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互动理论的研究
互动理论则是对教育系统中个人行为的 分析。在互动理论中有知识社会学、符 号互动论等典型的学派。学校或课堂是 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 所组成的社会环境,学校生活或课堂生 活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符号 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
知识社会学观点:
知识社会学与人种方法论结合起来,认为知识、 真理、能力、智力以及其他所谓客观现实,实 际上都是在社会中被建构的。代表人物麦克尔 •扬,强调学校是根据对知识的看法而建立起 来的,学术性的知识优于日常常识性的知识, 这种观点被强加给学生,具有这些能够进入教 师抽象知识范围的知识的学生被认为是优秀的、 聪明的和积极的。那些仍然停留在常识和日常 知识层次的的学生被认为是不太优秀的 。
三、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
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就有万物本原论和古典 理性主义的分歧,由此产生心与物、经验与理 性、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近代哲 学,尤其是黑格尔之后更是呈现门派林立、观 念繁多,各个学派之间也相互影响、融合。应 该说几乎所有的知名的哲学流派都对教育产生 或多或少的影响,有些直接成为课程编制、教 学过程的理论来源。
总结:
在建构主义的背景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 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 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 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 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 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 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 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1.实用主义课程观
实用主义把经验论以及来自欧洲的哲学与 美国人特殊的科学和宗教观相结合,在美国长 盛不衰。代表人物有:皮尔士、詹姆斯和杜威。 其中杜威的理论在教育中影响最广泛。杜威认 为:经验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连续不断的相互 作用,是有机体与环境、主体与对象的相互作 用。经验既包括沉静的思考又包括积极的行动, 既包括感觉又包括认识。人是知识的创造者, 只有“有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假设和猜测, 才是真知。
3.存在主义的课程观
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与第一 次大战失败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联系。代表人 物海德格尔、萨特。哲学观点: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自称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 人可以自己构造自己的意义,既能超越他自己, 又能超越他的文化。既然人的意义是自己选择 的结果,那么,一切都是可能的,人是绝对自 由的,同时人也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4.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位学习者都是运用现 有的知识、兴趣、态度、目标来选择、 解释当前的信息,即学生以已有的知识、 能力主动建立知识结构,知识不是简单 地由教师自然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学 习者主动地建造到自己的脑海里,学生 不是“得到”想法,而是“产生”想法。
建构主义的影响:
首先,课程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内容,而是师 生之间的对话。课程应该考虑知识的不确定性, 鼓励个体化的、富于创造性地学习,而不是把 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 其次,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环 境要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 构成。 课程设计中强调认知师徒制、协作学 习、情境学习、多元观点 。教学过程强调发 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实现对所学知 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帕森斯的观点:
帕森斯把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人格系 统当作一个整体进行考察。认为学校是 使年轻一代社会化的机构,而社会化就 是培养个人的承诺感与能力,这是他们 将来承担自己角色的先决条件。在帕森 斯等人的影响下杰克逊第一次在他的著 作《教育生活》中使用“潜在课程”。
评价:
结构—功能论者,基于社会一致与稳定 的基本前提,强调社会的和谐、统一、 反对冲突、斗争。关注从社会阶层、种 族、性别、社会文化等角度研究学生学 业成败的因果关系,着力寻求课程、教 学体系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和谐一致,在 完成社会角色分配(选择)和使学生社 会化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斯金纳总结出的学习四条规律:
①习得律。 ②条件强化。 ③泛化作用。 ④消退作用 。
主要观点: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的产生由外部 刺激引起,学习的保持是强化的结果,学习的 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积少成多得过程,学习的 结果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外显行为。 主张:课程应强调具体的、分解的行为目标; 课程内容应按照逻辑顺序由简到繁积累而成; 突出对学生的外显行为的评价。
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存在主义者认为,是师生主体间自由交往的过 程,教育中师生都是自由的个体和主体,只有 通过师生主体间精神的交流的心灵的沟通,才 能理解他人和历史,理解自己和现实,而不会 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这样的教育是人整体精 神成长的过程,是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
评价:
存在主义教育提倡个性发展、个人自由、 个人的责任,追求课程的个人价值等思 想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但其 理论中也掺杂着一些反理性、反科学、 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应加以鉴别和批 判。
2.冲突理论的研究
美国学者韦伯是冲突理论的创始者。他 认为社会结构是人为的,是可以改变的, 结构本身不具有任何行动的潜力,是统 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特定的地位,保持 对从属阶级的控制而建构的。对于教育 问题冲突理论主要强调教育周期性出现 的动力,以及在社会中资源的不平等分 配。
新韦伯主义:
科林斯、布迪厄等人认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来 自不同身份集体之间的冲突,学校的主要作用 是传递特殊的身份文化。学校的发展并不完全 与社会的需要相联系,却反映了地位群体之间 的竞争。教育体制鼓励人们将文凭作为荣誉和 声望的标志,因为文凭和文化资本已经成为获 得更高收入和权力的必要条件,结果导致对文 凭的追求更加强烈。
马斯洛的观点:需要层次说
罗杰斯的观点:来自百度文库
