众史观?群众史观是一种通过群众参与和群众视角来解析历史事件和社会进程的观点和方法。
它强调从底层群众的角度出发,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利益和行动,认为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决定力量。
群众史观与传统的统治者史观有所不同,前者倾向于通过从群众的视角出发来分析历史事件,后者则更注重统治者的决策和行动。
群众史观的特点1. 重视群众的意识和行动群众史观认为,历史是由广大群众的意识和行动所推动和塑造的。
群众的观念、经验和情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研究历史事件时,我们需要关注并分析群众的意识变迁、态度和行动。
2. 注重群众利益与权力关系群众史观强调关注群众的利益,并且认为群众的利益是驱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它关注群众与统治者、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并研究这种关系如何影响历史的进程。
通过分析群众与权力的互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发展动力。
3. 重视群众的创造性群众史观认为,群众具有创造性,他们能够通过自我行动和组织来改变历史的走向。
在社会运动、革命斗争中,群众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塑造了历史的进程。
因此,对于群众史观来说,研究群众的创造性和群众运动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群众史观的意义1. 重塑历史叙述的视角通过群众史观,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和解读历史事件。
传统的历史叙述往往偏重统治者的视角,缺乏对底层群众的关注。
群众史观的引入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事件,从群众的视角出发,重新解读历史过程。
2. 强调历史的社会性群众史观认为,历史是社会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与社会的结构、关系和力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群众史观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揭示历史事件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关注底层群众的声音和权益群众史观通过关注底层群众的意识和行动,为他们争取权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提醒我们需要听取群众的声音,重视他们的需求和权益。
只有通过关注底层群众,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神圣家族》的群众史观及其现实意义

《神圣家族》的群众史观及其现实意义李文峰【摘要】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鲍威尔等人英雄史观的思想根源和认识论根源,阐发了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一系列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群众创造历史的途径和动力等问题.群众史观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物质基础,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德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1【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神圣家族;群众;群众史观;唯物史观【作者】李文峰【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38《神圣家族》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占十分重要地位。
该书通过批判鲍威尔等人的英雄史观,提出了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原理。
列宁特别强调这个思想,认为它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深刻最重要的原理之一。
但目前学界对此还很少全面系统的挖掘,表现为单是肯定这一理论事实,而没有从逻辑角度具体说明马克思是怎样论述这一理论的,并且对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也认识不足。
鲍威尔等人认为世界历史是“自我意识”的外化,而“自我意识”只能由少数的杰出人物来代表。
他们把“英雄”等同于“精神”,“群众”等同于“物质”,把英雄和群众的对立等同于精神和物质的对立。
在他们看来,全部人类史就是英雄反对群众的历史,甚至宣称:“精神的真正敌人应当到群众中去寻找,而不是像以前的自由主义的群众捍卫者所想象的那样,到别的什么地方去寻找。
”[1]在对鲍威尔这种英雄史观的批判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了它的思想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鲍威尔等人唯心史观和英雄史观的思想根源,是黑格尔思辩唯心史观漫画式的完成。
他们认为早在黑格尔那里,历史的绝对精神就在群众中拥有它所需要的材料,并且首先在哲学中得到它相应的表现。
现实的人类或群众不是黑格尔历史观的前提,而只是表现绝对精神的材料”,“黑格尔历史观的前提是抽象的或绝对的精神,这种精神正在以下面这种方式发展着:人类仅仅是这种精神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承担者,即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唯物史观包括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群众史观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提出的,但不完全等于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还包括社会构成和社会发展规律等.
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从而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领导群众夺取胜利.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总是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它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目标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丝毫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群众史观的现实意义
马颖(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摘要:群众史观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我们所学的教材中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逐渐的被弱化,笔者通过群众史观的创立过程,所包含的内容还有在历史中所体现的作用来着重阐述群众史观的现实意义
Abstract:All-sidedness learn as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in what we have learned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eory in gradually weakened by mass,the author of historical process,which was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history and the embodied in the role of all-sidedness to which focuses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关键词:群众史观创立内容历史作用
Keywords:All-sidedness;founded content Historical role
作者简介:马颖,女,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0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11-0061-01
恩格斯说,马克思一生有两个最主要的贡献:一个是唯物史观,一个是剩余价值学说。
而唯物史观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理论。
群众史观这一原理是唯物史观的两大基本支柱之一。
但是,目前的群众史观这一原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我们所阅读的课本中的比重在不断的减少,其重要的意义也被很多的人所忽略,难道时代的变迁真的使群众史观的重要意义在减轻吗?笔者认为,群众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依然重要。
一、群众史观创立的过程体现了其不可动摇的理论地位
其实马克思的群众史观思想,从他的博士论文的《序言》中,我们就已经初见端倪。
到1845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直至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群众史观完全形成和成熟的时期。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到“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观点时指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
”[1](P17)“这种学说”其实就是指“英雄史观”,而马克思已经开始发现群众史可以改变环境,并且不受环境约束,教育者本身也要受到群众的教育,而不是形成其中一部分人的高高在上。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群众史观理论,他的理论活动都是来源于实践,并为群众的实践活动和根本利益服务的提出“过去的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他所关注的是群众,“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2](P262)“绝大多数人的”实际上是指占人口多数的被统治者看不起的普通群众理论从属于实践活动。
可以说群众史观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然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群众史观依然发挥着它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群众史观所包含的内容是我们构造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
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包括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人的解放,并且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怎样发挥作用,简单的说群众史观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
群众史观虽然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并不完全等于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还包括社会构成和社会发展规律等等。
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3](P360)而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原理在人的作用问题上的运用和体现。
具
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史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4](P1031)江泽民就曾提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抓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5]为什么要紧抓“三农”问题,那是因为解决三农问题是祖国能进一步发展和不断进步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农民富才是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上升的基础。
群众史观的内容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三、群众史观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千年的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杰出人物虽然比大众更敏锐的观察到社会的细微变动,有更大的权利和影响力,在关键时刻能起到带头作用来挺身而出,但是这些都无法和人民群众所做的贡献相对比。
封建王朝时期,由于受不了酷刑和苛捐杂税的迫害,秦朝君主的残暴不仁兴起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还有之后的项羽、刘邦的灭秦之战,一直到清朝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乃至之后的抗日战争农民起义从来都没有间断过,人民的反压迫反侵略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中国的农民曾经高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抗君主的暴行和权力的世袭,也曾经凭借小米加步枪坚持了八年的抗争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这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并不是要证明某个人物的出现对社会的改变,而是人民群众的民心所向,推动着历史前进的道路。
群众史观的研究本来就是应该联系历史,使其与整个人类的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并且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的应用到我们的社会中来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笔者认为,每一个理论产生发展存在的价值都在于其与具体的实践想结合,群众史观虽然近些年来在教课书中阐述的不多,但是我们在人民群众身边发生的每一个重大改变和事件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反而在祖国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中得以体现。
只有真正理解了群众史观的含义,重视它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才能更好的运用到我们的实践生活中来,体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1
[3]列宁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4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3
政治
思政探讨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