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岳麓山与辛亥革命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活动背景 (1)
二、活动目的 (1)
三、活动方法 (1)
四、麓山烈士 (2)
五、麓山墓碑现状 (5)
六、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7)
附录一 (8)
附录二 (10)
附录三 (13)
一、活动背景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在辛亥革命中,涌现出蔡锷、黄兴等一大批爱国志士。他们为革命理想奋不顾身。辛亥革命时期为纪念革命烈士,国家在岳麓山上为众多烈士修建墓碑。岳麓山墓碑成为辛亥革命记忆的一种实物象征,是国家向民众宣传辛亥革命意义记忆史实的重要裁体,具有民族主义的象征功能,能增强海内外同胞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认同感。与此同时,岳麓山烈士墓碑作为地方记忆的载体展现了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活动目的
通过进行岳麓山墓碑与辛亥革命记忆的活动,了解历史文化,在探访历史遗存的过程中,感受辛亥革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激励同学们追寻先辈足迹,继承革命传统,以饱满的热情与精神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
三、活动方法
1、实地调查法
整个小组前往岳麓山,找寻先烈的墓碑,了解有关历史文化。
2、文献法
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进一步搜寻有关辛亥革命与岳麓山墓碑的有关记载。
3、网络调查法
有效利用网络工具,在互联网上收集、记录、整理历史资料以获得更全面的了解和思考。
4、问卷调查法
通过调查问卷获得统计数据,总结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四、麓山烈士
碧峰屏升,秀如琢玉,层峦耸翠,山涧幽深的岳麓山,安葬着一批献身于辛亥革命的湘籍英烈,他们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次重大斗争中,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孙中山曾如是“夸赞”湖南人:“革命军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像这样的战争,是非常的战争,不可以常理论。像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是湖南人做出来的。”根据史料记载,先后有55名辛亥革命志士入葬岳麓山。
(一)反袁护国主将——蔡锷
1882年生于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山门镇大坝上(今洞口县水东乡杨万村大坝组)一个贫寒农家。师从梁启超、谭嗣同。
1911年,蔡锷秘密约集同志刘云峰、刘存厚、等计划响应武昌起义,预定于十二日发动,推蔡为总指挥,以新军为骨干。不料事机泄漏。
1913年蔡锷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
1916年8月,经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遗体由日本运回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上。
(二)共和功臣,民国元勋——黄兴
黄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名门望族,宗族中世代都有出仕为官者。
武昌起义爆发时,黄兴亲赴前线指挥保卫汉阳、反攻汉口的战斗。在阳夏之役中,与清军激战相持一月,备极艰辛,攻绩卓著,为各省独立赢得了宝贵时间。汉阳失陷后,黄兴辞职赴沪,策划北伐,筹组中央临时政府,为保卫革命胜利作了重大贡献。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兴任陆军总长。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临时政府北迁,黄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编南方各军。后因没有经费,军队哗变,退居上海。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7月,孙中山兴师讨袁,二次革命爆发,14
日,黄兴由上海至南京,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黄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逃往日本。1914年赴美国。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曾为云南讨袁护国军筹措军饷,袁世凯死后回国,1916年10月在上海病逝。
(三)辛亥革命元勋——蒋翊武
蒋翊武,字保勤,1884年出生于澧州(今澧县)一个城市平民家庭。
蒋翊武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对武昌起义的准备。起义前夕,时任起义总参谋长的孙武在汉口试制炸弹失事,武汉军警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势相当危急,蒋翊武下达了起义的第一道作战命令,促使起义在仓促中爆发的情况下有序地走向成功。其后,蒋翊武积极襄助莅临武汉指挥的民军总司令黄兴。汉阳失守后,蒋翊武临危受命,任护理总司令,坐镇指挥,在武昌保卫战中取得了“却强敌,守危城”的成绩,牵制了北洋的精锐兵力,有力地支持了其它地区的革命斗争。
1913年3月,震惊中外的“宋案”发生,直接导致了“二次革命”,蒋翊武坚定在革命激进派一边,成为湖南“二次革命”的旗手。“二次革命”失败后,蒋翊武妥善安置部下后,悄悄潜入广西,计划再举,结果在全州被捕,1913年9月9日,在袁世凯的命令下,蒋翊武被枪杀于桂林城丽泽门外,年仅28岁。
1921年12月,孙中山出师桂林,专程来到丽泽门外凭吊蒋翊武,下令修建纪念碑,并亲笔题写了“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据查证,“开国元勋”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对革命同志的惟一封号,也是对蒋翊武的最高赞赏。
(四)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禹之谟
禹之谟,字稽亭,湖南双峰县人。民国奠基者。民主革命党人,同盟会会员。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实业家。曾以幕友身份随湘军参加甲午战争,运送粮弹,后去上海研究实业,与谭嗣同等相识,主张变法维新。
光绪三十年入华兴会,次年入同盟会,任湖南商会会长。教育会会长。
1906年8月,禹之谟为反对清廷盐捐浮收和提款兴学等反动政策,率湘乡驻省中学200名学生回湘乡与县衙据理力争。8月10日,被湖南巡抚庞鸿书以“哄堂塞署、图谋不轨”罪名逮捕入狱。1907年2月6日,禹之谟在靖州东门外慷慨就义,年仅41岁。临刑前他高呼:“为救中国而死,为救四万万人而死,继我志者自有人!”。其遗体始葬青树坪,民国元年公葬于岳麓山。孙中山追赠禹之谟为陆军左将军。
(五)同盟会第一烈士——刘道一