罗杰斯认为传统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导致忽 视情感的交往,造成知情分离。师生关系是绝 对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彼此的信任度低,损 伤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他提出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理论,在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教学 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 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 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 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 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
布鲁纳的观点:
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发展了认知学说,并广 泛应用于课程编制、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布鲁 纳的认知结构理论表现在课程中有四个方面: ①强调学习和传授学科的基本结构,即课程内 容要编排学科的基本结构。②强调基础学科、 基础内容早期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③课程 设计中学科基本结构与儿童认知结构的结合、 统一。④课程教材的螺旋式编排。
二、课程与教学的社会学基础
课程受社会生活需要的制约。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 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儿 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 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柏拉图在 《理想国》中认为,农民、手工业者只需学习一些体 育、音乐课程,以形成节制的美德;保卫国家的军人 还需要通过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理论,以 训练思考的能力和行军作战的能力。而极少数准备成 为国家统治者的人还要继续攻读辩证法。这种课程设 置与社会等级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奥苏伯尔的观点: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的性质取决于学习过程中的 言语材料是否能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认知 结构建立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为了充实学 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给有意义学习提供认知框 架和固着点,就要设立“先行组织者”,即先 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 比原来的学习材料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 水平,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 新的学习任务相联系,也就是建立新旧知识之 间的认知桥梁,以促进同化学习。
评价:
行为主义心理学使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遵循一 定的顺序与步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获得 速度。但同时行为主义把人看成是消极、被动 完全受环境制约的,把人的学习简单化、机械 化,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类最为复杂 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理解为简单的生物关系、 机械关系,容易导致课程设置、编排的僵化, 教学过程缺乏人性。
2.认知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
由于不满行为主义将人类的学习过程描述得过 于简单与机械,布鲁纳和奥苏泊尔等为代表的 认知主义心理学提出:学习是学习者内部认知 结构的形成和改组。因此应该强调整体,认为 人体对外界的刺激的反应不是彼此孤立的知觉 反应,而是集知觉而成意识的整体反应。
皮亚杰的观点: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对儿童学习过程的 解释是,在儿童的头脑中,有一个遗传获得的 最初的图式,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变化、 丰富起来,每一个认识活动,对儿童都是认识 结构的一次变化。如果儿童的认识结构顺应外 界的变化,这种新的认识就能被同化到自己的 图式中,认知结构同化了新的认识之后,原有 的图式或者说结构就得到了调节,得到认识上 的暂时的平衡。人的学习、心理的发展就是个 人的图式不断丰富、建构、提高、发展的过程。
新马克思主义观点:
鲍尔斯和金蒂斯认为劳动场所中的结构可以反 映在学校和教室中,因为在学校和教室中也强 调对规则的服从对权威的尊敬,对时间的遵守, 以及外部评价等,这样的结构惩罚那些具有独 立性、进攻性、创造性的学生,而激励那些服 从和有规矩的学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 适应以后的职业和职务,以稳定社会关系和阶 级结构。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 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1.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 第一阶段:20世纪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 立,他认为心理研究只能通过客观观察和测量 研究对象的外显行为来进行,个体的学习主要 受环境的影响。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第二阶段:二战之后,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操作性条件反射,没有明显 的已知刺激,有机体的行为是自发的(游泳、 开车)。
符号互动论观点:
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德。 其观点: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 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 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社会互动 的起点是在人类心智发展基础上形成的“自我 互动”(即主体我与客体我的互动),而自我 互动又产生于群体互动之中。对于行动者个人 来说,群体互动既是互动的前提也是互动必不 可少的环境和情境。
1、结构--功能理论
帕森斯等人认为,社会中每一个不同的系统, 包括教育系统都具有与一个更大的系统和它的 其它部分相联系的重要功能。教育就是要通过 对个体进行特殊的训练,使个人能够适应社会, 并与社会融为一体。教育的目的是使年轻一代 系统地社会化,使出生时不适应社会生活的 “个体我,”成长为“社会我”,要把集体意 识灌输给个体,使其顺应社会方式。
3.人本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创始人马斯洛。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教育领 域。人本主义心理学既不像行为主义那样过分 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不像认知主义那样过 分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 情感、需要与信念等人格的发展,关注学生的 潜能的发挥和自我实现。因而,在课程编制上, 强调“整合课程”、“意识课程”,体现情感 与理智的整合、个人与社会的整合。
实用主义在课程与教学中主张:
①儿童中心的课程取向 ②心理学化的课程组织 ③课程设计以“做”为中心 ④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2.要素主义的课程观
巴格莱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 和民主理想的实现。应该把人类文化发展过程 中所积累的知识设计成各种供学生学习的课程, 并使它们成为精密的和严格的科目。这些科目 所代表的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永恒不变的和共同 的要素。课程要有效地组织这些基本要素,即 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科系统性去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